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读书

合集下载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写的关于读书的诗

朱熹写的关于读书的诗

朱熹写的关于读书的诗
1、《观书有感(其一)》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劝学诗》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3、《读书要三到》南宋: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朱熹论读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则口亦不能诵读得纯熟。

既不可精熟,则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读书之法,在心求于理,不务记问。

求理于事,求文于道。

事无大小,必求其是;文无新旧,必求其正。

读书者,必先识字,然后知书之大小、义理之深浅。

识其字,读其书,然后能通其义;通其义,然后能达其理;达其理,然后能明其道。

”“读书须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既立,则动静云为,无不在于此。

读书之法,莫贵于立志。

立志者,志在圣贤之学也。

学圣贤,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

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志在圣贤之学,则必求其道;求其道,则必求其心;求其心,则必求其志。

如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

”“读书贵有恒,无恒者不可以为学。

读书如种树,种之者培其根,灌溉其苗,而后可以望其实。

不种者,虽欲观其华,亦不可得。

读书亦然,不恒者,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恒者,必能久,久则能熟,熟则能通,通则能达,达则能明。

如是,则学无不成,事无不达。

”“读书如行路,须择其善地而居之。

善地者,义理之地也。

居之者,明其义理,而后可以行其道。

不行其道,虽居善地,亦无所用。

读书亦然,不读善书,虽欲求其理,亦不可得。

”【翻译】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如果心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眼不专注,那么口也无法纯正地诵读。

既然不能纯正地诵读,那么记忆也无法持久。

在这三个要点中,心到最为重要。

心既已专注,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位吗?”“读书的方法,在于心中寻求理,不在于死记硬背。

在事物中寻求理,在文章中寻求道。

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寻求其正确性;无论文章新旧,都要寻求其正道。

读书的人,必须先识字,然后才能知道书籍的大小和义理的深浅。

识得字,读得书,然后才能理解其义;理解了义,然后才能达到理;达到了理,然后才能明白道。

”“读书必须有志向,没有志向,天下没有可以成的事情。

朱熹读书之法

朱熹读书之法

朱熹读书之法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他不仅在哲学思想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还在读书方法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朱熹倡导一种系统、深入的读书方法,被概括为“朱熹读书之法”。

他认为读书不仅是增长知识的手段,更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他主张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即读书时要保持一种虚心、专注的态度,深入体会书中的道理,同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要有目的、有计划。

他提倡“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即要先读基础书籍,再读深奥的著作,不能好高骛远。

此外,他还倡导“熟读精思”的方法,即要深入阅读经典著作,反复思考其中的道理,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朱熹读书之法的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

他认为通过研究事物可以获得知识,而这种知识不仅是理论上的,还包括实践上的。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验证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这种思想体现了朱熹的务实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

朱熹的读书方法不仅对古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人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方法提醒我们,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

我们需要保持一种虚心的态度,深入体会书中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体察。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书,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素养。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更加有智慧、有修养的人。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

朱熹的读书好方法朱熹的读书方法第一,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读书法1.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国学经典 朱熹论读书(2)

国学经典 朱熹论读书(2)

国学经典朱熹论读书(2)读书要先立程限,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朱子语类》卷十)。

所谓“立程限”,就是制定学习计划。

读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点点滴滴地不断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一定要长计划短安排。

朱熹认为学习要循序。

所谓循序,是指按照所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来确定学习的进程和顺序。

他以读“四书”为例来说明如何循序:“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

《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

《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

《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

”(《朱子语类》卷十四)其循序渐进的学习主张符合认知过程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读书要虚心居敬。

南宋士风,多半虚浮,朱熹直面现实,倡导虚心。

他说:“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学规类编》)朱熹所说的“虚心”,有不先立论和专心致志两层意思。

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

“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

譬如一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专心致志指不被杂念所扰,一心一意读书。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专心静虑,全神贯注。

他说:“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朱子语类辑略》卷二)朱熹认为,学习不仅要虚心,而且要居敬。

所谓居敬,即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

“敬”就是“主一”,就是专心一念。

“主一之谓敬,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朱子语类》卷六十九)。

“整齐收敛这身心,不敢放纵,便是敬”(《晦翁学案》)。

读书要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观书既要熟读又要精思。

试述朱熹六条“朱子读书法”,以及对其的理解

试述朱熹六条“朱子读书法”,以及对其的理解

试述朱熹六条“朱子读书法”,以及对其的理解朱熹《四书》中著名的“朱子读书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朱熹认为,精读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对此他提出了“六条朱子读书法”。

朱熹认为,读书时要注意仔细学习,不可粗心大意。

朱子说:“假使没有全部了解,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用处。

”他强调读书时要用心聆听,而不要仅仅记下书中的内容。

因此,学习者应当读书时仔细研究,务必牢记所学内容,使之熟悉。

朱熹指出,读书要有思想的整体性,不要把书中的细节联系起来。

朱子说:“假使把一本书中的章节都能看懂,这实在是要求过高了。

”他建议学习者先把书中的内容整体把握,然后再细究其细节,以便掌握整体观念及其具体含义。

此外,朱熹认为,读书要慢慢进行,不要一次太多。

朱子说:“不要吞食太多,要慢慢咀嚼,把读书的精神吸收进去,才能体会隐藏在字句里的千金宝藏。

”他提倡学习者不要贪多,应当慢慢进行,先把书中的内容领悟,然后再深究,使读书收获更多。

朱熹还认为,读书要有认真态度,不可草率行事。

朱子说:“书籍有它自己的生命,要学会看它,学会研究它,而不要急于劳动。

”他建议学习者在读书时有认真态度,不可草率行事,不可急于看完书而忽略书中所包含的思想和内涵。

朱熹还认为,读书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可随意接受他人的观点。

朱子说:“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把所有的想法都去观察,详细审视,再自行判断,而不要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他提倡学习者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读书时要有质疑的精神,把所有的想法都去观察,再自行判断,而不要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以上就是朱熹的“六条朱子读书法”,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强调以聆听的心态去读书,把读书的过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以整体性的思维去读书,而不是把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能看懂;强调读书要慢慢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强调要以认真的态度去读书,不要草率行事;强调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不要随意接受他人的观点。

这六条朱子读书法,不但鼓励学习者细心探究、深入思考,也提倡敢于发问、勇于挑战。

朱熹谈读书注意积累的诗句

朱熹谈读书注意积累的诗句

朱熹谈读书注意积累的诗句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3、三日不读口生,三日不弹手生。

——《训学斋规》4、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训学斋规》5、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格言联璧》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8、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论语·为政》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1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12、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1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1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1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2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

——《观书有感》 2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2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2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朱熹认为的读书方法

朱熹认为的读书方法

朱熹认为的读书方法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家和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他对于读书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通变达权"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阅读来获得真知,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下面将详细阐述朱熹的读书方法。

首先,朱熹强调读书要通达变权。

通,指的是广泛阅读不同的书籍,不局限于其中一种类型。

朱熹主张读书要从六经开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书籍。

此外,朱熹还鼓励读者涉猎其他领域的书籍,如历史、哲学、文学等。

他认为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

变,指的是根据阅读的内容做出思考和思辨。

朱熹强调只有真正理解和思考书中的道理,才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要通过思考和学术研究来理解其中的道理。

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够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智慧。

达,指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朱熹认为读书要达到“齐物”、“存天理,灭人欲”、“求诸己异而以诸人同”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读书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通过读书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权,指的是对于书中内容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朱熹认为读书要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能过于偏激,也不能过于保守。

在取舍书中内容时要有自己的方法和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主张读书要立足于实际,把握住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应用。

另外,朱熹还特别强调读书要结合实践。

他认为读书不应该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只有通过将书中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

他主张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自己所读的书籍。

综上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主张通变达权,即通过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通过思考和学术研究来理解其中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此外,朱熹还提倡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来检验和应用所读的知识。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法朱熹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

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

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

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

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

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为学之要,亦是如此。

”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

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

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

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

要透彻,方能得脱离。

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

少看熟读,反覆体验,不必想象计获。

只此三事,守之有常。

书宜少看,要极熟。

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

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

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

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

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

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

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

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

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

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

朱熹论读书原文

朱熹论读书原文

朱熹论读书原文
朱熹关于读书的论述,在《朱子语类》中有很多体现。

他主张读书应循序渐进,强调读书应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还是“心到”。

他主张读书应与日俱进,不断积累,同时要有志向、见识和恒心。

以下是一段朱熹论读书的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验其通塞,然后以众说互相诘难而考其是非。

设令众说无可疑者,则又推其所得者引而伸之,扩而充之,以为我之说。

必须去彼取此,必折中于夫可信者,庶几不陷于浮议哉!
翻译成现代汉语如下:
大概读书要先熟悉所读的书,使其说的话都好象出自自己的口中。

进一步就精细的思考,使其中的意义好像都出自自己的心里,这样以后可以有收益了。

至于文章的意义有疑问,各家的解释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的考虑,不要匆
忙决定取舍。

先假定某一家的说法是正确的,随着探求它的旨意来验证它的正确或错误。

然后参照各家的说法互相诘问反驳来考察其中的是非。

假设各家说法都没有可以怀疑的,那么又推求其更深一层的意思,扩大充实它的内涵,以为自己的说法。

必须去掉那些无根据的意见,求得正确的认识后确立下来。

必须选择那些正确的认识来确立于自己的心中,这样才能不偏颇各家学说。

朱熹论读书

朱熹论读书

意, 其所诵说 , 只是据 自家 见识 杜撰成耳 , 如此 岂复有长 进 ?(学规类编5 ” 《 5 ) 朱熹所说的“ 虚心” 有不先立论 和专心 ,
致 志两层意思 。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 , 认真体会书中原 意 。 凡人读 书 , “ 须虚 心人里玩 味道理 , 可 只说 得皮肤 不
于学 习的本义 。在朱熹看来 , 习既包括“ 学 求知” 也包括 , “ 能” 既包括“ , 求 , 学” 也包括 “ ; 习” 既包括“ 致知” 也包括 ,
读书要先立 程限 , 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 读书不可不
进” 《 (朱子语类》 卷一百一十五) 。他认 为学 习一般要经历 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 。读书始读 , “ 未知有疑 , 其
一。Leabharlann “ 就是“ 敬” 主一 ”就是专心一念。 主一之谓敬 , , “ 只是心
这种关于学与习结合 、 知与行统一 、 突出强调实践 的思想 , 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如何读书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上 , 朱熹提出读书须立 志 自主。朱熹认 为,人之为事 , “ 必先立志以为本 ; 志不立 ,
二.I! :! !坚兰曼
兰垒旦! 生
阅 ・ ・ ・ 读 快 乐
朱熹认为学习要循序。所谓循序 , 是指按照所学内容的难
朱熹论
马 有
易和学 生一理发展 的状况来确定学习的进程和顺 序。他 t 7
以读 “ 四书” 为例来说明如何循序 :某要人先读《 “ 大学5 以 5 , 定其规模 ; 《 次读 论语 》 以立其根本 ; , 次读《 孟子》 以观其 , 发越 ; 次读《 中庸》 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 , 《 一篇有等级 次第 , 总作一处 , 易晓 , 宜先看 。论语》 《 却实 , 但言语散见 , 初看亦难 。孟 子》 《 有感激兴发人心处 。中庸》 《 亦难读 , 看三

朱熹认为的读书方法

朱熹认为的读书方法

朱熹认为的读书方法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思想家,他对于读书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他提出的读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用心读书、用忧读书和用辩读书。

首先,朱熹主张用心读书。

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一种活动。

这意味着读书时应该摒除杂念,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阅读当中。

他强调要有专注的态度,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

只有用心读书,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思想和精髓,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朱熹提倡用忧读书。

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活动,读者应该对所读之书心怀敬畏,以求真、以求善、以求美。

他强调读书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思考书中的问题,思考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同时,他主张读者在阅读时要有一种自觉的审视态度,对书中的错误和不足要有独立的判断和批评。

最后,朱熹倡导用辩读书。

他认为读书不应该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知识,而应该是主动地与书中的思想进行对话和辩论。

读者在阅读时应该学会提出问题,质疑和思考,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和对比。

这种用辩读书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并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朱熹的读书方法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人品修养和思维水平。

他的方法强调了用心读书、用忧读书和用辩读书,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对读书的认真态度和精力投入上的。

只有通过这样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从读书中获取到知识和启发,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读书之要朱熹文言文

读书之要朱熹文言文

读书之要朱熹文言文《读书之要》是朱熹写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原文及翻译:【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大抵读书的要诀在于先熟读经文,使书中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口中一般。

然后继续深入精思,使书中的义理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心里一样。

这样之后读书自然会有所领悟。

对于经文的义理有疑问的地方或者有不同的学说相互对立时,也要虚心静虑地加以思考分析比较,以便确定其是非真伪。

如果先认定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而对其余的说法加以否定排除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然后再用各种不同的说法互相质疑诘难,寻找其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和推敲,这样就能够获得比较正确的结论。

大体上说就是要慢慢地加以思考和分析,不急于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的时候必须先将桌椅等家具安放整齐并保持洁净端正的状态。

然后将书籍整齐地摆放并坐好身体对准书籍的文字端端正正地加以阅读。

阅读时必须要仔细缓慢地看字并仔细加以分析、诵读时要字字响亮、音节分明、不可含糊不清、出现错误或遗漏或者任意多读或少读一个字。

朱熹告诉我们不断读书的诗句

朱熹告诉我们不断读书的诗句

朱熹告诉我们不断读书的诗句嘿,你知道吗?朱熹有句特别棒的诗,告诉我们要不停地读书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哇塞,这话说得多在理呀!就好比那清澈的水渠,为啥它能一直那么清呢?还不是因为有源头不断涌来的活水嘛!读书不也是这样嘛!你想想看,我们的脑子就像那水渠,要是没有新的知识不断灌进来,不就干涸了,变得没趣了嘛!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聊天,大家说到一个话题,别人都能侃侃而谈,各种观点和例子信手拈来,而我却只能在一旁干瞪眼,插不上话。

那时候我就意识到,哎呀,我这是读书读少了呀!读书真的太重要啦!就像朱熹说的,要让知识像活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我们的脑袋里呀!
再看看那些厉害的人,哪个不是读了好多好多的书呀!他们就像拥有无尽宝藏的宝库,随便一开口,那都是智慧的光芒呀!这不就跟那有源头活水的水渠一样嘛,永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你说,我们要是不读书,不就像那没水的水渠,干巴巴的,啥也没有嘛!那多无趣呀!读书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呢!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脑子变得丰富多彩吗?
所以呀,朱熹这句诗真的是太对啦!我们要不停地读书,让知识的活水在我们的生命中流淌,让我们变得更加有智慧,更加有趣,更加了不起!。

朱熹读书有三到原文

朱熹读书有三到原文

朱熹读书有三到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
2.读书三到的具体内容
3.读书三到的现实意义
正文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成就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朱熹关于读书的理论被称为“读书三到”,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

所谓“读书三到”,即“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是朱熹在《读书要三到》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是要用心去理解,用口去诵读。

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心、眼、口三者都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读书。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读书三到”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心到”,即用心去理解书中的义理。

读书不仅仅是看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意图。

其次是“眼到”,即用眼仔细阅读。

这里的“眼到”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浏览,而是要深入细致地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最后是“口到”,即大声朗读。

朱熹认为,大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书中的内容。

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面临着阅读量的剧增,如何高效地阅读和学习成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我们可以通过用心去理解书中的含义,用眼仔细阅读,用口大声朗读,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和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朱熹的“读书三到”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它对于我们的阅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笔记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笔记

第一篇:朱熹谈读书1. 朱熹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实用性,对于那些不能帮助修身养性、明理修行的书籍,他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2. 朱熹鼓励人们多读经典著作,认为这些书籍能够引导我们正确的理性思考,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处世态度。

3. 朱熹特别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和修身,对于那些过于繁琐、低级的书籍,他认为是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的。

第二篇:王阳明谈读书1. 王阳明认为读书应当注重内心体悟,而不是只关注书本知识。

2.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强调通过读书来启迪自己的心灵,达到内心的觉悟和提升。

3. 王阳明提倡“格物致知”,认为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来通达宇宙真理,这种读书的方式更能够促进心灵的成长。

第三篇:司马迁谈读书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主张对历史的深入研究,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研读历史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2. 司马迁提出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观点,强调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

3.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还提到了读书的方法,他认为应当注重实践,即“言宜详,理宜富”,而不是人云亦云、死读书而不实践。

第四篇:李白谈读书1. 李白认为读书应该注重情感,他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真正的读书应该是结合实践和情感的。

2. 李白倡导“活书”,即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去阅读书籍,在尊重书本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去理解书中的道理。

3. 李白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启迪灵感,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而不是单纯为了增加知识。

第五篇:曹雪芹谈读书1.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认为读书应当注重品味,而不是仅仅追求数量。

2. 曹雪芹在《石头记》中反映了他对于读书的理解,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内心体验,注重对生活与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3. 曹雪芹特别强调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达到心灵的升华和情感的深化。

结语古人谈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但无论是朱熹还是曹雪芹,他们都将读书的目的定位在修身养性、明理修行上。

读书要诀朱熹文言文翻译

读书要诀朱熹文言文翻译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二字不可阙一。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读书之法,在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大抵在心,心既得矣,则其文自通。

故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学者之能读也。

读书之法,先识其大义,然后能明其微言,此乃读书之序也。

大义既明,微言自见,而后可讲其辞,究其义,察其理,而后可成文,而后可著书,而后可讲学,而后可成圣贤。

读书之法,先须识其大义,大义既明,然后能究其辞,究辞而后能明其义,明义而后能察其理,察理而后能成文,成文而后能著书,著书而后能讲学,讲学而后能成圣贤。

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在博学而审问,慎思而明辨,笃行而力行。

博学而审问,则无所不知;慎思而明辨,则无所不晓;笃行而力行,则无所不至。

此读书之道也。

读书之法,先须识其大义,然后能究其辞,究辞而后能明其义,明义而后能察其理,察理而后能成文,成文而后能著书,著书而后能讲学,讲学而后能成圣贤。

此读书之法也。

夫读书之道,在虚心静气,专志守一,不偏不倚,不骄不躁。

虚心则能受教,静气则能养性,专志则能专心,守一则能持之以恒。

此读书之道也。

读书之法,在广求博览,涉猎群书,不拘一格,不泥一理。

广求博览,则无所不识;涉猎群书,则无所不晓;不拘一格,则无所不至;不泥一理,则无所不达。

此读书之道也。

朱熹《读书要诀》翻译:读书的方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致知的途径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读书的方法,在于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个方面中,心到最为关键,心既到,眼和口自然也跟上了。

这就是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大道,主要在于心,心既得,那么文字自然通顺。

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说学者能够读书。

读书的方法,首先明白其大义,然后才能理解其微言,这是读书的顺序。

大义既明,微言自见,然后才能讲解其辞,研究其义,考察其理,然后才能成文,然后才能著书,然后才能讲学,然后才能成为圣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熹论读书胡泉雨(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江西南昌330031)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在他七十年的生涯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从事着讲学活动。

兴书院、亲讲学,以此宣扬儒家学说和他的理学思想。

并在长期的讲学及著书立说过程中形成和创立了具有儒家精神价值的读书学习方法。

一、为何读书与读何书朱熹强调读书是“为己之学”;认为“切己体察”、“虚心涵养”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并反复讲“读书乃学者第二事”“读书已是第二义。

”[1]161按朱熹的意思就是要求不要只为读书而去读书,只从自身上的切要处理解体会,这是完全不够的;重点是还是要进行体察实践或是亲身经历,这才是第一位的读书要义。

他还就此对当时的读书做过评论。

他说: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玄便了。

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如恶夫佞者!”古人亦须读书始得。

但古人读书,将以求道。

不然,读作何用?今人不去这上理会道理,皆以涉猎该博为能,所以有道学、俗学之别。

[1]181朱熹认为,读书若只在文字上用工夫,是属于“俗学”一类;读书只有在切己体察上下工夫,并亲自去实行,去践履,才是“道学”,才是真正的读书。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那样,朱子之读书法,既是一种“涵养”,同时又是一种“践履”。

[2]162在读何书的问题上,朱熹强调要读“圣贤之书”。

他认为“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下之理。

”[1]2785那么,哪些是圣贤之书呢?首当推的是《四书》、《六经》。

所谓《四书》即是众晓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曾亲毕生之经历为此四书作注而成《四书章句集注》,并指出:读《大学》是“定其规模”、读《论语》是“立其根本”、读《孟子》是“观其发越”、读《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处”。

[1]249所谓《六经》即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对于这六本书,除《乐经》与《春秋》外,其它诸书朱熹都撰有专门注解,在记录朱熹语录的专书《朱子语类》中平时论述《六经》有二十八卷之多,这足见朱熹的重视程度,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朱熹将《六经》定为“圣贤之书”的意义所在。

二、读书之顺序在读书顺序上,朱熹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对读不同书说的;一种是对读同一本书说的。

对于读不同种书,朱熹通过将读《四书》、《六经》与读史作比较来加以说明。

朱子曰:今人只为不曾读书,只是读得粗书。

凡读书,先读《语》、《孟》。

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感。

又有一般人都不曾读书,便言我已悟得道理,如此便是羞恶之心,如此便是是非之心,浑是一个私意。

如近时祧庙可见。

[1]195但就此种说法上,朱熹本人也有一个不同的看法,也就是他曾经给出过一个比较详细明确的读书顺次。

他说:……盖《易》本卜巫之书,故先王设官,掌于太卜,而不列于学校。

学校所教,《诗》、《书》、《礼》、《乐》而已。

……然《大学》、《论》、《孟》、《中庸》又在四者之先,须都理会得透彻,方可略看《易》之大指,亦未为晚。

……[3]3240从这篇书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读书的顺序,即《大学》—《论》—《孟》—《中庸》—《诗》—《书》—《礼》—《乐》—《易》。

至于读同一本书,朱熹则强调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近及远,是从外到里。

【作者简介】胡泉雨(1979-),男,安徽绩溪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2010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勤于讲学,特别注重读书,主张读书不仅仅只是获取知识,更是“穷理之要”、“实践之志”、“存养之功”,对读何书及读书的顺次、态度、方法等“读书法”有详尽精辟的阐述,并最终落在一个“敬”字上。

他的论点至今仍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影响。

【关键词】朱熹;为学思想;读书法【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3)01-0043-02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2013年1月总第186期第1期Jan.2013Serial No.186No.143··□编辑/王涛三、读书的态度关于读书态度问题,朱熹有“致知力行”、“立志居敬”、“穷理涵养”、“发愤用功”之说。

还对彼此之间的关系有过阐释。

他说:“须先致知而后涵养。

”[1]152在朱熹看来,人们只有靠读书(读圣贤之书)来加强自身的涵养。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读书人如何对待读书,朱熹从读书的举止与姿势、精神专一、主观意愿、读书心态方面作了明确而详细的界定。

朱熹是强调读“圣贤之书”的。

这就有一个如何对待“圣书”的问题。

朱熹认为,在“圣书”面前,读书之人必须表现出相应和适宜的举止与姿势。

他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1]162其次,朱子还要求要“专心”读书。

强调读书的精神投入,即“专一”。

他说到: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

[1]177再次,就是要虚心读书,这是朱熹所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

当时有人曾问他读经之法,他说:“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法。

”[1]187朱熹还用“退步看”来进一步说明“虚心”之法。

朱熹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

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

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1]185-186然朱熹特别强调“居敬持志”乃为读书之本。

并述曰:若夫致精之本,则在于心。

而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

一不自觉而持骛飞扬,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

虽其俯仰顾盼之间,盖已不自觉其身之所在,而况能反覆圣言,参考事物,以求义理至当之归乎?孔子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正谓此也。

诚能严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终日俨然,不为物欲之所侵乱,则以之读书,以之观理,将无所往而不通;以之应事,以之接物,将无所处而不当矣。

此居敬持志所以为读书之本也。

[3]548读书要“敬”,是朱熹读书法的整个系统的关键。

朱熹说:“如今看圣贤千言万语,大事小事,莫不本于敬。

”[1]206总的来说,“敬”是一种信仰,是儒家“读书共同体”共同的信仰。

“敬”也是朱熹读书法精髓之所在,朱熹读书法中“熟读”、“精思”、“知疑”、“专心”、“虚心”及“退一步”等等均与“敬”字有关。

只此一字,便可晓得朱熹读书法中关于“读者”、“读书过程”、“读书心得”之全貌。

这个“敬”字,既是“读者”对“圣贤之书”和“圣贤”的“敬”,也是对“读书过程”的“敬”。

更可以看作是“读者”对自己以读书“求道修行”之“工夫”的“敬”。

四、读书之方法朱熹论及读书方法,最为我们熟知的是“温故时习”,并指出这是读书“知新”的必要条件。

除此之外,朱熹所论及的读书方法还有“熟读”、“精思”等等。

所谓“熟读”,就是要经常读,直至能背诵。

他在回答学生问如何读书时曾说:“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

又说: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1]165所谓精思,着力点在“精”字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精密思考;二是精蕴之得。

朱熹在这一点用力最深,此可以从他毕四十余年的工夫作《四书章句集注》的经历就可看出。

怪不得,冯友兰先生称赞他是一位“精思明辨”的哲学家。

朱熹说:读书须是子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

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

[1]167朱熹就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也有论述。

他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

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1]168另按,朱熹就为何将循序和致精作为读书之法,也作过他自己的一番论述。

他说: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忽间断而无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乎贪多而务广,往往为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未究乎此而忽已志在乎彼,是以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以异于彼之怠忽间断而无所成者哉?孔子所谓欲速则不达,孟子所谓进锐者退速,正谓此也。

诚能鉴此而有以反之,则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意接连,血脉贯通,自然渐渍浃洽,心与理会,而善之为勤者深,恶之为戒者切矣。

此循序致精所以为读书之法也。

[3]547-548从上面可以看出,熟读是精思的基础,是为精思作准备;反之,精思又可促进对知识的更加熟识。

通过熟读与精思的结合,读者就可以“心与理一”且“心常流转”。

结论朱熹读书法各部分之间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朱熹一生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经验总结,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其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借鉴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4]137在朱熹的读书法中,他所认为的读书对象(即读者)与现代意义上的“读书人”是有明显区别的;与学校意义上的“读书”也是有区别的。

他所说的“读书之人”是一批“求道”、“修行”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尊重道行、尊重经典、尊重圣贤,并能与“古圣贤”“对话”而且能“泯然无间”。

朱熹讲“读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过程,而是包含阅读前如何对待圣贤书(敛身正坐)、阅读中的态度(专心静心)、阅读后的体认(涵养践履)在内的“三合一”过程。

朱熹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葺[参考文献][1]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2]钱穆.朱子学提纲[M].上海:三联书店,2002.[3]朱熹.朱熹集[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4]郭齐.朱熹读书法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借鉴意义[A].郭齐.朱子学新探[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