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

合集下载

读残雪约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

读残雪约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

读残雪约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作者:洪永春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9期内容摘要:残雪的小说是“文革”后当代文坛上非常独特的一个风景。

《山上的小屋》更是代表她创作风格的难得的一篇佳构。

本文主要从“小孩世界”和“大人世界”两个视角,分析和阐释了人的生存的荒诞、怪异和丑陋一面,揭示了无处不在的“家”梦魇即人类生存的悲剧根源,以及文本呈现的超现实的独特艺术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残雪山上的小屋家梦魇残雪的小说是80年代文坛的一种另类存在。

她从70年代末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派文学,持续一段时间的解读活动后感悟般地产生创作冲动,并自信能够以独有的形式表现自我。

如《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等作品,差不多每一篇作品都充满了变异错乱的感觉,展示了一个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丑陋世界。

《山上的小屋》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文最初刊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八期。

小说从一个少年视角细微地描写了孩童世界和大人世界的不可通约性,以及在彼此的窥探、猜忌、防范和无聊的伎俩中呈现的人性之恶,尤其是大人世界对童稚心灵的无端伤害和浸染。

该文本的特异之处在于不是选择从外至内的大环境影响的书写方式,而是选择了由内至外地宣喻人性之恶的第一源泉——家庭,告知人们家的梦魇即社会梦魇的缩影,人类自身的生存悲剧也就这样注定了!《山上的小屋》不同于以往的写实小说,时间背景模糊不说,人物也只是符号般的存在,身份、年龄不详,情节是感觉化的几个生活片段。

唯一能够明确的是一家中的两代人:“我”、“小妹”和“爸爸”、“妈妈”。

小说主要以两代人的对话关系,感觉化的语言和极度夸张、变异的心理模式结构了似有似无的来龙去脉,篇幅精省,言简意赅,可谓是难得的一篇现代派文本佳构。

1.“我”:小孩世界小说开篇是这样写的,“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我每天都在家里清理抽屉……”。

不清楚这座木板小屋到底有多大,但在小孩的想象世界里最起码也是能够容身的空间。

浅析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

浅析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

浅析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残雪的人生经历颇带传奇色彩: 她当过待业青年、学徒、工人、裁缝,最终成为专业作家。

相比较余华、格非、马原等人,她的作品有着更大的争议。

本文对残雪早期的发轫之作《山上的小屋》进行精神学和心理学的重读,形成一份特殊时代的病变报告: 小说围绕一个异质空间中的弱者与强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排斥与冲突而展开,彰显出时代动荡中小人物无处可逃且人人自危的精神困境。

残雪着力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家,但又是一个极不正常的家,甚至就是一座精神病医院。

因为住在里面的人没有一个是正常人,每个人脚板心都出冷汗,都是被迫害狂后遗症季节性发作之患者。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分不清是男是女,也不知道有多大年龄。

“我”的全部工作就是: “每天都在家里清理抽屉。

”这个“抽屉”当然是一个悲剧的象征,是对过去封闭而神秘世界的具象指称。

整个小说的叙事显得很恍惚,一切似是而非。

在“我”那个有着明显“脑伤”的记忆里老是觉得“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小说起首突兀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么一座神秘兮兮的“屏障”。

这座“小屋”与屋里的“抽屉”有着同样的象征意蕴,都是一种壳状物,显示了叙述者对被包裹、不受伤害的依凭对象之渴望。

“我”是一个“怕光的人”———暗示了“我”在类似洞穴或井底这样阴暗潮湿的地方生活太久了的缘故。

因此,阳光在“我”眼里是“闪着白色的小火苗”。

“太阳刺得我头昏眼花。

”连母亲的眼光一盯头上,被盯的地方就会“肿起来”; 小妹眼睛盯着“我”看,她的目光也会“刺得我脖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

母亲总是跟“我”作对———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之彻底背叛。

小妹是母亲的帮凶———这是对血缘上兄弟姐妹情谊的彻底撕裂。

她总共出场两次:第一次,“我”从山上回来,发现抽屉被“翻得乱七八糟”,并将“我”心爱的“几只死蛾子、死蜻蜓全扔到了地上”。

这些死东西象征了“我”的同类,是“我”唯一可以“对话”的价值共同体。

读残雪的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

读残雪的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

读残雪的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山上的小屋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渴望宁静的人。

他选择了一个偏僻的山顶,盖起了一座小屋。

小屋坐落在群山之巅,四周是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

他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大自然为伴。

小屋很简陋,只有一间房间和一个小庭院。

房间里有一张木桌,一张破旧的木床,还有一把摇椅。

他没有电视、电脑或者手机,只有一本旧书和一把吉他。

他喜欢在摇椅上弹奏吉他,用音乐来宣泄内心深处的情感。

每天早晨,他会起床后去外面的小庭院里做早操。

他喜欢感受清晨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

然后他会去溪流边洗漱,用冰凉的溪水来清除昨夜的困意。

他觉得这个过程很神圣,仿佛洗去了世俗的尘埃,让他的心灵更加纯净。

白天,他会去山脚下的村庄换取生活必需品。

他并不富裕,但他也不需要太多物质的满足。

他只买一些粮食、水和生活用品,然后回到小屋。

他喜欢亲自动手做饭,他觉得亲手制作的食物更加美味。

而且,炊烟升腾的过程也让他感到平静和满足。

晚上,他会点上蜡烛,坐在摇椅上读书。

他喜欢读一些哲学、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

他觉得这些书籍可以给他带来心灵的启迪和力量。

有时候,他也会弹奏吉他,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觉得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他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他从未感到孤独。

因为他与大自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他能够感受到山林的呼吸、溪流的流淌和鸟儿的歌唱。

他觉得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互相依存,互相滋养。

有时候,他会迎来一些来访者。

有些是迷路的旅人,有些是寻找灵感的艺术家,还有些是对他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的人。

他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给予他人一些启迪和思考。

然而,他并不期望他们能够永远留下来。

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他只是希望,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他们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几年。

《山上的小屋》

《山上的小屋》

残雪在中国文坛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叙 述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残雪模式。由于 残雪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拉美的魔幻主 义写作手法,在小说中大量运用象征的手法, 使其小说大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领域。另 外残雪小说制造的神秘和恐惧又成了人们 不断探讨的话题。残雪小说作为传达人性 话语的代表,其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读者 展现了怪诞离奇的世界,牢牢的把人围困 夹击起来,传达出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存感 受。
❖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超过六十万字。
❖ 短篇小说有《污水上的肥皂泡》、《阿梅在一个太 阳天里的愁思》、《旷野里》、《公牛》、《山上 的小屋》、《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天堂里 的对话》、《天窗》;
❖ 中篇小说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 长篇小说有《突围表演》、 《爱情魔方》等。
逆姿态。
1、“山上的小屋”:中心意象、 理想的象征
❖①原因: ❖②内蕴
❖ a.对抗现实的存在:
❖ b.自我理想的对象化:他
❖ (a)囚禁围困者:“被反锁在小屋里。”
❖ (b)思索者:“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 那是熬夜的结果”。
❖ (c)反叛者:“暴怒地撞着木板门,声音一直 持续到天亮。”
❖山上的人和山下的人都让人想到 鲁迅笔下的狂人。
对残雪的小说世界,戴锦华曾将之喻为“梦魇萦绕的小 屋”。之所以有“梦魇”,是因为它“令人联想起拒绝 和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的岁月’,尤其是‘文革’时代 的梦魇年代”台湾籍作家叶洪生在阅读残雪的小说《山 上的小屋》后,认为该小说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 “从1957年‘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人和事”。 而在谈及残雪小说影响力扩大的原因时,吴亮也曾指出: “她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文革’时期社会黑暗的深刻 记忆,这种记忆的高度变形和梦呓式的偏执处理,使小 说经常处于一种精彩变态的氛围中。”从众多的有关残 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小说中读出的“文 革”信息。要真正理解残雪,了解她小说中的象征,我 们必须联系“文革”时的状况,残雪似乎一直在不厌其 烦的描绘“文革”,描绘那段在她记忆深处的蹉跎岁月。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作者:房鑫来源:《牡丹》2017年第21期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在促进中国文学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残雪以怪诞、荒谬的叙述方法和写作形式创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她的小说个性鲜明,并且有着很多怪诞、奇特的意境,“小屋”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

她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小屋,这让人们看到残雪对于世界、人性的失望,但是失望并不是绝望,在少数的几部作品中,小屋也带给人微弱的希望,将作者灵魂深处的情感以及体验表达出来,同时小屋意象也与人的心灵世界密切联系。

本文就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进行研究。

残雪小说中有很多意象,且复杂纷繁,但是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着解开残雪小说之谜的钥匙。

残雪所写的人灵魂内面的风景是无法通过普通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意象能够将抽象的思想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作者通过塑造意象,让读者更好地感受精神世界中特殊的情感体会。

基本上残雪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有意象,有些意象在不同作品中反復出现,比如本文的“小屋”,这能够为研究残雪的小说创作提供依据和切入点。

一、小屋意象的象征意味20世界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很多先锋小说作家打破传统束缚,开始对各种语言以及文本进行创作,如格非、残雪、余华、马原等。

在这些小说作家中,残雪表现得最为坚毅和执著。

残雪的小说中有一种展现人性丑陋以及时代恐惧的内容,但是作者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象征的方法进行表达,这也是为什么残雪的作品会给人神秘、荒诞的原因之一。

在残雪的小说中,小屋意象通过很多形式出现,其象征的意味是存在差异的。

残雪小说中小屋意象主要有:《山上的小屋》中的“山上的小屋”、《雾》中“潮湿的仓库”、《归途》中“草原尽头的房子”、《旷野里》中“空旷的黑屋”、《天堂里的对话》之三中“想象中的空屋”等。

其整体意象的象征意味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深深地失望1.生存环境的孤独、昏暗通常而言,小屋其实是一种居住的场所,表现的应该是人类的生存空间,人们的很多基本的生理行为都是在小屋中进行的,如吃饭、睡觉等。

残雪小说“小屋”意象论文

残雪小说“小屋”意象论文

残雪小说“小屋”意象论文摘要:作为一个现代派作家,残雪执着的探寻着人性深处的灵魂的黑暗,关注着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潜意识,“现代艺术描绘的都是心灵,这个心灵就是文学先驱但丁所描绘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同表层的社会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

”本文将从“小屋”意象入手,分两大层次对“小屋”的象征意味进行阐述与解读。

关键词:残雪;小屋;意象;象征“小屋”是残雪小说中众多意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在她多部作品中均出现了这一意象。

“小屋”出现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让人们看到残雪对人性、对世界的失望,但是,失望的残雪没有绝望,在她少数几部作品中,“小屋”带给人们微弱的希望。

一、深深地失望在残雪所看到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相互窥视,即使是血缘之亲,也被、疏离、冷漠、背叛、丑恶所代替。

个体孤独地挣扎,无力反抗,只能恐惧的望着这个陌生冷酷的世界。

即使是钉满铁条封死所有门窗的小屋也抵挡不了无数双恶狠狠的盯着自己的眼睛。

对这个丑陋的世界,残雪感到的是深深地失望。

(一)、窒息压抑的生存空间残雪颠覆了以往的美学特征,在她的作品中很难见到美好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夸张的、赤裸裸的丑,即使是一座“小屋”,也呈现不了温馨美好、温暖舒适的感觉,而成了一种丑的基本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小屋是物理意义上的人们生存的空间。

“小屋”一般寓意着温暖、和谐,是心爱的家的指称,给人温馨的感觉。

残雪笔下的人物多被她安置在一间间“小屋”中,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屋中人”,但是他们所在的小屋都是潮湿、冰冷、狭窄、逼仄、封闭的,像潮湿的岩洞一般,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房屋的想象。

在残雪笔下,小屋“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避风港、家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

”而是对人物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桎梏,是精神的囚笼。

残雪笔下的人物,各自囚禁在自己的小屋中,母亲不是母亲,儿子不是儿子,夫妻不像夫妻,朋友不像朋友,人物之间时常出现敌对的关系。

在这逼仄的小屋中,每个的内心都是灰暗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让你体会到身在人群中的孤独。

被囚禁的孤独灵魂—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被囚禁的孤独灵魂—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被囚禁的孤独灵魂——读残雪《山上的小屋》摘要:残雪是我国当代作家中创作风格十分个性的一位作家,其作品《山上的小屋》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先锋文学所呈现出来的现代主义的精神意向。

本文立足于小说故事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试图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阐释,解读文本背后的意蕴。

关键词:精神意蕴荒诞救赎现实主义进入《山上小屋》的文本序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荒诞扭曲又光怪陆离的梦境。

含混的语言,没有逻辑的非理性碎片化叙述,拼凑了出一个梦魇般的世界。

开头一句短短的话:“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作者以一个故事叙述者的口吻拉开了舞台的帷幕。

然而小屋却并非寻常的小屋,它位于高高的荒山上。

按照常理来说,房屋作为一个具有社会符号意义的存在,一般是不会被建在荒山上的,作者从文本的开始就直接流露出了对常识的拒绝,构建起了一个非常态的世界,于是,作者获得了叙述的某种自由,也就是所有荒诞不经叙述内容的合理化生存空间。

山上的小屋高而远,它高高在上,形成了一种被仰望的姿态,造成了一种现实的疏离感。

然而通读文本,不难发现,虽然小屋和家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位置,但却是一体两位的关系,家中所发生的一切与小屋密切相关,进行着暗流下的秘密交换,换句话说,山上的小屋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在物化。

在文中最直接体现在作者描写自己:“我回家时在房门外站了一会,看见镜子里那个人鞋上沾满了湿泥巴,眼圈周围浮着两大团紫晕。

”而后作者在描写被关上山上小屋中的人,这样写道:“的确有一个人蹲在那里面,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

”文本在这两处进行了暗示和呼应。

文中有多处写道:主人公“坐在围椅里面,把双手平放在膝头上”然后眼前出现山上小屋的形象。

文本所描写的是一种入定的姿态,此时作者的内心世界被最大程度地显化,小屋的存在就是作者内心的观照。

也就是说小屋的产生其实来源于主人公的精神幻觉,是主人公潜意识对周围世界的不满和反抗,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一般,渴望从精神的囚禁中出逃,获得灵魂的自由和超脱。

山上的小屋阅读理解题

山上的小屋阅读理解题

《山上的小屋》是中国当代作家残雪所写的一篇意识流小说,主要讲述了“我”对童年记忆中山上小屋的印象和感受。

以下是一篇关于《山上的小屋》的阅读理解题:
1.试述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的主题意蕴是什么?
答:《山上的小屋》的主题是对于童年的回忆和思考,通过对山上小屋的印象和感受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世界的思考。

2.残雪在《山上的小屋》中是如何表现“我”对童年记忆中山上小屋的印象和
感受的?
答:残雪在《山上的小屋》中通过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了“我”对童年记忆中山上小屋的印象和感受。

小说中通过对山上小屋的描写,以及对“我”与母亲、妹妹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思考。

3.试析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的象征手法。

答:在《山上的小屋》中,山上小屋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象征着“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

小屋中住着的是“我”的敌人,代表着“我”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和反抗。

而小屋中发生的事情,则是对“我”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的表现。

同时,山上小屋也象征着“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4.试析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的意识流手法。

答:残雪在《山上的小屋》中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方式,展现了“我”对童年记忆中山上小屋的印象和感受。

小说中没有明确的情节线索,而是通过对山上小屋的描写和对“我”与母亲、妹妹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种意识流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性。

【精品】山上的小屋

【精品】山上的小屋

【精品】山上的小屋《山上的小屋》是残雪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梦魇般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被隔绝和遗弃的孤独世界。

本文将从人物、主题、艺术手法和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人物《山上的小屋》中主要的人物有“我”、“父亲”、“母亲”和“哥哥”。

他们被描绘成怪异和不可理解的人物,彼此之间缺乏正常的沟通和情感联系。

“我”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者,是一个敏感、孤独和恐惧的人。

在故事中,“我”始终处于一种被隔绝的状态,无法与家人和外界联系。

这种孤独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关系的疏离感和异化感。

“父亲”和“母亲”则是两个极端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于“我”的孤独和恐惧毫不在意,甚至可以说是冷漠和厌烦。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疏离,没有任何亲密的接触和情感交流。

“哥哥”则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始终没有出现,只是在“我”的想象中出现过。

他被描绘成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存在,可以保护“我”免受外界的伤害。

然而,“我”却无法理解哥哥的存在,也无法与他建立联系。

二、主题《山上的小屋》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孤独、恐惧、隔绝和探索等方面。

这个故事中的“我”被家人和社会所隔绝,无法与他们建立亲密的联系。

这种孤独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关系的异化和孤独感的深刻体验。

同时,这个故事也探索了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恐惧。

在这个故事中,“我”不断地探索着山上小屋的秘密,试图找到摆脱孤独和恐惧的方法。

然而,最终“我”却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自己始终被隔绝在一个孤寂的世界里。

三、艺术手法《山上的小屋》采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梦幻和荒诞的感觉。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暗示和象征等手法,将现实和梦境相互交融,让读者感到故事的情节并不是那么简单。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故事中出现的山上小屋。

这个房屋代表了“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孤独,是“我”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同时,这个房屋也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孤寂和疏离感,是人类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必经之路。

荒诞的变形 ——评残雪《山上的小屋》

荒诞的变形 ——评残雪《山上的小屋》

荒诞的变形——评残雪《山上的小屋》这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

在这里,人是孤独、无助、痛苦的,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猜疑、仇视。

这部作品中的“我”,几乎时时刻刻耸立着每一根毫毛,警觉地感受着外部世界,而这个外部世界则是这座自己居住的屋子和家人们冰冷恶毒的眼光。

母亲总是窥视“我”的抽屉,“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父亲“让我感到熟悉的狼眼”,“妹妹的眼睛变成了绿色”,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亲情,似乎这是一个荒凉的坟墓甚至是鬼的世界,嫉恨、猜忌成了家庭每天生活的主旋律。

小说的各个片段基本上不是连续的,人类平常的温情不复存在,只有荒诞的言语和可以供人想象的冰冷画面,一个被描写的破旧的屋子,父亲、母亲、妹妹和我之间怪异的言语,从外表到心灵深深的隔阂,违反常理的表达方式,似乎是在戒备什么,是在想冲破什么牢笼的枷锁,又或是在表达一种愤世嫉俗的思想、一颗惧怕孤独又在渴望孤独的心灵。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冒出了卡夫卡的《地洞》。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表现主义小说家,他深受尼采的影响,作品具有很强的荒诞派特征,着重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绝望的、孤独的个人,《地洞》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小说。

小说中的“我”是被异化的一只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物,他只是害怕地保护自己,虽然知道终有一天会死,可是他还是想尽办法能够把自己跟那个世界隔离,因为外界的一切都不安全,他对一切充满了恐惧和惊慌,可滑稽的是他用睡觉来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之一。

《山上的小屋》中“我”的角色塑造就像那只动物,虽然不能说完全相同,但有些地方是相似的。

比如“我”的恐慌、发抖和畏惧,“我”看得出世界上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是杀手,是冷血的狼,是时刻夺取“我”生命的侩子手,包括父亲、母亲和妹妹。

这里可以看到西方表现主义的写作手法,表现主义着重表现人的恐惧感、荒谬感和人与人之间的无法理解。

在我看来,残雪是想借这一荒诞的故事梗概来唤醒人们对人本的重视。

在今天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利益和欲望所污染的时候,需要有纯洁的、善良的东西来净化越来越淡漠的社会。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赏析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赏析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赏析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赏析残雪的小说是文革后文学创作中非常独特的存在。

她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性丑恶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在她的作品中纠缠在一起,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

残雪小说的这一特点与西方现代荒诞小说似乎很接近,但其传达出的生命本体的苦痛、涌动出来的对生存的深刻绝望和绝望边缘的呐喊和挣扎,绝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荒诞小说的简单模拟,而是与她所生存的现实、所经历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现实中所叙述的场赴常常使我们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人都可能被窥视与告密,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为了保存自己而不惜出卖别人,就是家庭亲人之也互相设防,自私、无情……,当残雪把生存的荒诞体验和绝望感受落实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时,她对于人性丑恶于残酷的揭示就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战斗精神,就有了试图改变这种处境的社会性使命。

一种抗争现实残酷、人性丑陋的生命之光就燃烧于她的作品中,于绝望中保持生命的存在,于虚无悲观中渴望天堂的美丽。

残雪的小说总体上给人一种噩梦般的印象,《山上的小屋》尤其如此,它通过叙述者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一个怪异的世界。

叙述者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隐密的威胁,她周围的事物都不可理喻,特别是她的亲人也都显出邪恶的面目:“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叫。

可以说叙述者在如此恐怖的环境中也已失去了正常的理性和感受力,或者是她失去了后者才生发出种种奇异的体验,但她显然也正是被这环境所捆绑的一个分子。

事实上,由于叙述与人物处在同一视界,让人难以区分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还是生存环境就是如此,总之,小说把内心体验的阴暗面极端化地表现出来,显示出对于人性观察近乎残酷和阴鸷的透视力。

然而作品里还写到了叙述者想象中的一所“山上的小屋”,这似乎在暗示着在她与那个不知名的人之间有着某种潜在的相知,这使她一次次走上山去,企图寻找这种相知的痕迹,也企图走出这噩梦的体验。

残雪与相关《山上的小屋》

残雪与相关《山上的小屋》

对人性的启示
尽管残雪的作品中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弱点, 但她也通过对美好人性的描绘和赞美,为人 们提供了对人性的启示。她呼吁人们关注人 性的美好和善良,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尊严, 从而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和升华。
对后世的启示与意义
对文学创新的启示
残雪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她敢于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和规范,勇于 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为后世作家 树立了文学创新的典范。
对人性拯救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问题日益严 重。残雪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批 判,提醒人们关注人性的拯救和重建问题。 她的作品呼吁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尊严, 关注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从而实现对人性的 拯救和升华。这对于后世人们思考如何面对
和解决人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6
结论与展望
对孤独与绝望的描绘
残雪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孤独、绝望等主题。在《山上的小屋》中,这种孤独和绝望不仅体现在主人公 身上,也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始终,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03
《山上的小屋》中的意象解 读
意象的构成与特点
荒诞与超现实
作品通过描绘荒诞不经、超越现实的场景和事物, 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世界。
02
深入研究作品内涵
残雪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
一步挖掘其作品中的主题、意象、语言等方面的内涵,以更全面地理解
她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
03
关注残雪的新作动态
残雪作为一位活跃的作家,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关注和研究她的新作
动态,可以及时了解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的变化和发展,为未来的研究
社会背景

2020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2020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时又语:残雪像是个才华横溢又神秘的女巫,她的文字里面有一种诡异的气质,同导富有人性与哲思的气质。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

”没必要惊讶和挖心思理解,读《山上的小屋》,不需要逻辑思维,不需要理性,只要有一颗心,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就可以了。

山上的小屋,究竟代指什么呢?读完作品后也许会有些不解。

但若把通篇的几个意象串联起来,便可以看出:小屋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向往,抽屉象征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家的屋及家中的亲人象征现实的阻隔。

一开始就被作品中人物怪异的语言吸引——没有过渡和任何关联,似乎是自顾自的表演秀。

“我”作为一个有病而且受家人孤立反感的形象,“独自面临空荡荡的世界,是对文迎风站着”。

近藤直子的评价很透彻,残雪的文字的确呈现出思考的阴冷。

不管和审择准美,选的字的调度,还是对情节的设计,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否定了传统标特征。

自己另类的表现。

这也是现代派作家的共同没错,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山上的小屋》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性和逻辑的颠覆。

表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叙述,另一方面是内容。

传统叙述用-潮和结局的线形结构,在时间上也是延续的因果关系,而残雪使无非开端、发展、高了独特叙述手法,我暂且称之为没有手法的手法。

文中没有逻辑性且大幅跳动的叙述给人造成一种断裂感,交错渗透的时空自由转变,无疑是对形式美的颠覆。

而毫无关联的情节几乎就是由三种臆想组成的。

一是人物对自己的臆想,如:“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这是文中唯一一句直接涉及人物自己的臆想。

似乎这样的关注最少,但是分量却最重。

因为文中人物的一切感觉都是由于过分关注自己而产生的。

二是人物对家人的臆想。

文中涉及到妈妈,小妹和父亲。

这些形象其实是对“我”的侧面补充。

他们可以看成是小屋固定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实中阻碍“我”思想的障碍。

他们会厌恶“我”清理抽屉,把“我”心爱的死蛾子死蜻掉;对“我”一直向往的小蜓扔;受“我”房里的光亮和收拾东西的声响的刺激得想要自杀⋯⋯妈妈的形象很屋无动于衷出我做有意思,似乎隐喻现实中给予直接阻挠的小人物,文中反复提到她的笑——“朝一个虚伪的笑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的惊跳”,“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在隔壁房里冷笑”。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赏析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赏析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赏析残雪的小说是文革后文学创作中非常独特的存在。

她用变异的感觉展示了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阴郁、晦涩、恐惧、焦虑、窥探和变态的人物心理及人性丑恶的相互仇视与倾轧,在她的作品中纠缠在一起,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

残雪小说的这一特点与西方现代荒诞小说似乎很接近,但其传达出的生命本体的苦痛、涌动出来的对生存的深刻绝望和绝望边缘的呐喊和挣扎,绝不仅仅是对西方现代荒诞小说的简单模拟,而是与她所生存的现实、所经历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现实中所叙述的场赴常常使我们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人都可能被窥视与告密,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为了保存自己而不惜出卖别人,就是家庭亲人之也互相设防,自私、无情……,当残雪把生存的荒诞体验和绝望感受落实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时,她对于人性丑恶于残酷的揭示就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战斗精神,就有了试图改变这种处境的社会性使命。

一种抗争现实残酷、人性丑陋的生命之光就燃烧于她的作品中,于绝望中保持生命的存在,于虚无悲观中渴望天堂的美丽。

残雪的小说总体上给人一种噩梦般的印象,《山上的小屋》尤其如此,它通过叙述者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一个怪异的世界。

叙述者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隐密的威胁,她周围的事物都不可理喻,特别是她的亲人也都显出邪恶的面目:“父亲每天夜里变为狼群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叫。

可以说叙述者在如此恐怖的环境中也已失去了正常的理性和感受力,或者是她失去了后者才生发出种种奇异的体验,但她显然也正是被这环境所捆绑的一个分子。

事实上,由于叙述与人物处在同一视界,让人难以区分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还是生存环境就是如此,总之,小说把内心体验的阴暗面极端化地表现出来,显示出对于人性观察近乎残酷和阴鸷的透视力。

然而作品里还写到了叙述者想象中的一所“山上的小屋”,这似乎在暗示着在她与那个不知名的人之间有着某种潜在的相知,这使她一次次走上山去,企图寻找这种相知的痕迹,也企图走出这噩梦的体验。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导语:残雪像是个才华横溢又神秘的女巫,她的文字里面有一种诡异的气质,同时又富有人性与哲思的气质。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葡萄,也没有小屋。

”没必要惊讶和挖心思理解,读《山上的小屋》,不需要逻辑思维,不需要理性,只要有一颗心,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就可以了。

山上的小屋,究竟代指什么呢?读完作品后也许会有些不解。

但若把通篇的几个意象串联起来,便可以看出:小屋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向往,抽屉象征着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家的屋及家中的亲人象征现实的阻隔。

一开始就被作品中人物怪异的语言吸引——没有过渡和任何关联,似乎是自顾自的表演秀。

“我”作为一个有病而且受家人孤立反感的形象,“独自面临空荡荡的世界,迎风站着”。

近藤直子的评价很透彻,残雪的文字的确呈现出思考的阴冷。

不管是对文字的调度,还是对情节的设计,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否定了传统的标准和审美,选择自己另类的表现。

这也是现代派作家的共同特征。

没错,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山上的小屋》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性和逻辑的颠覆。

表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叙述,另一方面是内容。

传统叙述无非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形结构,在时间上也是延续的因果关系,而残雪使用了独特叙述手法,我暂且称之为没有手法的手法。

文中没有逻辑性且大幅跳动的叙述给人造成一种断裂感,交错渗透的时空自由转变,无疑是对形式美的颠覆。

而毫无关联的情节几乎就是由三种臆想组成的。

一是人物对自己的臆想,如:“我的胃里面结出了小小的冰块”,这是文中唯一一句直接涉及人物自己的臆想。

似乎这样的关注最少,但是分量却最重。

因为文中人物的一切感觉都是由于过分关注自己而产生的。

二是人物对家人的臆想。

文中涉及到妈妈,小妹和父亲。

这些形象其实是对“我”的侧面补充。

他们可以看成是小屋固定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实中阻碍“我”思想的障碍。

他们会厌恶“我”清理抽屉,把“我”心爱的死蛾子死蜻蜓扔掉;对“我”一直向往的小屋无动于衷;受“我”房里的光亮和收拾东西的声响的刺激得想要自杀……妈妈的形象很有意思,似乎隐喻现实中给予直接阻挠的小人物,文中反复提到她的笑——“朝我做出一个虚伪的笑容”,“一边脸上的肉在可笑的惊跳”,“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在隔壁房里冷笑”。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这篇小说一开头就很诡异,“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可那种阴森森的感觉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你想啊,屋后的荒山,本身就给人一种荒凉、偏僻的感觉,再加上一座不知干嘛用的小屋,就像一个神秘的存在在那里等着人去探索,可又让人心里有点发毛。

小说里的人物关系也特别拧巴。

里面的“我”感觉整天神经兮兮的,老是觉得家里人在算计自己,什么父亲老在监视啦,母亲鬼鬼祟祟的。

这一家人好像互相都不信任,每个人都有点怪里怪气的。

而且这个“我”还老是纠结那个山上的小屋,可又老是去不了,一会儿是被家人阻碍,一会儿又好像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阻拦。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想做一件事,可总有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挡在前面,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可没这么夸张的感觉。

我感觉残雪写这个小说就像是在画一幅很抽象的画。

她不是那种老老实实把故事讲清楚的写法,而是把各种感觉、意象啥的一股脑儿地丢给你。

你得自己去拼凑,去琢磨这到底是个啥意思。

就像在雾里找东西一样,模模糊糊的,有时候你觉得好像抓住一点什么了,可再仔细一看,又不太对劲儿。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

残雪作品《山上的小屋》读后感残雪是文革后作家团体中比较独特的一位,她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噩梦般的印象,而《山上的小屋》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读《山上的小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其荒诞,疯狂而不可理喻的世界。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作品中“我”的视角和心理活动被反映出来。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

在某种意义上,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绝望之人对世界的呐喊。

当然,读《狂人日记》,我们都知道这是“狂人”,一个精神极度恐慌的人的梦呓,他生活的现实世界,总还是正常的。

但是《山上的小屋》则不同,作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在了与世隔绝的远离人类社会的地方。

因此在读文本时,我们甚至分不清到底是“我”精神错乱看到了扭曲的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扭曲和变态。

如果说是“我”精神错乱,那何以有这样清醒的头脑,这样明晰的逻辑。

“我”在夜间看到的那些可怕的异相,拼命想告诉家人,但是得不到回应。

这多么像一个救世者想得到认可而不被理解。

“这是一种病”,我听到家人在黑咕隆咚的地方窃笑。

好像“我”是神经病而他们才是正常人。

这种得不到认可的孤独和夜间的恐怖感加深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以致达到一种疯狂的境地。

《山上的小屋》中对家人的描写也挑战了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中总是讲父亲母亲塑造成父慈子孝的形象。

而这里面却将家人塑造成扭曲可怖的形象。

看“我”的描述“我的父亲每夜变为狼群的一只,绕着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号叫”“母亲从门边伸进来墨绿色的小脸,嗡嗡的说话”“妹妹的目光直勾勾的,一只眼睛变成了绿色”。

作者偏爱绿色这个词,并用来形容自己的家人。

我忽然明白,只有狼眼才在晚上发出绿色的荧光,这说明作者在暗示自己的三个家人其实就是三头凶狠的狼,而“我”每日与狼同居。

联系残雪生活的文革时期,在惨淡的政治阴云笼罩下,父子反目,兄弟操戈的事情也很常见。

如果将人性比作狼性,那么残雪的小说就全不是虚构,而是对现实的如实观照。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在极端的条件下,我们永远不知道人可以坏到什么程度。

《山上的小屋》作品解读

《山上的小屋》作品解读

《山上的小屋》作品简要解读汉师1111 蒋勤效 1120301101《山上的小屋》最早刊登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上,它既是残雪的代表作,也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整篇小说用一种怪诞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梦幻的境界,这个梦中世界是生活的原生态在时代缩影下的扭曲体现,而小屋这一意象正是残雪通过梦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媒介。

整篇小说给人以一种阴郁而又诡异的观感,使人感觉身处噩梦之中或是在看悬疑片。

这样的布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环境的塑造:第二,人物关系的设置。

就环境而言,这座山上的小屋实在让人感到很危险,它是一间简陋的木板房,地处荒山,四周渺无人烟,是在凶猛北风与凄厉狼嚎夹击中勉强挣扎,黑色的风里夹杂着山葡萄的叶子,在太阳照射下,石子闪耀着白色的火焰,这种环境,处处透出一种阴森的气息。

但是,外部环境纵然如此恶劣,却不是小说里这种恐怖感的主要源头,小屋里,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紧张感。

在这里,母亲的笑容是虚伪的,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父亲的眼睛在“我”看来是一只熟悉的狼眼。

在这个家里,“我”没有一点的安全感,一家人在相互猜疑与戒备,原本最为牢不可破的亲情居然如此畸形,不由让人窒息。

在残雪的世界里,人的行为和心理都远远跳出了现实世界的逻辑,理性在这里不见踪影,万事万物在这里变得模糊,一切都没有了目的。

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山上的小屋》的现代主义小说身份: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它是梦幻与现实的交错混杂,很难分清哪里是现实,哪里又是梦幻的产物。

表面上看,《山上的小屋》描写的是一家人荒诞的生活,扭曲、变态的心理和互相仇视的丑恶人性,他们性格中的恶念被无限放大用以揭露人性近乎本质性的丑陋。

这些特征使这篇小说有了看似西方现代荒诞小说的定位,但若仔细思索,就会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时代因子,它不仅仅停留于褒贬人性,而侧重于描写精神崩溃边缘状态下生命的痛苦,借之以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来刻画精神绝境之中的垂死挣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残雪以荒谬、怪诞的写作方式和叙述手法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她的作品充满了大量奇特而怪诞的意象,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小屋”意象不断出现,向读者传达出来自作家灵魂深处的生命体验。

本文将从残雪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小屋”意象入手,对其进行深层的解读与阐释。

【关键词】残雪;小说;小屋意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潮纷纷涌入。

马原、洪峰、残雪、格非、余华等先锋小说家突破传统,开始进行各种文本和语言实验。

残雪可以说是在这条路上走的最执着、最坚毅的作家之一。

残雪的小说透露着时代的恐惧和人性的丑恶。

但对于这种恐惧与丑恶,作者并不是直接的呈现与书写,而是采用象征手法来曲折的暗示与表达,这也是其作品晦涩、神秘、荒诞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其小说中,“小屋”这一意象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出现。

例如:“山上的小屋”(《山上的小屋》)、“潮湿的仓库”(《雾》)、“冷的像冰窖的屋子”(《瓦缝里的雨滴》)、“想象中的空屋”(《天堂里的对话》之三)、“空旷的黑屋”(《旷野里》)、“草原尽头的房子”(《归途》)等等。

在这些不同的具体形式中,“小屋”这一整体意象基本上呈现着以下四个方面的象征意味:
一、灰暗孤独的生存空间
一般来说,“小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居住场地,所代表的首先应该是现实意义上人类的生存空间。

人们诸如吃饭、睡觉等的基本生理活动都是在各自的“小屋”中展开的。

同样,残雪也把她笔下的人物安置在了生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小屋”里,但小说中的“小屋”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房屋所赋予的习惯性内涵。

一般来说,屋子是和谐家庭的一种象征,是温馨亲情的一种传达。

但在残雪笔下,“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避风港、家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 [1],取而代之的是生存空间的逼仄、时代环境的压抑以及个体灵魂的无止境囚困。

在《污水上的肥皂泡》中,母亲在睡觉前要将厨房的窗子关得砰砰大响,而且门也要用木棍抵死。

在这里,厨房便是象征母亲生存空间的那座“小屋”。

小说中,母亲与女儿之间没有了亲情与关爱,传统意义上的母女之情已经被解构。

即使是血脉相连的母女,她们之间却依旧横亘着无法冲破的壁垒与心墙。

《苍老的浮云》中对女主人公虚汝华为了逃避周围他人的窥视,总是故意将自己禁锢在钉着铁栅栏的小屋内,在狭窄而黑暗的生存空间中逐渐走向萎缩,直至终结。

其实,不论是《污水上的肥皂泡》中的母亲,还是《苍老的浮云》中的虚汝华,这些主人公无一列外地生活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那一座座不同的“小屋”就像是人类灵魂湮灭后的躯壳,把世界隔绝在外面,将自己的肉体连同心灵封闭在屋内,只留给自己一
个逼仄黑暗的活动空间。

二、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
1957年,残雪的父母被划为右派,父亲遭整挨批,母亲下放劳改。

她基本上是在外祖母的呵护抚养中长大的。

残雪的外祖母是一位富有神经气质的古怪老人,“她擅长编造故事和半夜赶鬼,睡眠中会突然惊醒,而且听得见泥土骚响和墙壁的嗡嗡声” [2]。

这些对残雪以后的性格与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文革后,残雪走上创作道路。

不难想象,童年的阴影以及文革的迷狂都在她稚嫩的心灵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于是,残雪将那些说不尽的屈辱、悲愤和绝望以一种荒诞变形的手法呈现给读者。

对于残雪的小说世界,戴锦华曾喻之为“梦魇萦绕的小屋”,之所以有“梦魇”,是因为它“令人联想起拒绝和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的岁月’,尤其是‘文革’时代的梦魇年代” [3]。

吴亮也曾指出:“她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文革’时期社会黑暗的深刻记忆,这种记忆的高度变形和梦呓式的偏执处理,使小说经常处于一种精彩变态的氛围中。

” [4]从这些有关残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其小说中关于“文革”时代的信息。

在对十年“文革”进行书写时,残雪用一种变形、荒诞的叙述方式将那个年代的杀戮与疯狂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小屋”在这些作品中,也就成了当时沉闷压抑的社会政治氛围的一种象征。

在《苍老的浮云》中,残雪就为读者塑造了一批偷窥者:绕着
他人房子侦察的岳父;从门缝向内窥探的更善无,借镜子偷看他人的慕兰等等。

这一切,都是作者对”文革”十年所做的一个缩影。

在《山上的小屋》中,文革时代的印记也在作者的笔下不断浮现:月光下,在叙述者房子周围不断徘徊的小偷,以及趁叙述者不在时将其抽屉翻得乱七八糟,践踏其心爱的死蛾子、死蜻蜓的家人。

这些都象征着叙述者的隐私被赤裸裸地公众于世,尊严被政治的铁蹄狠狠践踏。

不论是虚汝华,还是“小屋”中的她,她们最终都没能逃脱命运的作弄,错的并不是她们,而是那个荒谬的时代。

于是,她们只能在沉闷黑暗的小屋中,被宿命般的恐惧感紧紧裹挟。

三、牢牢囚困的人类灵魂
有人将残雪的小说评价为“政治寓言”或“社会寓言”。

的确,残雪亲身经历了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亲自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倾轧,讲述着那个疯狂年代的杀戮与浩劫。

但她在向读者展示人类生存悲剧的同时,更描绘出了人类被现实所禁锢的灵魂,以及灵魂在这种封闭环境中的失色与蜕变。

在残雪的小说中,这一类“小屋”就像人类现存的生活秩序,将个体自由的灵魂紧紧封闭于现实的围城之中,而突破屋子的围困走向旷野,就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秩序的反叛。

《归途》描写的就是人的灵魂从自由走向禁锢的变化过程。

小说开头,主人公行走在一片辽阔的草地上,无羁无束,纯净善良。

终于有一天,他闯入屋子,但发现屋子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时,主人公便开始动摇,准备逃离。

可是这样一座屋子却是走进容易,走出难。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你都会陷入与之相应的一座“小屋”,现有的社会生活秩序将我们紧紧套牢,我们的灵魂被困在“屋内”,得不到舒展,直至萎缩,甚至消逝。

不同的是,在《旷野里》中,主人公终于在梦中走出了“小屋”,走进旷野,这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的抵抗。

从禁锢的房间中逃离,说明了主人公对自己的现状已有所了解并渴望突破,想远离这种被囚困的局面。

然而,残雪并没有带给我们惊喜,相反,她给读者带来了更深的痛苦与绝望。

逃离到旷野之中,主人公依然是置身茫茫黑夜,寻不到光明,等不到希望,感受到的,只有从四面蔓延而来的恐惧。

结语
作为一个先锋作家,残雪直抵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对人类灵魂加以审视和拷问。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从来不进行那种用初级理性来干扰的、表面意义上的构思,这是因为我一直确信,某种深层的东西的力量要大得多。

” [6]她的小说超越了个体生活的表面经验,以一种夸张变形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呈现着人类生存的困境与焦虑。

【参考文献】
[1]王秀杰.残雪:荒诞文本背后的精神反叛.新乡学院学报,
2009.(4).
[2]吕晴飞.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评传.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516.
[3]戴锦华.残雪:梦魔萦绕的小屋.南方文坛,2000.(5).
[4]吴亮.一个臆想世界的诞生.当代作家评论,1998,.(4).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73.
[6]残雪.从未描述过的梦境.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