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导论资料
1开采损害的类型一、开采沉陷土地损害?(1)A级:下沉大于100mm,小于500mm,对土地影响轻微。
(2)B级:下沉大于500mm,小于1500mm,对土地产生明显的影响。
(3)C级:下沉大于1500mm,小于3000mm,对地表产生严重的影响。
(4)D级:下沉大于3000mm,一般积水而无法耕作。
二、开采沉陷房屋损害?(1)下沉对房屋的损害。
(2)倾斜对房屋的损害。
(3)地表曲率对房屋的损害。
(4)地表水平变形对房屋的损害。
(5)剪切变形房屋损害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损害补偿比率:Ⅰ级破坏:自然砖缝上出现宽度1-2mm的裂缝,极轻微损害,粉刷,补偿比率1-5%。
自然砖缝上出现4mm裂缝,多条裂缝宽度小于10mm,简单维修,6-15%。
Ⅱ级破坏:自然砖缝上出现宽度小于15mm的裂缝,多条裂缝宽度小于30mm,钢筋混凝土梁、柱上裂缝长度小于1/3 截面高度等,轻度损坏,小修,16-30%。
Ⅲ级破坏:自然砖缝上出现宽度小于30mm的裂缝,多条裂缝总宽度小于50mm钢筋混凝土梁、柱上裂缝长度小于1/3 截面高度等,中度损坏,中修,31-65%。
Ⅳ级破坏:自然砖缝上出现宽度小于15mm的裂缝,多条裂缝宽度大于30mm,钢筋混凝土梁、柱上裂缝长度与截面贯通等,严重损害损坏或极严重损害,大修或拆建,大修66-86%,拆建86-100%。
三、开采沉陷地面及地下构筑物损害?四、工业广场设施及井筒本身损害?五、工程地质危害?(1)群发性。
(2)衍生性。
(3)区域性。
(4)灾害持续时间的多样性。
(5)不可避免性和可预知性。
(6)影响的多方面性六、近地表开采(挖)损害?2.有害气体的污染分类1、含硫氧化物2、含氮氧化物3、含碳氧化物4、烟尘的硫酸烟雾污染5、光化学污染一、水下开采损害1、对矿井本身的损害。
2、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二、水上开采损害1、矿井突水危害。
2、对社会的影响三、矿井水污染及水资源损害1、矿区环境污染与破坏2、矿区水污染及分类(1)化学性污染。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开展历程:(1) 诞生:标志—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开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开展〞概念;(3)学科体系趋于成熟—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开展宣言?、?21世纪日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部生物的各个局部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连续地结合。
2、大气圈构造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严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根底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属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可持续性、灾害放大性三、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素质好坏的一种描述四、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第一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3、环境问题的阶段:(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早期生态环境问题,时间在人类出现到200多年前的产业革命之间,主要以土地破坏为主(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在产业革命到1984年南极发现臭氧层空洞,主要特征为工业化促使城市化与城市问题(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又被称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间从1984年至今,主要特征为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五、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经济、社会与发展问题1、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直接与间接的结果2、治理与控制环境污染必须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七、环境科学研究的任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第二章一、什么是水循环作用是什么1、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作用:(1)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4)通过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二、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与利用情况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4、水土资源流失严重5、水分利用效率不高三、什么是水体水体是指包括水体本身与其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水生生物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或综合自然体的总称。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你对“环境”⼀词有何认识?答: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事物是⼈类,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分为⾃然环境和⼈⼯环境两种。
环境具有:①整体性;②有限性;③不可逆性;④隐显性;⑤持续反应性;⑥灾害放⼤性等六个特点。
(课本P1、P6-7)2、什么是环境问题?何谓原⽣环境问题和次⽣环境问题?答:环境问题,从⼴义理解,就是由⾃然⼒或⼈⼒引起⽣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类的⽣存和发展的⼀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只是由于⼈类的⽣产和⽣活活动,使⾃然⽣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类⽣存和发展的⼀切问题,都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
由⾃然⼒引起的为原⽣环境问题,⼜称第⼀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涝、⼲旱、滑坡等⾃然灾害问题。
由⼈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环境问题,也叫第⼆环境问题,它⼜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态环⼰基那个破坏两类。
(课本P11-12)3、环境问题的发展可分为哪⼏个阶段?答:环境问题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环境问题的产⽣与⽣态环境早期破坏,此阶段包括⼈类出现以后直⾄产业⾰命的漫长时期,所以⼜称为早期环境问题。
②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
这⼀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源(江河湖海)污染发展;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构成了世界上第⼀次环境问题⾼潮。
③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开始,引发了第⼆次世界环境问题⾼潮。
这⼀阶段环境问题的核⼼,是与⼈类⽣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类⾃然的、⽽且是⾃觉的建设⼈类⽂明的问题。
(课本P12-15)5、环境科学的特点有哪些?答:环境科学的特点:①交叉性;②有很⼤争议的新兴科学;③复杂性;④动态性。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⑤水俣事件:甲基汞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第三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0-4%以下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生态系统是由下列基本部分组成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无机营养分。
2、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系统。
3、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命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4、环境科学可分三大部分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5、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我们称之为环境要素或环境基质。
6、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7、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浓度和总量两种控制方式。
8、化学需氧量(COD)是指用化学氧化剂重铬酸钾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9、所谓风向频率就是指某个方向的风占全年各风向总和的百分率。
101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光合作用和有机成份的输、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的输出。
12、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转化主要是下列物理化学作用沉淀、吸附和氧化还原作用。
13、人口年龄构成可以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基本类型。
14、通常所谓的空气污染发生在大气圈的对流层中。
15、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在于控制磷。
16、生化需氧量(BOD)是指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
17、环境科学是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特定的研究对象。
18、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
19、根据气体的温度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的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0、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水体是指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21、系统的无序性,称为混乱度,也叫熵。
22、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大气污染源分为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23、能源消费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将其分为污染性能源和清洁能源。
24、水体的污染源有两种形式即点源和面源。
25、污染系数玫瑰图中污染系数的含义是风向频率/该风向的平均风速。
26、控制噪声的途径:从声源上控制噪声、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在接受点上阻止噪声。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生态足迹与生态修复
三、环境污染与控制
2.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评估
3.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成因
4.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四、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水循环和水质评价指标
3.水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途径
4.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五、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3.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监测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
六、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
1.土壤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3.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七、固体废物与固废处理
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
2.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3.固废处置的技术和方法
4.固废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八、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4.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九、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和重要内容
2.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伦理的含义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
4.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docx
环境科学导论题型:1.选择题50分,共25题;2.解答题30分,共33.论述题20分,共1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环境问题1.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1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2从局部扩展到区域一一全球3形式更加多样4具有鲜明的地域性5损害人类的健康和福利,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环境问题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者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2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a.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引起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他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b.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波干扰等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口激增2人类物质消耗需求剧增3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4城市化进程迅速4.八大公害事件及成因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碳及其氧化物, 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型烟雾, 导致4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使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病,其中甲基汞中毒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第一章1.环境的概念,类型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研究对象: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目的: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思想方法论:整体,系统,综合,复杂第二章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1.大气圈:物质组成(1)恒定组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等组成(99.96﹪)。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不定组分: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非常大,如尘埃、硫化氢、煤烟、金属粉尘等。
它们一是来源自然界,二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地球大气富含氧气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它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等;对人类的意义:调节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2.水圈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2)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大坝,河流渠道化(3)环境问题: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3.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4.生物圈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人类价值:健康营养物主要问题:物种锐减土壤圈: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污染三、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1)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2)物质循环过程中将发生多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3)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能量流动的三个基本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储存与矿化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递减性、变动性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量庞杂、信息来源广、信息的性质、形态以及内容丰富信息传递类型:四、自然环境的规律五、地带性规律地带性: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经度等发生变化。
金陵学院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2. 群落(population ) :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不同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形成 的一个集合体。 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的内部都有垂直分化现象,即成层现象。 )水平 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群落的演替——演替(succession)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的时期,由一种类型变为 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进程。类型——原生和次生。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律: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 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 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 1/10。 第三章 大气环境 1. 大气结构——对流层: 对流运动显著,四是大气现象复杂多变(100 米减 0.6 度) 。平流 层: 臭氧 ( O3 ) 层, 平流层中空气无对流 , 适于空中飞行。 中间层 (强烈的垂直对流) 。 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 大气污染分类——一次污染概念(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 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它们又可分为反应物和非反应物) 。二次污 染——(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 染物的物理、 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最常 见的二次污染物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 Ox ) 3.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危害——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 飘尘(可 吸入粒子) (IP)小于大于 10μm,沉积在肺泡,导致肺心病、降尘)这些固体的灰尘、烟尘、 烟雾以及液体的云雾和雾滴,它们中一部分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并能被人体吸收而 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它们是有毒物质的载体,使一些气体污染物转化成为有害的颗粒 物或使某些污染物的毒性增强。2 碳氧化合物,CO2 增加温室效应 3、氮的氧化物 NOX(形 成酸雨,光化学污染,消耗臭氧,腐蚀人的呼吸道材料,危害植物)4、碳氢化物,烷烃、烯 烃和芳烃(光化学烟雾)5、硫氧化合物,SO2(硫酸烟雾,酸雨)6、光化学烟雾(特殊的 呛人气味,刺激眼睛和喉粘膜,造成呼吸困难,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萎等)7、含氟、氯 废气,F2、HF,Cl2、HCl(伤害植物,破坏臭氧层) 3. 室内空气污染——5 大杀手(氡、放射性、甲醛、苯、氨) 4. 大气污染类型——性质 A 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 和颗粒物,如英国首
环境学导论复习提纲
环导复习提纲1.原生问题次生问题①原生环境问题Primary environmental issues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②次生环境问题Secondary environmental issues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2.八大公害事件(回答原因)世界八大著名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滨西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与大气粉尘结合,是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性烟雾,导致4天时间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6)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7)日本的爱知糠油事件:1963年3月,在日本的爱知县一带,由于对生产米糠油的管理不善,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人们食用了这种被污染的油之后,酿成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8)日本富山的痛痛病事件:1955年~1977年,生活在日本富山的人们,因为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大米,以及其他含镉事物引起痛痛病,就诊患者258人,其中死亡者达207人。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心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2.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无限的。
(5)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面貌。
(二)研究任务1.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机理,为人类健康是生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用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用(2)自然环境限制和破坏人类的生产和活动2.3.八大公害事件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一)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方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自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大气、水文、土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工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二)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科学:①环境生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生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工程学(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1.探索阶段:(1)大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用了烟囱排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我国酸雨属于煤烟型和硫酸型。
我国酸雨主要发生在酸性、强酸性土壤地区,呈多中心型分布。
我国酸雨除少量分布在青岛和汉中地区以外,多发生在长江以南的砖红壤、红壤和黄壤PH值5~6的酸性和强酸性土壤区域上,包括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黔中地区、湘鄂赣地区、沪杭地区和两广沿海地区,呈多中心型分布。
并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确定酸雨控制区的划分基本条件为:(1)现状监测降水pH≤4.5;(2)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3)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的区域。
国家级贫困县暂不划入酸雨控制区。
二氧化硫控制区:我国环境空气二氧化硫污染集中于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局地大量的燃煤设施排放二氧化硫所致,受外来源影响较小,控制二氧化硫污染主要控制局地的二氧化硫排放源。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划分基本条件确定为:(1)近年来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3)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4)以城市为基本控制单元。
国家级贫困县暂不划入酸雨控制区。
2 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在地球上空25公里左右的高空中,有一层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空气层,保护着地球的生存环境免受过量太阳紫外线的直接袭击,这就是臭氧层。
臭氧层破坏机制1.当氟氯碳化物漂浮在空气中时,由于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影响,开始分解释出氯原子出来。
2.这些氯原子的活性极大,常喜欢与其他物质结合。
因此当他遇到臭氧的时候,便开始产生化学变化!3.臭氧被迫分解成一个氧原子(O)及一个氧分子(O2),而氯原子就与氧原子相结合。
4.可是当其他的氧原子遇到这个氯氧化和的分子,就又把氧原子抢回来,组成一个氧分子(O2),而恢复成单身的氯原子就又可以去破坏其他的臭氧了!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4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主要有CO2、CH4、O3、氯氟烃(CFC S)等。
三环境科学的发展1 、有名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和《增长的极限》2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2009年12月7-18日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墨西哥坎昆世界气候大会;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南非德班会议)3、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战略-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
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4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的质量结构与演变,在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在环境境中的迁移转化,从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大气环境1 大气污染源包括工业源、交通源、生活源和其他2 大气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颗粒物、SO X、NO X、HC和CO X等。
大气中气体污染分类二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1 硫酸烟雾触媒氧化和光氧化作用的机制(条件)硫酸烟雾是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通过触媒氧化作用形成的。
2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发生条件①夏季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比冬天大②一天当中,尤其是夏天中午前后,光线最强时,出现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在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而风力不大时,有利于污染物的积聚,易于产生光化学烟雾。
因此,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的夏季和早秋季节,常成为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有利时节。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与交通流量随时间变化有关,与大气中NO2、CO、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存在分不开,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是碳氢化合物, NO2与O3并非是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的一次污染物,而是在大气中光化学反应的产物。
光化学烟雾类型:氧化型(汽车尾气型)与还原型(煤炭型)三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1 风和湍流输移、稀释,扩散、稀释2 温度层结3 云、雾、雨和气压4 空气污染日和污染指数逆温是指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和湍流逆温。
大气稳定度指空中某大气团由于与周围空气存在密度、温度和流速等的强度差而产生的浮力使其产生加速度而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温度层结和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关系:温度层结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它决定了大气稳定度,影响大气湍流的强弱,与空气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烟羽形态和发生机制。
高架源烟羽发生条件、大气稳定度和地面污染状况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四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 能源措施: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措施和集中供热2 除尘措施(脱硫效果)机械除尘(利用重力,简单,价廉)、湿式除尘(采用喷水法,能耗高,存在污水问题)、袋式除尘(过滤式,效率高,维修费高,不耐高温高湿气流)和静电除尘(效率最高,投资费用高,技术要求高)\旋风除尘3 脱硫措施:干脱硫与湿脱硫4 汽车尾气控制方法:催化法一水污染源1 按来源: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和其他2 按特征: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污染物质从集中的地点(如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口门)排入水体。
它的特点是排污经常,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它的量可以直接测定或者定量化,其影响可以直接评价。
点源污染包括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
非点源污染则是指污染物质来源于集水面积的地面上(或地下),如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灌排后常含有农药和化肥的成分,城市、矿山在雨季,雨水冲刷地面污物形成的地面径流等。
非点源污染的排放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时断时续,并与气象因素有联系。
非点源污染包括农田退水、农村养殖污水、城市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等。
二水污染物1 有机污染物COD、BOD的概念,河流BOD降解和溶解氧平衡的关系解析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条件,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
BOD(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解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BOD5:在20℃温度下培养5天检查溶解氧的损失。
TOC:水体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TOD:在高温下燃烧化合物所耗去的氧量。
河流BOD降解和溶解氧平衡的关系解析:污染河段中,有正反两组作用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一组为耗氧作用,包括污染物分解耗氧和水生物呼吸耗氧,实际上这两个耗氧过程变化可以用细菌的生长和数量变化反映出来;另一组为复氧作用,包括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大气补给作用,大气补给主要与温度有关,因此复氧作用变化主要表现在水生植物的生长。
2 富营养化污染污染来源、污染机制和特征、污染危害、污染控制策略和湖泊成层作用成层作用:在富营养湖中,由于来自农业径流、城市污水的营养物质和有机质流入湖中,造成藻类异常繁茂的生长。
当藻类死亡后,会沉入贫光层,贫光层得不到光照而不能发生光合作用,这样就完全断绝了氧的来源。
贫光层中可能存在的溶解氧,若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消耗殆尽,很快会形成厌气条件,厌气分解的结果是产生有毒的恶臭的代谢产物,由于缺氧致使需要贫光层冷水条件的鱼种无法生存。
而在春秋两季,由于湖水的对流作用,使湖水可以均匀混合,使溶解氧可以从富光层扩散到贫光层。
在冬季,即使出现成层现象,对溶解氧的影响也不大。
只有当湖水结冰,断绝了由曝气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氧,才可能发生冬季死鱼的问题3 其他污染物酚、重金属、氰化物、油类、病原体和热污染三水体自净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之前的状态,这一现象就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狭义的自净是指水体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质净化的作用。
1 影响水体自净的要素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有:河流、湖泊、海洋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水温和复氧状况;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等。
2 自净的类型物理净化、化学与物理化学净化、生物化学净化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水体复氧曲线,c为氧垂曲线,最低点Cp为最大缺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