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发展史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
中国有机化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有机化学领域还相对较
落后,大部分研究依赖于外国进口的有机化学品和技术。
然而,随着中国国内环境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推动,中国有机化学开始逐渐起步。
以下是一些中国有机化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和人物。
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国有机化学的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
学术界,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较多,一些优秀的有机化学家如章太炎、李约瑟等开始崭露头角。
但由于条件有限,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949年-1978年: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科学研
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学者开始在有机化学领域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国内有机化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相继成立。
在这一时期,中国有机化学家陆续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如黄昆在天然产物合成研究方面的贡献。
1978年至今:中国有机化学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资
源和机会,国内有机化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涉及到有机合成、催化反应、绿色化学等多个方面。
中国的有机化学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些中国有机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总结来说,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蓬勃发展等阶段,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中国在有机化学领域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
中国化学的发展史

中国化学的发展史咱聊聊中国化学的发展史啊,这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比那小说还精彩呢!话说早年间,咱们老祖宗可没现在这么多高科技,但他们智慧着呢,跟大自然打交道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比如,炼丹的术士们,整天鼓捣那些奇奇怪怪的药材,想炼出长生不老药,结果长生不老没成,倒是意外地发现了火药,这一炸,可是炸出了咱们古代化学的火花。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满足于那些无意的发现,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化学的奥秘。
那些个学者们,就像是侦探一样,拿着试管、烧杯这些“侦探工具”,在微观世界里寻找着答案。
他们发现,原来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些小到看不见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又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各种物质。
到了近现代,咱们中国的化学更是突飞猛进,简直是坐上了火箭一般。
那时候,一批批优秀的化学家涌现出来,他们就像是化学界的“武林高手”,各自练就了一身绝技。
有的研究怎么从石油里提炼出各种有用的东西,有的则琢磨着怎么合成那些自然界里找不到的新材料。
他们的努力,让咱们国家的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你知道吗?咱们现在用的塑料、化肥、农药、药品……这些可都离不开化学的贡献。
化学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能够点石成金,把一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贝。
当然啦,化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它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和困扰。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但是呢,咱们中国人从来就不怕困难,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嘛!现在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研究怎么让化学发展得更加绿色、更加环保,让化学真正成为咱们美好生活的助力器。
总的来说啊,中国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创新的史诗。
它见证了咱们中国人从无知到有知、从落后到先进的艰辛历程。
我相信啊,在未来的日子里,咱们中国的化学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再创辉煌!。
中国化学发展

化学发展史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
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
虽然炼丹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
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
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
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
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
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
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
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
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

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是一段曲折而不断发展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我国化学工业经历了起步、初步建立、发展阶段等不同阶段,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走到了今天的成果。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这些历程。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前)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化学工业还处于一个十分原始的状态,主要的化学品生产依赖于手工制作,生产规模十分有限。
同时,也没有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生产设备。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国民政府推行了大规模化的冶金和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并对原料和制品的供应采取一系列的生产和贸易的保护措施,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独立的化学工业生产。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阶段(1950年-1977年)在这个阶段,国家开始加强对化学工业的技术研发,建立了一批化学研究院所,为相关化工企业提供科技支持。
我国首次大规模地生产硝酸肥料,并成功地开发了液化气田、解离氢甲酰氨法生产尿素、乙烯、塑料等纯化工产品。
我国化学工业初步建立。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在这个阶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累积和协同发挥以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做法,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化工企业开始激烈竞争,出现了一批具有核心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知名企业。
此时,我国以冶金、石油化工为重点,逐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中国的化学工业品种总量已经跃升到了全球第二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总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曲折其间,付出了不轻的代价。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学工业已经从原来的落后阶段走向了现在的进步阶段,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学工业生产国之一。
而且,在不久的未来,我国化学工业还将会不断地发展,成为更加完善和成熟的产业。
中国近代化学史 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化学史发展概况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历程相对较晚。
然而,尽管起步较晚,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化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如清朝的洋务派和后来的维新派,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其中,化学知识作为工业、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化学研究逐渐起步。
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化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例如,中国化学家张资珙在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化学界广泛认可,他提出的“张资珙方程式”在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国的化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些外资企业开始在中国建立化工厂,如法国的洋务企业——开滦煤矿公司。
此外,中国的一些民族资本家也开始涉足化学工业,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
这些企业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的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在化学教育方面,中国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化学教育体系。
最早的化学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的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
随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专科学校,开设了化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化学人才。
此外,中国的化学研究机构也逐渐建立起来。
例如,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1934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为中国化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化学研究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加大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石油化工、农药、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学者和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化学研究体系和工业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化学发展史课件

第八页,共38页。
化学之父——拉瓦锡
⑴1771年拉瓦锡建立了氧化学说,彻底推翻了燃素说的燃烧学说。
并确立用实验证明了 “质量守恒定律”从此化学进入了定量化
学(即近代化学)时期。
拉瓦锡
⑵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33种化学元素一览表A,.为L现.L代av化o学is奠ie下r 了基
础。
1743 ~ 1794 (法
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 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
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发展主要经历怎样的历史演变呢?
第二页,共38页。
一、古代化学时期 二、近代化学时期
三、现代化学时期
第三页,共38页。
①商代冶炼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 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造纸。
古代化学时期的主要特点:无“化学”之名,以实用为主。中心:
中国、埃及。中国在17世纪前的科学文化成就占世界近75%,许
多发明创造被世界所公认,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页,共38页。
3.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 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 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 素后成为灰烬。
二.填空题:
1.化学是在 分子、原子 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组成、
结构 、 性质 以及 变化规律的基础的自然科学。
2. 道尔顿 和 阿伏伽德罗 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一
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 分子和 原子 构成的,分子中
是 原子的重新的组基合础。 化学变化
3.物质是由 元素组成的。
中国化学发展史

中国化学发展史一、关于化学的故事1、在1944年的美国某地。
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
“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
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
“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
“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
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2、在1781年,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
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
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
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
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
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
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
3、在1890年。
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
“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
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
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
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故事一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说明化学是何等的重要。
美国在1945年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当年的8月6日和9日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引起世人瞩目。
我国在1964年10月16日在西北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核弹的历史。
故事二说明研究化学一定要细心,厦门大学张资珙教授曾经把一名优秀的化学工作者比喻为C4H4,C4H4是一种高度不饱和的烃,具有很高的活性,即:clear head(聪明的头脑)、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 habit(洁净的习惯)、curious heart(好奇心)。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化学发展史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化学发展史化学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人类社会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化学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尽管当时的人没有使用“化学”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已经具备处理某些化学变化的能力。
根据一些化学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把化学史分成史前期,炼丹时期,医药化学时期,燃素时期,定量时期,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六个时期:化学的发展:1.我国商代存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够炼铁,战国时期能够炼钢,唐代存有了火药。
2.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用相同的方法制取了氧气。
4.177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5.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明确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6.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7.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辨认出了元素周期律。
化学发展六个时期:(一)史前期:从远古至公元前1500年,化学做为一种技术,实际上已经已经开始发生了。
尽管在这个期间,并没文字记述,但是在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后来的希腊、罗马,都可以找出人类利用化学的遗迹。
猿人就晓得用火,晓得用火煎东西和烧造陶器。
这可以说道就是最早期化学的已经开始。
(二)炼丹时期:大体说来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
这个时期中国在化学方面的著作最多,例如《参同契》、《道藏》以及重要的本草书,都对我国古代化学成就作了详细的记载。
至於在欧洲,这方面的书籍也很不少,例如阿拉伯、埃及和希腊,在1572年就有一部书,书名是《炼金的化学方法》。
在欧洲,已经开始有“化学”这个名词了,并在1572年出版了《化学原理》(artischemiaeprincipes)一书。
许多希腊、阿拉伯、罗马的有名学者,例如帕拉图、阿里士多德、阿维森纳、给伯尔,都写了有关化学方面的书,在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乃是这些学者开始认识到实验是科学工作的重要工具。
化学发展简史

马和
我国唐朝的炼丹家,是世界是最早发现氧气的人。马 和写有一本书叫做《平龙认》,马和的《平龙认》一 直流传到清代,后来被德国侵略者乘战乱时抢走,我 国现无保存。不过,在1807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的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德国汉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兹 (Klaproth)宣布了一篇论文,文中说他见过《平龙 认》的中文手抄本。近代一些国外专著也提到了马和 及《平龙认》。如英国梅勒的《无机化学大全》,苏 联湿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学》教程。涅克拉索夫写道: “在8世纪时,中国学者马和的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了 空气组成的复杂性,提出了制备氧气(阴气)的方法, 并发展了燃烧的假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是 18世纪70年代,比马和的发现要晚1000多年。
二、近代化学——探索物质结构
徐寿:我国清末科学家。江苏无锡人。 徐寿:我国清末科学家。江苏无锡人。我国近 代化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著作很多, 代化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著作很多, 在化学方面主要有《化学鉴原》 在化学方面主要有《化学鉴原》、《化学鉴原 续编》 化学鉴原补编》 化学考质》 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考质》、 化学求数》等书籍。 《化学求数》等书籍。他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此外 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他于1875年在上海创立了“格致学院”(格 年在上海创立了“ 他于 年在上海创立了 格致学院” 致即格物致知,清末时对物理、化学的总称) 致即格物致知,清末时对物理、化学的总称) 公开讲演自然科学知识,还进行化学演示实验, 公开讲演自然科学知识,还进行化学演示实验, 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道尔顿、阿伏伽德罗、门捷列夫
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 立在原子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 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简史总题1.化学发展简史2.化学史上的中国人3.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4.化学史大事年表5.科学家与化学史6.古代和近代化学史7.与《绪言》有关的化学历史8.化学发展简史习题9.中外化学家简介1化学发展简史1.1、化学的前奏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万年以前,可以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带了。
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
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
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
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很大启发。
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碎。
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1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
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氧化镁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
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义。
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史(3篇)

第1篇一、引言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它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石油化工、化肥、医药、农药、橡胶、塑料等。
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国化学工业的起步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1.起步阶段20世纪初,中国化学工业开始起步。
当时,中国化学工业主要以生产简单无机化学品为主,如硫酸、烧碱、漂白粉等。
这一阶段,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国资本和技术封锁的影响。
2.艰难探索20世纪30年代,我国化学工业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一批化学工业企业相继建立,如上海硫酸厂、南京硫酸厂等。
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化学工业仍处于艰难探索阶段,面临着外国垄断资本的压力和国内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
三、中国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阶段(1950年至1978年)1.计划经济时期1950年至1978年,我国化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化学工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以国有化工企业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体系。
(1)基础建设: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大型化工企业,如辽化、扬子石化、齐鲁石化等。
(2)技术创新:我国化学工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产品多样化:化学工业产品种类逐渐增多,包括化肥、农药、医药、橡胶、塑料等。
2.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化学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外资引进:我国积极引进外资,与国外企业合作,提高了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产业结构调整:化学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化肥、医药、橡胶、塑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3)市场竞争:化学工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四、中国化学工业的转型升级阶段(1978年至今)1.技术创新进入21世纪,我国化学工业开始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漫谈化学发展史

漫谈化学发展史中国是古代历史上科技发达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化学科技发展也十分活跃,有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化学科技发展就处于突出地位。
从抛石成金、火把结晶、酿酒、铸铁等古代发明,到汉代开展四大发明,再到唐宋时期发现珍珠和棉花等材料,所有这些发明的底层原理都涉及到化学的原理。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化学发展史,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显得格外突出。
从春秋时期开始,化学成为发达国家的科学,而中国不仅是千古不易的发明家,也是现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其发展历史包含了以下重要历史事件:首先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应用使中国朝代成为古代文明中最先进的国家。
火药的发明使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拥有了巨大优势,而印刷术促进了文字文化的发展,并使古代文明随之发展。
此外,唐代的珍珠、棉花和磁性材料的发现也有重要意义。
其中,珍珠的发现和应用使得当时人们能够鉴定出不同优质的珠宝,从而将珠宝商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棉花的发现和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当时工业发展,磁性材料的发现更是为磁石悬挂钟表、摆钟等小发明供给了基础。
此外,明清时期的玻璃、油漆及烧制瓷器的技术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宴。
这些发明不仅帮助中国人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提升了中国人的审美和物质文明水平。
最后,中国近代的化学发展也值得一提。
20世纪初,中国的学术发展迅速,并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郭沫若等,他们取得了众多著名的发现,使中国化学科学走上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做出了贡献。
以上就是中国化学发展史的脉络,它是一条漫长而丰硕的历史,也是中国伟大的文明史。
从古发明到现代发明,这条历史贯穿了中国文明的演进,让人们能够洞察到中国古代文明的非凡贡献,也增强了我们对化学发展的认识。
中国化学发展史

引言概述中国化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与突破,推动了化学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以时间线的方式介绍中国化学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重点讨论中国在不同时期的贡献与成就。
正文内容1.古代化学:从传统药学到火药制造1.1古代药学的发展1.2石墨和火药的发现1.3秦朝的冶金和炼金术2.唐宋时期的科技繁荣2.1首次阐明酸碱理论2.2曹载《本草纲目》的出版2.3钟表和指南针的发明3.明代的科学与技术进步3.1窑炉技术的革新3.2书法和绘画中的颜料技术发展3.3明代医学与药物研究的进展4.清朝的洋务运动与近代化学4.1宋教仁与西方化学知识的引进4.2中国近代有机化学领域的突破4.3高分子化学的兴起5.当代中国化学领域的发展5.1中国的科学院体制和研究机构5.2中国化学家的重要贡献5.3化学教育与培养人才的努力小结中国化学发展史凝聚着数千年来的智慧和创新。
从古代的药学与火药制造到近代的有机化学领域,中国化学家和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懈努力。
他们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化学领域的发展,并对世界化学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当代中国化学领域的持续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中国化学发展史是一个充满着辉煌成就的故事。
从古代的传统药学到近代的高分子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中国化学家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
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在世界化学舞台上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化学领域将会继续取得更多创新和突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化学发展史完整ppt课件

元素周期律发现与周期表编制
元素周期律内容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又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编制
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将已知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大小排列起来, 使得性质相似的元素处于同一列中。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意义
现代化学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趋 势
环境保护问题对化学提出新要求
1 2
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污染日益严 重,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 许多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3
绿色化学原则
为减少化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化学原则应 运而生,包括减少废弃物、设计更安全的化学品、 节能降耗等。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为科学家研究元素性质提 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新元素的发现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也 对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有机化学领域突破与进展
有机物概念提出及早期研究困难
18世纪末,有机物被定义为 “由生命体产生的物质”,与无
化学发展史完整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化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 近代化学理论体系建立 • 有机化学领域突破与进展 • 分析测试技术革新对化学推动作用 • 现代化学分支领域拓展与深化 • 现代化学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化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古代化学知识萌芽
01
02
03
陶器制作
古代人类通过烧制黏土制 作出陶器,标志着对化学 反应的初步掌握。
化学发展史

化学发展史一、古代史在古代,人类使用的第一个化学反应就是火的使用。
几千年来,火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它可以通过燃烧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同时产生光和热,从化学的角度看,这就是典型的氧化反应。
火的使用,给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改变,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除了冶炼金属,还有制陶、制砖和制玻璃等生产都利用火来进行。
古代的人们通过利用火来冶炼矿石,得到各种金属。
最具代表性的则是铜和铁的冶炼,其次还有锡和铅的冶炼。
将锡和铜进行混合,铸造成青铜,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转变,由此开启人类社会的青铜时代。
由于合金具有比普通金属更优良的特性,尤其是利用合金制备的装甲和武器更坚固,许多国家开始制造各种各样的高级合金,由此在战争中更有优势。
从铁矿石中提炼铁比提炼铜和锡难得多。
最早的炼铁技术似乎是由赫梯人发明的(青铜冶金术也是由赫梯人首先发明)。
人类社会步入铁器时代,开启了黑色冶金的历史,其发展的历史可以从古代所有国家中找到。
铁器的许多应用、实践和有关的炼铁设备是在古代中国发展建立的,比如高炉、铸铁液压杵锤和双作用活塞风箱,古代中国的炼铁技术可以说领先于世界。
古代的哲学家试图提出一套理论解释为何世界有如此多的具有不同特性(如颜色、气味)和不同状态(气液固三态)的物质,和各种变化反应,比如为什么能利用火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等问题。
其中与化学相关的哲学理论可以在任何一个古代文明的历史记录中找到。
所有这些哲学家、思想家和理论家都试图找到构成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少数主要的基本元素。
古希腊、古印度、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哲学都认为气、水、火和土是要找的主要元素。
原子论的早期理论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印度。
原子论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其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他们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不可破坏的原子组成。
同一时期的古印度哲学家伽那陀(Kanada)也提出类似的声明。
由于没有科学的证明,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的存在。
二、中世纪的炼金术早期的炼金术士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
中国化学史

中国化学史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造纸术。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
火药于13 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扑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药物的性状与配制。
公元750年中国炼丹太传入阿拉伯。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们发现氧气的人。
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 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氧气约早1000年。
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经养蚕。
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公元前8000…60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
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公元前4000…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
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曲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现石油。
古书载“泽中有火”即指地下流出石油溢到水面而燃烧。
宋朝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的四川省邛和陕西省鸿门两地。
我国祖先很早冰肝使用木炭和石炭(又叫黑炭,即煤),而欧洲人16世纪才开始利用煤。
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
化学史的六个时期

化学史的六个时期化学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人类社会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化学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尽管当时的人没有使用“化学”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已经具备处理某些化学变化的能力。
根据一些化学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把化学史分成六个时期:(一)史前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化学作为一种技术,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
尽管在这个期间,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后来的希腊、罗马,都可以找到人类利用化学的遗迹。
猿人就知道用火,知道用火煮东西和烧制陶器。
这可以说是最早期化学的开始。
(二)炼丹时期:大体说来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
这个时期中国在化学方面的著作最多,例如《参同契》、《道藏》以及重要的本草书,都对我国古代化学成就作了详细的记载。
至於在欧洲,这方面的书籍也很不少,例如阿拉伯、埃及和希腊,在1572年就有一部书,书名是《炼金的化学方法》。
在欧洲,已经开始有“化学”这个名词了,并在1572年出版了《化学原理》(Artis Chemiae Principes)一书。
许多希腊、阿拉伯、罗马的有名学者,例如帕拉图、阿里士多德、阿维森纳、给伯尔,都写了有关化学方面的书,在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乃是这些学者开始认识到实验是科学工作的重要工具。
(三)医药化学时期:在1500—1700年这两百年间,欧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史上称之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出版了很多最早的化学著作,例如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于1684年写的《新哲学的炉》;德国化学家孔柯尔写的《化学实验》;德国冶金学家阿格里柯拉写过一本名为“De Re Metallica”的书,中国明崇祯十六年李天经和汤若望将此书翻译出版,中文书名《坤舆格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翻译的化学书籍。
(四)燃素时期: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化学家,例如德国化学家施塔尔,他写过《化学基础》一书,是1723年出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化学发展史武瞳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
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萌芽炼丹燃素定量化学化学史化学家侯德榜张青莲侯氏制碱法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
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
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 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
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
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
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
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还是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
(四)定量化学时期: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
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
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基本上从20世纪初开始,是现代化学时期。
20世纪初,物理学的长足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的涌现,促进了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量子理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
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结构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生物化学等得到快速的发展。
诚然,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化学的发展也决不会停滞不前。
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1.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总结并推广了造纸技术,而欧洲人还在用羊皮抄书呢!2.公元700~800年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
火药于13 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才传入欧洲。
3.公元前200~后400年中国炼丹术兴起。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的《抱朴子》记录了汞、铅、金、硫等元素和数十种药物的性状与配制。
公元750年中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
4.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氧气的人。
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约早1000年。
5.我国是“纤维之王”──蚕丝的故乡。
公元前2000年中国己经养蚕。
公元200年养蚕技术传入日本。
6.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7. 1000多年前中国就能炼锌,早于欧洲400年。
8.公元前2000年中国已会熔铸红铜。
公元前1700年中国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900多年我国的胆水浸铜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置换法)。
9. 1700多年前,中国已能炼铅及铜铅合金。
10.公元前800~公元前600年中国已制造陶器。
公元200年中国比较成熟地掌握了制瓷技术。
11. 3000多年前,我国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料和制作漆器的国家,约有7000年历史。
12.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中国已会酿造酒。
公元前1000年我国已掌握制酒技术,比欧洲的“淀粉发酵法”制造酒精早2000多年。
13. 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现石油。
古书载“泽中有火”即指地下流出石油溢到水面而燃烧。
宋朝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14.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的四川省邛崃和陕西省鸿门两地。
15.我国祖先很早便开始使用木炭和石炭(又叫黑炭,即煤),而欧洲人16世纪才开始利用煤。
16. 1939年,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39年侯德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纯碱工业专著《制碱》。
17.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18.七十年代,中国独创无氰电镀新工艺取代有毒的氰法电镀,是世界电镀史上的创举。
19. 1977年我国在山东发现了迄今为止的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常林钻石。
20.全世界海盐产量5000万吨,其中我国生产13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采用海水煮盐了,是世界上制盐最早的国家。
21.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我国都有。
是世界上冶炼矿产最早的国家。
我国最早的化学研究机构在20世纪初,我国所需要的纯碱全靠进口,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1884-1945)先生,在兴办精盐公司的基础上,于1917年在塘沽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
范旭东以以久大精盐公司化验室为基础,决定成立一个名为“黄海”的化学工业研究社。
1922年8月,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方面塘沽正式成立。
被称为“西圣”的孙颖川博士毅然辞去英办开滦矿务局总化验师的高职,来到“黄海”任社长,张子丰先生任副社长。
后来,留美归来的张克思、卞伯年、卞松年、区嘉伟、江道江等博士,留法归来的徐应达博士,留德归来的聂汤谷、肖乃镇博士,以及国内的大学毕业生方心芳、金培松等助理研究员,也先后来到“黄海”。
著名的侯德榜博士当时也在“黄海”。
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生产出第一批“永利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该产品获得金质奖章。
1932年,“黄海”接受了中华教育资金董事会的资助,决定用海州磷肥石矿作磷肥试验,为硫酸铵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1933年,集中了中国炼丹的有关文章和文献,准确探索古代中国化学的渊源。
这时的“黄海”正处于黄金时代,拥有博士10人,留学生、大学生60多人,不但开展广泛的研究工作,而且还代为海关检查食品。
1937年日寇入侵,“黄海”被迫迁至四川五通桥。
由于五通桥没有海盐,制碱遇到困难。
在这关键的时候,侯德榜博士挺身而出。
经过500多次实验,历时一年多,震惊世界的侯氏制碱法诞生了,“黄海”又东山再起。
1944年7月,范旭东继“黄海”之后,又在研究社里创立了“海洋化工研究所”。
1952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了黄海化学研究社,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从此“黄海”的作用越来越大,“黄海”的学者、科学家、技术人员,成了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栋粱。
中国杰出化学家:张青莲:1908年生,江苏常熟人。
193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并进入瑞典斯德哥尔摩物理化学研究所当访问学者。
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
现任北大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
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研究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亦是最早对重水物理化学常数和状态图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所测定的重水密度值是最佳值之一,被国际承认和引用。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
他主持测定了铟In、铱Ir、锑Sb、铕Eu、铈Ce、铒Er、锗Ge、锌Zn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侯德榜:名启荣,号致本,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普通农家。
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有“挂车攻读”美名。
1903—1906年,得姑妈资助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
他目睹外国工头蛮横欺凌我码头工人,耳闻美国的旧金山种族主义者大规模迫害华侨、驱逐华工等令人发指的消息,使之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
他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罢课示威。
1907—1910年,就读于上海闽皖铁路学院。
毕业后,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
这期间,侯德榜进一步感受到帝国主义者凭技术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和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
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被保送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
191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再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次年获制革化学师文凭。
1918年又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侯德榜被接纳为美国SigmaXi科学会会员和美国PhiLambdaUpsilon化学会会员。
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围绕铁盐的特性以大量数据深入论述了铁盐鞣制品易出现不耐温、粗糙、粒面发脆、易腐、易吸潮和起盐斑等缺点的主要原因和对策,很有创见。
《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