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8-20T15:17:39.82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作者:孙晓冀

[导读] 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主要是由于心理刺激或者生理刺激所诱发的急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征

孙晓冀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心血管内科 301500

摘要: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主要是由于心理刺激或者生理刺激所诱发的急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征。目前临床上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机理可能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的痉挛、雌激素减低、冠状动脉结构及功能障碍等。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绝经期的女性,临床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但是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后,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本文将近些年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在1991年首先提出,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绝经期女性,她们在收到心理或者生理的刺激后表现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但是因该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案例较少[1-3]。该病在心电图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T段抬高、T波倒置等,同时伴有心肌损伤标识物出现与左心室受累程度不相符地升高,左心室造影呈现一种特征性心肌运动,冠脉造影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4]。但是该病如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多少患者可以完全恢复。

1 核心机理及临床表现特征

1.1 核心机理

该病之所以被称为应激性心肌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伴有心理和生理的应激诱因,如亲人离世、激烈争吵、严重疾病、重大手术等,且患者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水平显著偏高。关于该病的发病机理目前临床上尚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由多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机理可能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的痉挛、雌激素减低、冠状动脉结构及功能障碍等[5]。其中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和儿茶酚胺过负荷介导心肌顿抑目前被认为是发病的首要环节。

该病主要的发病人群为绝经期女性,近年来也常见于青年男性。该病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和晕厥,有时也会出现背部疼痛、心悸、恶心、呕吐等情况。该病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T段抬高、T波倒置等;在心脏彩超上表现为左室心尖部呈球囊样扩张,室壁运动明显异常,心基底部运动代偿性增强等;心肌损伤标识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其中钙蛋白升高最为常见;血浆BNP水平显著抬高,约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3-4倍;儿茶酚胺的水平大多明显增高,约为急性心肌梗死KillpⅢ级患者的2-3倍。

2 诊断

随着该病患者的逐渐增多,在临床上已经引起医师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明确、普适的诊断标准,因此在该病的诊断过程中主要采用排除法[6]。其中Mayo标准应用较多,其主要内容为:“(1)左室心尖和中部区域室壁运动出现短暂的、超出单支血管范围的、可逆的收缩功能障碍;(2)冠状动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狭窄<50%),或无急性斑块破裂的证据;(3)新近心电图异常、肌钙蛋白升高;(4)排除近期颅脑外伤、颅内出血性疾病、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等。”同时其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如Shao等(2012年)提出了Gothenburg诊断标准;ABE(2003年)将应激性心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基于这两类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3 治疗

同诊断标准一样,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明确、标注的治疗方案。治疗的主要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去除诱因,消除应激因素;二是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三是对症支持治疗。因为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特征跟心肌梗死非常相似,因此在没有确诊之前可以采用心肌梗死疾病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如对患者进行吸氧、镇痛、抗心肌缺血等对症处理,口服阿司匹林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同时对静脉应用肝素等。在该病确诊之后,应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确定治疗方案。如有冠状动脉疾病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如不能排除冠状动脉造影允许采用溶栓治疗,如有冠状动脉痉挛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关于β-受体阻滞剂专家建议长期服用,包括出院之后。因为β-受体阻滞剂针对儿茶酚胺过量刻意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也可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如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或者心室破裂等[7]。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在心室肌局部室壁活动异常时期,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关于并发症的治疗,如充血性心衰患者可以采用标准的抗心衰疗法配合正性肌力药物,心尖部血栓患者主要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直至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缓解等。

4 结语

随着心肌病患者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心肌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遗憾的是目前为止临床上依然没有对该病的病理机制研究清楚,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目前临床上依然没有统一、明确、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但是很多医生学者开展大量的研究性工作,并将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先花,苏苹.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0):58-59.

[2]赵海峰,李颖,付研.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激性心肌病诊疗回顾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6(2):12-15.

[3]刘英.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治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0):5810-5810.

[4]李林泽,李晓青,徐小丽.应激性心肌病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7,46(21):2986-2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