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5、城市化发展仍相对滞后
• 国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并超前于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化始终滞后于工 业化。目前仍有扩大趋势。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者和高级人 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 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 据有关统计,全国“民工潮”的人数高达 6000 万,大部分流向东南 沿海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许多人无法扎根于城市,在城里 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 8000 万农村人口因户籍制度成为亦工亦农的城乡两栖人口,他们的 职业虽然已经发生转变,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迁移。这就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的情况。
1979 年以后,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 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国家调整 了发展战略,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第三产业占比和就 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就业提 供了保证,致使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到2009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 到46. 6%。 在改革开放前, 由于存在双重制约,国家不得不硬性调整, 造成城 市化率的剧烈波动, 特别市城市化率的变化速度, 有时很高,有时又 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的突破了双重约束,城市化进程推进很快,每 年的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正增长, 1978 年以后, 中国算是进入持续城 市化阶段,而不再有大的反复。
120 120 30 30
年均递 增百分 点 0.5
0.4 0.6 1.7 1.3
英
法 美 韩 日
• 从左表 可以看出英、 美、 法 等城市化先行国家的城市化速 度大致为年均增长 0. 4~ 0. 6 个百分点,日、 韩等后发工业 化国家却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 程。它们 发挥后发优势, 大大 节省工业化的时间, 当然也就 提高了城市化的进展速度。中 国同样也具有后发工业化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内容提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它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潜力很大,进一步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如何看待并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关键词: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城市化问题解决方案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地带不断集中,是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尽管就城市本身的成因和发展看,它并非是工业化的结果,但就城市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与工业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灵魂,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同时它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现代化标准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的十一条准则,其中一条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城市化亦称人口城市化,是指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社会过程,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社会过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是发展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模式,指出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意义及其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模式,政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summary)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表1新中国成立后各年城市化水平(单位:%)(1)城市化水平(单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9)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整理(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
同时。
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趋势。
城市的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紧张、资源消耗问题等逐渐凸显,这使得城市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人口增长。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人口使得城市化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们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其次,经济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城市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的集聚,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土地利用压力也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土地有限,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土地利用紧张。
农村的农田被转为城市建设用地,这引发了土地资源的争夺和有效利用的问题。
除了以上因素,城市化还受到技术进步、政策导向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例如,城市化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府指标,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社会文化的改变也会影响城市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和期望逐渐增加,这使得城市化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城市化的速度将继续加快。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农民工流入城市的推动,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
其次,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一线城市和部分特大城市,将吸引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间的人口和资源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同时,城市与城乡之间的差距也需要得到逐步缩小。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城市化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例如,城市贫困问题、就业压力、住房短缺等都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面貌不断改变。
然而,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问题是城市过度拥挤。
由于人们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城市面临着人口过剩的困境。
拥挤的城市给交通、住房、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城市过度拥挤的问题。
一种对策是优化分布,发展中小城市。
当前大城市吸引力太强,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大城市的压力越来越大。
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吸引部分人口流向这些城市,可以分散人口压力。
同时,发展中小城市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其次,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资源匮乏。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土地、水、能源和其他资源,而这些资源不可再生且有限。
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导致资源匮乏,给城市发展带来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资源管理措施。
一种对策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需要砍伐森林、填埋湿地等,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留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
再次,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失衡。
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距扩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一种对策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
城乡差距导致不少农民滞留在农村,生活条件无法提高。
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条件,鼓励农民进一步参与城市化进程,可以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优化分布,发展中小城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现代化等对策,可以解决城市过度拥挤、资源匮乏和社会失衡等问题,为中国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城市化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我国日益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好处,如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等。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二、城市化的问题分析1、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城市化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建设房屋、道路、城市基础设施等,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2、城市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愈发明显。
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这种不平衡发展,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
3、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高密度的建筑分布不合理,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热岛效应区域,城市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在城乡结构方面,当前一些城市匆忙规划建设,导致城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
4、大量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重返城市的农民工和移民,使得城市人口、车辆、建筑物等多种城市设施得不到适当的应对措施,导致资源短缺、住房危机、出行拥堵等问题。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中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治理难度逐渐加大,包括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安全、环保、文化等问题。
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加速推进目前,大部分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仍以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遭遇到了严峻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正在不断加大。
需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三、城市化的对策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推动城市功能扩大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控,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扩展,使城市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创新、稳健的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城市土地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等。
本篇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城市人口过度集中。
这种情况不仅使城市拥有了数量众多的人口,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大量汽车在路上排放尾气,使得城市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
2. 资源短缺问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还会导致城市资源短缺,如供水、供电、供气等。
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策:推进城市群发展为了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群发展的推进力度。
城市群的发展可以实现城市之间的分压,居民可以在城市群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地。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还能够实现一体化发展,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但是一些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还是存在的。
1. 城市土地浪费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会导致城市土地的浪费。
例如,在一些城市中,为了建设高档住宅区而占用大量农田,这种情况严重浪费了城市资源。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规划不合理还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例如,在一些城市中,由于道路规划不合理,道路过于狭窄,交通流量大,道路拥堵状况日益严重。
对策: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加大对城市规划的审查力度,避免城市规划不合理问题的出现。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城市土地的保护力度,避免城市土地的浪费。
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化发展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这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1.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问题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也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与战略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与战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管理问题的日益复杂,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是必要的。
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和战略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它包括可持续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组织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和战略,以及在城镇化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1. 可持续城市发展政策可持续城市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政策。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可持续城市发展政策旨在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强化城市环境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2. 城市空间组织政策城市空间组织政策旨在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推进城市空间的合理组织。
这个政策旨在通过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来优化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配置,打造城市格局的多元化和活力化,提升城市空间组织。
3. 公共服务政策中国政府推出公共服务政策,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政策的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涉及到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1. 城市化机制改革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中国城镇化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如土地流通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
城市化机制改革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
改革城市化机制意味着要解决土地流通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解决财政风险等问题。
通过城市化机制的改革,中国将实现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模式选择
。
中 贵 省 党 学 01 ( 3 期) 共 州 委 校 报21_总1 2 2
思 理 双 刊 想 论 月
新 时期城镇化建设 的机遇 、 战与模 式选择 挑
● 刘 涛
( 郑州 市社会 科学院 河南 郑 州 4 0 1 ) 5 0 5
摘
要: 城镇 化建设 被赋 予 了时代 的重任 , 为破 解“ 成 三农 ” 问题 的可选道 路 , 当前各 地 区正在积极 探 索城
买房 , 在距 离 县城较 近 的大 中城 市务 工或 者经 商 。 相
新 时期 , 镇化 具 备 了时代 赋 予 的机 遇 与条 件 , 城 在 将城 镇 化道路 与 中国农 村发 展连 接 起来 时 ,我 们 多 会把 关 注点放 在 农村 人 口的转移 、社会 保 障等 显
以确 保国家 的粮食 安全 问题 。
让 城 镇化 成为 推进城 乡一 体化 建设 、破 除城 乡二 元
结构 的主导 力量 。
一
、
代 际替换 与城镇 化建 设的选 择
三十年 前 。费孝 通看到 了农 村 工业 化进 程加 快 对 城乡 格局 的 影 响 . 并据 此 提 出 了 “ 城镇 ” 小 的相 关 理论 构想 。小 城镇不 仅 可以带 动周 边农 村经 济 的发
第一 , 新生 代农 民工 的价值 观 与生 存 理 念转 换 。 新 生代 农 民工 的权 利 意识 觉 醒 .要 求更 高 的工 资与
三 、 镇化 建设 中存在 的 问题 与挑 战 城
保 障性 待遇 , 再 为沿 海地 区低 劣 的工 作 付 出劳 力 。 不
与 之相 比 .更愿 意 在 内地一 般城 市 选择 较 为 体 面而 有保 障 的工 作 。 当前 城 市 “ 用工 荒 ” 出现 是 这一 逻 的 辑 的最好 的体 现 。很 多 农 民工会 在 家 乡附 近 的县 城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56.1%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将日益复杂和深刻。
一、城市化发展的趋势1.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发展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其主要特点是对人口、产业、环保、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协调和统筹。
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弱化区域经济和城乡差距,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推动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提高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质量。
2.大城市群将成为发展主阵地未来十年,大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核心引擎。
建设较大规模的城市群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城市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城市规划不断创新未来十年,城市规划将不断创新,以顺应城市化发展的变革。
城市规划将加强当地产业布局、空间分配和人口管理,为城市化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服务和资源。
二、城市化发展的挑战1.户籍制度问题在当前的户籍制度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待遇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居民能够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不能享受到同等待遇。
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使得农村居民更加不愿意流动到城市。
2.城市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长,城市污染、环境污染和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城市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以提高城市环保水平。
3.资源问题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面对比较贵重的资源,政府需要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和再分配,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力。
4.公共服务问题未来十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需求将越来越高,公共服务质量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公共服务不同程度上滞后于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
城市需要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和政策,以逐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展望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展望摘要:城市化这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
本文剖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保护城中村城市生态环境景观识别性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所谓“化”即转变,彻底地转变。
人口城市化了,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农村式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其它如土地制度、适用的法律法规等也会变化。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下面即就相关的问题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并希望能提出一些有利于今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城市化发展中的耕地保护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要兴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和工矿企业,必然会导致建筑生活用地的扩张,征用农民耕地。
对于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又十分有限的地区来讲,耕地保护是城市化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一些城市化发展不成熟的地区,大量盲目扩大占地规模、乱占耕地的问题已经出现。
农民通过出让自己的现有耕地获得了短期的收益,可是却面临着长期的失业。
或者由于对土壤的污染,使得部分土地荒废。
于是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因“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证”涌入大城市而转化为城市贫民,为城市的和谐运转带来一定的压力,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
针对农村而言,青壮的大量流出,也会使农村丧失活力。
但是,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不能不发展。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趋势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化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状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也变得更加活跃。
本文将从城市化现状和趋势两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城市化现状分析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3.9%。
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0年代这个时期,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了1990年的26.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沿海城市成为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窗口。
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第二阶段: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率迅速提升。
199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9+1”大城市群战略,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26.4%迅速上升到了2010年的49.7%。
城市人口也从1.4亿增加到2.2亿,年均增长率为2.8%。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提出,城市发展新模式开始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底,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9.13亿,城镇化率达到63.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城市化趋势分析城市化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未来,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化将呈现以下趋势:1、城市群的发展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城市聚集效应将进一步加强,城市群现象将日益普遍。
未来,我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主要表现为城市化过程向以城市群为重点的区域发展。
城市群的形成将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城市化水平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城市化现阶段侧重于城市数量,但未来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可能会减少,而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将更加重要。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张超【摘要】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上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带小,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期刊名称】《西部论坛》【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失地农民;低碳生态城市;城市群;小城镇【作者】张超【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大量总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 Ray M.Northam(1975)[1]的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把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应当指出,S型城市化发展理论作为基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规律符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正常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市化差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任务艰巨的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完善能源输送和储存基础设施, 提高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促进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监管力度
1 2 3
严格执行环保法规
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强化企业的环 保责任意识,推动企业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 术,降低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推动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组织各类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形成人人关 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05
解决途径三:完善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
发展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系统
01
大力发展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城市内部交通 运行效率。
02
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如实时路况信息、智能信号控制等,提高
01
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提供安全的骑行和步行环境 。
02
鼓励市民采用“最后一公里”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步行 等。
03
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广电动汽车等环保出行方式。
06
解决途径四:建立健全社会 保障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住房问题
01
02
03
加大政府投入,建设公 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 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 活,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01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残疾人、 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02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 进再就业。
03 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让 更多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过度开发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问题与未来发展的趋势【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我国城市化发展特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虽然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遭遇了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是由于我国的整体目标明确,所以前景一片大好。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人口增长率城市化问题发展趋势【论点】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与地域空间的变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正文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逐渐走出了自身的特色。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我国城市化发展特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城市化稳步持续发展,速度加快。
在1950~1980年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平均增长速度只有0.13%,远低于同期的世界平均速度0.36%,而近十年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世界。
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数量却很大。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发生了转移。
解放以后,我国沿海地区的城镇人口在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八十年代,则成上升趋势,增长的重点转移到了沿海省和一些内地重点建设省份。
3.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
在六七十年代我国大城市的人口实际增长率很低,低于全部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和全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到了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城市人口增加均加快,而大城市尤为明显,虽增长率仍低于平均水平,但是增长指数较六七十年代相比是最高的。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大趋势和现象。
城市化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趋势,并探讨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城市化的现状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60.6%。
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积极创造机会来提高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
城市化的发展也缩小了城乡差距,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
二、城市化的趋势中国的城市化方向呈现“大城市、中心城市、滨海城市和城市群”四种趋势。
国家政策加大了对于中西部城市的扶持,因此中西部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
南部城市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是中部城市的发展空间及潜力较大,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着力推进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异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聚集和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再造工程也正在进行,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市民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市化发展的密不可分。
三、城市化的问题但是城市化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中长期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
城市人口过度密集,会导致公共设施不足,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威胁。
经济的发展也会增加居民的负担,导致社会平等的问题,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
城市化增加了人们与自然的疏离感,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和城市扩张对环境的损害,浪费和破坏了有限的自然资源。
城市化也会造成农村社会的严重问题,造成资源和人口的过度流失。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与处理。
四、城市化的挑战城市化虽然给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它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面临巨大的压力,发展城市经济的成本在不断攀升,城市日益丧失生机。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选择问题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选择问题城市化的实质是资源和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再配置的过程。
综合各种观点可以发现,关于选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大都市圈战略",源于对日本和拉美国家城市化经验的借鉴;二是"大城市道路",有关模型分析证明,人口规模在1百万-4百万之间的城市,其成本收益最合理;三是"优先发展人口低于30万的中小城市",因为人口少于30万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四是"优先发展县级城关镇",因为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五是"小城镇,大战略",20年的改革开放之中县以下建制镇受旧体制约束最少,发展最快,应该加强规范引导,而不能抑制。
其他的争论主要有"集中型的大中城市与分散型的小城镇"之争,"城关镇与建制镇"之争;另外,还有多元模式的主张等。
结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最终认为,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现存的重大问题,城市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支持城市间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引导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辐射边缘中小城镇,形成规模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网络体系"。
所谓中心城市,指的是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城市。
根据其空间的影响范围,该道路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它具有中小城市无法相比的优越发展条件。
中心城市相对于周边中、小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等,正是这些优势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人口、人才,原料、资金和科学技术向中心城市集聚,使得中心城市比周边中、小城市具有更大的集聚经济效应。
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路径
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路径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不仅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已进入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更加精准的战略选择以及实施路径。
一、战略选择城市化的战略选择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城市规划的战略选择。
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应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应充分利用现代生态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
发展能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使城市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所需。
城市规划的战略选择应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
城市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城市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提高城市规划的人民性和现代化水平,合理设置城市用地、交通道路等,建立高品质的生态人居环境。
二、实施路径城镇化实施路径包括政策导向、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
政策导向是城镇化实施路径的“第一步”。
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化规划,针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推动城市化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已成为目前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政策措施。
要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市场激发、公众参与”的原则,提高城市化质量,让城市化更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
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实施路径的“第二步”。
科学、严格的规划是城镇化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建立科学、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智力支撑水平,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保障。
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实施路径的“第三步”。
城镇化建设需要增加投资,但要全面考虑建设成本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
建设城市也需要综合考虑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和舒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和施工。
结论: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规划旨在通过统筹城市的用地利用、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为主题,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探讨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快速城市化推动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增加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成为了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可以统筹城市的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建设、交通网络规划等,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规划难题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城市人口过多、交通堵塞等问题。
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缺乏规划和建设,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
3.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市规划质量为解决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质量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等原则。
这一战略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因素,提高了城市规划的质量。
二、未来发展趋势1.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功能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城市功能。
注重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改善居住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2.绿色智能城市发展势头强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环保和智能化。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同时,引入智能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
3.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需求,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4.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管理为提高城市规划的效果,未来将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
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
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
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
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
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
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除了受制于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受到体制、政策与形势等的影响。
实践证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推动,而不在于政府的行政推动。
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
然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
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要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要打开城门,让市场去调节,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
国际经验也说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城市化的推进器。
2. 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在城市化发展上亦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从城市数目看,东部地区城市数目增长快。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究其原因,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滞后的结果不仅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的产生。
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过剩,就业不足问题在一段较长时间仍将困扰着我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数量呈减少的态势。
与此同时,由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中富裕职工显性化,城镇内部失业人口与待业人员日益增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十分严峻。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相对减缓,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应局限于“大城市战略、中等城市战略和小城市战略”的争论,而应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1. 提高和完善大城市提高、完善大城市,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
我国虽然疆土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发展大城市意义重大。
在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中,应适当加快大城市的发展。
中外城市发展史证明,大城市有着难以替代的规模效益、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
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除了有比中小城市高得多的经济效益外,大城市的高度发展,即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
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大城市,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带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通过这种高效率的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布局模式,在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运行和产业布局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活动。
实践证明,同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就业潜力巨大、对城市人口增长贡献率大、容纳农民的成本相对较低、比小城镇节约土地,在资金、人才、信息、交通、市场、管理、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
这是大城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超前增长的主要原因。
2.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起到了联系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作用;中小城市点多面广,承上启下,联系广泛,规模适中,具有大城市的优点,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在住房、交通等方面不像大城市那么紧张,生产力水平及文化科技基础又比小城镇优越。
因此,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对缓解大城市人口和承载压力及促进小城镇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中小城市处于城市规模结构金字塔的中部,上联大城市,下联小城镇,人口、经济、空间三者之间的矛盾比较少,是县域及县域以上的区域中心,具有大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小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占我国城市90%以上,而且也成为了吸纳城镇人口的主体;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能够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已形成所在区域的工商业中心;中小城市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地;中小城市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24但是由于中小城市存在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监管不力等特点,在现阶段需要加强监控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使中小城市,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3. 促进区域城市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其腹地以及其它相关的城市、乡村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
因此,城市化的研究不能仅及于大城市本身,而必须十分地关注大城市所在的区域的社会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研究城市化只以大城市和乡村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现象,从而使城市化发展及其效能上升到区域社会发展的高度。
城市的集聚效应不仅在于城市的规模,更重要的在于城市的区域联系。
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目标。
注释:1 赵淑玲等:论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 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3 姚士谋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54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5 钱再见: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研究,2001.116 转引自张二勋:试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17 参见陆大道等:《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113页8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9 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0 转引自姚文强: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南方经济,2001.811 钱再见: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教学与研究,2001.1112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313 李润田:现代人文地理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14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及其结构预测,经济地理,199015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6 刘平量: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理论的反思,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7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2.318 杨建云: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9 刘平量: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理论的反思,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20 姚士谋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521 王骏: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2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2.323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4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2.325 冷静: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2.326 参见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载《美国研究》,1998.427 姚文强: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南方经济,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