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①孔子的称谓: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 系。 A.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制度可 以“损益”改动。 (具有新思想、新观念) B.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思想)
C.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 序。 (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思想上的糟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形成 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社 会大变革的产物。
士阶层的解放为百 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 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 相礼贤下士,稷下是重 要的文化学术中心。 养士之风盛行。
诸子思想:
▲墨子及墨家学说 ▲庄子及其思想 ▲孟子和儒家思想 ▲荀子
▲法家和韩非
孟子
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 想。主张给农民一 定土地,不侵犯农 民的劳动时间,宽 刑薄税 。 代表利益: 贵族地主在政治上 的代言人。
屈 原 像
《离骚》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 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 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 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 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 特的幻想,上天下地去追求他 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 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 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 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 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 辞,卓绝一世。”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 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 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 “厚今薄古”的历史观。 历史进化、政治改革
他主张“法治”,利用人趋利避 害的本性,以严刑峻法统治臣民。 以法为本 他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君主专制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 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 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学而》)。 • 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 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张》)。
•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 •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 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 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 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 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 不能推让。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 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 神体现。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 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 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 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四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要
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 礼而奋斗。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论门第
出身,职位高低,谁具有克己复礼的功夫,谁 就是仁人。从而将治政的途径,引向诲人自省
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 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 “约”,即约束。《里仁》云:“以约 失之者鲜矣。”朱注:“谢氏曰:“不 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 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这就是说,能 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
• 孔子讲道德规范并不限于这五种,有时 又说,“温”-谦和、“良” -善良、 “恭”-自重、“俭”-俭朴、“让” -谦让。这些德目的总和称之为“仁”
• 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 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 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 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 “大同”是儒家的理想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3 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的主中包含坚 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 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 以改造和发挥,
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 体内容,应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 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③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 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中国 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2 不同点:
①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年,地处西 欧与东亚,
②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处于封建社会 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 工业时期,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 求,礼贤下士,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 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 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 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 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 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件事不是它 干出来的
一、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 1、老子 1 生平:…
A、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 思想: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政治主:无为
无为的含义:
反对严刑峻法,统治者不要干预人民 生活,少一点欲望与作为,少过问政事, 薄赋敛,轻刑罚,尚节俭,任其自然,天 下就会安定,政权就会巩固,
发家 韩非 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子 主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 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 主张? 主张?老子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思想: :“无为” C、“小国寡民”的思 小国寡民” 想
2、孔子 、
生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 生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
探究 儒家、法家的治国方略有何不 同?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有什 问题: 问题:
么现实意义?
方略: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 方略: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 法家强调“法治” 主张 以法为本”“ 主张“ ”“法不 法家强调“法治”,主张“以法为本”“法不 阿贵” 阿贵”
德治和法治思想为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实施德治和法治, 的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实施德治和法治,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民主政治 的建设。 的建设。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最受到 统治阶级推崇?该思想产生了怎 样的影响? 原因在于: 原因在于: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夺 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3、符合诸侯国君增强国 兼并天下的愿望。 力,兼并天下的愿望。
影响:
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 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 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 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过于严厉 导致秦暴政,秦王朝 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 导致秦暴政, 短命而亡。 短命而亡。
结合课本概括老子的思想? 结合课本概括老子的思想?
“无为”的含义:反对严刑峻法,统治 无为”的含义:反对严刑峻法, 无为 者要不干预人民生活, 者要不干预人民生活,少一点欲望与作 少过问政事,薄赋敛,轻刑罚, 为,少过问政事,薄赋敛,轻刑罚,尚 节俭.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定, 节俭.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定,政权 就会巩固. 就会巩固.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这个时期自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历时五百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从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人物。

一、政治与社会1. 封建制度的衰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独立并形成了完整的国家体系,封建制度开始解体。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诸侯争霸,削弱了君主的权力,封建等级也开始松动。

2. 百家争鸣:诸侯之间的战争和政治变动,为各种思想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学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社会结构的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原本封建制度下的贵族阶层开始解体,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并出现了一些富商和职业农民。

二、文化与知识1. 儒家思想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礼法。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 道家哲学的发展:道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的,强调隐逸和自然。

道家思想的发展对后来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军事文化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对军事战略、兵器制造以及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文学与艺术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开端。

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相继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国际关系与文化交流1.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斗争,产生了不少典型的政治联盟与对抗。

2. 文化交流与融合:由于战争和政治的交往,不同地区之间开始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丰富多彩的时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深入发展,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从它们的特点、代表人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思想的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学派的兴起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诸子百家的兴起,这些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学说体系。

其次是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虽然各种学派争锋相对,但都在自由探讨和学习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再次是儒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儒家思想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主流的学派,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二、思想与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的几位代表人物:1. 孔子: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以无为而治,对后来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孟子》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观点。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的"性善论"对儒家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和反对奢华。

他提倡“兼爱”思想,强调爱的普遍性,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举制度、社会伦理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国家建立的转型,不同的思想家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影响至今。

一、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和封建体制的瓦解,社会出现了一些失控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儒家主要强调天人合一,将德治作为治国的主要方式。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优秀领袖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能力,这样才能以身作则,领导民众。

在儒家思想中,人际关系也被重视,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按照仁、义、礼、智的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强调天道自然,主张隐居治国,通常被认为与儒家思想对立。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放下功利心和执着,寻找内心的宁静。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著作《道德经》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三、墨家思想墨家的主要思想是爱与非攻,主张人们应该相互关心、愉快生活,而非互相攻击和争斗。

他们认为,高尚的品德应该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而非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也呼应了当时经济落后、战争频繁的社会现实。

尽管墨家的思想没有像儒家思想那样的影响力,但是他们提出的一些可贵的观点一直被人们所重视。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主张强有力的政治制度和明确的法律。

他们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可以保证各种利益得到公平的处理,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法家思想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例如秦始皇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思想的简单介绍,实际上每个思想流派都有复杂的内部阐释和不同的派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在文化和哲学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儒家强调的德治和人伦关系,还是道家强调的天道和自然之道,或是墨家强调的爱与非攻,以及法家强调法治和政治制度,都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思考、探究的精神和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展示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价值。

一、社会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仍然以封建制度为主,但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有着明显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封建领土的划分更加明确化,各个诸侯国横亘于中原地区。

其次,春秋时期的封建制度开始趋向地方自治,诸侯国日益强大,主权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最后,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农民、士人、商人等各阶层依据不同的身份和职业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待遇。

二、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兴盛的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为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儒家的孔子提倡“仁爱之道”,主张制约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权力,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墨家的墨子主张普遍的爱和无私的行为,反对战争和暴力;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等等。

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在文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诗经》等经典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以其优美的诗歌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三、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青铜器、陶瓷、绘画和音乐等。

青铜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从之前的功能性工具逐渐演化为具有装饰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这些青铜器不仅在形制上丰富多样、精美细致,更通过其上的纹饰传递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历史信息。

陶瓷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日常用品,同样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

以楚文化为主导的陶瓷制品,采用简约、朴素的造型和图案,凸显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绘画在战国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墓室内的壁画成为了重要的艺术载体。

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题材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风采。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

一、远古时期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汉字、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最早的汉字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

此外,远古时代还形成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等,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认识。

二、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的国家制度、礼制、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例如,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秩序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夏商周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这些哲学思想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思想碰撞,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提出了各自的政治、哲学、伦理主张,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局面。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诗经》、《楚辞》等重要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秦汉时期的传统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统一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汉朝还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多元并存、交融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交融性,如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

春秋的重要概念

春秋的重要概念

春秋的重要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春秋时代,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个重要概念是“春秋霸权”。

在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霸,谁能够称霸成为这一时期一个关键的问题。

战国时期的春秋霸权思想,强调实力,主张强大国家可以利用实力去征服弱小国家,从而实现霸权。

而实现霸权的国家,几乎会造成历史上后来诸侯困扰。

这种霸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二个重要概念是“礼乐”。

在春秋时代,礼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礼乐是一种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礼仪仪式、音乐舞蹈等规定,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

在春秋时代,礼乐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政治家们谋求权力和荣誉的重要途径。

第三个重要概念是“孔子思想”。

春秋时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孔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思想中包括礼、仁、义、智等许多重要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主张以仁义礼智和谐为基础,追求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

第四个重要概念是“五行”。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春秋时代的一种哲学理论。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代表着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基本属性,这种理论对于阐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总之,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同时也可以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和思想带来一定的启迪和帮助。

【文章2000字】第二篇示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的时间段,共有295年。

春秋时期的文化思想

春秋时期的文化思想

春秋时期的文化思想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春秋时期的文化思想都有哪些呢?这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个问题。

一、礼制思想春秋时期是礼制文化的发展时期,礼制思想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思想。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分裂状态,诸侯互相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势力斗争不断,这就要求各国有一套共同的礼仪和规范来维持互相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礼制思想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礼尚往来”,认为礼仪的应用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维护和协调各种不同人际之间互相交流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因此,在春秋时期,礼制思想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二、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想,那就是道家哲学。

春秋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所提倡的“道”是一种大自然的统一和人类社会的合乎人性的领悟。

根据老子的方法论,“不为无谓之累”,强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自给自足,保持自己的真实和完整。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根基,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儒家思想此外,春秋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想,那就是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礼制”等重要概念,发扬传统文化,表示对政治道德上的关注,同时又重视教育。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也是多样和复杂的。

不过,礼制、道家、儒家三种思想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思想,这三种思想和其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对中国的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哲学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哲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哲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人士,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一、文化春秋时期,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地方领主之间的战争和内部纷争十分激烈。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之间互相交换文化成果和技术,同时也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文化成果:1.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诗文集,它共收录了十七篇,作者有屈原、宋玉等。

楚辞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集之一,以歌颂爱情和历史事件为主题,以抒发情感和抨击时弊为特点。

通过楚辞,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

2.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

这本书主要是从仪式、礼节、音乐、舞蹈等方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礼记对后世的礼仪文化、社交礼仪以及国家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它主要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等,并以史为鉴,以警示后人。

本书的作者是鲁国官员左丘明。

春秋左传具有鲜明的文化和哲学特点,它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强调知行合一和修身齐家。

二、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荀子、墨子等。

本节中,将从几个方面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它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应该有「君子」的行为规范,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

孔子的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基础。

2.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围绕“道”而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第8课 春秋战国时期 的 思想文化
一、老子与道家
•生 • 代表作: 《道德经》 名言:福兮,祸之所倚; • 思 想:
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 平: 人(今河南鹿邑县人),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
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②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反双方可以相 互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政治: 主张“无为而治”,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
• 教育: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权;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③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 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 影响: 思想主张集中在《论语》,
但非孔子所著 ! ①孔子在封建时代被尊称为“圣人”; ②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③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 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
②屈原和《离骚》
学派 代表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子 荀子
主要思想
“兼爱” “非攻” “仁政” “民贵君轻” “重民” 唯物主义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 道法自然, 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
孔子讲课图
二、百家争鸣
• 原因: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代表: 1、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 任用贤人,提倡节俭,反对 厚葬。
2、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 主张:
①反对兼并战争,推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宣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节日与祭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节日与祭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节日与祭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文化节日和祭祀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和祭祀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祈福,也展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先祖的敬畏和感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节日1.农历一月初一: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挂上红灯笼、贴对联、放鞭炮、拜年、赏花等等。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到来,祈求家庭幸福安康和丰收。

2.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固定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烧香、祭拜月神和家祖。

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3.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赏菊花、喝菊花酒等等。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祈求健康长寿和纪念古代民间英雄——伯阳。

4.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纪念诗人屈原等等。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也是为了驱邪避恶和祈求丰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1.祭祀先祖在春秋战国时期,祭祖活动非常盛行。

人们会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时节,前往祖坟烧纸、上香、扫墓,以示尊重和怀念先祖。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感恩和敬意。

2.祭祀自然神灵除了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也非常敬畏自然神灵。

在每年的农历一月十五日,人们会举行大规模的祭灶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将神灵请到家门口,烧香、烧纸、蒸饺子,以供养神灵。

同时也是为了驱邪祈福和祈求平安。

3.祭祀鬼神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还非常相信鬼神,并且经常举行祭祀活动。

在做田间劳作或是去野外旅行的时候,人们会带上各种符咒和护身符,以避免被鬼神侵扰。

同时,在每年的七月半,人们还会举行盂兰盆会,为那些尚未超生的亡灵祈安。

春秋时期的文化繁荣

春秋时期的文化繁荣

春秋时期的文化繁荣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了许多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变化。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春秋时期的文化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一、春秋时期的文化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此时期间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商业贸易、文物传承交融,形成了高度文化的环境,文化传递和繁荣得到了推动。

而此期间,又正处于中国封建发展阶段,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兴阶层。

二、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1.文学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铸就时期。

春秋时期,是楚国的屈原,鲁国的孔子和管子,中山国的邹衍等众多文学家所创作的时代。

管子的著作《管子》成为秦朝的重要参考学习资料,卓有影响。

屈原作品《楚辞》语言华丽,富有音乐韵律,尤以《离骚》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

孔子作品《论语》和《大学》等,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哲学春秋时期,出现了诸多哲学家。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人在这个时期都有所作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创新时期。

孟子的著作《孟子》强调人性本善,鼓励人们行善积德。

荀子强调道德规范和学者修身齐家,也是中国历史上道德文化和礼仪文化的重要代表。

3.艺术春秋时期,艺术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当时汉字已形成,而且各国文字各有不同,各国的文化艺术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其中传世较多的,是齐国石人和鲁国墓道石刻。

三、春秋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春秋时期的文化,被后人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尤其是孔子和墨子等学者创立的儒家和墨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影响到了很多后世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

此外,春秋时期的文化也对古代中国历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四、结语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时期,文化方面的繁荣更是得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提升。

春秋时期,不仅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艺术家,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众多重要思想和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与落地创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与落地创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传承与落地创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化传承和落地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传承的基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国的兴起和大国的衰落,中国社会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文化传承的需求。

春秋时期,孔子以及其他一些文化名人开始思考和记录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和“仁爱之心”的概念,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后世。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口号,这是一种从行为上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文化传承的延续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兴衰让这种文化传承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弘扬了和平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价值观。

韩非子则提出了实用主义和法家思想,推崇法律制度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同时,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也变得非常频繁。

齐国的孟轲和楚国的屈原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

孟轲潜心于思辨和研究,他提出了“人生在世,忧患且多”的观点,让更多的人认同了他的思想。

屈原则是中国古代儿童诗歌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的诗歌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落地创新的实践文化传承不仅仅是把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重要的是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人们不满足于仅仅传承文化,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让文化更好地落地,并且创新出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制度。

例如在农业方面,朱熹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平均地权和社会公正,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在商业方面,商鞅则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分田制度和权力下放等,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他的改革措施让贫富差距减少,经济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实现文化传承和落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们提出了很多的培养方法和理念,让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春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受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深刻影响。

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制度春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兴起时期,也是中原地区各个列国竞相扩张的时期。

这段时期主要有两大政治制度:一个是君主专制制度,即诸侯国王专权;另一个是分封制度,即将封地分割成各个诸侯国领土的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春秋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国王在国家中拥有绝对权利。

但由于诸侯国的兴起,国王的权威逐渐削弱,各个诸侯国王也变得重要起来。

这种权力关系的变化是春秋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封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也是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

在春秋时期,周朝君主通过封赏使贵族得到了土地和劳动力,增加了自己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同时也加强了贵族之间的联系,保证了国家中央的统一。

二、思想文化春秋时期是思想文化大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诸多思想家和经典。

以下是春秋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和经典:1.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强调家族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强调礼仪和人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至今。

2. 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但其思想也起源于春秋时期。

他所创立的法家思想重视利益,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法制的建立和完善。

韩非子的这些思想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作之一,其成书年代早于春秋时期。

该书主要是各个诸侯国宫廷的诗歌和音乐作品,其中充满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探究和反思。

《诗经》为中国文学、音乐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经济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1. 生产方式的转变春秋时期是从氏族组织到封建组织的过渡时期,也是从手工业到农业社会的转变时期。

对《春秋》的评价

对《春秋》的评价

对《春秋》的评价《春秋》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经典,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各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春秋》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下面将就其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和阐述。

首先,《春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春秋文化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春秋文化侧重于礼仪、人伦、忠诚、守信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春秋》这一古代经典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春秋》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出之作。

《春秋》是以春秋时期的年代为依据,将各国的历史事迹,以年代顺序编写成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书写方法方面,《春秋》采用”春秋笔法”,即在撰写史书时,应简明、精炼、精确地写出史实,不偏不倚地表达史实,以求客观。

这一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史书的写作、编辑、修订、评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春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春秋》中的“尊王攘夷”、“君臣忠义”、“爱民如子”等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伦理、政治和法律的重要依据和范例,而其中的“君子之道,非所以断相于《礼》也,以之遂之也”的思想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最高境界的毕生追求,具有不可比拟的精神意义。

最后,《春秋》也是我国历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春秋时期,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各国战争频繁,而《春秋》则对战争进行了限制,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忠诚、信用,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以说,《春秋》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一部历史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风貌,更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春秋》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及其文化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及其文化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及其文化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这一时期的礼仪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内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

一、礼仪的起源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最初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而形成的。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逐渐演变为规范行为、维系社会秩序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礼记》对礼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规范,被誉为“礼仪之瑰宝”,成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代表文献。

二、礼仪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各个方面,下面我们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来阐述。

1、宗教礼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对宗教非常虔诚,因此宗教礼仪在礼仪制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祭祀礼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

此外,还有诸如宗教节日、庙会等不同形式的宗教仪式。

2、官方礼仪春秋战国时期的官方礼仪主要包括各种场合的宴席,例如君主接见贵客、官员赴任欢送、官员晋升仪式等等。

这些官方礼仪有助于树立君主和官员的威望,展示国家的文化魅力,体现社会秩序和礼貌规范。

3、家庭礼仪家庭礼仪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普及的礼仪形式之一,既体现了家族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也彰显了家族的传统和亲情。

其内容主要包括婚礼仪式、祭祖仪式、寿宴等。

在这些仪式当中,人们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和情感,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感情表达。

4、武术礼仪武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同时武术礼仪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武术礼仪是一种对于武术技艺的敬重和尊重,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勇敢精神,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展现。

三、礼仪的文化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文化信仰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约束社会行为的规范制度。

礼仪制度还为文化交流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纽带。

同时,礼仪制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偪:同“逼”,威胁(堂兄弟们威胁其地位)。 桓庄之族(晋侯的同祖兄弟们)又有什么罪过,可是晋
侯却把他们作为刑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桓庄之族的势 力威胁到了他晋侯的地位吗? 【亲以宠偪,犹尚害之,況以国乎?】 以:介词,凭借。凭借宠势(在尊位的势力)而构成威 胁。 況:同“况”。 以国:即“以国偪”,承上省略谓语动词“偪”。
卿士:天子身边的执政大臣。 勳:同“勋”。对王室有功勋,因功受封时的典策藏在盟府中。 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政府部门。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将虢是灭:前宾语,(晋国)将灭虢。是,代词 ,复指前宾语“虢”,可以看作是前宾语标记。
爱:舍不得。何爱:爱何,前宾语。 晋将要连虢都灭了,对虞还爱什么呢?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于:介词,引介比较的对象,“比”。 其:时间副词,将。(辨析 王力:指晋) 之:指代虞,我们。
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并没有改变,都是相同的祭品,但只是有德 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冯:意同“依”,保佑,后作“凭(憑)”。 神灵所保佑的对象,将转移到那些有德之人了。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明德:使德明,即推行德政。 以:连词,表修饰。(辨析 王力:表目的的连词) 荐:献,即向神献祭品。 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 假如晋国攻取虞国,同时又在国内推行德政来向神灵奉
王曰:“虽然, 必告不谷④。”对 曰:“以君之灵 ,累臣得归骨于 晋,寡君之以为 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 之,以赐君之外 臣首;首其请于 寡君,而以戮于 宗,亦死且不朽 。
虽然如此,请你一定要 告诉我你的想法。不谷 :不善,古代诸侯自称 之谦辞。
以:依靠;灵:福。
累臣:知罃自称。
再说,我们虞国跟晋国的关系,能够比桓叔、庄 伯跟晋侯的关系更亲近吗,他晋侯将会更加爱惜 我们虞国吗?
【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以为戮:以(之)为戮,把(他们)作为杀戮的对象,
即把他们杀了。介词“以”的宾语省略常见。戮:杀, 这里用如名词,表示杀戮的对象。
唯:语气系词,表判断。(王力参用王引之《经传释词 》“因为”。因果关系当是语句之间的语意关系,隐含 )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非人实亲:非亲人,“实”,代词,复指前宾语“人”,可看作 是前宾语标记。
依:意同“据”,保佑。 鬼神并不是亲近任何人,而只是保佑有德行的人。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 物。’】
明德惟馨:惟,语气系词。只有光明的德行才真是馨香。 惟德繄物:繄,语气系词。惟,范围副词。
寡君:我的国君。
外臣:外邦之臣。臣子 对别国君主称呼本国的 臣。
其:将;请:请求。
宗:宗庙,古代家族权 利很大,可以依据假发 杀人。
若不获命,而 使嗣宗职,次 及于事,而帅 偏师以脩封疆 ,虽遇执事, 其弗敢违。其 竭力致死,无 有二心,以尽 臣礼。所以报 也!”王曰: “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 而归之。
对于晋国的贪心是不可以启发的,对于外来的入侵者是 不可以放松警惕的。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一: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做一次。再:数词活用为动 词,做第二次。 之:代借路这件事。 其:通“岂”,哪。 做一次这种事情都已经是过分了,哪能做第二次呢?
【辅车相依,脣亡齿寒】 辅:面颊。车:牙床骨。 脣:同“唇”。两字形都是形声字,声旁同为“辰 ”,形旁一为“肉”,一为“口”。 齿:当唇者为齿,即门牙。(古时称大牙为牙,即 臼牙)
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 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何知:即知何,知道什么。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中寿:大约指活到六七十岁,此時,蹇叔已七八十岁:過了中寿的
年龄 拱:两手合抱。 与:参加。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 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
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 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殽: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北。 后:君。指夏天子皋,夏桀的祖父 文王:周文王。 所辟风雨:避雨的地方。 是:这 间:当中 焉,在那里 遂,副词,接着就 东,用如动词,指向东进发。 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 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
惩:戒,克制。 忿:怨恨。 宥(yòu);宽恕,原谅
。 释:释放。 累:捆绑;囚:囚犯;
累囚:被捆绑起来的俘 虏。 好(hào):友好。 及:赶上;与及:等于 说发生关系。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知罃的意思是:你并 不是为了我而是放我, 我凭什么对你感恩? 何以:用什么。 任:担当
献馨香的祭品的话,神灵还会不吃他们的祭品吗?
左传
蹇叔哭师
(僖公三十二年)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 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
杞子:秦將,受命于郑国防守,《烛之武退秦师》。 管:类似于现代的锁。 潜师:指秘密行军, 访:咨询,征求意见。 诸:兼词,之于。
有一个成语叫“暮虢朝虞”,或者叫“灭虢取虞”
宫之奇谏假道 宫之奇:虞国大夫。 谏:用言语纠正尊长的错误。 假:借。假道:借路,这里专指军队借路,
通过别国领土。 僖公五年:—655年。
【虢,虞之表也。】 表:外面,外围,这里指屏障。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启:启发,开启,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寇: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翫(wàn):同“玩”,习惯而不留心,掉以轻心,放 松警惕。(去声为读书音,阳平为口语音,也即文读和白 读的区别)
馘(guó):割下敌方 战死者的左耳(用来 报功)。这里与“俘 ”连用,指俘虏。
鼓:取血涂鼓,意思 是处死。
即戮(lù):接受杀戮 。
对曰:“二国图其 社稷,而求纾其民 ,各惩②其忿以相 宥③也,两释累囚 以成其好。二国有 好,臣不与及,其 谁敢德?”王曰: “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 受怨,君亦不任受 德。无怨无德,不 知所报。”

奚 荐 贤
祁 奚 荐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 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
请老:告老,请求退休.
《说文》:老者,考也.

考者,老也.
嗣:动词用如名词,指接替中军尉职务的人.
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 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 舌赤佐之。
以:用来。
求:索取。
于是:在这个时候。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 帅。
②王送知罃,曰: “子其怨我乎?” 对曰:“二国治戎 ,臣不才,不胜其 任,以为俘馘。执 事不以衅鼓,使归 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 怨?”王曰:“然 则德我乎?”
治戎:治 兵,演习军 队。这里的意思是交 战。
竭:尽;致死:献出生命。
臣礼:人臣所应尽的义务。重为之礼而 归之,为,在这里有“行”的意思。
③知罃之在楚也, 郑贾人有将置诸囊 中以出,既谋之, 未行,而楚人归之 ,贾人如晋,知罃 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 其功,敢有其实乎 ?吾小人,不可以 厚诬君子。”遂适 齐。
诸:之于。 如:到。 厚诬:深加欺骗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 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 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劳师:使师劳。 以:连词,表目的。 非所闻: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说我不赞成。 远主:指郑国国君。 无乃不可乎:表示委婉的反问句,相當“恐怕……吧” 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 行吧?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 里,其谁不知?”
所为:采取的行动。 而:转折连词。 无所:无所得,没有得到什么收获。 悖心:悖逆之心。 其:语气,加强反问语气 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
。 适:到。
解读:
知罃被俘九年,因为晋楚两国和解,交换俘虏 ,可以回国了。楚王很想借此机会拉拢他,再 三再四提问,总想套出他几句感恩戴德的话。 知罃却完全撇开个人恩怨,公事公办,毫不领 情。最后一问,逼他非报恩不可,他出于礼貌 ,先说两句“死且不朽”,但是报答的方式, 仍是公事公办,“无有二心,以尽臣礼”。这 样坚决地维护国格,真使楚王大出意外,不由 得更加礼重,并且由此得出“晋未可与争”的 结论。

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靠的,嘴唇没了门牙就会受 寒。 【其虞虢之谓也。】 其:语气副词,表示委婉的语气,恐怕。 虞虢之谓:谓虞虢。宾语前置。 恐怕就是说的像我们虞国和虢国这种互相依存的关 系呵!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大伯:大,后作“太”。大王的长子。 昭、穆:“左昭右穆”,宗庙在左的位次叫昭,在右的为穆,昭
于是:

在这时.
于是:

于是.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 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于是: 在这件事情上. 比:本义是挨着,紧靠.引申为串通,勾结,这里指
偏爱亲人. 党:偏私,袒护.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 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 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