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关系中的中立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89期)
中立是国际关系运行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当国家形成后,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时,中立现象也随之产生,只不过在历史漫长岁月里,由于国际关系的松散和不发达,中立一直处于一种孱弱的、个别的、暂时的现象。从近代以来时至今天中立现象逐渐得到扩展,已成为一种稳定的、有很大影响的国际政治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中立的内涵
所谓中立,在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不偏不倚的态度和立场,即一个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在面临国家或集团之间对抗性冲突时,对双方保持同样的不介入和不支持姿态。德国著名法学家、现代国际法之父拉萨·奥本海从国际法角度对中立所作的定义是:“中立可以定义为交战国之外的第三国所采取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此种态度为交战国所承认,并产生出与交战国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1]主权国家有了中立的态度和愿望,在对外关系中就会推行中立战略,中立战略即指主权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外交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地奉行一种以中立为出发点和内容的战略或政策原则。
二、中立的类型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狭义中立
狭义的中立,是指严格以中立为国策,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保障的永久中立国家。国际社会公认的永久中立国家有瑞士、瑞典、芬兰、奥地利、土库曼斯坦。这五个中立国家均以中立战略追求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中立战略在各国的确立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各国具体国情不同,中立战略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瑞士在1291年建国后就长期奉行中立战略,1815年经过国际条约形式,承认和保证了永久中立国的地位;瑞典在18世纪后期,由于国势衰微,奉行中立战略,但是它没有通过国际条约的法律确认,而是通过自身约束树立了本国的中立地位;芬兰奉行中立战略则是二战结束后的事情;而奥地利于1955年以国际条约形式确立了中立国地位;最晚确立永久中立国地位的是土库曼斯坦,1995年第50届联大通过了承认其永久中立国地位的决议。
上述五国奉行中立战略,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地缘因素的需要。这些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在欧亚大陆均颇具战略价值,对它们的取舍往往关涉到欧洲大国的平衡,因此各强国索性都放弃控制这些战略通道的权力,并将此约定以条约形式合法地固定下来,五小国的安全由此得到保证,它们愿意采取中立政策,来促进这一条约的执行。(2)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需要。这些国家内部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或多或少潜隐着重大分岐,如果和其他特定强国联盟的话,就有可能因国内意见相左,导致国家的分裂,出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的需要,五国以实行中立战略为较好的选择。(3)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需要。由于四国先后国力衰微,而土库曼斯坦国小力弱,要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只有选择中立政策,安心扮演国际纷争局外人角色。(4)外部均势的因素。欧洲大陆长期保持力量均衡的状态是瑞士、瑞典、芬兰、奥地利四国执行中立政策的重要外部条件,同时,小国的中立,可在大国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又不会导致大国力量对比失衡,大国愿意接受这种中立。
中立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来推行其中立战略,这些政策主要有:(1)以武装中立为核心的国家
浅谈国际关系中的中立战略
张辉
(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中立的内涵。狭义中立和广义中立。瑞士、瑞典、芬兰、奥地利、土库曼斯坦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狭义上的中立国家,而不结盟运动则属于广义中立范畴。中立战略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中立战略已成为广大弱小国家越来越感兴趣的对外战略。
关键词:国际关系;中立;战略
[中图分类号]D9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438(2009)02-0080-02 80
安全政策,拥有足够军事力量,不使中立受到破坏。(2)对大国及大国集团推行等距离外交政策,不厚此薄彼,取得大国信任、理解和支持。(3)通过自我约束维护永久中立的国际权威。(4)使中立战略获得国民的普遍支持和参与,这一战略依此得以顺利推行。
中立国家奉行中立政策,很好地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同时,中立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在冷战期间,几个中立国充当欧洲缓和的润滑剂和欧洲冲突的制动器,几国国力虽然弱小,但它们一直没有放弃扮演斡旋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西方关系。其次,在南北关系上,它们坚定地支持非殖民化运动,积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并与之进行经济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再次,鉴于中立国的中立公正形象,中立国在联合国开展的维和行动中多次扮演重要角色,对维和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广义中立
广义中立,是指国际关系运动中产生的各种样式的中立现象。诸如,它表现为恪守中立立场的国际政策力量集团,如不结盟运动;表现为以中立为导向的外交政策,如美国二战前通过了《中立法》,在对外关系中奉行中立政策;还表现为一种国际法制度,指国际社会在国际法中对中立制度所做的解释和规定。[2]其中不结盟运动是二战后出现的一种非常突出的现象,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它的诞生与当时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的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这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20世纪50年代亚非国家反对集团政治的中立主义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众多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的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尖锐对峙的威胁是不结盟运动形成的客观条件。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互挖墙角,相互争霸,国际局势极为紧张,并且两国纷纷利诱、威胁、拉拢新兴国家,以壮大自己一方的力量。在此情况下,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着两种基本选择,或者分别与美苏交好联盟,或者奉行中立与不结盟的方针。这些国家十分珍惜通过艰苦斗争换来的独立,为保生存、求发展,避免使自己陷入和大国结盟而卷入战争的危险,它们只有自谋出路,实行中立的不结盟政策,保持不与任何一方结盟,也不依附任何一方。在此背景下,不结盟运动在铁托、纳赛尔、尼赫鲁等领导人的倡导下诞生了。
1961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领导人会议,明确把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作为不结盟运动的最主要政策,会议还确定了加入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不结盟运动的产生,标志着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第三种国际政治力量的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
不结盟国家采取的中立立场,可以使自己避免美苏冲突可能带来的直接危害,又能够在维持与美苏双方缓和关系的过程中获取两面的物质援助,另外成员国还可采取受美苏限制较小的独立外交政策。这对弱小的国家来说,是一条利用双方矛盾,谋取实惠,争取生存的有效途径。美苏两国出于稳定国际体系的考虑,逐渐承认不结盟国家集团发挥的平衡作用,默认了它们在若干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上的发言权,这进一步提高了不结盟运动的地位。[3]不结盟运动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其中立阵营(现有成员国128个),从而使这支力量逐渐壮大,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集团。
不结盟运动几十年蓬勃发展的历史表明,不结盟运动坚持以和平、中立、不结盟为基本宗旨,以反帝反殖反霸,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为主要内容,在国际舞台上,多次掀起声势浩大的运动和斗争,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愧为国际上的一支独特力量。不结盟运动无论是在维护成员国独立、主权与安全,消除成员国间的矛盾,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发展成员国民族经济方面,还是在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宗旨和原则在现实世界中依然适用,不结盟运动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继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狭义中立(中立国)与广义中立(不结盟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以中立为基本取向,在冷战期间均属美苏集团的中间地带;区别在于,广义中立覆盖范围广阔,成分较为复杂,表现形式较为多元;狭义中立仅指数量有限的几个中立国家,其内容和表现方式均有特别的、规范的和永久意义的限定。[4]狭义中立和广义中立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中,中立战略已成为广大弱小国家越来越感兴趣的对外战略。
参考文献:
[1]詹宁斯·瓦茨(英).奥本海国际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刘靖华.霸权的兴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高尚涛.规范的含义与作用分析[J].北京:国际政治研究,2006.4.
作者简介:张辉(1970—),男,河南省新蔡县人,广西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陆巨一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