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32讲生物与环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2讲 人与环境
训练12.(2021湖南高考真题)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 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 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训练8.(2021年河北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 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第9单元 第32讲 人与环境
素养目标
1.生态足迹
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产资源 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越多
生态和环境
生活方式
2.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持续增长,给 生态环境 带来越
来越大的压力。
(2)我国人口现状
①在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调控下,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
(4)措施:正确处理 环境保护 与 经济发展 的关系,践行
经济、社会和生态
相互协调的 可持续发展
理念。
(5)我国政府的观点和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 生态文明 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
2022版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课 人与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
第32课人与环境课程标准要求学业质量水平2.4.1 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2.4.2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2.4.3 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2.4.4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2.4.5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1.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生命观念)2.通过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社会责任)3.通过生态工程原理的学习和生态工程实例的分析,理解生态工程的目的和意义,并应用相关原理指导生产、生活。
(社会责任)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态足迹总量逐渐增大。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列举环境问题(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提示:①—c ②—f ③—a ④—d ⑤—e ⑥—b(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①特点:全球性。
②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1)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2)物种多样性: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含解析)()
第32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纲明细]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P88—小字)(√)2.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全部的动物和植物也是一个系统。
(P88—旁栏思考)(×)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P90—正文)(√) 4.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P90—正文)(×)5.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P91—正文)(×)6.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P91—正文)(√)7.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P91—小字)(√)8.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与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
(P92—练习)(√)9.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P92—正文)(√)(2016·海南高考)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生产者。
田螺、草鱼是消费者,A、D错误;小球藻是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B正确;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肠杆菌是消费者,C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02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由□01生物群落与它的□03生物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0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1.组成成分:□解者。
2.各生物成分比较[特别提醒]1.三类“不一定”(1)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九年级下科学_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_ppt课件浙教版
旗树
2. 非生物因素:
向窗户方向生长的龟背竹
龟背竹向窗户方向 生长主要原因是单 侧光照射。
你能再举些实例吗?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向日葵
茂密的热带雨林
南
温度较高、水分充足。
北
落叶针叶林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 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 能生存。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①形态上适应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
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稚鸡
北极熊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温中度,对 属植于物生的物分影布响有环影境响的是-----------------( ) 哺④乳以动鳔物调具节有身发体达,的获四得肢水,的适浮于力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 综 刺上状所叶述 可, 以生 减物 少与 水环 分境 的之散间 失是 ,相 肉互 质依 茎赖 可、 以相 贮互 存制 更约 多的。 水分,从而使仙人掌能适应沙漠中降水少、降水时间相对集中的气候条件。 环随境着的 水-的---深---度---增---加---,---生---活---在---水---中---的--(植物种)类和数量都会逐渐减少,这主要是环境中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随哺着乳水 动的物深具度有增发加达,的生四活肢在,水适中于的在植陆物地种上类行和走数或量奔都跑会。逐渐减少,这主要是环境中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竹大节雁虫 南的飞身体与竹B枝. 极为相像,这是它对
2. 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其生活和分 布会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在同学们 熟悉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D ) A.水 B.光 C.空气 D.温度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新)人教版32页PPT
6
、
露
凝
无
游氛,天来自高风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2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导学教程】2013高考生物一轮课件 第九单元第32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新人教版
【对位训练】 1.(2010·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 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
幼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600
400
0
400
400
400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 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 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比幼年个体少,故丙的年龄结 构为衰退型。 答案 A
6.研究意义 (1)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2)预防虫害。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种群
1.概念: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 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特征及相互关系
【对位训练】 3.(2011·南京二模)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 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 . 种 群 呈 “ S” 型 增 长 过 程 中 , 在 达 到 K 值 之 前 就 是 “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 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 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答案 B
解析 振荡试管有利于酵母菌均匀混合,有利于正 确计数;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 侧,便于计数,酵母菌数量过多不好计数,应将培养液 按比例稀释处理;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时,应计数相邻 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和方格内的个体数。
第32讲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原卷板)
备考中考2022科学一轮复习考点帮第32讲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命题趋势1.显微镜和细胞主要命题点有: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及临时装片的制作都是比较重要的考查内容,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2.细胞主要命题点有: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关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细胞的基本结构的作用,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每年都会有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创设一定的问题背景或材料分析的情景,考查操作过程的描述,多以选择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3.生命体的结构层次命题点有: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常结合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动植物组织、动植物器官、动物系统、动植物个体等,有识图分析题、选择题、填空题等。
4.常见的动物命题点有:①检索法进行动物的分类;②常见的脊椎动物的特点;③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及其特点等,主要在选择题中出现。
5.常见的植物命题点有:①检索法进行植物的分类;②常见的种子植物的特点;③常见的孢子植物及其特点等,主要在选择题中出现。
6.常见的微生物题点有:①常见的原生动物结构特点借生活习性;②常见的细菌结构特点借生活习性;③常见的真菌及其特点等,主要在选择题中出现。
知识重构知识点一、细胞1.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软木栓的死细胞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2)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3)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4)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5)19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6)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优化方案】20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人口素质与环境、人口迁移与环境、中国人口迁移课件
解析:本题组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 迁移的方向及影响。第(1)题,东部沿海地区经 济发达,吸纳的农村跨省劳动力占全国的比重 大。第(2)题,c地区由于流出大量的农村劳动 力,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答案:(1)A (2)C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一 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人口素质的高低,这就需要比较人口素质的高 低分别影响环境的哪些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 响。
学以致用 1.下面为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自 然增长率图(图1)和劳动力迁移图(图2)。读图, 回答(1)~(2)题。
(1)若甲、乙、丙、丁四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当, 按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乙丁甲丙 B.乙甲丁丙 C.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 (2)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 多的是( ) A.甲城 B.乙城 C.丙城 D.丁城
中国的人口迁移
【知识拓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工
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仅能称 之为人口流动,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居住 地一般并不“长期”或者“永久性”改变, 改变的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如大多数进 城民工的“户籍”仍是原籍。
方法突破
中国“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1)“民工流”产生的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 的收入差距;③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惠 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 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 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 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以及工矿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3.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观 (1)整体上影响人们的资源观、________和 发展观。 (2)直接影响着______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
2013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突破总复习 第九单元第32讲人类与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
)
⑦
C.②③⑦
D.④⑧
解析:选D。主要考查学生把握知识间
内在联系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要求
学生知识面广、知识面宽。潮汐是因地
球、月球的位置及吸引力而产生的海水
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自然现象;
大脖子病是由于缺乏碘元素,而不能正
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
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这一重金属含量
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而导致缺
(1)整个生物圈是地球表面 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特 ___________________(2)生物圈内生物 点 的DNA、RNA、蛋白质、糖类、脂质 的结构相似
制造氧气 功 为人类____________、生产食物、 处理废物 能 _________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二、全球人口动态
1.人口变化规律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 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的 基因 ↓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
性
↓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物群落、 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转录 DNA(基因)的多样性― →蛋白质多样性― ― →生物性状多样性 翻译
氧,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
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
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
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污染
物——光化学烟雾。
4.如果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会发生以
下变化,那么其变化的顺序是( )
①水中溶氧量下降
②需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 ③水中溶解氧增加 ④厌氧微生物迅速繁殖、分解尸体,产 生的有害气体增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课件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教材《生物》第九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生物的生存环境,涉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含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机制;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探讨生物如何改变其生存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
2. 使学生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机制,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特点,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机制。
难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生物如何改变其生存环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介绍生物的生存环境,讲解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2)阐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明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机制。
(3)讲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生物如何改变其生存环境。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① 生物的生存环境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③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机制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的生存环境。
(2)列举三种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并给出实例。
(3)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至少给出两个实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整课件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生物与环境”,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将详细探讨环境因素如光、温度、水、土壤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影响,同时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对环境产生的反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其机制。
2. 使学生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能举例说明。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难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生态学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生态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态环境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a. 光:植物光合作用、动物生物钟。
b. 温度:生物分布、休眠与活动。
c. 水:生物体内水分调节、水生生物适应。
d. 土壤:微生物分布、植物根系适应。
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生物对环境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4. 生态案例分析: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生态位等。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a. 光b. 温度c. 水d. 土壤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a. 食物链b. 生态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简述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并举例说明。
c. 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并阐述其生态学意义。
2. 答案:a.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温度、水、土壤等,如植物光合作用、动物生物钟等。
高三生物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9-32
[考纲导航]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由__生__物__群__落___与它的__无__机__环__境____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类型:(将a~j按类型入座) a.海洋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 统 d.森林生态系统 e.农田生态系统 f.果园生态系 统 g.冻原生态系统 h.淡水生态系统 i.荒漠生态系 统 j.人工林生态系统
3.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__生__产__者__,后面的都是_消__费__者_, 不含___分__解__者____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营养级一般不超过___5___个,这是因为能量沿食物链 是__逐__级__递__减_____的。
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__捕__食____。 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__所__有__生__物____, 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生物种群。
【答案】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规律总结】 根据各类信息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根据能量或者有机物的含量“由多到少”书写食物链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有机物)
15.9 870.7 1.9 141.0
根据能量或者有机物的含量由多到少,可以确定食物链为: B→D→A→C。
(2)根据重金属、DDT等浓度“由少到多”构建食物链(网)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食物网中共含有 3条食物链,分别是森林→松毛虫→蜘蛛→灰喜鹊→狐狸、森 林→松毛虫→灰喜鹊→狐狸、森林→松鼠→狐狸,其中灰喜鹊 和蜘蛛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A正确;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 有蜘蛛、灰喜鹊、狐狸,B正确;大量猎捕灰喜鹊后,狐狸还 可以以松鼠为食,所以狐狸的种群数量不会大幅度下降,C错 误;灰喜鹊是动物,体积较大,运动范围较大,所以最常用的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D正确。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件
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 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禁止滥捕,实行休渔制度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作为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协调人 地关系,保护环境方面,做些什么……?反思自己 的行为有哪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6.下列关于阳光对生物的影响的有关说法: ①阴生叶大而薄,阳生叶厚而小,说明阳光
能影响植物的形态; ②浅海中的蓝藻在上层、绿藻在中层、褐藻
在下层,说明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 ③要使在秋季开花的菊花提早一些时间开花,
可提高温度; ④见光处体色深,不易见光处色浅,说明了
阳光影响动物的发育。 对于以上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练习:
1、影响生物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可分为_ 非生_物_因_素_与生_物_因_素_两类,生物因素是指它们的
环境中的阳_光_、温_度_、空_气_、水_、无_机_盐环境因 素.
2、由于受_温__度__因素限制,苹果、梨等不宜在 热带种植。
3.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 植被的分布气受候__的影响,动物的分布又往 往取决植于被__。
叶变为刺.茎肉质
虫媒花(鲜艳甜) 风媒花(干轻多)
适应的一些有趣现象 保护色: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适应的一些有趣现象 这是保护色吗? 拟态:外表形状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
适应的一些有趣现象 警戒色:剌眼的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用
•讨论: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各种生 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哪些特点是与其生活方式相 适应的?
我们倡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B )。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群落(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判一判]1. 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提示 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解惑] (1)大鱼吃小鱼⎩⎪⎨⎪⎧⎭⎪⎬⎪⎫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 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过程(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判一判]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寄生略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和羊易错警示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 C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技法提炼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
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演替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3.概括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易错警示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答案CD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
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正确。
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答案 D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线a),但个体数减少(曲线b)。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
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
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
技法提炼1.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2.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序号错因分析正确答案序号错因分析正确答案①不理解演替的类型次生演替②对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的适用范围区分不清样方③对竞争和种内斗争区分不清油松和刺槐④太粗心,由于漏字丢失不该丢的分数阳光题组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判断正误(1)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大纲全国Ⅱ,3B)()(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 ()答案(1)√(2)×(3)√2.(2012·大纲全国卷,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答案 D解析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正确。
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等因素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项正确。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C项正确。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树下光照的强弱,肯定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项错误。
3.(2012·福建卷,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 C解析纯茶园内的物种丰富度较小,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三种茶园中最低,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