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脑出血的CT诊断
CT诊断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n图文
通过注射造影剂,对脑血管进行精确的成像,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影像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无创性血管功能评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学资料进行 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发展无创性技术,对脑血管功能进行 评估,为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虽然MRI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优于CT,但由于颅脑外伤后常常伴随颅内出血或水肿 等继发性改变,这些改变在MRI上呈现的信号变化较为复杂,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因此,在急性颅脑外伤的情况下,一般不推荐使用MRI进行诊断。
颅脑外伤的X线诊断
总结词
X线诊断在颅脑外伤的诊断中已经逐渐被淘汰,因为其分辨率较低,无法准确 显示颅脑内部的损伤。
颅脑外伤影像学诊断的新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
通过CT扫描,对颅脑血管进行无创性成像,有助于诊断颅内血管损伤和出血。
核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MRI技术对颅脑进行多序列、多参数成像,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颅脑外伤,尤其是脑震荡和脑挫伤 。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诊断的新技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利用磁共振技术对脑血管进行无创性成像,能够检测脑血管狭窄、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等病变。
详细描述
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颅脑外伤的直接征象,同时还能显示脑水肿、颅内压增 高等继发性改变。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患者,CT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 后。
颅脑外伤的MRI诊断
总结词
MRI诊断对于颅脑外伤的诊断价值有限,一般不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详细描述
传统的X线平片检查对于颅骨骨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颅内损伤的诊断 能力有限。由于X线诊断的局限性,现在已经被CT和MRI等更先进的影像学检查 手段所取代。
脑出血CT诊断标准
脑出血CT诊断标准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介绍脑出血CT诊断的标准。
一、出血部位。
脑出血常见的部位有基底节、大脑半球、小脑、脑干等。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出血的部位,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二、出血形态。
脑出血的形态有多种类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等。
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出血的形态,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三、出血范围。
脑出血的范围大小不一,有的只是局部出血,有的则是广泛的脑出血。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血范围的大小,有助于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四、出血量。
脑出血的出血量大小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评估出血量的大小,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五、周围组织受累情况。
脑出血不仅会对出血部位造成损伤,还会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
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出血部位周围的组织受累情况,为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六、出血原因。
脑出血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高血压、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等。
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寻找出血的原因,指导后续的治疗和预防。
七、出血并发症。
脑出血常常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如脑水肿、脑疝等。
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脑出血CT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脑出血CT诊断标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对脑出血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大的贡献。
脑外伤、脑出血的CT诊断 PPT课件
男性,53岁,车祸,头部外伤。体检:浅昏迷, 瞳孔直径左侧 2mm,右侧3mm,对光反射迟钝。
CT诊断:右额、颞叶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河血南油。田总医院 lzw
伤后16天CT复查:血肿已吸收,现 仍见一高密度包膜 。
河南油田总医院 lzw
伤后43天CT复查:左额颞部已无异常密度改变。
河南油田总医院 lzw
伤后3小时CT平扫: 未见出血。
河南油田总医院 lzw
伤后2月,患者 觉头痛,逐渐加 重,遂到医院就 诊,予CT复查。 CT平扫:右侧额 颞顶部颅骨内板 下见半月形密度 稍高影,CT值: 32-50HU。范围: 12 x 2.5 x 7cm。 右侧脑实质、侧 脑室明显受压变 窄,左侧侧脑室 未见异常。 CT诊断:右侧额 颞顶部慢性硬膜 下血肿。
脑外伤、脑出血的CT诊断
河南油田总医院 lzw
一、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
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 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 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 慢性3种。
2、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 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 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 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 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半球表面。
河南油田总医院 lzw
2、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 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 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 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 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 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 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 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
河南油田总医院 lzw
双侧额叶多发散在及融合的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双侧侧脑室前角受压,中线结 构轻度右移,蛛网膜下腔呈窄带状高密度出血灶。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脑出血是指脑组织内发生的血液的非创伤性渗出,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影像学是一种重要的辅段。
本文将介绍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特点。
1. CT扫描CT扫描是脑出血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脑出血在CT图像上呈现为高密度灶,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其密度较周围正常脑组织高。
脑出血的密度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早期出血密度高,时间久远的出血密度逐渐降低。
通过CT扫描可以确定出血部位和范围,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对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 MRIMRI是另一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比于CT扫描,MRI能够提供更加详细的软组织解剖信息,并能够对脑出血的不同期别进行更准确的分析。
MRI图像上脑出血呈现为低信号灶,通常在T1加权图像上呈现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低信号。
MRI还能提供血管影像学信息,帮助评估出血的原因和有无血管畸形。
3.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种能够直接观察脑血管情况的影像学检查。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在血管内部产生高密度影像,从而能够观察到血管的位置、形态和管腔情况。
脑血管造影对于评估脑血管病变、血管畸形以及出血的原因十分有帮助,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诊断信息。
4. 磁共振血流成像磁共振血流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能够评估脑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
通过获得动态血流信息和灌注参数,可以提供脑出血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对脑代谢和供血不平衡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血流成像能够辅助判断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预后。
,影像学在脑出血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脑出血的部位、范围、时间和严重程度等信息。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有其特点和适应症,结合临床病史和体征,能够提高脑出血的准确诊断率,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但需要注意的是,影像学诊断仅为辅段,最终的诊断和治疗还需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和实际情况来进行。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8页
(2)征象 1)直接: 骨折线; 颅缝分离 2)间接: 气颅; 鼻窦可见液平、混浊; 脑脊液鼻漏(筛骨)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9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1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2页
三、颅内脑外积聚物
—血肿、积液脑室 主要相关于
为锐器伤,并: 头皮裂伤、头皮血肿 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气颅 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颅内外异物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6页
判别 板障静脉 不规则
对侧可见 终于静脉湖 血管沟 渐细 硬化边 颅骨内板 骨缝 走行 、部位固定 两侧对称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7页
2.颅底骨折 (1)特点 常合并颅盖骨折 多呈线形 常经过微弱处 在前、后颅凹,纵行;在中颅凹,横行 不常合并颅内血肿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6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7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8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19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2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21页
(二)硬膜下血肿—运动或冲击伤
1.急性硬膜下血肿—3天以内 (1)分型 单纯型-矢状窦旁顶部桥静脉
静脉窦 皮层静脉 动脉 复合型-脑挫裂伤引发 皮层静脉或动脉出血破入硬膜下腔 与冲击部位相关
第49页
(五)颅内积气
气颅—颅内外交通 硬膜外腔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脑室内 脑内
气体 密度 影像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50页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第51页
四、原发脑损伤
脑挫伤/脑裂伤/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穿通伤 脑白质剪切伤 脑干损伤 脑肿胀、脑水肿
脑外伤的CT影像表现
• 外伤引起。
• 自发性的:
Ø动脉瘤破裂(多见老年人)72%。 Ø动静脉畸形(青年人)10%。
• 脑表面小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血液流入蛛网 膜下腔内。
• 阻塞脑脊液的流出道出现颅内高压。
• 发病年龄在40-65岁,高峰期为50岁左右。
• 死亡率高,尤其是再出血后死亡率更高。
• 脑沟、脑裂、基底池或脑室内见高密度出血 灶。
• 提示开放性的颅脑损伤,如骨折与窦腔相 通,或者贯通伤。
• 颅脑术后。
• 弥漫性水肿,脑实质密度普遍降低,脑沟、 脑裂变浅甚至消失。
• MRI优于CT,可鉴别细胞毒性水肿和血 管源性水肿。
• 线样骨折。
• 凹陷性骨折。
• 颅底骨折:较难发现,蝶窦积液或积血常 提示有颅底骨折的存在;如果病人有较明 显的颅底骨折症状(如鼻漏、耳漏或者 “熊猫眼”),常规CT是不能除外颅底骨 折,应当进一步检查。
• 较大时占位效应明显,压迫同侧侧脑室,而对侧侧脑 室常扩张。
• 可以跨过硬脑膜反折的地方(硬膜下血肿不能),但 是不能越过颅缝,因为这些地方硬脑膜与颅骨结合很 紧密。• 可以将静脉窦与颅骨分开。源自• 75-95%伴有颅骨骨折。
• 血肿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10%为双侧。
• 通常是由于硬膜下间隙内的静脉破裂(桥静脉) 出血;常延伸至大脑纵裂池,但不跨越中线。
脑外伤的CT 影像诊断
• CT是用于评价脑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甚至优于磁共振。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
Ø出血。 Ø水肿。 Ø骨折。 Ø颅内积气。 Ø软组织损伤。
• 出血位于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呈“凸透镜”形。
• 通常是由于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破裂出血发展而来, 因此血肿位置多位于颞顶区。
• 颞骨骨折,是硬膜外出血最主要的原因,但不是绝对 的。
脑外伤CT
受伤部位的对冲部位 新月形 3形 范围广 常超过骨缝 不易越过中线
易向对侧移位 较少伴骨折
中线结构 不或轻度移位 颅骨骨折 常伴颅骨骨折
(3)脑挫裂伤 )
是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 脑挫伤是脑组织的水肿和肿胀 脑挫伤是脑组织的水肿和肿胀 脑裂伤是脑或软脑膜血管的断裂 脑裂伤是脑或软脑膜血管的断裂 两者多同时发生, 两者多同时发生,故称脑挫裂伤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
可见受压移位的脑皮层的强化,也见血肿包膜的强化, 可见受压移位的脑皮层的强化,也见血肿包膜的强化,可 脑皮层的强化 血肿包膜的强化 清楚的画出等密度血肿再内的轮廓. 清楚的画出等密度血肿再内的轮廓 增强扫描仅用于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 增强扫描仅用于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特别是对等 密度硬膜下血肿有帮助
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
contusion) ④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脑挫裂伤(
出血与水肿并存,呈高低混杂密度影。
(1)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较常见,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称为硬膜外血肿。较常见, 仅次于硬膜下血肿 [CT表现] CT表现 表现] 平扫: 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 平扫:为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密度均匀 伴有骨折,需用骨窗显示。 常伴有骨折,需用骨窗显示。开放性颅骨骨折时颅 板下可见积气。 板下可见积气。 占位效应, 血肿可见占位效应 中线结构移位, 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 形和移位 [诊断] 有外伤病史,CT显示颅骨下双凸形高密度,边界清 诊断] 外伤病史,CT显示颅骨下双凸形高密度, 显示颅骨下双凸形高密度 一般不超过颅缝 超过颅缝, 楚,一般不超过颅缝,可有骨折
脑出血的CT诊断课件
•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高血压病和动脉 硬化的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脑 小动脉破裂所致。最常发生于壳, 其次为丘脑、脑桥和小脑。这种好 发部位与豆纹动脉的外侧支-大脑出 血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易于破裂 有关。血肿及其周围水肿造成占位 改变。
• 【CT表现】
• 依血肿的演变过程分为急性 期、吸收期、囊变期。
• 急性期为新鲜出血,伴有水肿,有 占位表现。
• 吸收期血肿内红细胞破坏、血块液 化,周围形成含丰富毛细血管的肉 芽组织。
• 囊变期,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 囊腔,囊内为液体,无水肿,无Leabharlann 位表现。• 3. 囊变期
• 2月后,血肿形成低密度囊腔, 一般无强化、无水肿、无占位。 密度0-18Hu,边界清楚,伴有 附近脑萎缩,中线结构可向病侧 移位。可有脑积水。基底节区囊 腔呈新月形。
左 侧 基 底 节 区 血 肿
右侧丘脑血肿破入脑室
胼胝体血肿破入脑室1周+
脑干血肿
多发血肿吸收期
脑出血的CT诊断
• 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 脑梗塞、脑动脉瘤、血 管畸形、动静脉瘘、烟 雾病等。
•一、脑出血
• 脑出血指脑实质内出血。按病因 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大类。 后者由高血压、动脉瘤、AVM、 血液病、脑瘤等引起。出血后, 血液在脑内积聚形成血肿。脑实 质出血以动脉出血为多见,多见 于大脑半球。
颅脑外伤CT影像诊断
颅骨损伤
【诊断要点】 5.颅底骨折常合并于颅盖骨骨折,多以线形骨折为主,可以仅限于某一颅窝,亦可 横行穿过两侧颅底或纵行贯穿前、中、后颅窝,并常累及鼻窦或乳突气房,可引起 以下临床表现: 1)前颅窝骨折:常可引起脑脊液鼻漏或气颅,眼眶周围呈紫色淤斑(俗称熊猫眼), 有的还可引起嗅觉障碍、眼球突出、不同程度视力障碍。 2)中颅窝骨折:往往可以造成脑脊液耳漏,听力障碍和面神经周围瘫痪、耳后迟发 性淤斑,若骨折伤及海绵窦可出现伴随脑神经损伤征象,有的可引起颈内动脉假性 动脉瘤或海绵窦动静脉瘘。 3)后颅窝骨折:可以表现为颈部肌肉肿胀,乳突区皮下迟发性淤斑及咽后壁黏膜淤 血、水肿等征象。
颅骨损伤
【CT表现】 1.直接征象: 1)CT在骨窗像上能清晰显示较深的凹陷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及穿透性骨折,可以 了解碎骨片部位、范围、数目、大小,测量出凹陷性骨折的深度。但是对于无分离 的线形骨折或较轻的凹陷性骨折CT观察有时有一定的难度,要特别注意和血管沟、 颅缝及神经血管孔等结构区别。 2)可以发现并发的颅内外血肿。 3)CT检查易发现颅底骨折。 4)观察颅缝分离往往需要双侧对比,一般标准为双侧颅缝相差1mm以上、单侧缝 间距成人大于1.5mm、儿童大于2mm以上即可诊断。颅缝分离可发生于各缝,以 人字缝为多,常合并线形骨折。
颅脑外伤 CT影像诊断
颅骨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脑内损伤
颅骨损伤 颅骨损伤(skull injury)包括骨折和颅缝分离。颅骨骨折的 分类按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及颅底骨折;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 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按骨折的形态不同又可以 分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等。颅缝分离是颅骨损伤的 另一种形式,较为少见,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且常与线形骨折 合并发生。
脑血管疾病及颅脑外伤的CT诊断
基底节出血
11
丘脑出血
12
13
脑干出血
14
脑干出血
15
脑室出血
16
脑叶的血肿大部分血管畸形引起的
17
脑室内出血与脉络丛钙化可以区分
18
脑瘤卒中
19
脑出血的演变
• 急性期血肿呈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 CT值可达80HU,此为血液凝固、血清吸收、细 胞堆积所致 • 发病后数天,血肿开始溶解吸收,血肿边缘密度 降低,边界由清晰转为模糊。3-4周后,可转为 等密度,脑室内血肿则吸收较快 • 血肿吸收期,其周围可有毛细血管和神经胶质细 胞增生而形成略高密度的包膜,可呈环形强化, 可出现”牛眼征”
20
脑出血的演变
• 几个月后,小血肿CT上可看不到痕迹,较大的血 肿则可形成边界清晰的近水样密度的囊腔 • 血肿周围的脑水肿也呈动态改变,开始时水肿为 薄薄的一层,2-3周时最宽,此可能为溶解的血 肿边缘与脑水肿合在一起所致,脑水肿于第三周 后开始减退。与水肿和水肿有关的占位效应,也 呈同样的动态过程,发病后2-3周达到高峰,其 后逐渐减轻
2
腔隙性脑梗死
3
梗死6小时内,局部脑沟显示不清 梗死24小时后呈现大面积低密度区
4
5
5-1、13
6
出血性脑梗死(梗死后脑出血转化) 5-15、6-16
7
蛛网膜囊肿
8
枕大池囊肿
9
脑出血
• 常继发于动脉硬化、高血压、动脉瘤和血 管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外伤和肿瘤等也 可继发脑出血。 • 发生率顺序:基底节区---脑干---小脑---皮 质下脑白质
46
47
48
36
37
38
颅脑外伤的CT、MRI诊断
CT+MR: ⑴开始CT可正常 ⑵20%~50%有异常 脑干、灰白质交界处点状小出血灶,脑肿胀 ⑶复查时上述改变更明显 ⑷MR T1——改变不明显 T2——多灶性高信号灶(灰白质交界处) ⑸如出血明显 T1——有出血的信号改变 T2——年余后,有灶状低信号改变 脑萎缩
⒉脑皮质挫伤 在脑外伤中多见,外伤机理同前脑皮质表浅部 针尖大,线状出血。 部位:脑回→硬膜嵴,骨嵴处多见颞极,脑下表 面,侧颞皮质额极,脑回顶叶凸面。
脑出血
T1WI
T2WI
等、或低 高、或低
灶周水肿
无 有(高)
急性颅内出血 等信号 恶急性内出血 高信号 慢性 高Ⅰ
高Ⅰ与水肿之间见低信 号条,灶周低信号环
⒋混合性血肿 指外伤后,颅内形成两种以上的血肿 硬膜下+脑内 硬膜外+硬膜下 硬膜外+脑血 或三种并存
⒌脑室内出血
⑴脑室内积血 可源自周围的出血破入脑室内 或室管膜出血破入脑室内 或脉络丛出血所致
慢性硬膜下血肿 颅骨内板下新月表,或梭形, 混杂密度或低密度影
MR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信号改变,随期岭而异,与脑内,EDH相 仿 急 性 : 完 整 的 RBC 中 全 有 去 氧 血 红 蛋 白 → T2 缩 短 →T2→低信号区 T1→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等信号 占位效应 亚急性:去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溶血 形成T1缩短→高信号 形成T2缩短→高信号(此在CT上为待密度) 慢性:早期慢性SDH同亚急性信号改变 中晚期→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化→血红素 T1→信号仍高于脑脊液 T2→高信号
⑹CTA、MRA、DSA可见颈内A--海绵窦瘘 眼上V显影,增粗。
2.外伤性夹层动脉瘤 CT: ⑴颈动脉出现2种密度 可出现小月牙形稍高密度 ⑵供血区——脑梗塞 ⑶CTA、MRA——颈动脉血管变窄 夹层 ⑷DSA——血管狭窄,闭塞
脑外伤的CT与MRI诊断
精选ppt
8
Company name
注意
• 线型骨折与正常颅缝、血管沟、板障静脉 及变异的多余颅缝相鉴别:颅缝对称、两 侧有光滑的边缘。
精选ppt
9
Company name
三、硬膜外血肿
1、临床与病理 (1)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2)发生于损伤部位。 (3)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 (4)血肿范围局限,不跨越颅缝。 (5)典型血肿呈双凸透镜形。 (6)多不伴有脑实质损伤。 (7)昏迷—清醒—昏迷。
1、临床与病理 (1)血肿积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2)血肿位于受伤同侧或对侧。 (3)无颅骨骨折或骨折位于受伤处。 (4)常合并脑挫裂伤。 (5)血肿范围广,多位于额颞部,跨越颅缝。 (6)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7)急性期——持续昏迷;
亚急性期、慢性期—症状出现较晚。
精选ppt
23
Company name
脑外伤的CT与MRI诊断
精选ppt
1
分类
颅脑损伤: 头皮软组织损伤 颅骨损伤 颅内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积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组织损伤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弥漫性脑损伤
精选ppt
2
Company name
颅脑损伤影像学检查程序
急性期首选CT检查 亚急性期、慢性期及对脑干损伤的显示可 选用MRI检查
精选ppt
10
Company name
2、影像学表现 CT: (1)颅骨内板下方梭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锐利。 (2)可有占位效应。 (3)多伴有邻近部位骨折。 (4)血肿压迫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死。
精选ppt
11
Company name
MRI: (1)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 (2)亚急性期:高信号。 (3)慢性期: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后3小时CT平扫: 未见出血。
伤后2月,患者 觉头痛,逐渐加 重,遂到医院就 诊,予CT复查。 CT平扫:右侧额 颞顶部颅骨内板 下见半月形密度 稍高影,CT值: 32-50HU。范围: 12 x 2.5 x 7cm。
右侧脑实质、侧 脑室明显受压变 窄,左侧侧脑室 未见异常。
CT诊断:右侧额 颞顶部慢性硬膜 下血肿。
2、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 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静脉 源形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 形成晚,CT扫描时血肿可能溶解,表 现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少数病人 受伤时无症状,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 血肿,这时作增强后扫描可显示血肿 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于等密度硬膜 外血肿的诊断。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 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 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 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 能衰竭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在
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 关。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 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 血红蛋白浓缩。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 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 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 为双凸形高密度影。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 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 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
伤后2月,患者觉头痛,逐渐加重,遂到医院就诊,予CT复查。
CT平扫: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见半月 形密度稍高影,CT值:32-50HU。范围: 12 x 2.5 x 7cm。右侧脑实质、侧脑室明 显受压变窄,左侧侧脑室未见异常。 CT诊 断:右侧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
二、硬膜外血肿
病因病理
1、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 占颅内血肿25%-30%,主要以急性发 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 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 近,经常伴有骨折。由于骨折损伤脑 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 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 导致血肿。
男性,68岁,头痛2天,以后脑为主,伴左下肢无力,无明确 外伤史。
CT诊断:右额、颞、顶部慢性 硬膜下血肿。
病史:男性,56岁,自觉右侧肢体肌力下降,伴麻木不适半月,逐渐加重。 一个月前曾有头部轻微碰伤史,但具体经过不能回忆。
CT平扫:左额及颞顶叶见新月形略高密度血肿影,左 右及前后径为2.5X12.7cm。左侧脑室受压变形右移, 中线右偏约1.2cm,且密度增高,鞍上池闭塞,中脑 受压变形。 CT诊断: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
3、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 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 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 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 4、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 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 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 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 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 包裹 。
3、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 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 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因其在 CT片上仅是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 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 遍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 健侧移位。
男性,62岁。在家中不慎摔倒,头 部受撞击,当时有短暂昏迷,其后 无明显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脑外伤、脑出血的CT诊断
一、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
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 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 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 慢性3种。
2、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 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 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 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 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半球表面。
临床表现
一般常有明显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 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 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 呼吸、脉博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 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 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 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 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2、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 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 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 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 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 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 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 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
2、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 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 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 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 侧或双侧。
3、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 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 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 成,l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 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 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男性,65岁,被摩托车撞倒,头部着地,呕吐多次。
左侧颞顶叶颅骨内板下见新月状及带状高密度影,2小时后复查:左侧侧脑 室受压,中线结构右移。CT诊断:左颞顶部硬膜下血肿。
男性,80岁,右侧肢体乏力1天。2个月前曾跌倒,头部着地,当时 无不适。
左额、颞、顶部见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 混杂密度区,内侧为低密度区,外侧为 高密度区,系病灶部分软化,左侧侧脑 室受压,中线结构右移。 CT诊断:左 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硬脑膜外血肿绝大多数(85%)都有典
型的 CT特点: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 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 100HU;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 形的低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 鲜出血(较凝血块的密度低),并与血块退 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少数血肿可呈半 月形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可通过分离的骨折 缝隙渗到颅外软组织下;骨窗位常可显示骨 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