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前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近代史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若干问题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能够对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顾研究方法的变迁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当时,由于受到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中。
然而,当时的研究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缺乏深入的社会分析和理论分析。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兴起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研究方法逐渐从传统的文献学转向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研究方法的变迁中,文献研究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也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学派。
研究视角的转换在研究视角的转换中,中国近代史研究也经历了从政治史向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转换。
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关注政治变革,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政治家和政治事件。
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社会历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始逐渐流行,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开始向社会史转变。
研究者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民间社会的变化。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文化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文化史的视角下,研究者更加关注各类文化现象,例如文学、艺术、宗教和传媒等等。
这些文化现象揭示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方式,对于学者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成果的丰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果丰富多彩。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新民主主义论》:这是毛泽东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制定战略和路线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这是毛泽东发表于1920年的文章,对于揭示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心得篇一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界。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还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的领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也就是1840年到1919年。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而鸦片战争后,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同时也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互相交织交替作用的结果。
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1919年到1949年的历史。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教学大纲(课堂大字版)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教学大纲徐国利(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课程安排和要求一、本课开设的主旨和意义一)课程主旨分两大时期介绍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变革和发展,了解百余年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主要思潮、流派,著名的史学家及其著述,阐释20世纪中国史学现代转型的原因和得失,指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对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意义。
二)课程意义1,中国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经史子集,史居第二。
因此,学习20世纪中国史学,对于中国20世纪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作用。
2,中国史学史的学习是认识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重要课程;20世纪中国史学是认识20世纪中国史学的基本途径。
3,20世纪史学史是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来源和基础,因此,要认识中国当代史学和发展中国当代史学,必须要认识20世纪中国史学。
二、课程性质和课程安排1,课程性质与专业要求本课为专业选修课,选修学生最好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的基础。
2,学时数与章节安排36课时,包括导言,共7章。
3,授课方法以讲授为主,学期中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成绩作为期中教学考核成绩。
4,课程考核期末考核交一篇4千左右的论文。
学期成绩由平时成绩、课堂讨论的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考核评定。
第一章“20世纪的中国史学”导言20世纪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史学同样经历了一场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嬗变。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史学,大体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分成两个时期四大阶段。
前五十年可以1919年的“五四”为标志分成前后两个阶段。
后五十年以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分成两个阶段。
一、20世纪初到20年代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史学的嬗变从鸦片战争前后就显露迹象。
到19世纪后半叶,这一转化更加明显。
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现代的全面转化则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中国近现代新史学初步建立。
中国经济史学形成和发展三题
我对中国经济史学的了解不多。
前几年,应《历史研究》的要求写过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后来又应《经济学动态》的要求写过一篇题为《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的短文,表述了我对中国经济史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些粗浅的认识[1] 。
现在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再作一些申述,以就正于诸位专家学者。
一、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述的传统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卷帙浩繁的典籍,其中不但蕴藏了丰富的经济史资料,而且包含了系统的经济史记述。
我在这里把“经济史记述”和一般的“经济史资料”区分开来,因为这些“经济史记述”虽然也是经济史研究的资料,甚至是基干性的资料,但从其记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看,它本身已经构成了“经济史”。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史资料,分散在经史子集各部中,迄今没有作过系统的清理。
即以四部之首的儒家经典而言,就保存了不少有关上古经济的史料。
历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多有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论述,分别见于先秦秦汉诸子和历代文集中。
子部中的农家有大量讲述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的著作,除农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水利书、工业用书,近年又发掘了一批经商指南一类的商业用书。
地方志和记述各地风土人情的著作中亦有社会经济的内容。
明清时代的一些学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的倾向,提倡经世致用,写了不少有关国计民生的奏议和文章,明清多种经世文编就是这类文章的汇集,其中就有不少是谈经济问题的。
明清时代又有讲述国家财政各类问题(如赋役、漕运、马政、盐法、钱法、荒政)的专书。
历代的会要和会典的相关项目记载有关经济财政的典章制度。
历代类书的相关项目则可视为有关经济史料的汇编。
考古发现的地下文物和简牍文书,也包含了大量古代经济发展的信息。
不过,从经济史学科的发展看,最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和《十通》中的“食货门(考)”。
在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就有关于经济史的专篇——《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平准书》记述了汉朝建立至汉武帝以前的财政演变,《货殖列传》记述了春秋战国以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工商业家的活动和各个经济区域的特点及其相互的联系等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试题及答案ais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D )。
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义》C.《日本变政考》D.《仁学》2.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主持的重要学堂是(D)。
A.京师大学堂B.广方言馆C.时务学堂D.广州万木草堂3.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是(B)。
A.福建水师B.北洋水师C.广东水师D.南洋水师4.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 B )A.黄兴B.黎元洪C.孙中山D.章太炎5.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的惨案是( B )。
A.旅顺大屠杀惨案B.江东六十四屯惨案C.火烧圆明园D.庄王府杀害义和团团民惨案6.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块租界是在(A)。
A.上海B.广州C.福州D.宁波7.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 D )。
A.官僚买办资本家B.农民阶级C.民族资本家D.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是(B)。
A.由闭关自守到全境开放B.由疑忌到依赖C.由盲目排外到全面学习D.由全力抵抗到屈膝投降9.1928年12月毛泽东在(D)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A.南昌B.三湾C.宁冈县D.井冈山10.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D)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11.表明蒋介石彻底叛变革命的是(B)A.中山舰事件B.“四—二”反革命政变C.“整理党务案”D.“七—五”反革命政变12.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C )A.秋收起义B.上海工人武装起义C.南昌起义D.武昌起义13.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运动的新特点是( C )A.商人罢市B.学生大规模罢课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4.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前,“左”倾错误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是( A )A.三次B.二次C.一次D.四次15.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史学概论资料2
史学概论一、概念1、历史概念:P1答:一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另一指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
历史指已经过去了的事物、现象或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历史学概念:P6 答: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历史观概念:P19 答: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理论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
分为两种,即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5、人类学概念:P151 答: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学问。
6、环境史概念:P240答:分歧多义。
一般认为,环境史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历史。
7、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先生在1926年发表于《国学月报》的凝聚着他二十余年研治古史收获心得的经典名著《古史新证》中,开宗明义就标示他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把文献分析与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
以地下的材料鉴与纸上的材料相互释证,以他国的文字鉴与本国旧书籍的文字相互补证,取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相互参证,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与地文献的成功典范,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
8、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
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
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龚云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人对近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采取了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社会上掀起了“告别革命”的浊浪,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下,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宣扬英雄史观,贬低人民群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只有深挖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才能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正确学术方向。
错误的历史观从历史认识主体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首先在历史观上严重背离了唯物史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蹈唯心史观的覆辙。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上苏联、东欧的剧变,加之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面临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强大挑战。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认识和挑战,触发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一些中青年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诘难和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是贬损、否定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学说。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轻视与否定,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就出现了对正确的理论思维忽视的情况,或是热衷于琐细的研究,或是生吞活剥地搬用西方的史学理论或模式。
第二,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采用了历史相对主义态度,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认识的,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史学思潮。
这种思潮否认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否认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存在,将历史学与文学相提并论,认为历史仅仅是一种话语,将客观存在的历史视为历史学家主观的构建物,史学不可能还原历史,史学家建构的过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只是用话语组成的文本。
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
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近代史的课题论文篇一《太平天国运动与空想社会主义》【摘要】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考察,太平天国运动都完全符合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内在规定性。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却还没有得到其应有的评价。
正确理解和把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价值,既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太平”理想,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角起义中的“太平道”。
后经历代传诵,直至太平天国将其推向最高峰。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经一代代民主革命者扬弃逐渐汇入民主革命思想的洪流。
无论从思想的高度,还是从实践的规模来看,太平天国运动都将对“太平”世界的追求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然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以下简称教材)第一章中,作者在论述空想社会主义在东方的发展的时候,却只是对东方古代的“大同”、“太平”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归纳,而对于空想社会主义在东方近代的发展却没有任何提及。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无论从其理论还是实践去考察,都打上了深刻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烙印,理所应当地在东方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这个角度上讲,教材对于东方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论述显然有失公允。
太平天国运动究竟是否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都有着美好的愿望,一般认为,他们普遍主张:经济上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废除商品生产、平均分配产品;政治上既主张人人平等解放,又领袖崇拜;社会生活中强调妇女解放,他们对教育的普及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等。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20世纪的中国史学“20世纪的中国史学”教学⼤纲⼀、教学⽬标⼀)教学任务和地位中国史学史是⾼校历史系历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20世纪的中国史学》则是“中国史学史”教学的最后环节和部分,是中国史学史教学最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
20世纪是中国史学⾯临三⼤变⾰,⾸先是从20纪初直⾄新⽂化运动以后直⾄40年代的由传统向现代史学转换的⼤变⾰;其次是新中国建⽴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统天下后的⼤变⾰;第三是,中国当代史学⾯临着当代世界史学发展的挑战和中国史学内部存在的危机,从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所形成的新变⾰。
中国史学在20世纪所经受的变⾰之频繁、之剧烈、之重⼤、之空前,是中国史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因此,通过《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教学,能够使学⽣了解和把握史学在当代发展的趋向,同时,使他们对史学如何处理与现实的关系,史学在当代如何才能真正地关照现实,如何才能有⽤于⼈⽣、社会和国家有⼀个更深⼊的认识。
⼆)知识要求本讲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吸收了中国现代史学史和当代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并结合⾃⾝的研究⼼得,⼒求做到叙事清楚和论证准确。
通过本课程教学,⼒求使学⽣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重⼤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的历程、主要流派、史家、史学思想和中国当代史学的新发展及其⾯临的挑战有⼀个基本的认识。
与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变⾰与发展⼀样,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变⾰与发展也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化思想的基础上,⼤量吸收外来优秀和积极的学术⽂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本课程在讲授20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家的史学理论和⽅法时,注意分析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外来史学思想理论和⽅法的来源,并对相关的西⽅近现代哲学思想、史学思想和⽅法进⾏介绍。
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继《中国古代史学史》和《中国近代史学史》之后所开设的⼀门“中国史学史”历史学基础课。
因此,作为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学⽣,必须掌握《中国古代史学史》、《近代史学史》和《史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高三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总结中国现代史是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的中国历史。
高三学生要备考中国历史考试时,尤其需要系统地总结和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中国现代史的知识点展开,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类介绍,以便学生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近代中国的起航1840年的鸦片战争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起点。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西方列强的直接冲突。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深受震动,清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需要进行改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涌现出著名人士如洪秀全、李鸿章等,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晚清的改革与变革晚清时期,中国掀起了一股改革潮流。
学生们需要重点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要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是晚清朝廷对西方科技实现自主创新的努力,其中李鸿章等人功不可没。
戊戌变法是晚清改革运动中的一次重要尝试,不仅推动了政治、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史的重大转折点。
三、辛亥革命及其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国民革命的开始,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
这个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政治体制建设和民众的觉醒。
学生们需要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深入了解,以便综合分析和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四、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北洋政府成立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袁世凯成为第一任大总统。
北洋政府时期,国共合作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重要主题。
孙中山和共产党领导人共同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尤其是在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军阀混战的过程中,两党展示了良好的合作精神。
学生们需要掌握这一时期中共的光辉历史,了解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
五、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战略和战术,同时需要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一个新篇章,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内外政策。
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近代史研究》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一:八国联军侵华自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两万从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
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逃往西安,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议和。
9月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
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
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
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
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分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外,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
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于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
列强各国本想以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订《辛丑条约》。
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二:七七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是中国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中国近代史是必修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
在学习这个课程时,我们需要了解许多的知识点,包括晚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晚清洋务运动晚清是指清朝末期,也就是自19世纪60年代末到19世纪90年代初的这段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道路。
晚清洋务运动是在这个时期内发生的一项重要运动,它主要是指清朝政府在近代化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和改革。
这个运动的起因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以后面临的内忧外患,其次是依赖于科技的加入来保持强大的气势。
其中,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都积极推进了这个举措。
他们引进了大量的海外技术与知识,整合资源,修建了一些工厂和机器设备,并在交通、矿产和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相关建设。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增强国家实力,但是,在历史上这场运动仅停留在表象层面,整个运动缺乏改革精神和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超越和改变,因此难有大成。
同时,洋务运动也成为了捧杀官僚军阀的“资本主义花朵”。
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鲜有的一次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辛亥革命始于1911年10月10日,即“辛亥”年哥德历的这一天,于1912年2月12日宣告结束。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它结束了中国古老封建制度下的太子党制度,废除了清朝这一拥有260多年统治权的政府。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劳是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成为了第一任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史时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量的事物、制度、思想等都迎来了变革。
但是,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民主革命成为了一个持续时长最长的阶段。
对中国近现代史主题的理解
对中国近现代史主题的理解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分两条线路。
一是1840年至194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先进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二是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困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所以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始终的主题。
为什么中国维持了那么长的一段封建化时期?也许没有外国侵略者的袭击,中国兴许依然处于夜郎自大、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
在中国陷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情况下,涌现出无数欲将祖国摆脱侵略、重新壮大的英勇战士仁人烈士们。
而在经过数次革命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以及那些封建残余更是革命不能成功,将被历史淘汰。
最终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贯彻,即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得通的。
世界落后国家经历过三次大型现代化历程的演变,第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在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50/60年代,如新加坡、韩国、亚洲四小龙等;在其他国家都在向现代化迈进时,中国抓住了第三次机会,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历史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彻底向现代化方向前进。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主要有:“新民学”、“新史学”和“中国社会史学”。
其中,“新民学”是20世纪初中国史学家以新思维诠释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思潮,其主要思潮包括:尊重古代史料,重新诠释历史,重视民族性,重视民族性,以及注重历史过程,强调史学实践性。
“新史学”则是20世纪40年代及以后,中国史学家以新史学思想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新视角,着重研究历史变迁、先代文化传承及异族接触等多种历史课题的学派。
“中国社会史学”则是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史学家以社会史学的视角及专业技术手段,着重研究中国历史具体社会结构的学派,其专注的研究内容包括历史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各种文化活动、人口移动等。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流程和流派在思想上融合并共存,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史学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源起史学、历史民族学理论、实证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理论、社会史学理论、文化史学理论以及历史法学理论。
20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史学家们不断深化史学认识,提出“历史观”、“地理观”以及“历史法理观”等更多新的史学理论。
从而在牢固巩固新民学、新史学及中国社会史学等传统流派的基础上,中国史学家不断发展更新传统史学理论,以更加丰富的史学认知阐释历史变迁,实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复兴。
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家们在上述流程和流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史学范式和话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和概念,充实了史学研究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社会历史结构论的提出强调了社会史的复杂性,加重了史学的实证性;现代性史学的界定标榜了史学研究的前瞻性,拓宽了史学的研究视野;时空秩序论和比较传统论的发展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异族文化对比,对传统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视角;“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史学”则是将人文视野纳入史学研究,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家们紧跟时代步伐,发掘出新的历史研究话语,更新史学的范式,不断完善史学的思想体系,构建科学的历史认识,努力谱写一部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专业领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专业领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学专业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以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为主线,系统总结了中国自19世纪以来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具有几个特点:第一,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国家尊严受到严重侵犯;第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力量逐渐增强;第三,中国以实现民族独立和振兴为主题,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武力与西方列强的非对称交锋。
自此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巨大的危机。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次尝试进行彻底改革的尝试。
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设立新式学堂、兴办新军、变法等。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反对,变法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朝玄奘的腐败和腐朽。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仅彻底打破了对于中华民族的殖民统治,也开启了以民族独立和国家凝聚为目标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爱国运动。
它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的运动,同时也是一次彻底的文化革命。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迅猛发展,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
高二历史选修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选修知识点归纳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
高二历史选修课程作为对历史知识进一步拓展的课程,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以下是针对高二历史选修课程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为各位学生提供帮助。
例一:近代史近代史是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的历史时期,涉及到近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在近代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割据、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努力和不断改革的历史背景。
同时也需要重视日本入侵中国、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
例二:现代史现代史是指20世纪初期以来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指当代历史。
在现代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其中,我们需要重视二战中中国和国际大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先进思想,中国生产力的崛起以及中国在国际间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和发展,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公民文化的形成、口号文化的现状等。
例三:文化史文化史是一门涵盖了人类演变过程中的各种文化方面的历史。
在文化史中,我们需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儒、道、佛的思想体系、书法、信仰和宗教的发展,等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西方文化和东亚文化的交融融合,了解文艺的演进,文学、音乐、绘画的发展以及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文化知识点。
总之,在高二历史选修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学习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知识点。
只有深入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未来服务。
除了以上的三个例子,高二历史选修课程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知识点,如国际关系、人权争取、法律制度等等。
在了解这些知识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首先,我们需要细心地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包括书籍、文章、新闻报道等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留意重点、积累知识、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时代背景和事物的本质。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中国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对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部分内容。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剧变的时期。
其主要内容包括:1. 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上海的《南洋商报》在1844年上半年报道了这个战争的起因、流程及背后的各方力量,它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中国逐渐被列强侵略。
2. 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由洪秀全创立,提倡平等、拜上帝教信仰,曾对清政府形成极大的威胁。
3. 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致力于使中国适应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但最终因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封建社会向民主共和社会的转变。
二、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时期。
主要内容包括:1.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不断。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国共合作与分裂:国共两党开始相互合作,但随着意识形态和权力分歧的加深,最终分裂成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
4.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战争,中国军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主要内容包括:1. 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国有化等一系列社会转型。
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特殊时期,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体会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供你参考!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体会篇1中国的政党制度产生于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
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中国政党制度就成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调动最广大人民抵抗外侮、争取国家独立统一和富强民主的政治机制。
历史起点和历史主题深刻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道路,也使中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具有自身鲜明特色。
中国政党制度是基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逻辑和“跳出政权兴亡历史周期律”的历史逻辑设计的。
人民民主专政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要素:民主党派不是与中国共产党分庭抗礼的反对党,不是与中国共产党分掌政权的联合执政党,而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跳出政权兴亡历史周期律”,从功能上规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设计初衷: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分权制衡关系,而是体系内的权力制约关系,其目的是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反对或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从政治架构上看,列入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从政治功能上看,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从民主价值上看,民主党派以民主为价值取向,与中国共产党有共同旨归,以参政党身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它拓展和深化了人类社会对民主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民主的内涵是丰富的,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谋求共识是民主的灵魂,合作与协商应成为更好的民主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民主党派是民族抗战的重要宣传者、战时民主的重要追求者、民族文化的重要保护者。
在当今中国,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是参政党最大的政治。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
索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探索
近代史是一门集中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的学科,它的范围覆盖了从清朝末期至今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历史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
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探索,首先从思想内容上讲,学者们深入研究了近代史的基本思想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认为近代史是一门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学科,或者是一门以改革开放与政治变革为主题的学科,或者是一门以改革开放与历史进程为主题的学科,或者是一门以改革开放与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学科等等。
其次,在方法论上,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探讨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方法,比如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研究方法、比较法和综合法等。
这些方法的提出,使得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更加全面、系统。
第三,学者们还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比如关于近代中国民族性及其历史发展问题,以及关于改革开放运动的深层次启示,以及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观点等。
这些新观点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近代史学科的研究更加全面、完整。
此外,学者们还在不断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新课题。
比如关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问题、中国文化与全球化等问题。
这些新课题的研究,使得近代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全面。
总之,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推动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
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
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
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
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
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
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
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
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
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
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
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
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这个革命任务是贯穿于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的,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及其以前,这个任务都没有变化。
其区别在于革命的具体对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革命的领导力量因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而出现变化。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
这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因为领导力量的不同而出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学术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不被看重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显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革命高潮、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与指导思想等各方面,学术界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不少分歧意见。
总结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文化转型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意义,阐述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总体把握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指导的成败得失和分歧,对于整合和提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水平,对于指导新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会有积极意义。
中国近代史是一门与现实政治和社会关系密切的学科,对中国近代史抱有何种看法,会影响到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看法。
全面回顾总结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对于发挥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历史借鉴作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