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改变(精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者:
Page 8

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 (1)不相关。(2)协调。(3)不协调。 在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 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 在不协调关系上。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 了三种途径:

(1)改变行为。 (2)改变态度。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制作者:
Page 9
举例
源自文库
元素A:员工应该准时上下班 元素B:我准时上下班 元素C:他经常迟到、早退 A-B:协调关系;A-C:不协调关系; B-C:不相关
制作者:
Page 10
如果认知元素失调,人的内心就会焦虑和不 安,会主动使自己解除或减轻这种失调状 态,使认知结构平衡。 主要方法:
Page 14
不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 O O + - + + -
O + -
O -
P

X
P

X
P

X
P

X
(1)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2)P喜欢O,O喜欢X,P则不喜欢X; (3)P不喜欢O,O喜欢X,但P也喜欢X; (4)P不喜欢O,O不喜欢X,P也不喜欢X(负相关)
三者相乘为正,则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否则不平衡,此时 制作者: 会产生焦虑,驱使恢复平衡。 Page 15

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 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 (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 不平衡状态。
制作者:
Page 19
(四)墨菲的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心理学家墨菲进行了对黑人态度的研究 被试者:白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 之前,两组人对种族歧视的态度大体相同。 试验组:看宣传黑人成熟的电影、电视和画报。 试验组对黑人的态度发生显著改变。
制作者:
Page 20
(1)沟通者 沟通者是信息的来源,他本人所具有的能力、风度、 可信性和人格魅力等特点可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程 度。 (2)沟通过程 在沟通的过程中,组织工作的特点、信息表达的方式 等因素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3)沟通对象 沟通对象的特点,如独立性、智力水平、自尊心、自 信心以及原有的态度等,都会对态度的变化构成影响。
2、内部因素 (1)员工的认知
原先的态度认知越深刻,态度转变就越难。
有意念 未行动--容易改变 有意念 有行动--较难改变 有意念 公开表态--抗拒性大,极难改变 (2)员工的需要
如果新的态度对象能够满足员工需要,并能消除行为 内驱力引起的紧张状态,情感上容易接受。
制作者:
Page 29
(3)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和性格对员工态度转变有重要影响。 胆汁质、多血质:容易转变 粘液质、抑郁质:转变较难 外向比内向易转变。 高自尊者难被说服。 高智力者也难以说服。 自信心强者难被说服 年轻人也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制作者:
Page 5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妻子生怪病,丈夫没有钱买医生的药,是否去偷 医生的药。 母亲心脏病突然发作,您用汽车送母亲去医院, 遇到红绿灯,闯过去,还是等绿灯。 即将到来的火车行驶在a铁轨上,六个小孩正在 a铁轨上玩耍,没有注意火车;同时一个小孩在b 铁轨上玩耍,也没有注意火车,此时您无法提示 他们,您可以操作道岔,您如何作出选择。
制作者:
Page 12
(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这是海德(F.Hider)于1958年提出的。海德认 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 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互不相关,有的互相联结。 海德将构成一体两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unit); 对于每种认知对象的感情和评价(喜恶、赞成、 反对)称为情绪。当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的看法一 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两对象有相 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海德强调一个人 (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 (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 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制作者:
Page 26
三、如何转变员工的态度
转变员工态度是指管理人员把员工消极的态度转变 成积极的态度,或者把较强的消极情绪转化为较弱 的消极情绪。 (一)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人际影响 员工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 己的行为 权威的上级、关系密切的同事,以及企业中非正式 组织的领导。
制作者:
Page 16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 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制作者:
Page 17
制作者:
Page 2
态度的构成成分
认知成分
观念或信念、赞成 或反对、同一不同 意。 歧视是错误的
情感成分
情绪与感受。爱与 恨,喜欢与不喜欢。
行为成分
行为意向。 我不想见领导
我不喜欢领导,因 为领导歧视女性
制作者:
Page 3
态度的形成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没有深刻的认 识和情感,比较表面化,受外部控制。在1974年对美国中 学高年级的一次调查中,对‚喜欢哪个党?”这样的问题, 孩子们的回答里70%与父母一致。 认同:喜欢某人或某物体,内心乐于与他人一致,采取相同 的表现。较多的情绪情感参与,是主动过程,外界奖惩不 再影响态度。 内化:将自己的信念与外界事物的情感认同联系起来,并使 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它与其他认 知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 例如:A-C不协调,更改A或者C
制作者:
Page 11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 系统。 如‚应推行在家办公制度‛ (3)强调某一元素的重要性或者降低某一元素 的强度。
如‚员工必须按时上下班,否则会得到严厉的 惩罚‛ 或者 ‚他很少迟到、早退‛
平衡理论的用途:使人们以‚最小努力原则‛ 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 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
制作者:
Page 18
(三)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与形成三阶段论 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服 从、同化和内化。 服从(顺从):一个人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 (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 同化: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 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近。 内化:一个人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新观点, 从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把他人的新观点、新思 想接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Page 4
制作者:
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足
(工作态度)
job satisfaction
工作投入
job involvement
组织承诺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员工对自己的工 作所抱有的一般 性的满足与否的 态度。
心理上对工作认 同,并将工作绩 效视为个人价值 观的反映。
员工接受组织和 组织目标,并希 望保持自己作为 该组织之成员的 身份。
制作者:
Page 6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会自动地在各种态度之间 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寻求一致 性。
君子动口不动手
有仇不报 非君子
态度、行为具体性、针对性 社会压力既可以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也可能使态度与行为分离。
长期经验使协调态度行为的重要变量
制作者:
Page 7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制作者:
Page 13
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
O + + + O - - O - - P
O +
P


X
P

X
P

X
X
(1)P喜欢O,O喜欢X,于是P也喜欢X; (2)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也不喜欢X; (3)P不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4)P不喜欢O,O喜欢X,于是P不喜欢X;
制作者:
制作者:
Page 21
(五)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
别人的预见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对待方式会影 响个人心理。 称赞和鼓励会诱发个体上进的动机;经常受 指责、歧视,会导致个体消极、自暴自弃。
员工的行为=f(管理者的期望×对待方式)
制作者:
Page 22
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神话,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 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 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 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复活了。
(一)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 (L.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费斯汀格认为, 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它是个体对环境、 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它 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第二类是 有关环境的。而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 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 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制作者:
Page 23
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 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 测验‛。然后,他们以肯定和赞许的口吻将那些有‚优异发 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 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 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 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当然,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发展 测验‛的结果。
制作者:
Page 32
(1)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是指因宣传者的威望而产生的使受宣 传者无保留地接受宣传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力与 效果。
制作者:
Page 27
(2)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 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对改变员工态度结构中的认知成 分具有重要影响。 (3)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价 值观念、历史传统、习惯、作风、价值准则、道德观 念和生产观念。
可以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来改变员工的态度。
制作者:
Page 28
制作者:
Page 1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 欢要么不喜欢。态度包括认识、情感、行为等三个成分。 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即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工作参与(job involement)、组织承诺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 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参与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 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组织承诺 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 身份的一种状态。
制作者:
Page 25
斯尼奈的奇迹
美国曾经流传过‚斯尼奈奇迹‛的故事。黑人斯尼 奈原来是某一药物计算中心的清洁工,中心的负责人 预言,他将来会成为计算机专家,并把预言告诉这个 工人,对他多方鼓励。 斯尼奈重新审视自己,并按照目标制订了计 划。 结果该清洁工真的成了计算机专家,实现了中心负 责人的预言。
制作者:
Page 30
(二)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
与员工建立和保持沟通是成功改变员工态度的关键。
1、宣传法
借助一定的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员工,改变原有态度 以形成新态度的方法。
单向宣传 只讲有利或不利的一面 双向宣传 既讲有利又讲不利 (被认为更公正)
制作者:
Page 31
文化程度高者,双向宣传有效;文化程度低者,单向 宣传容易改变其态度。 当员工与管理层的观点一致,或者对问题不熟悉时, 单向宣传效果更好;如果员工与管理层的观点不同, 对问题又比较熟悉,双向宣传效果好。 适度的恐惧唤起有助于改变员工的态度。(可采用中 等强度的恐惧)
制作者:
Page 24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 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 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 的热情和期望仍然通过眼神、鼓励的语言等传递给了 学生,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也 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他 们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 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