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的区别。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能力的动态平衡整体。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2.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农业生态系统
是被人类驯化了
的生态系统!
⏹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
态系统
⏹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系统组分: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系统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
系统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系统功能:系统开发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系统调控: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3.农业三大效益的内涵与关系,生态效益评价的常见指标。
社会效益:指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各种农产品数量和就业机会等
经济效益:指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农业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及国家税收收入
生态效益:指农业生产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通常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保护效果和景观美化程度
关系:相互依赖:能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好才能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才能够保证持续的高产出和高经济回报
相互矛盾:片面追求社会效益可能导致不惜成本和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同样可能忽略社会的基本需求;片面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可能忽视人们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和希望富裕的追求
农业的生态效益衡量指标
土地退化类
农业投入物质数量类
农业废弃物处理或利用类
生态环境污染物质含量类
农产品质量安全类
物质与能量利用率类
植被覆盖度类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
1. 名词:净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光温生产潜力、人工辅助能。
净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初级生产积累的能量或者干物质量,常用单位:g/m2·a 或J/m2·a
次级生产:指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生长发育、繁育后代的过程。光温生产潜力:是假定水分、土壤肥力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均处于最适条件下,由太阳辐射和温度所决定的产量
人工辅助能:绝大部分不能直接转化为食物链中的生物化学潜能,在做功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中某些限制因子,减少能量损耗,促进初级生产生物质能的形成及其沿食物链的转化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系统生产力
2. 为什么农田作物光能利用率仅约有1%-2%?
原因:1、漏光损失。作物生长初期植株较小,日光大部分漏射到地面而损失;如栽培措施得当,使其较早封行,则可减少作物生育期中田间漏光的损失。
2、反射及透射的损失。反射及透射损失的大小与田间作物株型及叶片厚薄等有关,如密植合理,作物株型较为紧凑,叶片较直立的,其反射光的损失就较小,至于透射的多少则与叶片的厚薄有很大关系,一般约透过太阳辐射的10-20%;但非常薄的叶片可透过40%以上。所以要注意培育理想的株型,合理密植,并加强水、肥管理,减少光能的损失。
3、环境条件不适。
(1)光强的限制。在弱光下虽然其它条件适合,光合速率也较低,因为受到光照强度的限制。当光照强度增高到光饱和点以上时,超过光饱和点的光又不能利用于光合作用,甚至直接或间接地使植物受到损伤。
(2)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酶活性。
(3)CO2供应不足,使光合速率受到限制。
(4)肥料不足或施用不当,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或使叶片早衰等。
要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就应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解决。一方面要培育优良品种并进行合理密植;另一方面还要造成最适的环境条件,增加光合速率及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3. 次级生产过程能量的主要损耗有哪些?
未摄取食量粪便等排泄量尿汗等排泄量呼吸量
4. 简述人工辅助能的功与过、以及合理投入原则。
充分认识滥用辅助能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负效应——“过”
注意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维持机制,发展良性循环生态农业
依靠现代科技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辅助能投入(特别是化石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投能结构,提高投入效率和经济效益,保障农业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5.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的主要步骤。
1.系统及其边界的确定
2.确定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项目。详细记载系统内各亚系统所有输入和输出物质的数量,测定或通过折算得到能量值
3.绘出能量流动图明确组分之间的关系
4.列出能量平衡表,并计算各项能量分析指标
5.综合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益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物质流
1、名词:氮沉降、反硝化、农业面源污染、生物放大作用。
氮沉降:大气中的氮化合物(包括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来源)通过非生物途径进入生态系统的过程
反硝化: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农业面源污染: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生物放大作用:有毒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进入生态系统后,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
传递并逐渐累积,致使营养级愈高,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愈高最终造成毒害的现象
2.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
输入:高能固氮(闪电),人工固氮(主要是铵态化肥),生物固氮(根瘤菌,圆褐固氮菌等)。输出:NO3-,NO2-保留在土壤中,N2排放到大气中。
利用:少使用化肥,多使用农家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3. 农田生态系统怎样合理管理氮素投入?
(一)促进系统内养分循环再生
发展豆科作物,重视生物固氮
实行合理的间套轮作等种植方式
农牧结合,过腹还田,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加强秸秆还田、沼肥还田
(二)加强系统外养分管理
1.控制氮肥总用量
2.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高效氮素肥料
3.改进氮肥施用方法与技术
分次施用、深层施用、根外喷施
氮磷钾(微)配合施用、有机肥配合施用
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农业技术等
使用氮肥增效剂,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水面有机膜等
4.合理灌溉与合理耕作
4.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途径与方法?
1)源头防治——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实施排放总量控制
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与垃圾的收集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