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国戏剧发展史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我国戏剧相关知识点总结

我国戏剧相关知识点总结

我国戏剧相关知识点总结一、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已经开始形成。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中国戏剧史可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戏剧形式主要有采用带有琴伴奏的说唱讲故事和早期的舞蹈,到了战国时期,老子、庄子、孟子关于“不自由而无异乎禽兽”,“生而知之者,上也;聪明者,中也;力强者,下也”,“孔子曰:年四十,未孤立也。

光武中兴时,以七国夷金执于王堤,从青本令,不替反灌也。

”都关注到了戏剧文学内容的事实。

隋唐五代时期,戏曲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元代曲子剧是比较繁荣的一种文艺形式,有丰富的剧情和精美的词曲。

到了明清时代,戏曲更是蓬勃发展,戏曲作品也更加多样化,如元曲、京剧、豫剧等,戏曲的门类极为丰富。

二、中国戏剧的主要形式中国戏剧主要包括京剧、黄梅戏、豫剧、越剧、沪剧、评剧、川剧等。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自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它除了继承了元杂剧、明代传奇剧、清代戏曲剧目的瑰丽外衣外,还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如乐舞、戏文、法书等,使得京剧在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声腔、化装、表演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2. 豫剧豫剧是中国河南省豫剧的演变而来,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剧目丰富多样,由许多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戏曲故事改编而来。

豫剧在表演形式上以快板、慢板、滑稽而着称,舞台语言通俗易懂,在地方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3.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武汉市黄梅县,以其优美、多变、丰富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而著称。

其主要剧目有《南柯一梦》、《关公挂印》、《白蛇传》等,是一种浓重的饶舌剧种。

4. 越剧越剧是中国浙江省的一种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长三角地区。

越剧以其婉转动听的“小腔”和优美多姿的表演而著称。

其主要剧目有《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等。

5. 沪剧沪剧是中国上海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其多样的形式和融合了外来文化元素而著称。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戏剧史进行简要概述。

历史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在此之后,中国戏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

著名的元曲和明清时期的京剧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戏剧类型
中国戏剧包含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特点。

-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精致的戏曲服饰和独特的化妆技巧。

- 评剧: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抒发情感和夸张表演风格而闻名。

- 黄梅戏: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以其婉转悲凉的唱腔和优美的舞蹈而受到欢迎。

-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饱满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影响和传承
中国戏剧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中国戏剧技巧和艺术形式被传承到现代剧场和电影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论
中国戏剧以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中国戏剧史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戏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戏剧一词最初出现于汉代,取义为“带面具的舞蹈表演”。

早在先秦时期,各个国家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并得以传承和演变。

这些舞蹈因其祭祀、娱乐和战争等用途而得以流传至今,渐渐地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戏剧。

戏剧在中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

在中国历史上,最初的戏剧形式是古代宗教的仪式,通过祭祀、歌舞等方式来迎神祷福,以期望得到神的保庇。

后来,戏曲试图作为新闻官员的娱乐方式,以便于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政治意图。

在社会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下,戏剧的演出也得到了改进,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演出形式。

汉族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戏剧形式包括了舞蹈、戏剧、杂技、器乐和歌唱等多种元素。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戏曲形式逐渐出现,包括传统京剧、豫剧、川剧、越剧、黄梅戏等,之后,还出现了粤剧和沪剧等新兴的戏曲剧种。

每个剧种在表演形式、角色扮演和传统创作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基本特点。

其中,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时期。

京剧的表演形式着重于独唱、快板、慢板、二黄和打击乐器等,其特色就在于身段曲耸、脸谱厚重,并加上传统化妆,型态独特,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身份。

而豫、川剧则分别源于河南与四川,这两种剧种也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例如,川剧的变脸技巧、扇子舞、龙毫画、红火和刽子手等都堪称举世独一无二,豫剧则其原生态的唱腔和独特情感表现也成为书法人士强烈追寻与态度的对象。

此外,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则以其深情悱恻、形象生动和审美性高超,被誉为是传统戏曲中的艺术精品。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戏剧发展历程演化丰富多彩,充满传统与创新的因素。

正是因为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吸引了无数的观众,不同年龄层次、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戏曲艺术给他们带来的美好与艺术性。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歌舞表演。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以下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1. 萌芽期: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戏曲表演主要是以歌舞形式为主。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开始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以歌舞剧为主的戏曲形式。

2. 形成期:在唐宋时期,戏曲逐渐形成了以“杂剧”和“南戏”为代表的表演形式。

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表演艺术形式,而南戏则是以南方民间小戏为基础发展而来。

这两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成熟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

元代的戏曲以杂剧为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

4. 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戏曲的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戏曲以南戏为主,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点。

5. 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同时,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兴起也对戏曲产生了影响,使得戏曲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和表演形式。

在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 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 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 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 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 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 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
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 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 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 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 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 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 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 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 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马致远
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记》 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 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 《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 《赵氏孤儿》


关汉卿《救风尘》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李逵负荆》 郑廷玉《看钱奴》 施惠《幽闺记》 康海《中山狼》 高濂《玉簪记》 吴炳《绿牡丹》 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琵琶记》高明 《精忠旗》冯梦龙 《娇红记》孟称舜 《清忠谱》李玉 《长生殿》洪昇 《桃花扇》孔尚任 《雷峰塔》方成培

中国戏剧知识点总结

中国戏剧知识点总结

中国戏剧知识点总结一、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戏曲形式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中国戏曲的创始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戏曲的萌芽阶段在先秦时期的古代中国,已经存在了歌舞、朝鲜活动与竟技表演,这可以看作是戏曲的萌芽阶段。

但更具有戏曲形式的元素表现在汉代。

据史书记载,东汉班昭《汉书·艺文志》载:“大明宫乐府乐有《鱼笺》、《开雾韵》、《篙竹行词》、《马乐田菩》等曲”。

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已经有类似戏曲的演出。

2. 盛唐时期的佛教音乐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音乐如云善琴等,使汉地民间音乐变得更加多样化,为戏曲音乐奠定了基础。

3. 元代的元曲元杂剧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开端。

元曲以北方曲调儿歌和民间民谣为基础,取材于民间故事,歌颂民间英雄,艳情悲欢,寓意深刻。

元曲的创作、表演和流传,为后来的中国戏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素材,并在后来的戏曲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明清两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荣时期。

明代京剧、鲁襄剧、秦腔等尚且不足以称作古典剧种,但是在清代才得以更充分的发展。

明朝后期和清初,各种形式的戏曲开始汇聚交融,剧种的繁荣多样化,为中国戏曲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戏剧的主要剧种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由宫廷歌舞、评剧、大鼓书、下曲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发展而成。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演员脸谱丰富多彩,以表达不同的性格特点。

在服饰和化妆方面,京剧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花旦的花旦装、小生的小生装、丑角的丑角脸谱等。

京剧的音乐为独中有独的京剧锣鼓,曲调丰富多样,唢呐和二胡是其独特的音乐伴奏器乐。

2. 评剧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以北音为主要表演形式,结合了念、说、唱、笑等多种表演形式。

评剧在音乐和唱腔上与京剧有所不同,它的唱腔更加朴实、质朴,更贴近生活。

在戏曲表演中,评剧强调角色的性格描写和情感的真实性,通常演员通过身段和表情形容塑造人物角色,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揭示。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发展史戏剧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从古典的莺歌燕舞到现代的话剧,中国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演出形式,且不断地与时代相适应、与世界互动。

下面,我将从古代戏曲、民间戏剧、现代话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古代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可以追溯到早期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时代。

据历史记载,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戏曲和神话传说的传人传说。

到了汉朝,戏曲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发扬。

当时的戏曲多采用鼓角和舞蹈等元素,刻画了各种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具有非常浓重的神秘和宗教色彩。

到了唐代,戏曲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此时,戏曲的表演多采用弦乐,演员除了唱出故事情节之外,还加入了更多的语言表达和动作表现,使得戏曲的表演达到了更加丰富的层次。

而到了元代,随着戏曲的深入流传,各地的戏曲风格也逐渐形成。

南方的汉剧和秦腔,北方的越剧和评剧等,相继出现并逐渐发扬光大。

在这一时期,戏曲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戏剧随着戏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开始参与到戏曲的表演和创作中。

民间戏剧在各个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十分多彩的形态。

在我国南方,有豫剧、粤剧、闽剧等众多地方戏剧。

在北方,也有很多民间戏曲,如曲剧、梆子等。

民间戏剧不仅在地方上得到了相当的流行,也通过演出被推向全国和海外。

例如新春晚会上通常会有一些小品和相声等节目,其中就有不少民间小剧场的演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戏剧的表演和创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上世纪30年代,有不少民间戏剧演员被逐渐招到电影工业中来。

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民间戏剧也进入了电视圈和广播圈,成为了一种更为流行的大众文化娱乐形式。

现代话剧20世纪初,随着西方话剧的引进,中国话剧开始兴起。

话剧采用了更为现代化的表演和语言,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新的主题和创作手法。

例如新文学和现代思潮对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发展史

第二、三出一般是“生、旦家门”,由生、旦二角分别上场作自我介绍。 其它角色如“末”、“净”、“丑”则在剧中随时登场,自我介绍或以自 我嘲笑的方式,或以自我标榜的方式。接下来剧情就展开了,一般都采用 双线交错的方式进行,即男女主角的戏错开演出。比如,《宝剑记》是林 冲和张贞娘的故事交错进行。正如南戏《琵琶记》中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 事交错进行一样。
第一出或开端一定是“家门大意”,由副末 这个角色上场。先唱一支“上场曲”,这支曲 可能与剧情有关,也可能只是“今日对酒忘忧, 不免逢场作戏”之类。然后与幕后人进行一番 简短对话。如“试问幕后子弟,今日搬演谁家 故事,那本传奇”,幕后有人回答了之后,副 末说“原来如此,请听我道几句家门,便见戏 文大义”。接着就唱第二支曲子,内容一定是 概括戏曲的情节始末,这就是所谓“家门大 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开始就使观众弄 清该戏的内容梗概,一目了然。
• 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 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元曲四大家”之称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 大量优秀作品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多 方面生动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其主要 题材有五类。
• 一类:爱情剧 主要描写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婚姻自主的追求, 鲜明地体现了反对封建制度及封建道德规 范的倾向。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将唐 传奇《莺莺传》“始乱终弃”的结局改编 为“愿天下有情的人都成眷属”的圆满结 局。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 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 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 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 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 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 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 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 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 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 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 创作者 。

中国戏剧发展史范文

中国戏剧发展史范文

中国戏剧发展史范文首先,古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活动和宗教祭祀。

最早的戏剧形式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和歌唱,后来逐渐发展为具有故事情节的戏曲。

最早的中国戏剧形式是皮影戏,这是一种使用兽皮或纸制作的人物影子,在灯光下投射在幕布上,并配以音乐和故事情节进行演出。

皮影戏在中国古代流行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是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古代戏剧形式是木偶戏,它是使用木制人偶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

这些古代戏剧形式在后来的戏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古代戏剧的鼎盛时期。

在古代,中国的戏剧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的戏曲,它主要包括了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的剧种。

京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京剧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精彩的唱腔和华丽的服装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皇冠。

除了京剧,还有许多其他的戏曲剧种,如豫剧、越剧等,它们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最后,中国戏剧的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戏剧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现代的戏剧形式包括话剧、舞剧、电影等。

话剧是在中国近代时期引进的西方舞台剧,它以现实生活为主题,采用对白的形式进行表演。

中国的话剧发展得非常迅速,京剧也开始吸取话剧的表演技巧,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

舞剧则是结合了戏剧和舞蹈元素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常以舞蹈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肢体语言来讲述故事。

电影则是戏剧和电影元素的结合,通过摄影、剪辑和音乐等手段,将戏剧演员的表演呈现在大银幕上。

总之,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悠久且多样化。

从古代的祭祀仪式到皮影戏、木偶戏再到戏曲和现代的话剧、舞剧、电影等形式,中国戏剧一直在与时俱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中国戏剧发展脉络和历史 PPT

中国戏剧发展脉络和历史 PPT

感谢观看 THANKS
Opera appreciation
2.京剧——中国国粹
京剧,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 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 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10.其它剧种
河北梆子,晋剧,蒲剧,吉剧,河南曲剧淮北花鼓戏、梅花大 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 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等,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 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 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一 ·戏 曲 的 发 展
1.先秦——萌芽期 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 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 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2.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 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 3.宋金——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 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 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 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一 ·戏 曲 的 发 展
5.明清——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 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 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 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 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6.近代——争辉期 各个地方剧种涌现,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不同戏曲类型的兴衰。

本文将从古代戏曲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古代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一种叫做“歌舞”的表演形式,它是古代戏曲的雏形。

这种表演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了更加完整的戏剧形式,成为古代戏曲的起源。

古代戏曲经过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戏曲类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这些戏曲类型在不同地区发展起来,各具特色,成为了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朝时期,戏曲表演达到了巅峰。

元朝时期,戏曲演员们开始使用脸谱来区分不同角色,这成为了中国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元朝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如《西华山》、《汉宫秋》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在传承和演出。

明清时期,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明朝时期,戏曲表演开始受到文人的重视,戏曲作品的创作也更加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

清朝时期,戏曲表演进一步发展,各种戏曲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清朝时期的戏曲演员们纷纷成立了各种戏曲剧团,戏曲表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初,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由于社会的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但是,中国戏剧并没有消失,反而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新的戏曲类型,如话剧、歌舞剧等。

这些新的戏曲类型融合了西方戏剧元素,给中国戏剧带来了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政府成立了戏曲学院和戏曲剧团,培养了一大批戏曲演员和艺术家。

中国的戏曲作品也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今天,中国戏剧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有大量的戏曲演出和戏曲比赛举行。

总的来说,中国戏剧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古代戏剧史古代戏剧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史古代戏剧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史古代戏剧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戏剧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古代戏剧的起源、发展、类型和演出形式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戏剧史。

一、古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剧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最早的戏剧形式则是神话传说的表演。

古代儒家经典《尚书》和《礼记》中记载了古代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和表演,这些仪式逐渐演变为戏剧表演的雏形。

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戏剧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诗经》中的歌舞表演,被视为古代戏剧的起源。

此时期的戏剧形式多为带有舞蹈性质的歌剧,内容主要描绘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戏剧逐渐吸收了民间艺术的元素,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唐代,以杂剧和宫廷戏为代表的古代戏剧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丰富多样、风格独特的戏曲体系。

其中,《琵琶记》、《长生殿》等作品至今仍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二、古代戏剧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古代戏剧主要分为戏曲、杂剧和元曲三大类。

1. 戏曲戏曲是古代戏剧中的主要类型,分为文戏和武戏两大类。

文戏注重表达情感和描写故事情节,以唱和念为主,音乐元素较多;武戏则强调动作和武打表演,以舞蹈和武功为主要手段。

京剧、昆剧、黄梅戏、评剧等都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

2. 杂剧杂剧是古代戏剧中的另一类重要形式,常常配合杂技和魔术等表演,以滑稽诙谐、讽刺嘲笑为主要特点。

《窦娥冤》、《打金枝》等都是中国杂剧的代表作品。

3.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剧中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是以元代为代表的剧种。

元曲注重情感表达,善于塑造角色形象,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

《西华山》、《汉宫秋》等都是中国元曲的代表作品。

古代戏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式多样,既有单剧种的独立演出,也有多种剧种的组合演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文化。

三、古代戏剧的演出形式古代戏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曲艺、盘龙戏、亭台和露天等。

中国戏剧发展脉络和历史

中国戏剧发展脉络和历史

中国戏剧发展脉络和历史中国戏剧发展脉络和历史一、起源和古代戏剧发展1.1 中国戏曲起源1.1.1 戏曲的定义和特点1.1.2 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1.2 元杂剧的诞生和影响1.2.1 元杂剧的特点和形式1.2.2 元杂剧的流派和代表作品二、明清时期的戏剧发展2.1 明代戏曲的兴盛和发展2.1.1 明代四大艺术流派2.1.2 明代京剧的发展与传承2.2 清代戏曲的演变和创新2.2.1 清代戏曲的演变与多样化2.2.2 清代京剧的兴起和流派形成三、现代戏剧的发展与变革3.1 戏曲与现代戏剧的融合3.1.1 戏曲在现代戏剧中的传承和创新 3.1.2 文化大革命对戏剧的影响和变革 3.2 当代戏剧形式的多元化3.2.1 话剧的兴起和发展3.2.2 中国当代舞台剧的繁荣和发展四、戏剧法律名词及注释4.1 版权法4.2 著作权法4.3 演出管理法4.4 剧作权法4.5 演员保护法附件:1.戏剧历史时间线2.京剧经典剧目介绍3.戏剧法律法规全文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戏剧历史时间线附件2:京剧经典剧目介绍附件3、戏剧法律法规全文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保护创作作品的法律规定,确保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获得合理报酬。

2.著作权法: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权利、著作权的取得方式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3.演出管理法:对于演出管理、演员权益、剧场管理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

4.剧作权法:保护剧作家的创作权和著作权,确保作者对其作品的权益得到保护。

5.演员保护法:保护演员的权益,规定演员的劳动条件、合同权益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

最早,它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这一点在《尚书·舜典》和《吕氏春秋·古乐》中都有记载,人们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驱鬼除疫等活动中,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表达对神灵的敬畏。

这些歌舞通常都伴随着欢呼和歌唱,是原始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先秦时期,戏剧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在汉魏到中唐这一段时间里,先后出现了“角抵”(即百戏)、“参军戏”和“踏摇娘”等表演形式,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到了唐代(中后期),中国戏剧开始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在乐曲、结构到内容方面,都为元代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剧目将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这三种不同艺术形式进行了综合,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戏剧起源与发展的知识,可以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或者前往戏曲类博物馆进行深入了解。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

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

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

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教仪式说。

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

”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

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

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

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

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

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

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

“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 战国时期至汉代(约前5世纪至3世纪):-在战国时期,戏剧元素首次在杂剧中出现,演员表演和歌唱结合。

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演化。

到了汉代,雜劇成为当时的主要表演形式。

2.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此时期见证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进一步丰富。

南北朝时期,杂剧逐渐演变成了雜劇、崑劇、音樂劇等不同的戏曲形式。

南朝刘宋时期,雜劇中的南戏开始崭露头角。

3. 唐代(618-907年):-在唐代,宫廷中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大曲”的新戏曲形式,表演风格更加庄重高雅。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戏曲表演场所,如盛行于长安的“乐坊”。

4. 宋代(960-1279年):-宋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展了文戏和武戏的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元曲。

元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融合了戏曲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

5. 元代(1271-1368年):-在元代,元曲达到了一个高峰,丰富的剧目涌现,形成了杂剧、元杂剧等多种戏曲形式。

元曲在表演和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6. 明代(1368-1644年):-明代戏曲进一步繁荣,京剧的雏形逐渐形成。

文官武将的表演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了杂剧、武戏和文戏的综合性表演。

7. 清代(1644-1912年):-在清代,戏曲形式进一步丰富,地方剧种逐渐兴起,如川剧、豫剧、粤剧等。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京剧的崛起,它汇聚了多个剧种的元素,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多元的历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中国戏曲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中国戏剧发展史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

他们歌舞的目的不仅在于娱神,也在于娱人。

3. 俳优娱人祭祀在不断演变,巫、觋的表演越来越趋向于娱人的目的,巫觋派生出来的优(也称倡优、俳优)已经脱离了神的依附,主要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等供人取乐调笑。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优盂衣冠”记述优孟为帮助孙叔敖的儿子摆脱困境,穿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言谈举止,从外形与神态上扮演人物。

可以说,优孟的表演具备了后代戏剧的种种因素,展现了戏剧艺术的萌芽,对后代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汉魏——戏曲的萌芽时期1.戏曲的歌舞基础:相和歌和傩舞2.百戏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统一封建国家的产生,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汉代的物阜民丰有利于艺术的繁荣。

在秦代就有的,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简单的叙事表演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集成的“百戏”,在汉武帝时达到极盛。

3.角抵戏百戏当中最具戏剧因素的是角抵戏(大角抵),其中最出色的是《东海黄公》,演出时一人扮黄公,一人扮老虎进行角斗竞技,以规定的情节(黄公最后因法术失灵而被老虎杀死)去表现内容。

可以说,《东海黄公》的演出具备了原始的戏剧形态,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歌舞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

5.傀儡戏(三)隋唐——戏曲的形成时期1.隋代戏曲的发展2.唐代的歌舞戏《踏摇娘》: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钵头》:有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

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

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情节性进一步加强,戏剧效果十分强烈。

3.唐代的参军戏由先秦俳优滑稽表演衍变发展,成为唐代最主要的戏剧样式。

参军戏以讽刺贪官参军(官职名)创制,有参军(被嘲弄者)、苍鹘(从旁戏弄者)二角色,以表演科白为主,以后逐渐加进歌舞以及弦管鼓乐成份,并有女演员参加表演歌唱。

参军戏的“脚色”(角色)行当分类比较清楚(参军、苍鹘分别相当于后来净、丑二角),而且在情节上有较为固定的设计安排。

4.唐代戏曲繁荣的原因盛唐时期,南北文化的空前融汇,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给文学艺术的繁荣兴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唐大曲”、“唐传奇”和“变文”等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音乐基础和创作素材。

(四)宋元——戏曲的迅猛发展时期1.演出场地宋代都市里已经有了固定的大型游艺场所——勾栏瓦肆。

瓦肆又称“瓦舍”、“瓦子”,内设大小勾栏(用各种花纹图案勾连起来的栏杆,借以圈出演出场地)。

勾栏瓦肆汇集各种民间技艺,吸引一批“书会才人”与艺人们共同创造。

在这样的条件下,宋杂剧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戏剧艺术形式。

2.音乐形式:宋大曲、诸宫调、“唱赚”3.宋杂剧素材:小说,如《目连救母》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义且孝顺。

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

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

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

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

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

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

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体制:三节四段形式:歌舞间以杂居角色:副末、副净4.南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内容:多表现民间故事形式: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角色:生、旦、净、末、丑、外、贴5.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五)明清——南戏的重新崛起1.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曲调:大幅增加,沿用南戏曲调,混用北杂居曲调,采用宫调配置篇幅:大幅增加,分“出”结构:开场的“家门”,离场的“下场诗”,结束的“散场诗”或“尾曲”2.高明的《琵琶记》和四部经典《荆钗记》:钱玉莲拒绝巨富孙汝权的求婚,宁肯嫁给以“荆钗”为聘的温州穷书生王十朋。

后来王十朋中了状元,因拒绝丞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方任职。

孙汝权暗自更改王十朋的家书为“休书”,哄骗玉莲上当;钱玉莲的后母也逼她改嫁,玉莲不从,投河自尽,幸遇救。

经过种种曲折,王、钱二人终于团圆。

《杀狗记》:富豪子弟孙华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交往,把同胞兄弟孙荣赶出家门。

孙华的妻子杨月贞屡劝不听,便杀了一条狗,伪装成死尸放置门外。

孙华深夜归来,大惊,急忙去找柳龙卿、胡子传,柳、胡推脱不管。

孙荣却不记前恨,帮他把“尸首”埋掉,使孙华深受感动,于是兄弟重新和好。

3.明代四大声腔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京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4.昆腔改良与《浣纱记》等早期传奇剧作从元末到明中叶传奇逐渐盛行,但由于各地片言区别,声腔并不统一。

其中昆山腔在明代中叶经著名音乐家魏良辅改造加工,迅速传播开来。

而粱辰鱼以其《浣纱记》率先采用改造过的新昆曲编写,影响很大。

该剧将范蟊与西施间的恋情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写,思想蕴藏较丰富;结尾突破团圆窠臼,流露鸟尽弓藏的感慨,主题再次得到升华;人物性格较为鲜明。

明代中叶还有《宝剑记》、《鸣凤记》等较为出色。

5.汤显祖与沈璟明代万历年间,由于改革后的昆腔流行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促成,戏曲艺术得到空前繁荣,出现大批杰出剧作家和优秀作品: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深受李贽进步思想家影响。

崇情抑理,呼唤浪漫情调,成为其美学观念的基础;创作上反对复古摹拟,反对格律束缚,著有《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等,合称“临川四梦”(又以其书斋名之“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是其代表作,以积极浪漫主义表现方法,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塑造出杜丽娘这样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从而完成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追求。

作品中以浪漫情节表现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伟大力量,为封建礼教压抑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理想爱情呐喊。

曲辞优美感人,人物刻划细腻深刻,突破南北曲词格律而有创新,对当时和后世剧坛深有影响。

其后许多戏曲作家争相摹仿,受其影响,创怍讲究词藻,注重人物刻划,戏曲史上称为“临川派”。

沈璟,江苏吴江人,与汤显祖同时。

他在戏曲艺术上富于革新精神,特别重视曲律,修辞力求本色,创作17种传奇作品,以《义侠记》较为出色。

有些戏曲作家受其影响,创作时强调曲词要符合音韵格律,史称“吴江派”,针对当时格律混乱及以时文为南曲、追求典雅、堆砌典故等弊病,提出严守格律,崇尚本色。

对普及戏曲不无积极作用,但过分重视形式上的东西,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6.清初“苏州派”与《闲情偶寄》汤、沈之后,剧坛出现形式主义倾向。

鉴此,以李玉为中心的苏州派剧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挽救了日益衰落的传奇戏,代表了明末清初戏曲艺术最高成就。

李玉,字玄玉,江苏昊县(今苏州)人,所作传奇近40种,现存《清忠谱》等18种。

《清忠谱》据明天启六年(1626)苏州实事敷演而成,反映明末尖锐的政治斗争,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次用写文之笔描绘市民参政斗争,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语言本色,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紧凑。

把市民暴动的壮烈场面搬到舞台,写得既轰轰烈烈又层次分明,是戏剧史上的突破。

明清之际的传奇创作进入调整总结阶段,与李玉同时的李渔以其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偶寄》对传奇创作和昆曲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

《闲情偶寄》涉及到戏曲理论各个内容,突破前代曲论中片面重词采音律的陈见。

系统地阐述了戏曲创作的具体原则,提出一套完整的主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