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课时)

(一)在旅游观上

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不少人认为,旅行与度假才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于工作,那只不过就是度假的准备阶段。在中国,由于经济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旅游消费不就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必要支出,而就是生活之外的一项奢侈的享受,而长期享受不工作人们会有很强的罪恶感。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中国人旅游就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与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中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去的景点越多越就是觉得您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瞧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旅游观导致人们认为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旅游就是件很傻的事;而欧洲游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她们甚至会选择每年去同一个小镇,住同一家旅店,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由此可见,西方游客的重游率比中国游客要高。

(二)在旅游行为上

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举止与生活方式上喜欢表现自我,所以她们喜欢自己决定行程与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与安排,她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瞧作就是旅行的一部分,出游方式多就是自助游,团体包价游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与冒险,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入异乡社会,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体”的准则,出游方式就是以团体包价为主。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瞧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对此却并不瞧重。大多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说到旅游过程中的拍照,也最能体现中西旅游者的差异。中国旅游者喜欢把自己与景物合照,以示自己曾经去过某地方,多少有点炫耀的成分,如果没有把自己拍进去就会感觉就是种浪费,所以在绝大多数旅游者家中的影集里,都有这种到此一游的照片(也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而西方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什么都拍,照片上什么都有,就就是没有自己。

(三)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

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方式以及对待外界事物态度的区别,使她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所代表的旅游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中国,人们由于旅游观的保守使人们最早的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特别就是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内,而且即使出海,也就是沿着海岸线航行,以便可以随时靠岸登上陆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形态的变化,中国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虽然有变化,但就是仍然集中在与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国家与地区,在旅途中更多寻求的就是文化的共同性。西方人由于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不满足于自己国土的狭小范围,所以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借助于海洋旅行了解世界,获取知识。而且频繁的航海旅游与求知旅行等活动也锻炼了她们冒险、勇进、向外探求的旅游性格,旅游起点很高。从古至今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就特别具有挑战性,往往首选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与国家,可以说为了探索其她地区与国家与自己的差异性,她们就是乐此不疲的。

在游览过程中,中国旅游者喜欢游览的地点与内容就是大城市与著名景点,包括城市观光、国家公园、人造景观与主题公园等,而西方旅游者更愿意去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镇,喜欢具有参与性活动与生态旅游的项目。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一课时)

(四)从旅游审美上

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中国有句古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就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称颂。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唐代诗人崔灏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黄鹤楼名声大噪。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中国古代有一种“比德说”,其核心理念就就是认为山水具有人一样的美德,因此在欣赏山水时,也要在一切山川景物中都发现可贵的“德”,将人类的美好品德赋予特定的自然对象,从而在物我交融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启迪人道德的完善。而西方没有这些影响,又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出现。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则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中国“天人合一”,高扬人的主体精神。认为艺术不在模仿自然,而在表达受自然感动之“心”;不在再现外物,而在抒情言志。西方“天人分离”,把风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把审美客体放在首位。西方传统文化以天人相分、主客二分为根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人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处在自然、世界之外、之对面,观察、思考、研究它,并进而改造、征服它。强调通过逻辑思维,借助光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对客体的外在形式进行精确地观察把握。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

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自适、畅神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就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就是一种沉入竟境的心灵状态。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瞧重物体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与谐。

(五)在旅游商品的选择上

根据历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西方游客对我国民族风情与饮食烹调有浓厚兴趣,表现在旅游商品的选择上,依其感兴趣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服装/丝绸、中成药/保健品、食品/茶叶、酒类/香烟、瓷器/陶器、文物复制品/字画、地毯/挂毯、首饰/珍珠、胶卷/电器、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等10个大类。而中国游客受“到此一游”思想的影响,对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及当地土特产品始终情有独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