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摘 要 : 业 集群 已经 成 为 当今 世 界 经 济发 展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经 济 现 象 , 术 界 对 产 业 集 群 的 研 究众 多 。从 产 业 产 学 集 群 的 内涵 、 断 、 成机 制 、 力机 制 、 判 形 动 生命 周 期 、 集群 风 险 6个 方 面 对 产 业 集 群 的 相 关 研 究 进 行 了综 述 和 评 论, 旨在 对 我 国 目前 产 业 集 群 的 研 究 提 供 一 定 的理 论 参 考 。 关 键 词 : 业 集群 ; 成 机 制 ; 力 机 制 ; 产 形 动 生命 周 期 ; 集群 风 险 中图分类号 :029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2 6 (0 10 —0 30 1 0—7 7 2 1 ) 40 9—4
1 1 国外学 者对 产业 集群 内涵的 理解 .
国内学者 对产 业集 群 的定义 在本 质上 相差 无 几 。曾忠禄认 为 , 业 集 群 指 同 一产 业 的企 业 以 产 及该 产业 的相 关产 业 和支持 型产 业 的企业 在地 理
位 置上 的集 中 。仇 保兴认 为集群 是 由一群 彼此 独 立 但 互 相 之 间 又 有 特 定 关 系 的 中 小 企 业 所 组 成[ 。群 内企业 间基 于合 作 的互动 可 以产生 外部 2 ]
羔 见 江 表 业 抖 毕 2 1( : 3~ 9 o 4 9 6
H el n ja g Ag i u t r l ce c s i g in r lu a i n e o c S
产 业 集 群研 究 述 评
郭 菁 , 麦秀 胡 ( 海海 洋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 , 海 2 1 0 ) 上 上 0 3 6
产 业 集 群 是 一 个 日益 显 著 的 全 球 性 经 济 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金祥荣和朱希伟 (0 2 2 0 )结合浙江专业化产业 区发展的历史经验 ,认为产业特定性要素 ,如产业 特定性知识 、技术工匠和特质劳动力、产业氛围在 特定地理 区域 内的生成 是专业化产业 区兴起 的历史 起点 。更 为重要地 ,这 些产业特定性要素 的低流动 性特 征导致这些要素一 旦在一定区域 内生成则很难
营造 良好的区域竞争环境 ,强化 区域竞争优势是增 强经济实力的关键 ,产业集群理论是适合 中国国情
的新兴区域发展理论 。 蔡宁和吴 结兵 ( 0 2 2 0 )基 于 资源 的企业 理论
( BV)与 “ R 结构一 行为~绩效 ”( C )的分析框 SP 架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认为特 定的资源和能 力是竞争优势 的来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 中间组织 形式构成了新 的竞争单位,其竞争的优势来源于资 源禀赋和产业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
的扩大 , 各种交易费用迅速增加 ,为了减少交易费用 , 增加报酬,协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集群应运而生,
并伴随着分工 的发展而发展。同时,集群 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 了专业化分工 。 向世聪 ( 06 20 )系统回顾总结 了不同理论渊源 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 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 本理论做了简要综述与评价。他认为,作为产业布局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外产业集聚研 究主要经历了
国外对产业积聚的研究起步较 早,从马歇尔首次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 的三个 原因以来,经济学者
和经济地理学者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 了不懈地探索。与 国外产业集聚研 究相 比,我国的研究则起步较晚 , 直到 2 0世纪 8 0年代中后期学界才开始对产业集聚现象予 以关注 ,而比较系统 的研究则始于 2 世纪 9 年 0 O 代。这种现象与我国产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改革 开放 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 场在资源 配种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各类 资源和要素在市场导向的作用下向高效率的地区和产业流动,形成 了特定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 。纵观我 国对产业集聚的研 究,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对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的介 绍和阐释 ;二是对产业集聚 的分析框架和形成机制的研究 ;三是对我 国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

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研究——以建德市为例

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研究——以建德市为例
2 . 产品种类 日趋完 善。建德碳 酸钙 产业主要产 品有 : 重 质碳酸钙 、 轻质碳酸钙 , 如超 细碳 酸钙 、 活性碳酸 钙 、 纳 米钙 等产品 ; 氢氧化钙 ; 氧化钙 ; 塑料母 料及制品等 。产 品广泛应
些优秀企业在充分研究设备性能 和 自身需 求后 , 选择 引进
了适合 自身 的先进设备 , 并且在生产过程 中经过不懈 地努力 和试 验 , 逐步 摸索 出对各 种产 品 的生 产过 程 的正确控 制 方 法, 设备 利用 率逐步提高。这对推进建德碳酸钙产业整体 升
级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用于塑料 、 橡胶 、 油漆 、 涂料 、 建筑 、 造纸 、 牙膏、 食 品加工 、 制 药等行业领 域。近几年来 , 碳 酸钙产业 在上下游产品产业链 延伸方 面取得了一定 的进步 , 产 品已从单一的初级建筑用材 延伸为超细碳 酸钙 、 纳米级 碳酸钙 , 碳 酸钙 下游产 品生产逐
中图分类号 : F 2 6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 2 0 1 3 ) 1 5 — 0 0 5 6 — 0 3


建 德碳 酸钙 产 业发展 基础 和优 势分 析
3 . 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 , 建德 已基本形成 以
钦堂为主的重质碳酸钙生产基地 , 以大同 、 李家 、 航头为主 的 轻质碳 酸钙 、 氢氧化钙 、 氧化钙生产基地 , 以莲花为主的母料 生产基地 , 截至 2 0 1 2 年底 , 共有碳 酸钙 企业 4 0 0余 家 , 规上 碳酸钙生产及制 品企 业 3 4家 , 完成销售产 值 1 7 . 7 1 亿元 , 同 比增长 1 8 . 3 8 %, 超亿元企业有 5家。② 初步显 现出辐射全 国 的碳酸钙及 制品重要生产基 地的雏形 。2 0 0 6年 中国无 机盐 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建德市 “ 中国碳 酸钙产业基地 ” 称号。 4 . 生产设备逐步提升 。设备的投 入在碳酸钙企业 的发展 中至关 重要 , 在政 府 的引导 下 , 建德碳 酸钙企业非 常重视设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摘要:通过研究国家级产业聚集度,以期为城市群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2009—2016年国家级十大城市群的板面数据,运用单位面积产值计算得出各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并对各城市群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发现:各个城市群聚集度普遍呈增长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聚集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余城市群聚集度指数均有所增加,聚集程度也有不同程度改变。

关键词:产业;聚集度;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0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升,城市群的建设也随之提高,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群发展,对各个城市群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城市群的良好发展对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发展和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建设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包括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国内外不少学者基于多个维度对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进行研究,戈特曼于1976年根据人口密度和规模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Tabuchi T在基于交通成本和福利等的视角下研究了城市群分散问题[2],孙久文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探究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从空间上相比,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创新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应进一步提高城市群质量[3];吴俊、何荟军研究了创新协同、产业协调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问题,指出了长三角产业协调存在的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4]。

而对于聚集度的研究,张妍探讨了产业集聚度视角下兰州新区产业集群效率后发现,有效产业集群的构建和发展是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根植性以及关联产业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黄林以我国南部海洋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产业聚集度探讨,发现广东在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上远超广西和海南,但在海洋产业集群集聚度上并未体现出最大优势[6]。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t向世聪摘要: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并引起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泛兴趣。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不同理论渊源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本理论作了简要综述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1-092-07一、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1.关于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第一个阐述产业集聚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学鼻祖马歇尔(1890)。

他在5经济学原理6中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后人称之为马歇尔集聚。

这个概念不仅反映了企业和产业集聚的地理特征,也反映了/一业为主0的产业结构特点。

早期对产业集聚概念的界定,较为关注与产业相关的生产联系,而忽视了地理接近性。

熊彼特(1934)在早年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创新集群和增长非周期性要素也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由于熊彼特的/创新集群0概念是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对创新集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长波相联系。

这与后来学者所关注的地理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概念存在着一定差异。

当集聚演化到呈现出高度地理集中时,产业集聚概念便与地理特征结合到一起,于是地理接近性就成为界定集聚的基本特征之一。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

这个概念突破了产业区理论所热衷的投入产出系统概念。

但是,由于地理规模和内在社会经济机制的巨大差异,不同研究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表述这层含义,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模棱两可。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在我国也称作“产业簇群”、“特色产业区”、“块状经济”。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产业集群是地区和产业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类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群;二是根据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可分为供给因素驱动形成型与需求因素驱动形成型的产业集群;三是根据产业集群中成品商的市场结构,可分为轮轴式多核式葡萄式与混和式产业集群;四是根据产业集群的深度,可分为简单型与复杂型产业集群;五是根据产业集群中同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可分为松散型与紧密型产业集群。

此外可根据成产品的属性分为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技术产业集群。

从形成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

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

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

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环的影 响, 果 肖克利 当初把 公司定 在公路 18 如 2
现 在 可能就 是 另…种 局而 。他 们还 发现 利 于新 企业产 生 的制度 也存 在路 径 依赖 ,这些 制度 降 低 了新企业 在这 两个 地方 产 生的壁 垒 ,从而 形 成 了新企业 不 断从原 企业 或机 构 中脱 离出来 的
认知 上 偏 进 入 数
收剑 没有 集聚 仿行 为 忽略外 模 见( 量比较 I段 经济 肾 同态性 部竞 争对 稳 定、 创新 近视 的 减 少 手) 同质性 竞争 遇到外 组织上 的 口 上的 企业 创新在 部冲击 集 聚 惯性 没有 惯性 无法 重新调 不经济 弹性 的 跨越认知 数量 案群外 整阶段 深层结构 障碍 减少 产生
些知识技术密集 型产业 。 需要相 当 多的制度与技
术积 累 ,其演进 的路径 依赖 性 会显 得尤 其 强一
些。
( 演进 的生命周期 说 二)
收 稿 日期 :0 60 .3 2 0 .72
作 者简介: 冯平( 92 , 浙 江海盐人 , 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 学院区域经 济研 究生 ; 李 18 一) 男, 浙
维普资讯
经 济 研 究
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李 冯平 , 伯 良 孙
( 江 师 范 大 学 工 商 管理 学 院 , 江 浙 浙 金华 3 10 ) 2 0 4

要: 对产业集群演进 的研 究 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在尽可能 多 越 地涵J 田内田 ‘ - 外原始研 究文献
所产生的外部性经济 获得竞 争优势 。 2 成 长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阶 段 ; 群 发 展 迅速 ,增 长 率 高 。 也 可 能使 集 但 得 集 群 没 有 压 力 去 创 新 ,而 往 往 只 集 中 资源

产业集群分类表

产业集群分类表
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序号
20大产业集群
1
1.宽带网络通信
2
2.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3
3.超高清视频显示
4
4.智能终端
5
5.智能传感器
6
6.软件与信息服务
7
7.数字创意
8
8.现代时尚
9
9.工业母机
10
10.智能机器人
11
11.激光与增材制造
12
12.精密仪器设备
13
13.新能源
14
14.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
15
15.智能网联汽车
16
16.新材料
17
17.高端医疗器械
18
18.生物医药
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大健康(医美、康养等服务)
20
20.海洋产业
8大未来产业集群
序号
未来产业
1
1.区块链
2
2.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3
3.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
4
4.合成生物
5
5.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
6
6.深地深海
7
7.空天技术
8
8.量子信息

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与分类研究

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与分类研究
( ) 二 知识 溢 出与产 业集群 类型
首先 , 知识 特 征 的差 异 化 是 导 致 集 群 类 型 差 异 化 的重要 因素 。P l y将 知识 划分 为 可 编码 化 的显 oa n
知识溢 出指组 织在对 外 经济 、 务交 往 中, 识 业 知 自然输 出和外 露 的过程 J 。对 于集 群 企 业 而 言 , 知
[ 作者 简介 ] 瑛 (98一 , , 北定 州人 , 州 学 院 工 商 管理 系、 港 澳 产 业 转移 研 究 中心教 授 , 中 王 16 ) 女 河 梧 粤 华 科技 大学管理 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
5 3
王 瑛/ 基 于知识 视角 的产 业 集群演 化与分 类研究
步和经济全球 化进 程对集群类型及演化 的影 响。
产 服务 活动对 核 心产业 产生 利 益共 享 是 产业 集 群 的 动力 。这些 理 论 实 质 上 均 是 从 企 业 交 易 成 本 的 “ 间” 空 意义 出发 , 探 讨 集 群 这 种 生产 组 织 模 式 的 来
地 理 区位 的传统 交易成 本 优势 进 一 步 削 弱 。学者 研
会 网络 型三 种 集 群 模 型 , 较好 地 解 释 了集 群 的 内部 结 构差 异 现 象 。然 而 , 分 类 主要 基 于本 地 化 交 该
( ) 一 地理 区位 与集群 演 化
对 集 群经济 的追 求 , 企 业 地 理 空 间集 聚 形 成 是
的重要 诱部 节 约 经 济 , 如 本 地 化 信 息 和 知识 诸
在促进 区域 经 济 、 会 的 发 展 发 挥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社 随着信 息技术 的普及 , 经济 全 球化 进 程 不 断加 快 , 区 域 间 的技术 知 识 交 流 的便 利 性 大 大 提 升 , 业 集 群 产

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的形态分类研究——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

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的形态分类研究——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
业 区 分 类 》 一 文 中提 出 了 四 种 典 型 的 产 业 区 类
种 集 群 经 济 对 应 不 同 的 表 现 形 态 。 通 过 区 域 问
型 : 马 歇 尔 式 产 业 区 , 大 利 式 产 业 区 为 其 变 ① 意 体 形 式 ; 轮 轴 式 产 业 区 , 地 域 结 构 围 绕 一 种 ② 其 或 几 种 工 业 的 一 个 或 多 个 主 要 企 业 ; 卫 星 平 台 ③
二 、 业集群 形态分 类研究 的国 内外 动态 产
S h t( 9 5 认 为 集 群 有 两 种 差 异 明 显 的 c mi 1 9 ) z
前 在 这 两个 省 份 , 个 别 市 、 、 或村 为 范 围 , 以 县 镇
集 中 某 种 产 品 的 社 会 化 生 产 所 形 成 纺 织 产 业 集
态 分 类 问题 并 总 结 相 互 关 系 , 而 为 中 国 纺 织 产 业 集 群 的 演 化 研 究 奠 定 了基 础 。 从 关 键 词 产 业 集 群 演化 形 态 纺 织
方 澜 , 海 理 工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讲 师 上 王 莉 , 济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讲 师 同
产 业 集 群 或 产 业 集 聚 ( n u tilCl se ) 是 I d s a u tr , r
指 在 某 一 特 定 的产 业 领 域 , 常 以 一 主 导 产 业 为 通
核 心 , 量 联 系 密 切 的 企 业 及 相 关 支 持 机 构 在 空 大
德 鹏 ,0 2 , 争 优 势 逐 步 增 强 。所 以 产 业 集 群 20 )竞 演 化 发 展 的基础 是 集 群形 态 , 态也 是 产业 集 群 形
式 产 业 区 , 要 由跨 国公 司 的 分 支 工 厂 组 成 。 这 主 些 T厂 可能 是 高技 术的 , 主要 由低 T资 、 税 、 或 低 公 众 资 助 的 机 构 组 成 ;④ 围 家 力 量 依 赖 型 产 业 区 。Ha tr 1 9 ) 新 产 业 区 归 纳 为 两 种 类 型 : ye ( 9 7 将 ① 大 量 中 小 企 业 为 主 的 产 业 区 ; 以 大 企 业 为 核 心 ② 的 中 小 企 业 集 聚 区 。 P trK orn a和 Jr y ee n rig ogMe - e tme ( 9 8) 对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产 业 集 群 研 究 r a r 19 在 S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进步探究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绚丽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分类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分类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分类1. 引言1.1 概述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组织形式,正逐渐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以某一行业或领域为核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聚集现象。

这些集群由于其具有区域协同效应、资源集聚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等优势,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结构安排。

接着,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意义”部分,会详细阐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区域协同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然后,在“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分类标准”部分,将探讨行业、区域和规模等三个方面的分类标准。

紧接着,在“实例分析”部分,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解析不同类型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

最后,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总结核心观点及研究成果,并提出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意义、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类型集群的案例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政府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集群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经验,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启示。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2.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意义2.1 提升经济发展潜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些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专业化和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密切的合作与互动,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创新,从而加速产品和技术的升级迭代。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据 中 国的特 殊 国情提 出中国产业 集群 的分 类。
[ 关键 词 ] 产业 集群 ;产 业 竞争 力 ;创新 型 集群
[ 图分 类 号 ]F2 . [ 献标 识码 ] A 中 1 13 文
[ 章编 号 ] 1 5— 4 2 (00 2 03 0 文 0 0 6 3 2 1)3 — 13— 2 19 年 美 国学者 马 库森 在 《 滑空 间 中 的黏 着 点 :产业 96 光 区 的分类 》 一 文 中提 出 了著 名 的 四 种 典 型 产 业 区类 型 : 是 马歇尔 式产业 区 ,意大利 式产业 区为 其变 体形式 ;二
是 轮轴 式产业 区 ,其 区域 结构 围绕一 种或 几种工 业 的一个 或 多个 主要企 业 ;三 是卫 星平 台式产 区 ,主要 由跨 国公 司 的分支工 厂组 成 ;四是依 赖 国家力量 型产 区 。
但是 由于中 国不 具备 发 达 国 家完 善 的市 场 经 济体 制 , 国外 的分 类方法 并不完 全适 合我 国的 国情 。参 照 国外 的集
在其 《 国家竞 争优 势》 的著 作 中提 出从 国家 竞 争 力 的 高 度对 产业集 群进 行研 究 。波 特在 产业 集群 的定义 上是 最具
有代 表性 的 ,他 认为 ,产 业 集群 是 指 在 某一 特 定 领 域 内 , 互相 联系 、在地 理位 置上几 种公 司和 机构 的集合 。产 业集

1 引 言
产 业集 群是 一种普 遍 的空 间经济 现象 ,它作 为一种 新 型 的产 业组 织形式 ,其 较好 的资源 配置 以及 强大 的竞争 优 势极大 的促进 了区域经 济 的发展 。随着 产业集 群 的发展 越 来 越 多的经 济学家 对产 业集 群 的理 论进 行深 入 的研 究 。 l 9 世 纪末 ,英 国著名经 济学 家 阿尔弗 雷德 ・ 马歇 尔将 专业 化 产 业集群 的特 定地 区称 为 “ 业 区 ” 产 ,并 阐述 了在 外 部 经

产业集群的分类

产业集群的分类

论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杨智华摘要:根据产业集群内部产品价值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中小企业群生型”、“龙头企业+网络型”和“MIMO型”等三种基本类型,并根据集群内主导产业的市场结构、主体数量、主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三类产业集群各自的特征。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类型1.引言“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已成为各区域谋求竞争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法宝”。

正如波特所说: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i[i]。

当前,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德国巴登—符腾堡、美国的硅谷到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都闪烁着产业集群的耀眼光芒。

如何成功培育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却成为各地政府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某一特定的产业,哪一个或哪些集群是其集群化发展的最佳目标模式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需要对现存的产业集群进行科学的分类。

对此国内外学者作过许多探讨,主要有:(1)马库森(Markusen,1996)在《光滑空间中的黏着点:产业区的分类》一文,依据公司的构造、对外和对内的关系将产业区分为马歇尔式工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和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等四种类型ii[ii]。

(2)Peter Knorringa 和JQrg Meyer Stamer(1998)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了马库森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类: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iii[iii]。

(3)Elisa Giuliani,Carlo Pietrobelli和Roberta Rabellotti(2004)研究拉丁美洲11个不同的产业集群,按照集群不同的学习和升级方式,将拉丁美洲当前最普遍存在的产业集群划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NR -Based)、复杂产品产业集群(COPs)和专业供应商集群(Specialized Suppliers)等四种类型的产业集群iv[iv]。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分类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分类

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分类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和聚集度的、在同一或相近的产业领域内从事相似或相关经济活动的企业,彼此之间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等方式相互联系、依存和协作的区域经济组织。

这些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主要涵盖了纺织服装、鞋帽皮革、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化工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

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还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分类及其发展现状。

首先,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是中国国家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生产工艺。

在中国国内,江苏无锡、广东东莞、浙江绍兴等地都有着著名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这些地区以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先进而著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集效应。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需求,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也在不断升级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创新设计、智能制造等方面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是中国国家中小企业的另一大亮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制造国,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江苏苏州、浙江温州、广东佛山等地就是中国机械制造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机械制造领域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市场资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

未来,随着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应用,中国的机械制造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也将在这一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也是中国国家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巨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就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这些地区在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激励研究,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做了回顾。

关键词:产业集群机理研究研究型合资企业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1990年迈克·波特(M. E.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迈克·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i J.A. 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派克(F. Pyke) 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ii广义的集群中通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国内学者聂鸣等总结了产业集群的定义,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每个企业效率的提高。

iii国内外各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

产业集群识别与分类实例研究

产业集群识别与分类实例研究
LQ

定 的局

17 18
19
行业 金融保险业

限 性 不 能 用 于 新 型或 小 型 产 业 集群 识 别; 假 设 在 全 国 和 区
农业
23 44 77878 1

0 9 7 3 8 14 5 2 6
2 3 4 5 6
7
交通运输
仓储及 邮政 业
9 17 2 3 4 7 8 8 2 6 7 7 4 3 14 0 9 7 6 6 09 2 8 60 18 3 8 25 743 6 75 2 6 8 5 1 2 14 9 9


聚类 分析 法


I

}
s
-
e
群 的 区 域 创 新 特 点 才促 使 集群 内提 高技 术





业集群理 论概述
目前


开 发 新项 目

其次是

E


∑E
I

投 入 品 价格
由 于 产 业 集群 可 以 统

订购
其 中 L Q 表 示 i 产 业 的 区 位 商值
示 某 地 区 i 产 业 的就 业 数

20
21
教 育事 业
公 共 管理 和 社 会 组 织
0 77∞ 77 7 30 0 725 9846 0 3 0 70 7 34 9 2 5 1

法 数据 获 取 方 便


简 单 易操
22 23
24 25
纺织业
2 6 2 8 6 16 4 8 5
房地产业

产业集群类别再划分、特征、治理启示与判定方法

产业集群类别再划分、特征、治理启示与判定方法

174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7期产业集群类别再划分、特征与治理启示(一)沙滩式产业集群特征与治理启示特征。

沙滩式产业集群一般是指在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分工与合作,企业间缺乏有效竞争的产业集群。

该类型产业集群又分为两种:一是集群内仅存在相互竞争的某一节点企业,如物流园区等,但仍会配套一些外辅机构,如金融机构等;二是集群内存在各个节点企业,且配套外辅机构。

该类型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外辅机构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大部分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策红利吸引而集聚到一起,处于像沙粒一样的游离状态,往往表现为“聚而不群”的特点,如图1所示。

治理启示。

地方政府是该阶段产业集群治理主体。

从治理角度看,该阶段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协调功能和行政功能等为其产业集群形成提供肥沃土壤;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是集群的自然主体,在此阶段,其应强化与拓展商业视野,切忌坐井观天,应该突破游离状态,积极寻求内外部合作,通过交流与学习不断增强自身优势,而这一过程的关键是要积极关注企业家群体精神的塑造。

(二)沙链式产业集群特征与治理启示特征。

沙链式产业集群一般是指在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与合作程度逐渐加强,并基本处于中间水平,但竞争交易程度依然很低。

集群内部组成单元与外辅机构之间也逐渐产生了相互自发联系。

该类型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在纵向网络建设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为了快速获取集群剩余,上下游企业之间逐渐产生了自发的相互接触,并局部性缔造正式契约关系,形成了纵向合作价值网络(如李胜连1、2 副教授 杨兆廷1 教授(1、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071051;2、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030013)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更加关注临界点状态,将产业集群划分为8种类型,同时对每一类别产业集群特征、治理启示、演化路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最后利用模糊数学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类型判定理论模型,为其实证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产业集群的分类

产业集群的分类

产业集群的分类论产业集群的根本分类杨智华摘要:根据产业集群内部产品价值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中小企业群生型〞、“龙头企业+网络型〞和“MIMO型〞等三种根本类型,并根据集群内主导产业的市场结构、主体数量、主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三类产业集群各自的特征。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类型 1.引言“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已成为各区域谋求竞争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法宝〞。

正如波特所说: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开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i[i]。

当前,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集群化开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德国巴登—符腾堡、美国的硅谷到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都闪烁着产业集群的耀眼光辉。

如何成功培育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却成为各地政府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某一特定的产业,哪一个或哪些集群是其集群化开展的最正确目标模式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需要对现存的产业集群进行科学的分类。

对此国内外学者作过许多探讨,主要有:〔1〕马库森〔Markusen,1996〕在《光滑空间中的黏着点:产业区的分类》一文,依据公司的构造、对外和对内的关系将产业区分为马歇尔式工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和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等四种类型ii[ii]。

〔2〕Peter Knorringa 和JQrg Meyer Stamer〔1998〕在对开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借鉴了马库森的分类方法,把产业集群分为以下三类: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iii[iii]。

〔3〕Elisa Giuliani,Carlo Pietrobelli和Roberta Rabellotti〔2022〕研究拉丁美洲11个不同的产业集群,按照集群不同的学习和升级方式,将拉丁美洲当前最普遍存在的产业集群划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NR-Based〕、复杂产品产业集群〔COPs〕和专业供给商集群〔Specialized Suppliers〕等四种类型的产业集群iv[i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模式,在其基础之上归纳和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原则以及类别,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中国产业集群的分类。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创新型集群
1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较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竞争优势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并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对于特定地产的经济动因。

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创立了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

随着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大,除了经济领域,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均被吸引到其中,学者纷纷对其动态演化和内在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的著作中提出从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

波特在产业集群的定义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几种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理论被引入我国,以及北京中关村、江浙一带、广东等地的大批特色产业集镇竞相出现,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伴随着这些产业集聚现象而产生。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带来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分各区域的产业集群类型是非常必要的。

2 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理论
由于对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差异和集群的快速发展所体现的多样性,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进行分类。

Alex Hoen从理论分析角度用两种标准对集群进行分类。

第一,按照分析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第二,根据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分为创新链和产品链。

海特将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区;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1996年美国学者马库森在《光滑空间中的黏着点:产业区的分类》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种典型产业区类型:一是马歇尔式产业区,意大利式产业区为其变体形式;二是轮轴式产业区,其区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多个主要企业;三是卫星平台式产区,主要由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四是依赖国家力量型产区。

但是由于中国不具备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外的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

参照国外的集群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产业集群的分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王缉慈通过对新产业区相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认为我国目前有五种企业集群现象:①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基地,如深圳—东莞、上海—苏州地区;②智力密集地区,如北京中关村;③乡镇企业自然发展起来的集群,如浙江温州、河北清河等;④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如苏州工业园;⑤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老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基地。

何宏伟、刘敏从产业集群产生角度将产业集群分为五种类型:①衍生型产业集群,主要从原国有企业剥离或衍生发展而成;②大企业拆分型产业集群,即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或企业繁衍和集聚而形成集群;③战略规划导向型产业集群,即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④自发型产业集群,即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基础上的特色集群;⑤招商引资型产业集群,即利用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3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本文认为从产业集群形成的主导因素来看我国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3.1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主要依托本地区自然资源、独特的产业专业化条件、工商业传统以及教育科研资源,依靠民间微观经济主体的自发创新和资源开发,并在内生性民间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和获得相对全国其他地区体制优势的情况下,借助市场力量逐渐生成的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社会资源驱动型,其所凭借的是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二是自然资源驱动型,其所凭借的是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三是科技资源衍生型,主要依靠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形成,如中关村产业集群,它是我国教育和科研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依托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形成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多个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3.2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又称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是指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

这类产业集群往往是当地一些企业家在国内外市场中看到商机,开始进行单个家庭式或小规模企业的创业,成功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跟进,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这类产业集群一般由中小企业组成,企业家或带头“能人”和行业协会在这类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3.3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是指在我国对外开放中,一些地区凭借优越地理位置、优惠投资政策、丰富土地资源和充足廉价劳动力,在地方政府市场培育、企业创造性模仿和企业家精神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主要由两种类型: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

3.4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是基于大型企业配套需求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专业化分工的严谨,众多大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而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众多的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形成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大型“种子”企业是集群产生的基础,随着“种子”企业的发展,企业会产生部分外溢的知识、技术,或者人才的流动,这些部分外溢知识、技术的习得者和流动的人员又以各自的优势创立自己的企业并集聚在“种子”企业周边,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这类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通信设备制造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且产业链较长的产业中。

3.5 大企业裂变型产业集群
大企业裂变型产业集群是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产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外部的市场交易,从而形成许多独立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再通过不断的繁衍和集聚而形成产业集群。

由于这些分裂或繁衍出的企业都处在相同产业链的不同位置而地理位置上又互相临近,因此通过彼此的分工和合作很容易产生集聚效应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3.6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嵌入式”产业集群,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全产业转移,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将部分地产业或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并逐渐在一些较为临近或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我国这种转移主要有两种:一是改革开放后港台、欧美等产业转移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二是近年形成的国内产业转移,即沿海原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沿海产业容量逐渐缩小,产业北移和西进的态势十分明显,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3.7 规划引导型产业集群
规划引导型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园区型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国家和当地政府根据该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区域发展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通过投资建立工业基地、产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

这类产业集群往往是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未来发展定位而实施的具有一定战略前瞻性的产业布局。

这类集群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4 结论
本文依据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特点和主导因素,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明确分类研究的政策和目的指向性,以产业集群形成的主导因素对之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反映了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在本文中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定义明确,最大可能的避免了重复性而又兼顾了覆盖面,全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主要集群发展类型。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新形式的产业集群。

另外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在实际发展中有些产业集群很难具体划归到某一类,可能是多种产业集群的混合体,对于此种情况,应视当地的实情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2]Markusen A.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293-313.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善庆、陈文华,等.产业集群分类综述[J].企业经济,20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