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浅见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浅见摘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工程要求,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防水措施、管道敷设以及与建构筑物的防护距离等,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和使用。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检漏井,检漏管沟,防护距离一、湿陷性黄土的概念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属于特殊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和自重湿陷两种,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黄土浸水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不发生湿陷,只有在附加一定压力后浸水才发生湿陷的湿陷性黄土。
二、给水排水工程设计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给水排水工程设计,首要的选择就是对地基进行处理,消除地基的湿陷量,使得给水排水埋地管道设置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再无湿陷危害。
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对地基进行全部处理,因此在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就要采取与建构筑物相适应的防水措施,来避免和减少因给排水埋地管道渗漏造成的湿陷。
1、给排水管材选择及连接方式湿陷性黄土地区选用的管材应经久耐用,建筑物室内压力管用于生活饮用水时宜选用不锈钢管、钢塑复合管、涂塑管、铜管、PE-RT管、PP-R管,铝塑复合管等,管件应与管材相匹配。
室内排水管道可采用机制排水铸铁管,柔性接口;PVC-U管,粘接。
室外压力管宜采用球墨铸铁给水管、PVC-U、PE冷水给水塑料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给水管。
自流管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PVC-U双壁波纹排水管,PE排水管、玻璃纤维夹砂排水管等。
考虑到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震烈度大都在7度以上,就是说,湿陷性黄土地区兼有湿陷、震陷双重危害,基于此情况,给排水管道本身的材质、强度及接口的严密性均是防止建筑物湿陷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应提高管材材质标准,且在适当部位和有条件的地方均应做柔性接口,同时加强对管基的处理。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与处理方法研究_黄雪峰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已有几十 年,具体方法也很多,但归纳起来其基本思路[3,4] 不外乎以下几种:
(1) 全部消除基础以下黄土层湿陷性,这对于湿 陷性黄土土层厚度在 15 m 以内时容易达到,其常用 方法有垫层法(处理深度 1~3 m)、强夯法(处理深度 3~12 m)、挤密法(处理深度 5~15 m)等。
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有 关问题的探讨
多年来对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是否一定要 消除其全部湿陷性问题,很多工程设计工作者对此 提出了疑问。笔者在工程实际中遇到过类似问题。 在过去大量的工程实际应用中,很多建(构)筑物基础 以下处理深度(3~5 m)和剩余湿陷量还很大,但没有 水浸入地基,使用多年也未发现地基湿陷问题。
单位 名称
工程 总湿陷量 处理厚 剩余湿陷
损坏
浸水原因
名称 /cm 度/m 量/cm
程度
二分厂 70
1.5
兰州石油
化 工 机 器 段钢车间 46
1.0
厂
段铁车间 29
1.0
水管冻裂
47
漏水
严重
地面和室
37
严重 外漏水
地面和管
24
严重 沟漏水
空气压
缩站
55
1.0
兰州机车
车辆厂 锻工车间 59
3.5
大联合
(4) 根据地质条件、湿陷性黄土厚度、湿陷量大 小、湿陷敏感程度、荷载大小等多种因数和笔者多 年工程经验,建议采用整片最小地基处理厚度和剩 余湿陷量控制(见表 2)。
1引言
中国黄土分布之广、厚度之大以及地层层序之
完整,是举世闻名的,它连续分布在甘肃的中部和 东部、宁夏南部、陕西的西北部和中部、山西和河 南的西部及其他一些地区,连续分布面积约 4.4×105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与处理方法研究
城市建筑┃岩土·基础工程┃U RBANISM A ND A RCHITECTURE ┃G ROUND F OUNDATION E NGINEERING145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与处理方法研究Explore the Treatment Thickness and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Thickness Self-weight and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宋俊斌 ■ Song Junbin[摘 要]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在黄土地开展工程建设也日益频繁,但问题也由此显现。
从低阶到高阶的工程建设,湿陷性黄土层也日益增厚,处理较为困难。
本文在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上,根据具体的工程实例,对其进行了方法与原则的探讨。
[关键词] 大厚度自重 湿陷性 黄土地基 处理方法[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people carry out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loess land is increasingly frequent, but the problems are occurs.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rmation is increasingly thickening from the lo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high and the treatment bec- omes more difficul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bases on the sp- ecific engineering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and princ- iples in dealing with large thickness and collapsible loess.[Keywords] large thickness self-weight, collapsible, loess fou- ndation, treatment method一、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厚度思路(1)黄土层湿陷性在基础以下则全部消除,该方法实用于小于15 m 厚的湿陷性黄土层,方法多为1~3 m 处理深度的垫层法、3~12 m 处理深度的强夯法或5~15 m 处理深度的挤密法。
某景观水池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探讨
某景观水池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探讨摘要:通过某大型景观水池在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实施,对景观水池的地基处理进行了方案对比分析,并对设计中遇到的主要难点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素土挤密桩1 工程概况:景观水池建设地点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为某公园景观水池,景观水池为该公园主要组成部分。
水池面积为2624m2,池体深度为0.6~1.0m,池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下土层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
由于景观水池面积较大且平面不规则,考虑该水池为露天结构,将水池设计为A、B、C、D四个水池。
其中D水池与其余水池高差为10m。
2 土层分布及地基处理的难点:2.1 土层分布:(1)填土层(Q4ml):厚度0.6~1.2米,褐黄色,以粉土为主,土质较均匀,干燥-稍湿,疏松-稍密;(2)黄土状粉土层(Q3eol):厚度11.4~29.1米(未穿透),层面高程2110.83~2124.87米。
黄褐色,土质较均匀,虫孔、孔隙较发育,含有较多白色钙质条纹,稍密,稍湿。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较差。
其中15~25.0米以下中密。
2.2 地基处理的难点(1)该场地南侧黄土状粉土湿陷等级为Ⅲ级自重湿陷.北侧黄土状粉土湿陷等级为Ⅳ级自重湿陷。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此湿陷性黄土土层分布厚度大于100m,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
(2)该场地西侧为9m高陡坎,该山体土体目前仍然有位移。
陡坎边坡以及开裂,局部破损较严重。
3 地基处理3.1 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1)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3.0.1条,该构筑物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分类为丙类。
(2)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6.1.10条湿陷性黄土地区常用的处理方法,当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5-15m,可采用挤密法。
对该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未提出可靠的处理方法。
(3)根据《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工程处理技术措施》DB62/T25-3060-2012,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是依靠国内现用工程手段的常规做法(预浸水法除外),难以满足国标中关于剩余湿陷量要求的湿陷性黄土地区,根据此标准第5.0.2条丙类建筑处理深度不应小于10m。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设计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设计作者:张颂一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以西北某电解铝厂工程给排水设计为例,简要从检漏管沟、防护距离的确定和管道检漏防水措施、管道接口形式、管材的选用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各项工程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性黄土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防护距离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1) 08 (c) -0041-011前言湿陷性黄土是我国西北地区比较普遍的工程地质条件,其土质特点和工程危害表现为遇水浸湿时,使黄土发生增湿软化效应,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的危害极大,其防水问题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设计的重要课题,而其中配套给排水工程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尤为明显。
本文以西北某电解铝厂工程给排水设计为例,简要从检漏管沟、防护距离的确定和管道检漏防水措施、管道借口形式、管材的选用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各项工程措施。
2工程概况西北某电解铝厂总占地面积约2 9公顷,该场地所属地貌为黄土塬塬边台地,整个厂区处于半填半挖非岩质边坡,除厂区东南部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大部分地段属于自重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性黄土表现为黄土在上敷土的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黄土会发生显著附加下沉。
地基湿陷等级为Ⅳ级,全厂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分布在16.9至27米之间,平均厚度为20米,属于严重湿陷性黄土区。
厂区黄土层不含水,地下水埋深为80米,以黄土之下的粘性土为顶板,属于承压水,可以不考虑地下水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3给水排水设计3.1基本防水措施3.1.1给排水管道材料及接口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排水工程设计,管道本身的强度及接口的严密性是防止引起建筑物地基湿陷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设计选用合适的管道材料及接口是基本防水措施的第一步。
从近几年的工程实践看:塑料管以重量轻、耐腐蚀、水流阻力小、节约能源、安装简捷、综合造价低等优点受到工程界青睐,但生产大管径的塑料管生产厂家少,技术不成熟,产品质量不稳定,且管材与管件配套不完善,造成工程采购困难,以至增加了采购造价,延长了工程建设周期。
浅谈水利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谈水利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土中水分不断蒸发,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鹽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1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其最大特点就是湿陷变形,有两个显著特征:1)变形量大,常常超过正常压缩变形的几倍甚至几十倍;2)发生快,一般在浸水1h~3h就开始湿陷。
就一般的湿陷事故而言,往往在1d~2d内就可能产生20cm~30cm的变形量,这种量大、速率快而又不均匀的变形往往使水利工程发生严重变形甚至破坏。
所以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来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因地基的湿陷或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小于0. 002 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
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教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
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宁夏扶贫扬黄工程泵站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法处理地基研究
重 一 很 严重 。
由 于 该 泵 站 场 地 的 自重 湿 陷 性 黄 土 厚 度 很 大 (5 以 3m
扶 贫 扬 黄 灌 溉 一 期 程 己 列 为 国家 12个 重 点 建 设 项 目之 0
一
。
固海扩灌灌区 程有泵站 I , 中具有 I 2座 其 v级 ( 严重 )
自重湿陷性 黄土场地的泵站约 占 ,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 度达 2 6 黄土 自重湿 陷量高达 1 0 2 0m。 0号泵站场 5 3 m, 6 6e 1
土层 , 层厚 3m, 5 浅黄色 , 土质较均匀 , L 属 自重湿 陷性土 多孑 , 层 , 陷下限深度 3 m; 湿 5 ⑤壤 土层 , 层厚 大于 2 m, 5 为第 四系 上更新统冲积粉 土层 , 呈棕黄~ 浅红色 , 塑 , 硬 稍湿 , 一般 属非 湿陷性 :层 卜 黄土层存 地表 卜 1n 范匍 内, 8- 最大 湿陷系数 6 O0 9 . , = 9
。
最 大 自重湿 陷 系数 = . 1地表 下 1-5 , 大湿 陷 系 06; 0 8 3m 最
数 6 O0 0 最 大 自重湿 陷系数 = . 0 .5 , = 00 。整个场地计算 自 5 重 湿陷量 一般不 大 于 10 m, 大 可达 10m; 4c 最 6c 计算 总湿 陷
数 6 ) 1- . , (O 5 0 3 湿陷程度轻微 ; 土层下部无湿陷性 。场地 . 0 壤
湿 陷 性 上 层 厚度 2 5 0 2 m。
l 号 泵站位于 同原县七营镇张堡二队 , 1 该场地地处清水 河 Ⅲ级阶地中部 , 地势较 开阔, 地形较平坦。由地质勘察报告 知, 该场地 的地下水位深 度大 于 7m; 0 场地黄 土层总厚度 大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试验研究一、概述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类地基因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和工程特性,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湿陷性黄土在遇水浸湿后,其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地基承载力降低,甚至引发地基沉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试验和分析,探究地基处理深度的合理范围,以及湿陷性评价的有效方法,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试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浸水试验、载荷试验、原位测试等,以全面评估地基的湿陷性能和处理效果。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得到了关于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的一系列重要结论和建议,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对于推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湿陷性评价方法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水平。
1. 研究背景:介绍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特点和问题,阐述其在我国分布广泛、工程危害严重的现状。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我国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地基类型,其工程特点和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复杂性。
这种地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地,这些地区广泛分布着厚层黄土,且黄土的湿陷性特征明显,对工程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上。
一方面,这种地基的湿陷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即在浸水或受雨水作用时,其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地基承载力降低,沉降变形增大,甚至引发地基失稳等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其厚度较大,地基处理难度也相应增大,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我国,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性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湿陷性黄土处理的探讨与研究
l sblvle sf r u rjc a ii s o r oe t p i o t o p
J £ Y W ,I 1
关键 词 :湿 陷性 黄 土 ,地 基 处理 , 防水 措 施
c lp bly I s f nd tonte t en , w a er 0O iq ol siit a i oes , ou a i r a m t t pr fn
是 一种 下 沉 量 大 、下 沉 速度 快 的失稳 性 变 形 ,对 建 筑 物危 害 性 大 。本 文 从 湿 陷性 黄土
发 生 的 原 因 、评 定 以 及 处理 措 施 等 方面 进 行 本 工 程 湿 陷 性 黄 土 处理 的探 讨 与 研 究 。
C l p i i y l e s i a kn fu s t rt d s ia d i c mp e e c n 0i a n s iw o l sb l s s i d o n a u a e o l n o a i o t n lt 0 s } t o l t d O h
采 用 。而 煤场 直 径 一般 较 大 ,故进 煤场 栈 经过 山西省 石楼 县 、柳 林县 、 中 阳县 、孝
桥 即属于 大跨 结 构 ,可 采用 预应 力 ,既减 义市 、 汾 阳市 、平遥 县 和文 水县 。 根据 山
少 材料 ,又 改善 结构 性 能。 本工 程 是 进 圆 形煤 场 的 6 Om 跨 输 煤 栈 桥 , 山 西 省 线 路 附 近 的 一 些 以 往 地 质 资 料 ,
1 概 述 .
近 年来 ,考 虑到 环境 污 染问题 ,多数
2 湿 陷性 黄 土概 况 .
我 院在 宁东 一山东 - 6 0 V直流 线路 i 6k -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与防水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与防水措施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与防水措施摘要:随着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地质情况也愈加的复杂。
黄土地基是西北地区工程施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情况,当黄土地基遇水后,则会产生湿陷性黄土地基,这会增加施工的难度,也会对既有的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同时对其施工的地基处理措施以及防水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防水措施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number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onstruction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geologic conditions of more complex. The northwest in loess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is more common in a kind of geology condition, when the loess foundation in water, then can produce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buildings have a certain effect.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features and its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and waterproof measures are discussed.Keywords: foundation treatment, collapsible sex, loess foundation, and the waterproof measures湿陷性黄土在我国的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分布的较为广泛,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较强的垂直节理。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10页word文档
目录1 引言 02 试验概况 (2)2.1 场地条件 (2)2.2 浸水试坑布置和仪器埋设 (2)2.3 DDC 处理区域布置 (3)2.4 挤密桩区域布置 (3)3 试验成果分析 (3)3.1 湿陷变形特性研究 (3)3.2 水分入渗规律研究 (4)3.3 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研究 (5)4 结论 (7)参考文献 (8)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及地基处理方法研究摘要: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水分入渗规律以及地基处理合理方法等问题,选择典型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布置沉降观测点和埋设水分计的浸水试验以及挤密桩、DDC(孔内深层强夯)桩地基处理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分入渗过程中,深度22.5~25.0 m 以上土体易发生湿陷,该深度以下土体则含水率增加缓慢,达不到湿陷起始含水率,不易发生湿陷,因此该深度考虑可作为现场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也可作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地基处理时可参考的地基处理下限深度。
DDC 桩间距为1.0~1.4 m 时,无论从挤密系数还是湿陷系数都能满足规范要求;挤密桩15 m 试验区域沉降量较小,但其剩余湿陷量任未满足要求,这也佐证了关于22.5~25.0 m 深度难于发生湿陷的结论。
试验成果可作为今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以及黄土规范进一步修订的参考。
关键词: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地基处理;湿陷变形;入渗;剩余湿陷量1 引言黄土的湿陷性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修建在黄土地基上的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发生破环,公路路面开裂,水利设施失效,经济损失很大。
黄土湿陷主要由于水分进入土体从而引起的结构破坏。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工业和民用工程修建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上,这给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性的课题。
如何避免由于水分入渗导致的工程结构破坏,迫在眉睫。
黄土湿陷变形特性研究主要有室内和现场两种手段。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
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关键技术要求摘要: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的影响较大,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塌陷,进而会对路基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年限和使用安全。
下面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浅谈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要求。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要求1.什么是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在一定外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其分为自重型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型湿陷性黄土两种。
自重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即发生湿陷;在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不发生湿陷,需要自重应力和由外部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其属于特殊性质的土。
2.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当遇水且在一定力作用下迅速破坏,产生较大湿陷,强度迅速降低,具有湿陷性、易溶蚀和易冲刷性。
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肉眼能看见的大孔隙。
天然剖面呈竖直节理,颜色一般呈黄色或黄褐色,塑性及抗水性弱,透水性较强。
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成分,且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性盐成分,有时还含有石灰质结核等。
3.湿陷性黄土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湿陷性黄土由于受水影响较大,在水的影响下会使地基塌陷,给其上面建筑物、路基等造成很大的危害。
单对道路路基来说,可能会产生的病害有路基变形、凹陷、开裂、道路边坡崩塌、剥落、道路结构内部宜被水冲蚀成土洞和暗河等,因此在其上施工时应根据路基填筑高度,填筑方式及道路使用期间对沉降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对地基进行加固等处理方法为主,以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为辅,减轻或者消除地基湿陷对路基产生的危害。
4.路基施工对湿陷性黄土主要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主要是通过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达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程度,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灰土或素土垫层换填法、冲击碾压法、重锤夯实或强夯法、石灰土或二灰土挤密桩法、桩基础法、预浸水法、化学加固法等措施,并采取防冲、截排、防渗等防护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减轻或者消除湿陷性对路基破坏的影响。
无水构筑物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无水构筑物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试验研究报告——兼论DDC工法桩间土渗透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二○○九年十月摘要课题立项,源于变电站工程无水构筑物(构、支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课题总体目标,以简化湿陷性处理厚度为宗旨。
属于应用性研究成果。
甲、乙类建筑物,若完全执行有关规范规定的厚度进行处理,基本上失去了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而目前,现有的设备能力和处理手段,又难以满足要求,潜藏着诸多实际难度和问题。
针对目前采用的DDC工法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强大动力的挤压作用下,桩间土除了被挤密实,地基综合性得到显著改善之外,还发现,桩间土的渗透(透水)性发生了明显的实质性的变化,变成了微透水或不透水(i×10-5cm/s或i×10-6cm/s)的地层,完全具备了防水阻水能力。
因此,既可用来加固地基,简化地基处理厚度,改善和提高复合地基综合性能,又具备了阻隔水渗入地基的功能,可以防止地基发生湿陷。
以下是本成果的闪光点:创新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蕴含在以下条文中。
1、对于没有生活、生产用水的变电站或类似工程的甲、乙类建筑物地基,当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在基底以下的厚度大于15m(H>15m)时,可以简化处理厚度。
在侧向浸水防范到位,不考虑剩余湿陷的条件下,按本报告的意见:地基处理厚度比有关规范规定的处理厚度约可减少1/2或2/3。
2、复合地基处理技术方法,只限于采用DDC工法处理的复合地基。
3、从机理上,DDC技术方法,以其具有强大势动能,强制性地迫使桩间土的结构重新组合排列,变为紧密状态。
以至孔隙(裂缝)体积发生锐减,孔隙通道弯曲度变大,甚至变为盲孔、盲道,透水性能大幅下降,防渗透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失去或基本失去透水性能。
比天然黄土渗透系数(k)下降2~3个数量级(cm/s或m/昼夜)。
具有了可以做为实际工程的隔水阻水层(类似于铺设防渗土工膜)加以应用,本报告认为应予以启动投入使用。
黄土湿陷性的施工处理措施分析-毕业论文
黄土湿陷性的施工处理措施分析【摘要】对于湿陷性黄土渠道, 基础处理不当, 会造成渠道湿陷破坏。
渠道湿陷性处理应根据实际条件及湿陷特性分段进行。
预浸水法需要预留的浸水时间长、耗水量大, 对于工期要求紧或缺水地区应谨慎使用; 先试水后运行法不仅浪费水, 而且试水运行安全不易保证, 不宜采用; 灰土或水泥土垫层法、原土翻夯法是比较经济、实用的渠道湿陷性基础处理方法, 适用于处理湿陷性较强的自重湿陷性渠道基础。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渠道基础处理1 我国现状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为63 万余km2 , 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 在青海、宁夏、河南也有部分分布, 其他在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 也有不连续或零星的分布。
湿陷性黄土面积约占黄土分布总面积的60 %左右, 大部分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孔隙比一般比较大, 并往往具有肉眼可看到的大孔隙, 但由于在颗粒间具有较大的结构强度, 故在天然干燥状态下, 黄土仍可承受一定的荷重, 并且变形量也较小。
但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 受水浸湿后, 黄土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的附加下沉, 这就是黄土湿陷性。
近年来, 我国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兴建的提水灌溉和引水灌溉工程很多, 例如甘肃的引大入秦、临夏南阳渠灌溉工程、靖会电力提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陕西的泾惠渠、冯家山水库灌区、东雷灌区, 宁夏的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扩灌工程, 山西禹门口灌区、大禹渡灌区等工程, 均布置在湿陷性黄土区内。
在这些地区, 有些工程由于湿陷性黄土处理的工程措施不当, 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黄土的湿陷性已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工程问题。
2 几种常用的渠道基础处理措施目前, 在我国湿陷性地区常用的渠道基础处理方法主要有垫层法、预浸水处理法、先试水后运行法、原土翻夯处理法。
以下分别进行介绍:2.1 垫层法垫层法就是将渠底以下一定范围内的湿陷性土层挖去, 用一定体积比配合的灰土或水泥土, 或粘土在最优含水量情况下分层回填夯实或压实。
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探讨
对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探讨湿陷性黄土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工程地质问题。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实践对几种常用地基处理方法的具体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灌注桩预浸水1 黄土分布及概述黄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工程地基,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面积达1 300万km2,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9.3%。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于北纬33°~47°之间,尤以34°~45°之间最为发育。
总面积约为63.5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的4.9%左右。
黄土的堆积厚度为世界之最,其厚度中心在洛河和泾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达180~200 m。
由此向东西两边逐渐减薄。
其分布南始于甘肃南部的岷山、陕西的秦岭、河南的熊耳山、伏牛山,北以陕西白于山、河北燕山为界,西起祁连山,东至太行山。
湿陷性黄土约占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达30 m左右。
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
黄土按其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一般将不具层理的风成黄土称为原生黄土,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迁重新沉积而成的为次生黄土,工程界统称它们为黄土。
次生黄土一般具有层理,较原生黄土结构强度要低。
黄土在一定压力(土自重或自重压力和外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的显著下沉现象,称之为湿陷。
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中国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对湿陷性黄土从工程角度作了明确划分,将湿陷系数δs≥0.015的黄土定义为湿陷性黄土,同时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大于7 cm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小于或等于7 cm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并将黄土的湿陷等级划分为轻微(Ⅰ级)、中等(Ⅱ级)、严重(Ⅲ级)、很严重(Ⅳ级)4个级别,这里不再详述。
湿陷性黄土地层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层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层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研究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质,在建筑工程中常常会遇到。
由于其含水量高导致黄土地层的稳定性较差,且容易发生沉陷、龟裂等问题,给工程的施工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层进行处理,提高其稳定性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层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工程施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1. 湿陷性黄土地层的特点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层又称软黄土,其特点主要包括高含水量、较低的抗力与刚度以及易发生沉陷等。
黄土中含有许多细小的颗粒,容易与水分结合形成胶结物,导致土体变得黏性较大。
当遇到外界水分影响时,黄土容易吸水膨胀,从而增大了黄土地层引起建筑物沉陷的风险。
2. 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的原理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是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地层中设置管桩,利用管桩中设有预应力钢筋,对土体施加预应力使土体紧密结合,提高土体的抗力和稳定性,从而降低黄土地层的沉陷风险。
浸水沉桩是通过注水的方式使黄土地层中的水分饱和,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增加其密实度和抗力。
3. 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为了验证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首先,选择了一片典型的湿陷性黄土地层进行试验。
在试验区域内,首先设置了一排预应力管桩,然后进行了注水处理,将黄土地层浇灌至饱和状态。
在注水完成后,进行了桩内预应力的施加,通过检测桩内应力变化和地表沉陷情况,得到了下述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黄土地层中设置预应力管桩并注水饱和后,地表沉陷明显减小,沉陷速率明显降低。
通过对应力的变化进行监测,发现预应力管桩对黄土地层施加的压力能够有效地改善土体的稳定性,提高其抗沉陷能力。
同时,预应力管桩也能够有效地改善黄土地层的密实度,提高其抗力和刚度,进一步降低工程施工和使用中的风险。
4. 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地层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的研究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层的稳定性和抗沉陷能力;(2)预应力管桩施加的预应力能够改善土体的密实度和刚度,提高其抗力;(3)预应力管桩浸水沉桩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预浸水法消除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
预浸水法消除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
刘佳;薛塞光
【期刊名称】《宁夏工程技术》
【年(卷),期】2004(003)002
【摘要】为了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场地建筑水利工程,基本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通过在宁夏固海扩灌十一泵站场地进行预浸水的试验研究,观测了湿陷量与浸水时间关系、耗水量与浸水时间关系、场地变形量,以及处理效果检测与评价,得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经过一定的预浸水后,黄土自重湿陷量全部消除,地基呈中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的结论.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总页数】4页(P115-118)
【作者】刘佳;薛塞光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数学计算机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扶贫扬黄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宁夏,银川,7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41.7
【相关文献】
1.采用预浸水法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J], 曾保刚;井原华
2.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 [J], 薛杰军;孙刚锋
3.宁夏扶贫扬黄工程泵站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法处理地基研究 [J], 哈双;黄雪峰;薛塞光
4.深层浸水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J], 陈明明
5.深层浸水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J], 陈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层浸水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深层浸水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陈明明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7(000)019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兰州某拟建工程通过地面浸水与深层浸水两种方式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试验比选分析,通过检测结果对两种浸水方式的浸水处理效率、影响范围和处理效果作出分析和评价.
【总页数】2页(P141-142)
【作者】陈明明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预浸水法消除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 [J], 刘佳;薛塞光
2.董志塬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研究 [J], 王治军;潘俊义;马闫;游良容
3.深层浸水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J], 陈明明;
4.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 [J], 王义强
5.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 [J], 黄雪峰;陈正汉;哈双;薛塞光;孙树勋;徐毅明;金学菊;朱元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后的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后的处理措施- 结构理论建与山前坡积地上,上复土层为第四纪洪积、坡积层,属新近堆积的压缩性较高的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1992年发现建筑北外墙有多处裂缝,缝宽最大10毫米,斜裂缝处在窗户的对角称八字形,水平裂缝在窗台以下;内横墙与北外墙相交处也不同程度发现45度和垂直裂缝,斜裂缝北高南低;基础明显下沉,局部基础顶面与地圈梁已经脱开,且外墙向北倾斜。
随后一段时间我们派专人进行仔细观察,发现裂缝仍在发展,如不及时处理,随时有可能发生破坏。
一、原因分析第一步先查阅竣工资料,发现原设计没有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进行设计,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都没有提出特殊要求。
第二步沿北墙在基础边每隔10米挖一个探井进行现场检查,当挖至基础下1.0米深时,发现土中水分特大,若几个小时不挖,则坑中浸水较多,再继续下挖发现基础下仍有1.0-1.5米厚的填土层,第三步查找漏水源,首先自室内水池下水开始查找,最后发现距建筑物北外墙4米处有一根主下水管道,由于管道材料为陶土管,填土下沉后,将管道压弯,接口处大部分开裂漏水,分析上述原因得出如下结论:基础下部填土层没有挖掉,没有做换土处理,再加上下水管距建筑物太近,水管破裂后污水流入填土地基。
致使其含水率增大、土质变软,大大降低了承载能力,造成建筑物下沉。
二、采取措施根据填土地基的含水率与承载力的关系,我认为要保持建筑物稳定,使之不在下沉,必须采取堵住水源、降低土壤的含水率、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方可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建筑物才不再下沉。
为此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第一步杜绝水源将原来的下水管全部拆除,沿原管线挖坑,将多余水排出,待基槽干后更换新的下水管道,由于管线距建筑物较近,故采用铸铁管道代替陶土管。
第二步加固地基由于地基土的含水率较大,土的密实度小,必须采用降低土的含水量的办法,增加土的密实度。
经过方案比较决定采用打灰砂桩的办法解决地基土的密实度问题。
因为,灰砂桩中的生石灰有较大的吸水性,且本身吸水后体积增大近一倍,将对灰砂桩周围的土壤侧向加压,使饱和土排水固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陕、甘、宁、青等省若干个湿陷性黄土场地预浸水处理的有关资料,结合宁夏扶贫扬黄工程11泵站地基预浸水处理设计、施工、观测等工作,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为类似工程地基处理方案的正确选择提供一些经验。
宁夏扶贫扬黄一期工程,包括红寺堡灌区工程、固海扩灌灌区工程和水源工程三部分。
灌区引水流量37.7m3/s,设计灌溉面积8.67万hm2,年用水量5.1亿m3,计划搬迁安置移民67.5万人。
在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下达的1999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已列为国家102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固海扩灌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有主泵站12座,其中Ⅳ级自重湿陷性场地约占1/3,由我院承担的十、十一泵站地处清水河三级阶地,根据施工图阶段地质报告:十泵站场地湿陷性土层厚达25m,十一泵站场地湿陷性土层厚达36m,对于如此大厚度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若设计处理措施不当,势必产生有害沉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给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在本次泵站设计中地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本工程有关特点,地基处理方法采用预浸水处理。
由于预浸水处理地基目前对于处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应用还不很成熟,预浸水处理地基的耗水量、湿陷量、停水条件、稳定标准及处理后地基的压缩性和承载力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于其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综合陕、甘、宁、青等省若干个湿陷性黄土地基预浸水处理的有关资料,概述其成果如下:1.1 浸水坑面积大小对自重湿陷量的影响根据试坑浸水试验结果表明:面积较大的试坑具有较大的自重湿陷量,面积相近的试坑,其湿陷量基本相近,试坑的形状对湿陷量影响较小。
当浸水坑尺寸大小等于湿陷性土层厚度时,由于消除了侧边土阻力的影响,方可使自重湿陷充分发生,即试坑的最佳尺寸应等于湿陷土层的厚度且不小于10m。
1.2 土体湿陷开始时间、湿陷高峰出现时间根据试坑浸水实验成果显示:面积较大的试坑,其湿陷速率要比面积较小的试坑为快,土层湿陷速率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浸水后的第2~3昼夜。
此前,由于水的浸入深度逐渐加大,土的加固性结构逐渐破坏,故湿陷速率逐渐加快;此后,由于土又不断密实,深层浸水的影响相对较小,湿陷速率又逐渐减小,直至达到稳定或缓慢的蠕变变形。
1.3 湿陷量、耗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根据有关资料,浸水时间愈长,耗水量愈多,湿陷量亦愈大,但湿陷速率却愈来愈小,昼夜单位面积耗水量亦逐渐减小。
1.4 坑外变形特征及浸水影响范围根据有关资料,试坑在浸水1~2昼夜时,坑边向外0.3~1.0m处出现第一道环形裂缝,随后在外围相继出现新的裂缝。
裂缝呈同心圆状分布,最外边处的裂缝距坑边的距离约等于试坑的直径。
二、十一泵站预浸水概况2.1 站址地质概况十一泵站站址位于固原县张堡二队南侧,地处清水河三级阶地中部,地面平坦开阔,高程1532.0m,勘探竖井深41m,未见地下水位,据民井调查地下水位埋深大于60m。
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由上到下分为两层,上部黄土、下部壤土。
从室内土工实验资料分析可看出:黄土属自重湿陷性土,壤土属非湿陷性土,湿陷性黄土层厚36.5m,地表向下0~18m,土层的一般湿陷系数δs=0.03~0.07,属中等湿陷性土;地表向下18.0~36.5土层的湿陷性系数δs<0.03,属轻微湿陷性土,湿陷性土层的下限高程1495.51m。
在200kPa压力下的最大湿陷系数0.110,饱和土自重压力下的最大自重湿陷系数0.068。
最大总湿陷量大于140.46cm,最大自重湿陷量115.68cm。
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评价,该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Ⅲ~Ⅳ级,湿陷程度严重~很严重。
2.2 预浸水处理设计(1)预浸水处理范围:处理范围包括泵站主副厂房、前池及1#镇墩,浸水坑按大于基础四周5m,边长按不小于需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做控制。
(2)砂井设置:依据地质报告,十一泵站湿陷土层厚度为36.5m,为加速土层湿陷,根据《泵站施工规范》,设计采用表层水畦泡水(水畦中明水深度为0.3~1.0m)和深层浸水孔相结合的方式。
深层浸水孔间距为2m,孔径为100~150mm,孔深为26m(需浸水土层深度的3/4),孔内填入碎石或小卵石。
(3)沉降观测要求:浸水后第1~5天,每天观测2次;第6~30天,每天观测1次;第30~45天,每2天观测1次;第45以后,每5天观测1次。
2.3 预浸水处理施工与观测(1)浸水:11泵站于6月25日作好了浸水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并进行了试浸。
6月26日上午9:00时正式开始浸水。
注水5天后,坑面全部覆盖,并于次日坑内保持5~10cm 水头。
浸水第7日(7月2日),坑内水头达30cm。
除6月28日下雨,不能拉水,坑内水位下降较大外,一般情况下,坑内水面均能保持30~105cm的水头,供水情况基本正常。
11泵站2001年12月5日停水,浸水天数共计162天。
(2)沉降观测:11号泵站地基浸水处理观测224天(浸水观测162天,停水后观测62天),分别对浸水坑内外点的沉降按设计要求进行了观测。
观测结果:11号泵站停水前,坑内沉降量127.5~188.6cm,平均167.7cm,坑外沉降量随着距坑边距离的增大,沉降量由大变小至零,最大值155.1cm;停水后,坑内沉降量16.2~85.3cm,平均47.3cm,坑外沉降量16.8cm。
浸水前后累积沉降量:坑内163.0~261.1cm,平均215.1cm,坑外沉降量最大值169.2cm。
(3)水量观测:11泵站注水2001年6月26日开始,2001年12月5日结束,共计浸水162天。
总注水量124043m3。
(4)停水条件及稳定标准:根据沉降观测结果,8月底(浸水约65天)以前的沉降较大,9月底(浸水约95天),沉降一般为2.5mm/d,此后至停水(2001年12月5日)的这段时间,坑内点的沉降量基本在2.0mm/d左右缓慢减小,随浸水时间的增加,沉降量有减小之趋势,但不十分明显,不能满足《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的稳定标准。
三、预浸水处理观测结果分析3.1 湿陷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试坑浸水0~5天,浸水坑用水量较大,车拉供水不足,沉降量较小,一般小于5cm。
浸水6~45天,浸水坑面全部浸水,并能保证30cm以上的水头,湿陷量增大,达120m。
此阶段累计湿陷量已达总湿陷量的50%左右。
46天~停水前,湿陷量~时间关系曲线又趋平缓,直至沉降相对稳定。
停水期间,湿陷量变化特征与浸水期的表现极为相似,仅仅是湿陷量相对较小而已。
3.2 湿陷速度的变化特征浸水初期,湿陷速度一般小于10mm/d,第6~45天,湿陷速度最快,45天之后,湿陷速度逐渐减小,直至沉降稳定,10月底(浸水约125天),沉降为2.5mm/d,此后至停水(2001年12月5日)的这段时间,坑内点的沉降量基本在2.0mm/d左右缓慢减小,随浸水时间的增加,沉降量有减小之趋势,但不十分明显。
停水后10天左右,湿陷速度出现停水后的峰值,达30~40mm/d,此后又变小,渐趋稳定。
3.3 总耗水量、每昼夜耗水量~浸水时间关系总耗水量~浸水时间成正比关系。
本次供水采用汽车拉水、管道送水两种方法,每昼夜耗水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总的趋势是:浸水初期,用水量大,耗水量不稳定;浸水后期,用水量变小,耗水量稳定。
具体情况是:11号泵站浸水162天,总耗水量124043m3。
该泵站实际浸水面积,比理论面积大,这主要是由于浸水坑边塌陷沉降,坑边局部部位也被浸水,其单位面积耗水量约为33.6吨/米2。
3.4 坑外地面变形特征随着自重湿陷的产生,在浸水坑周围陆续出现环形裂缝,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裂缝发展呈“缓—快—缓—闭合”之趋势。
浸水初期,裂缝发展较缓;浸水25~40天左右,裂缝发展最快、最明显;以后又变缓,新裂缝在继续出现,最先出现的部分裂缝渐渐闭合。
裂缝出现部位距坑边最大距离约45m,在浸水坑西侧。
3.5 处理效果检验与评价11泵站在停水约4个月之后,现场布置探坑3个。
探坑深度13m(自坑底面以下),在探坑深度范围内每米取样1件,进行室内常规土工试验。
探坑开挖后发现,11泵站停水4个月之后,13m以下的土层仍呈饱和状态,不能取样。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其饱和自重压力下的自重湿陷性系数(δzs)一般均小于0.015,计算自重湿陷量△zs=1.9cm,小于7cm。
200kPa压力下的最大湿陷系数(δ)一般也小于0.015,计算总湿陷量△=6.0cm。
湿陷性基本消除。
浸水处理后的11号泵站场地土层,呈中~高压缩性,以中压缩性为主。
其承载力标准值为130~150kPa。
经计算,11泵站基底压力设计值为p=11.4t/m2。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f=22 t/m2。
因为p≤f ,所以地基是稳定的。
四、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见解4.1 沉降变形稳定标准关于沉降变形稳定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及《泵站施工规范》(SL234-1999)的规定为:浸水时间以全部自重湿陷黄土层湿陷性变形稳定为准,其稳定标准为最后5天的日平均湿陷量应小于1mm。
11号泵站地基浸水观测162天,停水前坑内点最后5天的日平均沉降量基本在2.0mm/d左右,随浸水时间的增加,沉降量有减小之趋势,但不十分明显,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标准。
笔者通过对青海、甘肃、陕西等地有关预浸水资料的查阅后认为,规范编制时所收集的预浸水试验场地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多为10~15m 以下,沉降变形稳定的浸水时间大多为50~80天左右,对于本工程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达36m,若按规范执行,势必延长工期,加大施工费用。
通过浸水后场地的土工试验结果可以看出,11号泵站场地浸水处理后,在饱和自重压力下、200kPa压力下的湿陷性基本消除。
主要是因为土体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这与泡水时间长,凉晒时间短有直接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及《泵站施工规范》(SL234-1999)中关于自重湿陷黄土层湿陷性变形稳定标准,最后5天的日平均湿陷量应小于1mm的规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从浸水至下沉稳定所需的时间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阅,当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10~15m以下时,沉降变形稳定的浸水时间大多为50~80天左右。
对于本工程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达36m,地基浸水观测162天,停水前坑内点最后5天的日平均沉降量基本在2.0mm/d左右,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