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讲课稿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鸽子长着两只脚
猫头鹰长着两只脚
大雁长着只两脚
鸟长着两只脚
(二)学前儿童的演绎推理 研究结果指出,3-7岁儿童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的发 展可分为5个阶段。
1.不会运用任何一般原理 2.运用一般原理,并试图引用一些从偶然特征上做出
的概括,来论证自己的答案。 3.运用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已经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
一、理解概念: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 维活动。
二、理解类型: 两种类型: 直接的理解、间接的理解。
直接理解是不需经过间接的思考过程就能立刻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经历一个逐步展开的阶段 。
学前儿童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不要求任何中介的思 维过程。幼儿期逐渐出现间接理解。
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只是近似性的,不准确的,不 能概括一切可能的个别情况,因而还不可能做出正 确的结论。 4.不说一般原理,却能正确而自信地解决问题。 5.会运用正确反映现实的一般原理,并做出恰当的结 论
(三)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 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且类 比推理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研究结果显示,三 岁以前的儿童还不会进行类比推理,四岁儿童类比推理开始 发展,但水平很低。 5岁和6岁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有所发展, 大部分儿童能够理解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但语言 表达不够准确,学前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还没有达到较高级 的水平。
二、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
概念: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 个判断推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分类:
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大类。学前儿 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些符合事 物客观逻辑的抽象推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感知与表象、概念形成、判断与推理等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幼儿思维发展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教育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幼儿概念的形成、判断与推理的发展以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重点:幼儿思维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如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关注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并提出问题:“幼儿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的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2. 知识讲解:(1)讲解幼儿感知与表象的发展,举例说明。
(2)分析幼儿概念的形成过程,结合实际案例。
(3)阐述幼儿判断与推理的发展特点,通过例题讲解。
(4)介绍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实践情景为例。
六、板书设计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2. 内容: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幼儿概念形成幼儿判断与推理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的特点。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概念形成的过程。
(3)谈谈你对幼儿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看法。
2. 答案:(1)幼儿感知与表象发展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表面到本质。
(2)幼儿概念形成过程:通过感官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具体的表象,然后抽象出共同特征,形成概念。
(3)幼儿解决问题思维方式: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幼儿思维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指0-6岁儿童从感知、认知到概念的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下面将从感知、认知和概念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感知的发展1.外界刺激的感知:出生后的婴儿会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的刺激进行感知,例如听到声音、看到物体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的感知也会逐渐增强,能够感受到更多种类的刺激。
2.运动感知的发展:随着儿童的生长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运动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躲避障碍物、抓住物体等运动行为来感知到物体的位置和性质。
3.空间感知的发展:学前儿童会逐渐对物体的空间位置、方向和大小等进行感知,例如能够分辨前后、上下等基本方位关系,并能够根据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和比较。
二、认知的发展1.图象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主要通过图象来进行思维活动,他们会将所见所闻的事物通过图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图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一些基础的图象概括和推理。
2.语言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在语言的帮助下,逐渐开始进行语言思维活动,能够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思维。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逻辑思维的发展: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建立起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认知活动。
例如,他们能够分辨出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推测和验证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概念的发展1.感性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概念是基于感性经验形成的,他们通过感知和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物体。
2.数量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使用数字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例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等。
3.语言概念的发展: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语言概念,例如时间、空间、颜色、大小等,并能够进行一些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2. 直观性和行动性 直觉行动思维实际是“手和眼的思维” 。一方面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 另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实际动作,离开感 知的客体或脱离实际的行动,思维就会随之中 止或转移。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这是从 直觉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渡的方式。 1. 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 具体形象性
知识链接
自我中心的表现 1. 不可逆性,即单向性。通俗地说,是指不能翻过来、倒过去地考 虑问题,不能转换思维的角度。比如,有人问一个小女孩儿:“恩琪,你有 姐姐吗?”小女孩说:“有,我姐姐是安妮。”过了一会儿,再问她:“恩 琪,你们家的安妮有妹妹吗?”她摇了摇头。她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看, 安妮是姐姐,而不知从姐姐的角度看,自己是妹妹。由于缺乏逆向思考的 能力,才使学前儿童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即他们不懂得一定量的物 体(如一杯水或一块橡皮泥)虽然形状改变了(如被倒进另一粗细不同的 杯子或被捏扁),但只要不添加或减少,还是可以变回原状的。
一、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思维一样,都是对客观事物概括而间接 地反映,但概括和间接的程度不同,思维水平也不同。
一、思维的概述
(二)思维的特点 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的特点。所谓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地认识 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所谓概括性,是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能够从同一类材料中概括出 它们的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或者从一类事物中揭示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
第八单元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案
第二讲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案例: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苗苗,由于看不到妈妈就哭,带班老师怎么 哄都不行,于是就说:“不要哭了,再哭妈妈就不来接你了”,结果苗苗 哭地更厉害了。 问题:苗苗听了老师的话为什么哭地更厉害了呢? 这反映了幼儿思维的什么特点?
5
教案纸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它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 上演化而来,到了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由此,学前儿童思 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教案纸
(1) 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 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 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 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
3. 培养教师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a. 直观动作思维b. 具体形象思维c.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2.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a. 从简单到复杂b. 从具体到抽象c. 从被动到主动3. 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a. 游戏化教学b. 情境教学c. 启发式教学d. 操作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规律及教育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2. 教具:PPT、教学卡片、游戏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意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授课:a. 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b. 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c. 介绍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活动。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讨论活动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解程度、教育方法的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4. 实践法: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3. 游戏化教学:运用游戏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2.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掌握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1.引入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表现,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入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话题。
2.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30分钟)a.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b.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c.教师提供相关的视频、图片、故事等材料,让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3.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30分钟)a.学习了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包括感知思维、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等。
b.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解。
4.掌握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30分钟)a.学习了解相关教育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
b.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或想法,讨论如何运用相关教育方法,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c.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教育方法,编写小组报告,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了相关教育方法,进一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六、课后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2.观察和记录身边的学前儿童的思维表现。
七、板书设计:1.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3.相关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案
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课时安排:每课时4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2. 掌握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发展的方法。
3. 提高教师对儿童思维发展的观察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2. 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发展的方法。
3. 观察和评价儿童思维发展的技巧。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发展的方法。
2.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观察和评价儿童思维发展的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第一章: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1.1 介绍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1.2 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3 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第二章:引导儿童进行思维发展的方法2.1 讲解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2.2 介绍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2.3 分析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儿童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思维活动第三章:观察和评价儿童思维发展的技巧3.1 讲解观察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和自然情境观察3.2 介绍评价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思维发展量表和思维发展评价标准3.3 分析如何有效地评价儿童思维发展,并提供评价实例第四章:认知发展理论在思维发展中的应用4.1 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4.2 分析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协同学习和支架教学4.3 讲解艾瑞克森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和认知发展任务第五章:思维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5.1 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中的常见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思维刻板等5.2 讲解解决思维发展问题的策略: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进行有效学习、提供个体化的辅导等5.3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儿童思维发展中的问题六、第六章:思维游戏与创造性思维发展6.1 介绍思维游戏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一讲 儿童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课件
第一讲 儿童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第一讲 儿童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准 •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 • 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属于直觉行动思维
或具体形象思维,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 辑思维),但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 —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这就是儿童的思维。 • 儿童思维发生时间在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 备时期。儿童思维的发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4)思维的狭隘性。
直觉行动性
尝试错误
2.具体形象思维
(1)具体形象思维的表现
Ø 案例1: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 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 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 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才算出结果的。
学前心理学第八单元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一讲儿童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第一讲儿童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一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准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属于直觉行动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这就是儿童的思维
《学前心理学》
Ø 案例:4:请一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 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听到任务,儿童没有任 何“想”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去拿, 拿不到;围着桌子转,踮起脚尖,再伸手,还是拿不到 ;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 用力一拉,玩具就到手边。儿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 靠动作进行的。
Thanks
Ø 案例1: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 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 的联系。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 思维的特性
(1) 概括性,即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2) 间接性,思维总是通过某种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二) 思维的分类
1. 按思维的水平及其凭借事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一种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一种以直观形象或表象为支柱 的思维。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复杂而高级的形 式。三种思维出现的顺序依次是: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 按思维时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法则,可将思维分 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三) 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 比较、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分析: 分析是把一个事件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并把这个整体事件的各个属性都单 独分开的过程。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 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2. 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一旦发生,就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 记忆等较低级的认识过程,而且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 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的理解的知觉,儿童的知觉也就 复杂化起来。
上面我们所讲到的“思维”的概念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在 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 一个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而它所使用的思维概念要宽泛一些, 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过程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完整版)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 适应外界环境。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六个小 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阶 段(运算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又称自我 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 小阶段。
►(二)学前儿童概念的一般特点 ► 1.内涵不精确 ► 2.外延不适当
►了解儿童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 分类法 ► 排除法 ► 解释法(定义法) ► 守恒法
►二、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 (一)以低层次概念为主 ► (二)以具体特征为主
►三、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 (一)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 ► (二)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
►(二)学前儿童分类活动的发展阶段
►四、学前儿童概括发展的特点
►实验表明,幼儿的概括水平是处于表面的、 具体的感知和经验的概括到开始进行某些内 部的、靠近本质概括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第一节 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 经齐全
二、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它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三、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
为得到发展 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第二 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的概念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
►三、思维活动的内化
►儿童思维起先是外部的、展开的,以后逐 渐向内部的压缩的方向发展。
《婴幼儿心理发展》课件——第八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前儿童掌握 概念的方式
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举例子)
通过语言理解获得
(下定义)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一般特点
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过宽或过窄。
第八章 学前儿童 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概念
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
01
根据思维过程中 凭借的工具不同
➢ 动作思维 ➢ 形象思维 ➢ 抽象逻辑思维
02
根据思维探索 答案的方向不同
➢ 聚合思维 ➢ 发散思维
03
根据思维的 创新程度不同
➢ 常规思维 ➢ 创造性思维
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5个发展趋势
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依靠语词的理解 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情绪的理解——比较客观的理解 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逐渐理解事物相对关系
谢 谢!
转导推理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常见于3-4岁幼儿身上
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三段式: •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 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
况作出判断。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归纳推理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六种基本关系 ➢工具和功用关系(笔/写字,?/切菜) ➢部分与整体关系(苹果/苹果树,手指/?) ➢对立关系(高/矮,粗/?) ➢并列关系(白菜/萝卜,猴子/?) ➢从属关系(白菜/蔬菜,?/动物) ➢因果关系(下雨/地湿,?/打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感知思维阶段(3-4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和认识事物。
他们善于观察、辨别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刺激,从而获取信息。
他们能够注意到一些简单的对象特征,例如大小、颜色、形状等,并能够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和比较。
此外,他们还能够通过触摸、抓握、扔掷等操作活动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物体。
2.操作思维阶段(4-5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定的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和目标进行主动的操作,并能够通过操作对象来实现自己的意图和目标。
他们开始形成一些简单的原因-结果关系,并能够通过试错和观察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他们的思维开始从现实情境向外推广,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规则。
3.符号思维阶段(5-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一定的符号系统,例如语言、数字和图形等,并能够利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
他们能够使用语言来进行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操作,能够通过绘画和图形表示来表达思维。
他们的思维开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总之,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感知思维到操作思维,再到符号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思维
能力,例如观察、辨识、分类、比较、操作、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这些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认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思维特点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第八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二)判断
判断是对某种东西是否存在,或者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 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任何判断都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都 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思维过程要借助判断去进行,思维的结果也是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 出来的。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推理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通过考察个别事物或现象具有的 属性,进而推导出该类事物或现象所共同具有的属性。 演绎推理: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它 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 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 的结论。 类比推理: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 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判断形式间接化 从判断形式上看,学前儿童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不参与复杂 思维活动的感知形式属于直接判断,参与复杂活动的抽象形式属于间接判断。儿童在 进行判断时,他们大量依靠直接判断,易受知觉线索的影响,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 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当作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特征。
(三)根据探索问题的方向分类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
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 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及各种特征结合起来 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只有当儿童能够借助语词概括物体的一些具有稳定性的一般特征,即语词具有了 概括的意义时,才有了概念性概括的产生,儿童的思维活动方才诞生。
培养思维发展学前思维发展教育教案
培养思维发展学前思维发展教育教案教育目标:通过本教案,旨在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并促进他们的认知和创造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将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概述思维发展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引导学前儿童认识到思维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前儿童展现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促进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各种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前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教学步骤:一、思维发展的重要性1. 通过图片展示和口头解释,介绍思维发展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2.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简单的思维练习,如找出图中的不同之处或排序一组物品。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1. 使用拼图游戏或益智玩具,鼓励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2. 设计一些逻辑问题,如填空或找出规律,让学前儿童独立解决。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 给学前儿童提供一些主题或故事背景,鼓励他们用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自己的创造力。
2.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
四、促进问题解决能力1. 提供一些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和解决。
2. 引导学前儿童关注并解决一些小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 收集学生完成的绘画、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作品,进行综合评估。
延伸活动:1. 组织学前儿童参观科学博物馆或艺术展览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2. 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学前儿童创造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如提供拼图玩具、画笔和颜料等。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前儿童将得到一系列的思维发展训练,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阶段。
2. 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教师与家长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指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概述思维的定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感知动作思维阶段(0-2岁)具体形象思维阶段(2-7岁)抽象逻辑思维阶段(7-12岁)3. 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游戏化教学问题引导法情境创设法操作实践法4. 家庭与学校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中的合作家庭环境的创设与指导学校教育的衔接与实施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与协作5. 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案例分析:典型儿童思维发展案例分析实践演练:思维发展活动设计与实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儿童思维发展案例,深入理解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 实践演练法:设计与实施思维发展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促进互动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典型儿童思维发展案例的分析能力。
3. 活动设计方案:评估学生设计与实施思维发展活动的能力。
4. 课后实践反馈:收集家长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思维发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2. 课件:PPT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3. 案例素材:收集典型的儿童思维发展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活动材料:提供思维发展活动的素材和工具,方便学生实践操作。
5. 家庭与学校合作指导手册:提供给家长和教师,指导他们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合作与沟通。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概述讲述思维的定义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 第二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讲解感知动作思维阶段(0-2岁)讲解具体形象思维阶段(2-7岁)讲解抽象逻辑思维阶段(7-12岁)3. 第三周: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介绍游戏化教学介绍问题引导法介绍情境创设法介绍操作实践法4. 第四周:家庭与学校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中的合作讲解家庭环境的创设与指导讲解学校教育的衔接与实施讲解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与协作5. 第五周: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分析典型儿童思维发展案例设计与实施思维发展活动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思维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学详案(优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板书提纲
一、导入:旧知引新知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三、小结(学生自结)
教学进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时间分配)
一、组织教学
1、课前点名
2、课前安全教育
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直觉行动性思维(0-3岁),具体形象思维(3-6岁),抽象逻辑思维(5岁以后)。
授课教师
钱老师
职称
高讲
教龄
15
科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班级
师20班
时间
2021年10月
课时
2
课题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的
要求
1、熟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2、掌握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般趋势
课型及课时
新授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新颖性。
本章涉及到以下内容:想象的种类;想象与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想象的种类;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及其表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的特点;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表现及原因。
本章练习一、选择题1.看到天上的白云,马上想到它的形状很像一匹飞奔的骏马,是()。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具体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2.把梦当作为最极端的例子的心理现象是()。
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无意想象D.有意想象3.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作家创作小说、建筑工人按设计图纸建造大楼等,都是()。
A.无意想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4.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是属于()。
A.无意想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过去感知过的事物B.老师语言的描述C.头脑中已有的表象D.丰富的游戏内容6.幼儿的想象是()。
A.幻想形式的想象B.一种简单的创造性思维C.可以作为思维的一个部分D.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7.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是在()。
A.1岁~1岁半B.1岁半~2岁C.2岁~2岁半D.2岁半~3岁8.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
A.动作和语言B.记忆和动作C.记忆和语言D.语言和情景9.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
A.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B.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C.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D.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10.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
A.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C.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D.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11.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画了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这说明幼儿()。
A.想象无预定目的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12.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B.无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并成为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13.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是()。
A.次要地位B.主要地位C.影响不大D.主导活动14.一个3岁左右的幼儿抱着一个娃娃,可能完全不进行想象,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走过来,说“娃娃要睡觉了,咱们抱娃娃睡觉吧!”或者说“娃娃要出去玩玩了!”这时,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
这是因为()。
A.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B.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C.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D.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15.一个5岁三个月的女孩说:“我想画小猫咪、小花、还想画人”她基本上按所说的去画了。
说明她的想象是()。
A.仍以无意想象为主B.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C.有计划的、但想象内容零碎、缺乏组织D.力求符合客观逻辑二、填空题1.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2.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
梦是__________最极端的例子。
3.儿童的想象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原材料。
4.幼儿的想象只是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幼儿的想象是一端接近于______________,另一端接近于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
6.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7.幼儿想象脱离现实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
8.有意想象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在_________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9.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____________的简单迁移。
10.在不同的条件下,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不同。
在_________条件下,幼儿的有意想象的水平较高。
三、名词解释1.想象2.无意想象3.有意想象4.再造想象5.创造想象四、简答题1.简述想象与学前儿童认知活动的关系。
2.简述想象与学前儿童情绪活动的关系。
3.简析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与特点。
5.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
6.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7.简述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特点。
8.简述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
9.如何理解再造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地位?10.简析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原因。
五、论述题1.试述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试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3 试述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及原因。
六、材料分析题一个小班的孩子告诉老师:“我爸爸从国外回来给我带来了一个电动火车,可好玩了!”经老师了解,他爸爸正准备出国留学,这个孩子渴望爸爸从国外给他买个电动火车,他爸爸答应了,但是现在还没有买。
请问这个孩子是不是在说谎?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其次,思维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知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及个性的各个方面。
总之,思维的发生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学前儿童思维的概念;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和思维过程(理解)发展的特点;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学前儿童思维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直觉行动思维、具体想象思维的基本特点;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与特点;学前儿童判断的特点;学前儿童推理的特点;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本章练习一、选择题1.思维的两个突出的特点是()。
A.直观性和具体性B.形象性和抽象性C.概括性和间接性D.概括性和逻辑性2.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齐全的标志是()。
A.有意想象的出现B.再造想象的出现C.创造想象的出现D.思维的出现3.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是()。
A.1岁半左右B.2岁左右C.2岁半左右D.3岁左右4.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是()。
A.掌握了代名词“我”B.儿童行为出现了明显的个别差异C.出现了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D.能够进行10以内的数的计算5.儿童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说明其思维的方式是()。
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不存在的6.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
A.感知B.动作C.表象D.语词7.当幼儿说出:“我看见了一只黑色的小白兔”时,我们应该认为()。
A.她在说谎B.她的思维内容是形象性的C.她的记忆出现了错误D.她还不具备思维能力8.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表现为()。
A.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B.以低层次概念为主C.以具体特征为主D.不能真正掌握概念9.从判断的内容看,儿童的判断首先是()。
A.以直接判断为主B.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C.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D.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10.幼儿学会了5+2=7后,不经过进一步学习,不知道2+5=7,这说明幼儿()。
A.主要依靠具体形象进行理解B.只能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C.不能客观地理解事物D.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11.教师所用的“反语”,儿童常常不能理解,说明幼儿理解的特点是()。
A.只能对个别事物进行理解B.只能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理解C.只能从表面上理解事物D.不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12.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适应外界环境只能依靠感知和()。
A.记忆B.注意C.动作D.口头言语13.皮亚杰认为前概念阶段的儿童年龄是()。
A.0~2岁B.2~7岁C.2~4岁D.4~7岁14.从“耳朵是用来听的”推到“眼睛是用来看的”,儿童用的是()。
A.类比推理B.简约式C.类比式D.演绎式1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直观性B.行动性C.具体形象性D.抽象逻辑性16.儿童处于由不会分类向开始发展初步分类能力的过渡时期是在()。
A.4岁B.5~6岁C.5岁半~6岁半D.6岁以后17.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
A.前运算阶段B.前概念阶段C.形象思维阶段D.运算阶段18.儿童不能理解从一堆小钱中拿出来的小钱,是这一堆小钱中的一部分,这时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直觉思维阶段D.运算阶段19.具体形象性思维的突出特点是()。
A.具体性和形象性B.具体性和经验性C.形象性和经验性D.经验性和表面性20.插图可以使儿童理解文学作品的水平有所提高。
是因为()。
A.幼儿常常只能理解图画中最突出的人物B.幼儿常常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C.幼儿只能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D.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常受到其情感态度的影响二、填空题1.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 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3.直觉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 ___________的来进行的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_______ 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4.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 来进行的思维,是_________ 典型的思维方式。
5.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____________ 在先,_____________ 随后,____________ 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6.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7.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8.____________ 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这一类型的推理在 ________岁幼儿身上是常见的。
9.皮亚杰认为智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_______ ,是儿童主体与________ 不断相互作用,通过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 两个基本过程而获得的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