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改变(精华版)
态度及其改变(精华版)
不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 O O + - + + -
O + -
O -
P
+
X
P
-
X
P
+
X
P
-
X
(1)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2)P喜欢O,O喜欢X,P则不喜欢X; (3)P不喜欢O,O喜欢X,但P也喜欢X; (4)P不喜欢O,O不喜欢X,P也不喜欢X(负相关)
三者相乘为正,则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否则不平衡,此时 制作者: 会产生焦虑,驱使恢复平衡。 Page 15
制作者:
Page 13
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
O + + + O - - O - - P
O +
P
+
-
X
P
-
X
P
+
X
X
(1)P喜欢O,O喜欢X,于是P也喜欢X; (2)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也不喜欢X; (3)P不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4)P不喜欢O,O喜欢X,于是P不喜欢X;
制作者:
制作者:
Page 2
态度的构成成分
认知成分
观念或信念、赞成 或反对、同一不同 意。 歧视是错误的
情感成分
情绪与感受。爱与 恨,喜欢与不喜欢。
行为成分
行为意向。 我不想见领导
我不喜欢领导,因 为领导歧视女性
制作者:
Page 3
态度的形成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没有深刻的认 识和情感,比较表面化,受外部控制。在1974年对美国中 学高年级的一次调查中,对‚喜欢哪个党?”这样的问题, 孩子们的回答里70%与父母一致。 认同:喜欢某人或某物体,内心乐于与他人一致,采取相同 的表现。较多的情绪情感参与,是主动过程,外界奖惩不 再影响态度。 内化:将自己的信念与外界事物的情感认同联系起来,并使 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态度及其改变方法
态度及其改变方法摘要:社会心理学的目的,是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
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
因此,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那么,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会不同,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这一社会现象,并为态度的改变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态度、心理倾向、劝导说服、自我防卫倾向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对他人及各种社会事物产生认知活动,而且也会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人和各种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
态度会影响人如何去对待事物,并也左右着人如何去行动和取得何种社会效果。
因此,凡是在人际交往、相互制约与需要彼此控制的场合人们都很重视对方的态度,以预见其后续的行为,也较注意自己态度的表现或想方设法去影响或改变对方的态度。
要想改变人们行为的趋向,就必须设法去改变人们的态度。
无论是报刊或演讲等形式的宣传、商业广告的推销,无非都在于要维持或改变人们的态度。
态度将随着社会环境,周围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的变化或维持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定义及特征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通过这句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第一,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人们通常理解,态度总是显露在脸部表情上、谈吐与举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发表肯定或否定等意见,表现出喜欢或厌恶等感情,做出接近或拒斥等行为。
事实上,态度可以而且一般都会表现于外,这称作态度行为或表态;但也可以不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些甚至深藏于内心,一辈子都不表露,成为未表的态。
态度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准备状态。
第二,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它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如人(他人、自己)、物、事件、群体、制度、民族、国家以及代表各类事物的观念等。
任何一种态度都有针对性,总是对一定的对象而发生,所以它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估量(即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如重视或轻视、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趋向或回避、接受或拒绝,以及处于上述两极端之间的一种中性位置状态。
态度及其改变
产生偏见旳原因
1、社会分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团队冲突理论——资源有限 3、社会学习理论 4、心理动力理论
态度旳形成
环境原因旳影响
➢ 社会环境 ➢ 家庭影响 ➢ 同辈群体 ➢ 团队 ➢ 大众传媒
个体旳学习
➢ 联想 ➢ 强化 ➢ 观察模仿
态度变化理论
一种态度变化旳理论必须解释态度变化旳原因、 过程及在什么情境下会发生这种变化。 根据基本观点和措施旳不同,态度变化理论大 致分为四类:
3、团队影响法
经过团队旳规范和准则来对个体施加影响,从而有效地变 化人们旳态度旳措施就是团队影响法。这种规范和准则对 团队组员具有着一种无形旳约束力,促使团队中每个人旳 一言一行与团队旳规范准则旳要求,就会受到团队旳接受、 认可和赞同。正因为如此,经过将他们组织进一定旳团队, 并指定相应旳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他们旳一言一行,就 能有效地变化他们旳态度。
失调程度
失调旳认知数量Ⅹ任职旳主要 性协调旳认知数量Ⅹ认知旳主要性
消除失调旳途径:变化认知/ 变化行为/增长新认知
与认知失调有关旳现象
A、从事与态度相矛盾旳行为
第一组 第二组
只付酬 $1 付酬 $20
问题:哪一组会报 告更喜欢这项任务
?
B、决策后失调(post-decision dissonance) ——对所选目旳态度旳变化 当一种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他就会倾向于为 自己所作出旳行为予以主动旳肯定和辩护。 Brehm(1965)旳试验
不平衡造成态度旳变化
友好理论
基本观点同平衡理论;
不同点在于考虑了评价
旳强度。
p
o x
认知失调理论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态度及其改变(精华版).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它与其他认 知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 例如:A-C不协调,更改A或者C
制作者:
Page 11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 系统。 如“应推行在家办公制度” (3)强调某一元素的重要性或者降低某一元素 的强度。
如“员工必须按时上下班,否则会得到严厉的 惩罚” 或者 “他很少迟到、早退”
制作者:
Page 6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会自动地在各种态度之间 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寻求一致 性。
君子动口不动手
有仇不报 非君子
态度、行为具体性、针对性 社会压力既可以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也可能使态度与行为分离。
长期经验使协调态度行为的重要变量
制作者:
Page 7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 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 (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 不平衡状态。
制作者:
Page 12
(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这是海德(F.Hider)于1958年提出的。海德认 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 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互不相关,有的互相联结。 海德将构成一体两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unit); 对于每种认知对象的感情和评价(喜恶、赞成、 反对)称为情绪。当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的看法一 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两对象有相 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海德强调一个人 (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 (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 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态度态度改变以及行为
說服—學習傳播模式(續四)
(三)恐懼訴求 研究指出強烈的恐懼訴求,並不一定會引起態度 改變。相反地,它可能引發人們的挫折與自我防 禦,而有意地忽視該訊息。 強力的恐懼訴求,同時配合有效可行的因應問題 的建議,可以有效的改變態度。
交通安全宣導 /watch?v=p9hFbO2NoY8&feature=related 恐懼訴求的反例:/watch?v=3eEUd_4ox3E
4
態度的定義(續一)
就態度的結構而言,研究者也持有兩種觀點: 三元論:態度包含認知、感情與行為傾 向三個部分。 單元論:態度主要是情感評價部分。
目前社會認知學派在做實驗研究時,多採用單 一的情感評價向度 ,但是在編製態度量表時, 多數研究者會採用三種成分的觀點。(課本223 頁)
態度的定義(續二)
態度形成的理論(續二)
(二)基於情感產生的態度:基於情緒或是價值判斷 如:單戀某人時,明知道對方有許多缺點,又對自 己很不好,仍舊無法不喜歡對方。又如在政治選舉 時的投票常是根據對候選人的喜好度而不是理性。 此類態度的來源有二種: 建立在個體價值觀念上。如:許多人對廢除死 刑的看法,是建立在重視人權的價值觀上;反 對核四是建立在重視環保的價值觀念上。
25
說服—學習傳播模式
溝通者(訊息來源) (一)可信度 1.專家身份:醫生(或穿白袍者)推銷藥品或食品、食品國家認 證 VS. 傳統市場 但專家是否具有跨越不同領域的說服效果?如:王建民代言電 腦、謝震武律師代言雞精、潘懷宗教授代言洗髮精… 2.可靠性(是否公正無偏私、與自己利益有關):如罪犯強調要 加強司法權力、老王賣瓜。 (二)喜歡程度—認知情感一致性原則 1.明星或偶像產品代言 2.參照團體:只要是某政黨(或團體)所提政見都是好的! ★思考點:不同傳播媒介,溝通者的重要性! 文字訊息(著重訊息內容) VS. 影音訊息(較多溝通者訊息)
解读 《态度》 脱水精华版
解读《态度》脱水精华版本书作者吴军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知名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他先后在谷歌,腾讯任职还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同时他还是一名作家著有浪潮之巅,智能时代文明之光等多部畅销书。
在无菌的人生经历中他发现一些起点差不多的人会不断分化,进而拉开人生的差距,而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因此吴军想要将态度决定命运,这个道理告诉他的两个女儿。
2016年的时候,吴军的两个女儿一个刚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录取一个正读高中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吴军受曾国藩傅雷等人用家书和子女沟通的启发,也想到用书信和女儿们交流,一方面书信能够让双方完整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会轻易被打断。
另一方面,写信的时候更容易心平气和,深思熟虑,不会说一些冲动伤人的话。
态度这本书集结了吴军写给两个女儿的40封信在信中吴军针对女儿们的一些问题做出了他自己的分析,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透过这些分析和建议你能了解到无菌看待问题的视角待人处事的方法,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见识和态度,希望对你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下面我将无菌的40封家书总结为以下五个态度为你一一解读。
第一做人的态度,第二学习的态度,第三做事的态度,第四人际交往的态度,第五对金钱的态度。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态度做人的态度。
如何做人是一个人立足于世间的根本是他所有形式的指南,关于做人的态度,吴军给出了三个建议,就是要乐观要做个好人,还要学会抵制诱惑,我们先来讲乐观的做人态度,吴军认为,一个乐观的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积极乐观,他就不容易被怨恨,嫉妒这些不良情绪影响会更达观地看待身边的人事物也更容易获得快乐和幸福。
但现在人们对快乐和幸福,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很多人觉得升职加薪才会快乐或者住豪宅,开豪车才是幸福,吴君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升职加薪也好,豪宅豪车也罢,仅仅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幸福。
第三章态度及其改变
第三章态度及其改变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 什么是态度? 什么是态度? 态度的作用 如何测量态度
态度( 态度(attitude) )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 向。
态度的成分
态度包括认知( 态度包括认知(cognition)成分、情感 )成分、 (affect)成分和行为(behavior)成分三个方 )成分和行为( ) 面。 简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简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模型
组织承诺的类型
1990年Meyer和Allen提出组织承诺的三维结构, 年 提出组织承诺的三维结构, 和 提出组织承诺的三维结构 即感情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即感情承诺、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 持续承诺 情感承诺 规范承诺
Meyer和Allen(1990)组织承诺的 和 ( ) 三维结构
持续承诺( 持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是指个人 ) 认为离开某一组织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在该组织继 续供职的意愿的强度。 续供职的意愿的强度。 情感承诺( 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是指员工由 ) 于认同组织潜在的目标和价值而持续为一个组织 工作的强烈愿望。 工作的强烈愿望。 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反映的是员 规范承诺( ) 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 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长期 受组织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愿意留在组织内的 承诺。 承诺。
态度及其改变 ppt课件
ppt课件
19
预言自我实现
股市传出消息:明天某只股票将会暴跌。持有
这只股票的股民们相信了这个预言,就会纷纷 抛售股票,造成该股暴跌,预言自我应验
ppt课件
20
(3)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一般是协调
一致的。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 的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会采取措施, 回归到平衡状态 费斯廷格认为,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 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 变态度。而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 谐状态,个体会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称之 为认知失调 采取措施包括: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寻找合 适理由(合理化)
年在耶鲁大学做了大量的关于沟通和态度改变 的研究,提出了劝说情境的模式 任何态度改变都是个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 差异造成的,差异会产生压力、冲突、不协调、 不平衡、不一致等 为缩小差异,减 少压力,个体采取的方式包括: 第一、接受外来影响,改变自己原有态度;第 二、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维持原有态度
我发现他 也有优点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认知协调状态
ppt课件 24
解决认知失调的方式
我很讨厌 他 个人发展 取决于他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增加新的认知 元素
我很讨厌 他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讨好不喜 欢的人也 很正常啊
ppt课件
重新评价某一 种认知元素的 重要性
25
(4)平衡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有关人
或被动 传播对象反应:信息本身说服力、问题排列顺 序
ppt课件
17
(2)预言实现理论
罗森塔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6、1968)
第十讲:态度及其改变
Page 7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会自动地在各种态度之间 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寻求一致 性。
君子动口不动手
有仇不报 非君子
态度、行为具体性、针对性 社会压力既可以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也可能使态度与行为分离。 长期经验使协调态度行为的重要变量
制作者: 制作者:
Page 8
课程名称
第十讲: 第十讲:态度及其改变来自主讲:刘宏 主讲: QQ:465663606 :
授课班级: 授课班级:大10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
制作者: 制作者:
教学课题: 教学课题: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制作者: 制作者:
Page 15
不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 O O + - + + -
O + -
O -
P
+
X
P
-
X
P
+
X
P
-
X
(1)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2)P喜欢O,O喜欢X,P则不喜欢X; (3)P不喜欢O,O喜欢X,但P也喜欢X; (4)P不喜欢O,O不喜欢X,P也不喜欢X(负相关)
制作者: 制作者:
Page 17
在第三种情况下, 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 的看法,认为 很老实,肯干; 改变对O的看法 很老实, 改变对 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 肯干; P改变对 的看法,认为 (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改变对X的看法 改变对 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 ,不要去做清洁工。 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劝说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 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态度及态度改变理论-PPT课件
第一 态度概述
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学习效率的实验 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 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 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 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 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2、不一致性改变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系统本身的特点
时间性 一致性 极端性 需要性 多重性 价值中心 一贯性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2、个体因素
智力与知识
性格特征
自我防卫 认识的需要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3、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态度改变与团体密切相关,当一 个人对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忠诚心时, 要让他采取与团体规范不一致的态 度不容易。
第二 态度的形成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其它因素
第二 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理论(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 1、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 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 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 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 形成的和不断改变的。
第二 态度的形成
2、认知协调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 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 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 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 恢复协调。
(1)结构平衡理论
第二 态度的形成
企业文化-态度决定一切 -精华版
认识你的3个方面
4内因+4外因=3个方面
认识你的3个方面
如何认知
• 明白我是谁 • 我的竞争力 • 我能做什么 • 我的领域如何 • 我如何去做
认识你的3个方面
同理心——换位思考
• 清楚对方是谁 • 清楚公司是谁 • 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认识你的3个方面
审时度势
• 明白大环境—公司的转变 • 知道大多数人的意见 • 清楚工作底线
然而,他这种成功是必然的?还是一种运气? 在天生好运背后隐藏一个诱人的思想:
态度本生可使人超凡脱俗!
3 调整你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不断认识自我、 突破自我才能不断进步
讨论、分享
每当你到困难、压力、 逆境的时候, 你们会怎样处理?
消极心态的破坏作用
1、丧失机会。2、使希望破灭。3、限制潜能发挥。 4、消耗掉90%的精力。5、失道寡助。6、不能充分享受人生。
高AQ实现你的雄心壮 志,成就非凡的事业和 人生。
案例
高AQ典范——马云
马云,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 团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董 事局主席,他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 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曾 获选为未来全球领袖。2012年11月,阿 里巴巴在网上的交易额突破一万亿大关, 马云由此被扣以“万亿侯”的称号。
2
理解你的态度
老天爷不曾给你显赫的家世及出身名校的高等学历,那它还保留关键
性的第三把金钥匙在你手上----态度
进入赢者圈的第三把金钥匙
什么是态度?
态度
态度:指人的举止动作;对于事物的立场或看法。 态度:是你向他人表达心情的方式; 态度:也是你对具体做法、反应的取舍。
态度和态度改变
态度和态度改变态度不是先天生成的,是人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人在对他人和各种事物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态度,态度会影响人的交往。
人的各种选择,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学习和工作方式以及一切社会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利用信息传播方式来改变人们态度的现象比比皆是。
无论是大街上处处可见的商业广告牌,家里的电视、报刊,还是在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的演讲、报告会,无非都在通过传播一定的信息,来达到说服人们、使人们维持或改变某种态度的目的。
态度对于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使它很早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早期的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甚至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关于“态度的科学研究”。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拓宽和深化。
态度及其转变的研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翻页)一、态度的实质(一)态度和态度的要素态度一词在英语中最早指身体姿势、姿态,后来演变为专指心理状态的术语,特指主体对一个特定客体的行为反应准备。
对态度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其中G w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示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
GW奥尔波特的定义被社会心理学家誉为态度的古典定义。
我们根据态度的基本特征,把它阐释为:态度是个体或群体对人对事物所持有的评价性系统和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所具有的评价系统和心理反应倾向表现在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会做出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评价,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心理倾向性;在人际接触中,人们同样彼此能够觉察到对方的接纳与拒绝、热情与冷漠的心理反应倾向。
所以说,态度既具有评价体系,又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
态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奥尔波特(G. Allport 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态度及其改变
二、态 度 理 论
❖ (一)学习理论 ❖ (二)期望——效价理论 ❖ (三)认知一致性理论 ❖ (四)自我知觉理论
11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十九分。
(一)、学习理论
❖ 代表人物:霍夫兰德(Hovland,1953),态 度的获得与其它习惯的形成没有差别。
❖ 人的态度主要通过三种过程获得发展 ➢ 联结 ➢ 强化和惩罚 ➢ 模仿
3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十九分。
(一)定义: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 的、评价性的持久反应倾向(金盛华)。
简单地说,态度是对人、事物、观点的评价 (Eagly Chaiken,1998;Fazio,2000;Olson Zanna,1993;Petty Wegener,1998)。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态度的传统特性 ①幼时习得的 ②形成惯性反应的 ③需要的满足 ④与信念、世界观的联系
30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十九分。
2.个体因素:
①能力和知识 ②认知欲望 ③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防御 ④遗传因素和性别作用
3.群体参照
4.文化因素
31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十九分。
37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十九分。
❖ 1.谁——沟通的来源
❖
可信性 ,包括专业性和可靠性。
吸引力
❖
相似性
总之,必须使人感到说得在行、说得中肯、 说得动听
38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十九分。
❖ 2.什么——沟通的性质 (1)差距:传递的信息所持的观点和说服对象的
原初态度之间的差异程度。 v 差距大到一定点以前,态度改变会随之增大,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 O O + - + + -
O + -
O -
P
+
X
P
-
X
P
+
X
P
-
X
(1)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2)P喜欢O,O喜欢X,P则不喜欢X; (3)P不喜欢O,O喜欢X,但P也喜欢X; (4)P不喜欢O,O不喜欢X,P也不喜欢X(负相关)
三者相乘为正,则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否则不平衡,此时 制作者: 会产生焦虑,驱使恢复平衡。 Page 15
制作者:
Page 19
(四)墨菲的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心理学家墨菲进行了对黑人态度的研究 被试者:白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 之前,两组人对种族歧视的态度大体相同。 试验组:看宣传黑人成熟的电影、电视和画报。 试验组对黑人的态度发生显著改变。
制作者:
Page 20
(1)沟通者 沟通者是信息的来源,他本人所具有的能力、风度、 可信性和人格魅力等特点可以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程 度。 (2)沟通过程 在沟通的过程中,组织工作的特点、信息表达的方式 等因素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3)沟通对象 沟通对象的特点,如独立性、智力水平、自尊心、自 信心以及原有的态度等,都会对态度的变化构成影响。
制作者:
Page 23
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 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 测验‛。然后,他们以肯定和赞许的口吻将那些有‚优异发 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 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 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 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当然,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发展 测验‛的结果。
平衡理论的用途:使人们以‚最小努力原则‛ 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 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
制作者:
Page 18
(三)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与形成三阶段论 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过程有三个阶段:服 从、同化和内化。 服从(顺从):一个人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 (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 同化: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 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近。 内化:一个人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新观点, 从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把他人的新观点、新思 想接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制作者:
Page 21
(五)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
别人的预见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对待方式会影 响个人心理。 称赞和鼓励会诱发个体上进的动机;经常受 指责、歧视,会导致个体消极、自暴自弃。
员工的行为=f(管理者的期望×对待方式)
制作者:
Page 22
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神话,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 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 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 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复活了。
Page 4
制作者:
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足
(工作态度)
job satisfaction
工作投入
job involvement
组织承诺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员工对自己的工 作所抱有的一般 性的满足与否的 态度。
心理上对工作认 同,并将工作绩 效视为个人价值 观的反映。
员工接受组织和 组织目标,并希 望保持自己作为 该组织之成员的 身份。
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 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 (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 不平衡状态。
2、内部因素 (1)员工的认知
原先的态度认知越深刻,态度转变就越难。
有意念 未行动--容易改变 有意念 有行动--较难改变 有意念 公开表态--抗拒性大,极难改变 (2)员工的需要
如果新的态度对象能够满足员工需要,并能消除行为 内驱力引起的紧张状态,情感上容易接受。
制作者:
Page 29
(3)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和性格对员工态度转变有重要影响。 胆汁质、多血质:容易转变 粘液质、抑郁质:转变较难 外向比内向易转变。 高自尊者难被说服。 高智力者也难以说服。 自信心强者难被说服 年轻人也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制作者:
Page 32
(1)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是指因宣传者的威望而产生的使受宣 传者无保留地接受宣传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力与 效果。
制作者:
Page 5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妻子生怪病,丈夫没有钱买医生的药,是否去偷 医生的药。 母亲心脏病突然发作,您用汽车送母亲去医院, 遇到红绿灯,闯过去,还是等绿灯。 即将到来的火车行驶在a铁轨上,六个小孩正在 a铁轨上玩耍,没有注意火车;同时一个小孩在b 铁轨上玩耍,也没有注意火车,此时您无法提示 他们,您可以操作道岔,您如何作出选择。
(1)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它与其他认 知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 例如:A-C不协调,更改A或者C
制作者:
Page 11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 系统。 如‚应推行在家办公制度‛ (3)强调某一元素的重要性或者降低某一元素 的强度。
如‚员工必须按时上下班,否则会得到严厉的 惩罚‛ 或者 ‚他很少迟到、早退‛
制作者:
Page 1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 欢要么不喜欢。态度包括认识、情感、行为等三个成分。 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即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工作参与(job involement)、组织承诺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 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参与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 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组织承诺 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 身份的一种状态。
制作者:
Page 2
态度的构成成分
认知成分
观念或信念、赞成 或反对、同一不同 意。 歧视是错误的
情感成分
情绪与感受。爱与 恨,喜欢与不喜欢。
行为成分
行为意向。 我不想见领导
我不喜欢领导,因 为领导歧视女性
制作者:
Page 3
态度的形成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没有深刻的认 识和情感,比较表面化,受外部控制。在1974年对美国中 学高年级的一次调查中,对‚喜欢哪个党?”这样的问题, 孩子们的回答里70%与父母一致。 认同:喜欢某人或某物体,内心乐于与他人一致,采取相同 的表现。较多的情绪情感参与,是主动过程,外界奖惩不 再影响态度。 内化:将自己的信念与外界事物的情感认同联系起来,并使 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制作者:
Page 6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会自动地在各种态度之间 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寻求一致 性。
君子动口不动手
有仇不报 非君子
态度、行为具体性、针对性 社会压力既可以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也可能使态度与行为分离。
长期经验使协调态度行为的重要变量
制作者:
Page 7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制作者:
Page 12
(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这是海德(F.Hider)于1958年提出的。海德认 为,我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 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互不相关,有的互相联结。 海德将构成一体两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unit); 对于每种认知对象的感情和评价(喜恶、赞成、 反对)称为情绪。当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的看法一 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两对象有相 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海德强调一个人 (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 (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 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制作者:
Page 24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 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 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 的热情和期望仍然通过眼神、鼓励的语言等传递给了 学生,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也 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他 们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 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制作者:
Page 13
平衡结构的四种模式
O + + + O - - O - - P
O +
P
+
-
X
P
-
X
P
+
X
X
(1)P喜欢O,O喜欢X,于是P也喜欢X; (2)P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也不喜欢X; (3)P不喜欢O,O不喜欢X,于是P喜欢X; (4)P不喜欢O,O喜欢X,于是P不喜欢X;
制作者:
制作者:
Page 8
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 (1)不相关。(2)协调。(3)不协调。 在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 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 在不协调关系上。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 了三种途径:
(1)改变行为。 (2)改变态度。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制作者:
Pa上下班 元素B:我准时上下班 元素C:他经常迟到、早退 A-B:协调关系;A-C:不协调关系; B-C:不相关
制作者:
Page 10
如果认知元素失调,人的内心就会焦虑和不 安,会主动使自己解除或减轻这种失调状 态,使认知结构平衡。 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