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 130卷篇目名称
![史记 130卷篇目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077f60eef8c75fbfc77db266.png)
史记130卷の篇目名称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002.卷二·夏本纪第二003.卷三·殷本纪第三004.卷四·周本纪第四005.卷五·秦本纪第五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道家经典导读
![道家经典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56387720b90d6c85ec3ac63e.png)
道家经典导读-阅读材料1◎“轴心时代”[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
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
和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
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
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
希腊先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在这数个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括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道家”1、《论六家要指》(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河北丰润牛鼎及石幢
![河北丰润牛鼎及石幢](https://img.taocdn.com/s3/m/f2dff125376baf1ffc4fad35.png)
河北丰润牛鼎及石幢清代直隶遵化州丰润县文庙中,曾藏有一尊年代久远的礼器――牛鼎。
有关牛鼎的来历,数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时徽派大师程瑶田受友人之聘,在丰润授徒。
经实地考察后,程瑶田旁搜曲证,多方详考,认定牛鼎是刘宋孝建年代之物。
而学者汪诗韩则认为,此鼎铸于北宋政和年间。
后程瑶田意外发现自己的结论有误,予以修正,即牛鼎并非刘宋年代所铸,也不是赵宋时期制作。
今据多名考古学家考证,牛鼎是为北宋政和年间仿制的礼器。
丰润牛鼎几经沉浮,今又面世,光彩熠熠,恰是神物。
中国论文网/4/view-12760909.htm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在历史上的建置沿革是几经沧桑,变化多端。
据《大清一统志》卷四五“遵化直隶州一”记载:“汉置土垠县,属右北平郡。
后汉移郡□治。
晋移郡治徐无,以土垠属之。
后魏郡废,二县(土垠、徐无)改属渔阳郡。
北齐废土垠。
后周又省徐无。
唐为玉田县地。
金泰和中始分置丰闰县,属蓟州。
元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复置。
明洪武初改闰为润。
本朝康熙十五年,改属遵化州,雍正三年改属永平府,乾隆八年仍属遵化州”。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丰润属之。
“1938年后沦为日伪统治区。
抗日战争中今县境内曾建过丰玉遵、丰玉宁、丰滦迁等联合县”。
1959年8月,恢复丰润县建制。
1961年6月,属唐山地区行政公署。
1977年5月,于丰润县城东建立丰润新区。
1983年,丰润新区划归唐山市管辖。
2002年,原丰润县和新区合并组建丰润区。
从丰润县至丰润区的变迁中可知,因清廷在遵化修建了东陵,乾隆八年(1743)升为直隶州,隶属顺天府。
故在顺天府相关的史籍中,也就不乏丰润县的历史记载了。
1983年5月,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钦定)日下旧闻考》,其中在卷一百四十四“京畿附编(玉田县丰润县)”文中,有一条有关丰润“牛鼎”的记载:“(丰润)县治内古鼎一,弘治间土人�井得之,重五百斤。
圜腹�m口四足,足上为牛首,下为牛蹄,款识甚古,或以为商时物”。
孟子荀卿列传翻译
![孟子荀卿列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7bae63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1.png)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至梁惠王问道“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时,不免掩卷感叹。
心想:可叹啊,功利确实是一切祸乱的根源。
孔夫子之所以极少说到功利,是为了时刻对祸乱的根源加以防范。
因此,他老先生说:“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
追求功利所带来的恶果,有什么不同呢!孟轲,邹国人,跟孔伋的学生求学。
在通晓了儒家学说以后,去游说服事齐宣王,宣王没有任用他。
他前往魏国,魏惠王不信他那一套,认为他的话迂曲玄远,空疏而不切实际。
在当时,秦国任用商鞅,国富兵强;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敌军,削弱了敌国;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等人,致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见齐王。
天下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但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所到之国,都合不来。
于是退身,与万章等人编订《诗经》和《书经》,阐述孔子的学说,撰述《孟子》七篇。
他以后又有邹先生等学者。
齐国有三位邹先生。
在先的是邹忌,他借弹琴之机游说齐威王,因而得以参预国政,被封为成侯,执掌丞相大印。
他生活的年代先于孟子。
其次是邹衍,后于孟子。
邹衍看到各国君主更加骄奢淫侈,不崇尚德政。
他认为,如果能用崇高的德行修行自身,就能推行到老百姓中间去。
于是他深入观察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探究各种怪诞迂曲的变幻,作《终始》、《大圣》等篇,约十余万字。
他的话海阔天空,不合常理。
他坚持先从细微的事物验证起,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边无际。
他首先从现在叙述起,直至远古的黄帝,是学者共同称述的,大体随世事而盛衰,因而记载下那些祈神求福、就吉避凶的各种制度,并推而远之,直至天地尚未形成之时,飘渺玄远而不可考究其始。
他首先列述中国的名山大川,深山大谷中的禽兽,水陆繁殖的生物,各种物类中的珍品,以此类推,论及海外异域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
据称天地分剖以来,五种德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每个时代都应采取与五德相应的政治制度,天命和人事互相感应就是这样。
高中文言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fd9a5bf551810a6f4248628.png)
高中文言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驺子。
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後孟子。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
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作主运。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
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战国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战国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https://img.taocdn.com/s3/m/c3ea060a6529647d26285267.png)
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战国末期齐国人。
生卒年不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邹衍。
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人物。
五行创始人。
战国末期齐国人。
生卒年不详。
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
活了70余岁。
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
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
“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因他“尽言天事”。
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
又称邹子。
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
与公孙龙。
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著有《邹子》一书。
《永乐大典》等将其列入道家部。
《绛云楼书目》子部道家类《邹子》不著卷数。
本名,邹衍。
别称,驺衍。
邹子。
所处时代,战国末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
出生时间,约公元前324年。
去世时间,约公元前250年。
主要作品,《邹子》《邹子终始》《主运》《大圣》。
主要成就,阴阳学派代表人物。
创建五德始终说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
主要学说,五行学说。
五德终始说。
大九州说。
职业,阴阳学学者。
生平。
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
五行学说创始人。
汉族。
战国末期齐国人。
生卒年不详。
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
活了70余岁。
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
著有《邹子》一书。
《永乐大典》等将其列入道家部。
《绛云楼书目》子部道家类《邹子》不著卷数。
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
“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因他“尽言天事”。
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
又称邹子。
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
与公孙龙。
鲁仲连是同时代人。
齐宣王时。
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
对此。
司马迁比有较深刻的认识。
他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
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终始》。
《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然要其归。
必止乎仁义节俭。
君臣上下六亲。
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
惧然顾化。
其后不断行之。
……邹衍其言虽不轨。
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后人不察其大道。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释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d77389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9.png)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释孟轲是邹国人,他拜孔子的门人子思为师。
学成以后,去游说齐宣王,但是没有得到齐宣王的重用。
游说魏惠王,还是不被任用。
当时,秦国任用商鞅,整顿军队,富国强兵;吴国和魏国先后任用吴起,都一举变成强国;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子和田忌等人,威震天下。
天下各国都忙于合纵连横,热衷于武力,唯独孟轲提倡仁义,显得特别不合时宜。
所以孟轲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欢迎。
孟轲写下了《孟子》7篇,宣扬孔子的学说。
齐国有3位邹先生。
第一个是邹忌。
他借弹琴的机会,游说齐威王,得以参与国政,被封为成侯,担任丞相。
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孟子。
第二个是邹衍,晚于孟子。
当时各国国君都只知道骄奢淫侈,不推行仁德之政。
邹衍认为,如果国君推行道德,修行自身,就能普及到天下的百姓。
他深入观察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写下了《终始》、《大圣》等约10多万字。
书中语言海阔天空,甚至不合常理。
在这些书中,他坚持从细小的事物验证起,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所不包。
他从当代起,追溯到远古的黄帝,研讨历代史迹,以及历史发展、朝代兴衰的规律。
同时也记下了那些祈神求福、趋吉避凶的各种制度,并推而远之,一直到天地尚未形成,缥缈玄远而不能考察的时代。
他首先列述中国的名山大川、深山大谷中的禽兽和各种生物、各类珍品,以此类推,再讲到海外异域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
又称天地分剖以来,五种德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每个时代都应采取与五德相应的政治制度,天命和人事也相应如此。
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
中国叫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又有九州,就是大禹所分定的九州,但这种州不能列入大州之数。
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的州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
一块土地,有小海四周环绕,人们和禽兽与其他州不相通,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就是一州。
像这样的州有9个,九州之外有大海环绕,就是天地的尽头。
邹衍学说的主要宗旨,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仁义节俭上来。
只是开头显得太泛滥了。
那些王公大人最初接触他的学说,感到惊奇,并想身体力行,但后来却终究不能实行。
关于史记书籍介绍
![关于史记书籍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487276a6edb6f1afe001f28.png)
关于史记书籍介绍《史记》原为完帙,但在流传过程中却有残缺。
《汉书·司马迁传》云《史记》“而十篇缺,有录无书”。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
“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博学多闻,遍游名山大川,曾从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过《尚书》等,其父司马谈立志要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无奈生年有限,遗命司马迁完成。
元封三年,迁为太史令,主管文史资料和天文历法,五年后,着手撰写《史记》。
然世事难测,天汉二年,汉将李陵投降匈奴,迁向武帝表示应客观评价李陵功过,因而身陷囹圄,惨遭宫刑。
这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马迁不堪此冤,甚至想离开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书“草创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废,权衡之后,决心忍辱苟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业,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史记》的写作,直至临终才搁笔。
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
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写项羽之神勇,诸侯将“莫敢仰视”,写虞姬项羽之别,悲歌和应,更是千古离别之冠,赚尽诗人才子笔墨,荡尽失意之人哀肠。
这使《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整部《史记》,帝王将相无数,英雄豪杰无数,鸿儒硕学无数,司马迁“想见其为人”的,唯有孔子与屈原,司马迁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屈原的遭遇,与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怜,其恢宏之辞章,也为司马迁所向往,融入历史的写作中,使其成为一幅瑰丽雄浑、荡气回肠、悲天悯人的历史画卷。
《史记》:史记目录 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
![《史记》:史记目录 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a591c57c850ad02df804110.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记》:史记目录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导语:《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的目录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上)](https://img.taocdn.com/s3/m/ec2b775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c.png)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上)《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离娄章句上本篇开始出现短章,长篇大论减少。
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
全篇原文共28章,本书选14章。
【第一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文】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9)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
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
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荀子》14章 致士 原文及译文
![《荀子》14章 致士 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604b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e.png)
《荀子》14章致士原文及译文原文: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
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愬,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
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
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此之谓也。
川渊者,鱼龙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
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
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
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
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不可少顷旷也。
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
”此之谓也。
得众动天。
美意延年。
诚信如神,夸诞逐魂。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
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
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
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
用其终为始,则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
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
”言先教也。
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注译解析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注译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0e159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6.png)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注译解析张凤岭译注【说明】本篇是儒家大师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但所记载的内容却包括了战国时期阴阳、道德、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如邹衍等十二人,极似类传。
它是一篇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弥足珍贵。
《太史公自序》说:“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就是说本传的传旨是通过记写孟、荀的事迹,肯定他们的“明礼义”、“绝利端”的思想学说,并说明这种思想学说的渊源及影响。
作者站在总结诸家思想的高度,综合思想学说和为人两个方面对诸子的事迹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评述。
对于孟子,着重强调了他是直接继承孔子思想的人,具有守道不阿,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也指出他的仁政主张不合时宜。
对于荀卿,则突出了他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的功绩,并说明他同样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
由于他们的思想学说有着承袭关系,影响巨大,特别是他们都发愤著述,不以自己的学说阿世媚主,慕荣求利,所以作者才将他们并称,并在传序中予以推重,试读“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这固然是对现实的讥刺,但从现实的一派污浊中不正反衬出孟、荀学说及为人的拔出流俗,难能可贵吗?传文中,还以较大篇幅记载了驺衍,驺衍的“五德终始”说本受孟子的影响,曾流行一时,作者肯定其“止乎仁义”的目的,而批评其荒诞怪异的内容,对于他的为人则论以有“阿世俗”之嫌。
至于淳于髡等稷下先生,他们的主张虽不同程度地与儒、墨思想相关,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干世主”、慕权贵。
其地位和为人远不及孟、荀。
文末只用一语点出墨子的主张,以回应上文,因其与儒家并称显学故毋庸多言。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散神聚。
叙写十四人,以孟、荀为主,时而三驺,时而稷下,错错落落,似是漫不经心,而实际全由传序统领,正如清徐与乔所说:“叙诸子斜斜整整,离离合合,每回顾《孟子传》。
首读《孟子书》数笔,间间散散,空领一篇。
谓诸子之阴以利于当世而遇,孟子独不遇,故盛称诸子,却是反形孟子,……盖宾主参互变化出没之妙,至此篇极矣。
孟子与《孟子》
![孟子与《孟子》](https://img.taocdn.com/s3/m/0f54911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d.png)
孟子
读《孟子》杨伯峻 有感
宋代大力推荐孟子的首推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1021年-1086年 。他早年即立志直追孔孟,以“孟、韩之心为心”,以重振儒学为己任,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的目标。他“素喜孟子”,不仅作《孟子》注解,还有许多诗文赞扬孟子。以孟子作为千古知己和自己人生的榜样。
作者:八音魔琴
孟子
读《孟子》杨伯峻 有感
作者:八音魔琴
孟子题辞
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济集,聊欲仔志于翰墨,得以乱思遗老。惟六籍之学,先觉之士,释而辩之者既已详矣。儒家惟有《孟子》,闳远微妙,奥难见,宜在条理之科。于是乃述已所闻,证以经传,为之章句,具载本文,章别其指,分为上下,凡十四卷。究而言之,不敢以当达者;施于新学,可以寤疑辩惑;愚亦未能审于是非,后之明者,见春违阙,傥改而正诸,不亦宜乎。
他早年也极力效仿孟子,为人为文皆是如此,言“孔孟如日月”,将孟子的地位提得很高,经他提议,宋神宗“於是改法,罢诗赋、贴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这是最早把《孟子》升格为“兼经”,列为学科,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改变了隋唐尤其是唐朝注重测试诗赋的做法。
作者:八音魔琴
孟子
读《孟子》杨伯峻 有感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学不传,千载无真儒。——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先生名颢,字伯淳,葬于伊川。潞国太师 北宋文彦博 题其墓曰“明道先生”。弟颐序其所以而刻之石。}
作者:八音魔琴
孟子
读《孟子》杨伯峻 有感
北宋文学家苏辙 1039-1112 的一大历史贡献是对孟子养气说加以发挥,他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越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上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6.10-1劝学 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
![6.10-1劝学 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ed6a99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9.png)
• 不同意。荀子的意图是教导我们努力学习,虚心好学,这样才会成 为有学问的人。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 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荀子坚持性恶论,认为人性 本恶,而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 的本性改变,从良向善,“今之人 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 然后治”。因此,荀子十分强调教 育的作用和学习,这与儒家一贯重 视学习的思想一脉相承。
儒家重视学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通假字
1、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 “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使……弯曲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
善假学习
君子
达到目标
起 于之,在这里
善行 连词,表顺承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
非凡的智慧 获得 语气词 跬:古代的半步 没有用来…的,无从
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https://img.taocdn.com/s3/m/a608679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5.png)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驺子。
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後孟子。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後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
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作主运。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
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8ed6288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b.png)
孟⼦荀卿列传读更多美⽂,敬请关注黄河歌者:微信公众号huanghegezhe,《简书》搜索“黄河歌者”。
每天为您推送有特⾊的⽂章。
孟⼦荀卿列传太史公⽈:我读孟⼦的著述时,每当读到魏惠王问“怎样才能利我”,总不免放下书籍后感叹不⽌。
哎呀,追名逐利确实是⼀切祸乱的开端!孔⼦很少谈起利益的原因,就是担⼼这个祸乱的根源。
所以说:“为追逐利益⽽⾏动,肯定多⽣怨恨。
”从天⼦直到普通百姓,追逐利益的弊端没有什么差别!孟⼦(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舆,邹国(今⼭东省济宁邹城市)⼈。
他受业于⼦思的门⼈。
学成后游说齐宣王,但齐宣王只是顾左右⽽⾔他,没有起⽤他。
孟⼦⼜来到⼤梁,魏惠王根本不听他所说,认为他的见解过于遥远,脱离了⽬前实际。
在这个时期,秦国起⽤商君富国强兵,楚国和魏国先后起⽤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和齐宣王起⽤孙⼦、⽥忌等⼈,诸侯都向东去朝拜齐国。
天下诸侯正在积极组织合纵连衡,把能攻伐的⼈⼠作为贤⼠。
⾄于孟⼦所宣扬的唐尧、虞舜和三代的⼤德,根本不合这些诸侯的⼝味。
孟⼦只好返回家乡,和万章等⼈著书⽴说,阐述发扬孔⼦的思想,写成《孟⼦》七篇。
在他之后,涌现出了邹⼦等学者。
齐国共有三名邹⼦。
其第⼀个邹⼦是邹忌,曾经⿎琴向齐威王⾃荐,后来执掌齐国国政,担任相国,被封为成侯,他早于孟⼦。
第⼆个邹⼦是邹衍,他在孟⼦之后。
邹衍亲眼⽬睹统治者奢侈淫靡,不能⾏⼤德,不像《诗经·⼤雅》中的所说的那样修为⾃⾝,恩惠百姓。
邹衍深⼊观察阴阳变化,采集各种荒诞不经的事件,写成了《终始》《⼤圣》等篇章⼗多万字。
其语⾔风格宏⼤⼴阔,荒诞不经,⼀般从⼩事⼩物开始,然后推⼴开来,延伸到⽆限的宇宙。
在写法上先叙述当今时事,然后推演到黄帝时代,采纳学者们都有论述的,以便探究朝代盛衰的规律,记载不同时代的吉凶制度,推⽽远之,直到不可考察的远古幽冥时期,研究其根源。
书中列举了中国的名⼭⼤川,五⾕禽兽,⽔⼟植物,珍稀物类,甚⾄⼈们没有看到的海外⼈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书名:史记作者:司马迁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后有驺子之属。
齐有三驺子。
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
孟子。
其次驺衍,后孟子。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
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
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於齐。
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作主运。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伯夷饿不食周粟;卫灵公问陈,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
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
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淳于髡,齐人也。
博闻彊记,学无所主。
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
意观色为务。
客有见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
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
髡曰:“固也。
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
”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
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
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
”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
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
於
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
终身不仕。
慎到,赵人。
田骈、接子,齐人。
环渊,楚人。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
序其指意。
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驺奭者,齐诸驺子,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
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
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
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
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