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厦大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绪论* 开设历史地理学的意义、目的和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位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介绍* 正史中的地理文献* 类书中的地理文献* 地方志* 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文献介绍(先秦——清朝)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 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以黄河为典型• 黄河及黄河流域的概况• 黄河景观•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的变迁与治理* 东部平原区地貌的演变• 海河水系的形成•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 长江中下游湖沼、水系的演变中国历史政区地理*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概况*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九州”与“五服”•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 魏晋南北朝: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 隋:州(郡)县两级制•唐:从唐初的虚三级制到唐末的实三级制——道、州(府)、县• 宋: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行省——路(府、州)——隶属于路的散府(散州)——县• 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府(直隶州)——隶属于府的散州——县• 清:内地十八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府所辖的散州、散厅)中国历史交通地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分布* 秦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干线* 隋唐交通• 南北运河的开凿• 大庾岭道的修建• 长江航运的发达• 城市的发展* 两宋交通• 以首都为中心的水运系统• 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元明清交通• 元代的驿站• 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 域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交通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农牧界线的历史变迁•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明清时期* 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平原* 蚕桑、植棉与丝、棉织业的分布与变迁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一)——运河* 隋朝以前运河的开凿* 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运河的漕运与帝国的存亡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北方经济的日渐衰弱• 南方经济的日渐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化重心的南移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三)——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概述* 典型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区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 政治• 交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四)——长城* 战国长城* 秦长城* 汉长城* 西晋至明代长城所发挥的防御作用* 明长城• 明朝对长城的修复与修建• 九边重镇• 长城景观* 长城的历史地理意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五)——城市* 北京•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 西安• 周丰、镐• 秦咸阳• 汉长安• 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 洛阳• 东汉雒阳城• 北魏洛阳城• 隋唐东都* 开封• 魏大梁• 宋汴京* 南京* 杭州* 安阳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专题(六)——人口与移民* 人口•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移民•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秦汉时期的移民措施——戍边郡、实关中• 移民的构成• 移民的典型案例阅读文献*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 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史念海:《河山集》(四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三联书店,1981* 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葛剑雄等:《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1992* 葛剑雄:《普天之下》,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 Preston E. James: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ls, 李旭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69册)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 地图出版社, 1982*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万有文库本。
初中历史地理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地理人教版教案教学内容:初中历史地理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2. 掌握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关键事件;2. 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地理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意识,加深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1. 人教版初中历史地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针对性的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古代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学习内容1. 通过教材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等;2. 通过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如黄河、长江等对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3. 结合历史地理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组合式学习,深化对历史地理意识的理解。
三、讨论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展开互动讨论: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地理环境有何关系?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能力。
四、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回顾学生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强调地理环境对历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化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历史地理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化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历史地理意识和综合素质。
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课教学大纲
地理课教学大纲一、引言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到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地理课作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为了提高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制定一份科学、全面的地理课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地理课教学大纲必须明确地列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和地理技能。
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性目标和能力性目标两个方面,既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地理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地理学的各个领域,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
在自然地理方面,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地球的结构、大气系统、水系等;在人文地理方面,可以涵盖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城市化等;在经济地理方面,可以介绍区域发展差异、资源利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地理课教学大纲应明确使用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示范教学、讨论教学、项目研究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地理课教学大纲需要列出必要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这些教学资源应具备科学性、全面性和适宜性,以满足学生地理学习的需求。
六、评价方式地理课教学大纲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以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
七、课堂活动地理课教学大纲应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这些课堂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通过积极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八、课外拓展地理课教学大纲应鼓励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地理学术活动、阅读地理相关书籍等形式,拓宽地理知识面,提高地理素养。
九、师生互动地理课教学大纲应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问、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完整解读)1. 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本大纲适用于我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 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脉络;- 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 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历史遗址等相关知识。
学生将具备以下技能:-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能力;- 表达和交流历史观点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以下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等;- 历史研究的途径,如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 历史时间的计算、历史地图的阅读等。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树立以下观念:- 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心;- 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教学内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个部分。
3.1 中国古代史主要包括:-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 古代科技、文化、艺术、宗教等。
3.2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包括:-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 近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
3.3 中国当代史主要包括:-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历史事件;- 当代科技、文化、艺术等。
4. 教学建议4.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历史遗址、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地形教案:观察人文地理形态演变
初中历史地形教案:观察人文地理形态演变一、课程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和该地理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地理的认识,增加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从几个方面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以及这种地理形态的演变。
1、在文化上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学生们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个主要地理形态:平原、丘陵和山地。
基础上,学生们将从文化方面了解这些地理形态的演变。
2、在经济上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学生们将了解影响中国历史上地理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例如气候、土地、水和人口等。
基础上,学生们将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到经济上的。
3、在历史上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学生们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演变与当时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基于讲述和展示的模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和地形演变的原因。
2、基于参与式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和地形演变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1、适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级别的历史地图和地理图。
2、教师将准备一些茶叶,以辅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形态演变。
五、教学步骤1、学生听完教师讲述后,他们将参观中国历史地图和地理图。
同时,布置课下任务: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地形演变的相关信息,并将此相关信息具体化,以便下次开课讨论。
2、在的学习阶段,教师会使用茶叶路线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形演变的过程。
3、在一个学习阶段,学生将参与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中国历史地形演变的相关问题,并写下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六、课程评估学生将参与课程的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中国历史地形演变的相关问题,并写下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教师也将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估,以探讨学生是否充分理解了中国历史地形演变的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概述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感
课程内容
1. 祖先的繁衍与氏族文化
2. 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统一
3. 中国的大陆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变迁
5. 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解释
-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古迹、历史遗址,了解现实地理环境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探索历史地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展板、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
-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
- 作业:布置课堂练、写作或研究项目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读本》
- 《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
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地理识别能力。
该课程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历史地理教育教案初中
历史地理教育教案初中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
3. 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
1. 历史地理教育的定义和意义;
2. 中国古代地理的基本情况;
3. 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地理知识对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帮助。
二、学习
1. 学习中国古代地理的基本情况,包括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及其流域,中原、江南、西南等主要地理区域。
2.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演变,包括夏商周时期的疆域、秦汉时期的统一国家和治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疆域扩展和地理变迁。
三、实践
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资料整理,分组设计中国古代地图,标注主要地理要素和历史事件。
2. 学生根据资料和参考书籍,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演变的分析研究报告。
四、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历史地理知识对我们了解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五、作业
1. 复习中国古代地理和历史地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2. 完成设计地图和撰写报告的任务;
3. 阅读相关资料,积累更多历史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地理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中国古代地理和历史地理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践性活动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得与任务史学就是一门对各种具体得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得科学。
要学习与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得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就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得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得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得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与研究得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得认识与了解。
《史学概论》就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得入门之学、基础之学,就是大学历史系得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得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得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得教学目得:一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全面认识历史研究得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得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树立牢固得专业思想;二就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与具体掌握历史研究得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得基本能力与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得殿堂打下牢固得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得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得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 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得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得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与正确得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与分析历史得正确观点与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得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与重点理论与方法得介绍与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得特点与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与研究历史问题得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得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瞧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概要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570394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地理概要适用专业汉语二年级总学时:32讲课学时:30讨论、实践:2 总学分:2第一部分:使用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是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考查课,中国历史地理概要是社会人文类课程,以专题的形式浓缩提炼历史地理各分支的有关知识,从人文历史着手,纵向延伸,使之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当代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增强留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对汉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分为6个专题,讲述了古代中国有关历史疆域地理、历史行政区划地理、历史人口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追根溯源,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与自然现状,疆域的现状、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如省县的出现、人口的分布、家族的传承、方言的形成等变迁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所感受到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与自然现状,从目前中国疆域的现状到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如省县的出现、人口的分布、家族的传承、方言的形成,都能够了解其历史渊源,了解发展与变迁过程,明白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学会用发展的、空间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
从而对中国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从课程特点出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多使用DVD、图片等。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其中70%为卷面成绩,30%为平时作业成绩。
六、学时:(课时分配)本课程总计32学时,每章5学时,实践2学时;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地理学思想史教学大纲2008版
地理学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地理学思想史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及每一章的教学目标)作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
要完全理解现在,永远只有从历史出发才有可能。
同样,要充分理解一种科学,也永远只有详细研究它的历史发展,才有可能。
———阿尔弗雷德·赫特纳通过学习,了解各时期的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学习和体会地理学独特思维和研究方法,认识当前处在转折时期的地理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正如中国地理学家黄秉维所指出的:“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①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
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②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它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4学分。
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血缘家族。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旧石器时代。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一年级历史与地理总体教学目标
一年级历史与地理总体教学目标一、历史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迹和人物。
2. 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 学会使用历史资料,培养查阅、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学、讨论、参观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学会比较、归纳、演绎等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
3. 培养学生正视历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地理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认识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理要素。
2. 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征。
3. 学会使用地理图表、地图、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载体,培养地理信息素养。
2.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观察、调查、探究等地理实践能力。
2.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 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地理应用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2. 认识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增强全局观念。
3.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地理学习态度。
三、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历史思维能力、价值观的形成。
2. 评价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地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
3.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历史与地理学习的兴趣、态度和收获。
四、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地理教材、参考书目、历史图片、地理图表等。
2. 网络资源、视频资料、历史博物馆、地理实地考察等。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历史与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突出重点,难点。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概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拓宽眼界,培养全球视野。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提供中国概况的全面介绍,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现状,培养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了解。
3. 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他们在国际交流中的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介绍:1. 中国的地理概况- 中国的边界和地形- 中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 中国的地区差异和特点2. 中国的历史概况- 中国的古代历史- 中国的近代历史- 中国的现代历史3. 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 中国的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法律和司法体系4. 中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道路-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 中国的外贸和对外投资5. 中国的文化艺术-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符号- 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2.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和考试等因素。
具体的评估方式将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详细介绍。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1. 主教材本课程的主教材将根据教师的选择而定,教师将根据课程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
2. 参考资料- 徐中约、白石春雄,2007,《中国概况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 李文珂、蔡翊民,2013,《中国概况:政治与文化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 吴军、刘宁宁,2016,《中国概况:地理与经济篇》,人民出版社。
建国以来6部地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
建国以来6部地理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许芬学校地理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学科课程,包括学术性地理课程和活动性地理课程。
学术性地理课程还包括地理必修课程和地理选修课程。
学校地理课程具体通过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等来实施。
地理教学大纲是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和颁发的,是教学领域里的法规,体现国家对地理学科教育的统一要求。
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功能表现为“四个依据”。
一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二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三是评估地理教学质量的依据;四是地理考试的依据。
因此,它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学校地理教育活动中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掌握,切实贯彻执行。
确立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目标是学科的灵魂—它不仅为编制教材、选择教法提供主要依据,指导中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还是学科价值的宣言。
恰如其分地确立地理教学目标,并生动、精确地表述其含义,可使学生明确学好地理的重要作用,激发其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同时它在提高地理课的地位和公众信誉方面亦发挥作用,而这一切对地理课的发展,对地理教育功能的实现都至关重要。
基于此,多数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地理课程目标的确立,有关部门总是随着当时的政治倾向性、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思潮和现实问题而不断地对目标做出相应修改,以适应社会对人的需要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政治地理内容和资源环境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过程的空间演变等以及针对地理科学新成就的不断涌现的时代特点,我国的地理教学大纲经历了多次变革,国家教育部先后制订了六部地理教学大纲,下面对它们做一下简单介绍并就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对比分析。
一、建国以来的六部地理教学大纲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订和颁布执行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共有六部(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2年和1996年)。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0217英文名称:ChineseGeography总学时:108学分:6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一、编写所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在学习了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学、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区域地理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区域差异,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这对将来从事地理教学和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区域差异和形成原因。
2.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区域差异、形成原因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了解中国人口构成特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4.掌握中国土地资源开发现状、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及原因。
5.了解中国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6.掌握东北等地理区的区域特点和内部差异。
7.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中国地理》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用以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实践环节无﹙五﹚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试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213242中国自然资源及其评价82103中国经济地理93124中国区域文化5165中国地理区划5166东北地理区7187晋陕内蒙古区5168西北区5169长江中下游区51610华北区51611东南区51612西南区51613青藏区5161415`合计9018108﹙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版图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等部门地理学的知识是该课程学习的基础,中国区域地理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部门地理学的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
(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
(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
(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
(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
(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
(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
(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6.1 历代人口概况。
(1学时)
6.2 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
(2学时)
6.3 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2学时)
考核要求:
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概况。
第7章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古代中国农业开发与水利建设;历代开发西北经济的政策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7.1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2学时)
7.2 古代中国农业开发与水利建设。
(2学时)
7.3 历代开发西北经济的政策。
(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历代开发西北经济的政策。
三、参考书目
1、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3、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4、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5、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6、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7、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
8、李并成,《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
9、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共党校出版社,1991年。
10、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11、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12、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
13、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