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PPT
生理学PPT神经系统PPT
康复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非常 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功能、提高 生活质量。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 递质和激素来影响内分 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 能。
03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也通过分泌激素和细胞 因子来影响神经系统的 功能。
04
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维持 机体的稳态和应对各种 内外部刺激非常重要。
05
神经系统与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和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病因、症状等进行分类。其中,病变部位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周围神 经系统疾病;病因可以分为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生理学ppt神经系统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和突触 • 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功能 • 神经系统与疾病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负责合成 蛋白质和能量物质;树突是从胞体发出的多个短小分支,负责接收神经冲动; 轴突是从胞体延伸出的长纤维,负责传递神经冲动。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或细胞的兴奋或抑制,实现信息的传递 。
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 巴胺、5-羟色胺等。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
第6对——剑突平面
第8对——肋弓平面
第10对——脐平面 (二四六八十 角头剑
弓脐 )
4.腰丛
主要分支有:
(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2)股神经
(3)闭孔神经
5.骶丛 主要分支有: (1)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 支配臀 中小、 大肌 (2)阴部神经 (3)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 1)胫神经-- 钩状足 2)腓总神经---下内翻
运动(交感副交感)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 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形 态基础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一)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聚集而成。(色泽灰暗)。大脑、小脑表层
的灰质称大脑皮质、小脑皮质。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
二、脑神经
(一)脑神经序号及名称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 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 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窝神经 Ⅸ——舌咽 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 下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名称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 七面八庭九舌咽, 十迷一副舌下全。
小脑功能 小脑本领强 平衡肌紧张 协调肌运动 千万莫损伤
(五)第四脑室 1.位置 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底为菱
形窝,顶伸入小脑内。 2.沟通 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 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五、端脑
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 1.三个面 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 2.三个叶间沟 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3.五个叶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①促代谢型受体:11种 ②促离子型受体:海人藻酸受体5种,AMPA-R4种 , NMDA-R6种。
46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生
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 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30
递质和调质的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 胺
氨基酸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 类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阿片肽、脑 -肠肽、血管紧张素II、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脂类 花生四稀酸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类)
糖尿病
6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7
(二)神经胶质细胞
1.在周围神经:
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 (Satellite cell;
Capsular cell)
施万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 (Schwann’s cell;Neurolemmal cell)
胞体
N元
树突
突起
轴突
4
神经元基本功能
接受刺激、传递信息 ①感受刺激 ②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③可将神经信息传给效应器
5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0.4~120m/s 影响因素: ①直径:正比; (有髓f)6×直径(m); ②有无髓鞘: 有髓Nf快(跳跃式传导); ③髓鞘厚度: 轴索/总直径=0.6时最佳 ④温度:一定范围内正比.
神经系统的功能ppt-生理学PPT课件
10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 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020年10月2日
11
冲动的传导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神经纤维的直径 V直径大>V直径小,与内阻有关
(2)有无髓鞘,髓鞘厚度 V有>V无,跳跃式传导
(3)温度 V温度高>V温度低
的相对平衡;
2020年10月2日
2
❖神经系统一般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 系统两大部分,前者是指脑和脊髓部分,后 者为脑和脊髓以外的部分。
2020年10月2日
3
2020年10月2日
4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2020年10月2日
5
一、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
❖ 神经系统内主要含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类。 1.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高度分化,通过突触联系
2. 修复和再生作用:小胶质细胞能转变为巨噬细胞,清除变 性的神经组织碎片。
3. 免疫应答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内的抗原呈递细胞。
2020年10月2日
22
4. 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少突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可分别在 中枢和外周形成神经纤维髓鞘。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 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星形胶质细胞
6.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星形胶质细胞膜上的钠泵可将细胞 外过多的K+泵入胞内,以维持细胞外合适的K+浓度,有助 于神经元电活动的正常进行。
7. 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星形胶质细胞能摄取神经元释 放的某些递质,还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2020年10月2日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概念: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该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 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Na+、K+(尤其是对Na+)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EPSP
(一)突触的分类
按接触部位 • 轴—体突触 • 轴—树突触 • 轴—轴突触
按功能 • 兴奋性突触 • 抑制性突触
按信息传递 媒介物
• 化学性突触 • 电突触
(甲.轴-体突触;乙.轴-树突触;丙.轴-轴突触)
(二)突触的结构
①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操作式条件反射
斯金纳(B.F.Skinner)
特点: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运动 或操作后才能得到强化。
2.条件反射的消退和分化
条件反射建立后,给予和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可引起 同样的效应,称泛化(generalization) ;对原刺激多次反 复加强后,近似刺激则不再引起同样反应,称分化 (differentiation) ;分化是相似刺激得不到强化,使皮层产生 了分化抑制(differential inhibition) ;如果只是反复使用条件 刺激,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会逐渐减 弱甚至消失,称反射的消退(vanish) 。
5-羟色胺递质系统主要与痛觉、睡眠、情绪、性行为、内 分泌等活动有关。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CHAPTER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控制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以及突触后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与突触传递1 2 3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在突触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的种类根据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性可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
受体的类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或激活相关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CHAPTER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应、换能、编码等听觉传导通路耳蜗→ 听神经→ 脑干听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大脑皮层触压觉传导通路外周触压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痛觉传导通路外周痛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温觉传导通路外周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中枢及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感觉整合多种感觉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整体感知感觉剥夺与感觉过敏感觉剥夺指长时间缺乏某种感觉刺激,导致相应感觉能力下降;感觉过敏指对某种感觉刺激过于敏感,产生不适或疼痛等异常感觉。
CHAPTER03运动单位与肌纤维类型关系不同运动单位包含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影响肌肉收缩特性。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课件•神经系统概述•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目录•高级神经功能•神经系统疾病与功能障碍01神经系统概述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协调全身各部位的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位,传递信息。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神经元与突触传递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突触传递的过程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等步骤。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通过改变膜电位和离子通透性实现,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
03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通过特定的结合位点实现,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和细胞的生理功能。
01神经递质的种类与功能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等,参与不同的生理过程,如运动控制、情绪调节等。
02受体的类型与作用包括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偶联型受体等,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的生理反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02感觉功能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觉传导通路特异性传导通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非特异性传导通路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中枢与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感觉整合多感觉信息的整合与处理03运动功能运动单位与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
运动传导通路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构成的下行传导束。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下行纤维(锥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构成。
除锥体系以外的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传导通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甘氨酸 作用:脊髓 Renshaw 细胞的抑制性递质, 谷氨酸的协同激动剂 受体(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Cl 通透性↑
5.肽类递质及其受体 下丘脑的肽类激素 阿片肽 内啡肽(β-endorphin) 脑啡肽 (enkaphalin) 强啡肽 (dynorphin) 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类型 作用
G 蛋白耦联受体
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 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 尿肌、虹膜环行肌收缩, 消化腺、汗腺分泌↑, 骨骼肌血管舒张 拮抗剂 阿托品
筒箭毒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1)肾 上 腺 素 ( adrenaline,A ; 或 epinephrine,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或 norepinephrine,NE) 及其受体 ① 肾上腺素能纤维: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②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位于延髓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在低位 脑干
(三)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1.轴浆运输的形式 顺向运输:快速运输(410mm/d) 慢速运输(1-12mm/d) 逆向运输:NGF、病毒、毒素。 2.轴浆运输的机制 驱动蛋白(kinesin)
(四)神经与靶组织的相互营养作用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neurotrophin,NT)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主要生物效应: (1)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正常发育和 分化所必需 (2)对轴突生长方向有决定性诱导作用 (3)维持神经元的存活
(四)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1.突触后兴奋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2)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 + + →突触后膜对 Na 、K (尤其是 Na )通透 性↑→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EPSP 总和达阈电位水平时,引发突触后 神经元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 整 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4.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突触后神经元 Ca2+↑→激活 Ca-CaM 激酶 Ⅱ→蛋白质磷酸化,并产生逆行性信使物 质(如 NO)使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 5.长时程抑制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2+ 可能与突触后神经元 Ca ↑→受体磷酸 化、对递质的敏感性↓有关
小结
一、EPSP与IPSP
EPSP 1.突触前 兴奋性 神经元 神经元 2.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 + 3.突触后膜离子 Na 、K ,尤 + 通透性的变化 其是Na 通透 性↑
IPSP 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 抑制性递质 Cl-通透性↑
———————————————————————
EPSP 4.突触后膜电位 变化 5.突触后神经元 兴奋性 6.在信息传递中 作用 去极化 增加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部位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纤维类型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 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容易疲劳 2.影响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因素 纤维直径 V(m/s)≈6xφ(μm) 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最适比例为 0.6 温度 3.神经纤维的分类
③肾上腺素能受体
亚型 分布 与 效应
受体 1、 2
心肌收缩力↑,血 管、子宫平滑肌收 缩, 虹膜辐射状肌 收缩。 胃肠平滑肌舒张 E>NE>ISO 酚妥拉明
受体 1、 2、 3
血管、子宫、小 肠、支气管平滑 肌舒张。 心肌收缩力↑, 心率↑ ISO>E>NE 普萘洛尔 1:阿提洛尔 2:丁氧胺
→末梢 A 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突触后 神经元 EPSP 幅度↓,不容易去极化达阈 电位水平而表现为抑制。 (3)特点: 潜伏期较长(20ms) ,抑制作用时间也 较长(100-200 ms)。 不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选择 性抑制突触传递。 (4)意义:选择性调节感觉信息传入
2.突触前易化 (presynaptic facilitation) (1)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型突触 (2)机制:易化性中间神经元 B 兴奋→ + 2+ 末梢 A K 通道关闭,动作电位时程↑→Ca 内流↑→末梢 A 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突 触后神经元 EPSP 幅度↑,容易总和达阈电 位水平而兴奋。
②Ach 在中枢的分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角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丘脑感觉接替核的特异性投射神经元 ●纹状体、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和小脑 内的胆碱能神经元
③ 胆碱能受体
亚型 M 受体 M1~5 N 型 Ach 门控通道 肌肉型烟硷受体 神经元型烟硷受体 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骨骼肌收缩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兴奋
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 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 ,甘氨酸(Gly)
(1) 谷氨酸 作用:大脑皮层内及感觉传入纤维的兴奋 性递质 受体:①促离子型受体(配体门控通道) : KA 受体,AMPA 受体,NMDA 受体 ②促代谢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
(2)γ-氨基丁酸(GABA) 作用:主要是脊髓以上中枢(大脑、小 脑、纹状体)的抑制性递质 受体:①GABAA 受体(离子通道耦联受 体) :Cl 通透性↑ ②GABAB 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 : + 2+ K 通透性↑,Ca 通透性↓
(一) 受体(receptor) 1.受体的概念:识别和转导 激动剂(agonist) 结合 生物效应 拮抗剂(antagonist)结合 无生物效应 配体(ligand)激动剂和拮抗剂 受体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2.分类 (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促离子型受体) (2)G 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 神经递质和调质 1. 递 质 ( neurotransmitter ) 和 调 质 (neuromodulator)的概念 2.递质和调质的分类(表 10-3) 3.递质的共存 ●Dale 观点与 Dale 原则 ●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或相互制约,使神经调节更加精 确,以适应对复杂功能调节的需要。 4.递质的代谢
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 CNS 细胞外液适当的 K+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 突触蛋白: 突触素Ⅰ(synapsin Ⅰ) 突触连接蛋白(synaptophysin) ●突触前递质的释放 2+ Ca 在递质释放中的作用 ●囊泡膜的再循环
2.突触后抑制 ( 1 ) 抑 制 性 突 触 后 电 位 (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2)机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 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对 Cl 通透性↑, Cl 内流→突触后膜超极化(IPSP)→突触后 神经元不容易产生兴奋而表现为抑制。
(六)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布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七)突触的可塑性(plasticity) 1. 强直后增强 (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2+ Ca 在突触前末梢积累 2. 习惯化(habituation) 2+ 突触前末梢 Ca 通道失活 3. 敏感化(sensitization) 2+ 突触前末梢 Ca 内流↑(突触前易化)
(一) 电突触传 递 形态学基础: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特点:迅速、双向 意义:使相邻神经元同步活动
( 三 ) 局 部 回 路 神 经 元 ( local circuit neuron, LCN)与局部神经元回路( local neuronal circuit,LNC) 树-树型突触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1)神经元不一定是基本功能单位 (2)神经元活动不再有固定的“功能极 性” (3)突触传递不一定需要全或无的动作 电位
激动剂 拮抗剂
1:哌唑嗪 2:育亨宾
(2) DA 递质、受体系统 分布: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中脑-边缘系统投射系统 结节-漏斗投射系统 受体: D1,D5→cAMP↑ D2,D3,D4→cAMP↓
3. 5-HT 及其受体 分布:5-HT 神经元位于中缝核群 受体:5-HT1~7受体
4.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突触后抑制 5. 影响 抑制突触后神经 范围 元所有的兴奋性 信息传递 6. 生理 调节传出神经元 意义 活动。使神经元 活动及时终止或 促进同一中枢内 神经元活动协调
突触前抑制 仅抑制某一传入 神经末梢的信息 传递 调节传入神经元 活动,选择性控 制传入的感觉信 息
二、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一)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特点: ●无突触的结构特点 ●无 1:1 的支配关系 ●曲张体与效应器距离远(>20μm) , 传递费时长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 上有无相应受体
3.突触前受体 意义:调节突触前递质的释放
4.受体的脱敏现象 (1)同源脱敏:仅丧失细胞对特殊配体的 反应,机制:受体与激动剂结合后,不能 与效应酶发生结合。 (2)异源脱敏:脱敏后,细胞对其它配体 也无反应。 机制: (1)受体-G 蛋白脱偶联 (2)受体数量下调
(一) 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及 其受体 (1)Ach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① 胆碱能纤维: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一) 突触的分类 轴-树,轴-胞,轴-轴 (二) 突触的微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