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量计算的第二定律方法及其应用_周少祥

合集下载

谈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 李士祥

谈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 李士祥

谈节能降耗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李士祥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各式各样的电气设备不断普及,使电力资源成为了我国生产生活耗用较多的能源之一,而且在电能消耗方面呈现逐年增长的状态。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电力资源被普遍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逐渐的增加,电力企业承担着较大的供电压力。

电厂产能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消耗较多的资源,提高电力生产的节能效应,实现电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被普遍的关注。

本文就针对节能降耗中热能以及动力工程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节能降耗;热能;动力工程;运用在电厂发电的过程中离不开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而在实践中关系着动力变换功率,可以说直接影响了电厂在动力上的消耗量。

本文主要根据节能损耗中的热能以及动力工程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为电厂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基础。

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热能工程中已广泛地应用到了节能环保技术。

在很多电厂中,工作人员都认识到了节能环保对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重要性,并以节能环保技术为基础来响应国家对电厂节能的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电厂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专业的动力施工,会出现热能能耗高的问题,为此,怎么削减其耗费的问题是本文需求讨论的要点。

1、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发电中的作用1.1热能与动力工程发电概述热能与动力工程所需要遵循的为能量守恒定律,其在运用中主要是根据这一原理将热能转化为动能,又从动能转化为电能。

而在电厂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主要是在能源燃烧反应中释放出足够的热量,这部分热量通过蒸发器及高压水泵的作用而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之后水蒸气推动了汽轮机,之后利用汽轮机的运转来带动发电机组产生电能,这部分电能则通过电力装置传输出来,由变电站进行电能的分配使用。

1.2利用热能与动力工程进行节能降耗的作用根据以上的介绍可以初步了解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中的特点,其对整个生产环节产生了一定的主导作用,因此在电力工程中需要对热能与动力工程进行着重研究,并在此条件下探讨如何将热能与力学进行全面的结合。

供配电设计中的节能方法和措施分析_1

供配电设计中的节能方法和措施分析_1

供配电设计中的节能方法和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14T06:45:30.84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1期作者:夏海祥[导读] 如今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增加也就代表了供配电系统中应当减少能源损耗,供配电系统也应当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科学良好的设计,才能够保证电力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损耗,从而为人们提供质量更加良好的电力能源。

身份证45222619870422xxxx摘要:在人们日常的使用中,电力通常都是通过一系列传输方式进行输送,从而进一步提供给当地的人们使用,为了加强这样的输送效率,相关人员就需要通过良好的供配电网络设计,从而提高电力的工作效率。

但是,在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中所涉及的节能减排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供配电设计;节能方法;措施引言如今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增加也就代表了供配电系统中应当减少能源损耗,供配电系统也应当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科学良好的设计,才能够保证电力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损耗,从而为人们提供质量更加良好的电力能源。

1节能设计应用的重要性电力运输的效率从很大程度上受到供配电网络的影响,因此,一个良好的供配电网络设计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的工作效率,并且还能够给人们更加良好的电力质量。

但是,传统的供配电网络设计对于节能性并不是很重视,这也就导致了生态环境容易遭受到破坏,针对这类情况,就应当通过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良好地结合节能性的方式来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损耗,并且还能够优化电网结构,同时,电力的输送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进行节能性的设计时,工作人员同时也不应该过度于重视节能性,因为过于节能的设计可能会导致电力的传输不符合预期的标准,并且同时供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可能也无法得到兼顾,因此,应当在保证供配电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电力系统的电力运行能力,人们在这样的电力资源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工作。

浅谈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节能环保中的作用

浅谈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节能环保中的作用

浅谈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节能环保中的作用作者:高金海赵静叶娜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13期【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一个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使我们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也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我们对热力学定律——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知识的增加,节能环保的观念日益强烈,热力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怎么运作,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该怎样和谐相处,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热力学第二定律节能环保和谐社会【基金项目】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项目(项目编号:教高豫科鉴委字〔2015〕第569号);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6A14003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85-01当前,全球资源紧张,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

提倡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

节能环保不仅是地区、企业的问题,更要求所有公民提升环保意识,而推广并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正符合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的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节能环保是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

但是人们很少把节能环保和热力学联系起来。

因为能量和熵是所有自然过程,所以我们能在许多科学中发现热力学现象和热力学规律。

从第二定律的定义和本质出发,指出热力学定律中事半功倍的相对概念,还有就是衡量可逆度的重要性。

另外,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从引起温室效应的各个方面来解决法案。

文中还介绍了现代农业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之间的联系和改善目前最大的土壤问题的方法,还提到各种自然环境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联系,还有其引起的原因和尽量避免的办法。

最后在文章中我还畅想了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人类未来生活中的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运用第二定律解决现在难题的办法。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确定原则、方法和各类能源折标系数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确定原则、方法和各类能源折标系数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确定原则、方法和各类能源折标系数一、节能量确定原则1、项目节能量是指所实施的节能技改项目正常稳定运行后,用能系统的实际能源消耗量与改造前相同可比期能源消耗量相比较的降低量,无特殊约定比较期为一年。

2、项目节能量只限于通过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工序和设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的能源节约。

而不包括扩大生产能力、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产生的节能效果。

3、项目的节能量等于项目范围内各产品(工序)的节能量之和。

单个产品(工序)的节能量可通过计量监测直接获得,不能直接获得时,可以用产品单位产量能耗的变化来计算该项目的节能量。

4、项目除技术以外影响能源消耗因素应加以分析计算,并对节能量确定加以修正。

这些因素如:原材料构成、产品种类与品种构成、产品产量、质量、气候变化、环境控制等因素的变化。

5、项目实际使用能源应以企业实际购入能源的测试数据为依据折算为标准煤,不能实测的可参考附表1中推荐的折标系数进行折算。

二、单个产品(工序)的节能量计算方法1、确定单个产品(工序)的范围与此产品(工序)直接相关联的所有用能环节,即是单个产品(工序)节能量计算的边界。

2、确定第i个产品(工序)节能量计算的基准能耗E i0在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前规定时间段内,第i个产品(工序)边界范围内的所有用能环节消耗的全部能源按规定方法折算为标准煤的总和。

用E i0来表示。

3、确定节能技术改造前第i个产品(工序)产量P i0节能技改项目实施以前,规定时间段内第i个产品(工序)边界范围内相关生产系统产出产品与服务。

产量的确定采用仓库物流记录盘查、生产记录查阅等方法收集。

全部产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的均应依据国家统计局(行业)规定的产品产量统计计算方法,进行分类汇总。

4、计算改造前第i个产品(工序)单位产量能耗N i0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改造前第i个产品(工序)单位产量能耗。

E i0N i0= — (1)P i05、确定节能技术改造后第i个产品(工序)的综合能耗E i1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后规定时间内,第i个产品(工序)边界范围内的所有用能环节消耗的全部能源按规定方法折算为标准煤的总和。

节能原理

节能原理

节能原理与方法2 节能分析方法与原理2.1 节能分析方法(1)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法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当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被转移或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时,数量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具体应用方法及优缺点具体应用方法:用热效率的高低来估计节能潜力,热效率越高说明节能潜力越大。

用能量平衡法将能量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确定多少能量被利用,多少能量损失掉。

优缺点:优点: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和掌握,运用得当对节能工作能起到重要作用。

缺点:仅反映能量数量上的守恒关系,在挖掘节能潜力时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2)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法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内涵当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被转移或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时,其品位只可能降低或蜕变,绝不可能提高。

能量在数量的守恒性和质量上的贬值性,就构成了能量的全面本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有熵分析法和火用分析法。

由于熵分析法比较抽象,不能评价能量的使用价值,且本身也不是一种能量,现在已被火用分析法取代。

火用分析法认为:能量=火用+ 火无火用是这样一种能,在给定环境的作用下,可以完全连续地转化为任何一种其它形式的能量,而火无是一种不可能转化的能量形式。

火用主要是针对热提出的,即热量中最大能转化为功的部分。

采用火用分析法,能从本质上找出能量损失。

(3)热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节能领域产生了将火用分析法与经济因素及优化理论有机结合的热经济学方法,即除了研究体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外,还要研究一个体系内部的经济参量与环境经济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分析法,在方案比较中仅能给出一个参考方向,而不能得出具体结论。

热经济学分析法可以直接给出能效评价结果,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解决大型、复杂的能量系统分析、设计和优化。

2.2 节能原理与方法(1)能量的相关概念按能量的作功能力,将其分为三大类:高级能量:理论上可完全转化为功的能量,如机械功、电能、水能等。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次能源折算方法研究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次能源折算方法研究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次能源折算方法研究
吴智泉;周少祥;刘虹;安连锁
【期刊名称】《中国能源》
【年(卷),期】2011(033)006
【摘要】不同的一次能源具有不同的品质和做功能力,在第一定律框架下的基于燃料低位热值的折算标准煤的统计方法存在着理论的缺陷和现实性矛盾.在分析第一定律折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等价"原则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次能源折算方案,并对理想燃料和典型燃料的折算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该折算方案有利于揭示能源利用的本质过程,从而实现一次能源统计和核算上"质"和"量"的高度统一,并使得产品能源利用效率的考核和统计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总页数】5页(P33-36,42)
【作者】吴智泉;周少祥;刘虹;安连锁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102206;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北京,100045;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102206;能源研究所,北京,100038;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1022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01(+)1
【相关文献】
1.燃煤发电机组碳排放折算方法研究与应用 [J], 高建强; 宋铜铜; 杨东江
2.E-601B型与小型蒸发器蒸发量相关性及折算方法研究 [J], 茆越;茆金祥;周红梅
3.液压缸驱动平面转动机构的等效负载折算方法研究 [J], 刘念;王帆;王鹏飞
4.干旱地区不同蒸发观测资料折算方法研究 [J], 武万里;张瑞兰;李伟
5.典型大气污染物监测浓度折算方法研究 [J], 赵晓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竞赛获奖名单

2009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竞赛获奖名单

附件: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博奇环保杯)获奖名单一、特等奖(6项)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1 处理烟气中多种污染物的自由基强化催化过滤式脱除装置浙江大学王红孟杨张莉莉周浩波曲瑞阳吴祖良吴学成2 小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创新设计华中科技大学陈帆李明飞施培丽何海琴胡杨陈新李学敏3 低能耗变量喷洒喷灌机组研制及节能供水研究江苏大学刘俊萍骆寅梁赞魏洋洋朱兴业王涛袁寿其4 节能自动刷地机大连大学程成李航宇肖宏浩李晓琦蓝健关浩5 基于轮毂电机的混合动力概念车浙江大学王建强王帅邵凯王强叶锦徐焕祥段芝龙李道飞6 高效节能低热阻LED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吴步龙胡润朱晓磊郭庭辉陈文杨明胡俊强罗小兵二、一等奖(21项)1 教室节能智能控制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匡思维张雨萌刘鹏刘强吴尚尹仕2 选择性太阳光隧道太阳能墙体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国矿业大学王磊杨丽徐海超刘芳徐宁吕伟超陈宁3 机械式定时节水水龙头华中科技大学曾元祁黎磊韩莹莹林倩倩周享杨家军4 利用水体波动供能的河道航标灯河海大学詹昕朱晖黄首孟杨正张峰姚振华娄保东5 热管型半导体冷热两用食品保温箱南京工业大学朱志刚冒咏秋庄永元张琛周远智周天学武文彬6 无酚水排放的冷煤气新工艺北京科技大学张艳肖林姝尚迎春陈良泽舒斌李一帆任玲7 基于客流量变化的上海地区城轨列车空调系统节能潜力分析同济大学吴邦政李青松周逸李俊杰曹乐冯春华陆炜望邱骥藏建彬8 可调节植物遮阳通风围护结构南京理工大学何芸芸董大宇韩成付王芳9 家用太阳能热水器余热利用北京科技大学周华杨杰何力刘健冯妍卉10 杂散电流神经-模糊控制节能排流设备贵州大学李自立李志文刘佳秦虎吕慕超李江龙11 中国生物质炉灶的节能减排与碳交易潜力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刘晓英马欣欣晋华东李叶青张伟豪肖潇刘广青12 一种新型防泄漏水龙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骁朱瑞祥13 聚光分频太阳能光伏-光热电联用系统浙江大学张冀翔魏葳江建平武婷婷项超苏道毕力格王璟余春江14 太阳能电动四轮车南京工程学院胡蓓沈博英吴东方朱晓金佳骏吕云嵩15 自照明风动三面翻节能广告牌华中科技大学宋璐王琪柳灏宫兴隆邵亚旻郭磊陈思宇杨家军16 水平循环并行流化化学链燃烧装置南京师范大学张海马建军曹弘飞李霁光叶碧翠刘雅琪卢平17 纳米金属燃料动力装置浙江大学杨丽王国军何勇朱燕群18 节约资源网暨南大学祖岩曾洪斌李乐声欧阳耀文张卓欣谢伟红石怡雯林冬黄柏炎19 关于节能房在地震灾后重建中推广的可行性调研报告─── 以什邡市元石镇北京节能房为案例四川大学郑典张喆卢易李沛王黎华20 磁吸式辅助定位节水阀门北京科技大学林宇杨倩倩吴春京21 乌鲁木齐市既有建筑基本情况调查新疆大学胡毅哈丽娜格丽曼齐典伟汤高举三、二等奖(73项)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1 直接空冷火电站废热再利用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王磊刘建军王超唐鹏程徐佳杨朔朱少春黄荣华2 基于液压原理的带先导控制的节能减排型截止阀浙江大学钱锦远王建凯杨楠张含鄢盛超牛野东周晓龙金志江3 基于液压传动的零能耗路禁系统华中科技大学李明飞刘霞陈景明杨蓓李键铭郭斌周怀春4 混合动力技术在三轮摩托车上的应用天津大学徐敬照刘文超张宝欢5 基于热电效应的汽车排气废热回收再利用发电系统同济大学卞江潘宾廖鑫李理光6 表面活性剂减阻技术在集中供暖系统中的节能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德友唐顺林李东阳李丹刘鹏陈挺焦利芳李凤臣王洪杰7 利用电厂废气培养微型藻类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张安娜乐金伟屈丽李朋林韩炜缪晓玲8 自动对光太阳灶北京交通大学郭一竹严林博王冠吴凡徐征9 太阳能储热供暖系统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庞积高赵英韩王宝高强张贵银10 天津地区太阳辐射对居住建筑节能影响研究天津大学原萌刘文斌赵轶恬王立雄11 单片机控制硫化铅蓄电池修复器安阳工学院王金刚梁后贤丁莹亮12 长沙铁路客运站能耗状况调查及节能潜力分析中南大学胡蔷刘小燕刘启一周成建张少哲何勇石向南马卫武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13 碱性燃料电池清华大学龚玮黄润华余民余景文王淑娟14 大空间天然气催化燃烧红外辐射供暖设备北京工业大学王锐展宗城徐奥博孟立静卫婷何洪15 固体碱催化合成生物柴油新疆大学余传继赵新海杜珊赵俊美刘晨江16 太阳能巡日系统设计东北大学郑祥臣陈川马瑞雪尚文杰杨会林17 冰浆输送矿井降温装备中国矿业大学张晓磊汤元元陈建梅程永伟朱晓飞营从光18 可变叶过江水轮机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张宇王丹韩铧波李辉舒东徐华强梁绍龙徐纯新19 绿色健身中心综合设计海南大学宋健陈敏亮康雪陈英妹陈玉环刘钟馨杨亮20 静态低功耗欠压保护器华中科技大学佟留住董政郑世祺何俊伟马增帅刘波李建杨家军21 污泥复合菌肥的研发北京化工大学陈毅明黄法奇付岩帅陈畅22 基于低温法的沼气规模化集输技术浙江大学姚蕾陆军亮屠颖孙淑飞姜晓沈望俊蒋宇邱利民张小斌沈永年23 学生宿舍废水再利用系统河海大学安正韬谢升申刘震艾合买提.热合曼孙英明周澄沈德建24 剪叉式节能升降机安徽理工大学张亚东王剑侯波张东速25 建筑节能现场无线检测系统重庆大学袁克彬邢桂山孙庆楠杨熹张证鹏廖亚非郑开丽26 太阳能-电能联合驱动的复合式空调河南科技大学张灿段楠楠袁永超杨洋陈蕊胡蜜刘祥王林27 用电石渣制备硬硅钙石晶须材料贵州大学祝博袁铭鸿李静门晓刚吴洋曾白玉安媛曹建新28 便携式节能环保汽车洗刷器南京工程学院柯金亮曹枫陈黎霞王贤民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29 家庭型污水处理回用系统中国计量学院冯会娟王成亮应仲明胡威徐建徐科杰闫志勇30 青稞秸秆制取燃料酒精的工艺研究青海民族大学贾岩岩苏继威齐铁盾马成龙刘阳蒙恒明宋萍31 天津某集中供热公司节能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天津大学袁闪闪李美霞尹亮亮魏慧娇吕恒田喆32 绿色公厕——未来城市公厕设计的探索广东白云学院叶国辉温惠婷梁燃君张羽邱泽江张旭敏招志芳丁斌33 增强型太阳能风能自动跟踪发电装置徐州工程学院杨明泽俪晨侠刘伟徐往陈鹏周艳梅滕道祥34 热回收型热泵在上海高校浴室热水系统中的应用初探同济大学徐钰琳王玉玮张文杰孟钒周游吴文娟贾书惠谭洪卫35 沼气点亮文明生态村-海南谭脉村绿色能源循环利用和技术探讨海南大学王寅王黎明李辉张虎李彪王文彭福林韩才元张德拉潘莉莎36 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用电量调研分析报告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孙星蓉肖思娃刘晓麦春燕黄雅雯罗丽玲邓嘉燕兰淑娟37 一种节能的新型冶金反应器东北大学张刚刚刘中秋王强李宝宽38 印染厂废水余热回收系统设计嘉兴学院陈道南杨春燕李莹沈强汪水强权清梅马雨生王金良39 电动-液氮混合动力汽车浙江大学金圣涵潘权稳李扬王博张楷浩李聪航汤珂金滔40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中农业面污染源的影响研究及解决方案西安交通大学史健鹏黄贤忠任泽周琛淏李旭祥41 循环流化床锅炉新型节能风帽的设计和实验研究清华大学黄志明匡佳雯杨海瑞42 一种节能减排的高效制革工艺—预鞣-鞣后四川大学张涛陈政周晋张坤杰袁媛周相君王华陈武勇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一体化处理体系43 利用钢铁酸洗废液制备高效净水剂南阳师范学院宋文河赛明泽谭缓修周方高朱鹏惠郭应臣44 利用相变储能储存发电厂尾部烟气余热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刘维理段鹏飞刘维理郭永红45 我国农宅建设中的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问题分析——以都江堰农村为例上海交通大学丁科周航郑迦宁俞越申胡昊46 热化学硫碘开路循环联产氢气和硫酸系统浙江大学陈云朱俏俏杨剑林祥东王智化张彦威47 新型化学吸附蓄冷/热装置上海交通大学包华汕王晓蕾王丽伟48 新型集成式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李雅军张宝岭潘贤德徐鑫张哲衡张松周春良49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利用研究——基于学生自习空间偏好与电能节省的北大教学楼自习室配置研究北京大学韩雅飞刘建新相云柯冯鑫锃吴辰熙牛启昆王晨辰付潇鹏卡哈尔陈彦光50 磁铁矿强化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全磁流程设计东北大学丁亚卓卢冀伟武慧芳印万忠51 多功能垃圾塑料能源化回收装置同济大学刘光宇栾健王中慧江浩马晓波52 高效紧凑新风换气机天津大学王启卢艳华胡江红袁忠强王一平53 智能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华南农业大学张汉群潘斌斌刘建文马醒浩陈志勇王建54 双层套管油气回收装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翠伟胡载彬侯志强王爱玲李雪洁李自力55 桂林市星级宾馆中央空调节能减排调研——热泵技术应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唐冠福徐百万杨盛耀马骏黄斯林莫绍媛卢崇刘隽56 城市旧区改造绿色建筑外衣设计重庆大学高帅冯立星吴晓帆黄炎郭彧唐鸣放57 收费站减速带联合发电与土壤源热泵一体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刘鹏崔丕桓闫俊昌陈张刘连霞张倩钱江波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化节能装置谢英柏58 高效节能的泔脚处理新技术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胡媛媛邓丹凤邵箱箱夏雪彭晓阳郭祖田邹长武59 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制造北方新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材料及其建筑节能体系研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李晶辉赵壮胡洪亮雒峰周雨辰肖力光60 新型多用途压力发电装置华中科技大学张高雄张森何梁吴孔祥胡艳青熊晓俊严野李顶根61 二次利用生活用水的太阳能空气加湿器淮海工学院王春岭魏理想赵帅张恒范海威鲁新新申屠留芳62 河流漂浮物自动处理系统郑州大学胡宾雷开亮李超旭陈大萌王常东吕建志左其亭63 温控节能饮水机惠州学院程致跃丁度旭丘怡山魏晓慧64 新型多用途温差发电器的研发西安理工大学谢俊杰李晓靓蔡博文王晨冯森华赵雄飞邹军涛65 新农村建设中新能源使用状况及潜力研究清华大学王筱姜曦灼史琳66 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联合热管驱动式吸附制冷装置上海海事大学杨瑞夏勇孙祯汪铃陈威67 温差发电汽车节能减排器厦门大学张寅博申磊陈文陈文罗勇民刘敏陈忠68 页岩气—绿色能源新领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汪宗余宋晓微龙鹏宇张金川69 炭基催化法新型烟气脱硫及硫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四川大学范恩思李阳鲁永漾杜美玲施金豆管策霍蒙尹华强70 旋流喷射式低温乏汽回收利用装置性能的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杨建军李波蔺宏杰刑秦安71 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泥实验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刘志慧刘永超孙启王雷雷崔连喜王忠欣陈川蒋昊余郭立新72 高效、低耗、节能同步反硝化聚磷新技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莫智杰麦志宏麦霓婷林妙娟万胜张敏李宁周康群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新设备设计刘晖孙彦富73 超低浓度可燃气体催化燃烧及其热能梯级利用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王一坤满城波邓磊刘虎车得福四、三等奖(108项)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1 基于虚拟仪器的恒压节能供水系统安徽理工大学张站储星李光辉隗娜陈国凡陈清华2 北京大学绿色校园项目成果报告北京大学吴婧谢金开杨意峰罗锐徐文佳蒋毅张世秋3 基于气体工质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北京工业大学梁晨朱永明纪常伟4 玻璃高效节能高透明纳米复合贴膜材料北京化工大学张庆波张欣胡赟李洁陈建峰5 校园灯管使用情况调研报告北京化工大学郑颖高三鹏宋卓李靓张佳李蕊李颖异党峰6 EL冷光源广告牌北京交通大学王冠李文勋李超郭一竹谭天棋郑默晗刘颖7 太阳能充电器北京交通大学王峰超郑林锋张晓冬8 太阳能电动车实验平台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郑保磊陈彦张永娜曲昌琦郭新涛苏柏松丁朝钰张晓冬9 新型滚筒式除尘黑板擦北京交通大学雷朝刘德昆周坤玲李旺汪煜婷洪建平10 “热无忧” 洗澡自动节水装置北京科技大学刘鑫韬田强崔柳李娜任玲11 节能门窗缝隙密封片北京科技大学尹世帅李帅旷毅隋秀明董俞杉瞿绍成郭美荣12 一种多速节能空调的设计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徐然张敏张乃强13 基于调研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案的决策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陈昊曲直张鸿周少祥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14 煤粉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吴迪陈智莹梅春雷刘石15 燃烧稳定性在线监测设计说明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白翔陈伟董雪李捷王能徐伟刘石16 多翅片降膜蒸发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清华大学郭巍翁方龙姜立雪李辉17 加热水温、水量可调式节能饮水机清华大学姚远罗逍曾文达林成涛18 高效节水马桶集美大学吴运强王军辉李庚曾涛刘钦王水金陈沪19 一种环境友好型净水剂的应用研究兰州理工大学钱涛郑小燕张璇丁辉鹿玲魏晓斌赵霞20 回热型槽式太阳能苦咸水淡化装置兰州理工大学白洁卓然何坚张明紫韩纪彬李金平21 风光互补光控照明装置广东工业大学黄江武颜卓可郑子斌朱江升王星华22 反漏窃电智能分析系统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林生佐黄昊聪罗芳陈少辉杨基吴琦陈壮强曹晶23 光伏发电控制系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黄冠达黄伟强吴家明肖辉鹏杨宁甄任贺24 自动调速风扇华南农业大学张荣春陈涛房柳煌曾星吴世杰姜晟25 关于珠海市“节能减排”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甘满兴陈景科陈科麦一凡佘喜红冼家乐陈东群蔡志廉26 废旧塑料与粉煤灰制造建筑模板的研究贵州大学李贺军杨光均康熙瑞张坤罗国文刘彤27 关于城市居民使用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优化设计——以贵阳市云岩区煤矿村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唐玉张强张大伦庞礼军陈辉林28 压力发电在我国的应用潜能海南大学胡文涛郑吉智袁宇峰赵雪花熊春荣29 游泳池水循环利用体系改进设计说明书海南大学宋丽王阳翟利萍张迪张花张德拉30 网络设备智能节能器河北工业大学王亚楠张学迅卢旭李艳霞陈冀川31 免曝气新型膜-生物反应器河北工业大学王振锋尹福斌李春冬冯林李萌王志强32 缓控释复混肥配肥系统软件河北农业大学乔雯萍刘梦云王欣若李雅丹王曦张振冉孙志梅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苑迎春卞颖桃33 一种新型烟气液相脱汞吸收剂的研发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薛方明牛向楠赵珊张钧钧赵毅34 特高压试验线段电晕损失监测系统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尤少华余涛路杰高嵩曾文芳朱妮妮刘云鹏35 天然气管网压力能回收系统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刘迎福孙刚磊赵成麦英铖论立勇36 力量训练器械的发电装置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徐宝顺祖述琛施张杰李宝峰37 多功能控制盒河南理工大学任强郑剑张登攀38 多用途太阳能充电蓄能器河南理工大学彭飞陈东东罗凯凯符守英侯艇温小萍39 蔬菜节水节肥自动化栽培装置河南农业大学张果张晓颖王茜茜司丽君杨芳王吉庆40 淮河上游水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孙玉标张阳袁巍巍龙晓静孙剑辉41 建筑废弃物制备建筑材料的研究洛阳理工学院李传超魏瀚李静静高颖斌李铮铮张会军王青峰42 黄河泥砂—粉煤灰蒸压砖的研制洛阳理工学院李红建李中奎刘红花刘龙张新爱刘莉芳43 数码涡旋空气源热泵-直接地板辐射空调技术研究郑州大学曾章传吴锦京常佳石磊姜逢章雷风林焦森林魏新利44 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工艺的节能减排研究郑州大学高明奇陈志浩李函刘佳佳张芬丁然刘寿长45 简节宝节能插座郑州大学李高强赵奕林井海洋郭翀郝腾飞冯启美范文兵46 利用工业废渣制备微晶玻璃建材郑州大学刘园园李晓临张鸿飞朱明明张鹏刘剑郭红亮卢红霞47 无线智能农田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王依兴郭振华蒯明李宏宇刘春艳张贵麟李春东刘书勇48 活性焦烟气脱硫、再生一体化装置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孙飞张敏李阳秦裕琨49 基于生态农庄的新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华中科技大学汪翔汪君陈海陈海李开志陈昊阳王平张世红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统王贤华50 生猪养殖场污水真空收运及后续处理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姜鹏飞陈德江覃毅周敬宣51 双U形管道太阳能热水器节水装置华中科技大学聂晓楠亢飞刘文浩杨磊牛耀琪徐翔陈可昕尹仕52 火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岳良张森吴孔祥袁蓓余雷彭宇姚洪53 基于引射原理的新型无极调温式吹风机设计武汉大学吴小路姚鑫龙新平54 新型恒温沼气发酵池武汉工程大学林先豹朱辉朱辉陆靓燕55 湖北省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能力建设项目调查武汉理工大学许念周俊贾雪峰彭书海侯静涛刘艳李江丽张高科王珺婷56 建筑垃圾再生干混砂浆武汉理工大学余睿李海飞付志恒耿海宁段平陆建鑫丁沙水中和57 新型高效纳米磁流体热管换热装置的研制长沙理工大学梁龙王新华文梦南黄璟瑜曹浩张云峰58 新型大功率LED路灯高效散热节能环保装置湖南大学王阳阳焱屏生南南鄂加强59 一种新型生物质气化炉的研制湖南大学羊涛李敬黄志成邓元望60 制冷热水保温多功能电冰箱邵阳学院赵宁马泽林盛龙李钥熊伟周东一袁文华61 电梯节能发电装置湘潭大学廖恒宇陈建国张昕朱旭仁唐剑峰段志和丁毅文美纯刘吉普62 染料敏化TiO2纳米纤维光电太阳能电池长春理工大学华浩范水高杨茂军陈禄国董相廷63 基于不同微生物的两组燃料电池的试制东北电力大学徐富超刘海英陈振华王刚高波尹旭杨梦宇于大禹64 多能源零污染混合动力车吉林大学曲大为宋昌庆杨成宏李楠楠李禹橦温占宇李深李君65 自适应节能灯的研制河海大学任杰桢胡文旺宫建峰王尚钦冯杨戴荣杰乐秀璠66 节能储能灯罩淮海工学院戴永雄黄文攀韦振华孙宇龙张政倪立学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67 基于太阳能的电解食盐水消毒液的研究淮海工学院范茂飞冯建超程训涛徐健王永威倪立学68 江苏丹徒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调查及方案设计江苏大学付星星张丹汪小伟陈世雄赵喜仓69 膨胀石墨的表面修饰及其对甲醛吸附性能研究江苏工业学院凌婧刘思剑徐丽萍王大龙赵晓兵陈志刚70 基于目前电梯运行模式的优化方案南京工程学院杨林孟凡徐锴润张专张智盛国良71 硫酸铜废水的处理与生物毒性监测系统南京理工大学肖传毅杨雪刘志光纪子洋郑琳张瑞敏陈珠潘海朗王娟72 新型节能水处理装置南京师范大学钟佳王景云申晓宇张帆朱蒙佳倪致学王凤贺73 可建材化的太阳能集热构件徐州工程学院张小卫徐士林郭佳明王建坤朱忠杰史路路李丹74 节能减排型太阳能热处理炉扬州大学朱瑞刘韬朱兆波张显亮曹磊陈荣发王昌龙75 “关爱环境、节能减排”之农村秸杆焚烧调查及思考中国矿业大学边余佳汪娟吴玲玲吕凤东杨小芳倪芳芳刘培燕裴宗平单爱琴76 改进化学镀共沉积制备钯银陶瓷复合膜南昌大学钟铭锋朱超刘建波陈君宇蒋柏泉77 复合掺杂氧化钛纳米线阵列的光催化性能南昌大学王建军余唯刘铭李婷李忻婷刘乐章少华78 校园楼宇节水智能网络监测系统大连大学李航宇张晓晶孙鹏白智帆陈胜新石泽亮关浩蓝健79 小广告清洁机大连交通大学董健宋家雯田雨王学坤李随新吕斌80 利用汽车余热的温差发电器东北大学钱毅杨浩德刘越明范然然安海强刘乙宏王文武毛宁序号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学生指导教师81 集中供暖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作东北大学叶舒帆孟凡钰王伟烈王仕刘书平胡筱敏82 鞍山城市生活污水作为鞍钢工业用水的可行性调查东北大学蒋庆梅穆晶陈康生龙海明陈礼清83 饮水机节电设备沈阳理工大学王学顺王军张大宇贾楠周向辉房东万仁毅张东阳廖志红84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邢万丽孟凡华王琪闫喜光闫宝林牛永红郑巳龙杨天华85 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企业调查青海民族大学陈永红杨炯霞汤兰花钟春瑕陈琼南韩晓波王立娟耿文君86 关于易燃无烟煤的制作和推广调研报告青海民族大学王纯文李康桑吉克罗浩罗武华张世俊87 赤泥和粉煤灰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及其污染物的近零排放德州学院郭彤孙艳华刘静荣红岩张玉生孙建之88 平面可调式智能跟踪太阳灶德州学院韩泉城李以通石自信宋红霞王德贤高春辉张子营伊连云89 架空输电线除冰器太原理工大学张超群李蔚张涛王文先90 PC键盘接口背景光节能可拆可回收设计太原理工大学胡利波胡俊陈登峰冯亚丽王一帆尹欢姚静媛宋晰91 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热力设计和校核软件西安交通大学张剑飞陶文铨92 纵向涡强化型管翅式换热器西安交通大学楚攀韩辉梅丹华何雅玲93 新型永磁机构接触器节能控制器的研制西安交通大学王伟宗潘晨曦高建玲史强荣命哲吴翊94 关于辽宁本溪地区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佳璇燕鹏许冕宋振辉樊昊柳莹莹余仲东。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数据分析火电厂热力系统节能措施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数据分析火电厂热力系统节能措施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数据分析火电厂热力系统节能措施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生产和加工产量的增加,逐渐加大了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很多不规范的生产加工行为,使得我国浪费了大量的有限能源,因此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火电厂热力系统的热经济效益作为电厂节能减耗的理论基础,对它的分析和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节能全局以及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基于此,本文就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火电厂热力系统节能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火电厂;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系统;节能措施前言在热力学研究过程中,人们始终力图寻求一种能量守恒的思维来解释和发明新技术并用于各种领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提出,将能量守恒用于特殊过程中,如通过做工和热传递进行的内能转化,然而实际中却并不实用,直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才打破了这一现状,从可逆补热循环和微分方程等基本理论上阐明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因此,深入研究和开发节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火电厂热力系统的节能减排工作已一个很强的指导意义。

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含义在自然界中,很多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发生的作用效果都是不可逆的,而这种不可逆性反映出了物体之间彼此有一种互相关联的性质。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该过程是不可逆的,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其次是所有物体之间的联系与转化都是具有自发性的。

无论是可逆还是不可逆,都是物体属性的表现与能量的表达,在宏观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所有热力学转化过程都可以用热力学定律来解释。

其中,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是:自然界中所有的运动过程都不可能轻易恢复原状,除非施加人为因素或外部相关条件的控制,在变化的过程中,过程终点与过程起点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结果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在此,本文利用“熵”这个状态函数来进行差异化表达:当Sf=Si时,在热力学中我们表述为热力学运动的可逆过程;当Sf>Si时表述为热力学的不可逆运动过程,其中Sf是变化的熵,与Si之间是结果和起点的关系,体现了系统整体的差异性产生,并可以通过这一差值分析运动过程能量转化的因素。

节能原理与方法 节能技术讲座

节能原理与方法 节能技术讲座

减少过程节能的例子
某热水泵房的改前流程为:来自自来水管网的水进入缓冲罐后由泵 升压供出至工艺装置换热后至生活区。来自工艺装置的热媒水进入缓冲 罐后由泵升压送至工艺装置先换热升温后加热新鲜水降温后返回。
由于设置了缓冲罐,并且加之原选 用的泵扬程较高(125m),需要开二 台75kW的泵。
改造后流程: 来自自来水管见的新鲜水不进缓冲罐直接(流量较小,大部分时间) 或经1台15kW的管道泵至工艺装置,基本减少了一台75kW的泵电耗。 来自工艺装置的热媒水也不进入缓冲罐直接由1台15kW的管道泵升 压送至工艺装置。 上述改造,投资仅3万元,年节电费用就达30多万元。
现代节能原理是同时依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并通过直 观实用的方式,来体现能的全面本性,由此建立的节能理论和方 法,称为第二定律分析法。这种方法有两大类,熵分析法和火用 分析法。由于熵分析法比较抽象,不能评价能量的使用价值,且 本身也不是一种能量,现在已被火用分析法取代。
火用分析法认为:能量=火用+火无 火用是这样一种能,在给定环境的作用下,可以完全连续地 转化为任何一种其它形式的能量,而火无是一种不可能转化的能 量形式。
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温度与负荷匹配良好的过程, 要创造条件,创造过程(尤其是公用工程),使工艺 过程之间及与公用工程之间实现良好的匹配。
4. 窄点技术
4.1窄点技术的起源、特点及应用范围 4.2窄点技术的概念及术语 4.3窄点技术超目标方法 4.4窄点设计法 4.5公用工程能级优选法 4.6加热炉在过程组合中的适宜布局 4.7易污垢换热的网络设计法 4.8用于装置改造 4.9全厂性能量组合设计 4.10 例题
火用主要是针对热提出的,即热量中最大能转化为功的部分。
采用火用分析法,能从本质上找出能量损失。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在节能技术上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在节能技术上的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在节能技术上的应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武汉工程大学能源与节能技术论文题目: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在节能技术上的应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班级; 12级03班学号: 05姓名:崔梦圆前言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与人民生活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休戚相关,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目前能源短缺,资源利用率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目前正同时从两条途径着手:一、开发新能源;二、开展节能的研究。

显然,从能够尽快的收到实效的角度出发,开展节能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节能研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如何提高现有的能量转换系统和装置(包括各种类型的热机、热交换器、泵及风机等)的效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能力;二、研究利用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的新的能源转换系统(如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装置,磁流体发电设备—常规火电厂联合发电系统,供取暖的新型热泵系统等)。

研究能量属性及其转换规律的科学是热力学。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的形式,因此一切物质都有能量。

热力学能广义上讲包括分子热运动形成的内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内位能、维持一定分子结构的化学能和原子核内部的核能。

热物理工作者在节能中的主要任务显然不是设法减少一般概念的热能的损失,而是必须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出发,使能量的可用度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就热力学的观点来说,“所费多于所当费,或所得少于所可得,都是浪费”。

能量的可用度的损失,和各种过程的不可逆性直接有关。

因此,节能的首要任务在于“和不可逆性做斗争”。

为评价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性能,目前都采用传统的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效率概念。

近年来,由于能源短缺日益严重及人们逐步认识到节能工作在解决能源问题中的重大意义,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的效率概念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节能技术》教学大纲(08)

《节能技术》教学大纲(08)

《节能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课程编号:英文名称: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学时:总计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实验(含上机)00学时学分:3.0学分面向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先修课程:动热质传递基础1、动热质传递基础2、工程热力学、热力发电厂设备、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后续课程:教材:《节能原理与技术》,李崇祥等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年 03 月第 1 版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1.《能源与节能技术》,周鸿昌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 08 月第 1 版2.《能源科学导论》,黄素逸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年 11 月第 1 版二.教学目的和任务《节能技术》是高等工科学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选修课。

《节能技术》是研究在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如何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开发各种节能新技术以及提高动力系统或装置的工作效率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能源消耗状况以及当前最新的节能研究成果与技术;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高效利用能源的理论、途径和方式;具备分析工程节能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工作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本课程理论严谨,系统性、逻辑性强,对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门课程通过授课等教学环节,应使学生获得宽广的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理论、途径与方式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火力发电和供热各种型式的基本原理、特点与发展前景、常规火力发电与供热过程的节能方法和新能源的发展状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培养科研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

含讲授2学时)(一)教学内容1、能源2、能源消费及资源状况3、能源对策4、节能的意义和途径(二)基本要求1、了解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及资源状况。

节能与节能量的计算

节能与节能量的计算

节能与节能量的计算节能与节能量的计算一、节能的概念:节能是指在满足相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使能源消费量减少,这种减少就是节能。

其减少的数量就是节能的数量。

节能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相对比较必须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满足相等的需要或达到相同的目地。

但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要进行具体的计算还应把“相等的需要”或“相同的目的”用一个指标值表示出来。

例如,以生产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产值)为目的,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费量,或者以同样数量的能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或产值)。

生活方面的节能就是要保持与前期相等的生活水平而尽可能少用的能源,或者是以同样多的能源使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或改善。

节能可分为直接和间接节能。

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直接节能又称技术节能。

它是指能源系统流程各环节中,由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和节能科学管理,减少跑、冒、滴、漏;改革低效率的生产工艺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综合利用等方法,提高能量有效利用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工作量)的能源消费量所实现的节能。

间接节能又称结构节能:是指通过合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节约使用各种物资等途径而达到的节约效果。

二、节能量计算基础指标:节能量是一个相对比较的量,需要在一些基础指标计算的前提下,通过对比得出节能量。

目前用来计算能源节约量的基础指标主要有三个:1、单位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

如观察国家、地区节能总水平时采用的单位GDP (或生产总值)综合能源消费量;观察工业节能水平时采用的单位工业产值(增加值)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等。

2、单位产品产量(工作量)综合能源消费量。

是观察生产某一种产品产量(工作量)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的总和的节约水平时采用的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原油长输管道综合能耗等。

3、单位产品产量(工作量)单项能源消费量。

是观察生产某一种产品产量(工作量)所消耗的某一种能源的节约水平时采用的指标,如每吨原煤耗电,每吨生铁耗焦炭。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过程节能控制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过程节能控制中的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过程节能控制中的应用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建立在能量守恒和热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用于描述热力学过程中的热流动方向和熵增加的规律,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自然界中的现象。

物理学家开尔文在19世纪初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始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不能从一个恒温体系向温度较低的恒温体系传递热量,而不引起其他的影响。

2. 不能将热量全部转化为功,即不能永久地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3. 在一个绝热体系中,熵永远不会减少。

这些规律描述了自然界中对热量的转化和利用的基本限制和规律,为能量守恒和熵增加提供了科学依据。

2 过程节能控制过程节能控制是指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装置设计,采用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过程节能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源审计和分析,确定能源消耗和浪费的主要来源和方式,制定优化方案和措施。

2. 优化工艺流程和装置设计,采用先进的能源节约技术和装备,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能量损失和排放。

3. 合理使用能源,建立科学的能耗监测和管理制度,控制能源消耗和浪费,实现节能降耗。

4. 加强技术培训和人员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节能意识,促进节能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过程节能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3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过程节能控制中的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过程节能控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对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能源流动和转化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过程节能控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系统的热力学效率,确定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耗水平等指标,为节能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2. 优化系统的热力学流程,采用先进的节能器材和技术,提高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

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辅导: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辅导: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辅导: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统计意义
1.开尔文表述(从排除理想热机效率η=100%出发):
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只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其他物体不发生任何变化”。


这一表述中,务必要注意“循环动作”、“单一热源”、“完全”、“其他物体不发生任何变化”等这些用语。

2.克劳修斯表述(从排除理想致冷机出发):
热量不可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在这一表述中,务必注意“自动地”这一修饰词。

可以证明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
述是等价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质上是一条统计规律,它指出:一般
说来,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封闭系统,其内部发生的过程,总是由几
率小的状态向几率大的状态进行;由包含微观状态数目少的宏观状态
向包含微观状态数目多的宏观状态进行。

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从本质上讲是一条统计规律,因此,对少量
分子组成的系统是不适用的。

另外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确立在有限的时
空观点上的,不能无限外推。

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节能量计算方法及案例

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节能量计算方法及案例

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节能量计算方法及案例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产品认证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宏美亚(北京)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中心2013年1月目录Ⅰ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技改项目案例 (1)1.1技术构成 (1)1.2审核要点 (2)1.3确定方法 (3)1.4 常见问题分析 (9)1.5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参考 (9)Ⅱ余热、余压利用项目案例 (15)2.1技术构成 (15)2.2审核要点 (20)2.3 确定方法 (21)Ⅲ电机系统节能项目案例 (28)3.1技术构成 (28)3.2审核要点 (30)3.3确定方法 (30)3.4节能量经验值 (39)Ⅳ能量系统优化及绿色照明项目案例 (40)4.1技术构成 (40)4.2审核要点 (40)4.3确定方法 (40)4.4 常见问题分析 (50)4.5节能量经验值 (50)Ⅰ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技改项目案例1.1技术构成1.1.1 锅炉的节能技改途径1、控制运行参数节能采用先进的控制手段、改进燃烧空气系数、减少过剩空气量等技术对锅炉进行系统优化,提高燃烧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2、系统改造节能针对现有锅炉系统主辅机不匹配、自动化程度和系统效率低等问题,集成现有先进技术,提高锅炉系统整体运行效率;3、更新、替代低效锅炉节能采用新型高效锅炉及热力系统,淘汰结构落后、效率低、热损失大、环境污染重的低效锅炉,提高锅炉热效率,节省能源;4、其他方式节能1.1.2 窑炉的节能技改途径工业窑炉的类型繁多、用途多样,因此,工业窑炉的节能技术改造途径很多。

目前工业窑炉的节能技术改造途径主要包括燃烧系统改造、窑炉结构改造、窑炉保温改造、控制系统节能改造以及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改造等。

1、燃烧系统改造对于燃油和燃气窑炉,燃烧系统改造主要是采用新型燃烧器取代老式燃烧器。

例如,采用平焰、双火焰、高速、可调焰等新型烧嘴等,有条件时可利用回收烟气的余热来预热助燃空气,采用机械化加煤减少冷空气漏入,煤粉燃烧对燃煤窑炉进行改造等。

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_2

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_2

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4-25T08:06:59.307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7期作者:才思远[导读] 所以,想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采取科学的手段来降低电力的能耗。

国网鞍山供电公司辽宁鞍山 114000摘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电网中的电压、电流等参数的不稳定,导致了电费的支出存在着很大的误差;同时,因为用电设备的老化,以及使用年限的长短等,使得用电量的变化较大,从而使其产生的电费的花费也随之增大。

所以,想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采取科学的手段来降低电力的能耗。

关键词:节能降耗;电力计量技术;应用1电力计量技术内容(1)传统人工抄表技术。

传统人工抄表技术是工作人员来对每户人家的电表进行抄写,需要在每个地区都要配备专业的抄表工作人员,定期对其电表数据进行记录,用这样的方法来核算电费。

这样的方法只限于对个体的管理,并且无法有效地对所有个体进行统一管理。

而且这种方法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较为麻烦,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

(2)远程抄表技术。

这种电力计量技术主要是基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下所出现的,自身属于一种现代化的电能测量技术,因为在这其中是利用计算机来对其数据进行管理,所以数据较为准确,利用这样的方法对个体进行管理,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2]。

(3)智能抄表技术。

智能抄表技术本身虽然不是最为先进的技术,但是所使用的是智能电表,相比于传统的电表来说,能更好的收集相应的信息和资料,并且能更好地控制用电量。

而且智能电表的出现还很大程度上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更加准确,能对其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备份,更好地储存数据,这样就实现对用户用电量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2节能降耗的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促使行业面临的竞争问题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供电企业无论是经营难度,还是利润空间方面,均发生显著改变。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力求将各项优化措施贯彻与落实到企业生产管理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组供电量 W、kW 或 kW·h,对于电厂锅炉,产品
P 为锅炉热负荷 Qb ,kW 或 GJ / h 等; ep —产 品 比 火用,对于火电厂的供电量 W、kW 或 kW·h,其比火用
的量纲是 kW / kW 或( kW·h) / ( kW·h) ,对于电厂
锅炉热产品 GJ / h,其比火用的量纲可以是( kW·h) /
应根据系统具体工艺流程,分析节能改造的影响范
围,在热平衡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开展系统熵平衡分
析,从而定量计算节能量。
热力系统动力消耗( 如泵与风机和发电机损耗
及机械损耗等) 造成的熵产可以用下式计算。
∑ Sam gen
=
W Ten
( 9)
2 火电机组总熵产模型
应用式( 7) ~ 式( 9) 开展火电机组热力系统的
ΔIri ep
( 3)
而在产品产量 P 不变的条件下,则由式( 2) 可
得产品燃料单耗的减量为:
收稿日期: 2015 - 11 - 03; 修订日期: 2015 - 12 - 3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376059) 作者简介: 周少祥( 1963 - ) ,男,湖北武汉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
用,系统熵 产 分 析 应 考 虑 这 部 分 热 量 造 成 的 环 境 熵增。
∑ Sam
∑ ∑∫ gen
=
Qhl - Ten
δQhl QT
( 8)
显然,节能的实质是使能源利用系统的总熵产
降低,节能量正比于系统熵产的减量。由于能源利
用系统种类繁多、工艺流程及复杂程度相差很大,局
部子系统的改造或多或少会影响系统全局。因此,
1 节能评价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方法
单耗分析理论是华北电力大学宋之平教授提出
的[1],经过多 年 的 发 展,已 成 为 一 套 完 整 的 评 价 体 系[2 ~ 5]。这一理论方法告诉我们,对于一定产品产 量 P 的生产,如果所消耗的燃料量为 B kg 标准煤,
则有如下火用平衡方程式:
∑ B·ef = P·ep + Iri
Ir = Ten Sgen
( 6)
式中: Ten —环境参考态的绝对温度,K; Sgen —热力
过程的熵产,kW / K。
显然,可以通过分析节能改造前后熵产的变化
来计算节能量。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任一稳态
热力系统,流出系统的工质熵之和为 ∑Sout kW / K,
进入系统的工质熵之和为 ∑Sin kW / K,系统与外界
3 实例分析
对于产品为电量的燃煤电厂热力系统,电的比
火用 ep = 1 kW·h / ( kW·h) 。对于输入燃料一定的 条件下,根据式( 3) ,电量的增量正比于不可逆损失
的减小。
∑ ∑ ΔW = -
N
1 ΔIri = - Ten
N
1 ΔSgen,i
( 13)
式中: N—机组不可逆因素数目之和,视系统流程、
过程相互耦合和影响,某一局部的节能改造可能对 系统全局产生影响,因此要准确计算节能量,一般需 进行全面的计算分析。但对于一些特定的系统工艺 流程,学者们发展了一些以局部计算替代全局计算
的方法,如已成为电厂热力系统分析中常常用到的 “等效热降”等[7],以使计算得以简化。
根据热力学原理,热力过程的不可逆损失与熵 产的关系( Gouy - Stodla 公式) [8]为:
基于热 力 学 第 二 定 律 的 余 热 资 源 定 量 分 析 方 法 符合[6]。
这里应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般化节能量
计算方法,对锅炉烟气余热用于加热机组凝结水所
带来的节能量进行计算。锅炉烟气余热利用,使其
排烟热损失 Q2 减小。回收的余热量 qw 用于加热机 组凝结水,替代第 z - 1 级回热加热器,使这部分回
备火用耗损引起的附加燃料单耗,kg / ( kW·h) 或 kg /
GJ 等。
一个能源利用系统节能技术改进的节能量计算
可以通过定产品产量( 输出一定) 开展,也可以通过
定燃料输入开展。根据式( 1) ,在相同燃料输入 B
kg / s 标准煤的条件下,节能技术所带来的产品产量
的增量为:
∑ Δ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熵产分析,得机组总熵产为:
∑ Stotal gen
=

Sout en,g

S en,a

Sf)
+
1 Ten

Q2
+
Q3
+
Q4
∑ ∑ ∑ + Q5 + Q6 )
+
1 Ten

Qhl. tu +
Qhl. h +
Qc)
∑ +
1 Ten

Wm
+
Wg
+
Wtp )
( 10)
式中:
Sout en,g
—环





助燃剂 - 空气的质量流量,kg / s 和环境温度下空气
比熵,kJ / ( kg·K) ( 空气比熵按理想气体混合物计
算) ; Sf —锅炉输入燃料熵,kW / K。考虑燃料未完 全燃烧因素,锅炉输入燃料熵近似用下式计算。
Sf = B( 1 - q3 - q4 ) sf
( 11)
式中: sf —标准煤比熵,以石墨 C 在环境温度下的
参数监测及热力计算等条件决定。
根据电厂热力系统的常规热力学分析,电厂节
能改造往往引起全厂热力系统参数发生变化,因此
结合式( 13) 和式( 10) ,就可以开展机组任何节能改
造的节能量计算。
锅炉烟气余热用于加热机组凝结水在不少火电
厂得到工程应用,这一节能改造技术的节能量也可
以通过考虑由于余热进入热力系统而造成汽轮机变 工况运行的改进等效热降方法进行计算[9],结果与
( 1)
式中: B —燃料消耗量,kg 或 kg / s; ef —燃料比火用, kJ / kg; 根据热力学原理,取值标准煤的理论最大发 电量,即 ef = Δhθl,s /3 600 = 29 307 /3 600 = 8. 141 kW·h / kg; P —产品产量。对于火电厂,产品 P 为
GJ; Iri —第 i 种不可逆损失,kW 或 kW·h 等。 式( 1) 两边同除 ( P·ef) ,得能源利用系统的单
耗分析模型:
∑ b = bmin +
bi
( 2)
式中: bmin = ep / ef —理论最低燃料单耗,kg / ( kW·
h) 或 kg / GJ 等; bi = Iri / ( P·ef ) —系统内某环节设
比熵计算,即 sf = 0. 478 kJ / ( kg·K) [8]; Q2 ,Q3 ,Q4 ,
Q5 ,Q6 —锅炉排烟热损失、气体不完全燃烧损失、固
体不完全燃烧损失、锅炉散热损失及炉渣物理显热
损失,kW; q2 ,q3 ,q4 ,q5 ,q6 —以 百 分 数 计 算 的 热 损
∑ ∑ 失,% ; Qhl. tu , Qhl. h —管 道 散 热 损 失 之 和 回
第4 期
周少祥,等: 节能量计算的第二定律方法及其应用
·13·
∑ ∑ Δb =
Δbi =
ΔIri P·ef
( 4)
因此,系统节煤量为:
∑ ∑ ΔB =
Δbi·P =
ΔIri ef
( 5)
显然,式( 3) 和式( 5) 是适合于任何能源利用系
统实施节能技改之节能量计算的一般化方法。
文献[1 ~ 6]介绍了单耗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 由于能源系统种类繁多、流程复杂,其子系统或热力
热抽汽在汽轮机中膨胀做功,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如图 1 所示。为便于计算,假定机组输入燃料、工质
进出入锅 炉 参 数、汽 轮 机 进 汽 量 及 排 汽 压 力 一 定。
余热利用导致回热抽汽减少,可以增加机组发电量;
但是根据弗留格尔公式,凝汽流量增大,在背压不变
图 1 锅炉烟气余热引入热力系统示意图 Fig. 1 The diagram of utilizing boiler flue gas residual heat




熵,kW / K;
Sout en,g
=
M sout g en,g
,其中
Mg

sout en,g
—烟气质量流量,kg /
s 和环境温度下烟气比熵,kJ / ( kg·K) ( 烟气比熵
∑ 按理想气体混合物计算) ; Sen,a =
Mi,a sen,a —环
∑ 境温度压力下空气熵,kW / K; 其中 Mi,a 和 sen,a —
( 12)
式中: Wm,Wg —机 组 机 械 损 失、电 机 损 失,kW;
·14·
热能动力工程
2016 年
∑Wtp —厂用电之和,kW。
能源利用系统总熵产计算不能仅仅在系统内部 开展,还需考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对于锅炉,其排 烟温度远高于环境温度,烟气余热还会造成环境的 熵增,因此,总熵产分析必须考虑这一不可逆性。另 外,对于锅炉等燃料直接燃烧利用设备,其燃料、空 气及烟气输运也存在着阻力造成的不可逆损耗,也 需开展其熵产分析。但这会大大增加问题的复杂 性,我们完全可以假定燃烧过程是在等压下进行的, 而应用所消耗的输运电耗( 厂用电) 计算其熵产,使 问题大大简化。
∫ 交换热量的熵流之和为 ∑ δQ / T kW / K,则系统 Q
熵产为:
∑ ∑ ∑ ∑∫ Sgen =
Sout -
Si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