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说课稿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初三上苏版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1

语文初三上苏版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1

语文初三上苏版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1教学目标1.能用精炼旳语言概括桂林山水旳特点.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旳关系.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旳情感.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激趣读了前面旳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旳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旳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旳山水.1.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旳简单了解.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2.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旳理解.在教师旳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回答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旳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旳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旳美丽.二、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旳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旳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旳印象.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旳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三、研读赏析1.这样如诗如画旳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旳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旳山,画怎样旳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旳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明确:画水旳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旳……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画水旳静清:假使你旳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旳梦境里去.画水旳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旳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动作细节)绣山旳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旳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旳物件.绣山旳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旳石头雕刻.2.比比看谁读得好指名朗读文中写水旳句子和写山旳句子.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旳美妙神奇.四、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背诵优美语段.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导入: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旳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旳故事.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旳话讲一讲其中旳某一个故事.1、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着图片复述传说故事.二、问题探讨1.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旳感受呢?这几个故事旳共同点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旳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旳品质,其余旳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旳.2.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旳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旳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旳苦难,要珍惜现在旳幸福、美好旳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旳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三、拓展思维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旳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旳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旳优美旳传说或诗句呢?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旳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三、布置作业四、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旳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画山绣水说课稿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画山绣水说课稿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画山绣水说课稿《画山绣水》是苏教版语文初三上册的课文,《画山绣水》着重地对桂林山水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作详细的描述。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画山绣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材分析: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画山绣水》是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对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我的教学设想是“避免面面俱到,力求突破一点”。

俄国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因此,任何文学作品所传递给读者的美的感受,都离不开语言的推敲锤炼。

本单元说明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对精彩段落和篇章的背诵,来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学会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而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

教学课时: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理清文章结构。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一导课激趣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画山绣水》优秀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材料,主要讲述了一位青年艺术家对山水画的热爱以及他对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本文将从教案的设计、实施以及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篇教材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的设计1、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同时能够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

2、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

难点:如何运用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过程来解析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以及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主体部分阅读《画山绣水》这篇文章,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介绍青年艺术家的背景以及他的创作过程。

②描述艺术家对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了解他对山水画的理解和认识。

③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并讨论艺术家的梦想和追求对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有何启示。

(3)巩固与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绘制一幅山水画,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二、教案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阅读、讨论、自主绘制等等,其中重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同时能够运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思想对山水画进行解析,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案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上获得了一次集体体验的洗礼,认知上对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思考上也从艺术家的创作追求和梦想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启示。

在展示环节,学生的作品各具特色,既体现了个人的想象和创造力,也融入了在本节课程上所学到的一些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总之,本篇教案成功将文化、审美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篇优秀的教案本教案通过介绍青年艺术家的山水画创作过程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山水画艺术的魅力,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制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闻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许多通讯、中短篇小讲,并著有长篇小讲«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颂扬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聪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制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咨询:作者漓江游要紧写了什么景象?讨论并归纳: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许多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创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受: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如此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见过一条水,如此泛滥着劳动人民的聪慧的想象。

只有桂林山水。

围绕那个总感受,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醉在漓江美景之中,一幅鱼鹰捕鱼图显现在眼前,正当看得有味,作者提醒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明白了专门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奇,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

作者由人之口讲出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改名字,但赶忙提出反咨询,什么缘故要改呢?从全文结构看,杨朔专门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纳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千变万化,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2019-2020学年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2019-2020学年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2019-2020学年度】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画山绣水》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优美的语句旁批心得、体会。
二、深读课文:
1、教师结合课后第二题,为学生示范品味。
(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6、交流仿句,师生共评。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学贵有疑”,请同学就自己不明白或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全班解疑。教师补充疑难。
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
引导并明确: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2、教师示范赏析。
明确:
(1)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2)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通过写游览者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钟乳石的精美和形态各异。

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画山绣水教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画山绣水教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贮 醇 嶙 滥
伫 淳 鳞 褴
(二)再读课文,主题探究。
(三)三读课文,结合第一课时的学习,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二、课堂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学生齐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思考
1.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江山景色的?
3.说说本文和其他写某某山水的文章在角度上有什么不同?作者是从怎样的思路来写某某如诗如画的美景?
3.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
(二)课外拓展
溪流贾平凹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三、再读课文,难点突破。
本文运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四、总结全文
1.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某某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2.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
画山绣水
教学内容
画山绣水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共2课时)
教学过程及实施手段等
复备内容
一、预学导学
(一)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第四课《画山绣水》一、教学目标:1、领略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妙风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析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4、理解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其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析文章的诗意美。

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2、这位作家就是杨朔。

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

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 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词,注音。

2、说说你对桂林的了解。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

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2、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

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3、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会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明白得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人们常讲〝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颂扬。

有人讲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画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明白他是谁吗?〔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确信:对,这位作家确实是杨朔。

哪位同学来给大伙儿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形?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讲«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

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摸索并大胆发言。

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

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差不多上形容山水的漂亮。

5.字词教学:褒贬〔b obiƒn〕:评论好坏。

袅袅〔niƒ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Š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ƒn〕:一点一点地集合。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 u〕:没有光亮;黑暗。

黝〔y u〕黑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有不明白的地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咨询。

2.巡视课堂,然后提咨询:大伙儿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1.走近作者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2.字词积存
1褒贬峭拔嶙峋精髓
贮藏玲珑剔透恍惚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标题探究
[学生活动]说说课题的意思。
<点拨>“画山绣水”的意思确实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包蕴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2、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
<点拨>引导学生能够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反思
本课要紧明白得文章的主题,品味语言的精妙。杨朔散文时代印记极强,讲课过程中有些相关背景知识学生不易明白得,教师须略加补充。语言的品味仍靠反复诵读来完成。本课让学生自己说用词的准确,说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设计人:韩维丽
备课组长
签名
包组领导
签名
授课教师
签名
年段
九年级
学科
语文主题单元散文源自课题画山绣水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2.复述文中所写的传奇故事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3.领会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2、找出描写山水的诗句
4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或句子,尝试背诵。
5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杨朔
景物描写:
传奇故事:
3.课文复述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选择你最感爱好的传奇故事,复述给大伙儿听。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8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8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8doc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本文描画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爱现在,制造以后的人一辈子理想。

教学目标: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领会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⒊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⒋明白得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重点: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教学难点:⒈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⒉明白得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思路: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⒉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观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课前布置:⒈查找相关资料〔桂林、新疆等地的旅行资源〕。

⒉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快到寒假了,有一位朋友向我举荐了一些旅行景点。

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后,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去哪好呢?想请同学们帮我拿个主意,看看到底去哪好。

〔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有一位桂林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邮件,讲你看看这一篇文章吧。

看了这一篇文章后,我决定,放假就直奔桂林。

想明白是什么样的文章有如此的魅力,让老师一下子就拿定主意了吗?〔«画山绣水»〕这篇文章的作者但是比较有名的,同学们想了解他吗?〔出示杨朔的相关资料,其他同学能够补充〕二、正课:⒈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杨朔曾如此讲过,〝我喜爱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确实是一首诗。

〞又讲:〝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因此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

请同学们快速扫瞄课文,并讲讲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表达在哪些方面。

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讲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水色图〔第四段〕鱼鹰捕鱼图〔第五段〕⒉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说课课件苏教版

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说课课件苏教版
① 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 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②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 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 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 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四、课内小结 五、当堂检测
(六)拓展延伸
2.真题再现。《壶口的黄河》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淘的水 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 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 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 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4、积累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优美字词句.
(四)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 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高学生的概括 能力。
(五)当堂检测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ún 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
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lín xún
,却又那
的桂林山水。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复述。文中所写的桂林山水的传说故事性强。让学生适
当的展开想像加以复述,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 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时数
学习重点: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 表现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 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
学习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苏教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会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明白得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观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观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明白得珍爱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明白得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观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桂林山水甲天下〞,她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专门是漓江两岸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喀斯特地貌更是美仑美奂,天下无双。

那个地点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边体验桂林的山水之美,边倾听这些动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通过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把可不能读的字和不明白得的词解决掉。

摸索,交流。

学生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三、自读课文,领会体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细读课文,摸索研究本文用了许多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如何样运用的,你认为哪一段用的最好,好在哪里?五、范读课文,想像领会下面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朗读把作者描画的画面想像出来。

画,作批注。

反复朗读,摸索,讨论,交流。

第4课画山绣水(苏教版九年级上 )_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画山绣水(苏教版九年级上 )_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4课画山绣水(苏教版九年级上 )_九年级语文教案第4课画山绣水教学内容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进入新课学习。

2.整体感知。

2.朗读感知课文。

3.归纳小结。

3.归纳小结。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

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

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4《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4《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4、《画山绣水》(杨朔)教学目标:1、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朗读讨论点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杨朔)自然导入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放声朗读一遍课文要求:1、给生字词注音。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3、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1、褒贬、香醇、泛滥戳穿、嶙峋、精髓瞭望、攒聚、剔透恍惚、圩子、萧瑟2、袅袅、黝黑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3、略四、师生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一:1、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水色图(第四段)鱼鹰捕鱼图(第五段)2、课文开篇引诗的作用是什么?点明桂林山水和天下山水的关系,说明桂林山水的不平凡,体现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偏爱。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第一部分(1-3):总写桂林山水第二部分(4-15):写桂林到阳朔江上景色和景点的各种传说。

第一层(4-5)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5)江上的山岩名称和传说。

第三部分(16-17):启示人们,面对美景,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互动交流二:赏析语段,思考下列问题: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山绣水》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画山绣水》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第四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

桂林山水是我国著名的自然风光,作者选取了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过程所见到的“画山绣水”。

但是,这如长幅画卷的景色也难一一描述,于是在面上介绍以后,着重地对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作详细的描述。

作者从文章中探出头来,和读者交谈,拉我们进入作品,要我们和他一起进行漓江水上游,交谈是平等的、商量着的,因而过渡转折显得相当自然。

文章组织比较严密,在对桂林山水作出总的评价以后,就引导我们一同顺着漓江而下,观赏两岸风景,听船家讲有关山岩的故事,最后再要我们从中接受教育,点出写作意图。

(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攒聚、萧萧瑟瑟等词语的含义;学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诵读。

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本文写的又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复述。

文中所写的桂林山水的传说故事性强。

让学生适当的展开想像加以复述,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①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音乐。

(二)学法①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②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时数1. 重点: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难点: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三、说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标题探讨。

说说课题的意思。

点拨: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画山绣水”的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蕴涵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

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由此导入课文。

2.走进桂林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

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美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板书时可以故意将“绣”写成“秀”,从而让学生注意字词,理解题目的含义。

进而介绍桂林的概况,拓宽学生的视野。

从而导入课文。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积累词语褒.贬(bāo)香醇.(chún)恍惚..(lín xún)..(huǎnɡ hū)精髓.(suǐ)嶙峋黑黝黝..(yōu yōu)瞭.望(liào)攒.聚(cuán)峭.拔(qiào)袅.袅(nio)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

萧萧瑟瑟: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2.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学生通读文章后才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达到积累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明确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段落整体赏析(1)寻词觅句。

齐读课文1—2段,找出总写桂林山水特色的语句。

点拨:总写桂林山水特色的语句有:“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

”(2)佳段赏析指名读第三节,说说这段文字的作用。

点拨:这一段是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自然风光背后所蕴含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另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写转为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

(3)课文复述自由读课文4—15段,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传说,复述给大家听。

点拨:学生复述既要尊重课文,又可加入合理的想像。

一位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可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三个环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用三种方式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同时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对文本提取信息、概括文本的能力。

2.文本整体探究(1)探究巧妙的构思思考:初看课题,文章应着重写桂林的山水景色,可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这有什么作用呢?四个传说作用名称思想内容情感教育文学艺术寡妇桥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

认识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①有利于作者想象山岩的形态;②增添文章的神话色彩,丰富文章的内容。

父子岩劳动人民受苦受难,受阶级压迫望夫石媳妇娘岩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2)理解写作意图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

(3)佳句欣赏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此项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可从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体会。

现举几例:比喻句:(1)瞧瞧那漓江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2)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3)不管是谁,心胸里都有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排比句: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4)积累优美语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优美字词句(四)课堂小结这篇散文描绘了漓江一带清奇峭拔的山水风光,介绍了沿江一带的传说,发掘了通过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认识理想。

设计意图: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chún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lín xún,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suǐ?2.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锡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锡山林木苍翠,太湖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

B.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C.小小的改变能成为巨大的改变,表面上似乎无关宏旨....的动作可能产生巨大的效果。

D.我们每年都在这里植树,现在,这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设计意图:这两种题目是中考必考的题型,提醒学生,不能忽视课本。

(六)拓展延伸1.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也是来自所学课文中的传说。

文中插入传说资料一般有什么作用,请认真阅读后说说你的发现。

链接一:早年有这样个善心的老婆婆,多年守寡,靠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积攒几个钱。

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

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

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鼓气把桥修起来。

……(《画山绣水》杨朔)链接二: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阿里山纪行》吴功正)答:我的发现:设计意图:这种题型来源于中考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题目,同时也是属于链接文本的部分,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再次体现出来。

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2.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一 32题。

(2014年山东泰安)壶口的黄河肖铁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昕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d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

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

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硕天立地的人活了。

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志下的兴奋和放纵。

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看久了,o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o平气和。

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

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