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41541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2.png)
传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 学会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掌握相关传感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 了解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掌握简单信号处理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安装和使用传感器进行实验,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进行电路搭建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检测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养成合作共享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对传感器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科技强国的信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感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新技术感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本概念:传感器定义、分类、性能参数。
2. 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介绍电阻、电容、电感、光电、热电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3.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系统组成、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数据传输与存储。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传感器选型、安装、调试及校准,实验注意事项。
5.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简单信号处理电路原理、电路图绘制、元器件选型与搭建。
6.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际案例,探讨传感器在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传感器基本概念及分类第二周: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第三周: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第四周:传感器实验操作第五周: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第六周: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材章节关联:《传感检测技术》第一章 传感器概述《传感检测技术》第二章 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检测技术》第三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检测技术》第四章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信号处理电路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传感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2a7f5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b.png)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熟悉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设备进行传感器的参数测试和实验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2. 传感器参数测试
•传感器的主要参数测试
•传感器的灵敏度测试
•传感器的准确度测试
3. 现代检测技术
•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应用
•检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选择
4. 传感器实验设计
•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设计
•传感器应用实验设计
•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三、课程设计要求
1. 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课程中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积极主
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验设计。
2.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的结果编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不仅需要涵盖实验过程中的
方法、数据、实验结果等方面,还需要吸取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具有反思性质。
3. 课程设计考核
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成绩将结合日常作业、实验
报告以及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四、参考书目
1.现代传感技术及应用,万家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
二版;
2.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冯瑜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7月第五版;
3.现代检测技术及应用,陈景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第二版。
入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入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f0b45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16.png)
入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入侵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2)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架构和关键技术;(3)熟悉常见入侵检测算法的原理和应用;(4)了解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入侵检测技术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2)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入侵检测系统;(3)能够运用编程语言进行入侵检测算法的实现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入侵检测技术基本概念、入侵检测系统原理与架构、入侵检测算法及其应用、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入侵检测技术基本概念:入侵检测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和作用;2.入侵检测系统原理与架构: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和体系结构;3.入侵检测算法及其应用:常见入侵检测算法的原理、实现和应用场景;4.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防护、攻击溯源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3.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入侵检测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3.实验设备:提供合适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142522eefdc8d376ee324d.png)
AT89C51简介 (17)1、2、背景介绍质量是测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称重技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
秤是最普遍、最普及的计量设备,电子秤取代机械秤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
低成本、高智能的电子秤无疑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60年代初期出现机电结合式电子衡器以来,衡器技术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从世界水平看,衡器技术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传统的全部由机械元器件组成的机械称到用电子线路代替部分机械元器件的机电结合秤,再从集成电路式到目前的单片机系统设计的电子计价秤电子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衡量器件,广泛应用于超市、大中型商场。
电子秤在结构和原理上取代了以杠杆平衡为原理的传统机械式称量工具。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称量工具,电子秤具有称量精度高、装机体积小、应用范围广、易于操作使用等优点。
我们所要研究的任务是: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称重范围0~10Kg,满量程量误差不大于 0.005Kg,同时具有自动去皮计算物重,并能计价,具有键盘、显示功能。
3、方案设计首先是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到被测物体的重量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
输出电压信号通常很小,需要通过前端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准确的线性放大。
放大后的模拟电压信号经A/D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量被送入到主控电路的单片机中,再经过单片机控制译码显示器,从而显示出被测物体的重量。
我们的设计原则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各模块、部分也尽量应用集成芯片,这样及保证了精度有可使设计简单化。
按照设计的基本要求,系统可分为三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模块、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其中数据采集模块由压力传感器、信号的前级处理和A/D转换部分组成。
转换后的数字信号送给控制器处理,由控制器完成对该数字量的处理,驱动显示模块完成人机间的信息交换。
电子秤模块设计图2.1、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的定义: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通常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其中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转换部分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输出量转换为适于传输和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04fc1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e.png)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数据分析方法;2. 使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3. 引导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检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的技能,如Python、C++等;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针对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储备技术型人才。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采用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应用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1)智能检测技术基本原理;(2)传感器及其应用;(3)数据分析与处理;(4)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5)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第1课时:智能检测技术基本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2)第2课时:传感器类型及特点,案例分析;(3)第3课时: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编程语言简单应用;(4)第4课时: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第5课时: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创新成果分享。
3. 教材章节及内容:(1)第一章 智能检测技术概述;- 1.1 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1.2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2)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 2.1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2.2 常用传感器及其特点;(3)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处理;- 3.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2 数据分析方法;- 3.3 编程语言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4)第四章 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1 物联网应用案例;- 4.2 智能制造应用案例;(5)第五章 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5.1 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 5.2 国内外相关领域成果介绍。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4136e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e.png)
光电检测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光电效应、光电器件的工作机制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光电传感器及其特点,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光电传感器;3. 引导学生掌握光电检测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方法,了解相关检测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光电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光电检测系统设计;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正确操作光电传感器及相关检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光电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光电检测技术在环保、节能等领域的重要作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光电检测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物理选修课程,结合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新技术和新设备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光电检测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我国光电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光电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光电效应(光电导效应、光伏效应、光生伏特效应)- 光电器件(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电管、光电耦合器)2. 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 不同类型的光电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转速传感器等)- 光电传感器的选型与应用3. 光电检测系统设计- 信号处理方法(模拟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 检测电路设计与实现(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信号转换电路等)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光电传感器操作与调试- 光电检测系统设计实例分析- 小组项目:设计并实现一个简易的光电检测系统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光电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学习,了解光电器件的工作机制;第二周:学习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进行光电传感器选型分析;第三周:学习光电检测系统设计,掌握信号处理方法和检测电路设计;第四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小组项目设计与实施;第五周:项目展示与评价,总结课程学习成果。
《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检测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39601214b35eefdc8d3334e.png)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动检测技术是研究信息科学领域中信息捕捉必要手段的一门科学,“自动检测技术”是数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研发新型测控系统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传感技术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组建非电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实际能力。
在培养高级电子检验与维修人才和电气自动化控制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测控系统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先修课: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后续课:数控机床的维修。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传感技术的整体概念,使学生能够组建非电测量与控制系统。
2.知识目标(1)传感器的基础概念;(定义、组成、分类、特点)(2)传感器的基础理论;(数理模型、基础特性)(3)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和物理原理;(4)传感器的应用方法;(5)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步骤;(6)利用传感器进行自动控制的简单制作。
3.态度目标(1)质量意识:具有质量意识、产品竞争意识、视质量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生命。
(2)工程意识:对项目设计要有工程化管理的意识,工作要系统化,规范化,模块化。
(3)团队精神:要有团队工作精神,合作精神,要有全局观念,能够为团队总体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校企紧密合作,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分析,建立课程标准,整合并序化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完善课程的考评体系建设,构建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将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课程设计指导书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课程设计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ea03d7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8.png)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智能检测(或仪表)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二.设计方法(一)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总体设计在设计一台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时,首先要进行仪表的总体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要考虑以下两点。
1.从整体到局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开始时,根据仪表功能和设计要求提出仪表设计的总任务,分别并绘制硬件和软件总框图,然后将总任务分解成一批可以独立表征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再向下分,直到每个低级的子任务足够的简单,可以直接而且容易实现为止。
这些低级子任务可用模块化的方法来实现,有些子任务可以采用某些通用化的模块(模件)实现。
2.经济性要求为了获得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设计仪表时不应盲目地追求复杂高级的方案。
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简单的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意味着元器件少,可靠性高,从而也比较经济。
在进行实际的产品设计时,还应考虑仪表的可靠性要求、操作和维护的要求等。
(二)智能化测量控制仪表的硬件电路设计1.单片机芯片的选择课题中指定在MCS-51系列单片机中选择机种。
选择时,应考虑单片机的时钟频率、内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容量、片内功能部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等因素。
2.存储器设计如果仪表中所涉及的程序或者数据量使单片机内部存储器难以满足要求时,应设计片外存储器。
3.输入/输出接口的设计单片机从测量环节或者说前向通道(包括A/D转换器和输入电路)输入测量信息、从键盘输入仪表需要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如功能选择,量程范围、阈值等)以及向显示器输出测量结果、仪表的工作状态(如报警信息)都需要通过接口电路实现,因此要设计相应的接口电路。
4.测量部分的设计测量部分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模拟测量部分和A/D转换器。
模拟测量部分如传感器、传感器测量电路、信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以及其它的信号调理电路都是一些独立的模块或组件,如果已有相应的模块芯片出售,设计时只要选用合适(符合技术要求)的芯片即可;如果没有相应的模块供应,则在设计时要根据仪表的技术指标,自行设计这些组件。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882f0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b.png)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2. 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的组成、性能指标及常见故障分析方法;3. 引导学生掌握检测信号的处理与分析方法,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传感器;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能对检测系统进行调试与优化;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检测技术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 引导学生认识到检测技术在生产、科研和国防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检测技术领域的知识掌握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包括检测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教材章节:第一章 检测技术概述2. 传感器及其应用:介绍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的类型、特点和应用实例。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3. 检测信号处理与分析:讲解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如滤波、放大、数字化等,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 检测信号处理与分析4. 检测系统设计:包括检测系统设计原则、步骤,以及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检测系统设计5. 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典型检测技术在生产、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5b361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3.png)
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设计引言智能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准确、快速地检测并识别出各种目标,广泛应用于军事、安防、工业生产等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智能检测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设计并实现一个智能检测系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技术能力的目的。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1.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2.熟悉智能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流程;3.理解智能检测系统中各个模块的作用和实现原理;4.能够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智能检测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试。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智能检测技术基础1.1 智能检测技术概述•智能检测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智能检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2 传统检测技术与智能检测技术的对比•传统检测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智能检测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3 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智能检测技术的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智能检测系统构成与工作流程2.1 智能检测系统构成•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部分;•智能检测系统中各部分的作用。
2.2 智能检测系统工作流程•智能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各部分之间的配合与交互。
第三部分:智能检测系统各模块原理与实现3.1 摄像头采集模块•摄像头原理和类型;•摄像头采集过程。
3.2 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处理基础知识;•常用图像处理算法和技术。
3.3 物体检测模块•目标检测基础知识;•目标检测算法和技术。
3.4 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基础知识;•数据处理算法和技术。
第四部分: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与优化4.1 硬件环境搭建•摄像头连接与设置;•软件环境搭建。
4.2 软件环境安装•OpenCV安装;•TensorFlow安装。
4.3 系统实现•系统整体框架设计;•各模块调试与优化。
总结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全面介绍和系统设计,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还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技术实现一个智能检测系统,并能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试。
超声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超声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73534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f.png)
超声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超声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学习并掌握超声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不同类型超声探伤仪的功能及操作流程。
3. 掌握超声检测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如焊缝检测、材料缺陷检测等。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操作超声检测设备,进行基本的超声波探伤实验。
2. 能够根据超声检测图像判断材料的缺陷类型及位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能够分析超声检测数据,撰写检测报告,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
3. 引导学生关注超声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超声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超声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超声检测技术基本原理:讲解超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及信号处理等基本过程,关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超声检测设备与器材:介绍超声探伤仪、探头、耦合剂等设备与器材的选用和使用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
3. 超声检测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分析焊缝检测、材料缺陷检测等实际案例,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
4. 超声检测操作技能:教授超声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探伤技巧及数据分析方法,涵盖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检测报告撰写:指导学生根据检测结果撰写报告,包括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关联教材第五章内容。
6.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进行超声检测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对应教材第六章。
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制定,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智能检测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945d6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1.png)
智能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智能检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2. 掌握智能检测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优势;3. 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拓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智能检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学会使用智能检测设备,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智能检测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智能检测技术在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的价值。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智能检测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智能检测基本概念与原理- 智能检测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2. 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势- 智能检测在工业生产、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智能检测与传统检测的对比,分析其优势3. 智能检测设备的认识与使用- 常见智能检测设备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4. 智能检测实验设计与实践- 设计简单的智能检测实验,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技巧5. 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国内外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 智能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潜在应用领域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智能检测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智能检测技术的应用与优势第三周:智能检测设备的认识与使用第四周:智能检测实验设计与实践第五周:智能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本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系统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智能检测知识。
道路检测课程设计
![道路检测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79417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0.png)
道路检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道路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生能了解道路检测技术在现代交通领域的应用。
3. 学生能掌握道路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道路检测设备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道路检测报告的撰写,并提出合理的维修建议。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道路检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检测工作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对道路检测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道路检测原理:讲解道路检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道路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激光检测、雷达检测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道路检测技术概述2. 道路检测设备:介绍常见道路检测设备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如路面激光平整度仪、路面横向力系数测试车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道路检测设备及其应用3. 数据采集与分析:讲解道路检测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以及如何撰写检测报告。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道路检测数据采集与处理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道路检测设备的实际操作,包括设备调试、数据采集、分析及报告撰写。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道路检测实践操作5. 维修建议:根据检测结果,指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道路维修方案,分析维修方案的优缺点。
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 道路维修与养护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操作4课时。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f8fef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5.png)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传感器技术及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将学会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能运用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开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基础在本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编程及微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前置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路分析及硬件调试经验,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电路的设计和搭建。
三、课程设计内容3.1 传感器及自动检测技术介绍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具有一定的传感器概念并能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构造、原理、种类等相关内容,同时对自动检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对自动检测技术中的传感器应用进行了解。
3.2 基本电路构建与仿真该章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基本电路的构建及仿真,包括单一电阻、二极管、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等常用的电路,同时了解不同电路之间的联系和构建方法。
3.3 信号处理在学习完基本的电路构建和仿真之后,本章让学生掌握如何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包括滤波、放大、数字化等处理方法。
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的原理以及相应的应用场景。
3.4 传感器应用与实践学习完基本的传感器构造、原理、信号处理后,学生需要对传感器的应用进行实践,主要包括对温度、湿度、光强度等一些常见的参数进行采集、处理、显示等操作。
3.5 课程设计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要撰写一篇技术报告来总结本次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果,报告需要包括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难点、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
学生需要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来撰写技术报告。
四、课程设计考核本次课程设计考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4.1 设计方案及过程报告学生需要提交本次课程设计的设计方案及过程报告,包括选题背景、设计目的、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及分析、成果验证、实验参数及数据记录,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等内容。
4.2 课程设计评分针对本次课程设计,考核分为实验报告及现场答辩两个环节,实验报告占60分,现场答辩占40分。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d17a6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03.png)
无损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知识目标:理解无损检测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熟悉各种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无损检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无损检测分析和判断;具备无损检测实验操作的能力,熟练使用相关仪器设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无损检测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介绍无损检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分析无损检测与常规检测方法的差异。
2.无损检测技术分类:介绍各种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分析各种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
3.无损检测基本程序和方法:讲解无损检测的基本程序,包括检测准备、检测实施、结果判定和报告撰写等;介绍常用无损检测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
4.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分析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制造、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展示无损检测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过程。
3.实验法:学生进行无损检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仪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无损检测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607e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8.png)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分类。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检测技术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自动检测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自动检测设备操作、调试和故障排除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情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创新。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知识,对自动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检测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组成部分,及其在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检测技术概述2. 自动检测技术分类及原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 自动检测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分析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检测技术的应用4. 自动检测设备安装与调试:讲解设备安装、接线、调试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检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5. 自动检测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介绍设备维护保养方法,分析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检测设备的维护与故障排除6. 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使用相关软件处理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展示。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e1c07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b.png)
智能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智能检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掌握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其次,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实现和优化。
最后,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为我国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趋势;2.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设计和实现;3.常用智能检测技术的方法和应用案例;4.智能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智能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智能检测系统的组成和设计方法;3.常用智能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案例;4.智能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5.实践环节:智能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智能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智能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智能检测技术》教材;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学生理解复杂概念;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电气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电气检测技术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d3395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7.png)
电气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气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电气参数的测量方法;2. 使学生掌握电气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其性能指标;3. 引导学生了解电气检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如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正确使用电气检测设备进行数据测量,并具备分析测量数据的能力;2.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电气检测过程中常见故障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内共同完成电气检测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检测技术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3. 引导学生认识到电气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作用,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电气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阐述电气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列举常见电气参数的测量方法;2. 能熟练使用电气检测设备,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3. 能在小组内协作完成电气检测任务,解决实际问题;4. 对电气检测技术产生兴趣,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电气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气参数测量原理;- 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2. 常见电气检测设备与使用方法:- 万用表、示波器、电能表等设备的功能与操作;- 电气检测设备的性能指标及选型。
3. 电气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检测案例分析;- 自动化设备检测技术介绍。
4. 实践操作:- 电气检测设备的实际操作演练;- 小组合作完成电气检测项目。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电气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学习;第二周:常见电气检测设备与使用方法学习;第三周:电气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第四周:实践操作及小组项目实施;第五周:课程总结与评价。
自动检测技术 课程设计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 课程设计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fbdee89680203d8ce2f245f.png)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大纲自动检测技术设计是《自动检测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本设计的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熟悉电路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步骤。
同时掌握综合和分析的设计思想,并了解如何进一步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使设计的方案在功能上和经济上均可行。
对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提高他们使用电子CAD及EDA软件的能力。
本设计的总时间为2周。
2、主要设计内容:设计一个温度检测电路。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电路供电电源;(2)设计温度检测部分的电路;(3) 设计信号放大电路及温度补偿电路;(4) 设计液晶数码显示电路,能够显示当前温度;(5) 设计液晶驱动电路,将检测的温度信号转化为液晶显示信号;(6)温度报警电路,要求当温度超过预定值时,能够启动报警。
(7)对于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使用Protel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并设计印刷电路板。
3、课程设计进度:本设计进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10天)而编定课程设计进度安排表1、理解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半天课室2、学习课程设计指导书;3、复习《自动检测技术》教材4、收集有关设计资料一天图书馆和机房5、学习电子CAD软件Protel的使用一天机房6、电源部分电路的设计一天课室7、测量部分电路的设计半天课室8、驱动及显示部分电路设计一天课室9、放大电路部分的设计与计算半天课室10、补偿电路部分的设计与计算11、报警电路的设计一天课室12、使用Protel设计电路原理图一天机房13、编写设计说明书两天课室14、修定、完善全套设计半天课室课余时间和休息天应酌情妥善运用,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适当充实。
4、考核标准5、参考书目1、《自动检测技术》马西秦机械工业出版社2、《Protel99SE电路设计与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3、《集成化智能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沙占友电子工业出版社4、《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何希才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5、《现代传感器集成电路》赵负图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已修课程所学知识,完成被测信号的提取、转换、处理的一次综合性设计实践。
它的作用如下: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查阅科技文献资料能力。
(2)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3)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所学知识面。
(4)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二、课程设计时间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为1周。
三、课程设计的任务以任务书的形式给出。
任务书的主要内容有:(1)给予的对象;(2)设计题目;(3)设计要求;(4)撰写的设计报告要求;(5)时间安排。
设计报告内容包括:目录,设计题目,前言,设计方案与设计工艺流程,各部分设计原理,设计计算及说明,器件、仪器设备的选择,设计图纸,参考文献,附录。
设计图用专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打印。
四、课程设计报告的一般格式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封面、目录、绪论、主体部分、结尾部分。
1、绪论主要说明设计的目的、设计的任务和要求等。
2、主体部分(1)总体设计方案的设计(2)软硬件电路的设计(3)设计结果(实验数据等)(4)参考文献2、结束语阐述本次设计的收获与体会,课题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与意见。
致谢等。
如有附录可放在结尾处。
设计题目一电机自动监控系统设计一、电机控制系统描述电机作为一种拖动动力设备,在机床加工、运输、电力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保证电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通过检测控制装置对它进行监控。
重点监控的参数是电机A、B、C三相线圈的温度、电机轴的径向振动振幅、电机轴的转速。
二、控制要求上图为电机供电主电路。
三相电经过空气开关KQ、交流接触器Z、热继电器PT,加到电机上,当接触器常开触点接通时,电机得电,运转。
可以通过控制接触器线圈的方式控制接触器主常开触点的通断。
正常接触器线圈得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接通,异常接触器线圈断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断开。
常规电机控制电路如图。
START STOP取一相电220V,当启动按钮START按下,接触器线圈Z得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接通,电机运转。
(接触器副常开触点接通,自保)当停止按钮STOP按下,接触器线圈Z断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断开,电机停转。
电机过热,热继电器PT常闭触点断开,接触器线圈Z断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断开,电机停转。
要求1:在电机三相线圈上加三只铂电阻(或热敏电阻),检测线圈温度,如果负荷过大或缺相,电机某项线圈过热,造成热电阻阻值的变化,检测电路立即使ZD触点(可以是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断开,保护电机。
要求2:电机在运转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轴松动,轴振动幅度过大,轴出现裂纹或断裂现象,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为防止此现象发生,在轴上安装一只压电、电感等传感器,测量振幅,振幅超过限定值时,报警同时关断电机电源。
要求3:在电机轴上安装转速传感器(光电、磁电、霍尔等)测量轴的转速,当转速超过限定值(可以自己设定)时,声光报警并关断电机电源。
三、设计内容1、电机检测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要求画出检测控制电路的组成框图。
2、温度检测控制电路设计温度传感器、放大电路、比较电路、控制电路或温度传感器、放大电路、A/D转换、单片机、显示控制电路3、振幅检测控制电路设计传感器选择(选型)、转换电路设计(电荷、电压放大器)、A/D转换器、单片机、显示控制电路。
4、转速检测控制电路设计将转速传感器输出送入单片机的计数口,由定时器定时,由转速公式计算转速,显示转速。
5、采用51单片机为控制器,扩展传感器、放大器、A/D转换器、键盘显示电路、声光报警控制电路等,设计硬件电路。
6、编写检测控制软件应用程序流程框图。
单片机采用89S51晶振频率在6MHZ以上。
放大器采用同相、仪表放大器不限,显示器共阴共阳极数码管不限。
A/D转换采用ADC0809、MC14433等不限、也可以采用其它单片机,内置A/D转换器。
声光报警采用发光二极管、7407或7406为驱动器,控制电路可采用继电器、可控硅等电路不限。
设计题目二、太阳能热水器水温水位控制器一、系统运行说明在大型洗浴中心,可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与热水锅炉配合方式提供热水。
图示为热水器工艺流程图。
白天有光照,集热管水温较高,由循环泵将集热管中热水流入到水箱中,由水箱出水口提供热水。
水箱出口安装增压泵,实现开阀即得热水。
阴天下雨或夜晚集热管及水箱温度不够,水箱中的电加热器加热提供热水。
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集热器的出口安装温度传感器T1,在伴热带处(集热器进水)安装温度传感器T2,在水箱出水口安装传感器T4,在水箱底部安装传感器T3。
控制要求:1、系统运行采取温差循环方式,即当T1-T3大于10℃时,且T1大于45℃时,启动循环泵循环。
T1-T3小于5℃时,且T1小于42℃时,关闭循环泵循环。
2、系统自动控制电加热器,全天任意设置三个加热时间,到时定时加热,加热时间可任意调整。
要求当T3小于40℃,启动电加热,当T3大于50℃,关闭电加热。
加热器共三只,单只10KW,两开一备用。
3、自动增压供水。
供水不用控制。
4、管道保温用电伴热带。
T2小于2℃,启动电伴热带,T2大于5℃,关闭伴热带。
伴热带最大功率2KW。
5、可以浮球自动补冷水。
二、太阳能热水器水温水位控制器功能1、显示•水温1℃~99℃显示(LED)•0~5.0m水位显示(发光二极管)•时:分北京标准时间显示(LED)2、运行控制(1)温差运行控制(2)定时加热:一天可三次定时加热时间,到达加热时间,控制器启动辅助加热器加热至设置温度。
不需要定时取消定时加热。
(3)手动随时加热:当水温低于设置温度时,按加热键,加热指示灯亮,加热至设置温度后自动停止。
在加热过程中,按停止键停止加热。
(4)管道保温:管道温度传感器检测管道温度低于2℃时,自动启动电热带,同时管道保温指示灯亮。
三、设计思路太阳能热水器控制器可实现热水器水温和水位的自动控制。
控制器以单片机为核心芯片,扩展接口电路。
在热水器储热水箱底部和顶部,在集热器入口和出口,在控制器最不利点处(温度最低),在采暖室内各安放一只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在水箱顶部安装连杆浮球电接点液位开关,由温度传感器、液位开关实现各点信号的提取。
温度信号经过信号调理电路、A/D 转换电路变为数字量送入单片机,水位信号直接送入单片机I/O口。
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各点温度由数码管显示器显示,水位由阵列LED指示。
水位上下限和各点水温及温差上下限由键盘设定。
当水位低于下限值时,自动开启电磁阀上水,直到上水至上限值关闭电磁阀;当水温低于下限时,接通电加热器加热,直到加热到设定上限温度停止;当管道温度过低时,接通电加热带保温,直到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当上下水温温差超过设定上限值时,开启循环泵,水循环。
由于水箱电加热器功率达到20KW,需要380V供电,供电电流达到几十A以上,需要2组电加热器加热。
控制器采用大功率固态继电器或大功率交流接触器。
可利用谷时电(夜晚)对水箱进行加热,控制器可定时设置加热时间,也可定时上水。
加日历时钟芯片,设定时间与日历时钟芯片读出时间比较,到时,加热或上水。
设置的重要数据掉电不能丢失,加非易失数据存储器保存数据。
四、设计内容: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硬件电路设计热电阻温度传感器选型与接口电路设计、液位传感器选型与接口电路设计、模拟量、开关量信号调理电路设计、A/D转换电路设计、单片机与最小系统设计、键盘电路设计、显示电路设计、LED驱动电路设计(MAX7219等)、日历时钟电路设计(DS1302等)、数据存储电路设计(EEPROM)、驱动控制电路设计、保护报警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3、软件功能模块设计(采集、处理、显示、控制应用程序设计)流程图设计题目三、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一、系统组成与运行说明独立型发电系统构成框图图为独立型发电系统构成框图。
独立型系统常应用于小容量用户或无电地区。
发电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太阳能电池组件,它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
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为直流电,可以字节以直流电形式应用,如供给直流LED发光管、手机充电、计算器充电等。
输出的直流能源还同时供蓄电池充电,即白天光强时,由控制器控制蓄电池充电,在夜间和阴天下雨时,控制器控制蓄电池放电,达到不间断供电。
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供给交流负载使用。
如建筑照明,路灯、风机水泵等。
一、控制要求控制器主要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同时对系统的运行起到监控与保护作用。
控制器采用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机种不限。
通过检测温度、日照、电流和电压传感器检测光伏电池、蓄电池输入输出的重要参数,通过信号调理电路将信号转换成适合A/D转换标准的信号。
A/D 转换后离散为数字量,单片机根据检测的参数及运行状态,对控制蓄电池的充放电,防止蓄电池过充和过放电。
重要的参数存储在EEPROM中。
操作人员可随时通过按键查询检测控制参数,及时了解现场系统的运行情况。
为了使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系统由故障检测、系统保护功能。
检测控制装置组成框图如下。
二、设计内容1、总体方案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检测控制装置组成框图如下图。
2、硬件电路设计光伏电池的选型设计、蓄电池的选型设计,逆变器的选型设计;温度传感器、日照传感器、电压、电流检测元件的选型与接口电路设计;A/D转换电路设计;单片机与最小系统设计;键盘电路设计、显示电路设计;光伏电池与蓄电池切换电路设计;PWM 驱动电路;日历时钟电路设计(DS1302等)、数据存储电路设计(EEPROM);保护报警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
3、软件功能模块设计(采集、处理、显示、控制应用程序设计)流程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检测控制装置组成框图设计题目四汽车称重系统设计一、称重系统描述在汽车称重平台下安放三-四支称重传感器。
测量汽车重量,各只传感器测量结果取平均值作为汽车重量。
传感器输出信号经过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电路变为数字量输入单片机,经过单片机运算,计算出汽车重量,结果送到显示器显示。
亦可将结果通过有线或无线电路传输到上位机(终端设计),以便信息汇总。
加光电计数器,可统计汽车每天、每月流量。
进一步扩展可在上位机中编写监控管理软件,统计各种车型载重量和流量。
二、设计内容1、称重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称重系统检测装置组成框图如下图。
2、硬件电路设计称重传感器的选型设计、光电计数器的选型设计,调理电路的设计,A/D 转换电路设计;单片机与最小系统设计;键盘电路设计、显示电路设计;日历时钟电路设计(DS1302等)、数据存储电路设计(EEPROM);通信接口电路设计;电源电路设计。
3、软件功能模块设计(采集模块、数据处理、键输入模块、显示模块、数据存储、日历时钟读写模块、通信模块设计)画出流程图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编写上位机监控管理程序,可实现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