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词精编版
(完整word版)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敕使之然也:敕通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口,名词作状语,每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杳.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好挺者,糅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郑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郑子之徒/(7)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占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己归去来兮辞【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高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见知识点
高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见知识点一、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汇总(一)高中教材中的重点古今异义词1.执事【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古义】①做事情,主持工作;②敬称对方。
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2.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东方道路上。
(招待过客)的主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3.行李【今义】出门带的包裹等。
【古义】出使的人。
行李之往来。
(《烛之武退秦师》)4.夫人【今义】妻子。
【古义】那个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5.穷困【今义】贫穷。
【古义】走投无路,处境窘迫。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荆轲刺秦王》)6.偏袒【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荆轲刺秦王》)7.不顾【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古义】不回头。
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8.郎中【今义】方言中指中医医生。
【古义】宫廷的侍卫。
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9.左右【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
②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古义】近臣。
左右既前,斩荆轲。
(《荆轲刺秦王》)10.山东【今义】山东省。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沛公居山东时。
(司马迁《鸿门宴》)11.婚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古义】儿女亲家。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司马迁《鸿门宴》)12.非常【今义】副词,很。
【古义】意外的变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鸿门宴》)13.至于【今义】表示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古义】到达。
至于顿丘。
(《诗经·氓》)14.浩荡【今义】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古义】荒唐,没有准则。
怨灵修之浩荡兮。
(屈原《离骚》)15.流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古义】随水流而消逝。
宁溘死以流亡兮。
(屈原《离骚》)16.岌岌【今义】形容十分危险。
【古义】高耸的样子。
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17.陆离【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词类活用①名词做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②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③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⑤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⑧动词作名词輮使之然也(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整理二、古今异义:①直走咸阳(古义:跑,奔,趋向;今义:行)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③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⑤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⑥ 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三、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毕,被动用法,被灭亡;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5.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6.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7.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
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9.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10.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11.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四、一词多义:一: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把)3、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3、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3、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焉: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的样子,助词。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精品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精品
一、古今异义
1、芳蕙:《阿房宫赋》中芳蕙一词原指芳草,后来用作女子“婉称”,古书中多指
妃嫔。
2、伶:伶,原指擅长辩论、演唱或讲经、诵诗的文人,后来指宫廷歌舞演员。
3、彩练:《阿房宫赋》中,彩练一词指舞蹈,凡是彩练的舞蹈多都是见效的礼仪舞蹈。
4、芹:《阿房宫赋》中,芹一词原指一种植物,泛指香草,后来指古代宫廷正装。
二、词类活用
1、名词:雨具,清凉,黄药,鱼网,暮色,碧玉,晨辉,玹琟,泥沙,红锦,翠旋。
2、动词:扬,婺,兴,暴,洗,薰,踊,拂,弥,矜,暖,饱。
3、形容词:春风,馥郁,素淑,初开,昭昭,明媚,碧草,传香。
4、副词:若流,飘荡,细巧,皎月,庶几,娉婷,嘹亮,犹缥。
三、一词多义
1、锦:《阿房宫赋》中,“锦”一词有三种含义,指“双十一”、“布料”和“丝
织品”。
2、瑶:《阿房宫赋》中,“瑶”一词可以指“宝石”,也可以指“花朵”。
3、几:《阿房宫赋》中,“几”一词有两个含义:1)指桌子,几上布满锦缎舞蹈曲
子砧为舞前准备;2)也指“多少”,如“庶几”、“汝穆几度”等。
人教部编版(部编版)文言文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舍: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休息) 便舍船。(丢下,抛弃)—《桃花源记》 之: 又数刀毙之。(代词,它,这里指狼。)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 以: 屠惧,投以骨。(介词,把)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来) 盖以诱敌。(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 它,这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拾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代词 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代词 指狼) 闻: 有闻而传之者。(听说) 求闻之若此。(传闻)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 使......知道) 之: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代词,指陈射箭)
《桃花源记》 《小石潭记》
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 请以军礼见。(动词,用) 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 向或数量的界限)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 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具答之。(代词,桃源人所问问题) 处处志之。(虚用,无所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代词,指这个消息) 以: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 表疑问,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论语》十二章 《诫子书》 《狼》
《穿井的一人》 《陋室铭》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
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但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举例: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词义弱化:如“怨”,古代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如“诛”,最初只是表示责问、谴责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的意思。
感情色彩变化:如“可怜”,古代表示值得怜悯,现在表示可爱。
下面就罗列中学阶段常见的95个古今异义词。
1.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例:卷卷有爷名(《木兰诗》)4.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5.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
)例: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6.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例: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7.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记》8.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9.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例:无论魏晋(《桃花源记》)10.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的意思。
)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11.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
)例:默而识之(《论语》十则)12.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初一部编版《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君子古:有才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2.朋古:(同门为朋)志同道合的人今:朋友
3.三古:多次今:二加一的数字
4.可以古:可:可以;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5.殆古:疑惑今:大概,几乎
6.疏古:粗糙今:疏通
7.水古:冷水今:冷水和热水
三、词类活用
(一)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名词用作状语
3..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5.形容词作名词
6.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二)文中的词类活用句子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可以为师矣成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 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乐不亦乐乎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5.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堪其忧那种
6.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
于我如浮云对于。
文言文考点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汇总
文言文考点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汇总在中考文言文考察中,词类活用和古今异议词是常考点。
今天跟着助手一起复习这部分内容: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如:(二)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
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
如: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如:三、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上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的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如:四、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如:古今异议词汇总为便于初三复习备考,特将七—九年级文言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集录如下: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
有些词的意义,以前包含的范围较小,后来范围扩大了。
比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指长江黄河,今指“所有的江流河水”。
②词义缩小。
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缩小了。
例如“国”在古代指“国家或京城”,今义只指“国家”。
③词义转移。
古代一些词的词义,已经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了,这就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牺牲”原是指祭祀用来做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即是此意;现在的“牺牲”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词义发生了转移。
又如“走”,古义是“跑”、“逃跑”、现在是“步行”的意思。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
指汉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不同的改变,比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在古代汉语中是指不当面批评,属中性词,今义是指“诽谤”“中伤”的意思,就是贬义词。
归纳初中各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的特殊用法(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归纳初中各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的特殊用法。
(二)通假字(三)词类活用(四)多义词所以故虽有名马命名名之者谁人称代词必先苦其心志旧的温故而知新出名虽有名马指示代词其一狼坐于前故名其原因公问其故名字自为其名难道其真无马邪?特意故使人问之说出名其一处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一会儿立有间出名不以千里称也表并列黑质而白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号称诈自称公子扶苏表转接攻之而不胜间中间骈死于槽枥之间称而隔开与外人间隔符合不能称前时之闻表顺接望桓公而还走参与又何间焉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表修饰恂恂而起发动举大计亦死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表疑问安求其能千里也被举用胶鬲举于版筑之间顽固汝心之固表感叹其真不知马也举固本来固已怪之矣也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坚固长城之固表停顿是马也成就死则举大名矣必定而戍死者十六七表陈述不以千里称也观赏予观夫巴陵胜状灭亡亡,百姓苦坐着众宾团坐观景观岳阳楼之大观也亡逃跑今亡亦死坐同“座”满坐寂然看着但坐观罗敷同“无”没有亡以应因为但坐观罗敷在战于长勺当作武陵人捕鱼为业于是见渔人乃大惊于比苛政猛于虎对不足为外人道也乃竟然乃不知有汉由于生于忧患为是项燕为楚将你家祭不忘告乃翁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担任为屯长王道得道者多助建造为坛而盟道极点以为妙绝疾病君之病在肌肤正道伐无道绝隔绝来此绝境病说起不足为外人道也消失群响毕绝困苦不堪则久已病矣奇异明有奇巧人上下、光景高可二黍许丢下便舍船,从口入奇生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
许舍零数约八分有奇赞同杂然相许房屋房舍俨然标记处处志之寻找寻向所志鞭子执策而临之志寻策意志必先苦其心志不久寻病终驱使策之不以其道同“饲”,喂养谨食之况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哪里且焉置土石食且焉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将近年且九十语气词始一反焉代词,它肉食者谋之取消独立性虽我之死你若毒之乎之助词,的大小之狱之动词,去辍耕之垄上若句尾助词久之,目似瞑倒装标志何陋之有如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后面带宾语。
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名词“目”带宾语“陈胜”,用作动词。
以目示意)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带宾语“之”。
用作动词,用脚踢)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名’’带宾语“其一处”,用作动词,说出) ②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例如:中通外直,不革不挚。
(名词‘‘蔓’’和“枝”前面有副词“不”,用作动词.乱出蔓茎;横生枝节)③名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名词罾”前面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捕捉)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名词‘‘志’’前面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做标记)④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时前面肴连词“而’’或副词,有时前面既没有连词也没词。
例如: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剪。
(《冯婉贞》)(方位名词“前”前面有连词“而”,用作动词,向前跑来)(2)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名词“腊’’后面带宾语“之”,用作使动词。
使……成为腊,把……制成干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域”后面带宾语“民”,用作使动(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名词“宾客”后面带宾语“其父”,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4)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多带有比喻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等意思。
例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像犬一样)②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或凭借,有“用……”或“依据……”等意思。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簸箕、土筐)失期,法当斩。
(《陈涉世家》)(依照法律)③时间名词“日”、。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总结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总结《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一、古今异义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
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
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二、通假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通“版”,雕版)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同“只”。
仅仅)4、则用纸帖之(“帖”通“贴”。
粘附)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雕版”)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2、名词用作动词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四、一词多义1、板(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板(名词作状语)(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雕板(名词)2、印(1)若止印三二本。
(印刷,动词。
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2)每字为一印。
(字印,印章,名词。
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3、火1)持就火炀之。
火(名词)(2)火烧令坚。
用火(名词作状语)(3)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4、可(1)瞬息可就。
可以(能愿动词)(2)高可二黍许。
大约(副词)5、若(1)若只印三二本。
如果(连词)(2)不若燔土。
《醉翁亭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醉翁亭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文言现象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六国论(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期限。
)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曲折,确实)
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
4.下车引.之:(古义:来。
今义:引导。
)
5.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引导。
)
6.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指家中的侄子辈。
今义:子女。
)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古义:家庭。
今义:内心。
)
8.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顺。
今义:因果。
)
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大概。
今义:差别。
)
10.不亦君子
..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1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能够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
1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
13.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1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
15.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
)
16.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
今义:危险,几乎。
)
17.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
18.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19.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
20.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
21.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
2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岸。
今义:与湿相对。
)
23.并.沉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2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看。
25.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
2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原来是。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
27.是.非木柿:(古义:这。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
28.转转不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
29.但.知其一:(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当时,却。
)
3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
今义:坚固。
)
31.不筑.:(古义:修补。
今义:建筑。
)
32.居.数月:(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今义:居住。
)
33.人皆吊.之:(古义: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
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
34.胡人大.入塞:(古义:指大规模。
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积等方面超过通常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
)
35.死者十九
..:(古义:指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今义:指数字。
)36.马无故亡.而入胡:(古义:逃跑。
今义:死亡。
)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日。
4.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7.弗食.:名词作动词,吃、品尝。
8.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9.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10.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暴涨
..:动词作名词,洪水。
12.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13.智.子疑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14.近.塞上之人:动词做形容词,附近。
15.家富.良马:形容词座动词,富有,指有很多。
重点词:1.欣然:高兴的样子,若整句翻译就应该解释为高兴。
2.何所拟:像什么。
3.寒雪:寒冷的雪天。
4.即:就是。
5.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6.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7.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9.期行:相约同行。
10.尊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1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12.愠:生气。
13.三省:多次反省。
14.为:替。
15.立:战力,站的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6.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建议。
18.堪:忍受。
19.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0.焉:与此,意思是“在其中”。
21.笃:忠实,坚守。
22.夺:改变,替换。
23.临:到达。
24.澹澹:(水波)荡漾。
25.竦峙:高高的挺立。
竦,高起。
峙,挺立。
26.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27.次:停留。
28.昏鸦:黄昏是的乌鸦。
29.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30.云脚底: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31.是故:所以。
32.自强:自我勉励。
亲,勉励。
33.敩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4.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35.《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命,《尚书》中一种文章体裁。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溯古代的事迹的汇编。
36.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37.自反:反省自己。
38.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39.圮:倒塌。
40.究竟:终于,到底。
41.于:介词。
42.设帐:讲学,教书。
43.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44.湮:埋没。
45.失石: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46.溯流:逆流。
47.啮:这里是冲刷侵蚀的意思。
48.遂:于是。
49.坎穴:坑洞
50.溯流:逆流,
51.坏:毁坏。
52.何惧:怎么就,表示反问。
53.将:带领。
54.髀:大腿。
55.丁壮:壮年男子。
5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
引弦,拉开弓弦。
:
57.跛:瘸腿,
58.保:保全。
59.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
数,术数的人。
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
60.塞:边塞。
61.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62.骥:良马。
63.历史:有远大抱负的人。
64.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65.养怡:指调养身心。
怡,愉快,和乐。
66.黍:黄米饭。
67.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68.开轩面场圃:打开窗子,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
69.把酒:端起酒杯。
70.桑麻:这里泛指庄稼。
71.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就,接近。
72.初日,早上的太阳。
7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中有空心亭。
74.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75.赚得:骗得。
76.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77.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78.去:它。
指方塘。
79.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80.日暮:黄昏时候。
81.藕花:荷花。
82.争渡: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争,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