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最新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7篇
最新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7篇最新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经小组集体讨论意见统一后,小组代表说出所找地点并阐明理由。学生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判断E、I是南半球,不是甲地。
学生运用图像信息逐层叠加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寻求答案,总结规律,并分析判断失误的原因。
调动原有分析单要素技能进行分析,通过自主分读图、析图,小组质疑、交流等环节,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课题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气候专题复习
授课教师
单位
指导教师
单位课程内容人教版Fra bibliotek中地理气候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将表格数据处理、转化为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来体会和感受地理数据的处理在气候问题认识、分析、处理中作用和体现。
2.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地图工具,能将较大尺度空间的地理特征与小尺度空间的地理特征叠加,体现了联系、综合的地理视角,培养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以及运用高阶认知技能开展深度学习的能力。
呈现不同类型、方式的地理数据图表,让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的差异。
过渡:我们通过气候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方气温和降水时间上的变化,那么,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也就是空间分布,我们同样也可以用地理的图像化来表示,那就是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尺度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完成任务一中的问题1和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径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气候这部分知识是初中地理学习中综合性非常强,与空间区域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内容之一,学习过程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后,选取地理案例适当整合其他地理要素,说明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比较认识不同尺度空间差异,分析说明各要素联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地理过程分析、 地理表述等地理学科能力。
初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
初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等。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地球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1. 地球的运动。
2. 地球的气候特征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PPT或黑板。
3. 教学挂图或地图。
4.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形状?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在轴线上的旋转,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2.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地球的运动轨迹和周期。
3. 讲解地球的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的类型、气候的形成原因等。
4. 利用教学挂图或地图,展示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地理知识。
2.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讨论。
2.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然地理特征的思维导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布置一道关于地球自然地理特征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气候特征,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地球仪、PPT、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一、教案内容:章节:第八章世界的气候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 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
2. 气候现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2. 提问: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原因。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一个气候现象案例,如:“温室效应”。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气候现象及其成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强调气候现象的分析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 选择一个气候现象,分析其成因。
二、教案内容:章节:第九章世界的降水与风向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分析风向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
2. 风向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判断。
2. 风向变化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 提问:气候与降水有什么关系?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降水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三、风向变化分析(10分钟)1. 讲解风向变化的原因。
2. 给出一个风向变化案例,如:“季风现象”。
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风向变化及其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降水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降水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202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2022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1[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学生讨论]略[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面积 1/5人口 1/3稻谷 70%棉花 1/3淡水鱼 60%轻工业产品 1/2工农业生产总值 2/3[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
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
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
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板书]2、“水能宝库”[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的运动》学科领域:地理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感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仪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运动的动态过程。
3.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地球运动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4.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运动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探究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 探究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
(3)小组讨论:地球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了它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提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它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地球仪实践操作(1)讲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实践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3. 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如气候、季节等。
(2)让学生结合实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会考复习 世界的气候教案 新人教版
1、2两题的相关问题,比较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差异。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课件——天气与气候的比较
<DIV align=center>
时间
空间
稳定性
描述词语
天气
短
小
不稳定温
<DIV>
展示课件:气候的要素即气温和降水
引导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下一个程序)界牌之外的地方气候又怎么样呢?是不是与界牌一样“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呢?
世界的气候
课题
世界的气候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2.区别“天气”与“气候”的术语。
3.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实践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师的启发性讲述与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
[总结]看来各地的气候不是完全一样的,存在地区差异,那么差异情况到底怎么样呢?看教材提供的“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找到界牌所在的气候类型区域,并看看别处还有哪些类型。
[板书]二、气候类型的差异
展示课件:回顾五带的划分图
世界气候的差异
展示课件:世界气候分布图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热带、温带、寒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思考以往知识
读图、看书
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上主干知识,然后教师进行启发性提问。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
善于利用表格法比较差异。
读图
了解世界各地气候是存在差异的。
自主完成课本上53页活动二、三题
八年级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它即是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又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难点。
学好本节知识为以后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各大洲、大区、国家,甚至省份时建立起地区的绝对地理位置,告诉学生地理事物在哪?提供了直接的空间概念。
但由于本节知识的空间性、推理性较强,学生不好掌握容易失分。
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尤其重要。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授课的对象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架设空间想象。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学生预习获得基本的经纬知识后,指导学生利用经纬知识自己绘制经纬地图。
以知识构建图,以图获得知识,实现知识的理解、升华。
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2、画图理解经纬网(度)性质和半球划分,并能灵活运用。
二、重难点:1、重点:理解经纬网(度)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2、难点:东西半球的判断。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提炼和推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和方法:制图法归纳法对比法准备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习内容设计意图实施过程1、预习准备,查漏补缺。
2、现学现用,巩固知识。
1、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2、地球仪上地轴、经线纬线及两极填图。
3、地轴、经纬线、两极概念回顾。
4、经纬线(度)性质及半球划分对比表。
一、经纬线(度)性质运用1、下列选项中部能1、通过学生的预习回顾,再次加强概念的理解。
2、通过经纬线(度)及半球划分表使学生形成知识的回顾和对比。
3、从回顾、理解和对比中加强知识的联系和查漏补缺。
4、老师通过检1、让学生进行互查,老师抽查获取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
2、如出现识记的知识点指导学生查找课本。
3、如出现经纬度数变化规律不理解,指导学逐步制成下图:纬线正视图引导学生通过上图归纳出:①、纬线度数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麦哲伦环球航海行B、地球的卫星相片C、太阳东升西落D、登高望远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提示:利用表格第七点知识完成)()A、北纬不一定是北半球B、纬线越长度数越大C、东经就是东半球,西经就是西半球D、以180°经线为中心度数向东向西减小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确定接下来重点讲解的知识目标。
初中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教案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毛庄初中陆雅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掌握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归纳总结能力。
能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执着地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友好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对气候的影响.2.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以及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活动表2.学生准备:地球仪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命在于运动.”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做什么运动呢?(学生回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有什么特征?自转和公转运动给气候带来什么影响?本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解开这两个地理之谜.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68页。
巩固练习: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2、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得夹角是()。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在()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地球有五带的分布D、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4、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的日期是( )A、每年6月22日前后B、每年12月22日前后C、每年3月21日前后D、每年9月23日前后5、以下纬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A、12。
NB、25。
NC、66.5。
ND、45。
N6、地球上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范围()A、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B、极圈到回归线之间C、南北回归线之间D、南极圈以北和北极圈以南7、10月1日我国昼短夜长,其原因是()A、太阳直射北半球B、太阳直射南半球C、地球离太阳远一些D、地球离太阳近一些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球处在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
2、地球处在B位置时,北半球昼夜,南极圈内出现现象。
3、地球处在D位置时,为北半球的(节气)。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3. 分析气候现象的能量来源和影响因素,理解气候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3. 气候现象的能量来源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
2.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挂图、地球仪。
2. 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 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类型?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气象现象的总和。
2. 讲解气候类型的划分依据:根据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可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以及干旱、湿润和过渡性气候。
3. 讲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a.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b.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c.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高温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e.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部地区。
f.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g.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和华北地区。
h. 温带海洋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i.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我国云南省为例,分析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 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其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 气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气候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八年级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征;2. 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 掌握统计和分析气候数据的方法;4. 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气候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气候的定义和特征;2.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 统计和分析气候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统计和分析气候数据的方法;2. 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气候的意识。
教学准备: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2. 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或PPT;3. 计算器、统计表格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将一张描绘不同气候地区景观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鼓励他们对图片中的气候进行观察和猜测。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气候与他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Step 2:知识讲解 (10分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方式。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和思考,加深他们对气候的理解。
Step 3:气候变化原因与影响 (15分钟)分组让学生合作研究,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原因或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成小组报告。
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并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
Step 4:气候数据统计和分析 (15分钟)通过介绍不同的气候数据,如温度、降水等,讲解如何统计和分析气候数据。
教师可以示范使用计算器和表格进行气候数据的计算和分析。
随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城市或地区,查找并统计该地区近几年的气候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Step 5:学习小结 (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关注和保护气候。
鼓励学生树立环保和节能意识,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Step 6:课堂延伸 (1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收集和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并分析其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如图书馆、互联网等。
Step 7:课堂总结 (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提醒他们保持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并一起探索如何保护地球的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运动与地理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运动与地理气候一、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各种规律性运动。
它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天24小时完成一周,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周期为365.25天,造成了四季变化的现象。
二、地球自转及其影响1. 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自转给人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时间计算的便利。
由于地球自转引起了东西半球长短不同的情况,我们才有了全世界的时区划分。
2. 昼夜交替与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这对气候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一个区域处于白天时,阳光直射使该区域温度升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而当一个区域处于黑夜时,没有阳光照射导致该区域温度降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
这种气候分布造成了风的产生和地球各地温度差异,进而产生各种气候类型。
三、地球公转及其影响1. 地球的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被称为日心椭圆。
在地球运动中,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2. 四季交替地球公转造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当北半球冬至时,南半球正值夏至;而北半球夏至时,南半球则正值冬至。
这是因为地球公转使得不同纬度接收到的阳光强度不同,在黄道面上剖分成了北半球与南半球各个季节。
3. 季风系统地球公转对于季风现象也有重要影响。
以中国为例,夏天受到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较大,而冬天则受到东北季风带来的寒冷干燥气流影响。
这种季风的变化与地球公转导致的太阳直射位置和纬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四、地理气候的形成与分布1. 影响地理气候的因素地理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势和暖湿气流等。
纬度对于气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越接近赤道的地区温暖而潮湿,而越靠近极地的地区则寒冷干燥。
2. 气候带与气候类型根据不同纬度区域的气候特征,可以将全球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大的气候带。
八年级地理认识地球和气候变化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
八年级地理认识地球和气候变化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引言: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气候变化则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在八年级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及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提供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本,以帮助教师全面而系统地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及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认识地球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大小、形状、组成等方面。
2. 教学内容:- 地球的大小和形状:通过使用地球仪、图表和实际测量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赤道范围及其形状特点。
- 地球的组成: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核、地幔和地壳,并解释它们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4.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地球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大小和形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假设。
- 实践活动:使用地球仪和测量工具,让学生测量地球的直径和赤道范围,并记录结果。
-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组成的理解和意见。
- 总结:通过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地球的基本概况。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气候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对地球及人类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气候变化的定义:简明扼要地解释什么是气候变化,包括长期趋势和异常变化等。
- 气候变化的原因:介绍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和太阳辐射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说明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图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4. 教学步骤:- 引入: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图表,引起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和关注。
- 知识讲解:简明扼要地解释气候变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运动与地理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运动与地理气候》一、引言地球运动与地理气候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气候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变化。
本篇教案将以此为核心,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写。
通过分析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了解任务背景为使学生感受到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次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在介绍地球自转、公转等基本概念后进行渗透式教学。
例如,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照角度随季节变化;通过比较不同时区确定当地时间;观察国内外不同时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等。
这些活动既是对所学概念的归纳总结,又是对所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应用能力的锻炼。
三、教案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理解地理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2)采用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将所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候、不同季节出现的位置,引导他们想一想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进而引出地球运动的概念。
2. 知识讲解与示范: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对日常生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带领他们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等现象。
3. 案例分析及讨论:(1)案例一:某城市在不同时区的两个地点举办同一项活动,分别是北京时间上午10点和纽约时间下午2点。
请问这两个地方的太阳高度角有何差异?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用绘图方法展示思路与结果。
八年级地理下册《地球运动》(第3课时)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地球运动》(第3课时)复习学案新人教版1、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2、记住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影子的长度;3、了解时区和区时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4、记住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并能在图上指出;记住五个温度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一、选择题1、下列各地一年中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是() A23、5N B30S C23S D赤道2、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 南极圈 D北极圈3、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A上海(约31N) B 北京(约40N)C海口(约20N) D厦门(约24N)4、3月21日前后,下列地点中正午物体影子最短的是()A 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5、北半球冬至日前后的12月、1月、2月是南半球的()A冬季 B春季 C秋季 D夏季。
6、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 A有时伴有自转运动 B太阳始终直射赤道 C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D地轴的空间指向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7、12月22日至3月21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为()A自南向北 B 自北向南 C先向北后向南 D先向南后向北8、下列城市,6 月22日这一天白昼最长的是() A南京 B 北京 C广州 D 哈尔滨9、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A曾母暗沙(4N)B天津市(39N)C海口市(20N)D南极10、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
A纬度高低 B降水多少C地形地势状况 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11、10月1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
A 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12、xx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东九区),在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损失。
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是xx年3月11日的() A13时46分 B14时46分 C15时46分 D16时46分二、综合题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的教案
初中: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原理。
2.理解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3.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大型模型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地球公转和自转过程。
2.星图或天文软件,用于讲解各个星座和它们与季节之间的联系。
3.地理书籍或多媒体资料,用于向学生讲解地球运动和季节变化。
4.实验工具和材料,如地球仪、光源等。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些季节是如何形成的。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天气和温度变化?第二步:讲授地球公转和自转(20分钟)1.使用大型模型或投影仪展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过程,解释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
2.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夜交替现象,以及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3.展示星图或使用天文软件介绍各个星座,并讲解它们与季节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观察实验与讨论(30分钟)1.进行实验:使用地球仪和光源模拟太阳光照射不同位置时的倾斜角度,观察灯光明暗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探究为什么不同季节里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等问题。
第四步:巩固与拓展(20分钟)1.带领学生复习刚才所学内容,并进行问答互动。
2.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的知识。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地球运动和季节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2.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四、教学扩展1.组织实地观察活动: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地方的天气、植物和动物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使用多媒体资料或模拟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加深理解。
通过以上教案,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原理,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主备人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课时备课组长
签名
考研组长
签名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地球的运动与气候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学会分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
与方
法
采用读地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
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
结归纳的能力。
采取观察、讨论等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地球的自转、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球的自转、公转产生的现象及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复习要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地球的形状: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小。
气温,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降水,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
四季更替现象;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
夹角不变。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
动。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春分日(3月21日)和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
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复习思考活动题:
读二分二至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春分
(1)在图上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当地球运行到____________点时(填字母),太阳直射在 ___________(纬线) ,我国白天时间最长,这一天是___________。
(节气)
(3)当地球运行到_____________点时(填字母),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_(纬线),我国白天时间最短,这一天是___________。
(节气)
(4)、地球位于D地时,太阳直射__________(纬线)建阳的白昼时间________________(长于、等予、短于)黑夜。
(5)地球位于B地时,北半球处于________________季。
当堂达标:
1、我国海南省气温较高,黑龙江省气温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因素B.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2、小青从北京到新疆旅游,火车上看到沿途有草原、沙漠的景观变化,这是()
A、海陆差异
B、河流差异
C、地形差异
D、纬度差异
3、有极夜、极昼现象的带是:()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各带都有读“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回答4—6题
4、甲地的经纬度是()
A.40°N、20°E B.40°N、20°W
C.40°S、20°E D.40°S、20°W
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既位于热带地区,又位于
西半球的是()
A
.甲 B.乙
C.丙 D.丁
6、丁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南寒带
7、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自然现象是A.极
昼极夜现象 B.季节变化现象
C.昼夜更替现象 D.昼夜长短的变化
8、看下图回答:
(1)请在上图补画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3)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B、C、D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分别是:A,;B,;C,;
D,。
(4)当地球运行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向移动,当地球运行至C位置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5)每年的建党节(7月1日),地球是运动在之间。
(6)一年中赤道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教
学
反
思
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