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道家与道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a3169f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6.png)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九章·第三节(一)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九章·第三节(一)](https://img.taocdn.com/s3/m/cbd444b6960590c69fc37600.png)
第三节 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辉煌成就
与文化传统的大小相应 ,士大夫的诗赋 、古文等构 成雅文学 ,出于民间的风谣 、 乐歌等 “口头文学 ”则是所 谓“俗文学 ”。关于何为 “俗文学”,郑振铎认为:“„俗文学‟ 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 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 不为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 好,所喜悦的东西。” “差不多除诗与散文外,凡重 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 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宋元以降,以市民为主 要接受、消费对象的古代白话小说和戏曲勃兴发 展,成为俗文学的主要代表形式。作为流行于城市 中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现实市井社会的世 俗生活或世俗化的历史为主要表现内容,以消费文 化的方式进入市民生活,其主要接受对象(听众、 观众、读者)是市民阶层,与商业化传播方式相应, 年轻时代的郑振铎和妻子高君箴 年轻时代的郑振铎和妻子高君箴 其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性。
元代皮影三顾茅庐(上) 宋代绘画小青小影(下)
市井细民的婚姻观
小说话本中,市井细民的婚姻观 念中“父母之命,媒人之约”已不再是 绝对恪守的。那些情爱故事往往突出 女子的大胆、主动,私订终身。像贩 海商人之女周胜仙与开酒店的范二郎 一见钟情,甚至死后鬼魂仍与范相会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
在话本作者看来,不论以何种方式结合,只 要情真意切,甚至能超越生死。小说话本也从男 女之欲是难以违反的天性角度肯定其合理性,并 在婚姻观念中表现为早婚、早嫁的观念。公案小 说也往往是以两性关系作穿插线索或将男女离合 死生事件置于刑案背景之下(《简帖和尚》) 。
隋代说唱俑(上) 宋代西夏乐班壁画(下)
二、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宋代的小说话本在发展之初就是非常丰 富的。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著录“小说”名目 就有 108 种,这些名目在当时应有写定之本流 传 。 宋至元的小说话本少量幸存篇目则经过 明人的润色、改写,收于明人编刊的各种选集 如 《清平山堂话本 》、《喻世明言 》(《古今 小说 》) 、 《 警世通言 》 、 《 醒世恒言 》 中 。 据判断现存在各种集子中的原属宋代小 说话本者有40种,属元代作 品者有16种。明中叶后,伴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再度发 展繁荣和印刷业的进步,作 为通俗文学的话本终于走出 低谷,迎来了新局面,洪唵 编刊了第一部话本小说总集 《清平山堂话本》。
道教与道家有何不同呢
![道教与道家有何不同呢](https://img.taocdn.com/s3/m/da189bf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66.png)
道教与道家有何不同呢道教与道家有何不同呢道教与道家有何不同呢?看看下面的道家常识吧!道家与黄老道教,完全是以道家的学术思想做内容的宗教,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串中国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
虽然道家与道教,在宗教色彩上,有时混淆不清,但在实质上,道教与道家,却大有异同之处。
可是,一般习惯,对道家与道教的分野,区别不清,随便就加它一顶迷信的帽子,把它送入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列为虚无缥渺之间了。
关于道家的学术思想,纪晓岚曾经从好的方面来看,评定它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当然,任何一种学术思想,正如天下事与物一样,都有正反、好坏的两面,道教学术思想,固然广博精微地综罗百代,但它流传久远,加上驳而不纯的结果,便变成“支离破碎,怪诞杂乱”,可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抛弃一个传统文化的无尽宝藏,那是非常荒谬的举动。
现在为了尽量简化地介绍道家与道教,首先须要提出道教与道家的渊源。
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把它简单地归纳分类,约有四个来源所组成:(1)黄、老学术。
(2)老、庄思想。
(3)隐士思想。
(4)方士学术。
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也简单地把它归纳分类做四个来源:(1)渊源于道家学术思想。
(2)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
(3)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
(4)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
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在秦、汉以后,往往以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做为道家的宗祖。
所谓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但无论是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我们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确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黄帝做为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习惯上,便有信与不信的了。
凡是笃信道家的,自然毫无疑议,如果不信道家的,便訾议百出,笑它是不经之谈。
其实,笃信道教的,却也未必承认黄帝为道教的创始者呢!究竟黄帝算不算道家的宗祖?而且他取得道家宗祖的资历,又有何根据呢?一般引证古书,号称为黄帝的著述,如医药书籍的黄帝《内经》,以及道家流传用于兵法或谋略学的黄帝《阴符经》等,历来学者,几乎都公认是后世的伪书。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九章·第三节(二)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九章·第三节(二)](https://img.taocdn.com/s3/m/4210a9f1aef8941ea76e051b.png)
四大奇书
《 三 国 演 义 》 之 赤 壁 之 战 ( 影 像 ) 《 西 游 记 》 之 八 戒 忘 形 ( 书 影 )
《 水 浒 传 》 之 李 逵 闹 东 京 ( 王 叔 晖 )
)
《 金 瓶 梅 词 话 》 之 影 印 弁 言 ( 书 影
《三国演义》
连环画《桃园结义》(上图)当代油画作品《赤壁大战》(下图)
剪纸画《西游记》 剪纸画《 西游记》
《西游记》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 清人的看法“或云劝学 , 或云谈禅 , 或云讲 道”,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认为《西 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并无明确寓义 。 即借神魔世界反观人间 ,在谐趣之中暗寓讽 刺 ,“虽述变幻恍惚之事 ,亦每杂解颐之言 , 使神魔皆有人情 ,精魅亦通世故 ,而玩世不 恭之意寓焉” 。 如猪八戒贪恋女色 、 自作聪 明 , 对大师兄孙悟空心怀嫉妒 , 永远放弃不 了私心 ,甚至在耳朵眼儿里藏了五钱银子的 私房钱 , 都是对人性弱点的幽默揭露 ;对百 无一能又献身取经这一伟大事业的唐僧 ,更 是极尽揶揄 ; 即便是“西方净土”世界也因唐 僧等未曾准备“人事”而不肯拿出真经 ,最后 以唐僧献出化缘所用紫金钵才算皆大欢 喜。
水浒群英谱
《水浒传》
聚 聚 义 义 堂 堂 问 问 罪 罪
李 逵闹东 京 李 逵闹东 京
智 取生辰 冈 智 取生辰 冈
逼 上梁山 逼 上梁山
《西游记》
《西游记》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 者付出巨大劳动累积之后,于明朝中叶 由吴承恩最后完成。是中国神话小说中 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浓郁的浪漫主义是 《西游记》的基本艺术特征。书中作者 幻想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 里神话人物、他们的神奇法宝和所处的 环境又大都有现实的基础,同时在神奇 的形态下体现了人们的某种意愿。在各 色神魔形象的塑造上,既表现他们超自 然的神性和动物属性,又能找出社会化 个性的踪影。如孙悟空灵活多变、急躁 好动的个性,分明就是猴的特点,这一 动物特性与他乐观反叛的人格化个性和 谐地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有色彩瑰丽 的奇想,又有细节的真实性。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87f161c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f.png)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
就本身来,这种崇拜和道家思想没有相关联的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道”的长生者的意象。
所以就道教老子为宗又追求修炼成仙的本质来说荒谬的,这是一直以来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方术进行了全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与道教被统称为Taois ,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
西方者普遍认为道教是纯哲学的道家思想落腐败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道教简释】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
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奉三清为最高的神。
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教历史发展】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
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
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
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
道家与道教之辨
![道家与道教之辨](https://img.taocdn.com/s3/m/c6f01c724431b90d6d85c74b.png)
道家与道教之辨道家与道教之辨陈军(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摘要: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
比道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又对道家做了规范的定义。
以上所谓的道家,更多是指黄老思想的道家,而不是老庄道家。
而现今学术界惯于称老庄学派为道家是一种后起的学派分类概念。
魏晋时期才开始老庄联称,将其视为道家的学术分类才得到公认,后来一直延续了下来。
南怀瑾先生把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简单归为四个来源: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方士学术[2]。
(二)道教南怀瑾先生认为,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可简单归纳为四类:渊源于道家学术思想、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2]。
道教的形成相对较晚。
在东汉顺、桓帝时期,张陵在巴蜀地区草创五斗米道;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早期道教的产生。
而“道”与“教”又是何时并称起来的呢?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张鲁撰《老子想尔注》,不过那时人们习惯上仍称民间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为五斗米道、太平道等,这个“老”劣。
这恰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这一认识成果影响到一般学术界,《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就分列道家和神仙家。
宋马瑞临在《文献通考》看到托名为道家者“杂而多端”的特质。
直到现代,在经受西方宗教学的洗礼后、人们有了初步的现代宗教概念后,才开始从理论上正式区分道家和道教。
(二)现今学者从理论上对二者做区分1937年出版的我国学者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是国内第一部道教通史。
而对道家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各种学术著作论述得很多,但都没有达成圆满结果。
一种观点是把二者视为一个整体。
有学者认为二者是理与教的关系,如胡孚琛认为,道家与道教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母系社会的原始宗教观念。
他提出二者之外,还应该有个“道学”的概念:“道学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个了这一成果,利用和改造了道家思想,完成了宗教性质的改造,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
关于“道家”、“道教”、“道门”
![关于“道家”、“道教”、“道门”](https://img.taocdn.com/s3/m/6957eec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7.png)
关于“道家”、“道教”、“道门”分类:仙学探幽在N段时间之前,所有愚蠢的道士拼了小命在说明“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后来被一位名叫天道的英雄人物在网上给予有力砰击,最后不得改为赞同的观点,一段时间后后又第二次拼尽力气地一再肤浅丑陋错误固执再次提出“道家”和“道教”不一样有区别,最后又被网友有力给出砰击,后现在不得不改成“道教始于道家,道家止于道教”的似对而不对的观点!!关于这两者的争论,这里面有着政府的不可靠人的阴谋和卑鄙的心理!!因为党政府的马教的肤浅丑陋的西洋哲学的“宗教论”的地位不容有失!!即使你是真理也得为“党老爹”的马教的肤浅丑陋的西洋“宗教论”靠边站!!呵呵~~~~刚开始是以道家是思想道教是宗教的邪恶西洋哲学的观点来说明道家与道教二者的区别,被砰击后,好长一段时间后,又以“神道设教”来区别道家和道教,被一位英雄少年给予有力的砰击后,现在又以“道教始于道家,道家止于道教。
但是道家和道教还是有区别”这样的极具迷惑性的诡辩来说明道家与道教的这种丑陋浅陋的西洋哲学所谓的“宗教”或“教宗”的关系!!关于“道教”和“道家”的关系的争论,直至现在百度的结果是:“道家即是道教。
可是道家和道教还是有其区别的!!”这种肤浅似是而非的诡辩迷惑了无数个才智平庸的道家人士,包括当今道观里面部分或者大部分的才智平庸的教团人士!!呵呵,既然道家即是道教,又为什么说道家和道教还是有区别的呢??这种似是而非的诡辩现在已经迷惑了多少人!!如果倒过来说:道教即是道家,肯定会引起才智平庸和庸俗之辈还有马教这种邪恶的“宗教”或“教宗”奋起反对!!呵呵~~~真理已经被诡辩给埋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并称并不是“宗教”的含义,而是道教等同于道家,道教与道家两词通用,这在中国的传统名著“三言二拍”和道经《重阳教化集》《云笈七签》等都可以见到!!同样的,佛教与佛家两词等同通用,儒教与儒家两词等同通用!!“家”是一家之法,“教”是一家之教,家与教一样且相同!!“道家”一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已经它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延伸,不再仅仅是指百家中的道家!!而是道家即是道教,道教即是道家,两者通用!!比如“三言二拍”中的《警世通言》中的《旌阳宫铁树镇妖》:“粤自混沌初辟,民物始生,中间有三个大圣人,为三教之祖。
道家与道教思想史批判
![道家与道教思想史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c2bb682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5.png)
03
道教思想概述
道教思想的基本概念
以"道"为核心
01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是宇宙万物运行
的规律和法则。
重生养生
02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强调重生养生,注重
修炼和养生实践。
自然无为
03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
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道教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无为而治
总结词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观 念,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干预、不 强制、不执着。
VS
详细描述
道家认为,人类常常因为过度的欲望和执 着而失去了自然本性,因此应该尽可能地 减少干预和强制,让事物自然发展。无为 而治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的 顺其自然,不妄为,不强求。
柔弱胜刚强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强行干预,不妄为,不强求,以达到一种自在、自由、自主 的生命状态。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1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 、庄子等。
2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道 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 道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
3
庄子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更深入地探讨 了自由和生命的问题。
起源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源于古代的巫术、神仙传说 和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发展
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信仰和实践特点。
道教思想的主要教派与信仰
01
正一道
正一道是道教的主流派别,信仰 三清尊神,注重斋醮、符咒、法 术等修炼实践。
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
![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422b66d6294dd88d1d26b72.png)
中国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思想特征道家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创立,经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发扬光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流派。
“道家”的名称是后起的,当时并没有。
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名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汉书艺文志·諸子略序》:中沿用了这一用法,“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并在其文中总结了部分道家的文化思想特征。
要建立道家文化体系,首先要明确道家的逻辑起点——“道”。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道可道,非常道”,万事万物生于道归于道,因此人对万物的认识得知于道对素朴的理解,比如“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故恒互欲以观其妙。
”道的中心是自然,黄老之学被用在政治上讲求“休养生息”就与“顺其自然”的观点有很密切的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含蓄、冲淡、素朴,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庄子说“法天贵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这一点成为道家的精神内核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上受到这种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数不胜数。
道家的思维方式有以下特点:第一、物我交融。
在“物”(自然客体)和“我”(主体个体)之间寻求一种统一,取消二者的区别和界线是道家所追求的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思维,原始社会的人还没有完全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是自然物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个时候的人类没有驾驭自然物为己所用的想法。
道家的思维方式与原始思维似,讲求“自然”,顺化自然,物我融合。
第二、以经验为中介的并接互应,原本没有联系的事物因经验获得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八卦图给原本简单的卦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联系这些事物于一个整体的过程中,阐发关于自然的、人生的哲学观点。
第三、双向的互逆推演,“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互相对立的两个面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
![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ca08f8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8.png)
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它源自于道教。
在中国古代,道教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影响了数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道家文化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思想体系,至今仍是现代人们探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下面我将介绍古代道教思想与道家文化,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宝藏之一。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道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
其思想的核心是“道”,也就是通往虚无的无形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道家文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体系,而更像是由一组思想所组成的信仰体系。
关于道家文化的理论体系,最早见于《庄子》,它描绘了一个超越合理和逻辑的“道”世界。
随后,《道德经》发表,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道家文化的理念。
《道德经》认为“大道至简”,强调“无为而治”,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家文化的基础。
二、道教的发展与扩散道家文化体系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演变。
公元2世纪,道教形成于中国东南部,伴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渐渐扩散至全国各地。
道教融合了多种宗教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民间信仰的出路。
在道家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民对人生价值观、生命哲学、生存状态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进化,同时也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文化的特色与魅力1.有趣的思维方式道家文化特别强调某些概念的非常态,激发人们思考变化与流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同时,它还强调个性,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道路,不受固有框架的束缚。
2.多元的思想体系道家文化并不是一个僵化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信仰和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来自于不同的方向。
道家文化包含诸多元素,其中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等等,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全世界的思想精英。
3.对生命的敬畏道家文化深深植根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命的珍视,他倡导“知足常乐”,并以自然界的变幻和流动为例,通过温暖的观点传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求。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信仰者,尤其是在当今高度压迫和压力之下,它的温馨和自由的风格尤其具有吸引力。
李约瑟:道家与道教(摘录四则)
![李约瑟:道家与道教(摘录四则)](https://img.taocdn.com/s3/m/05f5cd14227916888486d73f.png)
大道泛兮 , 其可左右。 万 物 恃 之 而 生
而不辞 ,功成不名 有 ,衣养万物而不 为
主。常无欲 , 可名于小 : 万物归焉而不 为
主, 可 名 为大 。 以其 终 不 自为 大 , 故 能 成
社会学正相反 的看法。像希腊哲学 家阿
那 克西曼德 ( A n a x i ma n d e r , 公 元前 6世 纪 中叶 ) 、 巴 门尼 德 ( P a r me n i d e s ) 和 恩
大一部分 内容 ,体 现为 对长 生和登仙 坏 , 遇其坏时 , 奚 为 不 忧 哉 !” 列 子 闻而
房 中、 导 引等术。
希 腊 哲 学 家 恩培 多 克 勒 认 为爱 和 重 要 的动 力 。 庄 周 也 说 : 少知 日: “ 四方之内 , 六合之里 , 万 物 之所 生 恶 起 ? ”太 公 调 日 : “ 阴 阳相
有 好 处 。 这 一 点 以 后 形 成 了 道 教 中很 的追求。于是就 得求助于 丹药、 吐纳 、 亦 为 未 是 。 天 地 不 得 不 坏 ,则 会 归于 笑日: “ 言 天 地 坏 者 亦 谬 ,言 天 地 不坏 者 亦 谬 。坏 与 不 坏 , 吾 所 不 能知 也 。虽 然彼 一 也 , 此一 也 。 故 生 不 知 死 , 死 不
之, 长之育之 , 亭之毒之 , 养之复之 , 生 而 汝言其崖略。 夫 昭 昭 生于 冥 冥 , 有 伦 生 于 以形 相 生 。故 九 窃 者 胎 生 , 八窃者 卵生。 其来 无迹 , 其往无崖 , 无 门无房 , 四达 之 目聪 明 , 其用 心不劳, 其 应 物 无 方 。 天 不 得 不高 , 地 不得 不广 , 日月 不 得 不 行 , 万 物 不得 不 昌 ,此其 道 与 。且 夫 博 之 不 必
道_道家与道教
![道_道家与道教](https://img.taocdn.com/s3/m/88bdcb14a8114431b90dd8c5.png)
关键词:道;道家;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含义极 其广泛的范畴和概念。不只是道家、道教讲“道”,中国 古代哲学史上的许多学派,都有自己的“道”论,例如儒 家、墨家等。不过,道家与道教讲“道”的地方最多“,道” 是道家与道教中的最高范畴。以至于在中国哲学史或 思想史语境中一谈及“道”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 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述《老子》中所论述的“道”。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的立足 经典。也因于此,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 《老子》一书洋洋洒洒五千言,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 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意无限的哲学体系。可 见道对道家和道教来说是其立世之本,但是它们三者 彼此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因缘关系呢?本文拟就此问 题进行探讨,着重辨析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以期
追求、根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 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 共同主导了中华传统思想几千年。它的学术思想形成 可简单的归纳为四个来源:①渊源于道家的学术思想; ②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③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 ④基本与神秘学术的迷恋。
道家、道教与道学
![道家、道教与道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2b37126edb6f1aff001f1c.png)
・道教研究・道家、道教与道学黄海德提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
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
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
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 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2 gion)的道教。
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
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 aoism或法文之tao 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
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
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黄海德,1953年生。
原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现为国立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题词:道家 道教 道学 中国宗教 中国哲学引 言中国传统文化向称儒、释、道三家。
其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土文化的产物,产生于春秋战国之时。
而佛教大约是在两汉之际自印度传入,嗣后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各种宗派和学说。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95410a4a7302768e99396f.png)
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产品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类的衣食住行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
指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特性的影响❖东濒茫茫沧海,背靠高山大漠,外部有天然的地理屏障。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以华夏为天下的中心,视环绕华夏的邻邦为夷狄蛮戎。
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造成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多样性,由此产生文化的多样性。
地形复杂,内部有崇山大河,交通不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形成多样的地域文化。
❖东面临海,形成温暖的季风形气候,降雨量充沛。
地理位置优越,有广袤的平原地带。
地形、气候适宜于发展农业,很早就产生了较高的农业文明。
姓氏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其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关系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在金文里是“亻生”,即人所生的意思,后来改成“姓”。
“氏”的产生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2、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于血统,氏区别于子孙。
中国文化史上,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文化史上,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0fd00e6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f.png)
中国文化史上,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 而道教是直到东汉才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而老子和庄子从未自称是道家直到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汉书·艺文志》对道家作了规范的的定义, 后人经常引用书中说的“ 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 记成败存亡祸富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个道家更多是指黄老思想的道家, 并不是专指老子和庄子学术界习惯把老庄学派称为道家, 这是一种后起的学派分类观念东汉时期严君平的《老子指归》中开始有了以老庄为道家的倾向魏晋时期开始老庄联称, 魏晋后期以老庄为道家的学术分类办法得到承认, 这样形成了今天以道家专指老庄的观念“道”与“教”并称, 现存文献中首见于汉代《老子想尔注》“ 真道藏, 邪文出, 世间常伪技称‘ 道教’ , 皆为大伪不可用”川老子和庄子是哲学家, 并未创立任何宗教, 而老子和庄子被拉进道教, 其人其书被受尊崇是汉代以后的事情因此, 作为先秦哲学家的老子和庄子与道教是没有直接关系的道教出现以后, 它是一个有教义、宗教仪式、固定的信徒和信奉经典的宗教组织, 虽然有理论思想但并不是一个哲学流派。
道教内容庞杂, 南朝梁刘腮在《灭惑论》中说, 道教“ 上标老子, 次述神仙, 下袭张陵”宋马瑞临在《文献能考》卷二二五说“ 道家之述, 杂而端” 一般认为, 道教起源古代的巫术在古代生活中, 人们逐渐形成了天神、地抵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 成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人卜笠可以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神鬼的思想, 也被道教吸收其次, 道教源于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神仙方术没有系统的理论, 但神仙家信仰的方术被道教承袭, 神仙方术演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 神仙方士演化为道家的道士第三, 道教源于纬神学徽是宗教性的预言“ 诡”为隐语, 预决吉凶“ 纬”是相对与于儒家经典而言, 是用俄的方法和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 推验吉凶这些思想被道教吸收, 成为道教的符筑思想和方术思想第四, 道教源于黄老思想黄老中的神秘思想很多,加上黄老之学的神仙方术, 长生不老和阴阳五行思想, 东汉时期已经将黄帝和老子神秘化, 这些成为道教的前身。
道家、道教与道学
![道家、道教与道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2b37126edb6f1aff001f1c.png)
・道教研究・道家、道教与道学黄海德提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
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
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
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 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2 gion)的道教。
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
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 aoism或法文之tao 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
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
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黄海德,1953年生。
原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现为国立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题词:道家 道教 道学 中国宗教 中国哲学引 言中国传统文化向称儒、释、道三家。
其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土文化的产物,产生于春秋战国之时。
而佛教大约是在两汉之际自印度传入,嗣后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各种宗派和学说。
百家文化之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百家文化之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a3a490e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a.png)
百家文化之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道教和道家是人们经常视之为相同概念的两个名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道家与道教,从外表看来,好像不可分离,而在实质上,却还是有所差异的。
那么,就让道家文化为你梳理,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道教是根植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中国古代道教,是在我国古代的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而成,其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而到了现代,道教同样积极发展,以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为教义。
既然道教是以古代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那么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一、形成的时间不同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已经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
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
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二、性质和流变传承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道家是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而存在的,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是它最重要的内容,但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以今人角度来看,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倒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而道教,是宗教的一种,作为一种宗教,道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还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
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三、各自的代表人物不同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道教与武当拳、太极、气功
道教的最高神灵——三清
全国道观分布图
桃符与春联
桃符的“神力”来源 《山海经》有关东海度硕山神荼(读为“申舒”)、郁垒(读为“玉 绿”)二神的传说
桃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周代 流行:汉代 发展:南北朝时期,桃符与道教的联姻,道教符箓派的兴起
由桃符到春联 五代:吉祥语取代符号 明朝:民间普及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三,人生观: 身重于物,重身贵生
老子认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
“名与甚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人的生命高于名利,如果过分看重和追求名 利,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老子主张“身重于 物”,主张重视生命、鄙薄名利的人生观。
2、庄子: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反对伦理纲常的束缚, 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追求精神 的绝对自由。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 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1、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张道陵(张陵)与五斗米道 张角与太平道,黄巾军起义
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归附曹操,道教的合法化
张道陵
2、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一,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形成。 葛洪《抱朴子·内篇》
第二,道教丹鼎派和符箓派的分野。 丹鼎派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符箓 派则在下层影响较大。
--《庄子·养生主》
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其主要途径有二: 心斋、坐忘。
“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吾丧我”。
第二,全生避害,超世、顺世、游世、消极遁世。
超世主义:“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1)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太上道君、太清太上老君) 四御(玉皇大帝等四位天神)
(2)南极长生大帝、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 十二天帝; (3)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
(4)五帝、三官、四圣; (5)历代传经著名法师; (6)魔王、神王、仙官; (7)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 (8)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 (9)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 (10)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
道士打醮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 之分。
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 名词,俗称“道场”。
道场
五、名山宫观
1、青城山
2、龙虎山
3、武当山
4、广西境内的道教文化遗迹
北流勾漏洞、容县都峤山、玉林白石山位列三十六洞天之列 柳州马岭山位列道教七十二福地 桂林市南溪山公园内的刘仙岩
全真道(龙门派) 创始人王重阳,力主三教 合一,以《道德经》、 《般若心经》、《孝经 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内丹 为主,不尚外丹符箓。
三、
道 教 经 典
道德真经
文始真经 通玄真经 阴符经 西升经 黄庭外景经 玉皇经 三官经 周易参同契 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感应篇 坐忘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
南华真经
冲虚真经 度人妙经 清静经 心印经 黄庭内景经 玉枢经 北斗经 悟真篇 洞玄灵宝定观经 文昌帝君阴骘文 化书 龙门心法
(2)“道”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社会观: 绝圣弃智、自然无为、小国寡民
“绝圣弃知,民里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宗教仪轨:斋、醮科仪(道场)
斋:“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 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 诚。
醮:“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道教的“醮”是指 与神灵相交感的方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 礼仪等规矩。“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 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等。
顺世主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安时而处舜,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养生主”
游世主义:
哲学史家冯友兰认为:“道家的 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 的危险”。
--《中国哲学简史》p120
道家“全生避害”的基本方针 是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尘世的纷 争,显得比较超逸。因此,道家 的基本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方面 与儒学的隆礼贵仁、尚义主智形 成鲜明反差。
六、道教与中国文化
1、道教与文学艺术
道教的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仰历来是中国文学中的一 大题材。神仙故事、仙境传说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典 故。 神仙羽化
道教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等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
2、道教与医学
中医中药 养生术
3、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化学
4、道教与中国民俗
春联 民间信仰崇拜(关公、妈祖等)
“全真七子”
(“七真”)
马 钰(丹阳子) 谭处端(长真子) 刘处宏(长生子) 丘处机(长春子) 王处一(玉阳子) 郝大通(广宁子) 孙不二(马钰之妻,清静散人)
三教合一与“性命双(兼)修” 北宋时期的张伯端认为:“道家以命宗立教,故详言 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 张氏认为两者均有失偏颇,主张唯有道、禅双融的内丹, 性命双修,最为上乘。
5、明清时期的道教
正一道、全真道的兴盛,其中尤以长春真人丘处机 创立的全真道龙门派势力最大,与佛教禅宗临济宗成 为中国宗教界的翘楚,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明朝永乐、万历年间《道藏》的修纂
道教与民间俗信和巫术的结合
二、道教的主要教派
天师道(正一道): 创始人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 (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 文》为主要经典。元大德八年 (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 被授予“正一教主”,此后天 师 道又名“正一道”。
二、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
1、黄老学派 2、刘安与《淮南子》 3、魏晋玄学与“竹林七贤” 4、中国本土化的宗教――道教的 理论基础。
第二节 道 教
道教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道家和神仙方术, 其组织雏形则可上溯至秦汉之间的方仙道和黄老道。
道教正式建立教团组织则以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 五斗米道为标志。因此,道教至今以有1800多年的 历史了。
一、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1、老子: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核心概念,故称道教。其哲 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第一,宇宙本体论上的“道一元论”。
(1)“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 此读史,有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作为哲学流派和学术层面的道家,以“道” 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以“道”统摄 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之间 的自然平衡。
宗教文化形态的道教。
第一节 道家文化的历史演进与主要内容
3、隋唐时期的道教
道教地位的上升,唐朝皇室对老子的尊崇。
内丹派的兴起。
4、宋辽金元道教的发展—— 全真教的创立
王重阳
创始人王喆,金咸阳 人,任气而好侠,少读书, 系学籍,又隶武选,以财 雄乡里。文武两进,两无 其成,于是慨然入道,以 佯狂垢圩之行惊 世骇俗,人称王害风, 自称重阳子。
王重阳与马钰在马氏 南园结庐修行,主张通过 苦行折欲以达返朴归真, 故称“全真教”。南园题 曰“全真庵”,
桃符
五代后蜀主孟昶与中国第一联
四、道教的信仰、神灵体系和仪轨
1、道教的信仰 以“道”为最高信仰,奉祭多神,神灵以济世渡人为宗旨。
2、道教的神灵体系 第一, 道教神仙体系的建构过程: 汉魏两晋: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 南北朝:道教神仙谱系的大量造构和初步整理 隋唐五代:三清最高神地位的最后确立 两宋: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编定
第二,道教的神灵体系:3类(天、地、人)、11个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