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审美趣味对现代设计和当代设计的意义成绩
专业设计艺术学课程名称、代码设计美学11100802005 年级2011级姓名胡浪滨
学号********** 时间2011 年11 月
审美趣味
一、审美趣味的概述
“趣味(taste),是一个感官术语,和人的味觉享受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于身体性感官,而不属于审美感官,它的引申义才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术语”。(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页)西方美学发展的早期,在哲学家们眼里认为感官意味着肉体的快感和享乐,所以趣味在美学早起理论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16世纪末开始,“趣味”才成为一个审美判断术语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形成有两个关键的契机:一是个体生命和肉体意义的发现。二是艺术表达个人性的出现。“从此趣味作为一个非理性的概念进入审美领域,人们用它来表示自己感受得到却说不出来的审美体验”。(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页)个体感知的个人性和非验证性,使它的使用十分混乱,所以17世纪后,美学家开始对趣味进行研究,通过理智的介入使之逐渐规范起来。不同哲学基础产生不同的趣味观,所以本文主要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及社会学3个哲学层面来了解不同哲学背景下不同哲学家们对于审美趣味的不同观点。
1.1古希腊本体论对“趣味”的排斥
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思想是偏重本体论,哲学家们把自然当成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万物的本原。“这种相互的、直接的哲学思维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认识方法”。他们认为感官所获得的认识并不是真知识,而是“意见”。只有通过理性认识而达到的知识才是世界的本质。
德谟克利将认识分成“真理性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两种。他的感觉论基本认识方向(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是正确的。而感觉相对主义者普罗泰戈拉却没有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而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道路。他认为“认识万物的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不存在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7页)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进行判断的起点,是形成人的记忆的直接因素,有了记忆才可能形成经验,从而产生判断”。他将视觉看成第一器官,
同时认为触觉和味觉为基础感官,没有直接承认味觉具有判断力,但也没有否定味觉。
总的来说,在古希腊哲学中,德谟克利还是亚里士多德,味觉一直都受到哲学的排斥,“趣味”也就不能和审美发生任何关联。到17世纪“趣味”虽然转化成了一个审美判断的术语,但趣味标准飘忽不定,知道18世纪后才真正对其进行理性考察,确立趣味标准。
1.2“趣味”作为审美判断的不同诠释
随着趣味被当做一种主体的审美能力而在隐喻意义上被广泛使用,探讨趣味的哲学意义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在经验主义论的基础上,哲学家开始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趣味,并建立一套趣味标准。
(一)休谟的审美趣味
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许多美学家开始从心理方面探讨审美的基本概念。休谟的人性论认为“人性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是它的一切活动所必需的,那就是感情和知性;的确,感情的盲目活动,如果没有知性的指导,就会使人类不适于社会的生活;但由于心灵的这两个组织部分的分别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却也可以允许我们分别加以考察”。(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第533页)休谟将美学观奠定在这种基于人性论基础上的认识论之上。认为美既在主体也在客体;即是一种印象,也是一种观念。对于什么是审美趣味,休谟结合了理智来探讨。他说:“理智传达真和伪的知识,趣味产生美与丑的及善与恶的情感。前者按照事物在自然界中实在的情况去认识事物,不增也不减。后者却有一种制造的功能,用从内在情感借来的色彩来渲染一切自然事物,在一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创造。······趣味由于产生快感或痛感,因而就造成幸福或痛苦成为行为的动力”。(休谟《论人的理解力》,1980年)在欧洲早就流行一句话“趣味无争辩”,然而休谟认为这样想就无法对趣味进行研究,他希望找到一种“趣味的标准”,可以用来协调人们的不同感受的规律,至少有一种定论,以使我们证实一种感受,否定另一种感受。
制定一种审美趣味的标准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因为他认为“尽管趣味仿佛是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终归还是有些普遍性的褒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一切人类的心灵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经过仔细探索可以找到的。按照人类内心结
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或品质应该能引起快感,其他一些引起反感;如果遇到某个场合没有能造成预期效果,那是因为器官本身有毛病或缺陷。······在器官健全的前提下,如果人们的感受完全或基本相同,我们就可因之得出‘至美’的概念”。(休谟《论趣味的标准》,吴兴华译)这种“普遍性的褒贬原则”就是休谟所讲的审美趣味的标准。
虽然他把趣味标准建立在“普遍人性”的基础上其实是不可靠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但休谟用怀疑论的经验主义哲学体系为感性经验在审美的领域中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的成就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二)康德—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审美趣味
康德在撰写《观察》一书时,受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心理学的层面上讨论审美问题,到《判断力与批判》开始纠正开始时不不足,从理性的角度去判断。正如朱志荣所说“康德的《判断力与批判》主要是为其建构批判哲学体系服务的,古从理性的角度对审美问题加以阐释,使美学在其哲学体系中有合法地位,而且对整合体系具有桥梁作用”。(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名出版社,2004,第51页)康德把作为低级认识能力的感性和作为高级认识能力的知性明确的区分了开来。“知性是用概念来表示事物,概念中包含着对象观念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就体现为规律性。为了获得对象的知识,感性直观的杂多必须统一于规律。虽然知性因此而比感性更高贵些,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等级之分,因为感性可以离开知性而存在,但是知性没有了感性则跟本干不成任何事情”。(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第139页)所以在趣味判断中,康德把感性和知性统一起来。
康德说“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者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第39页)所以他认为审美判断有四个特性,但我国学者朱志荣在研究他的美学思想时把它归纳为了三个“一是无利害感,将美感与实际的欲望,审美关系与实际利益关系区别开来。二是共通感,美是一种不凭借概念的普遍有效的愉快,而这种愉快又是先验的,因此是必然的。三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判断作为一种反思判断,它的先验原理便是自然的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只是一种对对象进行反省,使一般对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