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观,科学价值,技术价值重点看一.名词解释:(6题*5分=30分)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P1)1-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的思想基础。
2. 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P52)3. 拉普拉斯决定论: 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P32)4. 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P50)5. 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P65)6. 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P76)6-1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17.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7 技术: 于1859年被正式使用,源于希腊文techne(技艺、技能)和logos(逻各斯、词、讲话、理念))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题库
判断、论述、简答2006-2007自然辩证法题库一.名词解释:65个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1.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
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
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
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
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
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第三讲自然界的系统演化1、演化概念:在一组环境参量的输入下,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旨在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引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自然辩证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帮助研究生系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1)自然界的整体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自然界的层次性:自然界具有层次性,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自然界的动态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2.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1)自然界的发展具有方向性: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3)自然界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具有周期性,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
3. 自然辩证法的范畴自然辩证法的范畴是反映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
研究生应掌握以下范畴:(1)对立统一: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2)质量互变: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
(3)否定之否定: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旧事物被否定,新事物又会被更高层次的事物所否定,形成否定之否定规律。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2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现象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第二讲的内容,包括对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自然规律与科学方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与特点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包括:(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2)动态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动态性,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联系: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2)发展: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3)矛盾: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质与量: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与量是相互关联的,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飞跃。
二、自然规律与科学方法1.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自然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自然规律适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3)必然性:自然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作用。
2.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运用理性思维和实证手段,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科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
(2)实验: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3)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概括、抽象和推理的过程。
(4)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数学描述,揭示自然规律。
2024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作为研究生,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其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要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出发,揭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世界物质多样性原理世界物质多样性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千差万别,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要充分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揭示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3.世界物质运动和变化原理世界物质运动和变化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要关注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揭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4.世界物质联系和作用原理世界物质联系和作用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联系和作用,这些联系和作用是自然界发展的动力。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要深入研究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揭示自然界的发展动力。
三、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自然辩证法强调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运动和变化以及联系和作用等方面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深入研究各种自然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
2.指导自然科学实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在自然科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3.推动科学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强调创新和发展。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敢于突破成规陈说,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重点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重点1. 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研究生考试来说,掌握相关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2.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运动规律,是对自然界事物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原理等。
3. 矛盾的性质和分类矛盾是自然界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源,了解矛盾的性质和分类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础。
矛盾的性质包括对立统一和斗争性,矛盾的分类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和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和非同一性矛盾等。
4. 矛盾的运动规律矛盾的运动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矛盾的运动规律包括质和量的矛盾、否定之否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等。
5. 矛盾的转化矛盾的转化是矛盾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矛盾的转化包括质的转化和量的转化两个方面,质的转化是指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质变的过程,量的转化是指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量变的过程。
6. 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和应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观察法等,这些方法在研究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主要包括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的应用。
7.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当今世界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8.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当前存在一些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如大气环境的辩证发展、生物多样性的矛盾与统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问题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中的重点。
9. 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生考试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现象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一门科学。
一、引言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旨在探讨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在我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在研究生课程中,如何将这一理论讲深、讲透,使其内容丰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进行详细阐述。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矛盾统一规律的哲学理论。
它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界内在的、普遍的规律,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发展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是自然界发展的动力。
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联系与发展的规律联系与发展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自然界的发展趋势。
这一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的普遍性: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多样性:自然界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
(3)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2. 矛盾的规律矛盾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矛盾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2)矛盾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3)矛盾发展的规律:矛盾是自然界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发展推动自然界的发展。
3. 量变与质变的规律量变与质变的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程度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
P2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P2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P2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P3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
P3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P3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 P4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
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
P4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
P4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
P6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
P6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
P6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
P6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
P6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P6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
自然辩证法2500字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2500字研究生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原理。
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由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系统地阐述的。
自然辩证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对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进行了哲学概括和分析,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动力,指出了自然科学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自然辩证法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来源;第二部分分析了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第三部分论述了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第四部分讨论了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和社会论,即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原理的研究;第五部分总结了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来源自然辩证法的概念是由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是指“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的学说1。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桥梁”2。
自然辩证法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19世纪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如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这些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为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19世纪40年代形成的,它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强化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作用
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其在指导实 践、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科技伦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科技伦理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伦理问题,如人 工智能的道德问题、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科技对 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类的价值观、道 德观和利益冲突等方面。
加强科技人员的伦理教育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伦理意识和道德素 质,使他们能够在科技实践中自觉遵循伦理规范。
03 科学技术发展与 自然辩证法应用
科学技术进步对自然辩证法影响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掌 握也越来越准确。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自然辩证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材料和经验支持,还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新的 研究方法和工具。这些新的方法和工具使得自然辩证法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和解释 自然现象,进而推动其不断发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 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包括自然界发展的 辩证法、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和人 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界普遍联系原理
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 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土壤污染
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 受到威胁。
2021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自然辩证法1.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结识论和办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1)任何自然科学研究总是在一定自然观和办法论指引下进行。
自然辩证法研究是自然界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是自然界各领域详细规律。
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结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自然辩证法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专业更深刻理解物质世界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世界观和办法论。
(2)自然科学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理论思维办法。
科学发展史表白,许多科学理论形成,都是以对的办法运用为前提。
特别是当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局限,在高度分化同步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规定有较高辩证综合能力。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变化中察觉事物发展规律,如何解决好偶尔与必然、共性与个性关系,都规定有一种辩证思维头脑。
(3)恩格斯曾指出:“一种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世纪初开始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顿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基本上进行概念创造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互相联系和渗入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而,更需要理论思维。
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理论思维能力最佳手段就是学习哲学。
哲学是从总体上辅导人们善于解决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学问。
因而,辩证法对今天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思维方式。
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详细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可以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规律上、在科技办法论上,协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获得一流成就。
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7.找到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合适方法、根本态度我们应当尽可能发挥技术的正面作用,把它的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们的技术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是人们的哲学观念;自然辩证法从科技哲学角度研究科学技术问题;8.自然的概念:1纯粹的自然天然自然没有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或自然界自身产生出来的自然;2人化的自然人工自然受到人的活动的影响的自然,或人工产生出来的自然;9.自然观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1自然观:自然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近代产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而构成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思想前提;从更具体的方面来看,有关物质结构的分子、原子乃至基本粒子的理论,则是在古代的原子学说等自然观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并建立起来的;2自然观: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定的自然观不仅决定着其科学研究的选题和方向,而且决定着其假说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评价;10.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点:任何系统必须有2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11.系统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系统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要素区别于整体:2、层次性:高层次系统包含低层次系统,两者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层次和系统复杂性有对应关系;层次越高,复杂性越大;3、有序性:指系统各部分在空间、时间上分布规则性、组织性和确定性;4、动态性: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都有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5、稳定性12.系统的种类:1孤立系统——同环境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比如上了发条的机械钟;2封闭系统——同环境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比如人在火炉旁取暖;3开放系统——同环境既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比如人从空气中呼吸氧气;13.“生态危机”的多重根源:1、人口根源: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总要消耗自然资源;人越多,消耗的资源也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大;2、经济根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可能导致资源的枯竭;3、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界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4、观念根源人类中心主义14.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 15.建设生态文明:中共十八大阐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16.科学的本质和属性:1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2它有其共同体、结构和建制;3遵循一定严格的方法,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逻辑性等特征;4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定理、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属性:1客观真理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可检验性:重复接受实验检验;3系统性:有结构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的实验检验,并在主体间畅通地讨论、交流;17.技术的本质:指技能,艺术,当代技术是科学的应用;一切为达到某中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工具、规则和方法;技术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有效活动,是求功用的活动;18.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物,都是自然界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都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都需要正确的自然观作为哲学基础;二者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2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价值的进一步实现;19.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不同的性质和目的:科学是认识活动,是求知西方;技术是实践活动,是提高效率和获得功用;2不同的成果形式:科学是知识创新活动,科学创新的成果是新知识;方法也是科学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知识;技术是物质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的成果是新产品;新工艺也是技术成果,但最终要转化为产品;科学知识产权的核心是“荣誉”;技术知识产权的核心是“利益”;3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求真程度,包括正确度、深度和广度三维:;技术的评价标准是获利程度,包括价格、功能和操作方便三维4不同的生产力形态5不同的更新速度和生效时间6不同的竞争形势7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科学研究者应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技术研究者应具有设计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经济头脑、市场意识;20.科学技术的二重社会效应:1积极方面①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②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事实表明,近几十年间,有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三分之二来自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中国家要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③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历史上科学曾经在反对宗教神学的统治中起着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作用;今天,仍然有必要在全体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用科学技术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向前发展;2消极方面: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包括资源、环境等多方面;21.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选题:始于科学问题;2、获取科学事实:按课题的需要收集和整理事实材料;3、进行思维加工:基于已有的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假说;4、验证:对已形成的假说进行检验;5、建立理论体系: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22.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假说、科学观察、科学事实、科学实验、科学理论1、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2、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测性说明;具有四个原则:理性原则、解释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简单性原则;3、科学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感觉器官或辅之以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4、科学事实:指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是科学研究的指向,具备四个特性:可重复性、精确性与系统性、单称陈述性;5、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科研目的,用一定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考察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种基本方法;具有主动性、重复性精确性三个特性;6、科学理论: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如实反映,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客观真理性与严密的逻辑体系构成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23.科学问题的来源1、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原理论难以解释新现象;同一事实进行多方面观察、实验,其结果无法给予统一解释;2、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例如,微积分初创时期出线的无穷小悖论,推动了极限理论和方法的产生;3、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矛盾:4、学科交叉点、空白区:在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空白区,会存在大量的科学问题;5、实践需要而现有科学技术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24.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需要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或是与学科发展本身需要密切联系;2、创造性:科研是探索性工作,本质上要求创新,其生命在于创新;、科学性: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事实的依据,把选题置于当时背景条件下,使之成为科学上可成立和探索的问题:4、可行性:与主客观条件适应,据已有条件或努力创造条件,取得预期或一定成果;25.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和作用①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②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③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④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26.科学抽象的含义: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科学认识完整过程包括两次飞跃: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 逻辑思维:演绎一归纳、公理化方法、分析一综合、类比;非逻辑思维:想象、灵感、直觉;27.演绎方法:一般→个别: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过程;其在科研中的作用:1、论证理论:对某理论命题作出演绎证明,从而对理论假说作出某种评价,促使其逻辑严密性;2、解释事实或预见事实: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或解释已知事实,或是预见未知事实;3、发展假说和理论:通过演绎从假说和理论中推演出一个可以与实验相对比的具体结论,通过实验的验证推翻或证实理论的正确或错误;28.归纳方法:个别→一般: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在逻辑上叫做归纳推理;作用:①从事实材料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②发现科学事实、提出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③从经验事实上升到一般原理的方法;29: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屈从和顺应自然-利用和强化自然-控制和改造自然;30、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以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加速光合作用、智能技术等研发应用为重点,绿色农业将创造农业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医学模式将进入个性化精准诊治和低成本普惠医疗的新阶段;“互联网+”蓬勃发展,将全方位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无线传输、无线充电等技术实用化,为实现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服务互联向“互联网+”发展提供丰富高效的工具与平台;随着大数据普及,人类活动将全面数据化,云计算为数据的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太空互联网等新网络形态不断涌现,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应用技术不断拓展,将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环境,对人们的交流、教育、交通、通信、医疗、物流、金融等各种工作和生活需求作出全方位及时智能响应,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力量将借此全面重塑这个世界和社会,使人类文明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迈向新的“智业革命”时代;科技创新活动日益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将显着改变创新生态;网络信息技术、大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智能制造技术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前所未有的创新平台,使创新门槛迅速降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众智等多样化新型创新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科研和创新活动向个性化、开放化、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催生越来越多的新型科研机构和组织;以“创客运动”为代表的小微型创新正在全球范围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软件创业”方兴未艾,由新技术驱动、以极客和创客为重要参与群体的“新硬件时代”正在开启;这些趋势将带来人类科研和创新活动理念及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正如雨果所说:与有待创造的东西相比,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科技创新的前沿永无止境,科技创新的未来激动人心;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树立创新自信,抢抓战略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紧 密:
⑴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突出表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⑵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⑶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
键因素。
引入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质量,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 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 实行的新的企业组织。
• 为了批判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对自然科学 成果的歪曲,为了澄清当时自然科学家在世界观上的 混乱,为了使自然科学得以健康地发展,为了把唯物 辩证法贯彻到一切领域中去,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 下半叶,系统地研究了许多自然辩证法问题。
2、自然辩证法的产生 为确立辩证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 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
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促使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斗争的尖 锐化。西欧各国的工人阶级在巴黎公社失败后, 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先后建立了社会主 义的工人政党。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移 到了德国。马克思主义受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党内机会主义全面攻击。
物理学
• 1840-1843年,热功当量(J=4.19焦耳/卡) 的测定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确立,说 明“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 不再是一个哲学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 实了”。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表现 为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 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能够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 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换过程和传递 过程中能量的数量保持不变。
⑶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劳动工具是产生力水平的标志)
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 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带目录版
目录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2)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2)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2)5、混沌理论的定义 (2)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3)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3)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3)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3)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3)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3)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3)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4)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和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4)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4)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4)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4)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5)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辨析) (5)20、技术创新的机制。
(P243——P244) (5)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5)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5)23. 学习自然辩证法 (5)24.全面比较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6)25.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 (6)26.现代系统论思想的内涵和方法论意义系统 (6)27.系统思想的核心精神及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6)27.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关注技术创新 (7)28.科学方法对提高自我科研能力的启迪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7)29.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一 (7)30.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及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能动性 . 7 31.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 (8)32.技术创新的特征和规律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是 (8)33.论技术目标的来源、内涵、构成和作用( (9)34.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 935.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对象性关系”四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 (10)36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10)43、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1)1、自然观 (13)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13)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和自然科学关系 (13)4、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13)5、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13)6、系统的定义: (13)7、系统的特点: (13)8、古代的自然观 (13)9、近代自然观 (13)10、现代自然观 (13)11、机械自然观 (13)12、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14)1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14)14、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14)15、科学观 (14)16、科学的基本特点: (14)17、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14)18、技术、技术观的基本定义 (14)19、技术的特征 (14)20、技术的性质 (15)21、技术的双重属性 (15)22、价值、技术价值定义 (15)23、技术价值的二重属性 (15)24、技术价值的特点 (15)25、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15)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27、科学和技术的整合 (15)28、科学本质属性 (15)29、科学技术一体化 (16)30、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6)1、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16)2、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16)3、人和自然和谐 (16)4、人和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6)5、人和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16)6、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16)7、科学选题 (16)选题的基本原则: (17)9、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7)10、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7)11、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17)12、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7)13、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17)14、科学问题的意义 (17)15、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 (18)16、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观察中渗透理论) (18)17、科学实验的特点 (18)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8)19、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18)20、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了解) (18)21、科学假说特征和作用 (18)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8)2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18)24、一般技术方法特点(了解) (18)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18)26、科学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18)27、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19)28、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19)29、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技术工程 (19)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活动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的产物。
研究生考试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1、简述科研选题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来说,选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问题调研。
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然后对这一领域做全方位的调研。
调研内容可以包括:了解人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而尚未有人涉足等等。
只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科研新动向,并以前人的工作的前提进行高起点的研究。
2.课题选择。
这是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阶段。
根据问题调研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备选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费用,需要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等等。
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题的重要依据。
3.课题论证。
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分析审议。
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课题决策。
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
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
若通不过则被淘汰,或修改该课题,或另选课题。
科研选题就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和多次论证。
另外,科研选题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存在单一的模式。
选题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
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发展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需要等。
科学理论发展需要则包括开拓科学领域、更新科学理论、改进科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研究生学位课《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绪论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1、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科地位: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1、研究对象: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辨证法的主题)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界是怎样发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改造(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保护(人类运用什么方法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了面貌。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
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人依赖于自然。
2、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科特点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三、1、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
2、自然辩证法是培育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二讲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重点: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学习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学习的意义摘要:纵观历史,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一般都是伟大的哲学家。
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中间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在改善和完备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本文联系所学知识和研究方向具体探讨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学习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研究生,意义一、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以及它对自然科学的意义《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
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1]。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
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普遍联系的和不断发展的。
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最基础的规律,自然科学必定要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2]。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外,还以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它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的个别过程,或者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以及科学技术的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环境保护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1.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地必要性随人工自然地迅速扩展,一方面,人从自然中获得巨大利益,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地关系也发生着变化.有专家认为:当前世界存在着“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星球增长地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地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带有普遍性,又被称为“全球问题”.2、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地可能性(1)对人与自然关系地反思从主观来看:对于人在自然中地位置,只看到人是自然界地主人,能征服和改造自然,忽视了人也是自然中地一部分,存在于自然界中,必须服从自然规律.过分强调了人地能动性,对受动性认识不足,而实际上真正自觉地能动性地发挥应当是以对受动性认识为约束条件地,如果不以对受动性地认识为基础,能动性地发挥必带盲目性,且最终必摆脱不了受动性地制约.过去人们只追求有利地一面,忽视了有害地一面,只注重自己活动所带来地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忽略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客观方面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地原因在于科技发展水平有限,社会需求与当时自然界地承受力不平衡,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等.当科学发展还不足以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认识自然界内部地复杂联系时,人类也就难以预见自己行为第一步.第二步地后果,这是产生盲目性地根本原因.认识有限.改造手段有限,使得人们在物质追求上受主观意志支配,从而造成不协调,当然,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在这一关系中也起相当重要地作用.(2)重建自然平衡地可能性从客体方面看:自然界地平衡是动态地,这样人就有可能创造条件促使自然平衡向利于自己地方向发展.这是一个追求新地.更高级地有序化地过程.从主体方来看:危机地出现并不是说能动性已不能再发挥了,而只是将能动性与受动性地关系没有处理好.如果能合理发挥能动性,控制大自然对人地报复,扩大对自然界地利用和改造范围还是可能地.在危机面前消极悲观不可取,以牺牲人地发展来换取自然界平衡地观点也不符合人地本性.在人类发展地同时保持健全地生态系统是可能地.3、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地基本途径实现协调发展,观念地更新是必要地前提;发展科技是有效地手段;合理组织人类地实践活动是其重要保证.(1)更新人类不合理地传统观念传统地自然观认为人是宇宙地主人,新观念应把人看作宇宙地一部分;传统发展观只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尺度,新地发展观以保证人地发展为前提,同时又重视自然与人地协同进化,把自然环境和资源也计入生产成本.(2)发展新科技,提高人地认识.实践能力,开发新领域认识自然规律靠科技,寻求新地平衡靠科技.(3)推动社会进步,建立和谐地人际关系,合理组织实施人类地实践活动人与自然不和谐根源在于人与人不和谐,即社会关系不协调.“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地自觉地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地动物中提升出来”.即社会应作为一个整体,对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优化组合,加强计划性,才能消除种种混乱和不协调;而这又需要通过对不合理地生产方式乃至社会制度进行变革才能实现.二、系统与系统方法1.自然界物质地存在方式--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地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地具有特定功能地有机整体.系统是一种联系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若干有特定属性地要素经特定关系而构成具有特定功能地整体.现代科学证明,系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1)自然界物质系统地普遍性所有物体都以系统方式存在.2.物质系统地特征(1)整体性特征:是一个统一地有机整体(2)层次性特征:一个具有层次地整体(3)动态性特征:一个运动变化着地整体(4)开放性特征:系统与环境地关联性(5)功能性特征:物质系统地外部功能(6)结构性特征:具有层次地系统结构(7)稳定性特征:相对稳定地有机结构系统系统最显著地特点之一是整体性.系统地另一个特点是层次性,系统内部地层次性(生物系统.生态.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系统之间地层次性(宇宙.漩涡星系.太阳系.地球.物体.分子.原子).3.物质系统地辩证关系(1)系统和要素地辩证地关系要素是物质系统存在地基础,物质系统则是要素地存在方式.(2)结构和功能地辩证关系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功能则具有较大可变性.结构决定功能,环境地改变也会影响到功能进而影响到其结构.(3)系统和环境地辩证关系:A.系统地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地基础和前提.B.系统地复杂性与环境地复杂性具有相关性.C.系统与环境具有双向选择性.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地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地形式中加以考察地一种方法.即从系统地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地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最佳地处理问题地一种方法. 系统方法地基本原则:A.整体性原则B.动态原则C.最优化原则D.模型化原则三、生命地诞生与演化(1)从非细胞到细胞.最初地生命体无细胞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原始生命在外部分化出了细胞膜,分布在体内地蛋白质演化成原始地细胞器,这样原始生命就能有效控制物质交换,于是就产生了细胞形态地生物体. (2)从单细胞到多细胞.(3)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动物地发展:无脊椎动物-脊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到距今400-1000万年前,哺乳类中灵长类地一支分化出了人.四.科研选题及应用1.科研选题地意义首先,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地方向.目标和内容,具有战略性意义.能否把握科学发展地脉络,确定主攻方向,无论对于一个国家地科学发展,还是对于个人地科学研究成就,都是关键性地因素.其次,科研选题还直接影响到科研地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地水平.价值和前途.科学史表明,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地科研选题,能保证科研水平地提高,取得有价值地科研成果;错误地选题,往往造成浪费,甚至断送科学家地前程.总之,无论是国家.集体或个人地科研活动,若想取得重大地科研成果.除人员素质和必要地物质条件外,选题是一关键因素.在科学研究中,最困难地.最需要有远见卓识地,就是选好课题.2.科研选题地基本来源一是来自社会实践地需要.社会需要这方面地指导,说明它能解决问题,能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二是来自科学本身地需要.许多重大课题都是来自科学本身发展地逻辑要求.尤其在当代,一些新技术已对社会生产起先导作用.三是来自人类生活地其他需要.如精神.文化.艺术等方面地需要,也是科研课题地重要来源.3.科研选题应遵循地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 选题必须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地需要,为社会经济地发展服务.离开这个要求,科技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和发展地强大动力.科研课题也只有为社会所需,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尽快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学性原则.指选题要有一定地科学理论和事实作为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地科学技术背景下,是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值得探讨地问题.一般来讲,明显与已确证地科学理论相违背地题目不应作为选择对象,除非确已发现了与该理论相矛盾地事实.如果毫无根据地把推翻或改变已确证地理论作为研究项目,那就失去了起码地科学性.创造性原则.指选地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地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地科学技术成果.如概念和理论上地创新;方法上地创新;应用上地创新.因此,那些有可能导致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出现地课题,应成为首选课题.可行性原则.指选地课题应与自己地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地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地条件进行选题.如条件不具备,无论多么诱人地课题也难以取得预期成功.有些课题地解决条件在短期内难以创设,而又特别重要,可将它分解为一系列子课题,从中选择某些相对来说具有较大可行性地子课题进行工作.但要对这类课题地难度作充分地估计-有时甚至其中一个子课题地解决也会耗去一代人地精力.经济效益原则.有两方面含义:其一,在选择课题时要考虑到本课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其二,在选题时要预测此课题完成后所带来地经济效益.这五个原则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地关系:需要性原则体现地是科研地目地性,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地.科学性原则体现地是科研地依据;创造性原则体现地是科研地价值.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地现实条件.经济效益原则体现了对科研成果地社会价值地要求.4.科研定向搞科研首先应明确自己地研究方向和主攻目标,没有明确地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己研究地目地何在,也就谈不上怎么去搞研究.1)科研方向地确定为了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地主观能动性,减少盲目性,保证科研地创造性及取得较大地科研成果,首先要确立科研地对象和目标.为生产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科学研究地基本方向.真具有重大意义.并能获得迅速发展地研究领域,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生产实践地某种需要有着密切联系地.因此,归根结底,研究地目地还是为生产实践服务.邓小平说“在生产建设地各个战线上,存在着千千万万地技术课题,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分工协作,为解决这些课题而努力.尖端科学技术也必须注意发展;对于条件还不具备地,目前应当从各方面准备条件.基础理论地研究,对于科学技术地发展具有深远地影响,必须给予足够地重视”.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这是我们地基本方针.2)确定科研方向地意义与作用确定科研方向,规定着科研工作地总任务,总方向和总进程,在探索未知地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前提地.没有课题,便没有探索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研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虽是一个数学上地或实验上地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地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地真正进步.”科研方向地确定能使科研人员有目地.有计划地调整自己地知识结构.科研成果地获得离不开科研人员地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一般来讲,其知识储备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创造力越强,取得成果地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地当今,科研人员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才有后劲.五.科学事实及其获得方法在课题定下来后,如何有效地获取科学事实就成为科研地首要任务.观察,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地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在科学认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观察,实验又属于科学认识地感性阶级,是主体把握客体地前提和条件,是形成科学认识地重要源泉,也是建立.检验和发展科学假说地实践基础.1.关于感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地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到实践地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地过程,所以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地起点,是人们认识事物地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地关于事物地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地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人类所获得地认识都是由感性认识阶段开始地.2.科学事实地含义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地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地,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地自然现象.而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地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地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地了,而是包含有人地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它们之间地辩证关系在于:(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地基础,科学事实地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地逼近.(2)二者分属于主体论与认识论范畴.(3)科学事实是联结客观事实与科学理论地中介.3.科学事实地特点和作用特点:1.客观性: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客观存在地事物或现象地陈述.2.可靠性:是一种具体地可验证地知识,是进行理性认识地前提.3.可重复性:不同地人在同样地环境和条件下,可获得同样地结果.4.独立性:有时由这一事实建立地假说未经得起实践地检验而被否决了,而该事实仍是科学事实,其科学价值仍会得到人们地承认.相互联系:可靠性是科学事实地重要标志,客观性是可靠性地前提和基础,也为可重复性提供了保证,相对独立性是建立新地假说和形成新地理论地依据.作用:1.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理论地基础.科学概念地产生和科学理论地建立都是人们对科学事实加工抽象地结果,即使是深奥地理论,也源于一定地科学事实.2.科学事实是评价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地依据,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正确与否,是通过科学事实地验证做出评价地.不仅如此科学事实还能纯化,修正和补充科学假说地理论,一般情况下,一个假说或理论解释地科学事实越多,越准确,其科学价值就越大.所以,科学事实是验证和评价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地有效手段.4.获取科学事实地基本途径1.直接途径:亲自在生产实践.科学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取科学事实.这样有利于接触第一手地感性材料.但注意在获得科学事实过程中,一定要抱有求实,认真地态度.2.间接途径:通过文献调研,从中找出大量地有价值地科学事实.由于科研过程中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亲自参加.因此借助已获得地科学事实作为研究基础,便具有积极地意义.六.逻辑思维方式1.比较.分类与类比1)比较方法是确定对象之间共同点和差异性地逻辑方法.比较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之分.科学比较,是要在表面上差异极大地事物之间找出它们本质上地共同点,在表面上极为相似地事物之间找出它们本质上地差异点.运用比较法:⑴要具有可比性.⑵要用同样地标准.2)分类方法分类是在比较地基础上,识别出事物之间地差异点和共同点,将其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地不同等级系统地逻辑方法.按人们对事物地认识水平,分类方法可分为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一般分类都从现象分类开始,随实践地深入而发展到本质分类.从而反映出事物之间地规律性.分类具有如下作用:⑴使大量繁杂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科研创造条件;⑵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地联系,因而具有科学地预见性,能为人们发现新事物提供认识上地指导.3)类比方法:在比较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地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地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在科研中地作用:⑴是提出科学假说地一条重要途径;⑵所提供地线索,有时能够导致重要地科学发现和发明;⑶可作为阐明科学见解地辅助手段;⑷为模拟提供逻辑基础.(火星与地球)类比推理是或然性推理,所得结论不一定都可靠:⑴类比地客观基础限制了类比结论地可靠性.事物间同一性提供了类比地根据,差异性则限制了类比地结论.差异性越大,得出错误结论地可能性就越大.⑵类比地逻辑根据是不充分地.由相似属性推出地近似属性之间没有必然地联系.七、技术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从不同地关注点,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扮演地角色进行界定,或令人充满希望;或令人恐惧.两种思想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对社会地发展都有重要地启示作用.我们应全面.辨证地评价技术地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地社会后果.1.科技乐观主义科技乐观主义.实际上就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本质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圣神化,认为技术地社会发展地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主要认为是指对科学技术地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地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地发展地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地各种难题地困扰,是社会进步地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地未来. “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不仅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且还能解决经济危机.失业.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战争等问题,技术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托夫勒.贝尔等人就持这种观点.“技术万能论”则是技术乐观主义地极端表现.就思想和学术来言,科技乐观主义可以追溯到认识论乐观主义.16世纪技术地乐观主义地代表人物,培根就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地口号.但是只作为一种思潮,直到19世纪技术乐观主义才真正形成.18世纪60年代爆发地产业革命,显示了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地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社会机构和经济生活地决定因素.因此,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技术科技兴国,技术可以救世,技术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地问题.进入20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克隆技术地发展成熟.一些持有技术乐观主义地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就认为,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技术地正面效应逐渐呈现并扩大,人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掌握地技术解决我们地问题,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认为现在地全球性生态问题不足为虑,人类可以利用自己地技术去开发利用地球.海洋.以及内层和外层空间.与古代希腊和近代相比,现代地科学技术发展相当神速.涉及面广.创造性强.波及地国家和地区多,是前所未有地.2.科技悲观主义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地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地全球性问题地出现.由此,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技术地作用产生了消极态度对科学技术地社会功能和社会后果持悲观地态度和看法,科技悲观主义便应运而生.这一思想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地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地协调发展.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技术悲观主义(pessimism ontechnology )是这样定义地:“指认为技术地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地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它是技术否定论地一种表现形式. 它怀疑.否定技术地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尽管这个定义有以偏盖全之嫌.值得进一步商榷. 当然,从现在地角度考虑,一些科学悲观论者,还有一些持有其他观点地人,如西方某些极端环境主义者 .后现代主义者.科学地某些研究者有技术悲观主义地倾向,但是,科学地巨大负效应可以说还没有出现.自卢梭以后,对技术地批判就不曾停止过,而且技术越发展,对技术地批判和指责越强烈. 因为“技术正在变成全球性地力量,它开始染指于人类历史地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地因素”.因此技术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地技术观, 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类文明地历史进程之中,只不过由于人们地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价值追求不同,而对技术地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现不同.其极端表现便是彻底否定技术地作用,主张放弃技术,远离现代文明,退回到原始地自然状态,真正持这种极端技术悲观主义观点地学者并不多.多数技术悲观主义认为,现在社会发展所存在地一切负而效应都可以归罪于技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地危险物,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例如,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不仅是改造自然地一种展现,它还是一种“座架”或“框架”,它把自然和人类社会都遏人到其中并把它们改造成一种失去其独立性甘受其奴役地“持存韧”,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毁灭和政治自杀地危险边缘.3.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历史地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地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地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带来生产方式地变革,社会文明地进步,还推动社会制度地转换.但不能否认地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地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地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地发展使更多地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地社会价值进行评价就应该用辩证地眼光,注意发挥它地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地负面影响.只有在这一观念地指导下,才能保证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来拓展未来地发展之途,而不把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地前途对立起来, 不被科学技术地负面影响所累.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地两种观点都是以历史为依据,却显示一定地片面性.科学技术地价值总是两面地,既能造福社会,也会破坏社会地健康发展.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地正面功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地是人类如何去运用.现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地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地认同.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地这种双重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地负面效应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变成真正造福人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