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
2、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发生了。
指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变更上司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3、积极性:主要用于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对学习与工作的主观态度.与主动性紧密相连.积极性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表现。
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
4、个性(人格):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企业组织为了做到别具特色,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组织的决策与行动。
6、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8、优势动机:指在全部动机结构中占最强有力地位的动机。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不只存在一个动机,而是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但其中最优势的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在当时的活动。
9、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
10、价值观: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这个定义包括着判断的成分,反映了人们的判断和评价。
11、组织承诺: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12、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13、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群体2.沟通3.领导力4.态度5.价值观二、简答题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1一、名词解释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
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适合的职业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
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
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
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一、名词解释1.社会惰化2.合作3.管理幅度4.群体思维5.群体规范二、简答题1.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2.简述麦克莱兰需要理论3.简述管理方格4.简述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三、分析说明题1.克里斯玛型领导风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试用相关领导理论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群体过程与行动6.1群体6.1.1定义: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6.1.2特点①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
群体的这一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②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群体虽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构成的,但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
它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有自己的舆论,而这些规范、计划和舆论,不会因为个别成员的去留而改变。
③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成员。
④群体的有机组合性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6.1.3结构群体的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及这些成分的有机组合。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根据不同纬度进行划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的结构等。
群体结构对于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群体成员搭配不当,会使群体涣散,经常发生冲突,降低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根据其成员在群体组成成分的接近性程度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研究表明,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的生产率:⑴当工作比较单纯,而又不需要许多种类的资源来完成工作时,同质群体有较高效率;⑵当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大量合作时,同质群体往往有效。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人类的力理是在本质上是组织力量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在一定的机构,成为形成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使人们等为组织活动过程。
3.人们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人们行为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5.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来能被观察到一切外显的活动。
6.广义的行为是指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7.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
8.组织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既包括单个工作者的个体行为和工作政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又包括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企业、机关、学校等整个组织的行为规律。
9.研究组织行为学习基本的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效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10.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边缘性2.两重性3.应用性1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12.两重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成绩效。
13.应用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绩效。
14.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在美国15.组织行为学产生在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16.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17.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外显的。
18.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19.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20.所谓测验可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21.测验的信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5个,每个3分)2.选择题(15个,每个3分)3.判断题(10个,每个1分)4.简答题(20分)5.论述题(10分)二、重点知识1.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动机:动机的原意是引起动作。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做动机。
4.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手段、办法、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它具有内在的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
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汴梁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5.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1)理性价值观(2)唯美价值观(3)政治性价值观(4)社会性价值观(5)经济价值观(6)宗教性价值观6.罗克奇的价值观分类第一种是终极价值观,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根本目标。
另一种是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人喜欢的行为方式或者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7.知觉:直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他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
9.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2)人际知觉(3)自我知觉(4)角色知觉10.态度:态度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12.认知失调理论(列昂,费斯廷格)认知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
任何形式的不和谐多是令人不安的,因而个体将试图减少这种不协调,寻求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 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 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 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 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 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 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 产生工作的满意感, 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 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 也叫人群关系, 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 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 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 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 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 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 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 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 并借助于思维活动, 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 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资料
与组织文化的制度层次相对应的组织形象的层次是(措施识别)组织精神、组织哲学属于(深层文化)组织内部的一些特殊典礼、仪式、风俗属于组织文化的(制度层)银行和政府机关常有的组织文化类型是(俱乐部型文化)通常有“堡垒型”朱志文化的组织有(百货公司)领导的人格魅力属于那种影响力(参照权)对经验不足或能力比较差的下属,下面哪种类型的领导比较适合(指导型)提出领导的生命理论期的学者是(科曼)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这种领导的伟人论类似于(领导的特质理论)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是规定成员的具体行动(是)群体的内聚力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否)高士气的群体不一定具有高的效率(是)性格类型不能够做好坏评价(是)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否)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思想刻板、内向、孤僻、因此是一种不好的气质类型(否)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整体性)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晕轮效应)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位学者是(海德)如果把失败归结为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内疚感)感觉感觉:动物及人体接受外界传来的及发自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刺激之特性。
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
知觉:是个体为了大一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投射效应:是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或者想法,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或者想法。
归因:就是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或者想法,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或者想法。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个体力量与群体动力之间的关系。P124
2、简述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P125
3、请简述从众行为。P145
三、案例
1、群体中单个成员的行为分为四类。P152
2、何谓群体凝聚力?P170
第4章领导
一、单选题
1、就一般情况来看,领导者的主要职能是( C )。
A.完成任务职能和管理职能B.完成任务职能和指挥职能C.完成任务职能
16、按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分类,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C
)。
A.利益型群体 B.压力组合型群体C.命令型群体 D.传统关系型群体
17、按照拜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具有“提供指导并坚持到底”这一特
点的团队角色类型是( D )。
A.创造者—革新者 B.推动者—组织者C.支持者—维护者 D.总结者
—生产者
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还著有《新教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
论》等著作,因此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是( C )。
A.法约尔
B.泰罗 C.马科思·韦伯 D.亨利·甘特
10、法约尔没有提出的理论或观点是(B)。A.经营六职能B.行政管理
理论C.14条管理原则D.管理信息传递的延误,专门设计
第3章组织群体 一、单选题 1、下列测定方法中,属于疲劳心理指标测定的是( C )。
A.脉搏数测定 B.劳动能量消耗测定C.闪光融合频率测定 D.劳动动作 变化的测定 2、在伦西斯·利克特的组织理论中,认为效率高的组织制度是( D )。 A.专权命令式组织 B.温和的命令式组织C.协商式组织 D.参与式组 织 3、自然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立的群体 是( B )。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工作群体 D.业余群体 4、根据群体类型的划分依据不同,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 D )。 A.命令型群体 B.交叉功能型群体C.生产线上的装配小组 D.利益群体 5、K卢因的“群体动力论”援引的理论基础是(C)。A.空气动力学理 论 B.环境科学理论C.场论 D.团队角色理论 6、群体成员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和友谊关系的群体发展阶段是( B )。 A.震荡阶段 B.规范化阶段C.执行任务阶段 D.中止阶段 7、大量事实表明,群体能够给予其成员巨大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的 态度和行为,采取与群体多数成员的言行保持一致的行为,这种行为是 ( D )。A.大众行为 B.社会行为C.自然行为 D.从众行为 8、下列名称中属于非正式地位的是( A )。A.兼职教师 B.处长 C.体操冠军 D.年度优秀教师 9、因为人格魅力而产生的影响力,这种权力属于( D )。A.强制 权 B.奖赏权C.专长权 D.仿效权 10、提出人类分类系统——即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的学者是( B )。 A.梅奥 B.罗伯特·宝尔斯C.弗伦奇和雷文 D.梅雷迪思·拜尔宾 11、按照人类行为分类系统——即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发生概率最 高的行为类型是( B )。 A.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行为B.与任务相关的行为C.与任务相关的咨询行 为D.社会情感方面的消极行为 12、梅雷迪思·拜尔宾把个人的个性特征同群体的角色行为相联系,提 出的理论是( B )。 A.功能角色理论 B.团队角色理论C.社会角色理论 D.相关角色理论 13、按照团队角色理论,喜欢制定操作程序,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组 织人力,建立制度,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这种团队角色是( C )。A.总结者—生产者 B.控制者—核查者C.推动者—组织者 D.评价者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9.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阶段,行为理论 阶段,权变理论阶段,其中行为理论阶段大致在20世 纪40-60年代. 10.以下不属于管理的职能的是配置. 11.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打破公司内部各 职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除财务,人事两部门设 少数高级行政人员外,公司员工均组成工作组来执 行诸如产品开发,促销等核心工序(流程),这种管理 是扁平化管理. 12.以下不属于小道消息传播形式的是双向传言链. 13.以下不属于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的是信息适应 性. 14.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获 取信息. 15.以下不属于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观点的是成功 理论. 16.以下不属于决策的特征的是静态性. 17.将名义群体法和尖端的计算要技术相结合的群 体决策方法是电子会议法. 18.在人格类型中,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 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 或者其他事情进行攻击,这种人格类型是A型人. 19.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冲突理论中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传统观点. 20.在组织变革理论中,提出适应循环学说的学者是 沙恩. 1.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含义,从动态上看,组织是安排 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2.越过部门边界创建项目团队的一种方式划矩阵组 织. 3.按照利克特的四种制度组织理论,效率高的组织 方式是参与式. 4.如果以企业组织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企业 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企业的各类内部组织之总和 的是群体. 5.计划的准备阶段是预测. 6.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中,第三象限指的是参与 7.根据归因理论,通常被看作内因的原因是努力程 8.正式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是在1949年. 9.梅奥在霍桑试验分析中认为,影响生产效率提高 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因素. 10.研究方法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研 究的依据是研究的目标. 11.以下不属于网络结构基本思想的是拥有. 12.以下不属于设计有效团队步骤的是"群体"帮助.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的能力,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3.组织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4.组织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的研究目的: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达到组织目标。
5.组织研究的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过程:⑴亚当斯密、小瓦特、巴贝奇等,人们开始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⑵欧文——“人际关系之父”,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⑶丹尼尔麦卡纳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等对美国铁路企业管理的研究。
⑷20世纪20年代,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⑸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会议上,把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⑹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任何群体的行为。
其特征是既注重人的因素又注重组织的因素。
⑺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⑻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阿吉雷斯、麦格雷戈,1957年阿吉雷斯《个性与组织》从组织角度来分析影响职工发挥潜力的原因。
1960年麦格雷戈《企业的人的方面》总结了人性对立的两方面即X理论和Y理论,认为传统理论来源与教会和军队,没有接触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此把人看做是厌恶工作、需要严格控制的消极因素,称为X理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般人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称为y理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判断题01.受聘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于1912年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并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02.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03.行为科学成为对企业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员工的需要、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04.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正式开始用“组织行为学”代替原来所用的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等名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05.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时将其区分为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两个部分,认为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再加上道德责任。
06.远程办公可以使组织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与掌握关键技能的工作人员保持接触。
07.信息技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强度,带来了工作效率,而且对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也不会产生副作用。
0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但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邻近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09.心理学探讨的人的个性是指把人看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反映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0.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学习潜力,不同的生物节律、反应时间和对挫折的忍耐力。
11.群体的个性是由与之有接触的群体中的成员们塑造的,也是由个体对群体这个统一体的认识塑造出来的。
12.研究表明,内控者与外控者相比对工作更不满意、缺勤率更高、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复习材料一、管理者的职能(亨利·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后来简化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职能包括: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2)组织职能包括:决定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3)领导职能:指导和协调组织里的人(4)控制职能:为了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绩效进行监控、比较以及对可能的错误进行纠正的活动。
二、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三、情绪劳动指员工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我们把情绪划分为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
情绪感受指个体的实际情绪。
情绪表达是那些组织要求的并被视为符合特定工作的情绪,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产物。
如当公布新一轮的美国小姐得主时,屈居亚军者脸上流露出来的那种礼节性的愉快表情;在葬礼上应该表现出悲伤等。
因为角色要求和工作情境常常要求我们展现出那些掩饰真情实感的情绪行为,因此我们会通过表层动作和深层动作来完成。
表层动作:就是隐藏我们的内在情感,按照表达规则,放弃情绪表达。
如当员工并不想笑的时候对顾客微笑,就是他的表层动作。
——处理情绪表达深层动作:就是按照表达规则修改内在的真实情感。
如卫生保健品供应商努力增加对病人的真正同情就属于深层动作。
——处理情绪感受四、情感事件理论(AET)员工对于所发生的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进而,这些反应又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该理论指出情绪是对工作环境中的事件的反应。
该理论告诉我们两点重要的信息:1、情绪对于我们理解员工的行为具有重要价值;2、员工和管理人员不能忽视情绪和起源事件,即使它们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它们会积聚起来。
→五、群体发展的阶段(一)五阶段模型特点:群体的发展过程遵循着五个明显的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应的管理策略(一)“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1、理论要点:源于享乐主义,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2、基本假设:大多数人(1)天生趋于懒惰,尽可能讨厌和逃避工作(2)缺乏进取心,宁受他人领导不愿担负责任(3)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缺乏理智易于盲从(5)认为生理和安全最为重要,选择获利最大的事情去做(6)习惯于抵抗变革3、相应策略(1)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任务方面,主要采用任务管理的措施,强调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度、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作定额、技术规程。
(2)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一方面靠金钱和无知利益的激励,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努力。
(3)要求集权化管理,即通过权威的运作及执行督导与控制。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指出:管理中应强调与人协作,而不是乌合之众的相互竞争;人除了物质利益的追求外,还有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有时为了维系和同伴的感情,愿意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人除了理性思考外,更多的时候是受到感情的影响。
1、理论要点“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2、基本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作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失去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3)与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员工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作出反应(4)员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视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纳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3、相应策略(1)管理者不应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的注意为完成任务工作的员工需求上(2)管理者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的控制,而应关心体贴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意员工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的满足(3)应注意集体奖励,而不仅只是个人奖酬(4)管理者要从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下级员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20世纪40至50年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共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为学复习资料第⼆章⼈格与⼯作第⼀节⼈格(⼀)⼈格含义的复杂性⼈格,最初的意思是指⾯具、脸谱,但很快就发⽣了变化。
(⼆)组织⾏为学中⼈格的概念具体⽽⾔:⼈格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理⾏为模式。
⼆、⽓质(⼀)⽓质的含义在组织⾏为学和⼼理学中,⽓质是指⼀个⼈天⽣的、表现在⼼理活动的动⼒⽅⾯的典型的、稳定的⼼理差异和特征(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质和⼈格在含以上的不同。
⽓质指的是天⽣的差异,⽽⼈格并没有强调差异的先天性。
)(⼆)⽓质的分类(重点)巴甫洛夫⽓质分类苏联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认为,⽓质的差异主要受到⼈的神经活动特征的影响。
他依据神经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将⽓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巴甫洛夫的⾼级神经类型学说现代学者认为⽓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的⼈情绪兴奋性⾼,反应迅速,⼼境变化剧烈,抑制能⼒较差,易冲动,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经理旺盛,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倔强,易粗⼼⼤意;感受性较低⽽耐受性较⾼,外倾性明显。
多⾎质的⼈情绪兴奋性⾼,思维、语⾔、动作敏捷,⼼境变化快但强度不⼤,稳定性差,活泼好动,富有⽣⽓,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和毅⼒,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明显。
黏液质的⼈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语、动作迟缓、内⼼很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制⼒强,感受型较低⽽耐受性较⾼,内倾性明显抑郁质的⼈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谨慎,敏感多疑,内⼼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动迟缓,不活泼;易疲劳,疲劳后也易回复;办事不果断和缺乏信⼼,内倾性明显。
(三)⽓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第⼀,⼈——职位匹配中需要考虑⽓质类型与⼯作岗位的匹第⼆,根据⼈的⽓质特征来合理调整团队构成,增强团队战⽃⼒。
第三,在组织管理活动中,需要“因⽓质施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2、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指的是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他们愿意留在组织中的程度。
3、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人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5、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菲斯廷格提出的,致力于对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
认知协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6、群体: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租者而成的集合体。
7、人格: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8、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9、角色知觉:是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10、晕轮效应:指的是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所受到的影响。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时间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价可以使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一个人对某一印象的内心感受。
12、选择性知觉:是指人们不可能接受所见到的每一件事,而只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的接受其中的某些刺激。
13、冲突:是指一种过程,当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影响就开始了。
14、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莫顿2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概括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与结构维度以及密执安大学的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维度,但是管理方格理论主要表明的并不是得到的结果,而是为达到这些结果领导者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选5)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就是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科学管理前期(1900前)科学管理时期(1900-1945):泰勒(科学管理学):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计件工资之与差别工资制法约尔(管理学之父):管理的14项原则、管理的五个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韦伯(理性官僚制):官僚行政组织人群关系学派(1927-1945):霍桑试验:照明度试验、继电器装配式研究、组合线路室试验、采访研究梅约:①“社会人”假设,社会与心理因素也能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
②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忍受家庭与社会形成的态度以及组织内的人群关系。
③企业组织中存在无形的非正式组织,彼此有特殊感情、志趣相投、互相默契左右成员的行为。
权变学派(1945至今):①采用开放概念来研究组织,考虑外在环境因素对组织内部特性的影响。
②利用系统概念来研究复杂的组织。
(环境因素,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教育…)卡斯特、罗森茨·威克——系统分析组织理论《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莫尔斯、洛西——权变理论(应变理论、超Y理论)“复杂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古典经济学家与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X理论,即大多数人就是:①懒惰的,尽量逃避工作。
②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收人领导也不愿承担责任。
③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靠外力强制。
④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受人影响。
⑤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会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⑥少数能克制自己的人应负起管理责任。
·社会人假设:梅约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结果提出来的①交往需要使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就是人与人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②专业化分工与机械化市劳动趋于单调,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③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奖励措施与奖励对人具有更大影响。
④组织领导者应满足职工归属、交往与有益的需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与人力资源学派一些代表人物提出,Y理论①人就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就会工作。
②人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③在适当条件下,人会自我调整,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④正常情况下,人会主动承担责任。
⑤大多数人有高超的想象力与智力,在现代工业社会,只能得到部分发挥。
·复杂人假设:埃德加·沙因等人提出,超Y理论。
①人的需要纷繁复杂,随发展阶段、生活条件与具体环境不同而改变。
②人在同一时间会有多种需要与动机,相互作用,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③人的都估计就是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组织中可以产生新的需要与动机。
④人的需要结构及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与投入度。
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的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其积极性。
⑤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统一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没有任何时代、任何组织与任何个人的普遍适应的唯一正确的管理方式。
相应的管理措施:①管理方法与技巧必须因环境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机动。
——应变力②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鉴别情境、分析差异、诊断问题的洞察力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①组织行为学历史发展研究;②个体行为研究;③群体行为研究;④组织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实验法、测验法·研究意义:①帮助管理者开发人际技能;②用系统研究代替直觉;③提高人们解释行为与预测行为的准确性第二节个体因素与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①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要)a、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成阶梯,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为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b、人的行为就是有主导需要决定的。
c、人的需要层次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评价:a、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侧重人的自然需要,对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关注不够。
b、以自我实现作为最高需要层次,无法解释现实中雷锋式的英雄行为。
c、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能进入较高层次的需要,具有形而上学与机械论的倾向。
②价值观与个体行为:价值观就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稳定持久的社会信念与价值系统,就是决定个体行为的核心因素。
类型一(德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斯普朗格):理性价值观、唯美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类型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终极价值观——个体愿意用整个生命去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个体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类型三(工作场所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内在工作价值观(工作的社会意义、自我实现意义)外在工作价值观(工资、休闲时间等)伦理价值观实用主义价值观道德权利价值观公正价值观③知觉: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整体在大脑中的反应,世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分为社会知觉(对人与人际)与物体知觉(对物)。
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接近率、闭合率、相似率)、理解性与恒常性。
社会知觉归因理论:在社会知觉方面,人们通常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她的心理状态作出解释。
凯利归因模型: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可总结为三因素:行为者自身(内部归因)、行为所指对象(外部归因)、行为发生的情境(外)知觉偏见及解决思路:a、基本归因错误:人在理解她人行为就是高估她人内在因素,而低估外部环境因素的现象。
b、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区别:人作为一个评价者对她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做稳定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做外部归因。
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c、自我服务偏见: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失败于外在因素。
d、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知觉主体对知觉客体某方面有较清晰鲜明的印象之后,影响到她们对其她方面的理解与评价。
e、投射作用:假设她人与自己想通,一次记进行归因,对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
f、刻板印象: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基于对这个人或者监事归属的群体或类型。
g、对比效应:评估某人某事时,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她人或事的影响,导致对这个人或事的评价发生歪曲。
个体决策偏差: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利己、有限道德、有限意识偏差的管理:换位思考、减少判断偏差、考虑局外人观点、理解别人偏差⑤气质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体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与稳定性、指向性方面。
⑥性格性格就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卡特尔16特质、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大五人格⑦能力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情绪智力⑧态度:关于客观事物、人与事件的评价性描述。
由认知、情感、行为构成。
工作满意度:员工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情感与信念集合。
(影响因素有人格、价值观、工作情景、社会影响)组织承诺: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情感与信念。
第三节激励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①保健因素(偏向环境,薪金、地位等)与激励因素(偏向工作本身、挑战性、个人成长等)相与联系并能相互转化。
②激励措施的使用并不等于敖东生产率的提高。
③保健因素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激励因素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④主义激励深度问题,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如工作丰富化。
⑤中国大部分企业保健因素仍起到激励作用。
⑥中国沿海部分企业员工收入水平与知识水平较高,应加强内在激励。
·阿德弗——ERG理论人们共存在三中核心的需要:生存需要、联系需要、发展需要内容:①人的需要不就是刚性的。
②“受挫——回归”现象发生。
启发:①了解员工各个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给以满足。
②防止“受挫——回归”现象发生。
·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人的基本需要分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内容:①对权力需要高的人喜欢承担责任并力求对她人施加影响,健谈、好争辩、直率、冷静、善于提出要求、喜欢演讲、爱教训别人②对归属的需要高的人通常从有爱中获得快乐,注重保持融洽的社会关系。
③对成就需要高的人对成功有强烈需求,担心失败,宁愿为个人成就而不就是成功或获得的奖赏而奋斗。
启发:①身居主管位置的人,成就需求比较强烈。
②高成就需要者并不一定就是优秀的管理者。
③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就是权力需要很高而归属需要很低的人。
④高成就需要者接受难度适中的任务时,表现最佳。
⑤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
·弗鲁姆——期望理论:M=V*EM:激发力量只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
V:目标效价。
之大成木包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
E:期望值,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亚当斯——公平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它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报仇所得的相对量,因此,她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就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内容: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启发:管理者应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①没有绝对公平;②不要盲目攀比;③不要按酬付劳·斯金纳——强化理论当行为的结果对人或动物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会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内容:①正强化:奖励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②负强化: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
③连续强化:对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
④间隙强化:经过一段时间才强化一次。
启发:①要依照强化对象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②要小步子前进,分段设立目标。
③及时反馈④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洛克——目标设置理论木包就是激励人们有形的、可测量的成功标准。
达到目标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就是提高激励水平的主要过程。
目标设置要有具体性、难度、可接受性。
启发:①目标设置理论就是对目标管理理论的充实与发展。
②制定总体目标-为推行目标管理做组织准备-制定个体目标-结果评定③目标实现过程贯穿了激励·挫折理论从消极情绪研究激励问题①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理论:弗洛伊德:心理性与发展不顺就意味着挫折荣格: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产生挫折阿德罗:当追求征服、追求优越受阻形成挫折②“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人与挫折必导致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产生依赖于四种因素:受挫折驱力的强弱、受挫折驱力的范围、以前遭受挫折的频率、随着供给反应而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③攻击线索理论(伯克·威茨)供给的前提条件有二:攻击性行为的准备、技法攻击行为的外部线索④ABC理论(艾里斯)挫折就是否能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不再与挫折本身,而在于人对挫折不合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