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学课程

地球物理学课程

地球物理学课程摘要:一、地球物理学简介1.地球物理学的定义2.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3.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内容1.地震学2.地磁学3.重力与地形学4.地热学5.地球物理勘探三、地球物理学在我国的应用1.资源勘探2.地震预测3.基础科学研究4.环境保护四、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趋势1.观测技术的进步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的优化3.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正文: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和地球表面自然现象的科学。

它涉及地球的物质组成、运动规律和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内部、地壳、地幔、地核等各个层次,以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测、实验、模拟等多种手段。

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与地形学、地热学和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学主要研究地震的成因、传播和震源机制,以及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

地磁学关注地球磁场的产生、变化和地球磁极的漂移。

重力与地形学主要研究地球重力场和地形特征,以及它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地热学关注地球内部热量的产生、传输和分布规律,以及地热资源的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下资源、地壳结构、地震活动等信息。

在我国,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地震预测、基础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勘探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地震预测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地球物理学在基础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观测技术的进步、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的优化和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等方面。

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丰富,地球物理学家可以获取更为精细的地球物理数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的优化使地球物理学家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更多信息,提高研究精度。

地球物理学课程大纲—— Geophysics (Geology)

地球物理学课程大纲—— Geophysics (Geolog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 for Geophysics (Geology)Ⅰ. General DescriptionGeophysics major has abundant qualified teachers, good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nditions. There are four institutes in the major: Institute of Applied Geophysics, Institute of Gravity and Magnetism Method,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Geophysics and Institute of Logging Technology. Except these, there are also many advanced equipment in the major: digital seismograph, smart logger,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achine, magnetotelluric instrument, proton precession magnetometer. Teachers in the major chairs and participates many high-level research projects, like United Nations 029 project, National 863 project, National 305 project, Major National R&D project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etc.Students of Geophysics have wide and stead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good professional training, strong hands-on ability, and will have a large job selection after graduation. They are especially welcomed by the employers in the fields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oil, coal, metallurgy, architecture, transportation, water power,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Ⅱ. ObjectivesThe purpose of this major is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adapt to moder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Students should have solid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foundation, knowledge on geophysics and exploration, skille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omputer,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n geology.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basic ability to explore the resources and design, operate and manage the engineering on exploring, obtain the preliminary ability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exploration.Ⅲ. Basic Requirements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is major should be able to,1.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knowledge on geophysics,2. master the analysis method and technique on geophysics problem,3. have the basic ability to explore the resources and design, operate and manage engineering on exploring, obtain the preliminary ability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exploration,4. be familiar with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mineral resources,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5. know the theoretical frontier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n geophysics,6. have certain abilit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 and have certain ability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7. have certa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ability on communicatio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Ⅳ. Length of Schooling and Conferred DegreeLength of Schooling: four yearsDegrees Conferred: Bachelor of ScienceⅤ. Core Disciplines and Special CoursesCore Disciplines:Geophysics, Geology, Physics, etc.Core Courses:Seismology, Geoelectricity and Geoelectrical Prospecting, Gravimetry and Gravity Exploration, Geomagnetism and Magnetic Exploration, Introduction to Space Geophysics, Geotectonics, Introduction to Forward and Inverse Algorithm on Geophysics, Algorithm on Geophysics, Stratigraphy, Structural Geology, Stratigraphy, Petrology, Geophysics Field Theory, Seismic Wave Theory, etc.Special Courses:Introduction to Space Geophysics, Seismic Exploration, Geophysical Well Logging.Ⅵ. Graduation RequirementsStudents who have completed all the teaching procedure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earned no less than 180 credits, and finished the bachelor thesis are qualified to graduate.Ⅶ. Time AllotmentTime AllotmentⅧ. CurriculumCurriculum ofBridge Engineering MajorⅨ.Other requirements None。

_地球物理勘探概论教学大纲

_地球物理勘探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教学大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编号:3x2060390学时:48学分:2.5主讲教师:唐振平一、课程性质地球物理勘探概论是地质构造研究(尤其是区域、深部构造调查)、矿产调查(特别是隐伏产状矿产)及工程地质调查中先进而且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地球物理勘探各种勘探方法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等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利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解决各种地质问题的前提,各种资料处理方法的原理和基本思路,以及利用上述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地质解释的原理和过程等内容。

同时,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系统观和全局意识,加强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的锻炼。

二、课程设计(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地球物理勘探概论课程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等非地球物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44学时,共分为四个知识模块,详细学时分配情况如下:1.第一知识模块是通论部分—概念模块(6学时)主要讲述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

2.第二知识模块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力勘探模块(12学时)主要讲述重力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工作方法、数据的处理及解释。

3.第三知识模块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磁法勘探模块(12学时)主要讲述磁法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工作方法、数据的处理及解释。

4.第四知识模块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电法勘探模块(14学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各种电法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野外工作方法、数据的处理及解释。

(二)认识实践课程基本内容(4学时)1.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1)本课程设计了三类实验教学内容:一是了解型实验,主要通过操作各种地球物理方法所使用的现代仪器,使学生对各种仪器的功能有个感性认识;二是专题型实验,通过进行野外数据的采集和解释,使学生对地球物理方法的整个工作过程有个实习经历,从而可加深学生对地球物理各种方法的应用过程和效果的全面了解;三是综合型实验,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同时使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分析问题能力。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DOC)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DOC)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地质学专业,必修,72学时)一、教学思想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人才基地各类专业总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地球物理学导论》(必修)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地质学基地的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

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组成、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决地质问题的间接方法。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理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地球物理场的实质;另一方面,培养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技能。

重点是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培养。

本课程在取材上,注意参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在适当兼顾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提下,重点是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该部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

比较全面地介绍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点是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做为基本了解)、地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综合应用。

力求反映地球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前沿及新进展。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1.学时分配本课程总计为72学时。

课堂讲授为74%~78%,实习占总学时的22%~26%,6学时/周,大约需要12周时间。

2.授课方式采用讲授、实习与习题、课堂讨论三大块有机结合。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侧重于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尽可能避免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强调有关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方式。

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做好笔记和有思考的余地,除保留必要的板书和推导外,凡能够用图形/表格表示的内容,均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

每次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以提问方式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状况,亦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大纲、教案、习题等均上网公布,供浏览学习。

(2)为配合课堂学习,深入掌握所学理论、概念,每次课后安排相应课外习题或思考题,一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地球物理概论教案模板高中

地球物理概论教案模板高中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几个主要分支及其基本原理。

3. 理解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等基本原理。

3.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物理学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地球物理学在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地球物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地球物理实验设备(可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2. 提问:地球物理学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包括研究地球的物理现象、物理场和物理过程。

- 讲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如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等。

2. 地震学- 介绍地震学的基本原理,如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 讲解地震学在地震预报、地震灾害评估和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 地磁学- 介绍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如地磁场的产生、分布和变化。

- 讲解地磁学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质勘探和导航中的应用。

4. 重力学- 介绍重力学的基本原理,如地球重力场的产生、分布和变化。

- 讲解重力学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地球物理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地球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二、拓展延伸1.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介绍地球物理学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中的应用。

- 讲解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地球物理学在灾害预测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介绍地球物理学在地震、洪水、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预测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导论

地球物理导论

地球物理导论地球物理,是以地球为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

这门学科自20世纪之初就已自成体系。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极为迅速。

它包含许多分支学科,涉及海、陆、空三界,是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作为一个天体来研究地球,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是分不开的;研究地球本身的结构和发展时,地球物理学又和地质学有很密切的联系。

但地球物理学所探讨的范围远不止此,它还包括研究地面形状的大地测量学,研究海洋运动的海洋物理学,研究低空的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研究高空以至行星际空间物理学,研究地球本体的固体地球物理学(或叫做地体学),还有一些较小的分支,如火山学、冰川学、大地构造物理学等等。

地球物理学,如果狭义的理解,指的就是固体地球物理学。

这一般又可分为两大方面:研究大尺度现象和一般原理的叫做普通地球物理学,利用由此发展出来的方法来勘探有用矿床和石油的,叫做勘探地球物理学(或物理探矿学)。

应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工程检测的发展为工程地球物理学,应用于环境探测和监测及环境保护而形成的环境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地震学、重力学、地电学、地磁学,还有正在发展可能形成地热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地球深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据各种岩石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测量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了解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探和测试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大纲

《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大纲

《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大纲英文名称:Geophysics 课程编号:0967301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课程类别:必修课课内学时:60 开课学期:5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为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系统地了解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物理实质、应用条件和资料解释方法。

学会分析物探成果与地质工作的关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基础课程以及地质专业基础课以后学习本课程。

(三)本课程的重点本课程以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的论述以及物探资料一般的解释方法为重点,在内容上以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为重点。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后学习,学生具备了数、理、化知识和普通地质、岩石矿物学、工程地质学以后。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课程内容绪论(2学时)1、地球物理勘探的学科背景与地位2、应用地球物理学学科分类3、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工作内容(采集、处理、解释)4、应用地球物理学特点5、地球物理场(数据)6、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勘查中的作用和地位7、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的任务、问题和发展趋势8、应用地球物理学发展的动力1、地震勘探基本理论(4学时)1.1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1.2 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特征1.3 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征1.4 地震勘探的地震地质条件2、地震波的速度(4学时)2.1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2.2 几种速度的概念2.3 平均速度的测定2.4 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2.5 速度场的建立3、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多次覆盖)(4学时)3.1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原理3.2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叠加效应3.3 倾斜界面一次反射波的叠加效应3.4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4、反射波时距曲线(几何地震学) (2学时)4.1 一个分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4.2 多个分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5、折射波时距曲线(几何地震学) (2学时)5.1 一个分界面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5.2 多个分界面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6、地震资料解释(6学时)6.1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6.2 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6.3 地震波的速度和时深转换6.4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6.5 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6.6 地震综合解释1、电阻率法的基础知识(2学时)2、电测剖面法(2学时)3、电测深法(2学时)4、高密度电阻率法(2学时)5、直流电法(4学时)5.1 直流电法勘探原理5.2 常规直流电法勘探5.3 直流电法成像勘探5.4 矿井直流电法勘探6、充电法和自然电场法(2学时)7、激发极化法(2学时)第三部分瞬变电磁法(TEM)及其在工程与环境中的应用(8学时)1、概述2、瞬变电磁法基本理论3、瞬变电磁法的野外工作方法4、瞬变电磁法的资料处理和解释5、瞬变电磁法在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无线电波透视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4学时)1、概述2、无线电波透视法基本工作原理3、应用实例分析第五部分重力勘探(4学时)1、重力勘探的理论基础2、重力勘探的方法技术3、重力资料的地质应用总结和习题解答(2学时)考试(2学时)三、教材和参考书1、李世峰、金瞰昆、周俊杰《资源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42、刘盛东、张平松《地球物理勘探讲义》自编2002.103、李舟波,《资源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094、陈仲侯、王兴泰、杜世汉《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地质出版社1993.095、钱绍瑚,《地震勘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036、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087、李金铭,《地电场与电法勘探》地质出版社2005.078、李志聃,《煤田电法勘探》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06四、考核方式与要求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

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简介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学科,它对于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地震活动、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等具有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数据处理与解释、实验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人才,满足国家地球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的需求。

课程设置基础课程1.地球物理学导论–课程简介: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的整体认识。

–学分:2学分2.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简介: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重力学、磁学、电学和地震学等内容。

–学分:4学分3.地球物理学实验–课程简介: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学实验的常用方法和技术,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学分:2学分专业课程1.地球重力与磁学–课程简介:介绍地球重力场和磁场的形成机制、测量方法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分:4学分2.地球电磁学–课程简介:介绍地球电磁场的基本原理、测量技术和探测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电磁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学分:4学分3.地震学–课程简介:介绍地震的原理、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地震事件的监测与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地震学研究与应用的能力。

–学分:4学分4.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简介:介绍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学分:4学分5.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课程简介:介绍地球物理勘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和重力磁法勘探等内容。

–学分:4学分选修课程除了以上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以下选修课程:•气象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地球物理与环境•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地球物理•地震学进展与前沿结语以上是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概述。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数据处理与解释、实验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地球物理学指导大纲

地球物理学指导大纲

《地球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自然科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文祯中)《颤抖的地球》(清华大学出版社,谢礼立、张景发)《地球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有学、尹安)《地球成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地球的起源、结构及地球岩层的运动,地震形成机理及其运动状态和分析。

同时也介绍地球的大气的水圈,地球大气环境状况及其运动状态。

二、课程基本要求对地球的层状结构、地球壳层的板块结构及其运动状态要有清楚了解和掌握。

大气和水量分布及其运动也要了解。

地震的种类及其成因也要掌握。

一些基本各解概念要良好了解。

三、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地球的起源和结构,要求掌握地球内部到表面的结构及其地壳的板块结构。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太阳系的起源一、偶遇假说偶遇假说认为,从太阳附近经过的一颗巨大天体从太阳拉出一条物质,随即形成了行星,从而形成了太阳系。

1975年布封(George louise Le­clerc de Buffon)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第二种理论,认为有一个质量巨大的彗星飞近太阳并同太阳相撞,击溅出来的物质后来凝聚成行星及卫星,从而形成了太阳系。

按照这种思路,金斯(Jea ns)和捷弗里斯(J effrevs)先后于1916年和1929年提出,一颗从太阳附近经过的恒星,从太阳上拉出一条形如雪茄烟但两端较尖的长而细的长条物质,这个长条物质部分返回太阳,部分分裂成几段,逐渐凝聚成行星,在中间形成的行星最大,两端的则较小,它们并进入围绕太阳的轨道不断运动。

(地图2-4)偶遇假说存在两个问题,而引来反对意见。

第一,恒星在宇宙空间中的密度很低,两个相遇遥远的恒星偶然相距并引起解体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太阳邻域中的恒星之间的距离关系,类似于相隔650千米远的一些乒乓球,其中两个发生碰撞的机会是极小的。

地球物理学教学大纲

地球物理学教学大纲

地球物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形成演化和地球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全面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未来从事地震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2. 掌握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等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3. 学会运用地球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地球内部结构:地幔、地核、板块构造等;2.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地磁勘探、重力勘探等;3. 地震学基础知识:地震波、震源机制、地震监测等;4. 地球磁场:地磁场的产生机制、磁性矿物等;5. 重力场:地球引力场、重力异常、重力勘测仪器等;6. 地球物理学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程:通过教师讲课、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地球物理学的理论知识;2. 实验课程: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模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

五、教学安排1. 每周理论课程2节,实验课程1节;2. 完成课程设计和实地考察报告。

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实验、讨论等)占50%;2. 期中考试占30%;3. 期末考试占20%。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地球物理学导论》参考书目:1. 《地球物理学原理与方法》2. 《地球物理学概论》3.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以上为地球物理学教学大纲,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将来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祝学习顺利!。

教案大学一年级地球科学课程地球物理学导论

教案大学一年级地球科学课程地球物理学导论

教案大学一年级地球科学课程地球物理学导论教案大纲一、引言地球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地球物理学导论的目的和意义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常用实验方法和技术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1. 地球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a. 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程b.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2. 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a. 重力学原理和地球引力场b. 地磁学原理和地球磁场c. 地震学原理和地震波传播d. 电磁学原理和地球电磁场3. 地球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a. 重力测量方法和仪器b. 磁力测量方法和仪器c. 地震测量方法和仪器d. 电磁测量方法和仪器四、教学方法1. 示教法:通过演示实验和观察实例,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的直观认识2.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4. 案例教学法: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的兴趣和创造力五、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教材内容,并准备提问和讨论2.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地球物理学的图片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3.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4.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5.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思考能力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7. 案例分析:讲解一些实际案例,与学生一起思考解决方法和结论8.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互相交流反馈2. 教师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3. 小组展示评价: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互相观摩和评价其他小组的成果4.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对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进行评价七、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物理学导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实验仪器八、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2. 学生的反馈和问题3. 改进措施和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九、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参与地球物理学实验室的探索和研究2. 组织实地考察和科考活动,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经验3. 引导学生参与地球物理学相关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结语: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地球物理学研究。

大学二年级地球物理学教学案

大学二年级地球物理学教学案

大学二年级地球物理学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2. 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仪器使用技巧;3. 培养地球物理学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物理学介绍- 定义和基本概念- 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科分支和发展历程2. 地球磁场与磁性- 地球磁场的形成和变化- 地磁测量方法及仪器的使用- 地磁场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和重要性3. 重力与重力勘探- 重力及其测量方法- 重力勘探在地质勘探和资源探测中的应用- 重力潜能面与地质构造研究4. 地震学基础- 地震的成因和发生机制- 地震波的传播与记录- 地震定位与震级的计算方法5.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地震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6. 地球电磁学- 地球电磁场的起源和特征- 地电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电勘探在地质工程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7. 地球物理勘探案例分析- 实际勘探项目的案例介绍与分析-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2. 实验演示法:组织地球物理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和进行数据处理,培养实践能力;3. 讨论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解决地球物理学实际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4. 实地考察与实习: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勘探现场等地,亲身体验地球物理学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讨论和提问等活跃程度进行评价;2. 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论推理的准确性进行评价;3. 作业与考试:通过布置作业和进行考试评价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4. 实习与实地考察报告: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地球物理学教程》;2. 实验设备:地磁仪、重力仪、地震仪、电阻率仪等;3. 实践基地:地球物理学实验室、地震监测站、油田勘探现场等。

地球物理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地球物理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3
地震波层析成像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通过 反演计算得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性参数,实现 地球深部的成像。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
数据预处理
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去噪、滤波、 归一化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
震源定位
通过分析地震波到达时间、振幅等 信息,利用定位算法确定震源位置

震级测定
根据地震波振幅等信息,利用震级 公式计算震级大小。
对未来学习和发展建议
深入学习地球物理学专业知识,掌握更 高级的理论和方法。
拓展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如地质学、大 气科学、海洋科学等,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参 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提高英语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能 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THANKS
地震波解释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对地 震波传播路径、震源机制等进行解 释,为地震预警、防灾减灾等提供 科学依据。
04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类型及特点
垂直运动
地壳沿垂直方向进行的升降运动 ,包括造山运动、火山活动等,
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
水平运动
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的移动,如 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等,对地 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重要影响。
旋转运动
地壳围绕某点或轴线进行的旋转, 导致地壳应力的重新分布和构造变 形。
板块构造理论及证据
板块构造理论
阐述地壳由多个刚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移动、 碰撞和分离的理论。
地质学证据
包括地震分布、火山活动、造山运动等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 间序列,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
地球物理学证据
效果。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地质学专业,必修,72学时)一、教学思想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人才基地各类专业总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地球物理学导论》(必修)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地质学基地的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

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组成、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决地质问题的间接方法。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理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地球物理场的实质;另一方面,培养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技能。

重点是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培养。

本课程在取材上,注意参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在适当兼顾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提下,重点是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该部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

比较全面地介绍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点是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做为基本了解)、地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综合应用。

力求反映地球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前沿及新进展。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1.学时分配本课程总计为72学时。

课堂讲授为74%~78%,实习占总学时的22%~26%,6学时/周,大约需要12周时间。

2.授课方式采用讲授、实习与习题、课堂讨论三大块有机结合。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侧重于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尽可能避免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强调有关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方式。

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做好笔记和有思考的余地,除保留必要的板书和推导外,凡能够用图形/表格表示的内容,均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

每次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以提问方式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状况,亦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大纲、教案、习题等均上网公布,供浏览学习。

(2)为配合课堂学习,深入掌握所学理论、概念,每次课后安排相应课外习题或思考题,一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每章安排1-2次实习,除了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图形综合分析能力外,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部分定量处理和简单图形/图像显示及图形解析,达到深化对地球物理资料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目的。

(3)每章结束时提供1-2篇反映本章理论前沿进展的文章,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在讲授、实习、学习参考文献等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求深化认识,探索前沿领域。

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和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安排一定的习题课和例题讲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三.考试方式1.平时(到课率,课堂纪律,平时作业与实习报告)成绩占20%;2.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其中基本概念、理论为70%,其余30%考察学生综合总结与分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3.采用考教分离方式,建立相关试题库,可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

四.教学内容绪论重点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所属科学范畴,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特点(优势与限制),在实际地学问题的应用和有效途径。

第一章重力学本章重点:掌握地球重力场组成、空间结构,叠加异常的识别与划分方法。

重点是各种重力校正及其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在深部地质与勘探中的应用,突出探讨卫星重力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以及均衡作用的多尺度与多层次性!!!第一节地球重力场一、地球的重力场组成、空间结构及其关系的数学描述二、正常重力场及其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三、地球内部重力场求取第二节重力观测方法简介一、重力测量(绝对、相对测量)原理、方法二、野外重力仪观测及其结果预处理第三节重力校正和重力异常一、高度、布格、均衡等校正意义与方法二、各类异常的定义、地质地球物理含义三、正常重力与重力异常的相对性第四节重力异常的推断解释一、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的一般方法与步骤二、岩石密度参数、剩余密度、剩余质量概念与重力异常的关系三、简单形体的正、反演问题四、任意截面形状二、三度体正、反演计算,重力测深公式的广泛应用第五节重力异常的识别与划分一、决定重力异常特征的主要地质因素: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不同深度,不同范围、不同规模与形体的异常叠加效应;地壳、岩石圈变化的反映;二、局部重力异常的识别与重力异常的划分方法三、位场的转换原理及其地质意义第六节重力异常的地质解释与应用实例一、异常特征描述: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特征,稳定区域与造山带异常特征,不同构造期不同方向异常叠加的先后关系的判断;断裂构造在重力场中的表现;二、卫星重力异常及其岩石圈构造意义探讨,以1-2篇前沿文章组织课堂讨论三、均衡理论与地壳上地幔结构,均衡作用的多尺度和多层次性,组织课堂讨论第二章地磁学本章重点:掌握地磁场的组成与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磁异常(地磁、航磁与卫星磁力)与重力异常剖面/平面特征的异同比较,推断解释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解决区域地质和岩石圈上部(UpperLithosphere)的应用。

第一节地球的磁场一、地磁场的基本性质及地磁要素二、地磁场的组成及空间结构及其分部规律第二节基本磁场(内源场)一、地磁图(空间三分量、倾角与偏角)基本分布规律二、地心偶极子磁场空间分布及其梯度;三、随空间变化磁场(大陆磁场、西向漂移、磁极倒转)的地质含义四、地磁场随时间长期变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五、正常磁场与磁异常第三节变化的磁场(外源场)一、平静变化起因二、干扰变化及其二重性:作为干扰被剔除,作为新场源勘探岩石圈内部结构第四节岩石的磁性一、物质的磁性分类,岩(矿)石的磁性特征:感磁与剩磁矢量合成二、岩石的剩余磁性类型:原、次生成因,三大岩类磁性特征三、古地磁学应用:古大陆重建、哑地层的划分、古瓷器考古第五节磁性体的磁场一、计算磁性体磁场的基本公式:面磁荷积分法、泊松公式(重磁场互算)二、规测形体磁异常正反演法与空间图形分布三、板状体的磁场计算:Za≈2πJ z的实用意义四、复杂条件下磁性体磁场的计算:几何图形离散剖分正、反演思路第六节磁异常资料的处理和反演一、实测磁异常资料的处理和转换分类(与重力类比)二、磁异常的反演第七节磁测资料的推断解释与应用一、磁异常地质解释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思路)二、磁测资料(包括航空磁力、卫星磁力)在区域地质和深部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中的应用举例(不同构造单元磁场特征、断裂与褶皱的磁异常表现)三、磁测资料在石油、天然气勘查中的应用四、磁测资料在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第三章地电学本章重点:直流电流场的正常与异常空间分布特征比较,视电阻率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测深曲线的性质及各类图件的地质含义;大地电磁场的时/空特征,解释方法与直流电阻率测深类比,壳内和上地幔低阻层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岩石圈厚度与热构造活动信息。

第一节大地电场一、大地电场的分类及测量方法二、地电场的变化:日变化、地电微变化、地电湾扰和地电暴第二节有源直流电阻率法基本原理一、岩(矿)石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二、电阻率法测量原理三、视电阻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第三节电阻率剖面法一、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法、中间梯度法原理,剖面曲线分析二、应用范围、条件第四节直流电阻率测深法一、水平电性层(2-3层)电测深曲线性质及特征分析二、水平电性层电测深曲线的定量解释(量板法、数字解释法与经验法)三、应用(地质构造、工程、水文与环境)第五节大地电磁测深法一、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场源及其性质二、平面电磁波特性及波阻抗计算三、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应用---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新进展)1.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2.岩石圈物质组成及热状态研究3.划分构造单元4.寻找隐伏构造5.圈定矿化远景区第四章地震学本章重点:地震波的射线性质,地球尤其是地壳/岩石圈的的波速结构极其探测方法,地震层析成象的构造/动力学意义;莫霍不连续面的性质、演化,探讨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的相互制约/耦合关系。

第一节天然地震的分类及活动规律一、地震学基本名词与概念二、天然地震分类三、地震活动规律与板块构造第二节弹性波理论基础一、理想弹性介质及弹性模量二、地震波类型:体波、面波及其性质三、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四、影响岩石波速的因素第三节震相及走时方程一、近震震相及走时方程二、远震震相及走时表第四节地震波射线性质及地球内部波速的计算一、射线参数与斯奈尔定律二、射线走时数学描述:走时方程三、本多夫定律:射线参数与视速度的关系四、不同的速度(低速、高速)分布对射线形状及走时曲线形状的影响五、计算地球内部波速的有效方法:古登堡方法、赫格罗兹一维歇尔特积分法第五节用天然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一、用近震体波研究地球上地幔结构二、用远震体波获得地球内部速度结构三、地震层析成象四、面波与地壳上地幔结构五、地震波Q值与地壳上地幔结构第六节深部地壳和上地幔探测一、波速分布的确定:折射波法、陆壳反射地震法与深地震测深(DSS)二、深部界面的绘制第七节地壳上地幔结构----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一、莫霍不连续面的性质分类:尖锐一级间断面、过渡层与组合薄层的动力学意义二、地壳分层结构----双层与三层模式三、地壳与上地幔低速层及其成因:大陆内部结构的多层性、层间活动性及非耦合性四、大陆与大洋地壳结构第八节地震成因与构造应力场一、地震成因分类二、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第五章地震勘探本章重点:反射、折射波勘探法、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方法基本原理,动、静校正,时间剖面解释,各类速度的相互关系和在解释中的作用。

第一节人工地震探测基本方法一、反射波方法:形成条件、时距方程、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以及特点二、折射波方法:形成条件、时距方程、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以及特点三、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方法:原理,时距方程,静、动校正,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相比所具有的特点等第二节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一、测线布置原则与观测系统二、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野外施工数据采集)第三节共反射点叠加资料处理与解释一、地震数据处理一般流程二、速度谱制作原理及其应用三、数字滤波原理与在地震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四、时间剖面的制作过程、特点与对比五、时间剖面上地质现象的反射结构特征与解释六、各类速度及相互关系、DIX公式及其应用七、多波地震勘探简介(介绍一些最新进展)第六章地热学本章重点:地球的热结构与热状态,大地热流密度的获得与空间分布特点,热岩石圈构造的动力学意义探讨。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地热学中常用的物理量二、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三、热的三种传递方式第二节地球的热结构与状态一、地球的热源与热损耗及热平衡二、地球的温度分布特点、反演方法第三节大地热流密度一、大地热流密度的测量方法、热流与年代、放射性物质产热率以及放射性物质分布模式间关系二、大地热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全球热流分布样式、板块边界热流分布,构造热活动强弱的热流特点,热能在深部的作用第四节地热测量的应用一、地热能勘探二、预测油气远景区三、勘探金属矿床四、预测矿山热害五、地球动力学探讨:岩石圈物质的流变学反演、热能在岩石圈拆沉、底侵、地幔柱等下地壳对流非稳定性演化中的作用(新进展)---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主要参考文献1.史謌,2002,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郭俊义,2001,地球物理学基础,测绘出版社3.曾融生,1984,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4.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1985,地球物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5.力武常次,秋原幸男,1980,物理地学,地震出版社6.GEORGE D. GARLAND, 1979,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W. B.SAUNDERS COMPANY.7.W·M·TELFORD,L·P·GELDART,R·E·SHERIFF & D·A·KEYS,1976,AppliedGeo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8.王家映,1988,地球物理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9.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重力及磁力),地质出版社10.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电法及放射性),地质出版社11.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地震附声波探测),地质出版社12.胡德昭,朱慧娟主编,1995,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