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

魏晓娟冯维

摘要攻击性儿童之所以频繁作出攻击行为与其特殊的社会认知特点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不符合实际,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因此从认知出发,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措施是教育干预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攻击性儿童社会认知教育干预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经常性的有害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在中小学校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且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通常长期内适应不良其攻击等行为对未来的长期失业、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有预示作用。不仅如此,受害者也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退缩、学习成绩不良等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由于其种种负面影响,攻击性儿童历来被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社会认知制约社会行为,儿童之所以频繁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对自我及外界必然存在着错误的认知。因此明了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育干预,必然会减少攻击性行为,进而进攻击儿童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

一、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他们的自我认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倾向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这必然进一步影响其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模式。具体说

来,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除在身体或生理上具有某些“优势”外,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也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征。等人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的自我认同感较高,对自己外貌及体力优势等方面的评价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虽然经常攻击他人的儿童智商通常低于一般儿童,但他们却有一种盲目的“智力优越感”,因而在对自己的认知上存在着偏差,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优势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攻击行为的现代观点也认为,攻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自我价值感的自我危机。当自我受到威胁时,个体通过攻击等手段来提升自我形象,他们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自我认知必然频繁受到挑战,因此会屡屡做出攻击行为。此外,攻击性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仅较高,他们又常常

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同伴的身材瘦小,有某种生理缺陷,易哭,退缩等生理或行为特征等都可能使他们对别人的能力产生较低的评价。这种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较低的对他人能力的认知就可能构成攻击发生的重要“心理条件”。攻击性儿童也可能企图通过攻击性行为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实力”,确证对自我的评价。对他人意图倾向于对敌意性归因认知等人于上世纪年代通过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让儿童对引起其挫折体验的他人意图进行解释,结果发现非攻击性儿童多从意外、非故意等角度解释他人的行为,而攻击性儿童则大多把此看作故意行为,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即在意图不明的情境中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敌意性的认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攻击性儿童和非攻击性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作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攻击性儿童由于被同伴拒斥和自己攻击他人的经验,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为敌意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再次证实了这一结论。他通过设置偶然的、模棱两可的敌意性情景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攻击性儿童对消极事件的有意知觉、愤怒和攻击行为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和以学前儿童为被试者的研究发现,对他人行为敌意性的认知归因确实可以预测 5 个月以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把攻击行为合理化和手段化

攻击性儿童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和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儿童则把攻击行为看作是谋取同伴地位、树立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甚至形成“欺负有理”的价值观。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儿童大多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合理、合法的行为。与此一致的是,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攻击儿童对攻击行为持肯定或赞同的看法,很少有人认为攻击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而香港的一项调查则发现,很多青少年把暴力视做发泄心中不快的手段,并且是令人驯服的方法。有的长期被忽视儿童,也可能试图通过攻击行为,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无论是认为攻击合理,还是把攻击当作一种手段,儿童对攻击行为本身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等人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发现儿童对攻击行为结果的期望以及结果本身的价值能预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把攻击合理化和手段化,在特定的情景中,攻击性儿童经常毫无羞愧地做出攻击行为。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许多研究证实,攻击性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儿童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出的策略数量较少,且多是贿赂性或争斗性的通

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的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儿童表现出高外倾向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正常和被攻击儿童,特别是男生尤为显著,在得知起初的策略行不通时,他们较少提出其替代性的策略去解决面临的问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较低。另外也有人指出,当攻击性儿童在面临与同伴的冲突问题时,他们即时想到的是采取攻击行为而不是通过协商、寻求帮助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一观点也为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所认同。攻击性儿童由于问题解决能力的限制,找不到有效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一些问题情境中,易做出攻击性行为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

认知是行为产生的内在依据,个体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制约着其行为的产生。攻击性儿童由于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在特定的刺激条件下,就会做出攻击性行为。因此,对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和干预的根本是促进其社会认知倾向的改变。

二、对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对攻击性儿童的教育干预也应从内外因素入手,通过创设适当的环境,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榜样示范等途径预防和矫正攻击性行为。本文仅从社会认知因素入手,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

1.帮助攻击性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攻击性儿童一般学习成绩不良,在人际交往中易被同伴拒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采用解释的方法,先肯定攻击性儿童某些方面的优势,以保护其自尊心。同时结合他们的学习和交友情况,指出其不足,引导攻击性儿童全面地看待自己,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这就避免了其盲目的“优越感”和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后,儿童必然也会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他人,不再轻易轻视甚至歧视别的儿童,这就消除了欺负行为产生的“心理条件”。

当教师在指出儿童不足时,一定要注意讲话的态度和方式,言辞恳切,态度温和,不宜采用批评的语句,否则儿童容易在自我认知上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过于关注自己学业的失败或形成“老师看不起我”的想法。为了从其他方面证明自己的价值,引起众人的注意,儿童就会增加攻击行为的次数和强度。这样教育非但起不到相应效果,反而增强了攻击性行为。

2.增加攻击性儿童对行为后果的了解

攻击性儿童往往把攻击当作对待和适应环境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和手段。他们不会关注或根本想不到攻击行为对他人带来的身心伤害。因此,必须通过示范和讲解明确指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禁止的不当行为,使儿童明白攻击行为的消极后果。明确攻击行为的伤害性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