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教育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教育基本知识
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 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摒弃严刑 酷法,废除秦代“挟书律”,开放了民间学术活 动,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道家为 核心,融合其他)。“无为而治”十分适合汉初 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需要,但是也容易导致放 任自流和政府权威的削弱。到汉武帝时期,国力 已基本恢复,统治者已有实力来整顿国政。同时, 社会也面临着新的危机,“无为而治”已经不能 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政策。于是,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贤良策》 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文教政策。
汉代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教学以自学 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
• 博士有时也在大讲堂授课,称“大都授”。 太学注重考试,初是一年一考,通过者委以官 职,此谓“学选”。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 试的办法谓之策试,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策 试由主试官根据经义拟出若干试题,量其难易 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备选择。凡由主试者选 择题目令考生回答的称为对策;由考生抽取题 目然后回答的称为射策。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 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这种考试方法具有选拔贤才和督促学生学习的 双重作用。
(一)设五经博士
• 战国时就有博士,秦汉承袭此制,也设立 博士官。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 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汉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 士。”此后,博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 可的儒家五经大师才能担任,其他学派虽 然没有像秦代那样被明令取缔,但已不能 取得官方学术的地位了。这一措施是“独 尊儒术”的集中体现。
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 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文教 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其对教育的主要 作用和影响,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德治和礼教为本, 所以,尊儒必定推崇教育,汉代的官方学校体制 就是伴随独尊儒术而建立的。重教兴学成为汉以 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 的主体内容。精通儒经的就可以通过选士而作官, 取得荣华富贵,从而大大激励起士人的学习积极 性,是古代教育昌盛的主要动力。从而使儒学绝 对控制了教育事业。
二、汉代的官学
• (一)太学 •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 士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此后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昭帝时太学生 增至100人,宣帝时达200人,元帝时达 1000人,成帝时发展到3000人。东汉质帝 时,太学生多达30000人。

汉代太学初建时,只有博士弟子五十 人,五经博士分经教授,不须有固定的校 舍。后来,太学生不断增加,就需要修建 校舍了。我国最早大规模地修建大学校舍 是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当时为 太学生修建了能容万人的校舍。东汉迁都 洛阳,光武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于洛阳 南门外重建太学,校内建有宽敞的讲堂, 还建了博士舍。后因政治动乱,太学一度 衰落。顺帝时采纳左雄等人的建议,修整 太学,建造240套房,1850间室,校舍达 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三)以儒术取士
• 汉代自高祖始,就重视选贤任能。武帝时 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在取士的 标准上,则突出强调精通儒术和具有儒家伦理 道德修养。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 儒家的“孝”、“廉”美德的人士,而明经科 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太学生通过考 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以儒术取士,不仅为 “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 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一、 汉代的教育体制
• 官学有中央办的和地方办的,中央官学又有最高 学府——太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还 有鸿都门学、宫邸学等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都是 学习儒经的,此外还有民间办的大量私学,包括 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和初级程度的蒙学。封 建学制系统已大体形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 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 从汉代起,教育事业就划归到朝廷掌“礼”的部 门,于是有“礼教”之称。汉代掌礼的长官是太 常,兼管太学的重大事宜。地方学校则由地方当 局操办。当时还没有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四)视学制度
• 君主视学自古有之。汉代帝王对其最 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 或指令要员视察太学。东汉时皇帝视学成 为一种制度。视学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 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察 学生的学业,还要与师生欢聚。为了弘扬 儒学,每次视学皇帝还要聚众宣讲。以上 诸项措施都为“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起 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
• 其主要职责是掌经教授。此外,汉代太学 博士还提供咨询,参与议政,或派遣巡访 地方,这是旧时博士官制的延续。博士的 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首席 博士由太常推举博士中德高望重者担任。 汉代对太学博士要求很高,选拔也很严格, 如汉成帝时要求博士要“明于古今,温故 知新,通达国体”。 所以,当时的博士 均为精通儒经的权威学派的名儒。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建立博士弟子制
• 博士官因学识渊博,也常常以私人 名义授徒讲学。元朔五年(前124年)汉 武帝采纳丞相公孙弘的建议,由朝廷为 五经博士选置弟子,有固定的名额和选 拔标准,并享有官方给予的待遇。这就 是博士弟子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 着汉代太学的建立。自此,学习儒经者 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或 简称“弟子”
• 东汉时称“诸生”或“太学生”。太学生的来 源,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只要年满18岁,相 貌举止端正,其余就由太常决定了。二是由地 方当局选送,则有学习态度、品德表现等具体 标准的要求。两类学生都是以民间子弟为主, 其中不少是贫困生,有的还要靠做工来维持生 计。西汉末年以后,朝廷多次令官僚贵族子弟 入太学读书,但他们因有依仗父辈作官的前程, 故入学积极性普遍不高。东汉还允许参加明经 科考试落第者补为太学学生,这一作法为后代 所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