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

合集下载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衰败的原因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衰败的原因

拿来给要写论文的童鞋分享下哈,主要是原因。

一、政治反动说: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利益,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长期进行反共内战与人民为敌。

二、经济崩溃说: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既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南京政权败亡。

三、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把中国放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来得及制度创新终至合法性危机说:中国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政治衰败和国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开始现代化起步的。

南京政权面临来自外国列强、地方势力和民间社会三方面挑战,来不及实现制度创新,厉行政治、经济、农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只得向专制体制回归;于是丧失现代化导向,不但无法化解抗战胜利后的参与爆炸危机,反而发生合法性危机,最终被以中共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兴起的革命力量击败。

南京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引发社会对抗;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不向社会尽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也无力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变革,结果丧失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合法性基础。

四、全能主义政治推行失败说。

学者们把视角上溯至清末,指出从传统官僚帝制到现代中央集权科层制之间必须经过集权(传统)——分权——集权(现代)的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启动。

民国以来至30年代的权力分散和政治无序,诱发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产生。

但国民党的全能主义政治在权力凝聚与分散两个层面都犯了错误。

政府偏重从地方收缴权力而不注重决策的分层化,造成在中央能够控制的权力网络,决策过分集中于行政中枢,特别是蒋介石个人,权力运作中人治传统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

毁灭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

毁灭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

毁灭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毁灭的种子》读书报告“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

”梅耶·罗斯柴尔德的这句名言对于蒋介石而言可谓是切肤之痛。

当中华民国的经济状况失控,尤其是货币走向无限贬值的深渊时,无论是他政治上的手腕,还是全副武装的军队,亦或是来自美国的援助。

都无法帮助他改善统治的颓势,避免亡党亡国的命运。

通货膨胀就像一场来自雪峰的雪崩,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带上了毁灭之路。

通货膨胀源自纸币的流通,简言之即,一国货币供给量大于实际货币需求量。

具体表现为,货币严重贬值,市场上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居民手中货币由于贬值,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面临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其程度在解放战争爆发后更为严重。

1947年12月,物价的增长速度是新币发行量的3.5倍;1948年6月,已达5倍之多,到8月初,超过了11倍。

结果,通货膨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直穿云霄。

①此时,国民政府的法定货币——法币已因此贬值到难以置信的程度,1948年8月,大米的售价达到了6300万元;花生油达到19500万元;肥皂达到了8350万元。

②法币的严重贬值引发了老百姓对货币的严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也自然顺延至其发行方,国民政府。

坊间,谣言四起,社会大众在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下,心里充满了恐慌与疑惑,以至认为这场危机将导致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为了改善如此恶化的经济形势,也为了平复社会的不安情绪,更为了为国民党军队在“剿匪战争”中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蒋介石决定着手进行“金圆券改革”,通过币制改革,废除已经彻底失信于民的“法币”,发行币值更高的新货币,即金圆券,以实现控制通货膨胀。

最终,经过一系列方案的讨论,蒋介石以反攻内战而赋予他的紧急处置权利,于1948年8月19日颁布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命令”。

③其内容主要包括五项:第一,用金圆券取代法币成为新货币,其兑换率为300万元法币折合为1元金圆券;第二,金圆券发行总额为定额20亿元;第三,各地物价实行冻结,以稳定物价;第四,所有外汇、黄金、白银和金条实行国有化,民众必须将手中的硬通货及外汇兑换成金圆券;第五,所有公民必须向政府申报其在外财产中超过3000美元的部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为何迅速走向崩溃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为何迅速走向崩溃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为何迅速走向崩溃内容摘要: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在三年内就失败而退出大陆,究其原因各种各样,关键还在国民党本身存在的问题:政治上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渴求和平民主的旨意,把全民推入水深火热的内战中,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从而使国民党政府成为孤家寡人;在经济上剥夺民众,构成人民对其深度反感;军事上出无名之师“剿共”,再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上的弱点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垮台。

关键词:国民党政权政治经济军事一.为政不仁1、专制统治,破坏民主法则(1)镇压进步民主力量抗战胜利后,在国共两党之间还有存在着第三势力,进步民主力量。

他们政治观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利用民主手段改造国家政治,用和平手段解决国内政治争端。

但蒋介石为实现一党专制,一直准备武力消灭中共势力并挑起内战。

这显然与民主力量的要求背道而驰,同时民主力量的种种政治要求与蒋介石的想法也有冲突。

这一时期蒋介石利用特务制造的几起反民主事件,主要有暗杀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较场口事件,下关惨案和“一二·一”惨案,并于1947年10月,取缔民盟。

蒋介石打击中间党派等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这股政治力量全部推向中共,很快在国统区形成了爱国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2)欺压民众蒋介石在军事上竭力消灭中共,镇压爱国民主运动的同时对国统区人民也加强了法西斯统治,利用大大小小的特务进行恐怖统治,致使农民破产、工人失业、学生失学、商店关门,民不聊生。

蒋介石发动内战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

到1947年5月,不堪忍受的民众在全国更广泛范围内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对前方打内战,后方打学生”的抗议活动。

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镇压,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五二零惨案”,致使国民党失去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失去民众的支持和信任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3)三面开战从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到他退守台湾,在短短三年内就走上了失败之路,与他同时在几条战线上开战有很大关系。

民国政府限价令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民国政府限价令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民国政府限价令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1948年的上海外滩,满载美国棉花的驳船。

民国政府的限价令上海是近代中国民营工业最为集中的城市,据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1947年发表的对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调查材料,全国共有工厂14078家,工人682399人,其中上海一地即拥有工厂7738家,占总数的54%,工人367433人,占总数的54%.上海民营工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盛衰存废,最能反映中国资产阶级当时的实际境遇。

美货倾销的冲击受美货倾销的打击,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上海3419家大小民营工厂中,共倒闭2597家,占工厂总数的75%.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饱尝战乱和日寇劫掠之苦的资产阶级无不希望其民营工业从此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严酷现实很快就使他们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

首先使民营工业蒙受沉重打击的,是廉价美货的大量倾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由战时“繁荣”转向萧条,生产过剩的危机日益严重。

当时,美国垄断资本企业年产值约达200亿美元的外销产品,只有40%能找到销售市场,余下的60%连同大批战时剩余物资积压待售。

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暗中准备内战,为换取美国的支持和援助,与美国订立《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条约,放弃保护关税,降低汇率,开放内河通商,准许美国垄断资本在中国设立商业公司。

美国垄断资本遂把中国当作它的独占市场,将大量战时剩余物资和积压商品倾销中国。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首要的外贸口岸,成为美货输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同时亦成为美货倾销最剧烈的城市,致使正待从战争创伤中复苏的上海民营工业,遭受致命打击。

以制药业为例,据当事人回忆:“抗战时期,在重庆就有36家制药厂。

等胜利之后,搬回上海准备发展业务,但一到上海,大失所望。

由于1946年美制药品大量倾销,我国制药工业蒙受极大的打击。

这一年美制药品进口数,价值达1800万美元。

此外,通过官僚资本扬子公司和立达洋行之手,从冲绳岛运来3万吨剩余物资。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基础知识】1946年秋伪国民大会制订《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封闭《新华日报》,国共关系完全破裂;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及国民党制造的反对民主团结的暴行;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统区经济危机。

【思想认识】⒈建立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目的。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下令召开非法的国民大会,并通过所谓宪法,再次暴露了国民党坚持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政治野心。

⒉国民党反动派对民主运动的镇压、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国统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现象,充分暴露了国民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本质。

⒊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反动派已处在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能力培养】⒈通过指导学生对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概括,获得正确的历史结论和横向联系的能力。

⒉指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获取具体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揭示其本质的能力。

【重点】伪“制宪国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难点】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教学设计】讲述本节内容时,应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国统区政治经济状况和民心向背的情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必然性。

在讲述具体内容时,可按照时间顺序,分门别类,把一些重要事件进行重组,以使学生能形成准确的概念和印象。

【导入新课】从上节课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抢夺了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胜利果实之后,依仗美国的援助,挑起了全面内战,先是对解放区发动了“来势汹汹”的全面进攻(标志事件?),后来又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志在必得的所谓的“重点”进攻。

但无论是全面进攻还是重点进攻,都被我解放区军民粉碎了,为什么控制全国大部分土地和人口,队伍庞大,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会遭遇如此败绩呢?战略战术的错误仅是原因之一。

1949年民国经济总崩溃的原因浅析

1949年民国经济总崩溃的原因浅析

1949年民国经济总崩溃的原因浅析作者:甘凡鲍翔龙来源:《商情》2015年第27期[摘要]: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抗战胜利的喜悦激发了国人对大国崛起的憧憬,国民党的威望也空前上升。

但是,随着日本投降,中国的经济并未因此好转。

抗战期间,日军为实现“以战养战”目的,大肆掠夺沦陷区的财富和矿产,国民政府所面临的是一个百疮千孔的国家和已经数次濒于崩溃的国家的经济,而国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修补。

有利的一面是,日资产业被接受,既增加了国家经济实力,又减少了外资对民族经济的挤压。

不利的一面是,由于内战再起,军费剧增,能够用于经济恢复与建设的费用少得可怜。

加之国民党当时的注意力全在如何对付共产党上,根本无暇顾及经济,再加上恶性的通货膨胀,侵蚀了所有尚存的经济活力,经济运行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民国发展了几十年的经济一步步走向崩溃。

试从战争、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来分析民国经济总崩溃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经济崩溃四大家族通货膨胀一、战争原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篡夺胜利果实,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空前的反人民内战,其军费开支急骤上升,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

1946年,国民党政府全年支出为法币8~10万亿元,收入仅为2万亿元,赤字高达支出总额的60%~80%;1947年,全年支出为法币100万亿元,收入只有13万亿元,赤字高达支出总额的90%左右;到1948年,财政赤字更为惊人,竟高达900万亿元。

刚刚打完八年抗战的中国,再也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苦难。

国民政府不是想着如何恢复经济,而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如何尽快消灭中共武装。

在战争消耗下,国统区经济迅速恶化。

百业凋敝,物价飞涨,工人、学生、市民不断爆发反饥饿、反迫害的抗议浪潮。

1948年6月以后,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经济上危机重重,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势出现了全面崩溃的前兆。

解放军在1948年相继解放了东北、华北、西北和中原的大批城镇和乡村。

国民党失败的经济原因再认识-最新文档

国民党失败的经济原因再认识-最新文档

国民党失败的经济原因再认识一、对国民党失败经济原因的话语分析国民党失败的经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术界的分析和解读并非是完善的,关于“经济崩溃说”、“民心说”、“综合说”等几个问题还需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如何理解“经济崩溃说”。

所谓“经济崩溃说”是指国民党失败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经济因素起着最主要的作用,而不是促进和加速作用。

以李黎明的文章为例,说明一下不同人对于同于问题的不同理解。

在《十余年来南京国民党政权失败原因研究综述》中指出:“李黎明认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导致南京政权的败亡,提出经济崩溃说: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严重危机,币制改革使经济加速崩溃。

财政经济的总崩溃,即推动国统区民众起而为生存斗争,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军事与政治的危机,导致了南京国民党政权败亡。

”从该文的叙述话语中,可以得出“话语”在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使原本意义的话语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现出“话语”的异化。

从原本中的“加剧”似乎透露出作者对于国民党失败的经济原因的研究仍然是坚持着综合因素说的,经济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作用就是加速作用,促进作用,而不是把国统区的经济崩溃视为国民党失败的决定因素。

其次,民心说是什么。

在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时,不少的学者认为是失去民心而导致的。

认为国民党政治上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经济上,官僚资本膨胀,战后劫收彻底失去民心;军事上,军政不合,军纪败坏。

民心的问题能否成为分析政权覆亡的原因?能,那么如何分析它?其实,民心说就是综合说,更为根本的是经济问题,因此,可以理解为以经济原因为主导,多种原因并存的一种说法。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

说到底,民心问题更大程度上是土地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民心说不是异于经济原因的另外说法,而是经济说的一部分。

再次,何谓综合说。

不少学者提出了综合说,就是国民党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权的政治基础、政治模式;政党和军队状况;民族产业问题等等。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溃败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溃败

关键词:民心,本质,政治经济危机,文化专制,外交政策,抗日战争的表现,军事失误,自身建设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溃败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位起点,挑起了全国性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式是严峻的,当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它占有3.39亿以上人口,7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它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队。

人民解放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人口为1.36亿,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而且是被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外援。

国民党政府拥有如此明显的优势,为何会迅速崩溃呢?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得民心,不得民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国民政府实行的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镇压人民,消灭异己力量,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它饭反人民的本质已经决定它的失败。

而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国民政府的政治危机国民政府对人民实行独裁,强化特务统治,制造法西斯暴行,国民党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同时,迫不及待的对国统区的平民运动进行镇压。

1946年7月,在昆明,国民党特务暗杀了投身爱国运动中的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李公仆,闻一多。

11月,上海摊贩抗议当局禁止他们营业,遭到国民政府的镇压,死伤百余人。

在国民党统治区,多数党政官员日益腐化,贪污成风,大发国难财。

抗战后期,国民党大官僚在国外存款达五亿美元,这些贪官污吏往往同奸商勾结,囤积居奇,强取豪夺。

解放战争后国民党经济方面的失败原因

解放战争后国民党经济方面的失败原因

刊登在《群 众》杂志上 的通讯,说 明了国民政 府苛捐杂税 多如牛毛。

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大量印发纸币,导致 通货膨胀。总计自1937年6月以后旧中国通货膨胀的十 二年中,政府发行的纸币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亿倍,同时 物价上涨了八万五千多亿倍。有人对法币的购买力进行 了形象的描绘:(每一百元法币) 1937年值 黄牛两头 1938年值 黄牛一头 1939年值 猪一头 1941年值 面粉一袋 1943年值 鸡一只 1945年值 鸡蛋两个 1946年值 固本肥皂l/6块 1947年值 煤球一个 1948年8月19日值 大米0.002416两(每斤合16 两) 1949年5月值 1粒米的千万分之2.45

我 不 打是 倒被 国的 民,共 党是产 打被党 倒 的 。
但中 只正 说言 对之 了有 一理 半呀 。!
是什么原因
上海市排队等待救济的市民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反内战、反饥饿风暴形成第二条战线,让 蒋介石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它的出现是人心大变动的结果,揭露了国 民党政府和人民利益的对立。它和共产党 的军事战线相配合,让国民党政府内交外 困,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创造 了重要条件。

返回
发行-1949.1:200多亿,3月:近2000亿,
4月51612亿,6月:679458亿。 面额-1949.3:5000圆和1万圆,4月:5万 和10万,5月:50万和100万,还印制了 500万圆券。 1949.7.4:1圆银圆券=5亿金圆券
上海市排队等待救济的市民
“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 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 完蛋”。
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一方面是以间接投资为主,主要投资者由 个别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变为美国政府, 即美国政府对国民党政府的贷款或援助, 另一方面采取“经济合作”、“技术合 作”、“农业合作”等形式,与国民党的 国家垄断资本结合,控制国统区的主要国 民救济命脉。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
在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中,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由于财政困难,政府无法有效地进行投资和扶持,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缓慢。许多重要的公共项目无法进行或者被迫延缓,例如铁路建设、水利工程等,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由于财政困难,政府难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导致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原材料不足等问题,生产效率下降,市场竞争力受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不得不缩减生产规模或者关闭,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和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现状。通过总结分析过去的教训,我们也可以为未来的政府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中的对于揭示民国政府时期财政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研究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该时期财政危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财政状况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探讨财政问题对于把握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3.2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认识到财政危机是民国政府时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但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政府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财政管理体系,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加财政收入。政府还应该优化税收政策,减少不公平税收,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注重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理,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会有所改善,政府和社会将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失败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失败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失败原因:经济崩溃之说一个世纪的交集,中共与国民党为了中国的前途发展各自规划蓝图,并付出了血的代价。

而最终中共建立了新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的现代社会生机勃勃。

而国民党,这个曾经统治着中国的政权经历过一场抗日战争的摧残,在挣扎中一步步走向灭亡。

这一切有其因果,而对其因果的研究学术界也众说纷纭。

这里我只想探讨经济崩溃对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政权能否站得稳就要看其政策是否符合国家的发展前途,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而经济政策正是所有发展的基奠。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之初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并且也有一定的效果。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统一全国财政、建立国家银行、裁撤厘金、实行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整理公债、实行国地税等,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基本格局。

10月,国民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章程》,规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具有发行兑换券、铸造及发行国币、经理国库及内外公债的特权。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法币取代银元,作为流通于市场的唯一货币形式。

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国民政府加速了金融控制,增加了统治力量。

1937年之前的中国经济是从金融和货币政策的统一,进而推动重工业发展。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除将所属一些厂矿内迁外,对自愿内迁的民族工业,也给予贷款和运输的便利,还强制一批所需工厂内迁,对发展大后方的经济及抗战,都有重要作用。

但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并没有实现其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提出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民族工业也没有得到扶植。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

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的掠夺,国统区的经济空前严重:财政金融极端紊乱,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工人失业;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摘要】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危机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危机的原因,包括战争消耗、财政体制不完善等, 揭示了其对民国政府的影响,如政府无法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导致政府形象受损等。

财政危机也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通货膨胀、阻碍产业发展。

在社会方面,财政危机造成社会不稳定,加剧了贫富差距。

文章总结了财政危机对民国政府的影响,强调了改革财政体制的紧迫性,并展望了未来财政改革的方向,希望通过改革能够解决财政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国家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国政府、北京、财政危机、影响、原因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府形象、财政改革、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但又被人们普遍忽视的议题。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民国政府的财政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难题。

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冲击下,民国政府不断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给政府运行、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

深入研究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阻碍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财政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当代中国的财政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

对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危机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提升我们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提高我们解决当下财政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民国政府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府管理的薄弱和经济状况的困难,为我们揭示了民国时期政府管理和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财政危机对民国政府的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和治理能力,还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

试论民国政府(北京)时期的财政危机及其影响作者:侯婧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3期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摧毁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然而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取得,但同时他继承了清王朝遗留下的财政烂摊子。

旧制崩溃,新制未建,财政体系更是完全不存在,新成立的北京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危机。

本文主要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表现谈起,继而从造成财政危机的三大原因,即庞大的军事支出、地方强于中央和面临的巨大内外债务,来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北京政府;财政危机;影响一、庞大的财政支出民国初年财政部发表的《述近日财政大势致各省文》中,对民初的财政状况有所概括:“国务万亿,非财莫属。

自共和肇基,本部成立,迄今瞬将两载,财政苛窘,中外皆知。

”可以看出,北京政府在这个时候财政之窘境。

偿还前清政府留下的巨额债务,使北京政府的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据统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向外所借赔款达三亿余两,庚子赔款中还有白银十亿两(包括利息)。

“洋赔各款,积欠累累,计赔款一项,上年结欠二百万镑,而洋款之过期及届期者,共五百九十余万镑。

各省历欠外债又二百八十七万镑。

共欠英金有一千一百萬镑之多”。

除了偿还前清政府的赔款外,军费支出是财政支出的另一大宗。

在民国北京政府的全部财政支出中,军事费用占比逐年增加,袁世凯死后地方军阀混战状况甚堪,使军事财政支出日趋严重,在1912-1923年期间军费占比分别为33.8%、41.86%、64%,数据记载这时期军费最多达3亿元至6亿元。

二、枯竭的财政收入清末民初,各省处于独立状态,作为中央财政一大收入的解款丧失了来源。

袁世凯当政时期,使用武力加强中央集权,让地方恢复解款。

1913-1915年间,各地解款占派款款数额逐年增加,分别为17%、47%和54%。

但从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各地军阀已有割据之势,到袁世凯死后,地方和中央的势力可谓此消彼长,因此各地向中央上缴的解款数额也趋于消亡。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论文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论文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论文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引言: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争与混乱,国家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1928年至1949年期间,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然而,该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动荡不安的阶段之一。

其中,恶性通货膨胀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并对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1.1 价格快速上涨国民党政府时期,尤其是国共内战后期,物价迅速上升,价格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例如,国民党政府时期,全国一、二级商品价格分别涨了614倍和434倍。

商品价格飞涨,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难。

1.2 货币大量贬值国民党政府通过持续的印钞政策,致使货币大量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

因此,人民的钱贬值速度远远快于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导致普通百姓的购买力逐渐减弱。

1.3 政府支出过度国民党政府在国共内战期间为了维持军事行动,实行了大规模军费支出。

由于战争成本过高,国家财政出现严重赤字。

政府不得不通过发行大量纸币来填补财政缺口,进一步刺激通货膨胀。

二、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成因2.1 军事行动的资金需求国民党政府面临着长期战争的需要,为了维持军事行动,需要巨额资金。

因此,政府不得不通过印钞来强行满足军事行动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

2.2 资本来源的匮乏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的资本来源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大部分资源丰富地区的控制权,政府在资源和资金供应上面临困难。

为了弥补这些缺口,政府不得不依赖发行纸币来填补资金空缺,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3 政府的金融政策缺乏有效控制国民党政府时期,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控制机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有限。

这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进一步恶化了通货膨胀的局势。

三、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1 物价稳定性的破裂恶性通货膨胀导致了物价飞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亡探析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亡探析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亡探析作者:任政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0期[摘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下山来摘桃子,受降时接受了100多万日军和几十万伪军的武器装备,大量的敌产也被没收,控制了全国3/4以上的人口和地区,加上美国政府20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总兵力达到430万,且武器装备都是一流的现代化,如果加上保安团、教导队、警察部队等其他武装,大约共有800万之众。

对于仅有100多万且武器装备低劣的中共来讲,蒋氏政权无疑占有绝对优势。

然而仅仅过了三四年的时间,蒋军便兵败如山倒,一路仓皇逃到了台湾。

关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经济崩溃说、军事失败说等诸多见解。

究其实质是该政权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违反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加之国民党内部极端腐败等一系列原因,最终导致国民党政府失去了美苏等国的支持,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强大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

[关键词]国民政府抗日战争内战国军腐败溃败民心[中图分类号]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084-02一、军事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关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建设大计,国共双方在重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谈。

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终于达成了《双十协定》。

然而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第二年就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

当时国民党仅正规军就有430万,而且都是一流的现代化装备,如果加上保安团、教导队、警察部队、地方武装、外籍雇佣兵以及私人武装和土匪,大约总共800万之众,对于仅有100多万且武器装备低劣的中共来讲,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无疑占有绝对优势。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部队都是一流的美式武器,重炮都是美式榴弹炮;而中共军队仅仅100多万,其主力部队主要是步枪,另外有一部分就是缴获的日本山炮,中共的民兵武装更差。

国民政府败因之探讨

国民政府败因之探讨

国民政府败因之探讨一度处于优势地位的国民政府却在短短的三年内迅速走向失败,无论是其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地盘上都比共产党要占优势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而蒋介石政府却只能退居东南一隅?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我现在就土地政策这一方面探讨一下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土地政策可以上溯到国民革命时期或者更早,本文仅从抗日战争后的土地政策来看!路易斯·斯特朗在《中国人征服中国》的书中提到,在共产党所实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乃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共产党将土地分给了农民,这一项政策不可小觑,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人数最多,力量最大,潜力最大。

因此共产党在抗日战中和解放战争借助农民的力量取得了胜利。

而国民政府却忽视这一点。

斯特朗的这本书里还描绘了她在蒋区里看到的景象,国民党全靠“抓壮丁”补充兵员,“人们可以看到一长串新兵用绳子全拴在一起,像奴隶一样,被压倒兵营。

”当胡宗南在1947年3月重点进攻陕北,毛泽东、周恩来延撤离延安前夕,斯特朗曾对毛泽东提出过一个问题:对最后胜利是否有过怀疑?毛泽东的回答根本不提军事如何,只谈土地改革。

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的好不好。

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

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说明土地改革对共产党的胜利具有何等重要意义。

我们看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政策:1946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曾公布了一个《绥靖区土地处理办法》,这是国民党“战后之土地主要法令”。

这项法令共21条,大概内容是:绥靖区内的农地,凡是所有者为自耕农则凭证件可收回自耕;如所有者非自耕农凭证明有现耕农民继续耕作;非法分配的土地一律由县政府征收,地价有县政府估定后以土地债券分年补偿之,偿付期间最多不得超过15年;征收之土地依原佃耕人、现佃耕人等次序承领自耕,并应依照估定地价分年向中国农民银行交纳地价,交纳期限最多不得超过15年,未交清前以承领之土地为抵押担保,不按期交纳或怠于工作、将土地出佃者,得由县政府将所领土地收回,交清后应由县政府发给承领人以土地所有权状;承领土地之农民自承领土地之日起.应依法交纳土地赋税。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经济政策因素_潘广辉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经济政策因素_潘广辉

2003年1月 理论学刊 Jan.2003第1期 总第113期 Theory Journal No.1Ser.No.113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经济政策因素潘广辉,张风梅(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泰安供销技工学校,山东泰安271000)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909(2003)01-0130-03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维持了23年的时间即告覆亡,其中原因很多,既有政治、军事原因,也有经济原因。

对于国民党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关系,学术界的认识还很不一致,就此专文加以探讨,当有助于此问题讨论的深化。

一、国民党不能也不可能制定、实施正确的土地政策,是其政权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国民党为缓和阶级矛盾,应对共产党开展的土地革命,不得不制定新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良措施。

但是国民党政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它要维护现政权的存在,就必须满足作为其政权之基础的各阶级的要求,而实行土地改良措施无疑会触动国民党新老贵族们的利益。

因此,无论是国民党的军政要员,还是一般的乡绅地主,均对中央政令阳奉阴违,对新土地政策往往是能推则推、能拖则拖。

另外,国民党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中央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地方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全国许多地区仍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因此中央政权并不十分稳固,这对推行土地改良措施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更何况国民党政权内部官僚主义盛行,办事效率低下,这都注定了它在土地问题上所采取的对策不可能实施,只有失败一途。

1927年,国民党政权宣布实行土地改良措施,宣称要继续推行孙中山提出的 平均地权 和 耕者有其田 以及北伐战争期间提出的 二五减租 政策; 1928年,国民党政权制定了 佃农保护法案 ,规定 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住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 ;1929年,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通过了 二五减租 的决议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财政学五班陈俊宇201202145405
【背景】: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后期,其财政经济严重恶化,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面临全面破产。

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造成了教科书上所说的“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反对,挑起内战。

不断增加军费开支,使得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

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

因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货币崩溃,货币崩溃加速了政治崩溃,最终败退台湾。

本文着重从经济政策方面,结合政治、外交方面,浅谈其最后偏安一隅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统治后期;经济政策;败退原因;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圆券
一、抗战胜利时的国民政府政治背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中国历时14年(1931-1945)的抗战正式宣告结束。

战前与战后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变化。

时任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妄图恢复抗战前的一党独裁,一方面迫于国际和平压力;一方面暗中筹备军队“对共宣战”。

1945年8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延安共产党代表团前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刚获得一丝喘息机会的军队又被调赴前线,此时,国民政府还握有外汇、黄金、接受敌伪资产法币,共计美金二十三亿美元的资产,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是满目疮痍的中国重获生机的最后资本。

这些财富很快就被规模日益扩大的内战消耗殆尽。

军费的不断增加使得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二、内战时期国民党经济危机加深:
1、工业体系的单一和脆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入蜀,中国工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地区如成都、重庆、昆明附近遍布兵工厂,以满足前线迅速的装备需要。

抗战结束,由日军控制的工厂被日军捣毁,中国工业体系一片困难。

此时作为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却依然“向荒地要粮”,让单薄中国工业体系濒临崩溃。

2、工商业的窘境和对美贸易逆差加大:工业体系的羸弱,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奇货可居。

作为援助蒋介石政府的最主要力量,美国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政府签订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美国借此机会对中国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加之四大家族官僚买办资本对市场、原料、资金实行的垄断,导致了大量中国民族工商业纷纷倒闭。

3、濒临崩溃的农村经济:继抗战时农村经济的衰退之后,国统后期,农村经济面临破产的惨境。

内战的大肆征兵,使农村劳动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严重的苛捐杂税,造成土地荒芜,人口外流,耕畜死亡。

除此之外,频繁的灾荒和美国商品的倾销更是加速了我国农业的崩溃。

人们生活急剧恶化,仅1946年,各地饿死人数即达一千万人。

河南省饿死了二百二十万人。

1947 年,各地饥民共达一亿人以上。

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起来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

4、官僚势力对经济命脉的掌控和腐败横行:抗战时的国统区,国民党实行地战时政策,
对经济全方面控制。

这虽然是特殊政策,但是以大官僚地主为首的特权阶层开始对中国经济进行兼并蚕食,极度压榨民族资本主义。

这使得“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中国资本主义雪上加霜。

这其中著名的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中的宋子文集团借机控制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并取得公司半数股权。

此后的12年,公司一直为官僚集团把持和控制。

5、货币飞贬造成通货膨胀:国民政府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除加紧对人民群总的剥削外,主要靠印发钞票。

抗战前,法币的发行额为十四亿元,到1946 年已增加到八万两千多亿元,1948 年8 月猛增至六百六十万亿元。

曾经有人讽刺说,在百业不振的情况下,“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

大量的印发钞票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币值下跌,物价上涨。

一百元法币,在1937 年能买两头牛,到1947 年只能买三分之一盒火柴。

三、内战后期国民政府最失败的经济政策——金圆券:
1、背景:在前文所列举的经济状况下,战争使得国民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蒋介石坚持内战,国统区到处出现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的浪潮。

为了防止国统区经济出现总崩溃,1948年夏,国民党政府经过一番酝酿,决定实行包括发行金圆券、限制物价和收兑人民所持金银、外币等内容在内的所谓“经济改革”,企图依靠行政力量对国统区经济实行管制,以此来摆脱政治、经济危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7月下旬,国民党政府决定废弃法币,正式宣布实行币制改革。

2、过程:
①实行全面物价冻结:全国物价冻结在8月19日水平,与此同时,蒋介石派出经济督导员到各大城市监督金圆券的发行。

金圆券发行的初期,在没收法令的威胁下,大部分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众皆服从政令,将积蓄之金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试图冻结物价,以法令强迫商人以8月19日以前的物价供应货物,禁止抬价或囤积。

在西方经济学中,这破坏了“看不见的手”的操控,让价格限制在市场均衡价格以下。

②专员亲自监督:在实行物价冻结的同时,蒋介石派出经济督导员到各大城市监督金圆券的发行。

其中,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枢,由“大公子”蒋经国为副督导,实际掌握上海的经济情况。

分不从政令的资本家收押入狱以至枪毙,以作杀一儆百。

杜月笙之子杜维屏也因囤积罪入狱。

蒋经国在上海严厉“打老虎”,曾稍微得到人民对金圆券的信心。

③“打虎”遇到阻力:以行政手段强迫冻结物价,造成的结果是市场上有价无市。

商人面对亏本的买卖,想尽方法保有货物,等待机会再图出售,市场上交易大幅减少,仅有的交易大都转往黑市进行。

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后来也遇上阻力。

此时的四大家族形成对中国政治、经济的紧密控制已是密不透风。

④物价飞涨:自此金圆券价值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至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价格要4亿多金圆券。

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

由于贬值太快,早上的物价到了晚上就已大幅改变。

市民及商人为避免损失都不想持有钞票金圆券,交易后或发薪后所取得的金圆券,皆尽快将其换成外币或实物,或干脆拒收金圆券。

3、结果:金圆券的快速贬值及造成的恶性通胀,源自政府的财政及货币政策。

国民党政府无视于财力的限制,继续维持战事。

政府赤字以印钞票支付,造成急剧的通胀。

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货的发行只试图以违反市场规律的行政命令去维持物价和币值,最终引致金融混乱,市场崩溃。

国民党政府虽然因金圆券发行,搜得民间的数亿美元金银外汇,但失去了广大人民的信任与支持。

1948年中,国民党在军事上已节节失利,金圆券风暴令国民党在半壁江山内仅余的民心、士气亦丧失殆尽。

是造成整个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迅速崩溃的原因之一。

【总结】:
1、对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正式多党政治格局,一意孤行,无疑是在为自己掘坟墓。

政治政策决定经济政策,国民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以及采取的措施大多以应付内战,“剿共匪”为目的,不仅没有采取措施扩大生产力,恢复国民经济,反而更大程度上地剥削人民,利用发行货币、国债压榨人民的财产,还抢占人民的土地,弄得人们民不聊生,于是,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心,这是他们为自己掘的第一个坑。

2、经济影响政治。

国民党统治初期和中期,美国企图通过国名当控制中国,于是,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给予国民党很多帮助,总计达四十六亿多美元,占国民政府财政总支出总数的近一半。

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占当时美国对世界各国反动派计划援助二百亿美元的五分之一以上。

然而,在国民党统治后期,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恶化影响了美国对其的态度。

1947 年7 月9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遗照国务卿马歇尔的建议,令魏德迈为总统特使来中国进行调查,来决定是否对国民党进行援助。

而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他看到了国民政府各级官吏的腐败无能,深感蒋介石政府的前途暗淡。

回国后,他给杜鲁门写了一封长达十万字的密信,详细叙述了在中国考察的所见所闻,并对支援国民党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可见,美国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这无疑是国民党为自己掘的第二个坑。

与其相对的,世界各国普遍看到了当时共产党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主动权,并抱有很大信心。

3、加之1947 年-1948 年,中共先后与苏联签订《哈尔滨协定》《莫斯科协定》,以中国的权益、东北资源,换取苏联在外交和军事上,全面的支持。

总而言之,国民党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失败。

【参考文献】:
[1]、《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出版社
[2]、《中国与东亚崛起》戈特弗里特-卡尔·金德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豆丁网:《浅析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发展》
[4]、历史教科书必修1&必修2 人民教育出版社
[5]、百度百科:金圆券
[6]、凤凰网:蒋经国上海最大收获:把上海普通民众抢劫一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