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公虞世南成就

合集下载

五绝之臣虞世南

五绝之臣虞世南

五绝之臣虞世南五绝, 这是唐太宗对虞世南的称赞, 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唐太宗说, 一个人只要有其中一绝, 就足可称为名臣, 而虞世南是这五绝都具备了。

皇帝对自己的臣子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因此, 认识这位虞世南, 于官于民, 显然都是有价值的。

虞世南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 558 年) , 越州余姚( 今浙江省余姚市) 人。

余姚虞氏是当地一个望族, 从三国时起直到唐代, 虞氏就出了许多名士, 如三国时的经学家虞翻, 东晋时的文学家虞喜, 南朝宋朝时的书法家虞稣, 等等。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 任南朝梁朝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 任南朝陈朝的太子中庶子, 叔叔虞寄任南朝陈朝的中书侍郎。

虞寄无后, 便将他过继过去, 所以虞世南的字叫伯施。

从字面上看, 大约便是伯伯送给的意思。

虞世南和他的哥哥虞世基,成人后都是当时文坛上的大腕级人物。

虞世南的天赋如何, 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在学习上的勤奋, 史书上却是多有记载的。

小时, 他随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法师学习书法。

智永和尚不仅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书法的传人, 在当时的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地位。

虞世南跟这样的名师学习, 已是得天独厚, 而他为了学成书法, 其刻苦用功, 也非常人所及: 数年之间竟不下楼一步, 仅写废了的毛笔,就装了一大瓮。

晚上上床睡了, 学习仍不停止, 一有心得, 就用手指在被子上划, 结果被子也被他划烂了好几床。

经过这样刻苦的学习,他的书艺终至大成。

后来, 他和哥哥虞世基一道又跟随顾野王学习了十多年。

古语云: 名师出高徒。

这个顾野王, 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顾野王( 519—581) , 字希冯, 吴郡人, 博学多才, 既是个大画家, 又是个训诂学家, 还是个大史学家。

进入南朝陈朝后, 任国史博士, 主修梁史。

他著的《玉篇》一书, 是我国现有的一部最早的楷书字典, 也是我国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虞世南书法散论

虞世南书法散论

虞世南书法散论翁志飞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虞世南师承、与唐太宗的交往、书学理论的梳理,了解其书风产生的原因、经过及取得的成就意义!关键词:智永唐太宗兰亭实践虞世南(陈永定二年——唐贞观十二年558—638)字伯施,会稽余姚人,官至秘书监永兴公。

书法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或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家。

《新唐书•列传二十七•虞世南》云:“帝(太宗)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虞世南存世作品主要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贤兄帖》、《郑长帖》、《诏书帖》、《积时帖》、《摹<兰亭序>帖》、《破邪论》(传)。

基本上都是碑刻和刻帖。

《汝南公主墓志铭》多带有米芾笔意,可能为米所临,《摹<兰亭序>帖》也是传为虞摹。

这些都为谈论虞世南的书法带来很大的难度,总使人有雾里看花之感。

虽然如此,总还有一些零星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还原虞书,感受他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

一、关于师法释智永释智永,俗姓王氏,名法极,浙江会稽人。

大约生于梁武帝年间,圆寂于隋炀帝即位初年,身历梁、陈、隋三代,活了近百岁。

(约公元505—605)冯武《书法正传》云:“智永为羲之七代孙,妙传家法,为隋唐学书者宗匠。

住吴兴永欣寺,登楼不下四十余年,积年临书千字文,得八百本,江东诸寺,各施一本。

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 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取而瘗之,号退笔塜。

”虞世南于公元564—575十年间,在会稽受学于吴郡顾野王,朱关田认为《旧唐书》:“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

”即此时。

以之推算,智永当时约60至70岁,而虞世南是7至18岁。

智永应处于书风成熟老辣的时期,现存智永唯一墨迹为藏于日本的《真草千字文》,载于其天平年间的《东大寺献物帐》,王国维《东山杂记》云:“日本小川简斋藏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墨迹,盖当时所书八百本之一,行款与关中石本相同,其行笔全用右军家法,而往往有北朝写经遗意。

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

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

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胡迪军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今属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虞荔之子。

少与兄世基同受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瞻博。

入隋为秘书郎,入唐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663年)授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次年进封县公,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

世南貌儒谨而中抗烈,议论持正。

唐太宗李世民重其才,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

虞世南青年时期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习书法,尽得二王之法,其楷书笔致圆融遒丽,外柔内刚,初看似温和有余,再看则筋骨内含。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他的书法上接魏晋之绪,下启盛唐之风,与欧阳询同步书坛,并称“欧、虞”,为初唐书法巨匠。

后人对虞世南的书法评价很高,如唐李嗣真《书后品》云:“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鵷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虞书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

”清刘熙载《书概》云:“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

”虞世南著有文集三十卷,《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三卷,其中《书旨述》、《观学篇》、《笔髓篇》等几篇书学理论论述精到,尤为世人所重。

传世书法作品有《夫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破邪论序》及刊入《淳化阁帖》中的《去月帖》、《大运帖》、《潘六帖》等。

在初唐时期的书坛上,虞世南与欧阳询可谓是旗鼓相当的两位书坛巨擘,欧阳询比虞世南年长一岁,二人同在隋朝为官,又同时从窦建德的东夏王朝归降秦王李世民,并一同参加太宗时期设立的弘文馆任书学教师,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二人既是同僚又是好友。

在当代,欧阳询在书法上的地位要超过虞世南,但事实上,在整个唐代,虞世南的书风影响远在欧阳询之上,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人的评论中获知。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虞世南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虞世南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北周(558年—581年)、隋(581年—618年)、唐(618年—638年),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虞世南,隋大业初授秘书郎。

入唐,太宗引为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

贞观七年(633)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永兴”。

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谥文懿《旧唐书》卷七十二及《新唐书》卷一百零二之本传云:“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

……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

与欧阳询、褚遂良。

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

《书断》卷中列其隶。

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

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

”《宣和书谱》卷八以为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群书理要》五十卷、《兔园集》十卷等,另有诗文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四卷。

虞世南生平虞世南身体文弱,博闻强志。

少年时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

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的简介虞世南,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唐肃宗时期的江西临川,其家族为南朝宋南昌王萧铣的后代,因此也被称为“萧氏”。

虞世南是唐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司马光、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和同僚。

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末年的动荡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成为了唐末五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和政治家。

虞世南早年就读于当时的著名学府岳麓书院,精通诗词、文学等学科,并且深受兵法、经学等学科的影响。

唐德宗时期,虞世南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从此,他历任吏部侍郎、戎州刺史、左拾遗、太子中允等职务,而在唐朝末年,他还曾担任东光军节度使和张家口节度副使等职务。

虞世南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干和清廉,被人们赞誉为“清廉虞侯”。

虞世南不仅在政治生涯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一生著作颇丰,所写的文学作品涉及了诗、文、赋、骈文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钱塘湖春行》、《滕王阁序》、《题梅庵壁》等多首名篇佳作。

虞世南的文学风格清新俊逸、情感真挚,寓意深刻而富有启迪性,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深邃的思考和优美的文学修养。

此外,虞世南还善于书法,他的“虞体”书法风格秀逸清新、脱俗高远,被誉为唐代书法的代表之一,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虞世南的政治生涯和文学成就都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尊重。

他一生遵循诚信廉洁的原则,坚持正直正义,拒绝了任何形式的贿赂、行贿,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少数秉持官德的清官之一。

虞世南还关注国家的安宁和民生福祉,并曾于唐代末期发动过“宅田革命”,提出了“主僕异业”的制度,鼓励农民生产,开垦荒地,改善社会经济状况。

虽然虞世南的一生在唐朝末年受到了许多战乱和动荡的影响,但他的才华和真诚的信仰使他在这个时代中脱颖而出。

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思考,成为了唐末五代文学和政治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虞世南《陕本虞永兴孔子庙堂碑》,唐太宗最爱的楷书

虞世南《陕本虞永兴孔子庙堂碑》,唐太宗最爱的楷书

虞世南《陕本虞永兴孔子庙堂碑》,唐太宗最爱的楷书
关于书法,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最爱: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那你又知道太宗最爱的楷书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位书法家的楷书有如此绝妙。

这位书法家叫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我们将要介绍的是他的楷书——《陕本虞永兴孔子庙堂碑》北宋拓本,宋代王彦超摹刻本。

因石在陕西西安,谓之“西庙堂碑”,又称陕西本。

《孔子庙堂碑》的点画非常简约,但并不简单。

初看似乎没有什么“技法含量”,露锋起笔,回锋收笔。

仔细观察其线条像天生的美人不施粉黛、不事雕饰,却精神内敛、端庄典雅。

尤其是一些主笔画,如长撇、长捺,请爽而劲健;横折处用转笔法,线条厚实、遒劲,是对“外柔内刚”的最好诠释,所有这些全得力于篆法用笔。

篆法用笔,在唐楷中本就寥寥无几,而像虞世南在《孔子庙堂碑》中运用的如此纯熟、自如,更属凤毛麟角。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

初唐书法家虞世南传[精品]

初唐书法家虞世南传[精品]

初唐书法家虞世南传早期生活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生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

他是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祖虞检,萧梁时,任始兴王府咨议,父虞荔,陈朝时,任太子中庶子,均为知名之士。

他继承家学,少年时,同兄长虞世基受业于吴郡名儒顾野王名下,勤奋好学,精思不倦,对经学、文学都有较深的造诣。

在文学上仿效当时名家徐陵,徐陵称赞他的文风深得自己的旨趣,由此知名。

同郡人智永禅师,继承其先祖王羲之书法,在当时负有盛名,虞世南又拜他为师,得到他的真传,并有所创新,擅长书法之名更超过了文学。

陈文帝天嘉年间,征召虞世南为建安王法曹参军,后主至德年间,转调西阳王友。

陈朝灭亡后,虞世南、虞世基兄弟从建康到了长安,都以擅长文学获得声誉,当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时代的二陆。

那时隋炀帝杨广为晋王,听说虞氏兄弟很有才学,同他的兄弟秦王杨俊争着聘任他们为王府属官,结果晋王依仗权势把他们招致门下。

炀帝大业年间,任用虞世南为秘书郎,后转起居舍人。

炀帝虽然爱重他的才学,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于逢迎,所以不肯重用,十年之久仍然是七品官。

虞世基却因善于阿谀奉承,得到宠信,官至内史侍郎,颇有权势。

虞世南素来勤俭清廉,过着清贫生活。

隋末,虞世基随同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虞世南则随宇文化及到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

后他被窦建德擒获,任用为黄门侍郎。

归唐以后窦建德所建农民政权覆灭后,虞世南归唐,被任用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秦府文书。

秦王为太子后,升任他为太子中舍人。

太宗即位后,转著作郎,仍兼弘文馆学士。

虞世南以年老,多次请求致仕,太宗不许,升迁为太子右庶子,辞谢不就,转秘书省少监,贞观七年,升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

八年,晋爵县公。

太宗器重虞世南学识的广博,每逢处理政事后有闲暇时间,便同他共观经史,互相议论。

他虽是一个体弱多病容貌儒雅的文人,但是秉性刚正不挠,每当太宗向他询问时事,或同他议论古代帝王政事的得失时,他都能直言敢谏,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意见。

将相故事-虞世南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擅长什么?

将相故事-虞世南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擅长什么?

将相故事-虞世南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擅长什么?虞世南,字伯施,是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越州(浙江省)余姚人。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虞世南算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物了,远在陈、随二代都做过官,到了唐朝时,他已经完全上了年纪,但是唐太宗还是颇为喜爱他,引为秦府参军,又授宏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文翰,后来又担任著作郎,但是虞世南已年近古稀,多次想辞官,李世民不许,于是封他为永兴县子,后加封为永兴县公,所以世人也称虞永兴,虞世南的书法成就很高,也是老生常谈的内容,这里就不多赘述。

政治上,虞世南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李世民喜欢逗逗他,《新唐书·虞世南传》中记载,唐太宗曾经作宫体诗,命虞世南接着和诗。

虞世南谏道:“陛下作的诗诚然工巧,但诗体并不雅正。

皇上所喜爱的,必然有人去效仿、发挥。

我担心这种诗体传开,天下风靡流行,所以不敢奉命和诗。

”太宗说:“我是试试你而已!”于是赐给世南五十匹丝帛。

不愧是老年人,已是不惑之年,看事情看得挺开,指出问题也是一针见血,而且没有任何顾忌。

唐太宗几次想外出狩猎,虞世南都直言谏止,说大唐初定,频繁外出狩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李世民都没有责骂他,反而采纳意见、嘉奖他。

有一次,太宗叫世南把《烈女传》写在屏风上,当时世南手头无书,靠默记书写,却没有写错一个字。

由此可见他的博学,墨水很多。

太宗常常称赞世南有五项是独一无二的: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

德行和忠直排在前位,这是因为皇帝对他的评价,自然也是更偏向于品行的方面,虞世南的诗歌造诣也很高,一次,李世民的四子魏王李泰做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因此,这首诗叫做《奉和咏风应魏王教》:“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虞世南的笔髓论

虞世南的笔髓论

虞世南(de)笔髓论虞世南(五五八年——六三八年),唐初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初仕南朝陈及隋,终入唐.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博学善文辞,尤工书法.为人耿直不阿,常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器重,称其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其书胎息智永,妙得其体,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风神萧散,自开面貌.相传他勤於学书,卧时常在被中划腹练字,作字不择纸笔,都能如志.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或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家.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笔髓论一卷,兼论用笔法及行草各体书写规则.此文所述,一方面讲真、行、草各体(de)用笔,另一方面讲书法艺术(de)神韵,“契妙”一节,尤为精髓.虞世南指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求神韵于法外,可谓深得书法三昧.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首段、指意一篇,文字于虞世南雷同者甚多.叙体---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锺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辩应---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滞故也.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指意---用笔须手腕轻虚.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乾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释真---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疾不徐,得之於心,应之於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於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风摇於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於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毫蕝,按转易也.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上抢,掠锋下开,牵撇拨 ,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转腕之状矣.释行---行书之体,略同於真.至於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於轮扁.”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释草---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蹙旋转锋,亦如腾猿过树,逸蚪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於狂逸,不违笔意也.羲之云: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能越,或连或绝,如花乱飞,若雄若强,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则已.又生锋,任毫端之奇,象兔丝之萦结,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契妙---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於妙.心神不正,书则攲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於妙也.且如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於至道,则书契於无为,苟涉浮华,终懵於斯理也.笔髓论说(de)是啥意思文字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de)根本,也是国君(de)政令所由出.黄帝之史仓颉仿山川江海(de)形状、以及龙、蛇、鸟、兽蹄这之迹,创立六书.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国车不同轨、书不同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与秦文不同(de)、尔后定有八体,但中间出现了不少并讹错误,经过多次改变,然而,书法虽历经种种变迁,却从未谈及用笔(de)微妙.汉末蔡邕、张芝,及魏晋之际(de)索靖、钟蒜这些人,及后来(de)卫瓘、王羲之等,精微境地,都是由于自己在书法上造诣很深,用笔达到(努力钻研)领悟其中奥秘得来(de).人(de)心,是全身(de)主宰,好比一国(de)君王,运用起来,奥妙无穷,所以称之为君.手是起辅佐作用(de),好比君王(de)丞相,应该竭尽力量辅佐君王,所以称之为臣.力是供任命驱使(de),半点也不能违抗,要掌握一定(de)分寸,保留绰绰有余(de)势能.笔管好比军队里(de)将军、元帅,处于调动兵力作战(de)地位,掌握生杀大权,必须虚心接受意见,坚持节制,还要不露锋芒.笔毫等于作战(de)士兵,听从将帅(de)命令,接受命令后,行动不能停滞不前.字好比城池,城池有大有小,大城池不能空虚,小城池不能孤立.用笔时羊腕必须轻松而空虚.虞安吉说:不理解书意(de)人,一点一画都要求像一个物体或像临摹(de)原本,这样反而显得笨拙,还能成为书法吗用笔过于迟缓就没有筋了,过于迅速就没有骨了.如果用侧笔就迟缓不流畅,结果写出(de)字就肉多骨少;用竖笔就毫端太直,写出来(de)字显得干枯,露出骨来.领悟了其中(de)道理,就可以做到笔画虽粗却能锋颖锐利,笔画虽细却能强壮有力,长(de)时候也不觉得它是多余(de),短(de)时候也不嫌它有什么不足之处.一枝笔长不过六寸,用手捉住笔管不过三寸,写真书一寸、行书二寸、草书三寸,执笔时指头宜齐、用力要均匀,手掌要虚,以便于运转.王羲之说:在柔软(de)纸上书写,要用笔毫硬(de)笔;在坚实(de)纸上书写,要用笔毫柔软(de)笔.所谓强(de)要让它弱,弱(de)要让它强,就是这个道理.用笔或迟或速,或虚或实,要像古时候轮扁研轮子那样,不快不慢,心里想要做成什么样子,手就能把它做出来,心手相应,(方法和技术自然就在其中,)这种奥妙是无法用口说出来(de).笔触落在纸上,拂掠(de)或轻或重,好像浮云遮蔽在晴朗(de)天空;波撇勾截,好像轻微(de)海风摇荡在碧波上.气势像奔腾(de)马,也像朵钩.轻与重(de)变化在于心(de)运用,巧妙则在于手腕(de)适应.这样看来,(写正楷)它(de)体裁像八分而笔势如同章草.不过各有各(de)情趣,不管是大是小,都要有空灵虚散之致.(写真书时)它(de)笔锋要圆转,毫端要小,这样就容易按转运笔.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不但是真书一体如此,篆书、草书、章草、行书、八分等等,也应当依靠腕部运笔(de)技法自始至终保持笔力(de)雄健,掠过毫端向下开展,牵撇拨勒涩进如锥画,笔锋转动时,如果是行、草,可稍微帮助手指头作钩距转动手腕之状.行书(de)书体,和真书大略相同.不过在运用顿笔和挫笔时要气势雄伟,像凶猛(de)野兽搏击吞噬一样;执笔运笔一进一退,(要)像秋天(de)老鹰攫取食物,迅速出击.所以当覆笔抢毫之际,要按住笔锋,牵动手腕,这样就能做到或笔意紧敛、或笔意开展,回旋曲折,舒展自如.所谓旋毫不绝,是指向内运转笔锋而言.再加上掉笔联毫,就像玉石存在裂纹和斑点,其纹理出自天然.也像游丝在天空宽松自如、起伏行进,又像蛛网粘附在墙角,它是有劲(de),又是悬空(de).王羲之说:“游丝断了又接上,任其自然,很像庄子书上写(de)轮扁.”王羲之又说:“(作行书)每写一点一画,都要用悬笔运转,使笔锋开展,自然强健有力.”草书就是放纵心意,任其奔放,覆腕旋转收夔,笔管要悬起来,笔锋要合拢,用柔软(de)长毫表现出笔意开展(de)效果.左为外,右为内,有起有伏,连绵纤卷,收揽作吞吐归纳之状,运笔时笔锋藏在点画中间不外露.既要像舞蹈家那样挥动长袖,让它飘拂盘旋;又要像悬崖峭壁上垂挂(de)藤条那样,弯弯曲曲盘旋不已.运笔旋转收蹙,也像山涧间跳跃(de)猿猴,从这棵树上跳到那棵树上;像有角(de)龙在水里游动;像战场上(de)勇士追赶逃敌;像烈火燃烧在广阔(de)原野,有时体势雄强不可压抑,有时笔势奔腾不可停止,总之要狂逸奔放,不违反笔意.王羲之说:超过篙山、华山也不为高,从悬崖深涧飞越而过也没有什么不可以(de).时而连绵,时而中断,像落花随风乱飞.但雄姿与逸意如果不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有好处.可以慢慢引起兴致,心情潇洒自如,下笔自然迅疾,还要让笔锋(de)起伏连续、相互承接跟随人(de)兴致,直到兴尽才停下来.还可用簇锋着纸产生迟涩(de)效果,好比笃萝兔丝牵蟠在树,把方形削去棱角变成圆形;好比多钩(de)篆书,有(de)像蛇形,有(de)像兵阵.兵阵是变化多端(de),所以字体也是变化多端(de);就像流水和烈火,来势不一,很难确定它向哪儿伸展,没有固定不变(de)形状,所以说字是没有固定体势(de).字虽然有它(de)基本结构和结构(de)内在规律,在具体创作时,结字、运笔和用墨(de)风格却没有一定(de)限制.遵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阴阳二气(de)运动规律,体察万物然后使字成形,通过书法来表达人(de)性情和自然变化(de)规律,也没有固定不变(de)程式.所以把书法和最高(de)道德理想、市美理想相联系,就进入了“道”,它是很神奇、很微妙(de),它与人(de)天赋和灵性相通,不可以用力量来求得.创作中(de)巧妙灵活,必须是心有所领悟,不可能用眼睛来取得.字(de)形体,好比眼睛(de)视线.眼睛所看到(de)有限,如果固守字体(de)基本结构它就是固定不变(de),眼睛所看到(de)有远有近、各不相同,好比水盛在方形(de)器皿中就成方形、盛在圆形(de)器皿中就成圆形,岂是水本身所能决定(de)运笔之妙可以拿水作比喻,字体(de)结构变化可以拿方圆作比喻.双眼所见相同,但隔得远和隔得近看起来就不一样了,由此可以明白字体结构(de)不变性和可变性.每个字各有不同(de)姿态,这是由心来决定(de);心能领悟到心以外(de)东西,这样才合于妙用.比如铸铜做成镜子,镜子(de)明亮不等于是铸工(de)视力;通过书法来表达感情,书法(de)美妙不等于是毛笔(de)美妙.必须使心澄清安定,构思才能达到非常微妙(de)境界;灵感来了,思维才能无所不通.又如同鼓瑟作曲,美妙(de)乐声随着鼓瑟者(de)意兴发出;提笔作字,潇洒(de)字体随着笔锋(de)运转而出现.学习书法(de)人,内心(de)领悟达到最高深(de)境地,那么在书法创作上也就进人了自由创造(de)“无为”境地.如果稍微涉及世俗(de)浮华,最后必然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一、虞世南书法积时帖二、虞世南楷书大运帖释文世南闻大运不测,天地两平;风俗相承,帝基能厚;道清三百,鸿业六超;君寿九宵,命周成算;玄无之道,自古兴明.世南.虞世南楷书,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称之为帝基帖.宋人刘次庄在法帖释文中说:“大运帖玄无之道,大观讳“玄”字末一点,以宋太宗小字“玄朗”故.高宗临兰亭于天朗气清,“朗”字亦阙“月”中两小画.”有人将该帖(de)局部和虞世南较为可靠(de)孔子庙堂碑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结字风格(de)惊人一致.三、虞世南行草书法疲朽帖拓本,×43厘米,淳化阁帖卷四收录,上海博物馆藏.释文:疲朽,未有东顾之期,唯增慨叹.今因使人指申代面,必得力也.。

隋唐十大著名书法家

隋唐十大著名书法家

隋唐十大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杰出书法家。

少受学于顾野王,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

书法亲承智永传授,妙得其体,笔致圆融遒逸,外柔内刚。

人谓其书法得王献之规范。

唐太宗称赞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初唐杰出书法家。

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初学王羲之,后渐变其体。

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一家,人称“欧体”。

八体皆能,尤以楷书为最工,行书也为一时之绝。

其碑刻有《九成官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等。

存世墨迹有《梦奠帖》、《张翰帖》等。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人。

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

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学王羲之。

楷书有隶法,瘦劲疏朗,自成一家,行草亦自成风格。

传世碑刻有《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圣教序》等。

李邕(公元678。

747年),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杰出书法家,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书法初学王羲之,尤得力于王献之,擅长行书,笔力雄健,气度舒缓,纵横开合,风采动人,有“书中仙手”之称。

存世碑刻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他提倡创新,反对简单模仿。

孙过庭(公元648—703年),字虔礼,富阳(今浙江杭州西南)人,自称吴郡(苏州)人。

唐杰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草书学王羲之。

张怀瑾对他极其推崇,说他“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

著有《书谱》,阐述楷、草二体,有许多精辟见解。

张旭,字伯高,吴人,杰出书法家,官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

工书,每大醉呼喊狂走,然后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

故谓之“张颠”,又称“草圣”。

颜真卿学他,怀素继其法并有所发展。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物介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物介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物介绍展开全文1、房玄龄[唐] 唐朝十八大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古代十大名相,唐朝宰相(579~648)•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纯正儒生,跟随秦王十年艰辛征战;终生“效父清白”的饱学之士,辅佐太宗二十载稳任首宰。

房玄龄智能高超、功勋卓越、地位显赫。

但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

“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赞言。

作为一名雅士,他颇具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勋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详细]2、杜如晦 [唐] 唐朝十八大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宰相(585~630)•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

字克明。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

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不久,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内英才云集,日后于已不利,就以朝廷名义把许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从秦王府中调去外地任职。

房玄龄当时对李世民讲:“府僚去者虽多……[详细]3、长孙无忌 [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宰相(594~659)•中国唐代宰相。

字辅机。

河南洛阳人。

其祖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

父长孙晟,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

无忌善于谋划,从小就和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世民征伐,参与机密。

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与房玄龄等同为宰相。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废太子李承乾,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地位决策立晋王李治。

二十三年,太宗病危,他和……[详细]4、尉迟恭 [唐] 唐朝名将(585~658)•尉迟恭(公元585年——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人。

青年时以勇武闻名乡里,参加了刘武周起义军,并和宋金刚率军南下,陷唐晋阳、浍州,大败李渊军队,俘虏了永安王李孝基及独孤怀恩、唐俭、于均、齐世良等5名唐将。

虞世南:李世民称其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

虞世南:李世民称其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

虞世南:李世民称其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

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兰亭序》唐代虞世南摹本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孔子庙堂碑》唐虞世南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

《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去月贴》拓本行书虞世南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

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破邪论》虞世南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

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

《蝉》虞世南李世民曾称赞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忠谠(忠诚正直)、友悌(能与兄弟相友爱)、博文(通晓古代文献)、词藻(诗赋)、书翰(作书)。

文房四宝仿宣纸水写布毛笔字帖套装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兰亭序行书欧阳询柳公权书法临摹字贴王羲之-兰亭序-水写布毛笔字帖¥38购买琪轩文房文房四宝套装毛笔砚台笔山笔墨纸砚徽墨印章笔架歙砚毛笔书法练习蓝色B款¥98购买。

虞世南生平故事

虞世南生平故事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出身于陈朝,后随陈朝灭亡而入隋。

他在隋文帝时期担任秘书郎,后又为炀帝所赏识,升任内史舍人。

他与唐太宗的关系非比寻常,曾是太宗的文学侍从,并曾在唐太宗的要求下,传授书法给皇子们。

唐太宗时期,虞世南升任秘书监,后又担任礼部尚书。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五言诗。

他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齐名,并称为“十八学士”。

虞世南的书法也很有成就,他的书法在当时被认为是“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贞观十四年(640年),虞世南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唐太宗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虞世南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都被后世所推崇,他的书法被誉为“虞体”,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虞世南去世后,他的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仍然被后人所传颂。

在唐代,虞世南的书法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时的书法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虞世南的书法风格被称为“虞体”,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虞世南的文学作品也被后人所传颂。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赋、文等多种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意境优美,是虞世南的代表作之一。

虞世南的学术成就也非常显著。

他对历史、文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他的著作《北堂书钞》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类书,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虞世南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都被后人所传颂。

他的书法风格和文学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的简介
虞世南(541年-594年),字安仁,南北朝隋朝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出生于南朝梁朝义阳(今安徽亳州),祖籍为南朝宋朝的会稽(今浙江绍兴)。

虞世南以《隋书》名满天下,成为世界历史文献中早期优秀的志书。

《隋书》是隋朝官修正史,共有60卷。

虞世南仅仅耗时三年完成了《隋书》的撰写,史称“虞氏家书”。

之后,虞世南曾担任隋朝尚书右丞、左仆射等职位。

虞世南身为文人政治家,其文笔矫健有力,作为大历史家,其隋唐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虞世南的成就被历来学者称赞,他也和他的作品一样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学子之一。

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

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

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唐初书法家,文学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

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他是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祖虞检,萧梁时,任始兴王府咨议,父虞荔,陈朝时,任太子中庶子,均为知名之士。

他继承家学,少年时,同兄长虞世基受业于吴郡名儒顾野王名下,勤奋好学,精思不倦,对经学、文学都有较深的造诣。

在文学上仿效当时名家徐陵,徐陵称赞他的文风深得自己的旨趣,由此知名。

同郡人智永禅师,继承其先祖王羲之书法,在当时负有盛名,虞世南又拜他为师,得到他的真传,并有所创新,擅长书法之名更超过了文学。

陈文帝天嘉年间,征召虞世南为建安王法曹参军,后主至德年间,转调西阳王友。

陈朝灭亡后,虞世南、虞世基兄弟从建康到了长安,都以擅长文学获得声誉,当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时代的二陆。

那时隋炀帝杨广为晋王,听说虞氏兄弟很有才学,同他的兄弟秦王杨俊争着聘任他们为王府属官,结果晋王依仗权势把他们招致门下。

炀帝大业年间,任用虞世南为秘书郎,后转起居舍人。

炀帝虽然爱重他的才学,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于逢迎,所以不肯重用,十年之久仍然是七品官。

虞世基却因善于阿谀奉承,得到宠信,官至内史侍郎,颇有权势。

虞世南素来勤俭清廉,过着清贫生活。

隋末,虞世基随同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虞世南则随宇文化及到聊城。

后他被窦建德擒获,任用为黄门侍郎。

历史人物虞世南的简介

历史人物虞世南的简介

历史人物虞世南的简介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人物虞世南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人物虞世南的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虞世南的书法代表作品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等。

虞世南的生平简介虞世南身体强健,博闻强识。

少年时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

十余年勤学不倦,学到紧要处,累旬不盥栉。

尤喜书法,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友善。

智永精王羲之书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传授下,妙得其体,圆融遒丽,外柔内刚,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传统。

他与当时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优者。

他写的《孔子庙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

唐太宗非常喜爱虞世南的字,并经常临写。

相传有一天,唐太宗书“戬”字,但戈字还没有写好,正好虞世南进见,即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

唐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说:“朕学世南,尚近似否? ”魏征看后说:“戈字颇逼真。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 虞世南一生经历了南朝的陈、隋和初唐三个时代。

陈文帝知世南博学,召为法曹参军。

陈朝灭亡,与兄世基同入长安,做了隋朝秘书郎,后迁起居舍人。

虞世南传原文和译文

虞世南传原文和译文

虞世南传原文和译文虞世南传原文和译文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世南传文言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虞世南传虞世南,越州余姚人。

出继叔陈中书侍郎寄之后,故字伯施。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时寄陷于陈宝应,世南虽服除,仍衣布饭蔬;寄还,乃释布啖肉。

至德初,除西阳王友。

陈灭,与世基入隋。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

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

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

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

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问焉。

伯宗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以礼焉。

’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

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

后汉灵帝时,青蛇见御坐。

晋惠帝时,大蛇长三百步,见齐地,经市入庙。

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此所以为怪耳。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虞世南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其书法刚柔并重,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永兴公虞世南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仕隋为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

授青光禄大夫,谥文懿。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

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

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精通书法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

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

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

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

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

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

隋朝的诗人之虞世南

隋朝的诗人之虞世南

隋朝的诗人之虞世南姓名:虞世南字号:字伯施民族:汉性别:男生卒:(558--638)籍贯: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学识:文学家、书法家。

家庭出身:官宦之家,陈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虞世基弟。

主要经历:初仕隋,官至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

十二年辞官,授银青光禄大夫。

代表作品:《奉和出颍至淮应令》、《怨歌行》等作品欣赏:《奉和献岁燕宫臣》履端初起节,长苑命高筵。

肆夏喧金奏,重润响朱弦。

春光催柳色,日彩泛槐烟。

微臣同滥吹,谬得仰钧天。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

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

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沈。

邗沟非复远,怅望悦神襟。

《奉和幸江都应诏》南国行周北,稽山秘夏图。

百王岂殊轨,千载协前谟。

肆觐遵时豫,顺动悦来苏。

安流进玉舳,戒道翼金吾。

龙旗焕辰象,凤吹溢川涂。

封唐昔敷锡,分陕被荆吴。

沐道咸知让,慕义久成都。

冬律初飞管,阳鸟正衔芦。

严飚肃林薄,暧影澹江湖。

鸿私浃幽远,厚泽润凋枯。

虞琴起歌咏,汉筑动巴歈。

多幸沾行苇,无庸类散樗。

《门有车马客行》财雄重交结,戚里擅豪华。

曲台临上路,高门抵狭斜。

赭汗千金马,绣毂五香车。

白鹤随飞盖,朱鹭入鸣笳。

夏莲开剑水,春桃发露花。

轻裙染回雪,浮蚁泛流霞。

高谈辨飞兔,摛藻握灵蛇。

逢恩借羽翼,失路委泥沙。

暧暧风烟晚,路长归骑远。

日斜青琐第,尘飞金谷苑。

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襦。

如何守直道,翻使谷名愚。

《怨歌行》紫殿秋风冷,雕甍白日沉。

裁纨凄断曲,织素别离心。

掖庭羞改画,长门不惜金。

宠移恩稍薄,情疏恨转深。

香销翠羽帐,弦断凤凰琴。

镜前红粉歇,阶上绿苔侵。

谁言掩歌扇,翻作白头吟。

虞世南人物介绍

虞世南人物介绍

虞世南人物介绍虞世南人物介绍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人,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有关人物介绍,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人物生平笃志勤学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

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

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

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遵守礼法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7] ,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

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

到了守丧期满除服,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他的叔父虞寄被陈宝应捕获,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

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

二虞入京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阳王友。

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

当时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

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

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

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

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13] ,虞世南又被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
虞世南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其书法刚柔并重,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永兴公虞世南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
仕隋为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

授青光禄大夫,谥文懿。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

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

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
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

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
上卷第三十六)。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精通书法
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
学习书法的。

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

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

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

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

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

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褚遂良和薛稷。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传世作品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

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

楷书35行,每行64字。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

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

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

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

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汝南公主墓志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

纸本,行书18 行,共222字。

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

明王世贞评此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

”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

”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

相传唐太宗临右军书法,写到“戬”字时,虚其“戈”令世南补之,然后拿给魏征看。

魏征说,圣上之书惟“戈法”逼真。

可见虞世南书法造诣之深了。

《汝南公主墓志》前几行确实与虞世南的楷书风格相
一致,具备了含蓄深沉,外柔内刚,凛然不可犯的风度。

可惜后半部则流于荒率,疑为伪作,不无道理。

此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除了以上两件作品其它尚有《昭仁寺碑》、《破邪论序》、以及散见于刻帖的《大运帖》、《用笔赋》、《书指述》、《演连珠》、《景纬成象》、《孔有新制帖》、《积时帖》、《朝会帖》、《瘦朽帖》、《临乐毅论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滞帖》等。

这些碑帖中,有些是伪作,有些是集碑文钩摹而成,可信的为数甚少。

虞世南摹兰亭序
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
“定武本”。

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

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

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
104方,另有半印5方。

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历之宝”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

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

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
府等处收藏。

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

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永兴公虞世南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