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共振在图像处理中的研究综述
核磁数据处理方法
核磁数据处理方法标题:核磁数据处理方法引言概述: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法,但是核磁共振实验产生的数据量庞大,需要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核磁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
一、数据预处理1.1 去噪处理:核磁共振实验中常常受到噪声干扰,需要进行去噪处理来提高信噪比。
1.2 相位校正:对于多维核磁共振实验数据,需要进行相位校正来消除信号相位的不一致性。
1.3 基线校正: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样品的基线可能存在波动,需要进行基线校正来消除基线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2.1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实验得到的数据通常是时域数据,需要进行傅立叶变换来得到频域数据。
2.2 相位校正:对于多维核磁共振实验数据,需要进行相位校正来消除信号相位的不一致性。
2.3 基线校正: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样品的基线可能存在波动,需要进行基线校正来消除基线的影响。
三、谱图解析3.1 化学位移校正:对于核磁共振谱图,需要进行化学位移校正来确定不同核的化学位移。
3.2 耦合常数分析:分析耦合常数可以帮助确定分子的结构和构象。
3.3 峰拟合:对于核磁共振谱图中的峰,需要进行拟合来确定峰的位置和强度。
四、数据可视化4.1 二维谱图:通过绘制二维核磁共振谱图可以更清晰地展示谱图中的信息。
4.2 三维谱图:对于多维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可以通过绘制三维谱图来更直观地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4.3 热图:通过绘制热图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核磁共振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
五、数据分析5.1 化学结构预测:通过核磁共振数据可以预测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5.2 定量分析: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如确定样品中不同成分的含量。
5.3 动力学分析:核磁共振数据还可以用于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总结:核磁数据处理是核磁共振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核磁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已经成为医学诊断中最普遍使用的成像技术之一。
MRI能够为我们提供清晰的生物组织图像,从而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疾病状况。
MRI成像技术利用强大的磁性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影像。
然而,这些数据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才能被转化成医生可以理解的可视化图像。
本文旨在介绍MRI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和方法。
一、MRI数据获取MRI成像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拍摄一张照片,而是采集许多数据点来创建一个3D的图像。
这些数据点称为“k空间数据”。
k空间数据是由MRI扫描生成的原始数据。
这些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在处理和分析期间进行操作。
这些原始数据包括信号、脉冲序列、磁场梯度和空间编码信息。
这些数据将在后续步骤中被用来创建医生可以理解的图像。
二、数据预处理在将k空间数据转化为可视化MRI图像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过程包括噪声消除、运动补偿、估计磁场偏移、亮度和对比度校正。
噪声是MRI数据处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因为噪声可以影响到图像质量及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必须进行噪声去除。
常用的去噪方法包括:高斯平滑、平均滤波、中值滤波等。
运动补偿通常是针对头部扫描时产生的移动的问题。
运动造成的去除可能会使MRI图像产生伪像,导致医生的分析错误。
因此,必须将运动补偿作为一个预处理步骤。
估计磁场偏移也是MRI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
如果未经校正,磁场偏移会在MRI图像中产生像移、伪像和噪声。
为消除磁场偏移的影响,常用的方法包括:水平校正和空间校正。
亮度和对比度校正是最后一步预处理,目的是消除MRI图像上的强度偏差。
这可以通过直方图均衡化或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技术实现。
三、图像重建图像重建是将k空间数据转化为可视化MRI图像的重要步骤。
基本上,这是将k空间数据转换为3D图像的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像重建算法来实现。
这些算法我们可以分为两类:基于傅里叶变换的算法和模型导向的算法。
随机共振的原理和应用实例
随机共振的原理和应用实例1. 什么是随机共振随机共振是指一个系统受到随机力的激励时,产生的非线性共振现象。
在随机共振中,系统不再对单一频率的激励响应,而是对一系列频率范围内的随机力产生共振。
2. 随机共振的原理随机共振的原理可以通过下列步骤来解释:•步骤一:系统首先受到一系列随机力的激励;•步骤二:随机力的频率范围包含了系统的固有频率;•步骤三:随机力使系统发生共振,产生较大的响应;•步骤四:由于随机力是随机的,其频率随时间变化,因此响应也是随机的。
3. 随机共振的应用实例随机共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实例。
3.1 随机共振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使用随机共振技术可以对建筑物、桥梁、飞机等大型结构物进行健康监测;•通过分析随机共振信号的频谱和特征,可以了解结构物的损伤状况;•随机共振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结构健康监测领域。
3.2 随机共振在能源收集中的应用•随机共振技术可以应用于能量收集领域,例如海洋能量、风能等;•使用随机共振装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利用环境中的随机振动能量;•随机共振技术在能源收集中的应用有望解决传统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3 随机共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随机共振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例如医疗设备和诊断工具;•通过对生物体的随机共振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生物体的非侵入式诊断和监测;•随机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有望提高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3.4 随机共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随机共振技术可以应用于通信系统中,例如无线电频率选择和信道估计等;•通过利用随机共振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通信质量;•随机共振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有望提高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总结随机共振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共振现象,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结构健康监测、能源收集、生物医学和通信系统等领域,随机共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随机共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改善各个领域的性能和效益,推动科技发展和进步。
磁共振成像中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
磁共振成像中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图像学技术。
它采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对人体或动物体内部的组织结构、水分布、代谢活动等进行成像。
MRI图像通常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因此在临床诊断、病理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MRI图像本身只是一组数字信号,需要借助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才能有效地进行数据挖掘和医学意义的解读。
本文将主要介绍MRI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一、MRI图像的预处理MRI图像的预处理是图像分析过程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去除图像中的噪声、伪影和运动伪迹等不良因素,以提高后续图像处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MRI图像预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滤波:对MRI图像进行高斯滤波、中值滤波、均值滤波等处理,以去除高频噪声和伪影。
2.运动校正:对MRI图像中的头颅或四肢等部位进行运动校正,以消除由运动引起的伪迹和模糊。
3.脑提取:对MRI图像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脑提取,以去除头颅外的组织和结构。
4.病变分割:对MRI图像进行病变分割,以分离出肿瘤、囊液、出血等病变部位,有助于后续定量分析和诊断。
二、MRI图像的后处理MRI图像的后处理是指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对MRI图像进行更高级别的信息提取和分析,以实现对组织结构、代谢活动等的定量化和比较。
MRI图像后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灰度分析:对MRI图像进行灰度级别的分析和处理,以计算组织的灰度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参数,有助于评估组织的疾病状态和组织学特征。
2.形态学分析:利用形态学操作(如膨胀、腐蚀、开运算和闭运算)对MRI图像进行形态学处理,以提取组织的形态学信息和结构特征。
3.图像配准:将多个MRI图像之间进行配准,以实现定量化分析和比较分析。
图像配准可采用基于特征的方法、基于相似性度量的方法、基于互信息的方法等。
4.病变分析:对MRI图像中的病变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病变体积的计算、病变区域的位置和形态的分析等。
随机共振 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随机共振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绪论本章主要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概述随机共振的提出、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安排和创新之处。
1.1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噪声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讨厌的信号,因为它无处不在,常常与有用信号共存,严重影响系统的工作和有用信号的正常测量。
在信号处理中,总是想方设法去除背景噪声以保留有用信号。
所以信号检测,尤其是强噪声背景下的微弱信号检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专门与噪声作斗争的技术。
现代电子学领域,如通信、控制、广播、遥控遥测或其他电子系统,都存在处理微弱信号和噪声的问题。
为了检测被背景噪声淹没的微弱信号,人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研究被测信号的特点、相关性以及噪声的统计特性,然后利用电子学手段、信息理论和其他物理、数学方法,来对被噪声淹没的微弱信息进行提取、测量。
微弱信号检测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信噪比,以便从强噪声中检测出有用的微弱信号,从而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需要。
由于微弱信号的检测能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可检测下限,因此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许多工程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常采用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1)窄带化与相干检测技术。
窄带化技术是利用相应的窄带滤波器排除噪声。
因为信号频率是固定的,我们通过窄带滤波器限制了测量系统的带宽,把大量带宽外的噪声排除在外,取得了抑制噪声的效果。
相干检测技术,就是利用信号具有相干性,而噪声无相干性的特性,把相位不同于信号的噪声部分排除掉。
窄带化与相干检测技术适用于频域信号的处理。
(2)时域信号的平均处理技术。
如果弱信号是脉冲波,由于它有很宽的频谱,因此无法用窄带化或相干检测技术进行信号测量。
然而噪声是随机的,它有正有负,有大有小,所以对信号多次测量并进行平均,可排除噪声的影响,从而测出真实的信号值。
这种逐点多次采样求平均的方法,称为平均处理。
(3)离散信号的计数统计。
当被测的信号是一些极窄脉冲信号,且对它的形状不关心,而关心的是单位时间到达的脉冲数时,利用幅度甄别器,大量排除噪声计数,利用信号的统计规律,来决定测量参数,并相应作数据修正。
随机共振的原理及应用
随机共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随机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随机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2. 随机共振的原理随机共振是指当一个物理系统受到外界随机力的作用时,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元件可以将这些随机力转化为有序振动。
随机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2.1 非线性元件非线性元件在随机共振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具有非线性响应特性,可以将输入信号转化为不同频率的谐波。
这种非线性响应导致了系统在受到随机力作用时的共振现象。
2.2 随机力随机力是指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随机变化的力。
它可以是噪声、震动等形式的外部干扰。
随机力作用下,非线性元件会被激发,从而产生共振现象。
2.3 共振效应在随机共振中,非线性元件受到随机力的作用后,会产生共振效应。
这种效应导致了非线性元件输出信号的频率与输入信号的频率不同,同时也会引发系统的非线性行为。
3. 随机共振的应用随机共振在多个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应用的介绍:3.1 共振传感器随机共振在传感器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传感器通过使用非线性元件和随机力,可以将外部的微小变化转化为可以测量和分析的信号。
这种共振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结构物的变形、疲劳等情况。
3.2 随机共振发电机随机共振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发电机系统中。
通过将随机力与发电机的非线性元件相结合,可以实现通过自然环境中的震动和振动来产生电能。
这种发电机系统具有高效、可靠的特点,可以用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
3.3 随机共振的信号增强随机共振可以用于信号增强的应用。
通过利用系统的非线性元件和随机力,可以对信号进行增强和处理,从而提高信号的质量。
这种方法在通信、图像处理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4 随机共振的噪声控制随机共振技术还可以用于噪声控制。
通过将噪声信号与非线性元件相耦合,可以实现对噪声的控制和消除。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航空、环保等领域中,减少噪声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随机共振理论及其应用
随机共振理论及其应用医仪一班凌伟3013202225摘要:随机共振是在非线性系统中,通过引入噪声来增强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的现象。
人们总是认为噪声是有害的,可是作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噪声在一定条件下却是有益的,这在神经系统中表现尤为突出。
关键词:随机共振神经系统噪声信噪比一.随机共振的起源与发展随机共振(Stochastic Resonance, SR)理论最初是由意大利学者BenZi等人在研究全球气候以十万年为周期在“冰河期”和“间冰期”之间转换时提出的,用来解释地球远古气象中冷暖气候交替出现的现象。
之后在1983年,Fauve等人在Schmitt触发器的实验中首次观察到了随机共振现象。
他们在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共振”形状的单峰曲线,增加输入噪声不仅不降低反而迅速增加输出的信噪比。
1988年,Mc Namara等人在双稳态激光器中也观察到了随机共振现象。
实验中,信号强度不变,噪声强度从小变大,即可观察到随机共振现象。
此后,这种由噪声产生的积极效应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近几年来,研究人员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随机共振概念。
Stocks在一个由多个阈值单元并联构成的网络中发现:网络信息传输量在一个非零的噪声强度对信号强度的比值上达到最高值,这说明只要保持噪声强度对信号强度比值不变,网络就可以发生随机共振,此时输入信号已经不限于阈值下信号,这就是所谓的阈值上随机共振。
目前随机共振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成为近年急剧发展的科研新领域。
二.随机共振现象的基本解释随机共振是一种噪声增强系统响应的现象,人们最初是在双稳系统中研究随机共振现象,随后将发生随机共振的系统扩展到可兴奋系统以及更简单的阈值系统,这里简单介绍阈值系统中的随机共振现象。
对于阈值系统,当输入低于阈值时,系统没有输出,只有当输入高于阈值时系统才会有输出。
如下图,图中threshold表示了系统的阈值,signal表示输入信号,output为输出,signal+noise表示信号和噪声叠加后的波形。
基于随机共振技术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基于随机共振技术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1. 绪论:介绍微弱信号检测的现状及其重要性,提出随机共振技术的背景、意义和历史演变。
2. 随机共振技术及其原理:阐述随机共振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详细描述其特点、优点和缺点。
3. 随机共振技术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讨论随机共振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比如生物医学、天文学和化学等领域,重点描述其检测方法、实验结果及其局限性。
4. 随机共振技术的优化和改进:探讨如何优化和改进随机共振技术,提高其灵敏度和稳定性,包括噪声预处理、信号处理和系统改进等方面。
5. 结论:总结随机共振技术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同时,指出该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在研究和应用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环境监测、航空航天等领域,如肿瘤早期检测、空气和水质量检测、火箭发动机性能监测等。
但是,微弱信号的检测常常面临信噪比低的问题,因此需要创新性的、高敏感度的检测方法。
其中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是随机共振技术。
随机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对微弱信号的非线性响应,利用外部随机噪声“刺激”系统,使系统在临界点上产生共振,从而有效地增加信号的噪声比。
这种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敏感度,而且能够在较大的动态范围内检测微弱信号。
因此,随机共振技术成为了微弱信号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机共振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物理学家发现在单摆系统和模拟电路中引入外部随机噪声可以激发系统的棕褐噪声,从而使系统产生非线性共振响应。
之后,该技术被逐渐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生物医学、天文学和化学等。
实践证明,随机共振技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信噪比。
自随机共振技术被提出以来,不断有研究者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并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和模型。
例如一些研究者将自适应随机共振技术应用于人体黑色素瘤的检测中;还有一些研究者将随机共振技术和谱分析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噪声信号的分析和特征提取中。
核磁数据处理方法
核磁数据处理方法标题:核磁数据处理方法引言概述: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数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一、数据预处理1.1 去噪处理:在核磁共振实验中,由于仪器本身的噪声和样品的环境因素等原因,数据中可能存在噪声。
去噪处理可以帮助提高数据质量,减少误差。
1.2 相位校正:相位校正是核磁数据处理中的一项重要步骤,可以帮助消除数据中的相位差异,提高信噪比。
1.3 基线校正:基线漂移是核磁数据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基线校正可以减少基线漂移对数据分析的影响。
二、谱图处理2.1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数据通常是在时域上采集的,通过进行傅立叶变换可以将时域数据转换为频域数据,得到核磁共振谱图。
2.2 化学位移标定:在核磁共振谱图中,化学位移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可以通过标定化学位移来确定样品中不同原子的位置。
2.3 峰识别和积分:对核磁共振谱图进行峰识别和积分可以帮助确定样品中不同化合物的含量和结构。
三、数据分析3.1 谱峰拟合:对核磁共振谱图中的峰进行拟合可以帮助确定峰形参数,如峰高、峰面积等,进而得到样品的定量信息。
3.2 化学结构推断:通过核磁共振数据的分析,可以推断样品的化学结构,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样品的组成和性质。
3.3 数据挖掘: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核磁共振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
四、谱图解释4.1 化学位移解释: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图中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化学位移的解释来确定样品中不同原子的化学环境。
4.2 耦合常数分析:耦合常数是核磁共振谱图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可以通过耦合常数的分析来推断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关系。
4.3 结构确认:通过对核磁共振谱图的解释和分析,可以确认样品的化学结构,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五、数据可视化5.1 二维谱图绘制:二维核磁共振谱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方式,可以直观地展示样品中不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随机共振算法
随机共振算法1. 引言随机共振算法是一种新型的优化方法,它是由Ling Wang等人于2014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基于共振现象的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随机共振算法模拟人工鱼群算法在鱼类群体的集体行为和共振现象方面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收敛性。
2. 算法原理随机共振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共振现象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在自然界中,共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可以在各种物理系统中发现,比如振动系统、电路系统等。
在共振现象中,如果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频率匹配,它们将发生共振现象,从而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来实现能量转移。
基于这一观点,随机共振算法利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信息传递和优化搜索。
具体来说,随机共振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初始化种群:首先初始化一个种群,种群中包括若干个体,每个个体代表一个潜在的解。
个体的位置和速度是算法需要优化的变量。
2)共振现象模拟:在共振现象中,当两个系统的频率匹配时,它们之间将发生共振,并实现能量转移。
在随机共振算法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模拟。
在算法的执行过程中,个体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共振现象,并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搜索空间的探索。
3)更新个体位置和速度:在共振现象的作用下,个体的位置和速度将根据公式进行更新。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模拟共振现象来实现全局搜索和局部收敛。
4)适应度评价:在更新个体位置和速度之后,需要对个体的适应度进行评价。
适应度函数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定义,通常用于评估某个解的优劣程度。
5)选择:最后,根据适应度的评价结果,选择出较优秀的个体,并将它们留在种群中,丢弃掉适应度较差的个体。
3. 算法优势随机共振算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全局搜索能力强:随机共振算法可以通过模拟共振现象来实现全局搜索,从而能够寻找到问题的全局最优解。
2)局部收敛性好:随机共振算法在全局搜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局部共振来实现局部收敛,从而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和收敛速度。
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模型及应用研究
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模型及应用研究摘要: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模型能够有效地检测微弱信号,不仅可以应用于物理学、医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中,也可以用于信号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包括基本原理、建模方法、检测方法和应用效果等方面。
首先介绍了随机共振的产生机制和基本原理,随后对其进行建模,包括信号源、噪声源和积分电路的建模等。
然后,详细介绍了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包括极限环法、平衡点法和扫描法等。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应用效果。
关键词:随机共振;微弱信号;检测模型;极限环法;平衡点法;扫描法一、引言在现代科技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微弱信号的检测是一个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微弱信号的检测不仅可以应用于物理学、医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中,也可以用于信号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目前,微弱信号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其中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模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随机共振是一种非线性系统在外加激励下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动态行为。
当随机激励强度适当时,非线性系统的输出响应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激励增益效应。
这种效应称为随机共振。
三、建模方法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模型包含信号源、噪声源和积分电路的建模。
其中,信号源可以是任意一种信号源,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
噪声源一般是高斯白噪声。
积分电路则采用二阶滤波器。
四、检测方法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包括极限环法、平衡点法和扫描法等。
其中,极限环法是指通过调节激励信号频率的方法,使得随机共振同时出现在信号频率和噪声频率处,从而获得最大输出电压;平衡点法是通过调节相位或幅值,最终找到系统的平衡点,达到检测微弱信号的目的;扫描法则是通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连续检测信号,然后对比各个频率对应的输出功率判断是否有信号存在。
五、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应用效果。
随机共振系统仿真研究讲解
各国学者做了大量有关随机共振的研究工作,使随机共振理论和实验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机共振理论可以分成经典随机共振理论和非经典随机共振理论,其中经典随机共振理论有绝热理论(Adiabatic elimination)、线性响应理论(Linear Response)、本征值理论(Eigenvalues Theory)。这些早期的著名理论主要利用朗之万方程(Langvein Equation)或相应的福克-普朗克方程(Fokker-Planck Equation)来讨论随机共振的各种统计性质,通过一些近似手段来描述和阐明随机共振的性质和机理。以下着重介绍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非经典随机共振理论。
This paper mainlyanalyzesbi-stable system. Theproductionand the characteristicof stochastic resonance.The different signal types, system parameters, Noise intensity generated by stochastic resonance conditions and time-domain waveform.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are how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principle of analysis. Bi-stable stochastic resonance phenomenon of the systemissimulated by Simulink,And to study the stochastic resonance system in the detection of weak signals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m.
核磁共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与优化
核磁共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与优化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损、无辐射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MRI图像中常常存在噪声和伪影,影响了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因此,对于核磁共振医学图像的处理技术研究与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核磁共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研究1. 噪声去除技术噪声是影响MRI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噪声主要来自于仪器本身和生物样本的不完美性。
目前,常用的噪声去除技术包括:空间域滤波和频域滤波。
空间域滤波方法包括中值滤波和高斯滤波等,通过平滑或者滤波处理来减少噪声;频域滤波方法包括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等,通过对图像频域进行处理来减少噪声。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噪声去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
2. 图像增强技术核磁共振医学图像的对比度和细节程度直接影响到图像的可视化和诊断效果。
为了使图像更加清晰和具有良好的对比度,图像增强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图像增强技术包括直方图均衡化、局部对比度增强等方法。
直方图均衡化是一种基于像素灰度级的调整方法,通过拉伸灰度级分布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局部对比度增强是一种局部自适应的增强方法,通过对图像局部区域进行对比度增强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
3. 图像配准技术图像配准是指将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位置的图像进行对齐以便分析和比较。
在核磁共振医学图像处理中,图像配准技术有助于研究病变的演变和评估治疗效果。
常用的图像配准方法包括刚性配准和非刚性配准。
刚性配准是指通过平移、旋转和缩放等刚体变换,将图像进行对齐;非刚性配准是指通过局部变形使得图像在不同位置更好地对应,适用于病变形状复杂或者位置不稳定的情况。
二、核磁共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优化1. 算法优化对于核磁共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化,算法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改进算法的性能,可以提高图像处理的效果和速度。
例如,针对噪声去除技术,可以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利用大量的训练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提高模型的噪声去除能力。
【课件】核磁共振(NMR)的原理和一些图谱分析的技巧
如果高能态核无法返回到低能态,那末随着跃迁的 不断进行,这种微弱的优势将进一步减弱直至消失, 处于低能态的1H核数目与处于高能态1H核数目相等, 与此同步,NMR的讯号也会逐渐减弱直至最后消失。 上述这种现象称为饱和。
实际上多用后者。
对于1H 核,不同的频率对应的磁场强度:
射频(MHZ)
磁场强度(特斯拉)
60
1.4092
100
2.3500
200
4.7000
300
7.1000
500
11.7500
饱和与弛豫
饱和: 在外磁场作用下,1H 倾向于与外磁场相同取向的排 列。处于低能态的核数目多,由于能级差很小,只 占微弱的优势。
化学位移用表示,以前也用表示, 与的关系为: = 10 -
例:在60MHz的仪器上,测得CHCl3与TMS间吸收 频率之差为437Hz,则CHCl3中1H的化学位移为:
n样 - n品 0n标 样 16= 064 0 13 60 7 16= 07.28
3.4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自旋核在B0场中的进动
当自旋核处在外磁场B0中时,除自旋外(自旋轴的方 向与 一致),还会绕B0进动,称Larmor进动,类似
于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进动。
旋进轨道
自旋轴
自旋的质子
H 0 BO
回旋轴
B0
B0
核磁距 自旋轴
回旋轴
自旋轴 核磁距
I = 1/2
I =1/2
自旋核在BO场中的进动
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 固定磁场:超导磁体(含铌合金在液氮温度下
的超导性质。 — 脉冲方波 (强而短的频带,一个脉冲中同时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中图像的分类及表达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中图像的分类及表达MRI提供的优秀解剖像早已被人们所接受。
近几年来,MRI对组织磁化高度敏感这一特点又被用来研究人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各功能区的划分。
这一新技术就是所谓的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它突破了过去仅从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角度对人脑实施研究和评估的状态,打开了从语言、记忆、认知等领域进行探索的大门[1]。
同时,它无疑地扩展了MRI的应用范围。
fMRI是目前脑功能研究的热点[2]。
fMRI实验及数据处理过程中获得的像具有不同属性。
本文对这些像进行分类并讨论它们的表达方式。
1 解剖像解剖像(anatomical image)是指在血氧合水平加权扫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前用SE序列(自旋回波序列)所获T1加权像(T1 weighted;T1W)。
在fMRI研究中,它常作为定位像及脑功能活动定位的背景像使用。
设它的大小为I×J(下同),则T1W可表示为T 1W=t1w(x,y)(x=1,2,3,…,I;y=1,2,3,…,J)(1)2 BOLD加权像凡是用血氧合水平加权序列如梯度回波(GRE)序列和回波平面成像(EPI)序列所获像均称为BOLD加权像(BOLD weighted image)。
由于BOLD 加权像的扫描过程总是伴随着刺激的“on”或“off”,它又有受激和静息之分,可分别记为BOLDs(BOLD stimulated)和BOLDr(BOLD rest)。
设实验的周期数为L,每个周期中取得的BOLDs和BOLDr像数分别为S和R(相应的周期长度为S+R),则有BOLDs=bolds(x,y,s,l)(x=1,2,3,…,I;y=1,2,3,…,J;s=1,2,3,…,S;l=1,2,3,…,L)(2a)及BOLDr=boldr(x,y,r,l)(x=1,2,3,…,I;y=1,2,3,…,J;r=1,2,3,…,R;l=1,2,3,…,L)(2b)3 差值像差值像(difference image或subtraction image)为两像各对应象素值相减所得像。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MRI通过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和其它核自旋的磁共振现象,生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从而提供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原理以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磁共振成像原理:MRI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该现象来源于处于静态磁场中的核自旋的磁矩与外加射频脉冲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MRI使用一个强大的恒定磁场(通常为1.5或3.0特斯拉)将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置于一个有序的状态,这些原子核包括氢原子核(即质子)。
在此状态下,当短脉冲的高频射频能量被施加至人体时,它会激发原子核自旋的转动。
当射频能量停止时,被激发的原子核自旋会逐渐恢复到初始状态,同时释放出被称为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简称FID)的能量。
MRI利用检测这些FID信号并对其进行数学处理,从而在体内重建出高分辨率的图像。
为了使得FID信号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重建图像,人体组织中的核自旋必须具备一定的时间恢复特性。
这一特性由称为T1和T2的参数来描述,分别表示核自旋恢复到初始状态和旋转速度恒定的时间。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是MRI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较高的磁场强度能够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从而增加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
2. 梯度线圈:梯度线圈用于在空间中产生不同的磁场强度,从而产生图像的空间编码。
梯度线圈的设计和性能决定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金属伪影。
3. 射频线圈:射频线圈用于产生和接收射频能量,对于图像的对比度和接收信号的强度至关重要。
4. 脉冲序列参数:不同的脉冲序列参数,如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能够对图像对比度和解剖结构的显示产生影响。
调整这些参数能够实现不同的成像目的,例如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MRI扫描图像预处理简述
MRI扫描图像预处理简述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辐射成像技术,广泛用于医学领域。
MRI扫描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由于扫描过程中存在多种噪声和伪影,需要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MRI扫描图像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无噪声图像去噪MRI扫描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噪声的干扰,如高斯噪声、伪影等。
因此,第一步是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
去噪算法常用的有均值滤波、中值滤波、小波滤波等。
这些算法能够减少噪声的影响,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2. 伪影校正MRI扫描图像中常常出现伪影问题,如磁性物质产生的磁畸变、骨头和空气产生的射线伪影等。
伪影校正主要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进行,如卷积核伪影校正、模型估计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减少伪影的影响,恢复图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3. 空间变换MRI扫描图像在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动伪影,如病人呼吸、心跳等。
为了减少这些伪影的影响,需要对图像进行空间变换。
空间变换可以通过图像配准等方法实现,使图像的空间位置对齐,减少伪影的干扰。
4. 强度归一化不同的MRI扫描仪、扫描参数以及不同患者之间的图像强度差异很大,这会影响到图像的定量分析和比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图像进行强度归一化处理。
常用的强度归一化方法有直方图匹配、百分位数归一化等。
5. 图像平滑MRI扫描图像常存在噪声,并且图像中的小结构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
为了减少噪声的影响,需要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
平滑处理能够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有助于进一步的图像分析。
6. 图像分割MRI扫描图像通常需要在图像中找到感兴趣的特定结构或区域。
图像分割是将图像的不同部分分离开来,以方便后续的定量测量和分析。
常见的图像分割算法有阈值分割、区域生长、边缘检测等。
7. 形态学处理形态学处理是图像分析中一种基本的数学形态学方法。
它可以对图像进行开运算、闭运算、腐蚀、膨胀等操作,用于去除图像中的小噪点,填充图像中的空洞等。
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方法改进与验证实验
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方法改进与验证实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与研究领域。
MRI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获取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为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解剖结构和病理信息。
然而,MRI图像的获取和重建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验证,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在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方法方面,研究人员在过去几十年里提出了许多技术和算法,以改进图像的质量和减少图像重建所需的时间。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图像重建算法的优化。
常见的MRI图像重建算法有频域滤波法、迭代重建法和压缩感知重建法等。
首先,频域滤波法是一种用于图像恢复的传统方法。
它将原始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转换到频域,然后应用滤波技术进行去噪和增强。
然而,频域滤波法往往会导致图像模糊和边缘失真的问题,并且对噪声和伪像的抑制效果不理想。
为了克服传统频域滤波法的问题,迭代重建法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技术。
迭代重建法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逐步逼近真实图像。
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基于最小二乘的迭代算法,如共轭梯度法和最速下降法。
这些算法通过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反复迭代,逐渐减小重建误差,以获得更准确的图像。
然而,迭代重建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较长的重建时间,在某些具体应用场景下不够高效。
近年来,压缩感知重建法逐渐成为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的前沿技术之一。
压缩感知利用信号的稀疏性,通过测量信号的部分信息,即采样数据,再利用稀疏重建算法进行图像恢复。
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减少采样和重建的时间,同时能够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
压缩感知重建法已经在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中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并且被广泛用于加速图像的采集和重建过程。
同时,为了验证这些改进的方法和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
验证实验的设计与优化是验证方法和算法性能的关键步骤。
在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方法改进与验证实验中,研究人员需要通过标准的评估指标来评估图像的质量,如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等。
线性系统中随机共振现象的研究
() 1
f 5 1
一
以() 中 Al)o(t 2 rt xt d 作 为 激 5式 rt s )  ̄ ( d(/t ( c c 一 l) ) o
+ xf=A o( t ( ) cso , c)
基金项 目:昌吉学 院科研 基金 (0 1 J B 0 ) 2 1Y Y 0 4资助 项 目.
作 者简 介:孙 万麟 (92) 18- ,女,甘肃 白银人,讲师 , 士, 要从事 信号 、图像处 理及信 息技术 的研究 硕 主
第2 期
其中 q =
孙万麟,等: 线性 系统 中随机共振现象 的研究
存在不再是一件 坏事, 时它还会是某些非线性 系统 有
dxt 2( )
[ 1 +
+ 粕
。 )。 )
0 s (
( 2 )
其 中 ( 为高斯噪声 , f ) 其均值与相关 函数 为
rt ) / 1()/t=d t ( r( (1 1 Dt) ) j -,
t … J )
信号提取 的有效 激励 .由于随机共振现象 的这个优越 特性,人们 已经对许 多领 域存在的随机共振现象进行
激励 信号 的频 率. ‘ 当阻尼 系 数 和激励 信 号 Acs o o( 0同时受高 斯 c
2a h
[ ()。( ) 2 “ “/ 却 甜cs 一 勃() ) 删 ( d
一
() 6
e ltu C -) (
e( ) , c 】 2
收稿 日期 :2 1- 10 0 11 -9
求一 阶导,可得
出(/ 。 出= )
[ ()。( ) 2 甜出 ) ’ 却 zcs 一 勃( , 删 ) /】 d
磁共振成像中的信号处理与图像重建
磁共振成像中的信号处理与图像重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近年来医学领域普及的一项强大的诊断工具。
它通过磁场和电磁波相互作用的原理,对人体进行成像。
然而,MRI成像不同于普通放射性照射,可以不使用X光或任何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没有伤害。
本文将讨论MRI成像中的信号处理与图像重建。
1、MRI成像信号的基础原理MRI成像是通过对骨骼, 软组织, 器官等组织在磁场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信号,来获取图像。
其中,可控的静态磁场强度在医院中一般为1.5T或3T,该磁场会使人体中的质子(氢核)向一个方向定向。
而质子还会沿着这个方向旋转,就好比一个橘子在手中转动一般。
当外加一个弱射频场后,氢核间将产生相互作用,从而所处位置的组织便开始发出信号。
因不同的组织,在磁场中却有不同的重量,自然移动的频率也会有所不同。
这使得接受端能够对这些不同的信号进行捕捉。
2、MRI信号的处理MRI信号的处理是为了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这通常包括噪声的消除,去畸变,数据的标准化,以及基于各种物理模型的解析等等。
MRI图像质量需要高,需在成像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以确保最终成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噪声消除噪声是所有MRI信号的一种主要源。
它可能由设备和环境的干扰,以及样本自身的变化(如平移或呼吸)引起。
常用的消噪方法包括中值滤波、高斯滤波、小波变换等,这些方法都具有去除噪声的优秀能力,但也会对信号进行平滑,导致一些细节的丢失。
畸变校正MRI成像中的畸变主要来源于静态磁场不均匀性、图像失真等因素。
这些畸变会使目标图像失真,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此时,可以使用去畸变算法,如校准图像校正、扭曲校正等,来消除畸变,使图像更加清晰。
数据标准化MRI成像数据的标准化是为了消除不同成像设备和成像条件下的差异,以得到一致的结果。
常用的标准化方法包括基于尺度的标准化和基于标准模板的标准化等。
3、MRI图像重建MRI图像重建指的是从序列中的成像数据(如欧拉角、径向输入、频率空间数据)生成最终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view of Research on Image Processing Using Stochastic Resonance
Xue Yang, Ting Li, Chaoqiong Yang, Jiamin Xie, Yiping Luo, Shilong Gao*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Email: *lunan1027@ Received: Oct. 8th, 2015; accepted: Oct. 22nd, 2015; published: Oct. 27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dz =∆ x ⋅υ dl dυ = −α ( ∆ + ∆ ) ⋅υ + ∆ ⋅ f ( z ) + ∆ −1 ⋅ γ ( l ) x y y x 1 dl
(2)
3 2 Dδ ( l − l1 ) 。 其中 υ = υ ( x, y ) 为系统输出的变化率, f ( z ) =az − bz + β ( x, y ) ,γ 1 ( x, y ) 满足: γ 1 ( l ) γ= 1 ( l1 )
Keywords
Stochastic Resonance, Image Processing, Parameter Adjustm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随机共振在图像处理中的研究综述
杨 雪,李 婷,杨超琼,谢佳敏,罗艺苹,高仕龙*
乐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四川 乐山 Email: *lunan1027@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8日;录用日期:2015年10月22日;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7日
由方程组(2)可得到如下的关于 Fokker-Planck 方程:
∂ρ ∂ ∂ D ⋅ ∂2 ρ = − ( ∆ x ⋅υρ ) − − ( ∆ x + ∆ y ) αυ + ∆ y f ( z ) ρ + ∆ ⋅∂υ 2 ∂l ∂z ∂υ x
(
)
(3)
其中 ρ = ρ ( z ,υ , l ) 是系统输出的动态概率密度。 经计算可得方程(3)的稳态解
γ∆ x ( ∆ x + ∆ y ) γ∆ y ( ∆ x + ∆ y ) a 2 b 4 N 0 exp z z Az υ2 + =− − ∓ 2D 4 D 2 γ∆ x ( ∆ x + ∆ y ) γ∆ y ( ∆ x + ∆ y ) a 2 b 4 υ2 + + N exp − z − z ∓ Az 2D 4 D 2 γ∆ x ( ∆ x + ∆ y ) γ∆ y ( ∆ x + ∆ y ) a 2 b 4 s υ2 + − exp − z − z ∓ Az exp −λ1 l 2D 2 D 4
(1)
其中 z = z ( x, y ) 是二维双稳态系统的输出, β ( x, y ) , γ ( x, y ) 分别表示输入图像和输入图像的噪声,
∂z ∂z α + , α > 0 是系统的阻尼项, a, b, α 为待定的系统参数。 γ ( x, y ) 的自相关函数为 ∂x ∂y
ρ
+∞ +∞ −∞ −∞
0
N 0 exp ( z,υ ) =−
∆ xα ( ∆ x + ∆ y ) 2D
υ2 +
∆ xα ( ∆ x + ∆ y ) D
∫0 f ( z ) dz
z
N 0 为归一常数,
∫ ∫ ρ0 ( z,υ ) dzdυ = 1 。
因为二值图像只有两级灰度,所以用 β ( x, y ) = + A 表示该点的值为白, β ( x, y ) = − A 表示 ( x, y ) 该点 的值为黑,若 p A 为输入原始图像白的概率, p− A 为输入原始图像黑的概率,当在系统(1.1)中输入被高斯 白噪声污染后的二值图像后,能得到系统输出的误码率如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tochastic resonance theory in image processing are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image processing model of stochastic resonance theor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stochastic resonance theory in image processing is discussed.
γ ( x, y ) γ ( x1 , y1 )= 2 Dδ ( x − x1 , y − y1 ) ,
其中 D 为噪声强度。 设 ∆ x , ∆ y 分别为图像沿 x 和 y 方向的采样间隔,利用特征线理论将方程(1)沿着特征线 x = x0 + l ⋅ ∆ x ,
y = y0 + l ⋅ ∆ y 转化可得到如下方程组
s s
(4)
假设 − A 为上一个 lb 段原始图像的值, A 为下一个 lb 段原始图像的值,则由(1),(4)式可将系统输出 的动态概率密度近似表示为:
134
杨雪 等
⋅ exp ( −λ1s l ) ρ ( z ,υ , l ) I = ≈ ρ 0 ( Z ,υ ) I = + ρ 0 ( Z ,υ ) I = − ρ0 ( w,υ ) I = ±A ±A ±A ∓A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选取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二值图像为测试对象,图像尺寸为 476 × 600 ,用二维参数调节随机共振 方法处理,参数为 = D 0.2, = γ 0.77, = a 0.015, = b 0.75 ,得到最低误码率 BER = 6.2% ;优于用空间均值滤
摘
要
本文综述了随机共振理论在图像处理中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已有的基于随机共振理论的图像处理 模型,展望了随机共振理论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杨雪, 李婷, 杨超琼, 谢佳敏, 罗艺苹, 高仕龙. 随机共振在图像处理中的研究综述[J]. 图像与信号处理, 2015, 4(4): 132-138. /10.12677/jisp.2015.44016
0 +∞ 0 +∞
BER ≈ PA
其中
−∞ −∞
∫∫
ρ ( z ,υ , lb ) I = A dυ dz + P− A
−∞ −∞
∫ ∫ ρ ( z,υ , lb ) I = − A dυ dz
ρ ( z ,υ , l ) = ρ0 ( z ,υ ) + C1θ1 ( Z ,υ ) e− λ1 l + C2θ 2 ( Z ,υ ) e− λ2 l +
Journal of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图像与信号处理, 2015, 4(4), 132-138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5 in Hans. /journal/jisp /10.12677/jisp.2015.44016
2. 理论及相关分析
2.1. 基于参数调节随机共振的二值图像处理
文献[19]提出了一种利用参数调节随机共振对二值图像进行二维非线性滤波的处理方法。 设二维非线
133
杨雪 等
性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为:
∂z ∂z ∂2 z = −α + + az − bz 3 + β ( x, y ) + γ ( x, y ) ∂x∂y ∂x ∂y
(
)
所以,可以将优化的问题描述为:
min
0 +∞ 0 +∞ p A ∫ ∫ ρ ( z ,υ , lb ) I = A dυ du + p− A ∫ ∫ ρ ( z ,υ , lb ) I = − A dυ du 3 −∞ −∞ −∞ −∞
γ , a ,b , D const, λ1s lb = =
杨雪 等
关键词
随机共振,图像处理,参数调节,信息恢复
1. 引言
随机共振概念是 Benzi 等[1]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研究古气象冰川问题时提出并用于解释第四纪全球 气候冰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所具有的周期性变化[2]。自此以后,一直到 1983 年,Fauve 等人[3]才首次在 Schmitt 触发器的试验中用实验验证了随机共振现象的存在。1988 年,Mc Namara 等人[4]在双稳态激光 器中通过音频信号调节激光膜的运动轨迹, 然后逐步加大噪声的强度, 再次发现了随机共振现象。 至此, 人们才开始高度关注随机共振这一现象。 随机共振是非线性系统、噪声以及周期激励信号之间的一种协同作用。它揭示了当三者达到某种匹 配状态时,系统可以将噪声能量转化为信号能量从而使得微弱信号得以检测。随机共振技术打破了以往 增强信号强度必先消除噪声的传统理念,它的出现使得弱信号检测和处理技术更加实用。当前,国内外 关于随机共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比较成熟,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很丰富[5] [6],并且已逐渐延伸至数 字信号处理领域[7]-[9]。 图像处理一直是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字图像处理的经典方法已有很多。中值滤波 法是将像素邻域内的中值代替该像素的值,利用该方法可以达到消除孤立的噪声点的同时减少图像模糊 程度的目的。均值滤波法一般是通过象素平均从而达到减小噪声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是运算速 度快、算法简单,但是图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模糊。Wiener 滤波是以原图像和它的复原图像之间的最小 均方误差为目标,该方法是在 1949 年由 Wiener 首次提出的,并对一维平稳时间序列进行估值,效果良 好,但该方法需要知晓未退化图像和噪声的功率谱,但在实际问题中,这些信息我们一般难以获取。近 年来,随机共振理论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009 年,沈伟等人[10]利用随机共振可以增 强信号能量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互信息熵比较,自适应调节双稳态系统参数达到随机共振并复原含 噪图像的方法。实验表明,在强噪声背景下,该方法比传统滤波方法复原效果更好,鲁棒性更强。为提 高磁共振图像的成像质量, 2010 年, 文献[11]提出了一种基于傅立叶变换域内的随机共振图像复原方法。 实验表明,该方法能从噪声图像中复原原始图像,并最大限度的增强图像边缘和细节。2013 年,何朝霞 等人[12]引入多重时间尺度,设计出了二维 Duffing 滤波器,调节 Duffing 滤波器的参数形成随机共振, 并应用到图像去噪算法中。 仿真实验表明, 该方法的效果明显优于均值滤波和自适应滤波。 2014 年, Rajib Kumar 等人[13]提出了一种动态随机共振技术, 并应用于图像离散余弦变换域内的盲水印提取。 实验证明, 该方法能显著提高水印提取算法的鲁棒性。2015 年,Jin Liu 等人[14]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周期随机共振的 二值图像增强技术。 实验表明, 该方法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峰值信噪比都优于传统的二值图像增强技术。 总之,随机共振在图像处理中的各种方法越来越新颖,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主要综述随机共振理论在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成果[15]-[18], 并重点分析了几种基于随机共振理 论的图像处理技术,并根据已有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对随机共振理论在未来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与发 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