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系统修理技术规范

液压系统修理技术规范
液压系统修理技术规范

液压系统修理技术规范

拆卸应排净液压油,弄清系统内是否有残余压力,注意观察油质变化。

拆卸时不得乱敲乱打,避免碰撞,以防损坏罗纹和密封面。

泵体及阀体表面不允许有裂纹、疏松等缺陷。油泵、马达发生严重性故障或磨损过限一般要更换总成;液压元件的阀座或滑阀密封面一般更换新品,轻微损伤可采取研磨修复方式。

在装配前应将全部零件仔细清洗干净,不得有切屑、磨粒、棉纱及其他脏物粘贴在零件上,装配时切忌用棉纱等纤维物揩擦零件,以免带入体内污染系统,仔细检查液压件油道。

油箱必须按原厂规定加足液压油。各油管、油箱、阀和油缸等液压元件装配前必须清洗干净,并在摩擦表面涂上液压油。

(一)液压系统及液压件的安装

1、密封件在更换安装过程中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密封件的唇口极易被锋口切除,装配时应注意保护,装配时切忌用硬金属任意敲打零件。

熟悉密封件结构,掌握拆除、安装顺序。拆除所用的工具必须恰当,防止因选用工具不当而造成密封部位缺陷。有些密封件更换需要使用专用工具。

2)安装前要检查密封件质量和密封槽尺寸、表面状况。密封件质量不好(变形、伤痕、飞边、毛刺)、库存时间过长(老化)都不准使用。密封槽有磕碰和划伤应修整。

3)O形圈、唇形圈在安装时所通过的轴端、孔端必

须有倒棱式修圆及引人导角。

4)安装 0 形圈、唇形圈需要通过外螺纹和退刀槽

时,应用金属导套。O形圈在与挡圈并用时要注意挡全

的位置。

5)为了减少装配阻力及损伤,应在密封圈安装通过

部位涂润滑脂或工作油;应避免密封圈有过大的拉伸,

以免引起塑性变形。应防止带人铁屑、砂土及棉纱等杂

物。

6)安装(Y形、V形和U形)唇形密封圈,除应使

唇口正对压力油方向外,还特别要分清楚轴用密封件和孔用密封件。所示的是孔用密封,密封件的短脚唇边与相对滑动的液压缸内壁表面接触起密封作用,长脚唇边与密封槽底面接触起固定和密封作用。所示为轴用密封。

7)安装 V 形夹织物橡胶密封圈时,如不能从轴向装人,或者当规格不能满足需要而选用相邻大小规格的密封圈时,可切口安装(注意纯橡胶密封圈不能切口安装)。切口的方向是从密封圈的唇边开始向底边呈 450;相邻密封圈的切口必须相互交错900( 2 个时则交错1800)安装。

由于 V 形圈在使用中逐渐变形磨损,须经常调节其压紧力。调节的方法一般采用加调整垫片或用螺母调松紧度。

8)采用皮革密封件或挡圈时,应在液压油中浸泡至少 24h。

2、油管装配注意事项

油管的装配质量直接影响液压系统的工作。若装配不符合规范,不仅使压力损失增加,还可能引起系统振动、噪声。不合理的装配会给维护和检修带来困难。

油管装配应注意以下几点。

1)管路应尽量短、布管应整齐,转弯少,并保证油管有必要的胀缩余地。规定钢管和铜管的弯曲半径应大于其直径的 3 倍,弯曲后管径的椭圆度不得大于10% , 弯曲部分的内、外侧应过渡平整圆滑。油管悬伸太长时应有支架。铰接式接头应布置在装拆方便的位置上。

2)管路应尽量平行布置减少交叉。油管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10mm ,以防接触引起振动。

3) 平衡阀和液压锁与执行机构的连接必须是刚性连接。

胶管装配应注意:

1)胶管直线装配时,要有一定的长度余量,以适应胶管因温度、压力变化或振动引起的胀缩,避免胶管和管接头间受到拉伸力。

2)胶管(扰性管)装配时或系统工作时均不允许扭曲现象。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 9 倍,弯曲处距管接头的距离至少是管外径的 6 倍。

3)胶管不能靠近热源,无法避开时应装设隔热板。

齿轮泵(马达)的修理

1、齿轮泵(马达)的要求

1)齿轮两侧面与配油盘或泵盖之间磨损后,其配合间隙(见表)比规定值大30%时,可用研磨的方法修复。

量精心检查。安装时要注意唇口方向,且不要损坏密封唇口。

3)泵和马达的容积效率比规定值降低10%~15%时,必须进行检修。

4) 液压泵及液压马达如压力下降6%,或运转时有不正常噪音、过热等现象时,应拆修。

磨损拉伤不严重时可稍加研磨抛光再用,若磨损拉伤严重,则需根据情况予以修理或更换。

2、齿轮泵(马达)的检修

齿轮:两齿轮厚度差应在0.005mm以内,齿轮端面与孔的垂直度或齿轮轴线跳动应控制在0.005mm以内、两齿轮轴线的平行度也都控制在0.005mm以内。齿轮内孔与齿顶圆(对齿轮轴则为齿顶圆与轴颈外圆)的同轴度允差

<0.02mm,齿轮两端面平行度<0.007mm。

齿形修理——用细砂布或油石除去拉伤凸起或磨成多棱形部位的毛刺,再将齿轮啮合面调换方位适当对研,清洗后可继续再用。但对肉眼观察能见到的严重磨损件,应更换齿轮。

齿轮端面修理——轻微磨损者可将两齿轮同时放在0#砂布上砂磨,然后再放在金相砂纸上擦磨抛光。磨损拉伤严重时可将两齿轮同时放在平磨上磨去少许,再研磨或用金相砂纸抛光。此时泵体也应磨去同样尺寸,以保证原来的装配间隙。

齿顶圆——齿顶圆磨损应考虑电刷镀外圆(齿顶圆)或更换齿轮。

齿轮轴——若表面剥落或烧伤变色时应更换新件,如表面呈灰白色而只是配合间隙增大,可适当调换啮合位置间隙,更换新轴;如齿轮外圆表面因扫膛拉毛,齿顶粘有铁屑时,可用油石砂条磨掉粘结物,并砂磨泵体内孔结合面,径向间隙未超差时可继续使用,若径向间隙太大可将泵体内孔根据情况镀铜合金缩小径向间隙。

侧板——侧板磨损后可将侧板放于研磨平板或玻璃板上,用1200#金刚砂研磨平整,厚度差在整圈范围内不超过0.005mm。

泵体:泵体两端面平行度为0.005mm,二支承孔中心距偏差为

0.03~0.04mm,二支承孔中心线的不平行度偏差为0.01~0.02mm,支承孔轴线对端面的垂直度为0.01~0.012mm,支承孔本身的圆度和圆柱度均为0.01mm,齿轮孔和支承孔的同轴度为0.02mm。

泵体内腔磨损,如果泵体属于对称型,可将泵体翻转180o安装再用。如属于非对称型,则需采用电镀青铜合金工艺或刷镀的方法修整泵体内腔孔磨损部位。

前后盖、轴套——与齿轮接触的端面磨损不严重时可在平板上研磨端面修复。拉伤磨损严重时,可放在平面磨床上磨去沟痕后,再稍加研磨,但应适当加深加宽泄荷槽的相关尺寸。

油泵轴:油泵轴圆度和圆柱度均不得大于0.005mm,轴颈与安装齿轮部分轴的配合表面的同轴度为0.01mm,两轴颈的同轴度为0.02~0.03mm,齿轮装在轴上或连在轴上的同轴度为0.01mm。

泵轴轴颈轻微磨损,可抛光修复。磨损严重则需用电镀工艺修复或更换新轴。

齿轮泵(马达)的装配:

滚针装在轴承座圈或轴承孔内应填满,不得有缺陷;各滚针直径差不得超过0.003mm,长度差不得超过0.1mm;

齿轮泵的轴向间隙(泵体厚度-齿轮宽度)应控制在0.02~0.04mm范围内,合理的最小径向间隙应控制在0.10~0.26mm范围内;

键与键槽之间的间隙不能过大,装配时轴在齿轮内不得有相对转动的感觉;

紧固螺钉应均匀地拧紧,拧紧过程中随时转动油泵轴检查有无受阻现象,装配完毕手转动油泵,应轻松无阻滞感觉。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装配后,装入传动机构运转时,不得有卡住或松紧不均现象。

叶片泵(马达)的修理

1、叶片泵(马达)的要求

1)定子内表面有异常磨损或有条痕存在,会造成压力波动和产生噪声。因此,必须在专用磨床上修磨。如果磨损不严重可用油石修磨,不能修复的应更换。

2)配油盘有条状划痕等缺陷时,可用研磨的方法修复。

3)个别叶片磨损、胶粘、折断,应清洗更换叶片。

4)转子端面有划痕或磨损点或金属胶合,应进行修磨,同时要对叶片宽度和定子厚度作相应的修磨,使转子、叶片、定子三者的配合间隙达到规定值。

5)轴用旋转密封件或其他密封件丧失密封性能时应更换新件;安装时要注意唇口方向,不准损坏密封唇口。

6)容积效率比规定值降低 10%~15%时,必须进行检修。

2、叶片泵(马达)的检修

定子:定子内表面轻微磨损可用细砂纸打磨修复,严重时更换新件,定子两端面平行度为0.002~0.005mm,内柱面与端面垂直度为0.005~0.008mm。

转子:转子两端面的平行度0.003~0.005mm,两端面与花键孔的垂直度

0.01mm,叶片两槽侧面平行度0.01mm。叶片长度小于转子厚度0.005~0.01mm,定子厚度大于转子厚度0.03~0.04mm,叶片槽两工作面的直线度、平行度允差、叶片槽对转子端面的垂直度允差均为0.01mm。

叶片:叶片与叶片槽之间间隙0.013~0.018mm(马达叶片与转子槽之间间隙0.04~0.05mm),叶片宽度应比转子宽度小0.01mm左右,叶片两侧边间的平行度和两大平面间的平行度均为0.01mm,叶片顶部对两侧边的垂直度为0.01mm。

配油盘(配油盘、侧板):配油盘或侧板与转子接触平面的平行度在

0.005~0.01mm范围之内,端面与内孔的垂直度为0.01mm,平面度为0.005mm。

配油盘或侧板端面磨损拉伤,原则上只要拉伤总深度不是太深(小于

1mm),都可以用平面磨磨去沟痕,经抛光后装配再用,但须将泵体孔的深度也要磨去相应尺寸。如果配油盘端面只是轻度拉伤,可先用细油石砂磨,然后抛光。

叶片泵(马达)的装配:

一组叶片宽度应控制在0.008mm之内;

定子和转子与两个配油盘之间各保持0.045~0.055mm的间隙;

叶片在转子槽内应移动灵活,其配合间隙定量泵为0.02~0.025mm,变量泵为0.025~0.04mm。紧固螺钉应均匀地拧紧,拧紧过程中随时转动油泵轴检查有无受阻现象,装配完毕手转动油泵,应轻松无阻滞感觉。

摆线转子泵修理

内、外齿轮:齿轮两端面的平行度均为0.01mm,两齿轮轴心线对一侧端面的垂直度为0.01mm。

前、后泵盖:泵盖与齿轮和泵体接触的平面的平面度为0.01mm。

泵体:泵体两侧平面的平面度为0.01mm。

转子泵的装配:

轴向间隙应在0.02~0.04mm范围内,颈向间隙应在0.04~0.06mm范围内;

先将紧固螺钉拧上但不要拧死,然后边拧紧边转动转子轴一边依次拧紧各螺钉,装配完毕手转动转子,应无阻滞感觉。

1、轴向柱塞泵(马达)的要求

1)柱塞与柱塞缸磨损后,其配合间隙比规定值增大10%~15%时,应重做新柱塞与孔配研修复。

2)转子缸体端面及配油盘有磨损或有条状划痕,可用研磨方法进行修复。

3)变量控制阀的阀心与阀孔磨损后,其配合间隙比规定值增大15%~20%时,须做新阀芯与孔配研修复。

4)如变量控制弹簧弹力不足会影响变量性能,须更换弹簧。

5)轴用旋转密封件或其他密封件丧失密封性能应更换新件,应注意唇口方向及避免划伤唇口。

6)容积效率比规定值降低 10%-15%时,应进行检修。

2、轴向柱塞泵(马达)的检修

轴向柱塞泵(马达)的修理

柱塞:柱塞与顶杆磨损不易修复一般应换新件,柱塞与顶杆的圆度和圆柱度均为0.005mm,否则需更换新零件。

缸体:缸体修复后端面平直度应在0.00mm以内,柱塞孔的圆度、圆柱度为0.005mm。

配油盘:配油盘磨损后可在平板上研磨修复,配油盘表面平直度应在

0.005mm以内,两端面的平行度为0.01mm。

斜盘:斜盘磨损可视磨损程度在平板上研磨修复,斜盘平面度应在0.005mm 以内。

轴向柱塞泵(马达)装配:

柱塞球头与滑靴球窝配合间隙0.015~0.025mm,使用限度0.3mm。泵体端面对轴承的轴向窜动量不超过0.02mm,轴承与泵体配合过盈量应在

0.01~0.005mm之间,轴承的游隙应在0.02~0.03mm范围内,柱塞与柱塞孔的配合间隙0.01~0.025mm, 采用研磨后装配。

带滑块的柱塞与斜盘的配合间隙为0.2~0.4mm,通过改变传动轴端垫片厚度来调整。

油缸拆卸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进行,注意保护各配合面,严禁拉伤、磕碰。

1、液压缸拆卸注意事项

液压缸工作一定时间后要定期检查或维修。拆卸液压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拆卸前首先应启动液压系统,将活塞移到适于拆卸的一个顶端位置;在拆卸之前,应使

液压回路的压力降为零,使液压装置停止运动。

(2)着手拆卸时,应先卸下进出油的配管,活塞杆的连接头和安装螺栓等需要全部松开。

(3)液压缸的结构和大小不同,拆卸的顺序也稍有不同。一般应先松开缸盖的紧固螺栓或连接杆,然后按缸盖、活塞杆、活塞和缸筒的顺序拆卸。

(4)拆卸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活塞与活塞杆不能硬性从缸筒中拉出,不适当的敲打以及突然掉落都会损坏螺纹,或在活塞表面产生痕迹。

2、液压缸零件的检查、判断

液压缸拆卸之后,应对各零件进行检查,判断哪些零件可以继续使用,哪些必须更换和修理,一般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1)缸筒内表面有很浅的线状摩擦伤痕或点状伤痕是允许的,对实用无妨。如果有纵状拉伤深痕,必须对内孔进行研磨,也可用极细的砂纸或油石修复。痕深无法修复时必须更换新缸筒。

(2)活塞杆滑动面有划痕,造成漏油(每 2~3min 滴一滴),可以用活塞杆表面刷胶液或银焊方法修复;活塞杆滑动面一般是镀铬的,当镀层的一部分剥离形成纵状伤痕漏油多时,必须先进行磨削,除去旧有的镀层后重新镀铬、抛光,镀铬厚度为0.05mm。

(3)检查密封件的唇边有无伤痕,密封摩擦面的摩擦情况及支承环、挡圈有无损伤。如有伤痕和损伤应更换新件。

(4)活塞导向套的内表面有些伤痕,对使用没有什么妨碍,然而当不均匀磨损深度在0.2~0.3mm以上时,就应更换新的导向套。

(5)活塞表面有轻微的伤痕,不影响使用;若伤痕深度在0.2~0.3mm 时,应更换新的活塞。还应检查密封槽有否损伤、活塞有否因碰撞引起的裂缝,如有,则必须更换。

(6)其他部位的检查随液压缸构造及用途而异。通常检查时应留意缸底、缸盖、耳环、铰轴是否有裂纹,活塞杆顶端螺纹、油口螺纹有无异常。

3、液压缸的检修

活塞:活塞磨损后其截面呈椭圆形和纵向腰鼓形,因此,应对活塞的磨损程度和形状仔细检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

活塞因拉伤、磨损等,有必要时予以更换。

对于与缸筒直接接触并依靠O型圈密封的活塞,活塞密封槽比O型圈的直径大0.3~0.8mm,槽深比O型圈直径小0.1~0.15mm;对于不直接与缸筒接触的活塞用更换V型或Y型密封圈的方式修理。密封沟槽与活塞内孔外圆同心度不大于0.02mm。

活塞外圆柱面和内孔的同轴度、外圆柱面的圆度和圆柱度均不大于活塞外径直径公差1/2,两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不大于0.04mm。

间隙密封形式的活塞磨损需更换,但装有密封圈的活塞可放宽磨损尺寸限度。

缸筒:缸筒内壁划伤、纵向腰鼓形、截面椭圆形磨损以及锈蚀等可用目测法检查,即先将灯光从一头射入缸筒,再将活塞伸入缸筒内,观察漏光缝隙大小、方位以及纵向分布。

缸筒内壁圆度和圆柱度不超过内壁直径公差之半1/2~1/3;缸筒两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不大于0.04mm(在100mm长度上);缸孔轴线直线度误差应为

500mm长度上不大于0.03mm;耳环式油缸耳环孔的轴线对缸筒轴线的位置误差为0.03,垂直度误差在100mm长度上不大于0.1mm;轴耳式油缸轴耳的轴线对缸筒轴线的位置误差为不大于0.1mm,垂直度误差在100mm长度上不大于0.1mm。缸同内壁出现深度大于0.1mm且长度超过100mm时应镗磨或珩磨内孔;环状沟纹可采取油石砂磨或抛光。

活塞杆:活塞杆在全长上或局部上的弯曲程度及方位可在V形块上用千分表检查,然后用手压机人工调直,调直过程切记损坏活塞杆表面。调直后换应连同活塞一起检查。活塞杆表面损伤可用常规方法修复,镀铬层表面应光滑无锈蚀麻点。

活塞杆外径各台肩及密封沟槽的同轴度允差0.02mm;活塞杆外径圆度及圆柱度误差不大于公称尺寸公差的1/2;活塞杆轴心线的直线度500mm长度上不大于0.03mm(控制在0.08mm/m);活塞杆装活塞处的台肩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误差不大于0.04mm。

导向套:导向套修理一般宜更换,但在0.1以内的轻度磨损可不换。

液压缸的装配:

密封件老化、变形,密封面超限磨损或机械损伤而丧失密封性能必须更换。

活塞与缸筒的配合间隙应在0.04~0.06mm范围内;

活塞置于缸筒后,在全长上应移动灵活,不得有阻滞现象,均匀拧紧缸底和缸盖紧固螺钉,紧固完毕再次反复在缸筒全长移动活塞,要无阻滞和轻重不匀现象。

工作油缸装配后,作无载荷试验全程伸缩各三次,无卡滞现象,二腔分别按1.25倍额定压力试验,保压5min,其焊接部位及各密封处不得有外渗现象,零件无破坏与松动现象即为合格。

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的修理

1、液压控制阀的要求

1)阀芯与阀体孔磨损后,其配合间隙比规定值(见表)增大 20%~25%时,需做新阀芯或将阀芯镀铬再与孔进行配研修复。

2)锥阀芯与阀座的圆锥面接触不良,封闭性差时,应进行配研修复。

3)调压弹簧弯曲、变弱或折断时,应更换弹簧。

4)密封件老化、失效,应更换密封件。

5)阀类元件工作不正常,如卡阻、振动、动作迟缓等,要进行清洗。

经济性原因,在配件供应允许的条件下一般采取更换新件方式以保证使用质量。

阀体:阀体内孔各段圆柱面的圆度和圆柱度均不超过0.005mm,各段圆柱面同轴度不超过0.003mm。

主阀芯:主阀芯仅有轻微磨损时,可用研磨法修复,而一般情况是要主阀芯更换,主阀芯各段圆柱面的圆度和圆柱度均为0.005mm,各段圆柱面间的同轴度为0.003mm。

装配:主阀芯和阀体孔的配合间隙应在0.015~0.025mm之间。

换向阀的修理

阀体内孔配合圆柱面的圆度和圆柱度均为0.003mm,各配合圆柱面之间的同轴度为0.01mm。

阀芯配合圆柱面的圆度和圆柱度均不超过0.003mm,各配合圆柱面之间的同轴度为0.01mm。

装配:主阀芯和阀体孔的配合间隙对16、25和32通径的阀应分别控制在0.008~0.015mm、0.012~0.02mm和0.015~0.025mm之间。

压力继电器

阀芯外圆及阀体内孔的圆度和圆柱度要求为0.003mm,二者配合间隙一般为0.08~0.012mm。

中心回转接头:

中心回转接头分解时注意不要损坏主轴上的密封滑动表面,拆卸密封、O 型圈和防尘圈时注意不能损坏密封槽。

中心回转接头装配:

(1)将防尘圈、O型圈和密封圈装到主体中,所有密封在装配时均要涂一点液压油,并向所有密封槽加注润滑脂。

(2)装入卸密封、O型圈和防尘圈后,在它的内侧(凸缘部分)涂上润滑脂。

(3)将主轴压装到主体上之后,固定锁紧板。

(4)装上底盖O型圈和底盖,按规定扭矩均匀拧紧内六角螺栓。

各油道需经压力试验,不得有渗漏。

斯特封概述由一个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阶梯形滑环和一个橡胶O形圈组合而成,O形圈提供足够的密封预紧力,并对PTFE滑环的磨耗起补偿作用。PTFE滑环摩擦系数小,动静摩擦系数相近。具有单向密封效果。适用于高低速往复运动及高压液压系统活塞杆密封,与导向环、支承环配套使用。活塞杆直径小于Φ30的规格,应采用分体沟槽。

工况条件工作压力:0~40Mpa 往复速度:≤15m/s 使用温度:-35~+200℃(取决于O 形圈的材质) 适用介质:液压油、汽、水材料阶梯形滑环材料为聚四氟乙烯PTFE+12-1#,O形圈材料为丁腈橡胶

格来圈,由一个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格莱圈和一个橡胶O形圈组组合而成, 格莱圈材料为聚四氟乙烯PTFE+青铜粉,O形圈材料为丁腈橡胶NBR。O形圈提供足够的密封预紧力,并对PTFE滑环的磨耗起补偿作用。PTFE滑环摩擦系数小,动静摩擦系数相近。具有双向密封效果。适用于高低速往复运动及高压液压系统活塞密封,与导向环、支承环配套使用。

特点:低磨擦阻力,无爬行现象;动、静密封效果均相当好;无粘滞现象;在有润滑和无润滑时性能均佳;沟槽结构简单;耐高压、工作条件适应性强;规格多,可适用液压缸最大直径2500毫米油缸孔径小于Φ40的规格,应采用分体沟槽。工况条件: 工作压力:0~40Mpa 往复速度:≤15m/s 使用温度:-35~+200℃(取决于O形圈的材质)适用介质:液压油、汽、水材料:滑环材料为聚四氟乙烯PTFE+青铜粉-12-1#,O形圈材料为丁腈橡胶NBR液压油缸用斯特封

装载机

分配阀

滑阀与阀体径向间隙不大于0.01~0.015mm。

弹簧压盖与安全阀套接触间隙不大于0.1mm。

流量转换阀

阀杆椭圆度及不柱度不得大于0.005mm。

阀杆与阀体间隙0.015~0.025mm。

双联齿轮泵

端面与前、后泵盖中间体端面间距离0.1~0.2mm。

油泵主动齿轮与中心凸台的跳动不大于0.05mm。

一对齿轮的宽度差不大于0.05mm。

齿轮端面与泵体的轴向间隙0.1~0.14mm。

变速操纵阀

阀杆与阀体孔椭圆度不大于0.005mm。

阀杆与阀体配合间隙0.01~0.02mm。

自卸汽车

齿轮泵

泵盖与泵体结合面不应有多于5道刮痕,每道刮痕宽不得大于1~2,深度不得大于0.5mm,不允许有从边缘直接指向中心的且与进油孔道、回油环槽连通的刮痕

齿轮孔与轴的径向间隙一大于0.25mm。

齿轮轴不直度不得超过0.015mm。

齿轮端面对其轴线的垂直度不得大于0.01mm。

齿轮与泵壳径向间隙0.05~0.20mm。

主、被动齿轮啮合齿隙0.15~0.2mm。

齿轮轴向间隙:有浮动端面轴承的齿轮泵为0.025~0.06mm,无浮动端面轴承而装有滚针轴承的齿轮泵为0.025~0.04mm。

控制阀

滑阀与阀套不柱度及椭圆度不得大于0.005~0.015mm,配合间隙

0.002~0.012mm。

液压缸

缸筒内表面椭圆度和不柱度不得大于0.05~0.1mm,缸筒端面对其轴线的端面跳动不得大于0.08/100活塞外圆与活塞杆的椭圆度及圆柱度不得大于

0.01~0.03mm。

活塞杆轴线的不直度不得大于0.1/200

汽车吊

Q2-5

柱塞泵

柱塞孔不柱度与椭圆度允差0.005mm,柱塞与孔配合间隙0.01~000.025mm。

带滑块的柱塞与斜盘的配合间隙0.2~0.4mm。

分配阀

阀体与阀赶的配合间隙0.01~0.015mm。

支腿液压锁阀体套与活塞间隙0.01~0.029mm。

限速压力锁与的滑阀与阀套配合间隙0.005~0.015mm。

油缸活塞杆在全长内弯曲度不得超过00.12mm。

Q2-8

主分配阀及支腿操纵阀阀体内孔不柱度与椭圆度允许为0.005mm,阀体与阀杆配合间隙0.1~0.15mm。

油缸活塞杆在全长内弯曲度不得超过00.12mm。

挖掘机

WY-100(W4-60)

径向柱塞泵

缸孔椭圆度与不柱度不得大于0.005mm,柱塞与缸体配合间隙

0.036~0.042mm。

曲轴轴颈与连杆的间隙0.1~0.146mm。

转子泵(W4-60)

定子与转子配合后转子低于定子0.01~0.02mm,转子和定子两侧面不平行度不大于0.01mm,两侧面对轴心线的不垂直度不大于0.01mm,两侧面的不平度不大于0.008mm。

前、后盖与转子接触平面不平度不大于0.01mm。

低速大扭矩油马达

柱塞与缸孔的不柱度和椭圆度不得大于0.005mm,配合间隙在

0.018~0.022mm。

配油轴与缸体的不柱度和椭圆度不得大于0.008mm,配合间隙在

0.028~0.032mm

配油阀芯与配油轴的不柱度和椭圆度不得大于0.005mm,配合间隙在

0.008~0.012mm。

多路组合阀阀孔及阀的不柱度和椭圆度不得大于0.002mm,配合间隙在

0.01~0.015mm。

工作油缸

活塞和活塞杆的不同轴度应在R0.02(W4-60为0.04),活塞杆的不直度在0.15mm。

油缸孔在200(100)内不直度不超过0.10mm,椭圆度和不柱度为

0.01~0.04mm。

活塞椭圆度和不柱度不得超过0.02mm。

缸筒与活塞配合间隙0.25~0.3mm。

工况选择阀

阀杆及阀体椭圆度及不柱度不得大于0.005mm,阀杆不直度在全长不大于0.005mm。

阀杆端面与阀杆中心不垂直度不大于0.005mm。

阀杆与阀体配合间隙0.01~0.012mm。

回转接头

套筒与接头体配合间隙0.08~0.10(W4-60为0.05~0.21)mm。

注:形位公差术语执行GB1183-80《形状和位置公差、术语及定义》的规定。圆度和圆柱度误差用两点法测量,其值为指示器读数最大差值之半,即原试行标准中椭圆度和不柱度数值的二分之一:同轴度、位置度及对称度误差,

分别为原试行标准中的不同轴度、位移度及不对称度数值的二倍,平行度、垂直度误差仍沿用相对值方法表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