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镇化 (56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2-2 城镇化 (56张)](https://img.taocdn.com/s3/m/37b0859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7.png)
人口数/万人 >1000 500~1000 100~500 50~100 <50
泰州 扬州
长 江
南京 镇江
常州 无锡
黄
南通
海
常熟泰州
黄
扬州 镇江
长 扬中
如皋
泰兴靖江江 南通 张家港
海门
南京 句容 丹阳 常州 江阴
金坛 无锡
常熟 太仓
溧阳
苏州 昆山
海 启东
宜兴
吴江
上海
湖州
嘉兴
嘉兴
桐乡
平湖
东
进经济发展。
0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 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 城镇中大型的住宅小区可以集中提供水、 电、气等资源,客 纳众多人口,满足人们日常休闲、购物等生活需求。
03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 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 城乡居住环境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
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 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如巴西等拉丁 美洲国家。
【补充】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
➢ 超前城镇化
➢ 滞后城镇化
➢ 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大
拉丁美洲的许多国
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 我国东部的自然禀赋(气候、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
成因 的推力
涨,交通拥堵;郊区基 础设施的完善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acca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9.png)
乡村与城市-教案标题: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两种环境中也会有所不同。
制定适合乡村和城市学生的教案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乡村与城市教案的制定、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资源利用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案的制定1.1 了解学生背景在制定乡村和城市教案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
乡村学生可能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市学生则可能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资源。
因此,在制定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背景差异,确保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1.2 设定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乡村和城市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应有所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3 制定教学计划在制定教案时,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同时,要考虑到乡村和城市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二、教案内容设置2.1 结合实际情况在设置教案内容时,要结合乡村和城市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内容。
乡村学生可能更感兴趣于与农村生活相关的知识,城市学生则可能更喜欢与现代科技、文化等相关的内容。
2.2 多样化内容教案内容应该多样化,既包括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
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3 引入跨学科知识在教案内容设置中,可以适当引入跨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跨越学科界限,拓展知识面。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
乡村和城市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2 注重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城市经典课件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城市经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abd345daef5ef7bb0d3c2b.png)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下面四个人的话分别反映了 区域之间哪些方面的联系。
(1) “下个月我们歌舞团要去澳门演出。”文化联系
(2) “喂!陈老板吗?我们这里需要一吨山东苹果,
图1-29 查询外地信息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物产联系
图1-30 不同区域的物资流动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5、结合图片说一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分别体现 在什么方面?
大学生在农村支教 文艺慰问演出 贸易投资洽谈会
人才联系 文化联系 经济联系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温州有哪些优势? ➢哪些劣势? ➢我们应在哪些方面加强与外
地的合作?
做生活的有心人,为社区和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社区小调查 区域差异产生交流的需要
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本地的优势劣势 区域间应加强联系、 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图1-31 不同区域的人员流动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人才联系
人教版七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 城市实 用课件 (PPT优 秀课件 )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1c9d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7.png)
乡村与城市-教案标题: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两种环境中也会有所不同。
制定适合乡村和城市学生的教案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乡村与城市教案的制定、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资源利用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案的制定1.1 了解学生背景在制定乡村和城市教案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
乡村学生可能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市学生则可能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资源。
因此,在制定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背景差异,确保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1.2 设定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乡村和城市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应有所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3 制定教学计划在制定教案时,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同时,要考虑到乡村和城市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二、教案内容设置2.1 结合实际情况在设置教案内容时,要结合乡村和城市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内容。
乡村学生可能更感兴趣于与农村生活相关的知识,城市学生则可能更喜欢与现代科技、文化等相关的内容。
2.2 多样化内容教案内容应该多样化,既包括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
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3 引入跨学科知识在教案内容设置中,可以适当引入跨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跨越学科界限,拓展知识面。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
乡村和城市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2 注重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预到教学活动中来。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城镇与乡村》参考教案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城镇与乡村》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b72b6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2.png)
第二节城镇与乡村【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2.懂得保护特色城乡景观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认识城镇与乡村的差异,理解其发展与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出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同学们看到的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乡村和城市,由人们的居住地农村和城市引入对本节课的学习。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8、99,并结合城乡景观图片及自己对城乡的了解进行讨论,比较城乡景观的主要差异(从房屋、道路、商店、医院、学校、农田、鱼塘、人口分布、自然景观的改变等方面去进行比较)。
(2)读教材P99思与学,思考形成城镇的条件。
(3)读教材P99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家乡的景观特征;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市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市、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学生交流探究,教师归纳总结。
(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101,回答下列问题。
(1)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2)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3)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4)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教材P101、102活动,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珍惜特色乡镇的意识。
学生交流探究,教师归纳总结。
四、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师生一起梳理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
高中地理《城市与乡村》课件
![高中地理《城市与乡村》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dc754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4.png)
高中地理《城市与乡村》课件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城市与乡村是两种明显的人类聚居形式。
本课件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和区别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什么是城市?城市是指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社会文化活动丰富的区域。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通常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
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1. 人口密集城市人口通常集中在相对较小的面积上,人口密度高。
这与资源集中、劳动力需求大等因素有关。
2. 经济发达城市往往是经济的中心,拥有广泛的商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
3. 交通便利城市交通通常比乡村更为发达,交通网络密集,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工具比较完善。
4. 社会文化丰富城市聚集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如博物馆、艺术剧场、音乐厅等,人们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三、什么是乡村?乡村是指地处郊区或农田周围的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乡村地区通常人口较少,社会布局相对简单,生活节奏较慢。
1. 农业为主乡村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通常从事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等活动。
2. 人口分散乡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密度低,农村人口多数分布在农田周围的村庄中。
3. 交通不便乡村地区的交通网络相对简单,交通工具较少,交通不如城市便利,通常都需要依赖农村公路或者乡村小道。
4. 生活节奏慢乡村地区的生活方式相对于城市来说更为悠闲,人们更注重农田耕作和家庭生活。
四、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城市与乡村作为人类居住的两种不同环境,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1. 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
这就形成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同时也导致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减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ffca982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9.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基本概念。乡村是农村地区的聚落,城市是城市地区的聚落。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以非农业生产为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乡村和城市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5.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乡村和城市发展的论文,可以从可持续性、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板书设计
-乡村:农村地区的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环境优美,人口密度低。
-城市:城市地区的聚落,以非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集。
2.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差异和原因
-发展差异:乡村发展缓慢,城市发展迅速。
-引导学生关注与乡村和城市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学术期刊等资源,以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动态。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周边的乡村和城市,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情况,增强对乡村和城市的直观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和城市主题的社会调查,如调查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就业情况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测试:在课程结束后,我将进行一次小测验,以评估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题将涵盖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如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发展差异和问题解决等。
2.作业评价:
-批改:对学生提交的作业,我将认真批改并进行点评。我将关注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和答案的准确性。在批改过程中,我将及时给出反馈,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提出改进建议。
-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在解决问题、合作和沟通等方面的表现,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021年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01:人在社会中生活(第2课时 乡村与城市)
![2021年浙江省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复习考点01:人在社会中生活(第2课时 乡村与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d9936738d15abe23482f4df6.png)
考点01:人在社会中生活(第2课时乡村与城市)一、单选题1.关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知识错误的是()A.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B.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C. 生活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D.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2.造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居民人口的多少B. 占地面积的大小C.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D. 地形和气候的差异3.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 )①水源充足②交通不便③资源丰富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北宋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和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分别是( )A. 商业聚落和生产聚落B. 商业聚落和农村聚落C. 生产聚落和城市聚落D. 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5.聚落居民的建筑是居民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创造的。
下列地区、建筑单与自然环境匹配正确的是( )A. 西亚——墙厚窗小——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B. 杭州——窑洞——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在夏季C. 云南——吊脚楼——全年气候炎热、降水稀少D. 北极——冰屋——寒冷多雨地形为山地6.古老村落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古村落被发掘并加以保护,其中位于陕西省西安郊的半坡村落遗址是距今6800-62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河谷阶地上营建的居住场所。
读“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及半坡原始村落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古文明时期的村落在最初选址时,人们一般不考虑的条件是()A.地形平坦B.土壤肥沃C.水源充足D.矿产丰富(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7.下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居民以茶树种植为主业。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①城市②乡村③从事农业生产④从事非农业生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该聚落最可能位于()A.宁夏平原B.内蒙古高原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8.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c8642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6.png)
《乡村社会学》:该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乡村的发展、乡村社会结构以及乡村问题,适合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乡村与城市的未来发展:让学生思考乡村与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让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弘扬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内容: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乡村与城市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村与城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作业反馈:
1.阅读材料: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乡村与城市的起源和古代城市的发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批改和反馈。
2.案例分析: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分析所熟悉的乡村或城市案例,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3.城乡差异调查: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城乡差异的调查,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批改和反馈,并给出改进建议。
4.保护乡村文化的建议: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关于如何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的建议,对学生的建议进行批改和反馈,并给出改进建议。
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环节,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城乡调查的实践活动,准备调查问卷、录音设备等器材,保证学生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乡村与城市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4837aca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6.png)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资源能够正常展示。
6.教学资源整合:将准备好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教学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乡村和城市的定义、特点和差异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他们对乡村和城市的描述、实例分析等方面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教师将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需要改进的学生,教师将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教学资源分发:在课前,将教材、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分发给学生,确保他们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8.教学资源反馈:在课后,收集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反馈意见,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乡村与城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乡村和城市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乡村与城市的奥秘。
总体来说,我认为本次《乡村与城市》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们对乡村和城市的特点和差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1.2 乡村与城市
![1.2 乡村与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d15e0b2b43323968011c92c6.png)
二、城市聚落: 1、城市的由来: 2、城市聚落景观的特点: 3、城市的功能: (1)各城市的特色与功能各异,表现在: (2)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 集中多种功能于一体。 4、城市生活: 5、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造成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往来在区域之间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 (井、泉、湖滨、 河畔等地)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资源丰富 (林、渔、矿 等地)
气候适宜
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带领族人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
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甲
●
丙
●
乙
●
聚落的建筑风格除了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吗?
区域交流: 经济交流 文化交流 信息交流
蛟川书院学生去香港演出 中国医生与美国同行共同 会诊病人
镇海中学老师到新疆支教
西湖藕粉销往美国 通过网络了解发生在其他 城市的事情
技术交流
人才交流
假如将超市里的外地产品剔除,将外来人员 赶出本地区,同时将本地区与其他地区隔绝 开来,不与任何地区进行区域的联系,你觉 得我们这个地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名称的来历
自主阅读 P11阅读 卡,说说 城市名称 的来历。
唐长安城
城市的起源
①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请你说说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景观?
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 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 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 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 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https://img.taocdn.com/s3/m/c93d69691ed9ad51f01df21e.png)
请同学们谈谈两幅图各自的景观特点。
类型 乡村
什么是聚落?(概念)
聚 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落
城市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 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 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你愿意居住在哪里? 为什么?
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
土壤肥沃, 适于耕作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井、泉、湖滨、 河畔等地)
(2)村落中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村落的房屋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 往往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就地取材,采取不同的建造 方式,于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3)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活动也各不相同, 人们的生活也各具特色
•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生活角色 互换节目,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 色,体验对方的生活。来自乡村的小明和来自城 市的小强进行了互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 们的生活……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就不同。为了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 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除超市之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本地与外地之间,还存在着别的方面的交 流与合作。你发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物产联系
图1-30 不同区域的物资流动
温州中学新疆部成立于2007年,每年接收四个班 的新疆内高班学生。努力创建符合新疆学生的教育、 教学模式,努力为祖国、为新疆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 的人才。
看着这些景观,和自己家乡比,小明 感受到不同了……
地区 内容
乡村
城市
自然景观
平房、周围有大片农田 高楼、交通便利、规模大 、交通不便、空气清新 、环境污染重 、环境优美
第五单元第二节乡村与城镇-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上课课件
![第五单元第二节乡村与城镇-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上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1600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9.png)
【地理悦读】 20世纪70年代,深圳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
【目标导航】 村。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如今的深圳已经
·能够运用图片和资料,描述城镇 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40多年
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来,深圳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
·能够举例说明聚落的形成、形态 为大都市,主要得益于哪些优势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一个占地只有0.1平方千米的小村庄,村民只有 600多人。随着京汉铁路与正太铁路的修建,石家庄逐渐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并成 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城市人口超过1 000万。读石家庄城市演变图,完成 9~10题。 9.促进石家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矿产资源 B.交通建设 C.旅游开发 D.军事防卫 10.石家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D ) A.聚落性质 B.聚落规模 C.聚落职能 D.聚落名称
项目 商业和公共 服务设施
景观
乡村 较少 周边往往有农田、果林、鱼塘、草场等
城镇 齐全 —
三、乡村和城镇景观及其变化 1.乡村景观并不是_一__成__不__变__的。一方面,位置、交通、资源等条件优越的乡村,随着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非农产业增多,乡村景观会逐渐变为_城__镇__景观。 另一方面,乡村景观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2.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居民不断增多,城镇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同时,随着建设用地的范围扩大,城镇规模也不断_扩__大__,逐渐发展成为_大__城__市__或特大城 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数量也会不断增加,逐渐演变成_城__市__群__。
(2023·无锡学业考)读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四幅景观图中,属于城镇聚落的是( D )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ab5f3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6.png)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然人地和谐的思想。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本学科有了一点感觉,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为主,重点强调如何阅读文本。
保持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学时重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学时难点影响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因素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不同的乡村图片导入,复习地图三要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
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讲授】归纳概括观看微课。
活动5【作业】练习巩固作业练习(省教研室作业编写统一作业)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市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分析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升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与分析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树立适应自学时重点城市聚落不同的功能。
学时难点人类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城市图片导入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学习教材文本和图册文本。
根据学法指导阅读文本。
活动3【活动】设疑解惑学生针对不懂之处提问。
活动4【活动】归纳概括观看微课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作业。
乡村与城市-教案
![乡村与城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58fab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6.png)
乡村与城市-教案引言概述:乡村和城市是人们居住的两种不同环境,每个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并提供一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的特点1.1 自然环境- 乡村地区通常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 农田和农作物的种植是乡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
1.2 社区关系- 乡村地区通常有较小的人口规模,社区关系更加紧密。
- 人们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特点。
1.3 生活方式- 乡村地区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注重休闲和放松。
- 乡村地区的居民通常更接近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
二、城市的特点2.1 城市规模- 城市地区通常有较大的人口规模和更高的人口密度。
- 城市是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2 城市设施- 城市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医疗设施和教育资源。
- 城市的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
2.3 多元文化- 城市地区有更多的人口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
- 城市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地,有丰富的艺术、音乐和美食。
三、乡村和城市的比较3.1 生活成本- 乡村地区的生活成本通常较低,房价和食品价格相对较便宜。
- 城市地区的生活成本较高,房价和日常消费开支较高。
3.2 教育资源- 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 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学生可能需要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3.3 就业机会- 城市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 乡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主。
四、教学活动4.1 乡村生活体验- 组织学生到乡村地区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区关系。
- 学生可以参与农田劳动,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过程。
4.2 城市探索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城市的主要景点和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和购物中心。
- 学生可以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小组活动,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的形成
城市聚落的特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很大不同。 (2)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3)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都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问题与思考:据图1—24,分析北京市拥有哪些功能区,分别给它们命名。 A: 大学和高科技园区 ,B: 商业区 ,C: 居民区 。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就不同。为了 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 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提问:区域之间的联系是否仅限于 物产?还包括哪些方面? 不是。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 技术和人才等方面
利用各种通信手段,很 容易查询某一区域的信 息,利于区域之间的交 流。
一到夏收的季节,我们 河南的收割机要开到河 北,帮助别人抢收小麦。
人口(人口数 人口数量少、 量、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小、 职业等) 农民
人口数量多、 人口密度大、 工人
二、往来在区域之间
想一想:
1.你经常逛超市吗?你最喜欢买 什么商品?这些商品是哪里出产的 呢?
山 东 花 生
山 西 陈 醋
杭 州 茶 叶
2、我们在超市里能买到各地生产的商品,这个现象说明 了什么问题?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社区是每个人感受日常生活的地方,而每个 社区都处于一定的区域中。这些区域,有的是乡 村,有的是城市。乡村和城市,有截然不同的景 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差异。
依山傍水,有大面积的农田和 旱地,生长着许多农作物
高楼大厦密集分布,交通网 络纵横交错。。。。。。
请同学们谈谈两幅图各自的景观特点。
1 城市乡村之间的交往: 城 市
乡 村
经济
信息
物资
技术
文化……
2 交流的区域可以包括: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小结:
区域间有差异,才有交流的必 要。一个区域的优势,可能正好弥 补另一个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 应该进行城乡社区交流,优势互补, 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繁荣。
乡村聚落:
即村落, 是乡村地区人 们的居住场所, 也是人们进行 生产和社会活 动的场所。
房屋建立在高山上是为了。。。。。。
房屋建立在水边是为了。。。。。。
乡村聚落的特点: (1)分布和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村落分布特点 洪涝区 高地上 自然环境特点 避免洪涝威胁
干旱地 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 区 的地方 资源不足
降水丰富, 地面潮湿 白天炎热, 昼夜温差大
(3)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 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生活也各具特色。 △问题与思考: 观察图1-21乡村生活照片,说一说不同乡村聚 落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差异,并给每幅图片拟一个 标题。
A图人们从事耕种耕作,是农村; B图人们从事捕鱼工作,是渔村; C图人们从事植树造林工作,是林场; D图人们从事放牧工作,是牧村。
讨论:儒岙镇应在哪些方面加强与外地的合作?
问题与思考:对比图1—17和图1—18,分析平原和山谷村 落的形态有什么不同?
平原地区村落密集多呈组团状, 山谷中村落多呈条带状 。
(2)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房屋建筑特点
云南傣 族民居 沙特阿 拉伯乡 村民居 竹木搭建而成, 往往悬离地面 具有墙厚、 窗小的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精神生活
购物、旅游、在外就餐、听音乐会
在校读书、上网。。。。。。
总结: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乡村 自然景观 以农田为主, 房屋稀疏 城市 高楼林立, 交通网络纵横交错 高,密集 类型多、 数量多、 非常便利
建筑物(高度、 低,稀疏 密度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公共实施(类 型、数量、便 利程度等)
类型少、 数量少、 不够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