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发病机制终稿
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
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其相关因素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类:1、癌基因及生长因子:近代研究表明,许多动物及人类肿瘤的发生与原癌基因序列的过度表达、突变或缺失有关。
2、电离辐射:目前已查明,头颈部的外放射是甲状腺的重要致癌因素。
3、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一些甲状腺癌患者中,常可询及家族史4、缺碘:早在20世纪初,即已有人提出有关缺碘可导致甲状腺肿瘤的观点5、雌激素:近些年的研究提示,雌激素可影响甲状腺的生长主要是通过促使垂体释放TSH而作用于甲状腺,因为当血浆中雌激素水平升高时,TSH水平也升高。
至于雌激素是否直接作用甲状腺,尚不明确。
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表现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初期多无明显症状,前者有时可因颈淋巴结肿大而就医。
随着病情进展,肿块逐渐增大,质硬,吞咽时肿块移动度减低。
未分化癌上述症状发展迅速,并侵犯周围组织。
晚期可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颈交感神经节受压,可产生Horner综合征。
颈丛浅支受侵犯时,病人可有耳、枕、肩等处的疼痛。
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肺、骨、中枢神经系统等)。
髓样癌除有颈部肿块外,由于癌肿产生5-羟色胺和降钙素,病人可出现腹泻、心悸、脸面潮红和血钙降低等症状。
对合并家族史者,应注意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II型(MEN-II)的可能。
甲状腺癌的中医方法1.毒热蕴结:颈前肿物,生长迅速,灼热作痛,头颈疼痛,咳嗽咯黄痰,声嘶,呼吸吞咽不适,时有恶心,大便于,小便黄少,舌绛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瘿。
方药:芦荟、青皮、旋复花、猪牙皂各10克,草河车、山豆根、鱼腥草、瓜蒌、天花粉、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各20克,黛蛤散、代赭石各30克。
2.痰凝毒聚:颈前肿物,质坚硬固定,时有胀痛,逐渐增大,咳嗽多痰或颈部瘰疬丛生,舌灰暗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软坚,消瘿解毒。
方药:海带、昆布、猫爪草、海藻、川贝母各15克,陈皮、川芎、黄药子各10克,半夏、青皮各12克,律草30克。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发生
细胞周期的异常调控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出现异常,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不 受控制。
细胞周期与抑癌基因的失活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 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不受控制。
细胞分化与肿瘤发生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使得肿瘤细胞更加接近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 能力。
肿瘤细胞的去分化
肿瘤细胞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去分化为原始细胞,具有更 强的增殖能力。
细胞免疫与肿瘤发生
免疫监视的失控
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出现失控,使得肿瘤细胞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攻击。
免疫逃逸与肿瘤的发生
免疫逃逸使得肿瘤细胞逃避了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增殖形成肿瘤。
04
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信号转导与肿瘤发生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信号转导通路是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中的重要 调节方式,当其发生异常时,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肿瘤形 成。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当其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时,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进而导致肿瘤 的发生发展。
05
恶性肿瘤的病理学
原癌基因与肿瘤发生
原癌基因突变
原癌基因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调节因子,当其发生突变 后,可导致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
生长因子信号转导
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往往与生长因子信号转导有关,当其发 生突变后,可导致细胞增殖信号的异常传导。
抑癌基因与肿瘤发生
抑癌基因功能丧失
抑癌基因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重要调节因子,当其发生突变或丧失功能时, 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肿瘤形成。
肿瘤学中的肿瘤发生和发展知识点
肿瘤学中的肿瘤发生和发展知识点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的起源、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科学学科。
在肿瘤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知识点,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肿瘤疾病。
本文将重点介绍肿瘤学中的肿瘤发生和发展知识点。
一、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的发生机制是指肿瘤细胞在机体内生长、扩散和迁移到其他部位的过程。
肿瘤的发生主要与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基因突变是肿瘤细胞发生的根本原因,而环境因素则可以促进或促发肿瘤的发生。
1.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包括基因的点突变、缺失、插入、重排等。
这些突变会导致癌基因的激活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从而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形成肿瘤。
1.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外界环境中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各种因素,如化学物质、病毒感染、辐射等。
这些环境因素可以通过直接损伤细胞的DNA,改变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而促使肿瘤的发生。
二、肿瘤的发展过程肿瘤的发展过程是指肿瘤从初次发生到生长、扩散和转移的过程。
肿瘤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性癌和转移性癌。
2.1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肿瘤发生前的病理变化,它是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
一些癌前病变可以通过治疗和干预来避免或延缓肿瘤的形成。
2.2 原位癌原位癌是指肿瘤生长在其发生的组织或器官内,尚未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原位癌可以通过手术等方法治疗,预防其进一步转化为恶性肿瘤。
2.3 浸润性癌浸润性癌是指肿瘤细胞穿过基底膜,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它是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关键阶段,也是治疗肿瘤的关键时期。
2.4 转移性癌转移性癌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的过程。
肿瘤的转移性是肿瘤生命活动中最危险和最可恶性的表现,也是肿瘤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三、肿瘤的治疗方法在肿瘤学中,肿瘤的治疗方法涉及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肿瘤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清除肿瘤细胞,减少副作用和保护正常组织。
最新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资料讲解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2.机体因素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
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分类:1。
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化学致癌例子。
肿瘤多因素多步骤发病机制
预防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 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 助于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
疫苗接种
接种相关疫苗,如HPV疫苗、肝 炎疫苗等,预防病毒和细菌引起 的肿瘤。
化学预防
通过摄入某些具有抗癌作用的天 然或合成物质,如维生素、矿物 质、抗氧化剂等,降低肿瘤发生 的风险。
早期筛查与诊断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多项免疫疗法已获得批准用于临床治疗,为患者提供 了新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
肿瘤干细胞研究
肿瘤干细胞研究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 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 、耐药和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VS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通过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特性、调控机 制和与微环境相互作用等,有望为肿瘤治 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实现更有效的疾 病控制和治疗。
肿瘤细胞通常经历了正常细胞→ 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
润癌→转移癌的过程。
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周期失控、基 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信号
转导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02
肿瘤多因素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
某些基因的变异增加了个体患肿瘤的 风险,如BRCA1和BRCA2基因变异与 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关。
03
肿瘤多步骤发病机制
起始阶段
细胞遗传学改变
免疫逃逸
肿瘤起始阶段通常涉及细胞遗传学的 改变,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 这些改变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
肿瘤细胞在起始阶段通常会采用各种 手段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如 表达免疫抑制分子、降低抗原表达等。
医学课件: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埃及血吸虫病——膀胱癌
华支睾吸虫病——肝癌
内在因素
• 1.遗传因素: •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肿瘤:着色性干皮病
•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
• 3)遗传因素与环境致癌因素起协同作用的肿 瘤: 鼻咽癌、食管癌
2.免疫因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AIDS 3.种族因素: 4.性别和年龄 5.激素因素
肿瘤的发病机制
一.正常细胞的转化与恶变
1.原癌基因的激活
• 原癌基因: 细胞内正常存在、促进细胞增殖、阻止细胞 分化、具有诱导细胞恶性转化潜能的基因群。 原癌基因被激活,转化为癌基因,细胞过度 增生,形成肿瘤。
原癌基因的激活:
• 1)基因突变:点突变,重排或易位, 插入等导致原癌基因过度表达或在 不适宜时间,场所表达
• 2)基因表达调控异常:表达产物如 生长促进蛋白增加。
2.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肿瘤抑制基癌变作用的基因群。 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的过度增殖。 丢失、灭活或突变时,往往会使细胞呈恶 性生长。
2.物理性致癌因素
• 1)电离辐射:X射线,r射线,粒子辐射, 可导致皮肤癌, 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
• 2)紫外线: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黑色素 瘤
• 3)热辐射:炕癌、烧伤瘢痕癌 • 4)慢性刺激、创伤和异物
3. 生物性致癌因素
• 1) 病毒:DNA病毒, RNA病毒 • HBV,HCV—肝癌 • HPV,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子宫颈癌 • EB病毒——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肿瘤病因学
肿瘤发生的原始动因——尚未明了
肿瘤的发生机理 倪佳辉 2012013432
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报告班级生物技术121 学号2012013432姓名倪佳辉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83.065/10万上升至108.26/10万。
有研究预测到2050年亚太一些地区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将达到730万和550万,是2000年的2倍以上。
而与此同时,对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1)高复发率;(2)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恶性肿瘤的完全治愈仍有待于对肿瘤发生机制的彻底阐明。
关键字:肿瘤;研究现状正文:经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等学科的长期努力,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和遗传因素是导致肿瘤的四大病因。
(一)物理性致癌物的种类:物理致癌物有电离辐射、紫外线、温度过高或过低、局部异物肿块,均可致癌。
(二)化学性致癌物的分类:据研究资料记载,80%~85%的人类肿瘤与化学致癌物有关;化学致癌物的种类最多,已发现能使动物致癌的化学致癌物有2000多种,其中约有1/2致癌物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关。
(三)生物性致癌: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如血吸虫等微生物均可致癌。
(四)遗传性致癌(遗传性致癌):遗传性致癌物就是生殖细胞核内的基因染色体(DNA)。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致癌物长期损伤细胞,能破坏细胞DNA结构,随着时间的延长DNA 结构变异积累增多,从而引起细胞代谢方式和细胞性质的改变,使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前辈DNA结构的任何变异都能遗传给子代,所以任何肿瘤都能遗传。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化学性致瘤因素、物理性致瘤因素和病毒性致瘤因素。
致瘤因素使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正常基因失常,基因表达紊乱,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与遗传特性,形成了与正常细胞在形态、代谢与功能上均有所不同的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会发生细胞增值分化异常,有基因突变学说、基因表达失调学说和病毒致瘤学说等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
肿瘤的病因课件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Fanconi贫血→易发 生白血病.
(3)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起协同作用,环 境因素更为重要。如鼻咽癌、食道癌、肝癌、 胃癌、大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
肿瘤的病因
6
2.免疫因素:主要是细胞免疫,如T细胞 活化、B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NK细胞可杀 伤肿瘤细胞。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肿瘤的病因 (一)、外环境因素 1、化学致癌因素
已达1000多种
直接致 癌物
间接致 癌物
引起与机体直接 接触部位的癌肿
以前致癌物形式进 入机体,经代谢、 转化形成活化的终 致癌物
肿瘤的病因
1
主要的化学致癌物及易感人群和诱发的肿瘤
直接作用 易感人群 诱发的主要肿瘤
烷化剂 氯乙烯 苯
砷
化疗病人 塑料工人
橡胶工人 染料工人 矿工
农药工人
白血病 肝血管肉瘤
白血病
皮肤癌、肺 癌和肝癌
镍
炼镍工人
鼻癌、肺癌
铬
接触者
鼻癌、肺癌
镉
接触者
前列腺癌、肾癌
肿瘤的病因
2
主要的化学致癌物及易感人群和诱发的肿瘤
间接作用
芳香胺
石棉纤维 多环芳烃
亚硝胺
黄曲霉毒素
易感人群 诱发的主要肿瘤
染料工人 橡胶工人
膀胱癌
肿瘤的病因
19
核分裂
纤维肉瘤(fibrosarcoma)
肿瘤的病因
20
肿瘤的病因
8
一.皮肤乳头状瘤和鳞癌的区别
角化层
上皮细 胞层
间质
角化珠 或癌珠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01
人类肿瘤的多阶段模型
02
在良性腺瘤中常某一细胞发生ras瘤基因突变而导致进一步的克隆型发展,随后的抑癌基因APC、DCC和p53缺失促进了良性到恶性的发展。
细胞癌变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受细胞内因素和细胞外因素的影响。
高外显度的遗传性综合征与肿瘤易感性
抑癌基因胚细胞突变
肿瘤易感基因是一些抑癌基因,其功能丧失将导致细胞生长失控从而形成肿瘤。
1
2
CIP-KIP基因家族包括p21、p27、p57等,可抑制多种CDK活性,与INK一起称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CKIs)。
PTEN基因
具有磷酸酯酶活性,PTEN蛋白可通过拮抗络氨酸激酶等磷酸化酶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存在于胶质母细胞瘤、前列腺癌、肾癌、卵巢癌、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中。
四、CIP-KIP基因家族
2
1
3
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基本组成
第五节 信号传导与肿瘤
一、基本组成 (一)细胞外因子 1、刺激细胞增殖的因子 (1)生长因子:一大类刺激细胞生长的多肽,具有5大共同特点。 (2)细胞因子:种类多样、功能各异,有白介素、干扰素、细胞刺激因子,主要特点是它们的受体本身都不具有激酶活性。 (3)激素、神经递质等:种类最多的一类细胞外因子,共同特点是通过G蛋白连接受体传递信号,代表有生长激素、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
遗传性肿瘤综合症 是由某一基因的异常使某一器官或多个器官发生肿瘤,并在家族中随着异常基因的传递一代代遗传下去。
易感基因与肿瘤的遗传
肿瘤发病的多阶段 癌变的二阶段学说 癌变至少有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所构成,第一个为特异性的激发阶段,第二个为比较非特异的促进阶段。 激发过程是正常细胞经致癌物作用后转变为潜伏性瘤细胞的过程。比较短暂,一般不可逆。 促进过程是潜伏性瘤细胞经促癌物作用后转变成瘤细胞的过程。初期可逆后期不可逆。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录序言1第一章病因及致癌机制4第一节病因及分类 5第二节物理性致癌物及致癌机制7第三节化学致癌物的致癌机制11第四节生物的致癌机制17第五节遗传物质的致癌机制21第六节多原因和单原因的致癌机制21第二章发病机理23第一节物理因素致癌的发病机理23第二节化学物质致癌的发病机理28第三节生物致癌的发病机理31第四节多原因混合致癌的发病机理34 第三章早防早治39第一节肿瘤能早防、早治39第二节肿瘤必须早防、早治42第三节早防方法43肿瘤各论47第一章白血病47第二章呼吸道肿瘤52第一节鼻咽癌52第二节肺癌55第三章乳腺癌60第四章女性生殖道肿瘤62第一节外阴癌63第二节宫颈癌65第三节宫内膜癌71第四节子宫肉瘤76第五节输卵管癌78第六节卵巢癌80第五章前列腺癌86第六章消化道肿瘤90第一节病因及发病机理91第二节口腔癌96第三节食管癌98第四节胃癌99第五节结肠癌104第六节直肠癌107第七节肝癌109第八节胆囊癌112第九节肝外胆管癌114第十节胰腺癌114第七章甲状腺癌117第八章泌尿道肿瘤121第一节肾癌121第二节膀胱癌124第九章皮肤癌128第十章黑色素癌132主要参考文献135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序言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据我国2012-01-10新文网评论说,近20年来,中国癌症呈现年轻化、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线走高的趋势。
据24个省72个监测点覆盖8500万人的年报显示,每年新发肿瘤病例312万例,平均每天有8550人发病,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
每年因肿瘤死亡人数270万例,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
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肿瘤之首。
肿瘤的病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长期临床病因调查,肿瘤的病因均已逐步显露。
早在1700年有人观察到修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较高;1775年英国Pott医生报道清扫烟囱的童工阴囊癌的发病率较高,首次发现职业与肿瘤发病有关,给童工加穿防护工作服后发病率显著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细胞免疫
1、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 CTL被白细胞介素2(1L—2)激活后可以通过其T细胞受 体识别瘤细胞上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型分子而释放某些溶解 酶将瘤细胞杀灭。CTL的保护作用在对抗病毒所致的肿瘤 (如EBV引起的伯基特淋巴瘤和HPV导致的肿瘤)时特别明 显。 IL-2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 IL- 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IL方式,诱导特异性CTL克隆增殖,杀伤肿瘤细胞。 方式,诱导特异性CTL克隆增殖,杀伤肿瘤细胞。
机体免疫系统可以清除异己分子,而在免疫抑制时,无力清除突变细胞, 机体免疫系统可以清除异己分子,而在免疫抑制时,无力清除突变细胞, 从而发生肿瘤。 从而发生肿瘤。 免疫监视机制在抗肿瘤中的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据,是在免疫缺陷病患者和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如在器官移植的受 者和AIDS病患者中发生淋巴瘤的可能也大大增加。恶性肿瘤患者随着病程的 发展和病情恶化每伴有免疫功能普遍下降,这在晚期患者尤为突出。 相反有些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和绒毛膜上皮癌等肿瘤患 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增高可发生自发消退。但是大多数的恶性肿瘤发生于 免疫机能正常的人群,这些肿瘤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并破坏机体的免疫系 统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
端粒和端粒酶 染色体末端存在一种维持染色体稳定和完整的特 殊结构——端粒(telomere) 殊结构——端粒(telomere),它能防止染色体 DNA降解、末端融合、缺失和非正常重组。 DNA降解、末端融合、缺失和非正常重组。 端粒结构:端粒DNA端粒结构:端粒DNA-端粒结构蛋白。 人和脊椎动物端粒DNA均为(TTAGGG) 人和脊椎动物端粒DNA均为(TTAGGG)n。
一些癌前病变,如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 病、神经纤维瘤病等,它们本身不是恶性 肿瘤,但恶变率极高,100%的结肠家族性 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病例在50岁以前发生 恶变,成为多发性结肠腺癌。这些肿瘤和 这些肿瘤和 癌前病变都属单基因遗传, 癌前病变都属单基因遗传,以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的规律出现。 性遗传的规律出现。
遗传因素
不同的肿瘤可能有不同遗传传递方式。 不同的肿瘤可能有不同遗传传递方式。 真正直接遗传的肿瘤只是少数不常见的肿 瘤 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对 致癌因子的易感性或倾向性。 致癌因子的易感性或倾向性。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协同作 而环境尤为重要。 用,而环境尤为重要。
遗传因素
抑癌基因p53
定位于17号染色体p13区 定位于17号染色体p13区 p53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特性,正常细胞内p53的活性受到 p53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特性,正常细胞内p53的活性受到 严格控制 正常状态下p53的半衰期非常短,p53的蛋白表达维持在低 正常状态下p53的半衰期非常短,p53的蛋白表达维持在低 水平 当细胞处于DNA损伤等应激状态下,有多种机制能阻断 当细胞处于DNA损伤等应激状态下,有多种机制能阻断 p53的降解,促使p53蛋白迅速增加,防止非正常生长或恶 p53的降解,促使p53蛋白迅速增加,防止非正常生长或恶 性转化的发生
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
细胞永生化和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 关系,大量研究已证实了此推论。
“端粒-端粒酶”假说认为端粒酶的再激活与 端粒-端粒酶”
Bednarek等,化学诱发鼠皮肤乳头状瘤发生发展 Bednarek等,化学诱发鼠皮肤乳头状瘤发生发展 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变化。高水平端粒酶活性:10 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变化。高水平端粒酶活性:10 周,1/11;30周,11/11。说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 周,1/11;30周,11/11。说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 端粒酶有密切关系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
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 瘤细胞侵袭周围组织 瘤细胞侵入血管活淋巴管 循环中的瘤细胞 肿瘤细胞的滞留、黏附、穿出管壁 转移瘤的形成
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
原发肿瘤增殖—肿瘤血管新生— 原发肿瘤增殖—肿瘤血管新生— 消化基底膜—肿瘤细胞穿入血管或淋巴管, 消化基底膜—肿瘤细胞穿入血管或淋巴管, 形成瘤栓并转移到远端器官— 形成瘤栓并转移到远端器官— 穿出血管并形成微小转移灶— 穿出血管并形成微小转移灶— 肿瘤血管新生— 肿瘤血管新生—转移灶增殖
肿瘤细胞免疫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在抗肿瘤反应中与T细胞协同作用。T 细胞产生的Y干扰素可激活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 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活性氧代谢产物 在溶解瘤细胞中起主要作用。此外巨噬细胞的Fc 受体还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IgG结合,通过ADCC 杀伤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的可 能机制
凋亡调控基因
BclBcl-2家族成员中重要的凋亡抑制蛋白 , Bcl-2抑制凋亡。 Bcl位于染色体t 位于染色体t(14; 18) 18) 防止细胞死亡和潜在癌基因功能 , Bcl-2蛋白增多时,细胞长期存活 Bcl定位于线粒体、内质网以及核膜上 多种肿瘤中存在Bcl多种肿瘤中存在Bcl-2的过度表达 抑制Bcl抑制Bcl-2表达的反义寡核苷酸策略 Oblimersen ( G3139,靶向Bcl-2第6外显子开放阅读框的反义寡核 G3139,靶向Bcl苷酸 ,用于淋巴瘤的II期临床 ) ,用于淋巴瘤的II期临床
肿瘤的“端粒-端粒酶” 肿瘤的“端粒-端粒酶”假说
1991年,Harley提出“端粒-端粒酶” 1991年,Harley提出“端粒-端粒酶”假说。他 认为:端粒可能是细胞有丝分裂的计时钟 (mitotic clock)。细胞在有丝分裂中,端 clock)。细胞在有丝分裂中,端 粒DNA不断丢失,使端粒缩短。缩短到一 DNA不断丢失,使端粒缩短。缩短到一 定程度时可能触发某种信号,退出细胞周 期而老化,死亡。此阶段端粒酶被激活, 期而老化,死亡。此阶段端粒酶被激活, 恢复端粒的功能,使细胞逃避死亡而获得 永生化。 永生化。
机体
基因突变
基因异常改变积累 正常细胞 恶性转化细胞
第一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原癌基因的概念和癌基因的概念 抑癌基因 凋亡调控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凋亡调控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端粒、端粒酶和肿瘤
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1970年Bishop,Varmus及同事们在研究鸡肉瘤病毒 (Rous sarcoma virus,RSV)时,发现RSV所携带的src基因能 够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随后发现src基因亦存在于 人类的正常细胞。进一步研究表明,生物界有一类在长期 的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高度保守基因,调控着正常细 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增生、生长因子信号传递、细胞 周期进展、细胞存活以及DNA转录等。一旦这类基因发生 某些错误(如突变、缺失、扩增或重排等)或功能丧失时, 极易导致本来就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以非激活形式存在的 本来就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以非激活形式存在的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转变为可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 原癌基因 转变为可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 瘤的转化基因(transforming gene)或癌基因 或癌基因(oncogene)。 瘤的转化基因 或癌基因
抑癌基因
目前了解最多的两种肿瘤抑制基因是Rb基因和p53基因。 它们的产物都是以转录调节因子的方式调节核转录和细胞 周期的核蛋白。 其它的肿瘤抑制基因还有 神经纤维瘤病-l基因(neurofibromatosis I,NF-1)、 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denomatous polypsis coli,APC)、 结肠癌丢失基因(deleted in colon carcinoma,DCC)、 p16基因、Wilm瘤-l基因(WT-1)、PTEN、DPC4等。
抑癌基因p53
突变的p53基因往往表达无活性的p53蛋白,丧失了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突变的p53基因往往表达无活性的p53蛋白,丧失了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 p53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已被证实是多种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可见于 p53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已被证实是多种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可见于 高达50%以上的人类肿瘤中。 高达50%以上的人类肿瘤中。 P53--肿瘤防治的“明星分子” P53--肿瘤防治的“明星分子”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
肿瘤与血管生成
微小病灶
肿瘤生长
血管生成
血管侵润
微小转移
形成转移
开 关
(无血管的肿瘤) (触发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的肿瘤) (肿瘤进入血管内) (远处播种)
第二节 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 内在因素及机制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肿瘤的发生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已 得 到证实。 流行病学证实一些癌前病变以常染色体显性 遗 传的规律出现。 多数肿瘤中,遗传因素只是表现为对致癌因 素的易感性,遗传与环境协同起作用,而环境因 素更为重要。
遗传因素
目前发现不少常见肿瘤有家族史, 目前发现不少常见肿瘤有家族史,如乳腺 胃肠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 癌、胃肠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白 血病、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 血病、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 等。
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原癌基因可因多种因素的作用而被激活成 为癌基因。 为癌基因。癌基因可以理解为具有潜在的 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
原癌基因的激活
点突变、 ⑴ 点突变、移码突变 ⑵ 染色体易位 ⑶ 基因扩增 ⑷ 启动子的插入 ⑸ 基因转录的改变
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 :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另一类 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谓之抗癌 基因(antioncogenes)或肿瘤抑制基因(tumoursuppressor genes);当它们发生遗传上的错误 改变而失活或功能丢失时,细胞将失去这 种重要的负性调控物质,正常细胞即可能 转变为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