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陕、甘、宁、青等省若干个湿陷性黄土场地预浸水处理的有关资料,结合宁夏扶贫扬黄工程11泵站地基预浸水处理设计、施工、观测等工作,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为类似工程地基处理方案的正确选择提供一些经验。

宁夏扶贫扬黄一期工程,包括红寺堡灌区工程、固海扩灌灌区工程和水源工程三部分。灌区引水流量37.7m3/s,设计灌溉面积8.67万hm2,年用水量5.1亿m3,计划搬迁安置移民67.5万人。在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下达的1999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已列为国家102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固海扩灌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有主泵站12座,其中Ⅳ级自重湿陷性场地约占1/3,由我院承担的十、十一泵站地处清水河三级阶地,根据施工图阶段地质报告:十泵站场地湿陷性土层厚达25m,十一泵站场地湿陷性土层厚达36m,对于如此大厚度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若设计处理措施不当,势必产生有害沉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给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在本次泵站设计中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本工程有关特点,地基处理方法采用预浸水处理。由于预浸水处理地基目前对于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应用还不很成熟,预浸水处理地基的耗水量、湿陷量、停水条件、稳定标准及处理后地基的压缩性和承载力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于其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目前的研究现状

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综合陕、甘、宁、青等省若干个湿陷性黄土地基预浸水处理的有关资料,概述其成果如下:

1.1 浸水坑面积大小对自重湿陷量的影响

根据试坑浸水试验结果表明:面积较大的试坑具有较大的自重湿陷量,面积相近的试坑,其湿陷量基本相近,试坑的形状对湿陷量影响较小。当浸水坑尺寸大小等于湿陷性土层厚度时,由于消除了侧边土阻力的影响,方可使自重湿陷充分发生,即试坑的最佳尺寸应等于湿陷土层的厚度且不小于10m。

1.2 土体湿陷开始时间、湿陷高峰出现时间

根据试坑浸水实验成果显示:面积较大的试坑,其湿陷速率要比面积较小的试坑为快,土层湿陷速率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浸水后的第2~3昼夜。此前,由于水的浸入深度逐渐加大,土的加固性结构逐渐破坏,故湿陷速率逐渐加快;此后,由于土又不断密实,深层浸水的影响相对较小,湿陷速率又逐渐减小,直至达到稳定或缓慢的蠕变变形。

1.3 湿陷量、耗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根据有关资料,浸水时间愈长,耗水量愈多,湿陷量亦愈大,但湿陷速率却愈来愈小,昼夜单位面积耗水量亦逐渐减小。

1.4 坑外变形特征及浸水影响范围

根据有关资料,试坑在浸水1~2昼夜时,坑边向外0.3~1.0m处出现第一道环形裂缝,随后在外围相继出现新的裂缝。裂缝呈同心圆状分布,最外边处的裂缝距坑边的距离约等于

试坑的直径。

二、十一泵站预浸水概况

2.1 站址地质概况

十一泵站站址位于固原县张堡二队南侧,地处清水河三级阶地中部,地面平坦开阔,高程1532.0m,勘探竖井深41m,未见地下水位,据民井调查地下水位埋深大于60m。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由上到下分为两层,上部黄土、下部壤土。

从室内土工实验资料分析可看出:黄土属自重湿陷性土,壤土属非湿陷性土,湿陷性黄土层厚36.5m,地表向下0~18m,土层的一般湿陷系数δs=0.03~0.07,属中等湿陷性土;地表向下18.0~36.5土层的湿陷性系数δs<0.03,属轻微湿陷性土,湿陷性土层的下限高程1495.51m。在200kPa压力下的最大湿陷系数0.110,饱和土自重压力下的最大自重湿陷系数0.068。最大总湿陷量大于140.46cm,最大自重湿陷量115.68cm。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评价,该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Ⅲ~Ⅳ级,湿陷程度严重~很严重。

2.2 预浸水处理设计

(1)预浸水处理范围:处理范围包括泵站主副厂房、前池及1#镇墩,浸水坑按大于基础四周5m,边长按不小于需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做控制。

(2)砂井设置:依据地质报告,十一泵站湿陷土层厚度为36.5m,为加速土层湿陷,根据《泵站施工规范》,设计采用表层水畦泡水(水畦中明水深度为0.3~1.0m)和深层浸水孔相结合的方式。深层浸水孔间距为2m,孔径为100~150mm,孔深为26m(需浸水土层深度的3/4),孔内填入碎石或小卵石。

(3)沉降观测要求:浸水后第1~5天,每天观测2次;第6~30天,每天观测1次;第30~45天,每2天观测1次;第45以后,每5天观测1次。

2.3 预浸水处理施工与观测

(1)浸水:11泵站于6月25日作好了浸水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并进行了试浸。6月26日上午9:00时正式开始浸水。注水5天后,坑面全部覆盖,并于次日坑内保持5~10cm 水头。浸水第7日(7月2日),坑内水头达30cm。除6月28日下雨,不能拉水,坑内水位下降较大外,一般情况下,坑内水面均能保持30~105cm的水头,供水情况基本正常。11泵站2001年12月5日停水,浸水天数共计162天。

(2)沉降观测:11号泵站地基浸水处理观测224天(浸水观测162天,停水后观测62天),分别对浸水坑内外点的沉降按设计要求进行了观测。

观测结果:11号泵站停水前,坑内沉降量127.5~188.6cm,平均167.7cm,坑外沉降量随着距坑边距离的增大,沉降量由大变小至零,最大值155.1cm;停水后,坑内沉降量16.2~85.3cm,平均47.3cm,坑外沉降量16.8cm。浸水前后累积沉降量:坑内163.0~261.1cm,平均215.1cm,坑外沉降量最大值169.2cm。

(3)水量观测:11泵站注水2001年6月26日开始,2001年12月5日结束,共计浸水162天。总注水量124043m3。

(4)停水条件及稳定标准:根据沉降观测结果,8月底(浸水约65天)以前的沉降较大,9月底(浸水约95天),沉降一般为2.5mm/d,此后至停水(2001年12月5日)的这段时间,坑内点的沉降量基本在2.0mm/d左右缓慢减小,随浸水时间的增加,沉降量有减小之趋势,但不十分明显,不能满足《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的稳定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