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七律.长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评、借助长征故事,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弄懂诗意,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充分发挥学生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书生朗朗的语文世界里,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
学法根据新课程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搜集资料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走入诗文。
2、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3、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4、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5、拓展延伸接受洗礼。
(一)情境导入入诗文。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于红军长征对当前小学生来说很遥远,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上课伊始,我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引出长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简介长征,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七律·长征》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味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味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势。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顽强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明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末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势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 时,我宛然看到(感受到) 。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七律长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七律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在本单元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
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情分析五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自学生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查阅资料,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学习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新课标”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二、教法与学法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
七律长征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为大家说课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说课中,我将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形式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诗歌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意志和信念的考验。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情怀和领袖的视角,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诗歌内容《七律·长征》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遵循了七律诗的格律。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和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篇即表明了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的豪迈态度。
他们不畏艰险,将万水千山视为等闲之事,展现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五岭”和“乌蒙”两个地理名词,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壮丽山川。
将翻越的山岭比作细浪,泥丸,既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也反映了红军征服自然的英勇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的两个著名战役。
金沙江水的波涛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也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智慧。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岷山的雪景作为背景,表达了红军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
三军过后,战士们的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预示着革命事业的光明未来。
三、诗歌形式《七律·长征》在形式上严格遵守了七律的格律要求,每句七个字,每联两句,押韵工整。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如“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等,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6篇)《七律长征》篇1《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教学分析按课标精神,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诵读”,提倡教师的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
只有立足于对文章内容的具体体验,学生才可能得到一种整体的语感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读法表现出来。
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一)情景导入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更有些学生不能想像长征时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片段,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
这样有利于下面的让学生体会课文。
(二)导学1、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
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
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
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1
说课教案1 -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是一首古典诗歌《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在湖南瑶山写成的。
它是一首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诗歌,以其激情澎湃的语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 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律·长征》的鉴赏和理解,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敬意和赞叹之情。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七律·长征》的基本意义和精神内涵;•掌握诗歌的词汇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教学重点•分析和理解《七律·长征》的主题和意义;•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4.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放映一段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纪录片,唤起学生对长征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课文(1) 第一遍朗读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感。
同时,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2) 第二遍朗读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这次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细节和意象,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鉴赏诗歌(1) 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义通过诗歌中的语言、情感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的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和节奏,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对表达意义的作用。
(3) 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理解诗歌的抒情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七律·长征》说课稿1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
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
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
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七律·长征一、背景介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歌,以长征为主题,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
•诗歌通过艺术手法描绘了长征途中的山川和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主题,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诗歌《七律·长征》的文本。
•配有诗歌音频的播放器。
•学生的课前阅读材料。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1:导入与展示(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课前阅读材料,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长征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步骤2:欣赏与分析(15分钟)1.播放《七律·长征》的音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朗诵。
2.让学生阅读《七律·长征》的文本,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步骤3:讨论与交流(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中所表达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互动。
3.整理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总结,提炼出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步骤4:诗歌创作(30分钟)1.启发创作:以《七律·长征》为蓝本,教师为学生讲解七律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分组创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创作一首表达革命情感的七律诗,并在课堂上进行修改和完善。
3.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人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并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七律·长征》作为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诗歌中的革命情感和思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一、活动流程1:创设情境,蓄积感情:播放《长征组歌》音频片段,学生欣赏,分组诵读《长征》,感受长征的伟大精神。
2:网络阅读,主动探究: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探究任务,自主选择探究目标,可以在“诗文解读”栏目进一步学习《长征》一诗;可以在“长征百战”栏目有重点地阅读,了解长征经历的生死攸关的战斗;可以在“长征图展”栏目欣赏颂扬长征的美术作品,观看红*长征中使用的物品。
推荐一两个介绍给同学。
3:欣赏片段,铭记精神: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片段观看,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诵读诗文,拓展学习:学生自由诵读“长征诗文”栏目的诗文。
要能够读流利、读出感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试着背诵。
5:在线测试,适时检测:学生在“在线测试”栏目人机交互回答问题。
6:畅所欲言,真情表露:学生利用“留言板”发表内心独特的感受。
7:回归中心,总结提炼:播放《长征》组歌视频片段,熏陶感染,结束活动。
二、设计特1、提供资源,自主学习运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理念,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化的,能满足个体需求的思想,为学生提供《长征》网络学习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创设学习的氛围。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介绍长征历程,歌颂红*战士*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七律·长征》学生绝不会满足这个“高度概括”,必将产生对长征历程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教师搭建的网络环境学习的平台,“长征百战”提供红*长征经历的典型战役,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战士无畏的*精神,资料详实,感受真实;“长征图展”展示大量的珍贵资料,有后人的艺术创作,有长征途中红*吃、穿、用实物照片,学生在欣赏之后必有感受,这种情感来得真实;“长征诗文”则补充其他*先烈赞颂长征的诗文,学生在自由诵读中情感得到熏陶感染,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使课程整合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线测试”让学生实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留言板”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网络环境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形成信息化的知识结构。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七律·长征说课稿
11、七律长征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是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读这首诗,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技能目标:熟读课文,读出诗的韵味;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利用远教光盘中的“配乐朗读”教学片段来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远教模块二中的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通过多种方式诵读诗句,体会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教材编排意图: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的延续学习。
一年级下学期以简单的周期排列为主,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则以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为主。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习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发现图形循环排列的规律。
二、教学策略设计理念:在变化无穷的课堂里,到处充满着课改的气息,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主动发展。
本节课我就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变教师角*由单纯的指导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给孩子一个自主发现与创造的空间,使他们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产生不断学习的内心需要。
学情分析:鉴于学生对周期排列规律的了解,我充分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图形循环的规律。
教学方法: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
因此我在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
我用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说学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各抒几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在我的课堂里找到自信。
三、教学程序1、游戏激趣、回顾旧知回顾旧知,感受生活中的规律,便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延续学习。
2、游戏激趣、引入新知注重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三篇
《七律·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激情壮志。
下边是职场整理的《七律· 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1【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样门路收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有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要点词语领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拥有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经过查找有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朗读品悟,领会诗境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认识的长征。
2、自由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步浸透与本诗歌有关的知识1、指导朗诵2、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背诵。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五、议论在此刻的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磨练意志,培育乐观向上的感情态度。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2教课目的: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豪气派和革命乐观精神。
2、理解【要点词】: ^p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拥有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课要点:1、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要点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课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研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来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切表现。
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会了他的雄韬伟略。
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归纳,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如何的气概呢?让我们今日一同来学习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七律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在本单元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
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情分析
五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自学生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查阅资料,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学习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教学目标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新课标”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二、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了解,本课设计分五个环节:
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
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
【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
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读准字音,读熟诗句,然后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在学习生字“崖”时,我通过课件出示“字源解说”(厓,篆文(厂,石崖)(圭,高耸的岩壁),造字本义:耸立岩壁之上的悬崖。
当“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山”另造“崖”代替,强调“崖”的山体特征。
),使学生对崖字的字形和字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我再出示“涯”,让学生组词,体会两个字形字义的不同。
最后,我指导学生写“崖”字,在教会学生使用首尾定位法掌握结构同时,渗透写字如同做人,一定要认认真真,正正当当的思想教育。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后,我再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理解词语,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
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
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再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
3、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三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
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
《七律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
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
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
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
(五)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最后,教师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诵读,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并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
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我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五、教学评价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在课堂中,我力求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对文本表达方法的提炼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梳理也都通过评价来体现,并把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被评价与评价中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做到尊重自主,让学生乐学;倡导体验,让学生爱学;落实读书,使学生真学;鼓励质疑,使学生会学。
以读为本,努力构建一个简约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