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概论
流通概论
1.说明商业对充分就业的贡献。
商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这使商业成为一个对充分就业有特别贡献的产业。
一国的就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商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是有边界的。
商业的就业规模要受当时的社会生产规模及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制约。
要考察商业对充分就业贡献度的大小,可以用商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我国商业的就业贡献仅次于农林渔业和制造业,列第三位,而在第三产业中,商业的就业贡献列第一位,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
并且,我国商业的就业贡献是不断增加的。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商业的就业空间还很大。
总之,我国商业发挥着“就业机器”的职能。
2.零售商业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零售商业第一次革命的标志是现代意义的百货店的诞生。
百货店的革新性主要体现在:实行明码标价、柜台销售、“薄利多销”、商品部制度。
连锁商店的产生,是零售商业的又一次革命。
连锁店之所以风靡世界是因为有其独特的优势:网点分散、连锁经营,突破了单个店铺的商圈限制;采购与销售相分离的体制,节约流通费用;总店统一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分店专门从事销售,提高销售效率和服务水平。
零售商业的第三次革命是超级市场的产生。
超级市场对生产和流通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行开架售货,顾客自我服务,增强了顾客购物的自主性;经营商品种类繁多,存货充足,能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需要;采用条形码、POS机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调整商品结构,合理控制库存;所经营的商品不仅方便了顾客的购买,还方便了顾客的消费,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3.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哪些特点?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是指对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零售商业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业。
零售商业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或批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以下特点:交易次数频繁,交易批量小;对店铺选址及店铺设计有较高的依赖度;经营场所分散,经营受商圈的限制。
流通概论
第一章1.流通:广义的流通,如水的流动,空气的流动,是指一种物质的流通;狭义的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与信息流。
2.期货贸易:是指远期进行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其一般形式是交易双方先就交易商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交货期和交货方式等签订合约,而实际的货款交割则在规定的期限内以实物交割,或非实物交割即补齐现货与合约的价差,或出卖合约等方式履行。
3.分工与交换形式:分工的程度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这一分工改变了原始部落集狩猎与采集于一体的传统生产方式,出现了不同部落分别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于是出现了物物交换;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形式由W-W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转变为G-W-G',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单一化,而商品交换是解决生产单一化与需要多样化矛盾的有效手段。
第二章1.三次产业的划分:世界各国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可大体划分为三种:一是以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否统一为标准确定第三产业部门,两个过程统一时则划入第三产业,否则划入第一或第二产业;二是以生产者离消费者的远近为标准依次归入一、二、三产业;三是以产业是否有形为标准。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由前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组成。
而第三产业又划分为两大部分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勘探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水利业。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事业、文化艺术事业、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社会福利事业。
流通概论简答及案例
流通概论简答及案例一、什么是流通?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传递过程,涵盖了商品的销售、物流、供应链等环节。
它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将生产与销售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了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
二、流通的作用是什么?1. 连接生产与消费:流通环节将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生产的商品传递给需要的消费者,满足市场需求。
2. 促进资源配置:通过流通,资源可以按照需求分配到不同的地区和消费者手中,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3. 提高社会效率:流通环节对于提高社会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减少商品的浪费和滞销,促使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
4. 创造就业机会:流通业是一个人力密集型的行业,通过发展流通,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三、流通的方式有哪些?1. 直销:生产者直接销售产品给消费者,没有经销商或零售商的参与。
这种方式适用于少数产品或小规模生产者。
2. 零售:由零售商将商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零售商通常位于消费者的交易场所,如商场、超市等。
3. 批发:批发商从生产商或供应商那里购买商品,再将商品销售给零售商或其他批发商,起到商品集散和转移的作用。
4. 物流:物流是指商品在供应链中的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环节,确保商品能够及时地到达消费者手中。
5. 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兴的流通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商品的在线销售和交易。
四、流通案例分析案例一:国际物流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际物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企业想要将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时,就需要经过复杂的物流流程。
比如,中国制造的汽车出口到美国,涉及到多个环节,如运输、仓储、海关报关等。
在这个过程中,物流公司需要面对国际运输的时间成本、跨国贸易的法律法规等各种挑战。
然而,随着物流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国际物流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跨境电商的兴起为物流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许多物流公司通过为跨境电商提供仓储、配送等服务,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流通概论答案
流通概论答案流通是指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传输和交换过程。
它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流通的定义、流通的功能、流通的方式以及流通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流通的定义流通指的是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传输和交换过程。
它包括了商品的生产、储存、销售以及消费等环节。
通过流通,商品得以广泛分布并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匹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流通的功能1. 连接生产与消费:流通环节将商品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使得生产和消费得以有序连接。
通过流通,消费者得以获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生产者则能够销售产品,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2. 分散风险:在流通过程中,商品经过多个环节的传递,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分散了风险。
比如,当某个市场需求下降时,通过流通机制,生产者可以将产品销售到其他市场,避免了单一市场风险的集中。
3. 促进经济增长:流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流通,货物的价值逐步增加,企业和个人能够获得相应的利润和收入,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三、流通的方式1. 直接流通:直接流通是指生产者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没有中间环节的交易。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小规模生产和消费者集中的场合。
比如,一些小型农场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附近的居民。
2. 间接流通:间接流通是指商品通过多个环节传递,最终销售给消费者。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分散消费的场合。
其中,商品的流通途径主要包括批发、零售、分销等环节。
四、流通对经济的影响1. 就业创收:流通环节中涉及到了许多中间商,比如批发商、零售商等,它们为商品的传递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就业的增长。
同时,流通环节也为中间商提供了盈利的机会,为他们创造了经济收入。
2. 增加附加值:通过流通,商品的价格往往会增加,这就是流通环节创造的附加值。
这是因为流通环节中的市场参与者往往会通过提供交易平台、承担风险、提供物流等服务,为商品增加了附加值。
流通概论名词解释(全)
1分工:组织或个人各自从事不同的工作或活动。
2交换: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相互提供各自活动及其成果的行为。
3商品流通: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
4垂直竞争:指零售商与批发商、制造商等为争夺渠道权利或渠道利益而进行的竞争。
5分配:把社会产品分归国家、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6流通产业: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7消费者合作社: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专业化流通组织,是由城市消费者自愿联合,以集资入股的形式成立的一种流通组织,其经营目的是提高消费者的经济福利而非赚取利润。
8流通渠道:促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而由商品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等流通机构构成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
9、销售促进:通过向顾客提供超额的价值和奖励以使其在特定的时段内光顾商店或者购买商品的营销行为。
(不需要支付媒体很多费用,但提供超值服务和奖励也会增加零售商成本)10、销售过程:销售人员为促进顾客做出购买决策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
11、网络营销:借助于因特网、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12、直复营销:也叫直接回应的营销。
它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个性化的沟通媒介或沟通方式向目标市场成员发布产品信息,以寻找对方直接回应的营销方式。
13、市场区域:市场区域是指市场的地理规模、位置,以及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
14、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是指市场中最终用户的数量。
15、正规连锁: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商店以上的零售业或餐饮业组织。
16、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17超级市场一一是指采取自选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态。
18第三方物流一一又称契约物流或外包物流。
从广义上理解,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企业自营物流而言的,凡是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按照货主要求所从事的物流活动都属于第三方物流;从狭义上看,第三方物流是指能够提供现代化、系统化、定制化和连续性、增值性物流服务的物流服务企业。
流通概论
辅导第一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深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2、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社会分工一经产生,便立即导致了个人产品供给单一化和产品需要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于是在分工者之间便有了互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经济关系。
因此,社会分工的存在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的矛盾,从而也就不会有商品交换。
要维持正常的商品交换,交换双方必须相互承认对方是各自产品的所有者,即明晰的产权制度,并在平等互利、自愿让渡、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交换,这是商品交换的第二个前提条件。
对商品交换来说,两个条件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3、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商品(W——W):物物交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从而很难保证等价交换的进行;其次,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这些局限性给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货币——商品(W——G——W),也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的时空限制,商品交换的双方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交换活动;它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了,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流通概论
1.正规连锁:是指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以上的零售业或饮食业,也称所有权连锁。
它在管理上具有高度统一性。
2.超级市场:在我国,是指采取自选方式,以销售食品为主,生鲜品占一定比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店。
3.批发市场:是指集中进行现货批量交易的场所。
4.物流管理:是指对物流构成要素的系统管理,或者说是对物流过程的管理。
在中国,它被定义为:“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5.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6.配送中心:在中国,它被定义为: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1.商业产出弹性系数2.零售商业3.正规连锁4.商品组合5.流通金融6.商品交换7.零售要素组合8.特许连锁9.商品结构10.批发市场11.商圈分析12.商品陈列13.流通金融14.物流信息管理15.代理配送1.货币出现以后,使商品交换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卖和买。
买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商品转换为货币;卖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即货币转化为商品。
正确错误2.店铺外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店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从而影响零售商的经营绩效。
错误正确3.零售商的销售过程是销售人员与顾客自始至终的双向沟通过程。
错误正确4.制造商或消费者的购销活动也是重要的商业活动。
错误正确5.现代物流对企业不仅仅意味着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便捷迅速的服务。
错误正确6.一些配送中心既可能是多功能、多商品的配送中心,也可能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多功能区域配送中心”。
错误正确7.商品流通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但不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正确错误8.一般来说,一个店铺的卖场面积应占店铺使用面积的70-80%。
正确错误9.网上贸易是一种“一对一”的交易形式,以网络为媒介,供需双方建立联系,完成购销活动正确错误10.现代物流产业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流通概论第二版课程设计
流通概论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领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流通概论是商学院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旨在向学生介绍流通的基本概念、流通环节以及流通方式。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流通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流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了解流通的基本概念、流通环节和流通方式。
•掌握流通环节中的主要业务和操作流程。
•理解市场经济中流通环节的作用和意义。
•提高分析和解决流通问题的能力。
课程大纲第一章流通的基本概念•经济活动的定义及特征•流通的定义和意义•流通的主体和客体第二章流通的环节•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联系•流通环节的分类和功能•发货与收货的流程第三章零售业中的流通方式•普通零售•自营零售•专业零售•联营零售第四章物流管理•什么是物流管理?•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物流管理中的主要环节和流程•物流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第五章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电商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互联网时代的流通方式与特点•电商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电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课程评价•个人作业和小组讨论•课堂测试和考试•学术论文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在线学习教学资源•教材:《流通概论》第二版,作者:王鹏•网络资源:百度文库、知网、财经网站参考文献1.王鹏. (2017). 流通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王树义. (2016). 流通业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王烈. (2019). 现代流通管理. 北京:人民出版社.4.杨伟民. (2018). 现代流通概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总结流通概论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基础课程,它关系到企业、政府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流通的基本概念、流通环节和流通方式,掌握流通环节中的主要业务和操作流程,理解市场经济中流通环节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分析和解决流通问题的能力。
要想学好本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讲流通的产生与进展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深刻理解流通的概念及其历史进展,了解流通产业的类型,正确理解流通产业的含义,深刻理解流通产业的特征与奉献,了解零售商业、批发商业和物流产业的演进历程,并从总体上生疏流通产业的历史进展,全面把握流通产业的进呈现状。
第一单元流通的产生一、什么是流通〔一〕流通的定义流通是指劳动产品或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是指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包括各种分销商、中间商的交易活动。
(二)马克思对流通的定义马克思将流通定义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行分割的穿插在一起。
这全部的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马克思的流通概念,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是商品流通,其次是货币流通,第三是资本流通。
〔三〕流通企业流通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以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流通活动为事业内容的企业。
流通企业主要由流通环节中的各类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特地从事物流配送的物流企业三类企业构成。
二、流通是如何产生的〔一〕三次大分工历史上有过三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别;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别;商人的消灭。
〔二〕分工的结果〔三〕分工与商品交换形式的演进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2.其次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四〕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二、流通产业及其分类〔一〕流通产业的内涵流通产业是指特地以商品流通为经营内容的盈利性事业。
明显,流通产业的事业内容是商品流通,既包括商品全部权的转移过程,也包括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
流通产业主要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既包括传统效劳业也包括现代效劳业。
〔二〕流通产业的分类1.按“业种或业态”分类2.按“商流或物流”分类3.按商品流通的阶段分类4.按商品流通的范围分类其次单元流通产业及其进展一、流通产业的特征与奉献〔一〕流通产业的特征1.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力气,具有就业机器功能2.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猛烈3.技术进步的附属性4.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效果不够显著〔二〕流通产业的奉献1.宏观层面(1)流通产业对 GDP/GNP 的奉献(2)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奉献(3)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奉献(4)流通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奉献(5)流通产业对国民福利的奉献(6)流通产业对城市形成和进展的奉献2.企业层面二、流通产业的进展〔一〕零售商业的进展1.第一次革命:百货商店的兴起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的标志是现代意义的百货商店的诞生。
流通概论第一章 流通导论(2019年1月版本教材课件)
不同企业或个人之间通过某种条件 相互转让自己所生产或拥有的商品
交换
4、商品交换产生的两个前提
一是作为交换主体的个人或组织是彼此独立、互不隶 属的,就是要有明晰的产权制度;
二是作为交换主体的个人或组织彼此生产或拥有不同 的产品,即分工与专业化
对商品交换而言,二者缺一不可。
四、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发展
谢 谢!
2、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产成本或资源的节约
思考题:为什么分工与专业化具有经济型?
第一,分工与专业化使得生产者越来越将其生产活动 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
第二,分工与专业化会使生产者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换 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
–
课本P9——10
– 三、由现货贸易到期货贸易
–
课本P10——11
– 四、由现实空间交易到虚拟空间交易
–
课本P11
– 五、由自营物流到专业化物流
–
课本P12
二、由复合流通到批零分离式流通 课本P9——10
(一)复合流通到批发与零售的分离; (二)批发流通的变革; (三)零售流通的变革; (四)供应链管理。
三、流通方式的演进
1、由直接流通到间接流通 直接流通的含义就是生产者不经过中间者而直接从事并 完成流通行为。
间接流通意味着生产者不直接完成流通过程,而是通过 中间者即专业化的商人来完成流通过程
2、由复合流通到批零分离式流通 批发与零售的分离 批发流通的变革 零售流通的变革
3、由现货贸易到期货贸易 期货贸易是指远期进行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其一般形 式是交易双方先就交易商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交货 期和交货方式等签订合约,而实际的货款交割则在规定 的期限内以实物交割,或非实物交割即补齐现货与合约 的价差等方式履行。 期货贸易的主要功能是规避风险、发现或形成公正的价 格。 案例:经销商卖出保值案例
流通概论(全部)1
第四节 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 现状
三.物流业的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流产业规模扩
大
2.专业化,系统化,全程化的现代物流开始出 现
3.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案例资料
流通产业创新论
案例讨论题:结合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与案例资料,说明如何对中国流通产业进 行全面整合和创新.
流通概论 第三章 流通功能与流通机构
5)在流通产业中,有相当多的行业存在着明 显的工作”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倾向,从而 使流通领域的个体经营者的就业比重远 远高于其他产业.
第二节 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 献
2.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 3.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4.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效果不够显著
第二节 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 献
二.流通产业的贡献 1.流通产业对GDP/GNP的贡献 2.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贡献 4.流通产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5.流通产业对国民福利的贡献 6.流通产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不断增长,要求流通部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资源,以增强”服务”能力. 2).其他产业部门对物流部门的”中间服务需求”的 不断增长,要求流通部门扩大就业规模. 3).物流产业的劳动生存率增长低于其他产业特别 是制造业劳动增长率的增长.
4).与制造业相比,流通产业并不需要体力和 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劳动力,从而会有更多 的人特别是女性劳动力比较容易在物流 产业部门就业.
1).进一步强化渠道系统的统一性或渠道成员 对系统的凝聚力.
2). 渠道系统的解体 3).渠道冲突的潜在化
第三节 流通渠道行为
4.渠道冲突的解决机制 1).说服 2).宣传与教育活动 3).融合 4).制定高级目标 5).提高信息准确度 6).游说
流通概论(第三版)第02章流通产业
19823 20228
4686 4737
6.50 6.49
23.64 23.42
2002 73740 21090 4969
6.74
23.56
注:表中“流通产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流通产业对国民福利的贡献
亿元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4
6.3
1990-2004 年均值
9.1
续表
7.2
0.60
0.0835
8.4
0.67
0.0818
8.1
0.61
0.0814
8.1
0.65
0.0806
7.5
0.72
0.0787
4.9
0.47
0.0738
7.3
0.58
0.0843
3)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贡献
第一、二、三产业与流通产业产值(1978-2004) 单位:亿元
1)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具有就业机 器功能
2)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 3)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4)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效果不够显著
2.2.2 流通产业的贡献
1)流通产业对GDP/GNP 的贡献
流通产业对GDP/GNP的贡献大小,可以通过所 实现的产值占GDP/GNP的比重来衡量。这一比 重越大,流通产业对GDP/GNP的贡献也越大。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一国流通产业产值占 GDP/GNP 的比重的高低,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 的市场化程度及社会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有关。 流通业对GDP/GNP贡献程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 的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工商管理专业流通概论
工商管理专业流通概论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流通既是产品交换的桥梁,也是实现商品的共享和价值的实现的重要环节。
在当代社会,不同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
然后,流通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采购、仓储、物流和销售。
采购环节是指企业从供应商或生产者处采购所需的原材料和商品,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仓储环节是指将采购的商品储存起来,维护商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应对市场需求;物流环节是指将商品从仓储地点运送到销售地点的过程,包括物流规划、运输工具选择和物流管理等;销售环节是指将商品以合适的价格和方式销售给消费者,实现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其次,流通的方式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传统的流通方式主要是通过实体店面和传统渠道进行销售。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了一种新的流通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商品。
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高效和灵活,并且促进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和互动。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购物方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购物。
最后,流通的管理是保证流通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流通管理主要包括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和销售管理等。
采购管理要做好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签订和采购成本的控制等工作;仓储管理要确保仓储环节的安全、高效和及时;物流管理要做到物流过程的优化,确保物流的顺利进行;销售管理要做好市场调研、销售渠道的选择和销售技巧的培训等工作。
总之,工商管理专业的流通概论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流通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掌握流通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培养学生的流通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流通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流通概论第一章 流通导论(2019年1月版本教材课件)
–
课本P9——10
– 三、由现货贸易到期货贸易
–
课本P10——11
– 四、由现实空间交易到虚拟空间交易
–
课本P11
– 五、由自营物流到专业化物流
–
课本P12
二、由复合流通到批零分离式流通 课本P9——10
(一)复合流通到批发与零售的分离; (二)批发流通的变革; (三)零售流通的变革; (四)供应链管理。
组织或制度层面 :
主要体现在物流活动的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专业化与社会化物流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物流领域的分工进一 步细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专业化分工条件下的物流业 务的一体化
请各位同学结合课本P22 的案例进行探讨, 谢谢合作!!
案例标题:神经末梢的启示
思考题目:课本P24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交换形式由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 商品交换即W—G—W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 的商品交换
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商人产生形成第三 次社会大分工 商品交换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商人为媒介 的商品交换 由W—G—W转变为G—W—G’
2、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劳动效率的提高 二是生产成本或资源的节约
思考题:为什么分工与专业化具有经济型?
第一,分工与专业化使得生产者越来越将其生产活动 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
第二,分工与专业化会使生产者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换 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
(2)零售商的职能: 课本P20——21,3个功能。
商品交换职能; 沟通服务职能。
流通概论笔记期末总结
流通概论笔记期末总结一、流通概论的基本概念1. 流通: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质转移和信息传递过程。
包括采购、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
2. 流通方式:直销、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等不同的商品流通方式。
3. 流通业态:商业、物流、金融等不同的流通业态。
4. 流通渠道: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组成的商品传递渠道。
二、流通渠道的组成和运作1. 直接流通渠道:生产者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其中可以包括生产者零售、生产者特许经营等模式。
2. 间接流通渠道:包括批发零售流通渠道和代理商流通渠道。
3. 批发渠道:生产者将商品批量销售给中间商,中间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和包装后再销售给零售商。
4. 零售渠道:商店或超市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5. 代理商渠道:生产者通过代理商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代理商在销售过程中扮演了信息传递、市场开发、销售推广等角色。
三、流通企业的运营管理1. 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计划、供应商评估、采购合同管理等,旨在获得最佳质量和价格的原材料和产品。
2. 仓储管理:包括仓储设备的选择和布局,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等,旨在提高仓储效率和产品及时性。
3. 物流管理:包括运输管理、包装管理和配送管理等,旨在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4. 销售管理:包括销售计划、销售预测和销售渠道管理等,旨在提高销售业绩和拓展市场份额。
5. 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协同和供应链优化等,旨在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6. 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商品销售和交易的形式,旨在提高销售效果和拓展市场。
四、流通概论的应用实践1. O2O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通过线上渠道引流、线下渠道互动,实现线上线下流通的有机融合。
2. 微信支付: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实现线上线下支付的便捷化和快速化。
3. 物流外包: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通过专业设备和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4. 供应链金融: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流通企业提供融资、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
流通概论知识点总结
流通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流通的概念与作用1. 流通的概念- 流通是指商品和服务在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传递和交换过程。
- 流通是指货物、劳务和资金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从一个经济单位传递到另一个经济单位过程。
2. 流通的作用- 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满足社会需求- 扩大市场规模- 丰富人民生活- 促进社会生产- 资金流通,推动社会经济运转二、流通环节1. 生产者- 生产者是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单位,包括各类生产企业、农牧业、渔业、采矿业等。
- 生产者通过生产活动获得产品和服务,并将其送到市场进行交易。
2. 批发商- 批发商是指以规模较大为主要特征,通过购进商品或服务取得所有权,按较低价加点后转销给零售商或其他经济单位的商业企业。
- 批发商在流通环节中发挥着调节市场的功能,为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搭建桥梁。
3. 零售商- 零售商是指将批发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以零售价格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企业。
- 零售商在流通环节中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商品和服务直接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渠道。
4. 消费者- 消费者是商品和服务最终的使用者,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 消费者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向生产者提供市场需求,推动市场流通的运转。
三、流通方式1. 直接交换- 直接交换是指商品和服务直接以换物或劳务交换的方式进行流通。
- 直接交换方式在早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最早的交易形式。
2. 间接交换- 间接交换是指商品和服务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交换的方式。
- 间接交换方式的出现标志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交易的规模和效率。
3. 线上交易- 线上交易是指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易的方式。
- 线上交易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提高了交易效率和便利性。
四、流通方式的优缺点1. 直接交换优点:节省货币流通成本,直接满足双方需求。
缺点:交易范围有限,需求匹配难度大。
流通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流通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流通概论是商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商品流通过程和流通活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流通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流通概念和基本要素1.流通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销和销售等环节。
2.流通的基本要素:商品、金融资金、信息和商业组织。
3.流通的目标和作用:方便商品交换、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满足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二、流通环节与流通方式1.流通环节:生产环节、仓储环节、流通运输环节、分析环节和销售环节。
2.流通方式:直接流通和间接流通。
直接流通包括农场直销、生产者零售等;间接流通包括批发和零售。
常用的流通方式有大型超市、百货公司等。
三、物流管理1.物流管理的定义和功能:物流管理是指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
2.物流活动的主要内容:物流流程、物流成本、物流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技术。
3.物流管理的核心要素:库存管理、运输管理、货物包装和配送中心管理。
四、零售业1.零售业的定义和发展阶段:零售业是最后一环节的流通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
发展阶段包括传统零售、大规模零售、电子商务等。
2.零售业的特点和分类:零售业的特点包括细分市场、服务至上、快速反应、创新发展等。
根据经营方式和形式,零售业可以分为百货零售、特色零售、连锁零售等。
3.零售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管理:零售业的经营模式包括自营、特许经营、合作经营等。
经营管理包括店铺布局、产品策划、价格管理、促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
五、电子商务1.电子商务的定义和特点: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商业活动。
特点包括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等。
2.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和应用:电子商务的模式包括B2B、B2C、C2C 等。
应用领域包括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网络营销、在线旅游等。
流通概论课程设计
流通概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流通概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流通行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在流通领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流通行业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结构,掌握流通经济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政策,了解流通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流通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流通行业、分析和规划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流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流通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流通概述、流通经济理论、流通政策、流通技术和流通管理五个部分。
1.流通概述:介绍流通行业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基本结构。
2.流通经济理论:讲解流通行业的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价格形成和竞争策略。
3.流通政策:分析政府对流通行业的监管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
4.流通技术:介绍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5.流通管理:讲解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服务创新。
三、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流通概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流通企业案例,提高学生对流通行业的理解和认识。
3.讨论法:学生针对流通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实验法:开展流通技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流通技术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流通概论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流通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流通技术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通概论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1.( )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 )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2.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 ),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 ),促进于商品经济的产生。
3.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 )。
社会分工与(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几乎同时产生,并具有同样的悠久历史。
4.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交易批量小、( )、经营网点分散、( )具有较高依赖度等特点。
5.从总体上看,影响零售商业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法律、( )、消费者需求和竞争状况等等。
6.零售要素组合的各种要素包括:商品、价格、( )、广告与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和( )。
7.在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次革命性的变革:( )的产生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连锁店的产生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 )的出现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
8.零售业态优劣的判定标准是:( )、连锁适应性、( )。
二、名词解释1.商品交换2.业种与业态3.零售商业4.零售要素组合三、判断正误1.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
2.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的矛盾,从而也就不会有商品交换。
3.商人资本是历史最早出现的资本形态。
商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空间范围,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商业的就业比重仅次于农业,居第二位。
与制造业相比,商业经营的资本与技术约束低,因此,商业的进入与退出障碍低。
5.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商业产出弹性系数这一项指标来衡量。
6.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最终分离大约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时期。
批发与零售相分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流通职能上的专业分工,而且在于两者相分离之后演化出一系列流通组织形式,并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7.一般认为,1848年由82名谷物商自发组织创立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从事期货交易的商品交易所。
8.适者生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纳尔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也是一个“物种”,某一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直接相关。
适应时就生存、发展;反之,就会被淘汰。
9.正规连锁是成员店的所有权、经营权独立,实行自愿联合,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共同分享经营的利益。
10.便利店是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
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营业时间一般是从早上6点至晚上11点。
四、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1.据商业史学家的研究,我国在( )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人。
A.商代B.西周C.夏代D.东周2.商业的分类方法很多,将商业划分为生产资料商业和消费品商业,就是按( )进行分类。
A.业态B.流通阶段C.业种D.流通范围3.解决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 )。
A.赠与或乞讨B.交换C.自行生产D.诈骗或掠夺4.零售商业在商品流通中的首要功能是( )。
A.分类、组合、备货B.服务C.娱乐休闲D.商品储存与风险负担5.对于有店铺零售商业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其他竞争者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
A.顾客服务B.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C.价格D.选址6.真空地带理论是由( )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变迁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主要表现为对零售商提供的场所、商品组合、价格和服务的偏好。
A.尼尔森B.迈克纳尔C.吉思特D.斯卡尔五、简答题1.说明商业对充分就业的贡献。
2.零售商业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哪些特点?4.简述超级市场的经营特征和主要优势。
六、论述题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商业的主要贡献。
流通概论平时作业(一)作业答案及讲评一、填空题1.(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 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2.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 相互依赖),促进于商品经济的产生。
3.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 产权制度)。
社会分工与( 商品交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几乎同时产生,并具有同样的悠久历史。
4.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交易批量小、( 交易次数频繁)、经营网点分散、( 对店铺选址和店铺设计)具有较高依赖度等特点。
5.从总体上看,影响零售商业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法律、( 宏观经济)、消费者需求和竞争状况等等。
6.零售要素组合的各种要素包括:商品、价格、( 服务)、广告与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和( 选址)。
7.在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次革命性的变革:( 百货公司)的产生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连锁店的产生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 超级市场)的出现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
8.零售业态优劣的判定标准是:( 竞争优势性)、连锁适应性、( 运营“两便性”)。
二、名词解释1.商品交换: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2.业种与业态:业种是指零售商业的行业种类,通常按经营商品的大类将零售商业划分为若干个业种,它强调的是“卖什么”。
而业态是指零售商业的经营形态,通常按销售方式不同将零售商业区分为若干个业态,业态强调的是“怎么卖”。
3.零售商业: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业。
4.零售要素组合:也叫零售营销组合,是指零售商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各种营销要素的组合。
三、判断正误1.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
(×)2.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的矛盾,从而也就不会有商品交换。
(√)3.商人资本是历史最早出现的资本形态。
商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规模和空间范围,节约了生产者用于交换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商业的就业比重仅次于农业,居第二位。
与制造业相比,商业经营的资本与技术约束低,因此,商业的进入与退出障碍低。
(×)5.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商业产出弹性系数这一项指标来衡量。
()6.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最终分离大约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时期。
批发与零售相分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流通职能上的专业分工,而且在于两者相分离之后演化出一系列流通组织形式,并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7.一般认为,1848年由82名谷物商自发组织创立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从事期货交易的商品交易所。
(√)8.适者生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纳尔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也是一个“物种”,某一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直接相关。
适应时就生存、发展;反之,就会被淘汰。
(√)9.正规连锁是成员店的所有权、经营权独立,实行自愿联合,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共同分享经营的利益。
(×)10.便利店是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零售店。
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营业时间一般是从早上6点至晚上11点。
(×)四、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2.商业的分类方法很多,将商业划分为生产资料商业和消费品商业,就是按( A )进行分类。
A.业态B.流通阶段C.业种D.流通范围3.解决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 B )。
A.赠与或乞讨交换C.自行生产D.诈骗或掠夺4.零售商业在商品流通中的首要功能是( A )。
A.分类、组合、备货B.服务C.娱乐休闲D.商品储存与风险负担5.对于有店铺零售商业来说,(B )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其他竞争者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
A.顾客服务B.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C.价格D.选址6.真空地带理论是由(A )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变迁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主要表现为对零售商提供的场所、商品组合、价格和服务的偏好。
A.尼尔森B.迈克纳尔C.吉思特D.斯卡尔五、简答题1.说明商业对充分就业的贡献。
讲评: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商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吸纳劳动力。
(2)商业规模的扩大,也必须增加相应的劳动力。
(3)从商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
2.零售商业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评:(1)百货店的出现。
(2)连锁店的出现。
(3)超级市场的出现。
3.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哪些特点?讲评:(1)交易次数频繁,交易批量小。
(2)对店铺选址和设计比较讲究。
(3)经营场所分散,经营受商圈的限制。
4.简述超级市场的经营特征和主要优势讲评:分析特征:(1)从商品的构成。
(2)服务的方式。
(3)周转速度。
(4)商品的质量和重量。
(5)商品的经营管理。
(6)有停车场优势:(1)价格方面比较实惠。
(2)进货成本低。
(3)节约送货费用。
(4)有利于消费者的购买。
六、论述题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商业的主要贡献。
讲评:可以从(1)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2)对充分就业的贡献。
(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5)对城市功能的贡献。
(6)对国民福利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