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的发展与选择

合集下载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上课用)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上课用)
评估区域政策环境
企业全面了解目标区域的政策法规、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等,评估政 策环境对企业发展的支持程度。
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企业分析目标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禀赋条件以及 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状况,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
综合考虑成本因素
企业在选址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等因 素,选择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
转型升级策略 探讨
调整产业结构,向高技术、 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行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 用,促进企业自发转型升级
第三小节
新工业区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
规划设计理念创新
注重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强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生态优先 产城融合 智慧化 推动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构建 宜居宜业的产业社区。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 数字化的工业园区。
协调者 地方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协调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 间的政策和行动,形成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合力。
服务者 地方政府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审批、 要素保障等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企业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区域
明确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企业根据自身行业地位、产品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明确战略定位 和发展目标,为选址提供决策依据。
第六小节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
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前景展望
加快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
01
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
生产成本。
促进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

(二)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成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旧中国的落后基础上起步,客观上要求 有比较高的工业发展速度
1949年: ——在全国总人口中,89.4%居住在农村; ——在全国劳动力中,91.5%为农业劳动力; ——在466亿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其中轻工业占
22.1%,重工业7.9%); ——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中国工业的发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1.重速度、轻效益
1952~1979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1%。 在1957~1979期间,即使先后经历了苏联取消援助、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仍然达到近10%。 追求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1957~1979年,平均有 25~3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其中工业投资占一半以上;在工业 投资中,重工业占8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单是工业投资一项就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14~17%,差不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率( 18% )。 结果,197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比1957年增加了11倍。但是,经济 效益却不断下降。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2.不平衡增长战略
兰格纳·诺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等主张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 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 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主张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学家如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 工业化关键部门。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经济建设先后经历了“一五”时期(1953 ~ 1957年) 、“二 五”时期(1958 ~ 1962年) 、 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三五”时 期(1966 ~1970年)和“四五”时期(1971 ~1975年)等。这20多年,国 内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经济建设道路曲折。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发展的挑战。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需要以新的技术和方式来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并且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产品价值,从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1. 信息化转型信息化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至关重要的,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现代化,与外部市场的紧密联系,以及全过程数字化控制。

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从而实现高效、快速和节能的目标。

2. 纵向整合和横向拓展以传统产业的规模效益和资源配置能力为基础,通过纵向整合和横向拓展,进一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结合,并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企业并购、兼并、合资等方式实现纵向整合,合作共赢、联合开发、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横向拓展。

3. 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传统产业需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利润。

建设品牌是传统产业实现产品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品牌塑造,传达企业的品质、技术、服务和文化的价值,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引进产业升级是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他代表着从低附加值、简单加工向高附加值、复杂加工和高端制造业的转变。

此外,新技术的引入也是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新技术可以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1. 智能制造的崛起智能制造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应用场景为载体,重构生产制造领域的价值流动。

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特征,逐渐成为传统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2. 绿色制造的倡导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加强,绿色制造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论文报告: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一、引言二、传统农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三、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四、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五、结语前言近代工业化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历程。

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仅是指以梁启超、康有为们思想启蒙为代表的更多的思想启示,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在近代工业化的同时,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等方面展开,以便深刻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程。

一、传统农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中国传统工业起源于战国时期,但由于限制了按照自然发展的方向,它发展势头并不是那么猛烈,直到工业革命才真正地迎来了自己的机遇。

今天的人们一般都指铁路和大工厂为标志,但实际上它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存根于古代的游牧民族首先生产农具,然后是提纺织品用的织机、青铜器等等。

自出现齐面炉之后,冶铁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铁器的生产也频频提高。

同时,那惊人的发明也叫我为自然能源(风力、水力)的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中原地区的手工纺、手工造纸、手工制糖等行业也都有了革新。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制贡(纲粮田赋)也,则为传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历史原因现代工业化其实是建立在国家自身资源和力量基础之上,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力量建设的具体表现。

自18世纪以来,全球一直在追求现代化。

英国和欧洲大陆是其他地区父辈的先驱。

但是,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对现代化建设具有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这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原因之一。

此时秉持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观念,推动消费与生产趋于一致,大刺刺地促进工业化过程。

同时,近代工业化也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因此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就是更加殷切的了。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奥秘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很特殊的外部休戚相关环境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中取得的。

“十五”期间我国重点传统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十五”期间我国重点传统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势 ,加 快 对 传 统 工 业 的结 构 调 整 ,是 “ 五 ” 期 间 的 重 要 任 务 。 因 此 ,本 文 以 国 内工 业 发 十
展 总体 格局 为基础 ,重点 分 析 国内外机 械 、有色 、建 材 、化工 、食 品等传统行 业的发 展趋 势 ,并 提 出促 进结 构优化 升 级的对 策建议 。
争 优 势 , 并趋 向垄 断 。 3 国 内 发 展 阶 段 的 变 化 使 工 业经 济 面 临 新 的 选 择
“t 五 期 间 .我 国 一业 经济 发展 面临 着 由数 量 扩 张 转 向 提高 产业 索质 和技 术 水 平 、 [ 并 努 力 由工业大 国转变 为工 业强 国的任 务 面 对新形 势 、新 问题 ,工业 经济 面 临着产 业 发
维普资讯
3 1
期 间 我 国 重 点 传 统 工 业 发 展 趋 势 及 对 策
王 亚 平
目前 ,我 国 工 业 结 构 仍 然 以传 统 产 业 为 主 。 “ 五 ” 期 间 , 国 际 经 济 环 境 的 变 化 和 我 十
国经 济增 长新阶段 的到 来 .使 我 国传 统 产 业 面 临 新 的挑 战 。适 应 环 境 变 化 ,把 握 总 体 趋
政策 导 向 一
( ) 高技 术 产业加 快发 展 ,将 为传统 产 业的改造提 供 契机和技 术手段 我 国将通过 引 2
进 技 术 和 消 化 吸 收 ,大 力 发 展 高技 术 产 业 、生 物 技 术 产 业 、新 材 料 产 业 、新 能 源 产 业 及 环
境 产业 等新 兴产业 。 同时 ,利 用 高技 术 改造传 统产业 ,主要 是光机 电一 体化技 术 、精 密 系 列 加工 、精 细化工 生产 、新型 节能建 材 等关键性 技术 的研究 开 发和推广 利用 ( )加快 发展 高技 术 产业成 为各地提 高 区域 经济发展 后 劲的 战略 选择 。需 求 高级 化 趋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特点与作用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特点与作用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练习
1.关于德国鲁尔区工业区位条件的错误叙述是 A A.优质的铁矿
B.丰富的煤炭 C.充足的水源 D.便捷的交通 2.关于鲁尔区的正确叙述是( B ) A.被称为“法国工业的心脏” B.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C.西欧发达的农业为它提供了广阔市场 D.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在20世纪90年以后开始衰落
3、德国鲁尔工业区
(1)区位优势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离铁矿区较近 C、充足的水源 D、便捷的水陆交通 E、广阔的市场
P67 2、分析归纳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2)衰落原因
A、生产结构单一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E、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3)综合整治(20世纪60年代开始)
鲁尔区的工业有近200年的历史。钢铁康采恩克 虏伯公司1811年建于埃森市。随后,蒂森公司、 鲁尔煤矿开采和钢铁生产,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 最著名的重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的重工业和资 源对德国发动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克虏伯 公司在二战中积极从事军火生产,为纳粹制 造武器。蒂森公司在二战中成为希特勒政府 的财政支柱。
战后这一地区进行了重建,鲁尔区年产煤 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鲁尔的钢产 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鲁尔区密集着炼 钢、轧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 和电气设备制造等工厂。
1.阅读P65--66,试分
析德国鲁尔工业区有哪几方面 优越的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水源、矿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府、 劳动力等
不同: 我国东北还有如下原因:
资源枯竭、 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 产品老化,市场竞争力差、 大型国有企业负债过重。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传统工业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技术过渡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经济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

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

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国在华资本急剧增长民族机器工业初步发展中国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利。

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西力"既对传统工业的生存构成压力--工业化以排斥和取代传统手工业为历史使命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遭到严重摧毁但是要实现对传统工业经济整体的取代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是漫长的同时工业化也对传统工业的发展形成动力--为传统手工业进行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如机纱的出现解除了手织业发展的"瓶颈"为手织业的改良创造了条件西方的先进机器及工具的引进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据统计1891~1893年我国"机器及工具"进口值为1259176元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1](p75,76)。

传统工业中支柱产业选择与发展——以温州市龙湾区为例

传统工业中支柱产业选择与发展——以温州市龙湾区为例
与品牌价值的落差 。企业 创牌意识提高 、 创牌数 目、 牌投入 大幅增加 , 创 但大 部分 品牌 缺乏核心价值 , 附加值不 高 , 持续 可
发 展 能 力 薄 弱 。 是产 业 规 模 与 企业 规 模 四
三是 品牌数量 步形 成 了合成 革 、 锈钢 、 门 、 笔 、 不 阀 制 食 牌带动战略 ,品牌龙湾”正逐步形成 , “ 现 制约了人才等要素 的集聚。
发大 口径高压调节 阀和高参 数阀门 ; 展 发
区、 农业示 范区等两个省级综合性工
业 园 区 和 龙 湾 永 中 中 心工 业 区 、 湾 龙 滨 海 园 区工 业 基 地 、 田标 准 厂 房 基 蓝 地 、 城 水暖 洁具生产 基地 、 城食 海 沙 品 机 械 生 产 基 地 、 河 民用 电器 生 产 天 基地等八大特色工业基地 。据统计 ,
中国驰名商标 1 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名 枚。 牌产品 已成 为龙湾 区域经济 的重要 支撑
先后跻身全 国民营企业 50强行列 。 0
甚 远 , 乏 重 大 产业 带 动 项 目。 缺
殊 材 质 的特 种 泵 和无 泄 漏 密 封 泵 ; 力 开 致
品。 极发展聚氨酯 、 积 氨纶 , 研究 开发 生 态 无 害 、 污 染 的 生 物 农 药 , 发 新 领 域 精 无 开 细 化 工 产 品 。支 持 发 展催 化 剂 、 剂 及 石 助
1.%, 业 经 济 持 续 快 速 增长 。 9 工 7 重 型 化 程 度 稳 步 提 升 。2 0 0 7年 区本 级 规 模 以上 工 业 的轻 、 工 业 产 重
值 分 别 为 8. 3 9亿 元 、0 .8亿 元 , 2 374 轻 、重 工业 总 产 值 比为 1: ., 38 与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传统产业发展遵循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理论发展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反过来产业发展又为经济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将分析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问题。

1.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回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传统产业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工业文明不容抹杀,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虽然是建立在资源稀缺的现实假设之上,但是却没有把环境、生态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纳入经济理论考察的范畴,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互动影响的背景下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要素驱动发展。

我国传统产业的萌芽、发展和壮大的突出体现了要素驱动的路径选择。

无论是在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始终是各产业中企业间追逐和竞争的核心,因此,也就形成了谁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谁就具有竞争优势,无论哪家厂商只要能雇佣更多的工人,建造更多的厂房,拥有更多的资本和生产原材料,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击败竞争对手。

因为,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社会资源稀缺的状态下,最大限度获取和占用生产要素的是一种竞争手段,反过来也驱动了传统产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历史中,很多产业具有明显的要素驱动发展,比如:在家电、纺织、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既要大量劳动投入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建造厂房等,也需要资本持续投入,一旦某种要素出现短缺或消耗殆尽就会波及整个产业发展,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产业工人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成本也越来越高,因而对要素驱动发展的传统产业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二,规模扩张发展。

与要素驱动发展相伴而生是传统产业往往极力寻求规模扩张,主要的内生动力源自以下几方面:①规模扩张是获取更多要素的手段。

传统产业在发展中对土地、资本以及劳动力等的要素需求是刚性的,而要获取更多的要素必须又依赖于规模扩张,只有规模扩张才能把各种要素有效组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发展活力和动力,从而形成规模扩张→要素需求增加→产业发展→规模扩张的循环,从宏观角度规模扩张成为传统产业获取要素的重要市场手段;②规模扩张有利于降低平均成本。

我国工业升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制定

我国工业升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制定

我国工业升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制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工业升级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

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选择合适的路径,成为了当前工业升级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工业升级的背景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大、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工业升级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焦点。

二、我国工业升级的路径选择1. 传统工业向高端工业转型对于我国工业升级而言,传统工业向高端工业的转型是个关键的路径选择。

传统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的垫脚石,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传统工业的资源汰换问题、技术升级问题等等,都需要得到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创新、发展高端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等等。

2. 生态工业的发展生态工业是一种注重环保、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的工业发展模式,与传统工业模式相比,它更为环保、节能、效益高,因此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工业升级的过程中,生态工业的发展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加强生态工业的建设,可是保证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 工业数字化路线工业数字化是当前工业升级的重要路径选择之一,通过数字化工艺和运营管理系统的运用,可以优化产品生命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提高工业运作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三、我国工业升级的战略制定1. 注重技术创新在我国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

需要大胆创新,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行的途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强化国家创新能力。

2. 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当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因此,在制定工业升级战略时,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质,优化生产流程、加强品质管理。

3. 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是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重视环境保护。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国制造业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并且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发展1.1 早期制造业的形成与起步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制造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商朝和周朝时期。

当时制陶、铁器、纺织等手工业生产逐渐兴起,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2 工业革命与现代工业制造兴起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影响逐渐传入中国。

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铁路、矿山、纺织业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制造业经历了民族工业起步、国家工业化的过程。

1.3 经济改革开放与出口导向型制造业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加速了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业逐渐从传统工业向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转变。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选择将生产基地迁至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1.4 科技创新助推制造业升级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兴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2.1 制造业的地位和规模中国制造业占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相当比例,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

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2.2 传统制造业的挑战尽管中国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制造业结构比较单一,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是制造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2.3 制造业升级与转型为了应对挑战,中国制造业正不断进行升级和转型。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涵养人才、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中国制造业正在向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迈进。

同时,中国也在加强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3.1 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比较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比较

一、传统工业区1、传统工业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3、德国鲁尔工业区(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3)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4、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异同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运输便利煤炭资源丰富铁矿、石油、海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意大利东北部、中部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3、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4、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5、新工业区特点: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7、温州乡镇企业(1)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2)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3)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济过渡8、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①小噢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②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④产品面向世界9、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文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我国的工业化具有自身的特征,存在产业结构偏差,人均GDP或GNP的增长,就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的转换滞后。

这样一种格局的形成,与较长时期内,我国选择了一条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密切相关的。

1952年,当我国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即将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之际,如何进行工业化建设这个具体而又紧迫的问题就摆到了中国人民面前。

党中央在讨论如何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国的经济建设究竟采取什么模式,就成为迫切需要明确的问题。

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到经济学界,都在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

经过1952年7月到1953年底一年半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我国终于选择了以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为标志的前苏联工业化模式。

这个模式由于在执行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所以,过了几年,也就是在1956年八大前后,毛泽东同志开始对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讨,试图寻找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够避免前苏联所走过的弯路的工业化道路(武力,1996)。

但由于当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这次探索并没有在实践上突破前苏联的模式,即便是提出了一些变革思想,最终也没有完全坚持下来。

八大后,我国的工业化还并没有走出一条新路来。

所以,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一直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始于1953年,到1956年基本形成。

这样的一条道路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工业化道路有所不同,和后来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所走的道路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个体、私有经济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私有制经济,当时私有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

在私有经济中,当时政府主要区分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私人小手工业者,一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反思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

反思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

反思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面对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思想家们进行了长期的反思和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创建思想,成为开启文明转型的先导。

工业化是工业文明的物质生产方式。

由于传统工业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在前人反思和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进行反思。

那么,从什么视角对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进行反思?反思是哲学思维方式,是对“思想的思想”,当然也包括对思想对象尤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思想。

工业化是人类从自然界中谋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一种生产实践方式。

反思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应从人的实践性生存方式入手,对其进行理性追问,分析工业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人类发展的正效应及负效应,揭示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的特点和弊端,追问其是否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从而历史地、逻辑地引出中国摒弃传统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物质生产实践双重效应的历史反思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和社会政治实践形式,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

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表现出来。

物质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系。

随着物质生产方式从原始文明的采集—狩猎生产方式到农业文明的农业生产方式以至工业文明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演进,人类谋取自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自然资源则越来越少以致枯竭,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人类通过实践创造了属人的生活,使自然界朝着满足人的需要,合乎人的目的的方向发展,这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正效应。

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实践也产生了一系列负效应,主要指实践中所产生的对主体的消极的、倒退的、否定性的作用,它引起外部世界朝着背离人的需要、人的目的性的方向变化,比如生态环境问题,反过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意义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意义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意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产业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发现其发展已经陷入了瓶颈期,面对市场日渐消费升级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在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相对低的情况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也显得越来越滞后。

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一种必须、紧迫的需要。

一、传统产业存在的问题1.低效率。

传统产业大多采用人工操作,往往存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使得劳动生产率较低,资本利润率不足以维持企业的良性发展。

2.环保问题。

传统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的使用化学物质,导致环境的污染,而污染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人民身体健康与财产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3.周期性产业。

许多传统产业的生产周期较长,且需要投资巨大的资本,如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的发展受到历史和时代背景的限制,难以适应新时代消费的要求。

4.竞争压力。

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产业受到了海外公司和新兴产业的竞争。

这些新兴产业或者海外公司拥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更好的生产力,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1.提高经济效益。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投资成本以及提高产品质量。

这些改变将帮助传统产业更好的适应新市场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利润。

2.促进环境保护。

传统产业采用污染大、耗能高的方式生产制造,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高,传统产业的环保问题亟待得到改善。

如传统钢铁企业所采用的炼钢方法背离了国家环保政策,已经被国家要求关闭。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采用更加绿色的生产方式,降低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加快产业升级。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锐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制造业重要的一环。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吸纳更多的新兴产业技术,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

4.提升企业竞争力。

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

传统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传统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传统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传统手工业是指利用传统工艺与技能,以及原始的手工工具进行生产的产业形态。

这种产业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现代工业的发展。

尽管如此,传统手工业依旧具有其存在价值和特殊意义。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传统手工业具备了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但必须经过科学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传统手工业的优点从传统手工业的角度来看,显然有着很多优点。

首先,传统手工业是完全依靠人的手工技能而生产出来的。

手工生产的产品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艺术性,传统工艺美术也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其次,传统手工业具有灵活性和维护文化自主性的功能。

由手工业产生的产品,往往更贴合当地文化和习俗。

随着时光的流逝,传统手工业已经成为了当地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第三点,传统手工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在传统手工业生产中,大多数原材料都采自周边自然环境之中。

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精心加工,其消耗量往往较少,相应的污染及负面影响较小。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遇到的问题以上所述的优点,正是当前传统手工业面临的问题。

因为传统手工业存在许多原始、简陋、低效的生产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的兴起,手工业的优越性不再明显。

同时,目前在面对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手工业已经开始遭受了来自市场和消费的竞争压力。

由于传统生产工艺的不尽如人意,传统手工业产业链越来越少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市产品越来越少,传统手工业的从业人员面临失业的风险。

传统手工业转型的方向如何解决传统手工业面临的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则成为了传统手工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将手工业从简陋、低效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技术与知识密切结合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融合的高效制造模式转化,是传统手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实现这种转型,可以提高传统手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并使手工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更具现代化。

在实现传统手工业向高效现代化方向转型的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 手工制造与数码技术的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手工业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传统工业的升级与转型

传统工业的升级与转型

传统工业的升级与转型在如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传统工业在逐渐面临着升级和转型的挑战。

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革,传统工业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战略,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这篇文章将基于这篇主题进行深入的阐述,并探讨传统工业如何应对这一转型的挑战。

一、传统工业的升级需求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市场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快。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业需要不断地升级和变革,以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中,升级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方面:1. 技术创新:适应市场的需要,传统工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和改进。

这包括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同时减少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技术,保持领先地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产品多元化:除了保持原有产品的竞争力外,传统工业也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例如,汽车制造业需要开发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纺织业需要开发环保纺织品等。

只有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类型,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3. 产业链协同:产业链上的协同是现代产业链管理的核心,传统工业也不例外。

传统工业需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高生产效率和加速产品的研发时间。

这样,传统工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和产业链就可以更加稳定和高效。

4. 品牌建设:在市场竞争中,品牌的价值越来越高。

传统工业需要在宣传和营销方面,注重品牌建设,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例如,在电子产品市场中,苹果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就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转型的策略选择在升级过程中,传统工业也需要进行转型。

转型的策略选择应该既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市场条件和行业趋势等因素。

以下是几种传统工业转型的常用策略:1. 精细化管理:传统工业需要通过管理的精细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如“精益生产”和“6 Sigma”,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传统产业如何发展趋势

传统产业如何发展趋势

传统产业如何发展趋势传统产业如何发展趋势引言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虽然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但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也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消费者需求。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气候变化等方面探讨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以应对这些趋势。

一、市场需求的变化1.1 消费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传统产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体验。

例如,食品加工产业可以推出更健康、安全和营养的食品,纺织产业可以提供更环保和舒适的纺织品。

1.2 大众化定制需求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产业需要通过灵活的生产方式和供应链管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汽车制造业可以提供可选的个性化配置,服装制造业可以提供定制化的设计和尺码选择。

1.3 跨界融合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也需要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融合,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例如,传统的旅游业可以与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相结合,提供更个性化和便捷的旅行服务。

二、技术创新的驱动2.1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正在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传统产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来优化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例如,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可以用于预测维护,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

2.2 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传统产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例如,在农业领域,物联网可以用于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帮助农民合理决策和管理农田。

三、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3.1 资源节约和环保气候变化对传统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包括对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传统产业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

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

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国在华资本急剧增长,民族机器工业初步发展,中国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利。

以工业化为特征的"西力"既对传统工业的生存构成压力--工业化以排斥和取代传统手工业为历史使命,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遭到严重摧毁,但是,要实现对传统工业经济整体的取代,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是漫长的,同时工业化也对传统工业的发展形成动力--为传统手工业进行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创造了前提,如机纱的出现解除了手织业发展的"瓶颈",为手织业的改良创造了条件,西方的先进机器及工具的引进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据统计,1891~1893年我国"机器及工具"进口值为1259176元,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1](p75,76)。

工业化技术也刺激了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意识,他们在商会的支持下,积极筹组工商研究团体,谋求手工业革新之道,如1915年3月成立的天津工商研究所就是一个以手工业为主体的实业研究团体,它的发起人除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造胰公司为使用原动力的工厂外,其余11家均为规模不等的手工工场,在成立大会上被吸收的36家会员企业中绝大多数也为手工工场,该所旨在"开工智、联商情、疏商团",每月阴历初一、十五定期集会,共同研究手工业的变革[2](p2626~2628)。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工业出现了以手工工具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为主的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发展对中国近代工业化产生了积极效应。

下面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手工工具的改良主要体现为旧式手织机、缫丝机、金属锻制工具的改良和使用。

我国旧式手工棉织机是一种全木结构的简陋工具,据考,这种织布工具大概就是元末王桢《农书》中所绘制的型式。

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但名称互异,"广西的玉林称为'矮机',河北定县称为'扔梭机',高阳称为'投梭机',而四川巴县则称为'丢梭机',但其构造与生产能力,各地相差无多"[3]。

这种织布机在工作时不仅需要两手同时投接,而且在作打纬、送经、卷布、伸子等工序时,必须停止打梭,同时由于受到双手投梭腕力的限制,布幅宽度多在1尺左右,最宽不过1.4尺,使用投梭机每人每天至多出布30尺。

旧式丝织机也长期停留在木制结构阶段,工作原理与手工棉织机相同,工作效率异常低下,以南京织缎业为例,"云锦每日每机仅能织数寸到尺余,漳绒、建绒均在2尺左右,缎子4尺上下,织工出口微小"[4](p696)。

与此相关联的手工纺线和手工缫丝更加落后,成为制约手织工具进一步改良的瓶颈,如在手纺车和手织布的比例上,据估计至少需三人纺纱才能满足一架织机的生产需求。

鸦片战争后,随着机纱逐步取代土纱及缫丝车的改良,手织机也逐渐改进。

1896年浙江宁波人王承淮率先改良手工棉织机,以"旧机作新式东洋西洋等布,专用女工,不借汽力",踏脚增至5竿,可多层开口,王承淮因此获得清廷"五品顶戴之颁赏,并专利15年"[5](p261)。

1900年日本手拉机传入我国,手拉机在原有投梭机的织纬结构上安装滑车、梭盒、拉绳等件,"拉机一人一日,约能织布四五十尺"[6](p682)。

此后改良与仿造的手拉机日益普遍,四川忠州"留学日本研究实业专科"的易某"回忠后即在周家场益智学堂内仿造纺花织布各机,灵巧异常,不亚东瀛"[7]。

重庆府城裕济布厂"自出心裁,创造木机,织成宽布,比洋布来者价廉质美,木机织布不用人力,梭机来往纯用滑车",所织布匹分为三等,"头等细布长10丈有奇,宽2尺6寸,重11斤。

二等宽2尺5寸,重10斤。

三等宽2尺4寸,重9斤"[8]。

1905年以后又有日本铁轮织布机的输入,该机"比起以双手投梭打纬并用卷布送经的旧式木机,动作要快若干倍,每分钟打纬数在120以上,每日可织布80至100尺之多,且以无须用手来投梭,因此布面可加宽至2尺2寸以上,而且仿制进口的宽面洋布"[9](p11)。

由于其效率倍增,很快便被仿造和使用,四川新津乡绅陈某"新造织布机一具……织工一日可得布10丈,宽尤倍之"[10]。

上海、天津、武汉、山东等地民族机器工业对铁轮机的仿造推动了旧式手织机的改型换代,如上海"在1922年至1924年间,年产铁木机四、五千台,包括天津式及日本式,初期销路以上海为主,后销至江、浙二省的江阴、常州、无锡、嘉兴、杭州等地,并远销汕头、厦门"[11](p270)。

手拉机和铁轮机在织布工场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1907年起上海郊区计有小型工场百余家,主要由安徽帮手工棉织业者自安徽安庆、芜湖等地迁来,当时生产工具仅有手拉机和脚踏机两种",到1925年,上海手工棉织场增至1500余家,已能生产充线呢、洋麻布、大布、自由布等[4](p96)。

据同年对南京的调查,"全城厂数,约有350余家,工人数目共约2300余人",所用织布机有木机、铁机、花楼机,其中铁机、花楼机是从上海、日本等地引进的[12]。

在天津,据1929年调查,共有织布厂328家,织布机总数4805台,其中平面机1665台,提花机3140架,两种机型虽有区别,但"梭端均有绳索,系于一滑车之上,以右手拉之,梭则即能返复往来,以织成纹布焉"[13](p28,42)。

重庆在1928~1929年间,"铁木(机)合计,凡小厂三千,机数二万四千"[4](p97)。

此外,改良织布机在一些中小城镇织布厂及乡村手织业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如1903年江苏常熟织布工场达31家,"合计31家之铁机、提花机、平面机总数当在3000部左右"[5](p666)。

河北高阳手织业经济区1928年时已有铁轮机29631台,其中拥有技术水平较高的篓子提花机4056台[9](p18)。

后起的山东潍县手织业区在1915~1916年时仅有铁轮机500台左右,到1923年全县达到50000台以上。

丝织机的改良是从著名织绸产区杭州开始的。

1911年杭州绸业公所董事金溶仲从日本输入新式丝织机,成为杭州"民间使用新式纹织机之嚆矢"。

1912年,另一留学生朱光焘集资2万元创设杭州纬成公司,同时向日本引进仿法式手拉机10台,此后,杭州丝织业中改良机的使用越来越多,"迨民国元年,约有40台,二年末增至200台,三年末竟达700台,四年末乃越过1000台以上"。

其它各主要手织业区也开始推广应用改良丝织机,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丝织区改良丝织机的使用情况如表1:表1近代主要丝织区改良丝织机应用情况简表地名改良丝织机应用情况资料出处杭州1921年杭垣共有熟货铁机3000余张,《中外经济周刊》第186 木机千余张,艮山门外有生货铁机期,1926年10月30日。

2500张。

吴兴1925~1926年间,为华丝葛盛行时《中国实业志》(浙江省期,有铁木机6000余架。

),第7编,第48页宁波到抗战前夕,估计该地区有手拉机《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700台。

第158页。

绍兴华舍丝绸区1935年有手拉机290台,同上,第159~161页。

下方桥区2350台。

丹阳民初,渐将完全依赖人力之旧式机赵如珩:《江苏省鉴》,械淘汰,添备新式铁机,1924年增下册,实业,第151页。

至400余台。

周村1920年代,总计该镇之绸机,约《中外经济周刊》第1904000余张。

期,1926年11月27日。

苏州1929年有绸场49家,织机共3800台,《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其中手拉机1200台。

第135页。

盛泽到抗战前夕,据盛泽工商联资料,《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使用手拉机约8000台。

第140页。

改良缫丝机在华南、四川、东北等主要蚕丝区得到了使用,如华南丝区,汽机未发明之前,主要使用手缫机,"只有手縆,其丝略粗,不过供土人纺织而已"。

在汽机的影响下,出现了改良足机,最初被蚕农在家庭缫丝业中使用,"厥后渐有商人创设机多具,收购蚕茧,雇妇工缫之,更有集股公司,设置场所,购备足机百数十具,排列成行。

"[5](p53)在四川,"为了使川丝适于外销,有些四川的制丝商已经很快地改变了缫车,这一点充分地说明了他们的企业精神。

"[5](p90)据《三台县志》载,"从前县人缫丝,皆用大车,其质甚粗。

清光绪中叶,邑人陈宛溪倡办小车缫细丝,初为足踏,继为扬返,仿而行之者,相继不绝,现各乡小厂林立。

"1904年,东北地区有人"仿烟台的CANNAL式制丝机做了一件脚踏机器,开始制造大粹丝,这种事业遂引起了许多人的注目",其结果,东北地区的安东、西丰、涨城、盖平、岫岩、凤凰城、开原等地,都建起了脚踏机的榨蚕工场[5](p315)。

机器修造业的前身铜、铁、锡器等业金属器皿的制作主要依靠各业匠人高超的手艺,凭借大锤、老虎钳、手摇钻、手挫等简陋工具,鸦片战争后,该业在原有手工工具的基础上引进或自制手摇车床、钻床,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如创建于1875年的建昌铜铁机器厂,资本仅200元,起初完全是打铁作坊,1880年左右,购进五尺老式车床1台,雇工手摇[11](p88-89)。

戴聚源铁工厂原为铁铺,甲午战争后开始仿制轧花车,"1897年购进东洋新车床1台,价200元,当增雇车工1名,摇车床小工2人(时车床多系手摇,尚无动力)"[11](p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