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带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内阅读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内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6ed404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5.png)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不必说”领起的句子描写了百草园的静物,它的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也不必说”领起的一句是描写百草园的动物,它的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
(2)文段中“不必说”和“单是”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的重点是什么?这样表述有什么效果?
(3)“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四件趣事?
(4)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答案:(1)由低到高;由高到低;
(2)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
突出了百草园自然景物的丰富多彩,让人感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
(3)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4)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优秀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2edef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b.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优秀6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篇一14. 不是同一个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我就是作者。
《故乡》是小说,我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
(2分)15.选段一: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选段二: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第二选段三选二。
) (2分)16.摹声、拟人、对偶。
(也可以从语言入手作答。
)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读来如置身其中享受百草园的无限乐趣。
(3分)17. 舒庆春。
北平的冬天经常刮风,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伦敦的冬天经常是阴天(见不到太阳),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2分)18. ⑴ 覆盆子⑴ 春风(或杨柳风) ⑴ 冬天的济南(3分)19.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0.5分)把春雨比成牛毛、花针、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1.5分)薄烟:雨雾(1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中心思想篇二“揭示了儿童追求自由快乐的天性与广阔的生活乐趣,并批评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全文先后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游戏经历,又记述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年生活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目篇三选段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二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试题(含答案)
![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9e2adec850ad02de8041d6.png)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选出下面加点字注音、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人迹罕.至(hǎn,稀少)人声鼎沸.(fèi,水开)B.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起)高.枕而卧(ɡāo,垫高)C.敛.在盒里(lǎn,放)拗.过去(ǎo,用力弯曲)D.无处觅.食(mì,寻找)总而言.之(yán,说)2.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__(体裁),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形容词与动词。
不必说________的菜畦,_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________向云霄里去了。
3.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4.对本文“长妈妈讲述美女蛇的故事”理解比较合适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说明农村当时还很落后。
B.寄托着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那是作者生活历练后的结果。
C.为了表现百草园里有恶毒的事实,这具有暗示性意义。
D.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
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
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
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文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82b22ca647d27284a735181.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文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课文第二段答题。
1、这段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段中有许多动词运用很精炼传神,找出一例做简要赏析。
3、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4、结合文段内容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5、文段开头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6、理解填空: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
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
答案:1、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2、如“伏”字,既写出了黄蜂体形的肥胖,有写出了了娇憨可爱的形象;如“窜”简洁形象的表现了云雀的轻捷迅疾,突出了孩子的美好向往。
3、略4、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的少年。
5、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现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对自然美景的浓厚兴趣。
6、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罩住了。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文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3、文段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4、文中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答案:1、支撒系牵拉 2、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以及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da9d1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6.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以及答案一、课内语段阅读(3)现在是早已并屋子(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2)相传叫做百草园。
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5)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
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
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1)-(4)句所介绍的内容(1)位置(2)名称(3)下落(4)景物。
4.从第(5)句可以看出“我”对园子的感情(热爱)(怀念)5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二、课内语段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习题(解析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习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f01dd784868762caaed5ed.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选练习基础篇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油蛉.(línɡ) 蝉蜕.(tuō)B.秕.谷(bǐ) 觅.食(mì) 宿.儒(sù)C.脊.梁(jí) 倜傥..(tì tǎng) 锡箔.(bó)D.菜畦.(qí) 斑蝥.(máo) 脑髓.(suí)【答案】B【解析】 A项“蜕”应读tuì;C项“脊”应读jǐ;D项“髓”应读s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宿儒销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收敛轻捷C.书塾蜈蚣云宵恭敬D.质朴缠络绣像和蔼【答案】D【解析】A项“销释”应为“消释”;B项“签赏”应为“鉴赏”;C项“云宵”应为“云霄”。
3.选词填空。
①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A.机密B.机谋C.机关②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A.欣赏B.鉴别C.鉴赏③叫我名字的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A.陌生B.生疏C.生僻④其中似乎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A.确实B.确凿C.的确【答案】①C ②C ③A ④B【解析】解答此题,应熟读课文,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对应词语的含义和具体语句语境,进行准确判断。
同时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
4.阅读下面句子,选出下列选项中都是名词的一项()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A.故事时候晚间古庙B.长妈妈院子里读书人纳凉C.先前曾经院子讲给D.听到用功我住【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词性的判断。
名词为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名词同时也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所给句子中的名词主要有“长妈妈”“曾经”“我”“故事”“先前”“读书人”“古庙”“晚间”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答案(通用9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答案(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f2595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9.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答案(通用9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答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答案嘿,终于把《朝花夕拾》读完了。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
它主要讲了:童年时的鲁迅先生从上学前常到百草园中独自玩耍嬉戏,和到上学后到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学习,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百草园虽然荒凉,但它却是的乐园。
三味书屋虽然是个私塾,但它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
世间再荒凉的地方,也可能是有些人的乐园,世间再枯燥的地方,也有快乐在流动,只不过你没发现而已,就如那一句,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篇散文就叙写了鲁迅先生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最严厉的私塾上学的过程和心路历程。
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其中充满了童趣,对其中野草树木的热爱,还有对花鸟虫兽的活动,描写得无一不是栩栩如生。
而和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的景致却完全不同了,如果说百草园的清新神奇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实际上文章前后是和谐统一的,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充满着陈腐味:学生进学要先向孔子行礼,在向先生行礼。
平时只能专心学习。
尽管私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矩,但对于鲁迅而言同样是新鲜而快乐的。
对于这样的童年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再有了!读完这些文章,长叹一声童年的乐园乐屋,该向那里找寻?第二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答案无意间翻开初一语文教材,第一篇竟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一段时间,好像听说好多有名的没有名的人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该从教材中删掉的,即使道听途说也没有真凭实据,心里也觉得好大的不舒服,我是很喜欢鲁迅的作品的——便仔细的读了起来,鲁迅从中国的历史的字里行间看出了两个字“吃人”,我仔细的读着鲁迅的作品,试图从字里行间替他们发现其中的应该删去的理论或者替我自己发现不应该删掉的理由……终于发现,中国的教育离不开鲁迅,高效课堂的一步步深入,更需要从鲁迅作品的字里行间吸取养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练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7bb007cbd5bbfd0a7956737a.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练习(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写听觉的:写味觉的: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9、文中的静态景物有、、、、、、、。
文中的动物有:、、、、、、。
10、a.描写形状的词语有b.描写颜色的词语有c.描写性质的词语有d.描写声音的词语有e.有情节描写的动、植物有11.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A.由园内到园外B.由整体到局部C.由概括到具体D.由略写到详写12.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13.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答案(供参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答案(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421b426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2.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答案1 我不知道为何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仍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或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或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或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这一段描述,写出了( )A、“我”对被送进书塾的各种原因的猜想。
B、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酷爱。
C、表现了对书塾生活的厌恶。
D、写出了“我”对要被送进书塾的各种原因的猜想,表现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和惜别之情,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二、(1)从结构上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____________作用。
(2)第一段文字顶用的修辞方式是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三个“或许”表达了“我”如何的情感?选择正确的一项( )A. 表达了“我”因为要辞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情感。
B. 用疑问、猜想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辞别百草园时心里引发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情感。
C. 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该该那么调皮,做了各种错事,现在只好甘愿受罚的思想。
、(一) 1 D 2 (1)承先启后(过渡)(2)排比(3)B(二)一、备选词:略。
特点作用:具体准确的展现捕鸟的进程和乐趣。
二、突出植物动物两方面,表现我顽皮、贪玩的本性。
3、有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
4、插叙;引发好奇心,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5 、喜爱、迷恋6略7、插入6处。
表现儿童的好奇心,对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对传说有很强的探求心理。
展示了孩子的天真幼稚。
八、略。
九、D10、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盘子;视觉听觉味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答案2 A①没必要说碧绿的菜畦,滑腻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没必要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参考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e22bba7e21af45b207a872.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参考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及参考答案【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b9b6be3968011ca2009110.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一、课内语段阅读(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2)相传叫做百草园。
(3)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5)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
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
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1)-(4)句所介绍的内容(1)位置(2)名称(3)下落(4)景物。
4.从第(5)句可以看出“我”对园子的感情(热爱)(怀念)5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二、课内语段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与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与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dd69103bd64783e09122b9b.png)
精心整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内阅读(一)阅读课文第一段。
回答问题: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似乎”与“确凿”矛盾吗?为什么?23//桑葚要好得远。
4、请用//在选文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二层景物描写主要围绕(趣味)一词来写的。
答:1、从整体来写春夏秋百草园的乐趣。
2、具体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乐趣。
5、阅读本段请写出我在百草园里的趣事?答: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6、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碧绿、光滑、高大、直窜、低唱、弹琴7、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答]指代泥墙根一带。
8、文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那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答]“单是”是本段的强调重点。
910111213答: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
14、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静态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从低到高,“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动态描写其描写顺序是从高到低。
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整体性的描写,“单是”则是局部性的描写。
15、这段文字从事物的颜色、声音、形态、味道、动作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多姿多彩,乐趣无穷。
16、“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引出下文美女蛇的传说。
17、本文引用“美女蛇的传说”从记叙顺序看属于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插叙。
引用美女蛇的传说不仅强烈地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18、这段景物描写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答]详写泥墙根一带,略写整个园景,以面烘托点,又以点照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具体生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带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93b74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7.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带答案)你们老是说我过分,我不过是想让你们了解真相而已。
”他的声音有些激动,眼神也有些失落。
我看着他,心里有些不安,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他又继续说:“你们总是看到别人的表面,却不知道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比如说,你们觉得我总是独来独往,不喜欢和人交往,但你们知道吗?我其实是很想和大家交朋友的,只是因为小时候的一件事情让我对人失去了信任感。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沉,我感到他的话语中有一股无法言明的伤痛。
14、请简述这段文字的主题。
答:揭示人们表面和内心的差异。
15、这段文字中的“他”指的是谁?答:不确定,因为上下文没有明确说明。
16、从上下文可以推断出,“他”对人失去信任感的原因是什么?答: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17、这段文字中的语气是怎样的?答:激动、失落、低沉。
18、这段文字中的“你们”指的是谁?答:上下文没有明确说明,可能是身边的人或读者。
19、这段文字中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但表达了深刻的内涵,使人思考表面和内心的差异,反思自己对他人的理解是否准确。
20、这段文字的语言风格属于什么类型?答:叙事。
19、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答: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了一个老人,通过与老人的交流,作者感受到了老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20、选出一段文字,简述老人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和哲理。
答:老人的话:“你们这一代人啊,太急功近利了。
要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百米短跑。
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恒心。
只有这样,才能跑完人生的路程。
”这段话表达了老人对于年轻人的建议和人生哲理,同时也给作者留下了耐心和毅力的印象。
21、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对老人的态度如何?答: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对老人的态度充满了敬意和钦佩,对老人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也表示了认可和赞赏。
22、这篇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这篇文字告诉我们要有耐心、毅力和恒心,不要急功近利,要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坚持不懈,才能跑完人生的路程。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9821e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8.png)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③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④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⑤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894122f61fb7360a4c6520.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一1、在甲乙两文中分别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动词填在横线上填序号(甲文) A.肥硕 B.肥胖 C.轻捷 D.轻快 E.短短 F.长长 G.莲房 H.肥大 J.拥肿(乙文)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2、在甲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关联语句,其用意是什么?你能用上面的句式造一个意义完整的句子吗?3、在甲段文字中,作者用欢快的语言追忆了在百草园的趣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他们概述一下吗?4、在乙段文字中,开头为什么先强调“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5、甲乙两段文字都是写百草园,体现百草园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1、B,C,E,G,J2、将整体的景物略写,而祥写局部景物,通过整体和局部相结合,重点突出局部景物的`方法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
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3、百草园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带给“我”无穷的趣味。
4、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突出捕鸟带来的乐趣。
5、有美景,有趣事。
体现了作者对于百草园的热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二回答下列问题,理解第七自然段写了什么?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2.“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有人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说说这句写了什么?3.“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养不过夜的。
”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找出来。
其中第2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有什么好处?如果将第2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https://img.taocdn.com/s3/m/1888804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3.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一、基础知识题。
1、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geming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二、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不必说_____ 的菜畦,_____ _的石井栏,_____ _的皂荚树,__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 ,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43097901f69e3143329448.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一)回答下列问题,理解第七自然段写了什么?1.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2.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有人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说说这句写了什么?3.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养不过夜的。
”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找出来。
其中第2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有什么好处?如果将第2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
”好吗?4. 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5. 总结一下这段话写了什么?(二)比较阅读。
送暖(节选)王叔叔一双大手端着几十块蜂窝煤,迈着大步走进院子。
只见他工作服上沾满了煤灰,脖子上还搭着一条抹黑了的彩条毛巾。
他一边走一边大声喊:“李奶奶,煤来了!”说着,“蹬噔噔”几步走到窗前,弯下腰,轻轻把煤板放下,接着把煤一摞一摞地码在长凳上。
就这样王叔叔一趟又一趟地搬着、码着,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额头不住地淌着汗水。
思考:划出文中所用的动词,说说本文恰当运用动词对表现王叔叔这个人有什么好处?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1.“比较的无味”不是无味,是和热天的百草园比,差一点。
“可”字强调了感叹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了对雪天百草园的喜爱。
去掉它语气平淡,感情也就一般了。
这句话写了雪天的百草园是有趣味的。
2.这句话写出了儿童的心理:要么让人鉴赏,要么自己玩得开心。
在百草园捕鸟就能使心理得到满足。
3.写了时间(“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地点(“雪地上”)、事情(开始,扫开一块雪,发展,支筛、撒秕谷、系长绳、拉绳子;结果,罩住了鸟。
)三个要素。
其中第2句用了“扫、露、用、支、撒、系、牵、看、拉、罩“10个动词,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人的动作。
捕鸟过程具体细致,显示了捕鸟人技术灵巧,也流露出回忆者的愉快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测试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1d6e3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8.png)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测试题1、有人说,()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A.何首乌(正确答案)B.木莲C.人参D.当归2、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A.蟋蟀B.斑蝥(正确答案)C.乌贼D.蝎子3、我为什么不去百草园长的草里?()A.草里蚊虫太多B.草里有老鼠C.草里阴森恐怖D.相传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正确答案)4、长妈妈给我讲过()的故事,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
B.倩女幽魂C.狼D.赤练蛇5、故事中的美女蛇被()治死了,它能吸蛇的脑髓。
A.斑蝥B.蝎子C.飞蜈蚣(正确答案)D.猫头鹰6、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我就会用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捕鸟,所得的是()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A.云雀B.麻雀(正确答案)C.斑鸠D.喜鹊7、书塾先生家的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A.为人师表B.两袖清风C.博学笃志D.三味书屋(正确答案)8、鲁迅对书塾里的先生是什么态度?()B.不尊重C.鄙视D.冷漠9、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有什么特点?()A.他总是盯着书本一动不动,可以呆坐半刻。
B.他总是摇首朗读,旁若无人。
C.他总是闭目养神,面带微笑,嘴里默念着什么之乎者也。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正确答案)10、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有的学生在指甲上做戏,鲁迅在做什么呢?()A.读书B.描画(正确答案)C.写字D.喂蚂蚁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A.“我家的”后面(正确答案)B.“我家的”前面C.“我家的”左面D.“我家的”右面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作者何时求学的地方()A.少年(正确答案)B.青年C.壮年D.老年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A.学堂名B.书房名C.书院名D.私塾名(正确答案)14、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A.本城书塾(正确答案)B.南京水师学堂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D.仙台医专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昆虫有()A.蜘蛛B.天牛C.蟋蟀(正确答案)D.蝎子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百草园里的植物有()A.覆盆子B.何首乌C.皂荚树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7 以下哪项不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从事的学习活动?()A.读书B.习字C.对课D.学算术(正确答案)18 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绣像,绣得最多的是()A.《荡寇志》和《西游记》(正确答案)B.《三国演义》和《红楼梦》C.《水浒传》和《红楼梦》D.《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怪哉”这个典故有关的人物是()A.长妈妈B.东方朔(正确答案)C.魏征D.刘伯温20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13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_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5、请用//在选文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1、从整体来写春夏秋百草园的乐趣。
2、具体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乐趣。
6、阅读本段请写出我在百草园里的趣事、答: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7、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8、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答]指代泥墙根一带。
9、文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那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答]“单是”是本段的强调重点。
10、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静态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从低到高,“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动态描写其描写顺序是从高到低。
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整体性的描写,“单是”则是局部性的描写。
11、这段文字从事物的颜色、声音、形态、味道、动作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多姿多彩,乐趣无穷。
12、“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引出下文美女蛇的传说。
!13、本文引用“美女蛇的传说”从记叙顺序看属于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插叙。
引用美女蛇的传说不仅强烈地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20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_____一块雪地,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便___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也许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14、在文段中的横线填上恰当的动词,并理解这些动词的作用。
答:作用: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15、“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好答: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
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的无限乐趣。
1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捕鸟的[答]1、捕鸟的条件;2、捕鸟的方法;3、捕鸟的成果;4捕鸟的经验。
17、选文段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8、“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答:不知道。
“也许是”表猜测的语气,连用三个“也许是”表现了作者告别百草园时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理。
19、请说说选文②中用了“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作者对于离开百草园的感叹及惜别的不舍之情。
20、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本段文字写了冬天百鸟园里的那些趣事【答: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1——24题。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④“人都到那里去了”⑤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⑥“读书!”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⑧“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⑨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21、选文②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方法从中可看出老先生是怎样的人以及“我”对他有什么态度(老先生给我的印象及我对他的态度。
)答:外貌描写。
从中可以看出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
而我对老先生也是充满着恭敬,敬佩。
22、从选文⑦、⑧两段中可以看出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这说明什么"答:说明了老师会读,而学生却没有读懂,所以乱读一起。
23、请从选文⑨段中找出对人物刻画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它属于什么描写答:“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24、请理解文章结尾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表达了我于那段生活的怀念、惋惜和惆怅之情。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9——22题。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这里却依然一片苍翠的葱茏。
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
你看,枝条上冒出得嫩黄淡绿得芽孢,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
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19、以上文字中所写的地点是鲁迅先生所描绘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表现园中景色总的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人们崇敬的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用拟人手法,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把棕榈比拟成__________的人。
22、在文中用横线标出直接抒发作者总的感受的语句。
答案(一)7、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8、短短的泥墙根一带9、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单是”的局部景观,让人体会百草园到处皆有乐趣10、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11、颜色、形态、声音、动作、味道1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与下文叙写三味书屋所揭示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形成鲜明的对比—(二)13、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14、D 15、表现了对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突出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16、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7、③、④18、冬天捕鸟、告别百草园、简介三味书屋、介绍先生(三)19、百草园20、苍翠葱茏;瞻仰21、"伸开巴掌";"数说";"向瞻仰者数说家珍"22、最后一句(四)阅读文章第二部分;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回答问题。
1、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答:2、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他的品格怎样?答:3、先生有哪些特点?答:四、1、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3、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对学生由“严厉”到“好起来,有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规则,也不常用,喜爱大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