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研究细菌的实验技术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培养方法微生物培养是一种用于研究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方法:1、固体培养基培养法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加入凝固剂,使培养基成为凝固状态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防止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流失,同时也可以使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生长繁殖,方便观察和检测。
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培养。
2、液体培养基培养法液体培养基是一种不添加凝固剂的培养基,使培养基呈液体状态。
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在培养液中自由悬浮生长繁殖,可以充分接触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液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微生物培养,如发酵工业中制备各种发酵产品。
3、半固体培养基培养法半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使培养基成为半凝固状态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可以固定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同时也可以使微生物在半固体表面生长繁殖。
半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和生长情况。
4、厌氧培养法有些微生物需要在无氧或低氧分压条件下生长繁殖,因此需要采用厌氧培养法。
厌氧培养法一般采用密闭容器或厌氧手套箱中进行,可以提供无氧或低氧环境。
在厌氧培养法中,需要使用专门的厌氧培养基和厌氧菌株,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5、富集培养法富集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高浓度微生物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特殊成分,如高浓度营养物质、抑制剂等,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目标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
富集培养法一般用于从自然界或工业生产中分离特定种类的微生物。
微生物培养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还需要注意无菌操作、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细节,以保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是微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能够将目标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培养。
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培养细菌和真菌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它们可以用于各种生物学实验、药物研发和生物工程等研究领域。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详细介绍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验室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1.选择培养基:常用的细菌培养基有富尔顿培养基、LB培养基和三碱培养基等。
选择适合所研究的菌种的培养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2.准备培养基:根据选定的培养基配方,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
通常需要加热至沸腾以溶解培养基,并在冷却后加入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其他细菌的污染。
3.菌液接种:将所选的细菌菌株从培养基中接种到含有相应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可以用铅笔或石墨棒在培养皿底部作标记。
4.培养温度:不同细菌对培养所需的温度有不同要求。
常见的细菌一般在25-37摄氏度下培养,但有些特殊菌株可能需要较低的温度或特殊培养条件。
5.培养时间:培养时间因菌种而异。
能够使细菌菌落生长至可见的大小可能需要24小时以上。
6.培养皿的选择和处理:常用的培养皿有琼脂糖平板、琼脂糖管和琼脂糖深培养皿等。
在使用培养皿前,务必高温高压灭菌杀菌以避免外源菌株的污染。
7.无菌操作:培养细菌时,需要进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这包括使用无菌器材、消毒培养环境和正确处理实验物品等。
8.菌落计数和分离:在进行某些实验时,需要对细菌菌落进行计数。
为此,可以使用显微镜和细菌计数室等设备。
如果需要分离不同的细菌菌株,可以使用传代分离法或斑点分离法等。
二、培养真菌的方法:1.选择培养基:真菌培养基的选择与细菌培养基类似,常用的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玛丽培养基和云芝培养基等。
根据不同的真菌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非常重要的。
2.准备培养基:根据培养基配方准备所需的培养基。
常见的方法是将配方中的成分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并在经过滤消毒后冷却。
3.真菌接种:可以将真菌菌丝块切割成小碎块,接种到含有培养基的琼脂糖培养皿中。
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报告

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报告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报告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反应。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不同细菌菌株与抗血清的凝集反应,以评估它们之间的免疫关系。
以下是实验的具体步骤和结果分析。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细菌菌株、抗血清、玻片、显微镜等。
2. 在玻片上滴加一滴细菌悬液。
3. 在相邻位置滴加一滴抗血清。
4.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上的细菌和抗血清的凝集反应。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凝集反应的程度:不同细菌菌株与抗血清之间的凝集反应程度各不相同。
有些菌株与抗血清之间几乎没有凝集反应,表明它们之间的免疫关系较弱。
而有些菌株与抗血清之间的凝集反应非常明显,说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强的免疫关系。
2.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实验结果还显示,凝集反应的特异性较高。
即使是与相似菌株的抗血清接触,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凝集反应。
这表明细菌与抗血清之间的免疫反应是高度特异的,对于不同的细菌菌株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3. 凝集反应的影响因素:凝集反应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细菌菌株的特性、抗血清的浓度、温度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观察凝集反应的变化,以进一步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
4. 细菌与抗血清的相互作用:凝集实验的结果反映了细菌与抗血清之间的相互作用。
细菌表面的抗原与抗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导致凝集反应的发生。
这种相互作用是免疫系统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通过凝集细菌,使其更容易被免疫系统清除。
细菌玻片的凝集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研究细菌免疫关系的方法。
通过观察凝集反应的程度和特异性,我们可以评估不同细菌菌株之间的免疫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
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免疫机制以及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凝集实验只是研究细菌免疫关系的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和技术来全面了解细菌的免疫特性。
此外,实验中的细菌菌株和抗血清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具体研究的目的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琼脂平板培养法:因培养基不同,琼脂平板法分为选择性培养基检测法和显色培养基检测法。
选择性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选择性抑制剂来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生长;显色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以菌落颜色区分目的菌落与非目的菌落。
2.显微镜镜检法:将待测样品中的微生物富集后,于油镜下直接计数。
显微镜镜检法通常与琼脂平板培养法结合使用,通过琼脂平板培养法对菌落进行定性分析,再用显微镜进行定量计数。
3.微生物测试片检测技术:一般情况下,微生物测试片由印有网格的聚丙烯薄膜和覆盖有培养基和显色物质的聚乙烯薄膜组成。
待测样品经过处理后可直接接种在微生物测试片上,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使固定在测试片上的显色物质与待检微生物生长产生的特异性酶发生显色反应,形成有颜色的菌落,通过对这些菌落进行计数便可实现检测。
微生物常用实验3篇

微生物常用实验第一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
通过染色方法,使细菌变得可见,便于观察形态、结构、数量等特征,有利于研究其生长、代谢、致病性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介绍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细菌涂片1.取出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细菌菌落,用不锈钢嵌片环沿中心点轻压一下。
2.将嵌片环中的菌落涂匀于无菌载玻片上,制备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片。
3.待载玻片上的细菌涂片晾干,并用火焰消毒。
二、涂片染色1.用火焰将铺有细菌涂片的玻片烤干。
2.将烤干的玻片浸入甲醇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3.将玻片浸入碘酒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4.将玻片浸入乙醇中,使背景颜色褪去,再用水漱洗。
5.将玻片浸入洋红染色液中,染色时间不超过1分钟。
6.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大小、聚集情况、颜色等,有助于鉴定细菌种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第二篇:厌氧培养实验厌氧菌是一类生长需要在完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
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厌氧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厌氧菌对于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介绍厌氧培养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厌氧培养基制备厌氧培养基是进行厌氧菌培养的关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培养基,并在其中加入培养菌株所需的配方和其他适宜的添加剂。
2.将培养基分装到无菌针筒或暗口瓶中。
3.在体积的一半至三分之二处加入去氧剂(一般为Thioglycolate或Dithiothreitol)。
二、厌氧细菌接种与培养1.准备厌氧细菌培养物的接种种子。
一般情况下,把生长适应在厌氧条件下的细菌进行分生处理来获得设计数量的细胞,并将其重新悬浮在与培养基相同的缓冲液中。
2.在无氧条件下接种厌氧菌,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可以通过使用瓶盖和橡胶塞的局部替代或全封闭气密容器的方法来实现无氧条件。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1.样本收集:通常采用微生物标本采集套装,如采血培养瓶、骨髓培养瓶、尿培养瓶、分泌物培养瓶等。
不同类型的标本要按照不同的采集方法进行采集,以确保样本的纯度和无污染。
2.样本处理:在获得样本后,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血液样本要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红细胞和血浆/血清。
尿液样本要进行离心去除悬浊物等。
3.细菌培养:将已处理的样本分别接种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并在适当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通常常规培养采用的培养基包括血浆琼脂、麦康凯琼脂等。
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特殊细菌可能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
4.细菌鉴定:对培养出的菌落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如观察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然后进行革兰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是否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
根据初步鉴定的结果,可以选择进一步的生化试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如氧化/发酵试验、羟基酸钠试验、目标序列扩增等。
最终确定细菌的种类和特征。
5.药敏试验:对已鉴定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药敏试验通常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肉汤稀释法,通过观察菌落的生长抑制区域大小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6.结果分析和报告:根据细菌培养和鉴定的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判断。
最后将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总的来说,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包括了样本收集、样本处理、细菌培养、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顺序和方法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测定细菌数量的方法

测定细菌数量的方法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以及人和动物的体内。
测定细菌数量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定细菌数量的方法。
1.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最基本的测定细菌数量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悬液中的细菌数量,并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相应的浓度。
直接计数法需要专业的显微镜和显微镜计数室,比较繁琐且耗时,但是结果较为准确。
2.厌氧培养法厌氧条件下的细菌繁殖速度较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可见的菌落。
利用厌氧培养法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细菌形成的菌落数量来测定细菌数量。
该方法适用于对厌氧条件下的细菌进行测定。
3.过滤法过滤法是利用特定的滤膜或滤片来筛选细菌,并将细菌附着在滤膜上。
通过将滤膜放置在含有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细菌可以在培养基上生长。
最后,可以通过观察滤膜上的菌落数量来测定细菌数量。
过滤法适用于水样、空气样以及其他液体样品。
4.光密度法光密度法是利用细菌悬液的浑浊程度来测定细菌数量的一种方法。
当细菌繁殖增多时,细菌悬液的浑浊度也会增加。
可以使用光密度计来测量细菌悬液的浑浊度,然后通过校正曲线来计算细菌数量。
5.蛋白质测定法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合成蛋白质。
通过检测培养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间接测定细菌数量。
该方法适用于较大规模的细菌培养,可以通过常规的蛋白质测定方法来进行测定。
6.PCR方法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利用DNA复制技术来测定细菌数量的方法。
通过选择特异性的引物和荧光探针,可以选择性扩增目标细菌的DNA 并进行测定。
PCR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适用于检测特定种类的细菌。
综上所述,测定细菌数量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实际应用的要求、样品特性以及实验条件等因素。
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进行细菌数量的测定。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朊粒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过敏、肿瘤、痴呆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出现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对病原体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
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
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学诊断已不再局限于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J。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省时、无污染、结果精确,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
1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以染色、培养、生化鉴定等为主,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1.1直接涂片镜检病原微生物体形体积微小,大多无色半透明状,将其染色后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等。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简便快速,对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适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诊断。
直接涂片镜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在基层实验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
1.2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时间,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同时处理批量样本。
抗菌抗病毒常用实验研究方法

抗菌抗病毒常用实验研究方法细菌、病毒性疾病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尤其是近两年来,由冠状病毒引起的SARS及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给动物及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人所共知的"由于各种疫苗的不断出现,虽然一些细菌、病毒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其治疗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新型中药抗菌、抗病毒制剂已成为巫待解决的问题。
1、常用的抗菌方法1、1稀释法1、1、1试管稀释法培养基内抗生素的含量按几何级数稀释并接种适量的细菌,经孵育后,观察能引起抑菌作用最低抗生素浓度,称最低抑菌浓度(MIC)为该菌对药物的敏感度。
稀释法所获得的结果比较准确,常被用作校正其他方法的标准。
如以下黄贝贝等的青钱柳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和黄利权等的火绒草的抗菌活性研究的实验方法:1、应用试管稀释法,测定青钱柳提取物对试验菌的抑菌效果,检验不同浓度下青钱柳提取物对细菌、霉菌的抗菌作用。
结果:青钱柳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孢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不明显;对黄曲霉、烟曲霉等霉菌的抗菌作用不明显[1]。
2、采用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了火绒草水煎液、水提醇沉液、醇提物、醇提石油醚部分、醇提乙酸乙酯部分、醇提正丁醇部分、醇提水溶部分等7种提取物对大肠杆菌C83882、大肠杆菌C83903、大肠杆菌C83914、沙门氏菌C79-20、金黄色葡萄球菌Newbould S-305、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等6株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试验结果表明,火绒草醇提物及其石油醚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对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为0114 mg/ml生药浓度,MBC为0127 mg/ml生药浓度,而其它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火绒草醇提正丁醇部分和水溶部分对3株大肠杆菌和1株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为2170 mg/ml生药浓度,MBC为2170 mg/ml 生药浓度,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2]。
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

常用的细菌检测方法细菌是一种微小的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它的身影,它属于细菌域,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类生物。
细菌的形状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状。
我们每天都在和细菌打交道。
据研究,未清洗的手部其细菌可高达80万个。
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可能存在细菌。
细菌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很大,一方面,细菌是很多疾病的病原体,比如肺结核、肺炎、脑膜炎、骨髓炎等,另一方面,我们经常会用到细菌,比如酸奶生产、废弃物和废水处理、一些抗生素的生产等。
细菌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检测细菌的方法吧。
一、生化检测检测细菌运用该方法比较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们都知道细菌可以对各种基质进行代谢,之后会有一定的产物,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生化的方法来对这些产物进行检测,运用该方法可以更明确地分辨出细菌的种类。
生化的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1)碳水化合物代谢实验,因为在微生物合成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就是氮,碳水化合物实验也就是看细菌在不同的无机氮的情况下,细菌的生长情况,这也是检测细菌的一个重要指标。
(2)碳源和氮源利用实验,该实验也就是细菌对单一的碳源进行鉴定,这种实验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一般是培养基为枸橼酸盐时会用该方法,这种培养基会被细菌利用作为一种碳源,之后培养基会由酸性变为碱性,从而产生一定的碳酸钠,这时如果用到ph指示剂测试时,颜色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淡绿色变为深蓝色,该实验运用也是较为广泛。
(3)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实验,蛋白质也是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的种类在分析蛋白质时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过程也是不一样的,过程主要就是,蛋白质首先是被细菌胞内酶分解为短肽,然后蛋白质再渗入菌体内,之后肽类就被胞内酶转化成了氨基酸。
(4)各种酶类实验:该实验的重点是细菌在进行生化实验之后,看是否有酶类的生化特性,再用ph指示剂观察颜色的变化,各种反应体的变化,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加入尿素酶的实验等。
请简述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

请简述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
微生物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内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微生物是指一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不被肉眼所能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研究的目的是为深入探究微生物的生态、生理、代谢,进而为人类健康、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支撑。
以下将针对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进行简述。
一、培养技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
培养技术通过通过将微生物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气氛、营养物等)使微生物不断繁殖生长,从而得到微生物的纯种培养。
通过纯种培养,可以进一步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物化学性质、生理特性等进行研究,也为微生物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细胞生物学技术微生物研究中,细胞生物学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细胞结构、形态、运动、分裂、增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
细胞生物学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染色、光学显微镜、电镜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从而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三、基因技术基因技术是现代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
基因技术可分为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基因表达、基因工程等多个方面。
通过基因技术,可以对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度研究,为后续的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实验支持。
四、生化技术生化技术是微生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方向。
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是生化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包括荧光素醇途径、巴布斯龙烷途径、气体吸收途径等。
利用生化技术,可以深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为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微生物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五、分子学技术分子学技术包括许多微生物研究领域提到的技术,例如PCR、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流式细胞术、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谱仪分析等。
分子学技术通过对微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进行解析,进一步扩展了微生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一、引言细菌培养是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通过培养细菌,我们可以研究其生长特性、代谢途径、致病机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本实验旨在通过培养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例),观察其生长过程,并分析培养条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营养琼脂培养基- 大肠杆菌菌种- 恒温培养箱- 培养皿和试管- 移液管、移液器等实验仪器2.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将营养琼脂培养基装入试管中,加热至溶解,再反复煮沸,使其无菌。
2) 接种菌种:在无菌条件下,将大肠杆菌菌种转接到试管中的培养基中,轻轻摇匀。
3) 培养条件设置:将含有菌种的试管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置为37摄氏度,培养时间为24小时。
4) 观察菌落:使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试管中是否出现菌落,并对其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描述。
5) 记录观察结果:将观察到的菌落特征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分析菌落数量:使用计数板或显微镜进行细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计算细菌密度。
三、结果与讨论1. 观察结果:在培养基上,我们观察到了大肠杆菌形成的菌落。
菌落呈现典型的圆形、凸起状,边缘整齐,颜色为乳白色。
菌落直径大约为2-3毫米。
2. 菌落数量统计:通过计数板对菌落数量进行统计,我们得到了在培养基上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数量。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得到了细菌密度为XXXCFU/mL(CFU:Colony-Forming Units,菌落数量单位)。
3. 讨论:本实验观察到的大肠杆菌菌落符合该细菌的典型特征。
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
同时,根据菌落数量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该菌株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细菌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
在本实验中,温度被设置为人体温度37摄氏度,这是因为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人体消化道,适应于体温环境。
而培养基的选择也是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营养琼脂培养基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大肠杆菌的生长需求。
细菌的鉴定方法

细菌的鉴定方法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准确鉴定细菌的种类,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观察法形态学观察法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细菌鉴定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别。
常见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包括染色技术,如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技术。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鉴定出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但并不能确定其种类。
二、生理生化试验法生理生化试验法是通过研究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来鉴定细菌。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对细菌的代谢能力、酶活性、氧气需求和产物等进行测试。
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包括碳源利用试验、氧气需求试验、酶活性试验等。
通过对细菌在这些试验中的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准确的细菌鉴定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细菌的基因组DNA序列和RNA序列来确定其种类。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扩增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
利用这些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比较细菌的基因序列与已知的细菌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细菌的种类。
四、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基于质量-电荷比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鉴定细菌。
这种方法通过将细菌样品离子化,然后将离子通过质谱仪进行分析,得到细菌样品的质谱图谱。
通过比对质谱图谱与数据库中已知细菌的质谱图谱,可以确定细菌的种类。
质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的优点,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实验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细菌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鉴定细菌。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和免疫染色技术。
在血清学试验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细菌与特定抗体之间的反应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而免疫染色技术则是通过使用特定抗体标记细菌,然后观察染色结果来鉴定细菌。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是生物科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定性检测到现在的高通量、高精度检测,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1、显微镜直接观察法显微镜直接观察法是一种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样本中微生物形态和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专业的显微镜操作技能。
显微镜直接观察法可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2、培养法培养法是一种将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基提供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培养法可对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计数和鉴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的方法。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对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免疫学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但可能会因为交叉反应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免疫学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
4、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利用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进行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精度等特点,可对微生物进行亚型分析,适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5、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利用离子源将微生物的蛋白质或代谢物电离,然后通过质量分析器将离子按质量/电荷比分离,由离子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方法。
质谱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重现性的特点,可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总结:微生物检测是各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的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出现,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防止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培养细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细菌的一般方法培养细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和繁殖细菌。
一般的细菌培养方法包括选择培养基、接种细菌、培养及分离纯种细菌。
选择培养基是培养细菌的第一步。
培养基的选择取决于所需的细菌特性。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使用琼脂糖等寒温糖作为凝固剂,制成平板或斜面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常用于大规模繁殖细菌。
接种细菌是培养细菌的第二步。
接种细菌的方法包括无菌传递和接种环。
无菌传递是将细菌样品通过分离技术转移到无菌培养基上。
接种环则是使用采样环或细菌刷将细菌样品轻轻划过培养基表面。
细菌的培养可分为无氧培养和有氧培养。
无氧培养是将细菌培养在不含氧气的环境中,通常使用封闭的试管或培养皿。
有氧培养则是将细菌培养在含氧气的环境中,利用培养皿上开放的表面以及摇床或微孔膜供氧。
在培养过程中,细菌可能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为了保持纯度,常需要进行单菌分离。
分离纯种细菌的方法有分离斑法和传代分离法。
分离斑法是通过制作稀释系列将细菌稀释至单菌状态,然后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培养后形成单独的细菌群落。
传代分离法则是通过多次传代来分离并繁殖纯种细菌。
细菌培养的环境因素是培养成功的关键。
温度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根据不同的细菌,选择适当的生长温度可以促进细菌生长。
光照也可能是细菌培养的关键,一些细菌对光照特别敏感。
pH值也是影响细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细菌对pH的要求不同。
此外,也需要注意培养基的氧气含量、盐度以及营养物质的浓度等因素。
总结起来,培养细菌的一般方法包括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接种细菌、有氧/无氧培养以及纯种分离等步骤。
细菌培养的环境因素也需要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调整。
通过良好的细菌培养技术,可以繁殖出高纯度和大量的细菌,为细菌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
细菌数量的测定方法

细菌数量的测定方法1.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用于测定细菌个体的数量。
最简单的直接计数方法是利用计数室和显微镜来观察细菌样本进行计数。
这种方法需要非常小心和准确的技术操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显微镜的不同倍数来测定不同浓度的细菌样本。
然而,这种方法在样本浓度较低时可能会有误差,而且也无法区分活菌和死菌。
2.增殖法增殖法是基于细菌在适宜生长条件下指数增殖的特性。
一种常用的增殖法是在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在一定时间后观察和记录菌落的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菌落计数,但需要一定的培养时间。
同时,增殖法也无法区分细菌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数量。
3.毛细管浊度法毛细管浊度法也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数量测定方法。
此方法利用细菌悬浮液的光学特性来测定细菌的数量。
首先,将细菌悬浮液经过一定稀释后,通过光密度测定仪或色度计测定悬浊液的浓度。
然后,根据测定结果和稀释倍数计算出细菌的数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捷,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数量测定。
然而,毛细管浊度法也无法区分活菌和死菌。
4.膜过滤法膜过滤法是一种通过将细菌悬浮液过滤到预先称重的膜上,然后称量膜上的细菌质量来测定细菌数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高浓度的细菌悬浮液,可以通过称量膜上的质量来得到相对准确的细菌数量。
此外,膜过滤法还可以用于分离不同种类的细菌,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5.光学计数法光学计数法是利用光学仪器来测量细菌数量的方法,如流式细胞仪和显微镜计数器。
这种方法通过细菌在流速中的单个通过来测量其数量,可以实现对不同细菌类型的分类计数。
流式细胞仪还可以对细菌进行其他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测定,如大小、形状和表面分子的表达。
总之,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定细菌数量取决于样本的特性、需要的准确度和实验条件。
综上所述的几种方法可以在不同情况下提供有效的细菌数量测定手段,为细菌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细菌浓度简单测定方法有

细菌浓度简单测定方法有引言在实验室或生物学研究中,测定细菌浓度是一项常见的任务。
准确测定细菌浓度对于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菌浓度测定方法,它们简单易行,但能够提供较准确的结果。
1. 增殖曲线法增殖曲线法是测定细菌浓度的一种常见方法。
该方法利用了细菌在一定时间内的快速繁殖特性。
操作步骤如下:1. 从初始培养物中向含有特定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细菌。
2. 将试管放入恒温恒湿的培养箱中,利用平均温度(通常为37)培养。
3. 每隔一段时间(如30分钟)取出一支试管,通过化验方法(如涂片、荧光染色)观察并计数细菌数量。
4. 以时间为横轴,细菌数量为纵轴,绘制增殖曲线,根据曲线的斜率或面积,计算出细菌的增长速度或总数量。
5. 利用所得数据,可以计算出细菌的浓度。
该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易行,并且不需特殊设备。
缺点是需要一定的培养时间,同时对培养条件的严格要求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科尔曼计数器法科尔曼计数器法利用了细菌的自动计数仪器,通过光学原理测定细菌的浓度。
操作步骤如下:1. 将适量的细菌样品注入到科尔曼计数器中。
2. 稳定仪器后,打开光源和检测光电池。
3. 仪器会自动读取细菌的光学信号,然后计算并显示浓度值。
科尔曼计数器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细菌浓度。
缺点是设备价格昂贵,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且对细菌的形态和大小有一定的限制。
3. 集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法集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法是一种常见的间接计数法。
操作步骤如下:1. 将适量的细菌样品分别进行稀释。
2. 取稀释液的适量体积,均匀涂布在含有特定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
3. 将琼脂平板放入恒温箱中,利用平均温度进行培养。
4. 经过一段时间(如24小时)的培养,观察并计数在每个平板上形成的细菌集落数。
5. 根据每个平板上的集落数与初始稀释液的体积,可以计算出细菌样品的浓度。
集落形成单位计数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同时可以考虑到细菌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常用研究细菌的实验技术

大多数动物植物的研究、利用都能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而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群体来研究其属性,微生物的物种(菌株)一般也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繁衍、保存。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相应的,微生物个体微小的特点也决定了显微技术是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技术,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显微技术包括显微标本的制作、观察、测定、分析及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正是由于显微技术及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建立才使我们得以认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并真正使对微生物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1 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含任何生物。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为了研究和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展出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细菌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从而方便研究者进行观察和分析。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染色方法对细菌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细菌培养物、墨水、甲醇、碘酒、脱脂乳酪、显微镜玻片和镜盖片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细菌培养物: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培养物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并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2. 制备细菌染色液:将适量的墨水加入甲醇中,制成墨水染色液;将适量的碘酒加入脱脂乳酪中,制成碘酒染色液。
3. 取一片细菌培养物:用无菌的显微镜玻片将细菌培养物刮取一小部分,均匀涂抹于玻片上。
4. 染色处理:将涂有细菌培养物的玻片分别浸入墨水染色液和碘酒染色液中,时间约为1分钟。
5. 清洗和观察: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染色后的玻片,然后将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和讨论:经过染色处理后,我们观察到不同的细菌染色方法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1. 墨水染色法:墨水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染色方法,它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深蓝色或黑色。
通过墨水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
然而,墨水染色法对于细菌的染色效果并不均匀,有些细菌可能会出现染色不均匀或过度染色的情况。
2. 碘酒染色法:碘酒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棕色或深黄色。
通过碘酒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细胞壁和胞内结构。
与墨水染色法相比,碘酒染色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有更好的染色效果,能够更好地显示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细菌染色法对于细菌的观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动物植物的研究、利用都能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而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群体来研究其属性,微生物的物种(菌株)一般也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繁衍、保存。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相应的,微生物个体微小的特点也决定了显微技术是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技术,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显微技术包括显微标本的制作、观察、测定、分析及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正是由于显微技术及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建立才使我们得以认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并真正使对微生物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1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1 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含任何生物。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
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2) 接种操作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图2—1),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图2—2)。
操作箱或操作室内的空气可在使用前一段时间内用紫外灯或化学药剂灭菌。
有的无菌室通无菌空气维持无菌状态。
用以挑取和转接微生物材料的接种环及接种针,一般采用易于迅速加热和冷却的镍铬合金等金属制备,使用时用火焰灼烧灭菌。
而转移液体培养物可采用无菌吸管或移液枪。
1.2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colony)。
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1awn)。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图2-3)。
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干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
所谓严板,即培养干板(culture plate)的简称,它是指熔化的固体培养基倒人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平皿。
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
固体培养基是用琼脂或其他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茵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
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
这种由Koch建立的采用于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1) 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 000、1:10 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
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
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2) 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由于将含菌材料先加到还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而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更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其做法是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人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图2—4)。
(3) 平板划线分离法(streak plate method)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图2-5),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4) 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用固体培养基分离严格厌氧菌有它特殊的地方。
如果该微生物暴露于空气中不立即死亡,可以采用通常的方法制备平板,然后置放在封闭的容器中培养,容器中的氧气可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清除。
对于那些对氧气更为敏感的厌氧性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则可采用稀释摇管培养法进行,它是稀释倒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形式*。
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熔化后冷却并保持在50℃左右,将待分离的材料用这些试管进行梯度稀释,试管迅速摇动均匀,冷凝后,在琼脂柱表面倾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和空气隔开。
培养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图2—6)。
进行单菌落的挑取和移植,需先用一只灭菌针将液体石蜡—石蜡盖取出,再用一只毛细管插人琼脂和管壁之间,吹入无菌无氧气体,将琼脂柱吸出,置放在培养皿中,用无菌刀将琼脂柱切成薄片进行观察和菌落的移植。
1.3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对于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用平板法分离通常是满意的,因为它们的大多数种类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得很好。
然而迄今为止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这些微生物仍需要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通常采用的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是稀释法。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
如果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
如果经稀释后的试管中有微生物生长的比例提高了,得到纯培养物的概率就会急剧下降。
因此,采用稀释法*也可采用其他方法来进行严格厌氧菌的分离、纯化,如Hungate技术和套氧手套箱技术,但对操作技术和实验设备都有较高的要求。
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1.4 单细胞(单孢子)分离稀释法有一个重要缺点,它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而在自然界,很多微生物在混杂群体中都是少数。
这时,可以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单细胞分离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对于较大的微生物,可采用毛细管提取单个个体,并在大量的灭菌培养基中转移清洗几次,除去较小微生物的污染。
这项操作可在低倍显微镜,如解剖显微镜下进行。
对于个体相对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目前,市场上有售的显微操作仪种类很多,一般是通过机械、空气或油压传动装置来减小手的动作幅度,在显微镜下用毛细管或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
在没有显微操作仪时,也可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单细胞分离,例如将经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备成小液滴在显微镜下观察,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滴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
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采用。
1.5 选择培养分离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生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的。
在一种培养基上接种多种微生物,只有能生长的才生长,其他被抑制。
如果某种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是已知的,也可以设计一套特定环境使之特别适合这种微生物的生长,因而能够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把这种微生物选择培养出来,即使在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这种微生物可能只占少数。
这种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对于从自然界中分离、寻找有用的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外,在大多数场合下微生物群落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
因此,要从中分离出所需的特定微生物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当某一种微生物所存在的数量与其他微生物相比非常少时,单采用一般的平板稀释方法几乎是不可能分离到该种微生物的。
例如,若某处的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在108时,必须稀释到10-6才有可能在平板上分离到单菌落,而如果所需的微生物的数量仅为102~103,显然不可能在一般通用的平板上得到该微生物的单菌落。
要分离这种微生物,必须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
或抑制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使该菌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再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对它进行纯培养分离。
(1)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直接分离主要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
例如在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牛奶或酪素制备培养基平板,微生物生长时若产生蛋白酶则会水解牛奶或酪素,在平板上形成透明的蛋白质水解圈。
通过菌株培养时产生的蛋白质水解圈对产酶菌株进行筛选,可以减少工作量,将那些大量的非产蛋白酶菌株淘汰;再如,要分离高温菌,可在高温条件进行培养;要分离某种抗生素抗性菌株,可在加有抗生素的平板上进行分离;有些微生物如螺旋体、粘细菌、蓝细菌等能在琼脂平板表面或里面滑行,可以利用它们的滑动特点进行分离纯化,因为滑行能使它们自己和其他不能移动的微生物分开,可将微生物群落点种到平板上,让微生物滑行,从滑行前沿挑取接种物接种,反复进行,得到纯培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