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协调。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近50%,发达地区国家为75%,发展中国家也在40%。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除了受制于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外,还要受到体制、政策与形势等的影响。实践证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推动,而不在于政府的行政推动。城市的核心是“市”,城市化的核心是“市场化”。然而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强调政府去“抓”,而没有真正依靠市场来“育”。所以中国的城市化要变“政府推动”为“市场推动”,要打开城门,让市场去调节,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国际经验也说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城市化的推进器。

2. 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在城市化发展上亦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目看,东部地区城市数目增长快。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究其原因,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滞后的结果不仅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的产生。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过剩,就业不足问题在一段较长时间仍将困扰着我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的减缓,吸纳数量呈减少的态势。与此同时,由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企业中富裕职工显性化,城镇内部失业人口与待业人员日益增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十分严峻。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水平提高,城市对劳动力需求增长幅度相对减缓,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应局限于“大城市战略、中等城市战略和小城市战略”的争论,而应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1. 提高和完善大城市

提高、完善大城市,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我国虽然疆土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发展大城市意义重大。在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中,应适当加快大城市的发展。中外城市发展史证明,大城市有着难以替代的规模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