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化学教案第2章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2-1化学能与热能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2-1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第1课时【教学目标】⑴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⑵能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⑶掌握从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能量的变化(4) 了解能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掌握从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能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公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介绍] 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离不开它。

迄今为止,人类所能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学能、电能、以及核能等等。

但是,由于人类大量开发和浪费资源,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而引发了不可回避的能源危机。

在现代广泛使用的各种能源中,哪些与化学密切相关?面对能源枯竭的危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辟新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主要方向,在这方面化学能作出什么贡献?本章初步讨论这些问题。

[创设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问题] 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烃类等有机物(煤中含有大量的碳),它们燃烧时放出热能。

你一定想知道,这种能量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变成生石灰,高温提供的热能在石灰石的分解反应中起到什么作用?[板书]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思考]不同的燃料其组成不同,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也不相等。

为什么不同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会不同?燃料在燃烧反应中产生的热能来自哪里?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⑴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为例,用化学键的观点分析反应的本质过程。

点燃H2 + Cl2 ==== 2HCl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⑵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点燃H2 + Cl2 ==== 2HCl吸收能量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分析化学(第2版)电子教案》2.2 阴离子的分别鉴定

《分析化学(第2版)电子教案》2.2 阴离子的分别鉴定

3Fe2 + + NO3- + 4H+
3Fe3 + + NO + 2H2O
Fe2 + + NO
FeNO2 + (棕色溶液)
编辑ppt
2.2.9 AC-的鉴定
在浓H2SO4 存在下,Ac - 与乙醇在加热情况下 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香味的乙酸乙酯。注意乙醇不 要加多,否则混入乙醇的气味。若用固体试样效果 更好。反应为:
这两种离子存在时应先加H2O2 将它们氧化为SO42- ,
然后再鉴定CO32 -。
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pt
2.2.2 SO42-的鉴定
用BaCl2 鉴定SO42-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生成 的BaSO4 白色沉淀不溶于酸。阴离子中只有 SO42- 的钡盐不溶于酸,无阴离子干扰。
编辑ppt
2.2.3 S2-,SO32-,S2O32-的鉴定
硅钼酸铵
(黄色溶液)
H2C2O4, 联苯胺
磷钼酸铵
(黄色沉淀)
酒石酸, 联苯胺
联苯胺蓝+钼蓝↓
联苯胺蓝+钼蓝↓
编辑ppt
编辑ppt
2.2.6 Cl-,Br-,I-的鉴定
阴离子试液
AgNO3,HNO3
干扰离子 (弃去)
AgCl,AgBr,AgI
12%(NH4)2CO3
AgBr,AgI
H2O,Zn粉,Δ
编辑ppt
2.2.8 NO3-的鉴定
(1)二苯胺试法 将试液以H2SO4 酸化,加二苯胺的浓硫酸溶液,
NO3- 存在时溶液变为深蓝色:
编辑ppt
(2)棕色环试法
在小试管中先放入试液和FeSO4 溶液,然后小 心地顺着试管壁加入浓H2SO4,在两层交界处出现 一个棕色环,示NO3- 存在。NO2-干扰应事先除去。 反应为: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由于大多数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直接有关,环境化学学科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为确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对环境科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无论侧重于研究自然环境问题的环境学或环境工程专业,还是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性质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都需要有较扎实的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因此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主干课程,是实现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懂得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引发环境问题的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特征、行为、对生态系统的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方法,了解环境化学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即用化学方法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移、归宿机制,掌握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废物及具有特点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污染化学;了解环境化学最新发展动态。

第一章绪论 (3学时)内容提要与重点要求:主要简介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目的。

作业:试论环境化学与环境问题间的辩证关系;简述污染物的类别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由目前全球环境状况的讨论引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分析化学教案

分析化学教案

分析化学教案【篇一:分析化学教案】《分析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人们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1. 定性分析── 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如元素、离子、原子团、化合物等,即“解决物质是什么的问题”。

2. 定量分析── 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即“解决物质是多少的问题”。

3. 结构分析── 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如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按分析原理分类: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化学分析── 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又称经典分析法。

包括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滴定分析)。

特点:仪器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低、分析速度慢。

仪器分析── 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包括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波谱分析、质谱分析、热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特点:灵敏、快速、准确。

四、分析化学的作用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及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当代科学领域的所谓“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资源、能源、人囗、粮食、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与分析化学这一基础学科的研究密切相关。

1. 分析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气、江河、海洋和土壤等环境污染正在破坏着正常的生态平衡,甚至危及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为追踪污染源、弄清污染物种类、数量,研究其转化规律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分析化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材料的研究中,表征和测定痕量杂质在其中的含量、形态及空间分布等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微电子工业的关键;? 在资源及能源科学中,分析化学是获取地质矿物组分、结构和性能信息及揭示地质环境变化过程的的主要手段,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核材料资源的探测、开采与炼制,更是离不开分析检测工作; ? 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化学与环境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与环境教案

初中化学化学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3.学习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重点:
1.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3.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难点:
1.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二、讲解(30分钟)
1.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介绍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都会产生化学污染物,影响环境质量。

3.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介绍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展清洁生产、建设环境保护设施等。

三、学习与实践(30分钟)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2.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四、归纳总结(1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20分钟)。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示范教案(第1课时)2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示范教案(第1课时)2

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从容说课本章的知识面比较广,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先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入手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在此过程中整合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理和渗透有关化学思想,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看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短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再以酸雨的防治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为例,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并从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且能从有机玻璃的合成途径的选择中体会到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本节知识的教学侧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从化学促使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并克服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环保意识。

所以本节设计从大量生动的图片和短片着手,再结合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及对新知识的讲解,通过分析、思考、回顾、交流、讨论获得感悟,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认识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材是以三种化石燃料的存在、加工和利用为线索,讲解人们从化石燃料中可以获得哪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以甲烷的利用,石油的分馏、裂化和裂解,煤的干馏、液化和气化为重点,介绍人们如何进行煤、石油的综合利用,获得高质量的燃料和有机化工原料。

同时重视利用生活生产的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创设学习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有石油的炼制等加工处理。

石油炼制的学习可以利用“观察与思考”栏目,通过交流、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石油的分馏。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石油是复杂的混合物,直接使用的价值不大,结合“石油分馏产品示意图”说明它的炼制产品汽油、柴油的广泛应用。

再从石油分馏获得的轻质液体燃料产量不高(仅占石油总质量的25%左右)的事实,提出怎样提高轻质液体燃料产量和质量的问题,转入裂化和裂解的学习。

初中化学与环境教案

初中化学与环境教案

初中化学与环境教案
课程名称:化学与环境
教学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基本概念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2周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天:化学基本概念
1. 介绍化学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讲解化学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3. 展示一些化学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的了解
第二天:环境保护重要性
1. 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讲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分析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挑战
第三至五天:化学与环境的关系
1. 讲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 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3. 进行有关化学物质的环境友好实验
第六至七天:环保意识培养
1. 进一步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3. 设计环保实践项目,并让学生实操
教学方式:讲授、探究式学习、实验等
教学评估:课堂表现、小测验、实验报告、综合考核等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关注环保新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

分析化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和工业领域的重要性1.2 分析化学方法分类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解释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常见分析方法1.3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安全常识和实验规范掌握玻璃仪器的使用和清洗方法第二章:溶液和沉淀化学2.1 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学习溶液的定义、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理解溶液的稀释、混合和蒸馏操作2.2 沉淀反应掌握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过滤方法学习常见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2.3 滴定分析法了解滴定分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的实验操作第三章: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3.1 光谱分析学习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3.2 色谱分析掌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学习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和数据分析方法第四章:电化学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4.1 电化学分析法了解电化学分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电位分析、电流滴定和库仑滴定的实验操作4.2 电化学传感器学习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和构造了解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和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五章: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5.1 样品处理学习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掌握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提取和净化技术5.2 数据处理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误差来源、数据校正和结果表示技巧第六章: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6.1 原子吸收光谱法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实验操作6.2 原子荧光光谱法学习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原子荧光光谱法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谱分析7.1 质谱分析掌握质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学习质谱图的解析和质谱法在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7.2 核磁共振谱分析了解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核磁共振谱的解析和核磁共振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第八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8.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原理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特点和应用领域8.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实验操作掌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样品制备和实验操作学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第九章:电化学发光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9.1 电化学发光分析了解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掌握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9.2 化学发光分析学习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和仪器设备了解化学发光分析在生物分析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十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进展10.1 概述了解现代分析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学习现代分析化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0.2 几种新兴分析技术简介掌握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微流控技术等新兴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索这些新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潜力和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溶液的稀释和混合操作难点解析1: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理解不同浓度表示方法的含义和转换关系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和稀释公式重点环节2:沉淀反应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过滤方法常见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难点解析2:沉淀的形成和溶解理解影响沉淀形成和溶解的因素(如pH值、温度、离子强度等)掌握调节沉淀条件的实验技巧重点环节3: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的实验操作滴定曲线的观察和滴定终点判断难点解析3:滴定曲线的观察和滴定终点判断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滴定曲线掌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技巧和方法重点环节4: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应用光谱仪器的操作和维护难点解析4:光谱分析原理和应用理解不同光谱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仪器要求掌握光谱数据分析和解谱方法重点环节5:电化学分析和电化学传感器电位分析、电流滴定和库仑滴定的实验操作电化学传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难点解析5: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理解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传感机制掌握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和性能评估全文总结和概括:。

环境分析化学课件ppt课件

环境分析化学课件ppt课件
A,校正仪器设备 B,采用标准分析方法 C,进行空白试验 D,进行对照试验 F,进行回收率试验
回收率%
加标样测定结果-样品测定结果 加入标样量
100%
2-5
2. 偶然误差
(1) 特点 a.不恒定 b.难以校正 c.服从正态分布(大小相近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 等,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 具有对称性、单峰性、有界性和抵偿性。
2-2
二、误差的种类、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减免
1. 系统误差
(1) 特点 a.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 较恒定; b.在同一条件下,重复 测定, 重复出现; c.影响准确度,不影响 精密度; d.可以消除。
产生的原因?
2-3
(2) 产生的原因
a.方法误差——选择的方法不够完善; 例: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损失;滴定分析中指示剂
表1--2 不同置信度下,舍弃可疑数据的Q值表(p18)
测定次数
Q90
Q95
Q99
3
0.94
0.98
0.99
4
0.76
0.85
0.93
8
0.47
0.54
0.63
(6)将Q与QX (如 Q90 )相比, 若Q > QX 舍弃该数据, (过失误差造成) 若Q < QX 舍弃该数据, (偶然误差所致) 当数据较少时 舍去一个后,应补加一个数据。
1-8
一. 按分析任务分类
(1) 定性 含何种元素,何种官能团 (2) 定量 含量 (3)结构 形态分析,立体结构,结构与活性
1-9
二. 按分析对象分类
(1) 无机分析 (2) 有机分析 (3) 生物分析 (4) 药物分析
1-10

化学与环境科学教案

化学与环境科学教案

化学与环境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与环境科学中的基本实验技能;3. 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影响和控制方法;4. 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3. 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方法;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环境保护意识,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通过示意图、实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影响和控制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化学与环境科学吗?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理论教学:教师通过教材、PPT等教具,结合实例讲解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传播途径等。

3. 实验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如环境水样的分析和处理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

4.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和控制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701环境《分析化学2》教案.doc

1701环境《分析化学2》教案.doc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2018 —— 201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分析化学2任课老师陈海燕授课班级 1701环境总课时 65(15)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2、光电比色法以光电转换器件(如光电池)为检测器来区别颜色深浅的方法称光电比色法。

应用分光光度计,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不同而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1)可见分光光度法(400—780nm )(2)紫外分光光度法(200—400nm )(3)红外分光光度法(3103⨯~4103⨯nm)二、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1、灵敏度高它所测试液的浓度下限可达10-5~10-6mol ·L -1(达微克量级),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可测定10-7mol ·L -1的物质2、准确度较高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相对误差为2%~5%,若采用精密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相对误差可达1%~2%。

3、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速度快,仪器设备不复杂,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应用广泛。

4、应用广泛凡是有色或无色可显色物质的微量成分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测定。

5、前景广阔现代分析仪器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光度分析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前景。

任务2 光分析基本原理(之一)物质的颜色与光有密切关系。

一、光的基本特性1、电池波谱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2、单色光和互补色具有一种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含有多种波长的光称为复合光。

凡是能被肉眼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visible light)。

其波长范围:400-780nm 。

在可见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刺激眼睛后会产生不同颜色的感觉,即具有不同的颜色,如果把适当颜色的两种光按一定强度比例混合,也可以得到白光,这两种颜色的光称为互补色光。

学习并掌握:光色互补示意图。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物质颜色的产生当一束白光照通过某透明溶液时,若某溶液选择性地吸收了可见光区某波长的光,则该溶液呈现出被吸收光的互补色光的颜色。

环境分析化学教案第2章

环境分析化学教案第2章
再根据测定次数n和置信度查Q值表(见表),
若Q计算>Q表,可疑值应舍去,反之则应保留。
舍弃商Q值表(置信度90%和95%)
例题2-3某土壤含锌质量分数测定结果如下:6.963×105、7.121×105、7.087×105、7.138×105、7.123×105、7.119×105、7.207×105。其中6.963×105应否舍去?(P=0.95)
四、显著性检验
显著性检验(significance test):就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检验分析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F检验法和t检验法。
1.F检验法
把F计算值与表F表值相比较,若F计算>表F表值,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若相反,说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例题2-5某分析9次结果的标准偏差为0.060,再用另一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7次,得标准偏差为0.035。问这两种方法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置信度为95%)?
相对误差%
0.1~0. 3
约1
1~2
5
10
分析结果允许的相差和相对相差
组分质量分数%
相差
相对相差%
80~100
0.30
0.33
40~80
0.25
0.41
20~40
0.20
0.66
10~20
0.12
0.80
5~10
0.08
1.13
1~5
0.05
1.16
0.1~1
0.03
5.45
甲乙丙丁四人同时测一标准铜合金中铜的百分含量,每人测6次,结果如下,已知:Cu的标准含量为10.00%。
控制措施:①在密闭的空间内操作;
②在洁净的空间内操作;

化学与环境教案

化学与环境教案

化学与人类课程教案2.2 大气污染及防治2.2.1 大气污染及概况(1)大气的组成大气层:对流层12km 以内,其中1~ 2km 以下的地层大气与人类密切相关。

平流层12~ 50km 又称同温层或臭氧层中间层热层逸散层清洁干燥的空气,其组成为N2 O2Ar CO2其他:Ne He Xe Kr H2 O3 NO2等78.08% 20.95% 0.93% 0.03% 0.001%99.99%环境科学对大气组成的分类:1)恒定组分:N2、O2、Ar 、Ne 、Kr 等气体,2)可变组分:CO2(0.03~0.033%) 、H2O(g) (0~4%)3)不定组分:煤烟、粉尘、含S N C 的化合物(NO2、H2S 、SO x)——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成分(2)大气污染概况大气污染——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指标,使大气质量恶化对人、动植物、设备财产造成危害现象。

空气质量周报(以城市空气中SO2、NO2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为依据换算成空气污染指数即API 和空气质量级别API 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0~5051~100 101~200 201~300 301~500 >500 ⅠⅡⅢⅣⅤⅤ优可正常活动良好可正常活动轻度污染不亦长期接触中度污染接触一段时间可出现不良症状重度污染影响正常活动重度污染影响正常活动2.2.2 大气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不同污染源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二次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相互作用或污染物与大气中正常成分作用或因太阳光引起光化学反应等使污染物转换、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1)颗粒物(煤烟、粉尘)污染源:①煤、石油燃烧(占60%),②矿山、金属冶炼等,③火山、岩石风化。

1)降尘——直径>10 μ m ,可因重力很快降落到地面。

2)飘尘——直径<10 μ m ,以气溶胶的形式长期飘浮在空中,其中0.5~5 μ m 的飘尘对人体危害最大。

飘尘的危害:• 可直接到达人体肺部,造成矽肺、呼吸道疾病。

化学与环境教案

化学与环境教案

化学与人类课程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熟悉综合性大气污染现象(光化学烟雾、酸雨、臭氧层的耗减、温室效应)的产生原理及防治对策。

2.了解评价水质的指标。

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及原理。

了解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应用。

教学重点:(1)大气主要污染物,综合性大气污染现象;第2章环境与化学Chapter 2 Environment and Chemistry2.1环境污染与绿色化学2.1.1环境与环境污染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污染;人为因素使环境不断恶化,从而干扰人类正常生活,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不利影响。

自净作用:受污染不强烈的环境经过若干物理、化学的自然作用或生物参与下尚可以恢复到原来状态.2.1.2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1)绿色化学及特征1)无毒无害原料,2)经济性的零排放,3)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4)无毒无害反应(2)清洁生产及途径1)采用无污染,少污染,节约资源的新工艺、设备2)无毒无害原料;3)更新产品的结构,4)开展“三废”综合利用,5)达标排放2.2.1大气污染及概况(1)大气的组成「■对流层12km以内,其中1- 2km以下的地层大气与人类密切相关。

平流层12〜50km又称同温层或臭氧层大气层: < 中间层热层I逸散层清洁干燥的空气,其组成为N2O2Ar CO2 其他:Ne He Xe Kr H2 O3 NO2 等78.08% 20.95% 0.93% 0.03% 0.001%99.99%Other 阴ses环境科学对大气组成的分类:1)恒定组分:N2、O2、Ar、Ne、Kr等气体,2)可变组分:CO2(0.03〜0.033%)、H2O(g) (0~4%)3)不定组分:煤烟、粉尘、含S N C的化合物(NO2、H2s、SO x)——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成分(2)大气污染概况大气污染——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指标,使大气质量恶化对人、动植物、设备财产造成危害现象。

化学与环境第二版教学设计

化学与环境第二版教学设计

化学与环境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环境问题的化学本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环境污染的化学原因和化学净化原理;•了解化学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化学和环境的关系•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的化学本质。

2、环境污染的化学原因和化学净化原理•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化学原因;•化学净化原理及其应用。

3、化学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贡献•化学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方面的应用;•化学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讲授,重点讲解知识点和难点,解答学生问题。

2.实验法:通过实验课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并增进学生的实验技能。

3.讨论法:开展小组或大组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案例法:通过选取实际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化学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方面的应用实践。

四、教学评价课程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包括:1.平时成绩评价:包括作业和实验成绩。

2.期中考核: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以笔试形式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听课注意力、参与讨论、提问、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全面表现。

5.考察项目评价:根据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可以增加各种考察项目,如现场实践考察、调查报告评价等。

五、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要明确,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化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化学在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方面的应用。

2.教学内容要实用,涵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评价要科学,可以使用多种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人群给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分析化学教案第二章痕量分析基础授课内容2. 浓度单位表示法用μg·mL-1、ng·mL-1、pg·mL-1、mg·mL-1、ng·mL-1、μg·g-1、ng·g-1和pg·g-1来表示组分含量。

二、痕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1.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1)检出限的定义:信号为空白测量值(至少20次)的标准偏差的3倍所对应的浓度(或质量)。

即置信度为99.7%时被检出的待测物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2)检出限的确定①配制1份浓度为c,接近于空白值的标准溶液,测量20次以上,得到平均信号(),求出测量信号的标准偏差(σ)。

②用下式计算出检出限(用浓度单位表示)2. 灵敏度(Sensitivity)灵敏度:待测物浓度(或质量)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测量信号的变化量。

用S表示,S=d X/d c,也可以把灵敏度理解为分析曲线的斜率。

检出限与灵敏度的关系:3. 检测下限(Limit of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定义:检测下限为信号空白测量值标准偏差的10倍所对应的浓度(或质量)。

当待测物的含量≥LQD,才可准确测定,所得分析结果才有可靠性。

4. 准确度(Accuracy)表示测量值接近真实值的程度。

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测量值(c) -真实值(c s)相对误差(%) =L3ccX⋅=σL3cS=σss100%c cc-⨯授课内容5. 精密度(Precision)表示多次测量某一量时,测定值的离散程度。

通常用相对标准偏差(RSD)或变异系数(CV)来表示。

设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为σ(以浓度表示) 。

式中,为n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每次测量的浓度值,i = 1、2、3 ······n。

RSD(或CV) =6.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精密度也是没有系统误差时所能达到的准确度。

在没有系统误差下,精密度越好,准确度越高。

2()ic cnσ-=∑1niiccn=∑=100%cσ⨯授课内容分析结果允许的相对误差范围组分质量分数% 约100 约10 约1 约0.1 0.01~0.0001 相对误差% 0.1~0. 3 约1 1~2 5 10分析结果允许的相差和相对相差组分质量分数%相差相对相差%80~100 0.30 0.3340~80 0.25 0.4120~40 0.20 0.6610~20 0.12 0.805~10 0.08 1.131~5 0.05 1.160.1~1 0.03 5.45甲乙丙丁四人同时测一标准铜合金中铜的百分含量,每人测6次,结果如下,已知:Cu的标准含量为10.00%。

授课内容四人分析结果的比较分析者甲乙丙丁精密度好好差差准确度差好好差可靠性差好差差授课内容3. 滤膜或悬浮物对痕量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如:100 mL 0.2 μg/L Hg的海水经0.45 μm滤膜过滤损失了14%。

pH=7.8 悬浮物浓度为49 mg·L-1时,1h内对14 μg·L-1 Zn2+的吸附达20%,对0.2 μg·L-1 Pb2+的吸附达56%。

酸浸洗解吸(如从悬浮物上解吸Hg2+):pH 值0.1 1 1.5 2 33 min 内解吸百分比14 12 4 2 04. 样品灰化和消解过程中引起的损失。

①干法灰化:样品在450~500℃于空气中加热,某些待测组分挥发而引起损失。

防止方法:加入添加剂,使之和某些元素形成稳定的不挥发盐。

如:测定硼时加入CaO(硼酸盐);测定铅时加入硫酸、磷酸三钠。

②湿法消解:用液体氧化剂消化样品,将有机物分解。

通常在250~270℃煮解。

如:测定汞以及会与样品中的氯产生挥发性氯化物的痕量元素(B、Cr、Sb、Se),如在开口容器中煮解,会产生相当大的损失。

控制方法:将湿法消解在回流冷凝管中进行。

第三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用平均值表示分析结果平均值表示多次测定或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常用的统计值之一。

有两种表示方法:1. 算术平均值( )式中,n为测定次数;x i为i次测量值,i = 1、2、3······ n。

12311nniix x x xx xn n=+++⋅⋅⋅+==∑授课内容2. 几何平均值g123nnx x x x x=⋅⋅⋅⋅⋅二、用±离散度表示分析结果在分析数据变异性较大,对分析结果准确度要求较高情况下,可以同时用集中趋势() 和离散度表示分析结果。

如:式中S为样本标准偏差,n为测定次数,t为校正系数。

此式表示在一定置信度下,以平均值为中心,包含总体平均值μ的置信区间。

t的取值与选定的置信度P及测定次数n有关,可从下表中查出。

表中f称为偏差的自由度,取值为:f = n-1 。

t分布值表tSxnμ=±授课内容例题2-1为检测鱼被汞污染情况,测定了鱼体中汞的质量分数w(Hg),六次平行测定结果分别为2.06×10-6、1.93×10-6、2.12×10-6、2.16×10-6、1.89×10-6和1.95×10-6。

试计算置信度P=0.90和0.95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解:662.02100.1110x S--=⨯=⨯,查表,当P = 0.90,f = n-1 = 5 时,t = 2.02,得:6662.020.11102.02106(2.020.09)10tSxnμ---⨯⨯=±=⨯±=±⨯查表,当P=0.95,f= n-1 = 5 时,t = 2.57,得:6662.570.11102.0210(2.020.12)106tSxnμ---⨯⨯=±=⨯±=±⨯即在(2.02±0.09)×10-6和(2.02±0.12)×10-6区间中包括总体平均值μ的把握分别为90%和95%。

三、可疑值的取舍1. 4法①将数据由小到大依次排列,x1、x2、⋅⋅⋅⋅⋅⋅x n-1、x n②判断x1或x n可疑:若x2-x1 > x n-x n-1,则x1可疑;若x n-x n-1 > x2-x1,则x n可疑。

③去掉可疑值,求平均值和平均偏差④,舍去;反之,保留。

授课内容例题2-2 某分析五次平行测定结果分别为20.18%、20.16%、20.10%、20.20%和20.18%。

用4 法判断20.10% 应否保留?解:∴20.10% 应舍弃。

2. Q值检验法将数据由小到大依次排列,求出可疑值与其最邻近数据之差,然后将此差值与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相比,得Q计算:再根据测定次数n和置信度查Q值表(见表),若Q计算>Q表,可疑值应舍去,反之则应保留。

舍弃商Q值表(置信度90% 和95%)%18.204%18.20%20.20%16.20%18.201=+++==∑=nxxnii%01.04%00.0%02.0%02.0%00.01=+++==∑=nddnii140.04%20.10%20.18%0.08%0.04%d x x=-=-=>,max minx xQx x-=-可疑邻近计算例 题 2-3 某土壤含锌质量分数测定结果如下:6.963×10-5、7.121×10-5、7.087×10-5、7.138×10-5、7.123×10-5、7.119 ×10-5、7.207×10-5。

其中6.963×10-5应否舍去? (P=0.95)解: Q 计算 = 51.010963.610207.710963.610087.75555=⨯-⨯⨯-⨯---- 查表:n=7,P=0.95时,Q 表=0.69 Q 计算<Q 表,故此数据应保留。

3. G 检验法 (格鲁布斯检验法)当一组测定数据中可疑值不止一个时,用前两种方法都不好处理,而格鲁布斯法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

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先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x 1,x 2,……,x n ;(2)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S (包括可疑值在内);(3)求出G 值:若G 计算≥G 表,则可疑值舍去格鲁布斯检验法的G 值表x x G S -=可疑授课内容例题2-4 测定碱灰的总碱量(Na2O)得到5个数据:40.02%、40.13%、40.15%、40.16%、40.20%。

用G检验法判断置信度为95%时40.02%这个数据能否舍去?解:数据由小到大排列(%):40.02,40.13,40.15,40.16,40.20=40.13;S=0.068查表,置信度为95%时,G=1.67,因为G计<G表,所以40.02%这一数据应保留。

如果x1和x2都是可疑值,先检验x2是否能舍去,若能舍去,x1自然应被舍去。

检验x2时,测定次数应作少一次来处理。

若可疑值为x1和x n,应分别进行检验。

若一个决定舍去,再检验另一个时,测定次数应作少一次来处理。

四、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检验(significance test):就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检验分析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F检验法和t检验法。

1. F 检验法把F计算值与表F表值相比较,若F计算>表F表值, 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若相反,说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例题2-5 某分析9次结果的标准偏差为0.060,再用另一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7次,得标准偏差为0.035。

问这两种方法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置信度为95%)?140.1340.021.620.068x xGS--===22小大SSF=授课内容第四节痕量分析质量的控制高质量的分析,需要具备下列 4 方面条件:①试样具有代表性;②合适的分析方法;③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如营造洁净的环境);④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

对经常性的分析监测项目常用控制图来控制质量,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质量控制图。

一、平均值()控制图平均值控制图也称精密度控制图。

绘制方法如下:①选择浓度和组成尽量与所测环境样品相似的标准样品作为控制样品;②用同一分析方法在短时期内多次(至少20次)测定某一控制样品,如每天做平行样一次,连续做20天;③计算这些结果的平均值,总平均值和标准偏差σ,从而计算出上、下控制限,上、下警告限;将作为中心线;分别作为上、下控制限(UCL、LCL);分别作为上、下警告限(UWL、LWL)④绘制平均值质控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