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MP与MLD(BTV IPTV)性能测试指导
ITV质量提升优秀案例:补充MDU组播配置使组播级联至下挂机顶盒,提升组播占比
ITV质量提升优秀案例:补充MDU组播配置使组播级联至下挂机顶盒,提升组播占比【摘要】通过分析省公司下发的组播转单播报表里没有LOID关联的机顶盒账号,我们发现不少MDU下挂的机顶盒虽然获取了IPOE的地址,但是实际播放时却是长期单播,无任何组播流量。
本案例通过分析、查找资料,补充扩展了MDU里的组播配置,实现了组播级联至下挂机顶盒,使机顶盒顺利正常进入了OLT组播组,提升了本地网整体的机顶盒组播占比和播放质量。
【关键字】MDU 组播级联机顶盒【业务类别】光网质量客户感知提升一、问题描述通过分析组播转单播报表里的没有LOID关联的机顶盒业务账号,查找上线位置,我们发现不少华为OLT下挂的MA5626直接下挂机顶盒。
这种组网方式是3、4年前普遍流行的为了解决宾馆、医院病房、监狱、福利院等场景的ITV接入解决方案。
如下图是本地仁和宾馆的例子,11号以前此机顶盒无论点播、直播全是单播流,12号凌晨修改配置过后,第二天关注其直播流开始走组播了。
这种采用2051-3000内层标签的机顶盒,由于2年前BRAS子接口对应ITV配置统一变更了,机顶盒从原来的PPPOE方式变成了IPOE方式,但是长期由于MDU配置的阻隔,无法拉到OLT组播下移的组播流,只好一直单播播放。
尽管调查发现用户端看电视正常无卡顿,但是白白占用了平台单播资源,存在播放质量差的隐患,需要整改。
二、分析过程我们怀疑MDU需要增加组播数据配置,我们通过去用户现场测试、网络查找资料,认定这种方式需要配置MDU组播级联,把组播流引入下挂机顶盒。
三、解决措施解决思想是MDU增加vlan 43,让MDU如同普通光猫一样。
在OLT增加业务流将vlan 43转换成vlan 51进入组播组。
MA5626下增加配置:vlan 43 smartport vlan 43 0/0 1 #MDU上联口透传MVLAN 43protocol-8021p-pri 5 vlan 43 #配置优先级5,OLT上配业务流需一致btvigmp user add X service-port X #(X从0到23)每个有ITV的业务流增加组播用户multicast-vlan 43 #定义组播vlanigmp version v2 #定义组播版本igmp priority 5 #定义组播优先级igmp match mode disable #无需配置节目匹配,上面接到什么流都播放不做限制igmp multicast-vlan member X #(X从0到23)组播组成员口配置igmp mode proxy #igmp代理模式igmp uplink-port 0/0/1 #级联口配置,同上联口OLT上增加配置:service-port XX vlan 51 gpon 0/X/Y ont Z gemport 2 multi-service user-vlan 43 tag-transform translate inbound traffic-table index 143 outbound traffic-table index 143 #增加业务流,将cvlan 43转换成vlan 51btvigmp user add service-port XX no-auth max-program 64multicast-vlan 51igmp multicast-vlan member service-port XX上图显示:此机顶盒长期单播(蓝色块)开始转为组播(绿色块)播放了。
IGMP协议详解与测试方法
拟 制 人时 间IGMP 协议详解与测试方法1 基本信息1.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IGMP协议与我司终端产品IGMP的测试方法。
1.2关键字IGMP,SNOOPING1.3 缩略语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nternet 组管理协议SMB SmartBits 思博伦通信网络分析仪CPE 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 用户侧设备2 协议解释2.1 IGMP 作用¾ 实现一对多数据流业务,有很多种实现方式,如广播,但是浪费带宽,会造成广播风暴:¾ 如果用IGMP 的话,根据成员的需要去接受数据流业务:组播成员2组播成员12.2 IGMP协议¾IGMP协议用于IPv4系统向任何邻居组播路由器报告其组播成员资格。
IP组播路由器自己本身也可以是一到多个组播组的成员。
这时,组播路由器要实现协议的组播路由器部分和组成员部分。
¾报文格式IGMP V1 报文格式Ver Type Reserved ChecksumGroup AddressIGMP V2 报文格式Type Max Resp Time ChecksumGroup AddressMembership Query: 成员关系查询(0x11)V1 Membership Report: 版本 1 成员关系报告(0x12)V2 Membership Report: 版本 2 成员关系报告(0x16)Leave Group: 离开组报告(0x17)¾IGMP组播地址组播IP地址用于标识一个IP组播组。
IANA把D类地址空间分配给IP组播,其范围是从224.0.0.0到239.255.255.255。
如下图所示(二进制表示),IP组播地址前四位均为1110。
八位组(1)八位组(2)八位组(3)八位组(4)1110XXXX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组播地址的分类:保留——224.0.0.0 - 224.0.0.255用户组播地址——224.0.1.0 - 238.255.255.255本地管理组——239.0.0.0 - 239.255.255.255 (用于私人组播领域,类似私有IP地址)¾IGMP组播地址2层的MAC地址是如何与3层的IP地址进行映射的呢?通过将MAC地址的前25位强行规定位01.00.5e,而后23位对应IP地址的后23位,而组播IP地址的前4位均相同如:IP地址: 1110yyyy.yxxxxxxx.xxxxxxx.xxxxxxxxMAC地址: 00000001.00000000.01011110.0xxxxxxx.xxxxxxx.xxxxxxxx2.3 IGMP版本¾IGMP的不同版本Version 1:在[RFC-1112]中声明,是第一个广泛使用的IGMP版本。
IPTV测试流程与测试技巧
IPTV测试流程与测试技巧为什么要测试IPTV?为什么要花时间和精力测试IPTV 呢?实现成功的IPTV 服务部署的答案就在于IPTV 服务开通前,严格测试IPTV 网络和服务器配置。
尽管大多数公司进行某种形式的预测试,但这种测试常常局限于使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可用带宽能够支持多少流。
为了取得成功,必须在部署前,利用真实的场景进行测试,确保IPTV 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可以处理负载。
通过在开发阶段测试整个IPTV 基础设施(包括流媒体服务器和IPTV 网络基础设施),可以实现以下好处: *保证始终如一的良好的用户仿真,从而使运营商从部署IPTV 中受益; *了解压力点的位置,以减少IPTV 网络和应用故障的风险; *在做出采购决定前,评估厂商IPTV 产品和检验厂商宣称的性能; *规划额外的IPTV 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增加的需求; *当带宽位速率以及对更大的处理能力和网络资源的需要增加时,了解未来的IPTV 网络需要。
通过仔细地测试整个IPTV 基础设施,将实现更高的IPTV 性能和可用性;通过消除停机时间,节省时间和资源,确保IPTV 的成功部署。
思博伦通信IPTV 测试解决方案在为IPTV 基础设施选择测试解决方案时,关键因素是选择一家熟悉在企业网络环境中提供音频与视频的技术要求的厂商。
思博伦通信是目前进行基于IPTV 测试解决方案的Fortune1000 公司中的市场领先者。
通过提供精确仿真世界最大网络的性能的测试解决方案,思博伦通信可以保证IPTV 部署和升级达到性能目标,提供高质量的最终用户体验。
与其他厂商不同,思博伦通信提供内容全面的专业化服务,帮助IT 人员设计出取得最优网络性能的IPTV 测试计划。
Avalanche 测试解决方案思博伦通信的Avalanche 和Reflector 网络专用设备提供目前进行流媒体基础设施的端到端分析的最全面的解决方案。
Avalanche 可仿真数量几乎无限的请求流媒体内容的用户,测试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从而使网络管理人员可以确保IPTV基础设施在真实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下图)。
广电IPTV质量监测平台测试方案建议书
广电IPTV质量监测平台测试方案建议书(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1、IPTV服务质量保障系统说明 (4)2、系统功能简介 (4)3、预防性客观指标 (5)3.1机顶盒 (5)3.2视频信息 (5)4、用户行为分析 (10)4.1、开机行为分析 (10)4.1.1、指定时间跨度的开机状况统计 (11)4.1.2、指定时间跨度的新增用户状况统计 (11)4.1.3、24小时内收视时段的开机状况统计 (11)4.1.4、指定时间跨度的沉睡用户挖掘 (12)4.2、收视统计分析 (12)4.2.1、直播频道收视统计 (12)4.2.2、直播频道节目收视统计 (14)4.2.3、点播节目频道收视统计 (15)4.2.4、栏目/回看收视统计 (16)4.3、分权分域管理 (19)4.3.1、分权管理 (19)4.3.2、分域管理 (20)4.4、用户行为分析以及习惯挖掘 (20)4.4.1、用户行为习惯喜好挖掘 (20)4.4.2、根据用户行为习惯进行用户分类 (21)5、统一网络管理 (21)5.1、ARP欺骗检测 (21)5.2、流量统计与分析 (21)5.3、数据路由的优化 (21)5.4、应用系统的监控 (22)5.4.1、数据库监控 (22)5.4.2、中间件监控 (22)5.5、网络路由展现 (23)5.6、资产管理 (24)5.7、数据中心环境管理 (24)6、深圳广电IPTV服务质量保障系统测试方案 (24)6.1、部署方案 (24)6.2、测试环境架构 (25)6.3、测试计划 (25)6.4、深圳广电测试配合 (26)6.5、深圳广电测试阶段表 (28)7、深圳广电测试方案系统组成 (28)1、IPTV服务质量保障系统说明IPTV服务质量保障系统通过在IPTV机顶盒上部署视频质量监控模块,对IPTV业务进行不间断监测,同时根据需要在不同地方对直播频道的视频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在用户收看IPTV业务出现异常时进行告警并从机顶盒侧、网络侧、视频源、数据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故障定位。
IGMP与MLD(BTV IPTV)性能测试指导
1 提供BTV业务功能本文介绍kylinPET性能测试工具进行IPTV的直播测试1)图形化直观表示BTV业务交互流程2)支持视频媒体MDI、RTP丢包等指标监控3)每个BTV用户一个虚拟IP4)支持IPv4的IGMP组播;支持IPv6的MLD组播2 IGMP组播加入频道并监控频道质量通过该例子,介绍如何使用工具完成BTV业务测试,及介绍工具的界面使用方法。
操作步骤:2.1 Scripter创建流程脚本2.1.1 新建业务脚本点击“文件” -> “新建”或者“工具栏”的“新建”按钮。
HeBIn2.1.2 编辑脚本流程1)配置参数列表A.新建group-source2参数作为组播报文源IP按顺序递增,即用户1的组播源IP为152.168.1.1,用户2的组播源IP为152.1681.2B.新建group-ip2参数作为组播报文的组播IPC.新建port参数作为监听媒体流的目的端口D.组播协议为v3注意:1、V3版本需要配置组播源IP,组播IP;而v2版本不需要配置组播源IP,只需要组播IP。
2、V3版本IGMP报文目的IP为224.0.0.22;而v2版本IGMP报文目的IP为配置的组播IP2)编辑流程图A.编辑BTV业务流程图,监控媒体流,发送加入组播组报文,休眠20秒,关闭媒体流,发送离开组播组报文。
B.“monitor A”媒体节点通知媒体代理器监控媒体流指标,这里选择媒体流目的IP与端口(需在参数预先配置)C.“join A”发送节点发送IGMP组播报文,组播组IP为group-ip2,组播源为group-source2D.“close”媒体节点关闭媒体流监控E.“leave A”发送节点离开组播组2.1.3 Scripter保存脚本点击“文件” -> “保存”或者“工具栏”的按钮。
如脚本保存为igmp.spet2.2 Controller创建测试场景2.2.1 创建执行代理器点击“工具” -> “执行代理器”或者“工具栏”的按钮,添加执行代理器如果是远端执行代理器,需要添加新的代理器,IP与地址为远端执行代理器。
IPTV机顶盒调测指导及测速等宽带基本知识介绍1.
6、360测速使用3Biblioteka 0软件测速 ,测速界面17
6、360测速
360测速结果
18
7、其他
流量单位的关系如下: 1GB=1024MB 1MB=1024KB 1KB=1024B 1B=8bit 1B就是1个字节,是8bit。
宽带带宽和下载速度 10M,20M,100M带宽标准形式为 10Mb/s, 20Mb/s, 100Mb/s 下载速度单位为 K B/s,或MB/s 1M宽带为例,宽带和下载速度的关系 1Mb/s=1024Kb/s=1024/8 KB/s=128KB/s
13
5、宽带测速-集团公司平台测速
登入自助服务界面后,选择 常用功能 中的 宽带测速(公测版)
14
5、宽带测速-集团公司平台测速
登入宽带测速界面后,所在省份选择 山东 ,同意以上条款选项打钩 后点击 测速按钮 进入测速界面。(有个测速插件要同意安装)
15
5、宽带测速-集团公司平台测速
进来测速界面 点击开始测速
3
2、IPTV安装场景分类
FTTB承载的IPTV(网线入户) ➢ 机顶盒与家庭网关的连接
家庭网关设备如左下图,入户网线(灰色线)插到家庭网关的WAN口,机顶盒网线口 跟家庭网关的第四个LAN端口(端口上方有IPTV标识)用网线(黄色线)连接,原电 脑或路由器接入家庭网关的第一个LAN端口。 ➢ 机顶盒与电视机的连接,同FTTH安装场景,旧版机顶盒跟电视机用音视频线连接如右 下图。
DHCP,根据公司分配的IPTV业务账号和密码来设置最下端的业务账号和密码,选好
后按[OK]键确认。用户名、密码和DHCP鉴权三项不需填写,默认即可。
9
3、IPTV机顶盒简单配置
2、机顶盒的网络配置: ➢ 新版机顶盒:
iptv机顶盒测试标准
iptv机顶盒测试标准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机顶盒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输电视信号的设备。
测试IPTV机顶盒通常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硬件性能、软件功能、互联网连接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测试IPTV机顶盒的标准:1.硬件性能测试:•处理器性能:测试机顶盒的处理器性能,包括处理速度和多任务处理能力。
•存储性能:检查机顶盒的内存和存储设备,确保其足够运行应用程序和存储媒体内容。
2.视频和音频质量测试:•分辨率和画质:测试机顶盒对不同分辨率的视频的支持以及输出的画质。
•音频输出:检查机顶盒的音频输出性能,包括声道和音质。
3.互联网连接测试:•网络连接:测试机顶盒的网络连接性能,确保其能够稳定连接到互联网,以提供流畅的视频播放。
•带宽需求:测试机顶盒对带宽的需求,以确保在网络条件不佳时仍能提供适当的服务。
4.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测试:•菜单导航:测试机顶盒的用户界面,确保用户可以轻松导航和使用。
•遥控器功能:测试遥控器的响应性和功能,以确保用户可以方便地控制机顶盒。
5.应用和软件功能测试:•IPTV应用:测试机顶盒上预装的或可下载的IPTV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
•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测试节目指南的准确性和更新频率。
6.安全性和稳定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机顶盒的安全性能,包括防火墙、加密等。
•稳定性:测试机顶盒在长时间使用中的稳定性,确保其不容易崩溃或出现故障。
这些测试标准通常由制造商、行业协会或相关标准制定组织制定。
具体的标准可能因地区而异。
如果您对特定机顶盒的测试标准感兴趣,建议联系制造商或参考相关行业标准。
组播——IGMP各版本浅析+IGMP特性
组播——IGMP各版本浅析+IGMP特性验证理论IGMP特性 IGMP Snooping IGMP Proxy实验拓扑初始配置配置接⼝地址,使能路由器组播功能和接⼝pim dm配置电脑IP地址为PC1:10.1.1.10;PC2:10.1.1.20[AR1]multicast routing-enable[AR1-GigabitEthernet0/0/0]ip add 10.1.1.1 24[AR1-GigabitEthernet0/0/0]pim dm[AR2]multicast routing-enable[AR2]int g 0/0/0[AR2-GigabitEthernet0/0/0]ip add 10.1.1.2 24[AR2-GigabitEthernet0/0/0]pim dm初始结果实验步骤第⼀步: IGMPv1查询,加组,离组,查询器选举⾸先看单边PC1和AR1,关闭AR2和PC2.设置AR1接⼝下的IGMP版本为版本1(默认是版本2)[AR1-GigabitEthernet0/0/0]igmp enable[AR1-GigabitEthernet0/0/0]igmp version 1[AR1]dis igmp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0Interface information of VPN-Instance: public netGigabitEthernet0/0/0(10.1.1.1): //接⼝类型与编号(接⼝的IP地址)IGMP is enabled //接⼝已使能IGMP,通过igmp enable配置Current IGMP version is 1 //接⼝配置的IGMP版本,通过igmp version配置IGMP state: up //IGMP接⼝状态,up或downIGMP group policy: none //IGMP组策略的ACL编号,⽤于限制该接⼝上可以加⼊的组。
IPTV测试方案组播复制点二层汇聚交换机
IPTV测试方案(组播复制设备大二层汇聚交换机)1.概述1.1 目的IPTV业务对于承载网提出高的要求,包括需要对用户的STB进行认证,支持组播,提供高QOS、可靠性和安全保证。
在组播方面,需要支持二三层组播协议,实现对用户的组播控制和复制;在QOS方面,需要为用户提供高带宽,低的丢包率、延迟、抖动,并实现频道快速切换;在安全行方面,需要实现用户的业务管理和对信源的管理控制;在可靠性方面,提供对于网络中关键节点(组播源、RP)的保护。
为了验证IPTV业务的开展能力和方案的可行性,BAS和SR作为关键业务的接入设备,本测试主要验证大二层汇聚交换机DSW组播复制能力。
1.2 名词解释PIM-SM:独立于协议的多点广播稀疏模式IGM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2:互联网组管理协议版本2RP:集合点MSDP:组播源发现协议2.测试环境2.1 测试组网拓扑图STBSTBIPTV(组播复制点)LAN交换机OLTSTB STBONU(DSLAM)DSLAMONU本次选取XX城域网作为测试点,主要涉及的设备是NE5000E、NE40E、ME60、S7806、S8508、OLT、DSLAM和LAN交换机等。
测试组播源与城域网连接,本次测试以精品网SR7750作为RP,业务复制点部署在汇聚交换机。
从组播源到组播路由器通路上的接口启用PIM-SM协议。
业务控制点的测试用户业务测试逻辑接口启用IGMPv2协议,DSW支持IGMP Proxy、IGMP Snooping、DHCP Snooping等协议,下挂二层接入设备支持IGMP 协议透传。
XX城域网大二层汇聚交换机只有华为S8508/S8505和S7806本次测试选取S8508和S7806设备进行测试。
2.2 测试设备3.测试内容3.1 S8508汇聚交换机3.2 S7806汇聚交换机备注测试人员4.测试脚本4.1 IPTV测试脚本NE5000ESR7750ME60NE40E汇聚交换机OLTONU。
IGMP、MLD原理
1 IGMP 协议IGMP用来动态的将各个主机注册到特定局域网中的一个组播组中。
主机向本地的组播路由器发送IGMP消息来表明自己所属的组播组。
在IGMP协议中,路由器侦听IGMP消息并周期的发出查询,以发现某个子网上哪些组是活动的,哪些是不活动的。
IGMP消息在IP数据报内发送,用IP协议号2来标识。
同时,将IP存活时间(TTL)字段值设定为1,因此IGMP信息处于本地范围本子网内传送并且不会被路由器转发。
1989年,IGMP版本1(RFClll2)第一次详细定义了IGMP规范。
后来施乐公司对最早的IGMP 版本1进行了大幅更新,产生了IGMP版本2(RFC2236)。
到目前为止IGMP版本3规范己经称为IETF正式标准(RFC3376),通用的是IGMPv2。
IGMPvl实现简单,但是有离开延迟过大和选择查询路由器需要依赖组播路由协议的缺点,IGMPv2对此进行了改进。
IGMPv3协议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源特定组播,并进一步对IGMPv2进行完善。
1.1 IGMPv1协议1.1.1 IGMPv1的工作原理在IGMPvl中定义了基本规则、组成员查询机制和报告机制。
当某接收主机希望接收到某个组播组的数据时,它会向本地链路上的查询路由器发送加入消息,通知查询路由器本机希望申请加入的组播组;查询路由器收到加入消息之后,把这条消息加入到查询路由器所维护的状态列表,同时向源发起建立组播分发树的请求;查询路由器在设定的周期内发起组成员查询消息;接收主机收到查询消息之后,会向查询路由器发送报告消息来应答查询,否则查询路由器会认为不存在接受主机;主机如果想离开某个组播组,就对路由器的查询保持沉默,经过一定时间,路由器便知道子网内没有组成员了。
1.1.2 IGMPv1报文格式IGMPvl报文格式如图2-4所示,图2-4 IGMPv1报文格式其主要内容包括:(1)版本字段表示IGMP协议的版本号,在IGMP中置为1.(2)类型字段,在IGMPv1中,只有两个值:取值为0x11,表示该报文为成员关系查询(Membership Query),主要是由路由器使用。
igmp-snooping测试用例
1、创建vlan A并加入端口a 2、打开全局 igmpsnooping 3、打开vlan A下 igmpsnooping
1、创建vlan A、B并加入端 口a 2、打开全局 igmpsnooping 3、打开vlan A下 igmpsnooping
组播成员加入
A无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功能测试
组播成员老化
A无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功能测试
组播成员离开
A无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功能测试
路由端口学习
A无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功能测试
路由端口老化
A
无
打开全局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配置测试
router-aging-time设 置
A
无
打开全局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配置保存
igmpsnooping配置保存 A
无
无
igmpsnooping
igmpsnooping 功能测试
igmpsnooping 功能测试
非组播vlan的加入、离 开报文测试
C
无
1、创建vlan A并加入端口a 2、打开全局 igmpsnooping 3、打开vlan A下 igmpsnooping
1、创建vlan A并加入端口a 2、打开全局 igmpsnooping 3、打开vlan A下 igmpsnooping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测试规范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H o m e G a t e w a y f o r C h i n a M o b i l e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定义 (1)3.2. 缩略语 (1)4. 测试配置 (4)5. 管理接口功能测试 (4)5.1. 连接功能 (4)5.1.1.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OUI-SN认证) (4)5.1.2.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设备认证Password认证) (6)5.1.3. 智能网关设备非首次连接管理平台 (7)5.2. 软件升级 (8)5.2.1. 测试目的 (8)5.2.2. 测试配置 (8)5.2.3. 测试步骤 (8)5.2.4. 预期结果 (9)5.3. 设备重启 (9)5.3.1. 测试目的 (9)5.3.2. 测试配置 (10)5.3.3. 测试步骤 (10)5.3.4. 预期结果 (10)5.4. 参数配置文件上传 (10)5.4.1. 测试目的 (10)5.4.2. 测试配置 (11)5.4.3. 测试步骤 (11)5.4.4. 预期结果 (11)5.5. 参数配置文件下载 (11)5.5.1. 测试目的 (11)5.5.2. 测试配置 (12)5.5.3. 测试步骤 (12)5.5.4. 预期结果 (12)5.6. 远程恢复出厂设置 (13)5.6.1. 测试目的 (13)5.6.2. 测试配置 (13)5.6.3. 测试步骤 (13)5.6.4. 预期结果 (13)5.7. 故障诊断 (14)5.7.1. 诊断 (14)5.7.2. 告警 (15)5.7.3. 上传日志文件 (16)5.8. 性能监控 (17)5.8.1. 参数值变化上报 (17)5.8.2. 周期采样监控 (19)5.8.3. GPON上行状态统计查询 (20)5.9. 安全管理 (20)5.9.1. 智能网关发起安全连接 (20)5.9.2. 管理平台发起安全连接 (21)5.10. 指示灯控制 (23)5.10.1. 测试目的 (23)5.10.2. 测试配置 (23)5.10.3. 测试步骤 (23)5.10.4. 预期结果 (23)5.11. 智能网关系统信息参数查询 (23)5.11.1. 测试目的 (23)5.11.2. 测试配置 (23)5.11.3. 测试步骤 (24)5.11.4. 预期结果 (24)6. 设备接入功能测试 (24)6.1. WAN连接功能 (24)6.1.1. 测试目的 (24)6.1.2. 测试配置 (24)6.1.3. 测试步骤 (24)6.1.4. 预期结果 (25)6.2. WAN连接配置 (25)6.2.1. 测试目的 (25)6.2.2. 测试配置 (26)6.2.3. 测试步骤 (26)6.2.4. 预期结果 (26)6.3. WAN连接数据隔离功能 (27)6.3.1. 测试目的 (27)6.3.2. 测试配置 (27)6.3.3. 测试步骤 (27)6.3.4. 预期结果 (28)7. 设备传送功能测试 (28)7.1. VLAN功能 (28)7.1.1. VLAN透传功能 (28)7.1.2. VLAN标记功能 (29)7.2. 数据转发功能 (29)7.2.1. 端口绑定转发方式 (29)7.2.2. VLAN绑定转发方式 (30)7.2.3. 路由转发方式 (31)7.3. 组播功能 (31)7.3.1. IGMP Proxy功能 (31)7.3.2. IGMP Snooping功能 (32)7.4. 接入公网终端数量限制功能 (33)7.4.2. 测试配置 (33)7.4.3. 测试步骤 (33)7.4.4. 预期结果 (34)8. 设备联网功能测试 (34)8.1. 用户接口联网功能 (34)8.1.1. 测试目的 (34)8.1.2. 测试配置 (34)8.1.3. 测试步骤 (34)8.1.4. 预期结果 (34)8.2.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管理测试 (35)8.2.1. 测试目的 (35)8.2.2. 测试配置 (35)8.2.3. 测试步骤 (35)8.2.4. 预期结果 (35)8.3. WLAN功能 (35)8.3.1. 开启和禁用功能 (35)8.3.2. 无线信道选择功能 (36)8.3.3. 发射功率可调 (37)8.3.4. 多SSID (37)8.3.5. WLAN共享功能 (38)8.3.6. WPS (39)8.3.7. 访客网络 (40)8.3.8. WLAN工作频段 (40)8.3.9. WLAN定时开关测试 (41)9. 设备地址功能测试 (43)9.1. IPv4地址管理 (43)9.1.1. WAN侧IPv4地址获取功能 (43)9.1.2. LAN侧IPv4地址分配功能 (44)9.2. IPv4 NAT/NAPT要求 (44)9.2.1. NAT/NAPT功能 (44)9.2.2. Virtual Server功能(可选) (45)9.2.3. SIP ALG功能 (46)9.2.4. L2TP IPSec ALG功能 (47)9.2.5. FTP ALG功能 (48)9.3. DNS功能要求 (48)9.3.1. DNS Relay功能 (48)10. 设备QoS 功能测试 (49)10.1. 业务流分类和标记功能 (49)10.1.1. 测试目的 (49)10.1.2. 测试配置 (49)10.1.3. 测试步骤 (50)10.1.4. 预期结果 (51)10.2. 业务流限速 (51)10.2.2. 测试配置 (51)10.2.3. 测试步骤 (51)10.2.4. 预期结果 (52)10.3. 绝对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2)10.3.1. 测试目的 (52)10.3.2. 测试配置 (52)10.3.3. 测试步骤 (52)10.3.4. 预期结果 (52)10.4. WRR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3)10.4.1. 测试目的 (53)10.4.2. 测试配置 (53)10.4.3. 测试步骤 (53)10.4.4. 预期结果 (53)11. API功能测试 (54)11.1. API权限测试 (54)11.1.1. API权限相关信息查询功能 (54)11.1.2. 网关API权限管理 (54)11.2. 智能网关API功能调用验证 (55)11.2.1. 智能网关API接口 (55)11.2.2. 数据流QoS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6)11.2.3. 数据流重定向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7)11.2.4. 数据流镜像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8)11.2.5. 数据流精细处理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8)11.3. 插件消息通知测试 (59)11.3.1. 流量监控消息通知测试 (59)11.3.2. 语音呼叫记录通知测试 (60)11.3.3. USB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1)11.3.4.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1)12. 设备安全功能测试 (62)12.1. 防攻击功能 (62)12.1.1. 防DoS攻击能力 (62)12.1.2. 防端口扫描能力 (63)12.1.3. MAC地址学习数量限制 (64)12.1.4. 防火墙功能 (64)12.1.5. 非法组播源控制功能 (65)12.1.6. DHCP、IGMP、ARP报文抑制功能 (66)12.2.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67)12.2.1. DMZ功能 (67)12.2.2. 接入控制功能 (67)12.2.3. URL访问控制功能 (68)12.3. WLAN安全 (69)12.3.1. SSID广播/隐藏功能 (69)12.3.2. Open System/Share Key-WEP加密功能 (70)12.3.3. WPA-PSK/WPA2-PSK-AES/TKIP加密功能 (70)12.4. 语音安全 (72)12.5. 家长控制(可选) (72)12.5.1. 测试目的 (72)12.5.2. 测试配置 (72)12.5.3. 测试步骤 (73)12.5.4. 预期结果 (73)12.6. 设备其它功能 (73)12.6.1. SNTP功能 (73)13. VoIP测试 (74)13.1. VoIP双栈管理 (74)13.1.1. 测试目的 (74)13.1.2. 测试配置 (74)13.1.3. 测试步骤 (74)13.1.4. 预期结果 (75)14. 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75)14.1. 日志功能 (75)14.1.1. 测试目的 (75)14.1.2. 测试配置 (75)14.1.3. 测试步骤 (75)14.1.4. 预期结果 (76)14.2. 本地操作管理维护 (76)14.2.1. 本地管理基本要求 (76)14.2.2. 本地Web登录安全要求 (76)14.2.3. 本地Web上的Password认证功能要求 (77)14.2.4. 本地Web界面功能要求 (78)14.2.5. 本地恢复操作测试 (79)14.3. 预配置文件下发功能(可选) (79)14.3.1. 测试目的 (79)14.3.2. 测试配置 (80)14.3.3. 测试步骤 (80)14.3.4. 预期结果 (80)15. 扩展功能要求 (80)15.1. USB存储共享功能(可选) (80)15.1.1. 测试目的 (80)15.1.2. 测试配置 (80)15.1.3. 测试步骤 (81)15.1.4. 预期结果 (81)15.2. USB共享打印(可选) (81)15.2.1. 测试目的 (81)15.2.2. 测试配置 (81)15.2.3. 测试步骤 (81)15.2.4. 预期结果 (82)15.3. UPnP功能要求 (82)15.3.2. 测试配置 (82)15.3.3. 测试步骤 (82)15.3.4. 预期结果 (82)15.4. DLNA DMS功能(可选) (83)15.4.1. 测试目的 (83)15.4.2. 测试配置 (83)15.4.3. 测试步骤 (83)15.4.4. 预期结果 (83)16. 智能化功能 (84)16.1. 网关认证 (84)16.1.1. 测试目的 (84)16.1.2. 测试配置 (84)16.1.3. 测试步骤 (84)16.1.4. 预期结果 (84)16.2. 智能网关和手机客户端绑定 (84)16.2.1. 测试目的 (84)16.2.2. 测试配置 (84)16.2.3. 测试步骤 (85)16.2.4. 预期结果 (85)16.3. 插件通用功能测试 (85)16.3.1. 插件状态查询 (85)16.3.2. 插件安装 (86)16.3.3. 插件更新 (86)16.3.4. 插件启动 (87)16.3.5. 插件终止 (87)16.3.6. 插件卸载 (88)16.3.7. 插件恢复 (88)16.3.8. 插件数据存储 (89)16.4. 网关心跳上报 (90)16.4.1. 测试目的 (90)16.4.2. 测试配置 (90)16.4.3. 测试步骤 (90)16.4.4. 预期结果 (90)16.5. JVM和OSGi基础运行环境测试 (90)16.5.1. 测试目的 (90)16.5.2. 测试配置 (90)16.5.3. 测试步骤 (90)16.5.4. 预期结果 (91)17. 性能测试 (91)17.1. 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91)17.1.1. IPv4路由转发吞吐量 (91)17.1.2. IPv4 NAPT转发吞吐量 (92)17.1.3. 地址学习 (93)17.1.5. 连接数量要求 (95)17.1.6. 稳定性 (95)17.1.7. 多API接口调用场景下的NAT转发吞吐量测试 (96)17.2. WLAN吞吐量性能要求 (97)17.2.1. 性能测试-无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7)17.2.2. 性能测试-有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8)17.3. 系统性能测试 (99)17.3.1. 业务流处理能力测试 (99)17.3.2. 多业务服务等级验证测试 (100)17.3.3. ONU混合满配测试 (101)17.4. 智能化功能模块的性能测试 (102)17.4.1. JVM性能 (102)18. 功耗 (103)18.1. 测试目的 (103)18.2. 测试配置 (103)18.3. 测试步骤 (103)18.4. 预期结果 (104)19. 预置插件测试 (104)19.1. 网关软探针测试 (104)19.1.1. 测试目的 (104)19.1.2. 测试配置 (104)19.1.3. 测试步骤 (104)19.1.4. 预期结果 (105)19.2. 基础功能插件测试 (105)19.2.1. 测试目的 (105)19.2.2. 测试配置 (105)19.2.3. 测试步骤 (105)19.2.4. 预期结果 (105)20. 编制历史 (106)附录A (标准性附录)智能网关支持IPv6功能测试 (107)A.1.IPv4/v6双栈功能 (107)A.1.1.测试目的 (107)A.1.2.测试配置 (107)A.1.3.测试步骤 (107)A.1.4.预期结果 (107)A.2.DS-Lite 功能 (108)A.2.1.测试目的 (108)A.2.2.测试配置 (108)A.2.3.测试步骤 (108)A.2.4.预期结果 (108)A.3.IPv6地址管理 (109)A.3.1.WAN侧IPv6地址获取功能 (109)A.3.1.1.测试目的 (109)A.3.1.2.测试配置 (109)A.3.1.3.测试步骤 (109)A.3.1.4.预期结果 (109)N侧IPv6地址分配功能 (110)A.4.1.测试目的 (110)A.4.2.测试配置 (110)A.4.3.测试步骤 (110)A.4.4.预期结果 (110)A.5.VLAN功能 (110)A.5.1.测试目的 (110)A.5.2.测试配置 (111)A.5.3.测试步骤 (111)A.5.4.预期结果 (111)A.6.QoS功能 (111)A.6.1.测试目的 (111)A.6.2.测试配置 (112)A.6.3.测试步骤 (112)A.6.4.预期结果 (113)A.7.IPv6路由转发吞吐量 (113)A.7.1.测试目的 (113)A.7.2.测试配置 (113)A.7.3.测试步骤 (113)A.7.4.预期结果 (114)A.8.IPv6 组播功能 (114)A.9.MLD Proxy功能 (114)A.10.MLD Snooping功能 (114)A.11.跨VLAN组播转发功能 (114)A.11.1.测试目的 (114)A.11.2.测试配置 (115)A.11.3.测试步骤 (115)A.11.4.预期结果 (115)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内容进行了定义,主要包括网络定位、接口、功能、性能、操作管理维护、硬件能力和扩展功能等要求,适用于中国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及相应的网络侧平台。
IGMP测试配置详细说明
说明:以下是针对IGMPv2做测试,因BCM的软件3.0系列的版本都只支持IGMPv2.
如要测试IGMPv3在后面配置IGMP路由时选择IGMPv3就好了.
BRAS服务器配置过程:
WINDOWS2003服务器:
我的电脑--右键--管理--服务和应用程序--在“路由和远程访问”上,右键--
IGMP测试配置详细说明
--BCM组
主要针对测试PPPoE下的IGMP proxy功能做了下面的说明,至于测试IGMP snooping功能,只是略有不同,把CPE配置成桥接模式就可以了..
组网:
BRAS为WIN2003系统.
在PC2上用VLC做组播服务器,发组播包;
CPE上做PPPoE拨号上网,做网关.
下面是服务端的VLC配置:
客户端的VLC配置:
要点:1.UDP;2.地址,要和服务器一样; 3.端口,也要和服务器一样.
一个用户创建完毕后,还需要修改如下配置:
双击中“远程访问权限(拨号或VPN)”中的“允许访问”。
下图是配置BRAS同时也做为IGMP路由器,展开:路由和远程访问—IP路由选择—IGMP,
把所有接口都配置路由器,如下图。
----------------------------------------------------------------------------------
配置并启用路由和远程访问--出现如下向导:
下一步:
下一步:
下一步:
下一步:
下一步:
下一步:
“完成”,确定就OK.
下面还要对拨号认证做配置:
经过以上配置后,再添加几个拨号用户就可以拨号了.细节请查看张志国写的《如何安装配置BRAS.doc》:
IPTV视频传输质量测试标准
IPTV视频传输质量测试标准-RFC4445 MDI (Media Delivery Index)媒体传输质量指标详解IneoQuest公司黎致斌alex.li@MDI(Media Deliver y Index)媒体传输质量指标是由思科公司和IneoQuest共同提出的,对视频流在IP网络传输质量进行评估的测量指标。
作为IP 视频流传输质量测试的行业标准,MDI测量指标广泛地应用于IPTV和IP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质量评估和监测。
首先,本文对RFC4445 MDI的测试原理进行详细解析。
然后,介绍MDI的典型应用:IP视频流传输质量监测,视频服务器输出性能分析,网络设备视频流承载性能评估,机顶盒网络容忍能力分析。
RFC 4445 MDI参数定义对IP视频流的传输质量用RFC 4445 MDI标识为:DF:ML R。
MDI包括了两个参数:Delay Factor(延迟因素,简称DF):该数值表明被测试视频流的延迟和抖动状况。
DF的单位是毫秒(ms)。
DF将视频流抖动的变化换算为对视频传输和解码设备缓冲的需求。
被测视频流抖动越大,DF值越大。
当网络设备和解码器的缓冲区容纳的视频内容时间不小于被测视频流DF读数时,将不会出现视频播放质量的下降。
因为网络节点需要分配不小于DF值的缓冲用于平滑视频流抖动,所以DF的最大值为视频内容通过该网络节点的最小延迟。
Media Loss Rate(媒体丢包速率,简称MLR):MLR的单位是每秒的媒体封包丢失数量。
该数值表明被测试视频流的传输丢包速率。
由于视频信息的封包丢失将直接影响视频播放质量,理想的IP视频流传输要求MLR数值为零。
因为具体的视频播放设备对丢包可以通过视频解码中进行补偿或者丢包重传,在实际测试中ML R的阈值可以相应调整。
读者从IETF网站下载RFC 4445 MDI的标准文档:/rfc/rfc4445.txtIP网络对视频质量影响的因素网络传输特性往往归纳为三个指标:延迟,抖动和丢包。
HDMI接口硬件测试标准及说明
H D M I接口硬件测试标准及说明(总6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HDMI接口硬件测试2017-11-09目录 Table of Contents1综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HDMI的应用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音视频融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良好的兼容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出色的抗衰减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支持更多原色色深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转载】组播及igmpmld协议详解(一)
【转载】组播及igmpmld协议详解(⼀)版权声明:本⽂为CSDN博主「xinyuan0214」的原创⽂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组播和IGMP的作⽤---------------------------------所谓组播,与单播和⼴播相对,是指将⽹络主机将⼀次将数据发给多个属于同⼀组的⽬标主机。
主要使⽤了IGMP协议。
IGMP,就是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的意思。
该协议⽤来在ip主机和与其直接相邻的组播路由器之间建⽴、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但不包括组播路由器之间的组成员关系信息的传播与维护,这部分⼯作由各组播路由协议完成。
所有参与组播的主机必须实现IGMP。
组播的报⽂----------------------------------组播使⽤了D类IP地址,IP地址的分类如下所⽰,可见D类地址范围在224.0.0.0到239.255.255.255。
注意,多播地址224.0.0.1被称为所有主机组地址,即所有具有组播能⼒的主机均会加⼊该组。
IGMP作为TCP/IP第三层的协议,被封装在IP数据包中进⾏传输。
IGMP的报⽂格式是固定的,共8个字节,如下图所⽰。
其中的IGMP类型分两种:1表⽰该报⽂是组播路由器发出的查询报⽂,2表⽰是IP主机发出的报告。
后⾯的4个字节则是组播地址。
组播的过程-----------------------------------⼀个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1. IP主机的⼀个进程可随时加⼊和离开主机接⼝的⼀个组播组,该主机需要维护接⼝的⼀张表,该表包含了有那些组以及这些组中的进程数量。
此时主机需要发送⼀个IGMP报告2. 路由器会定时发送IGMP查询报⽂,此时报⽂中的组地址为03. IP主机回应路由器的IGMP查询报⽂,对于⼀个主机,如果它加⼊了多个组,则需要为每个组返回⼀个IGMP报告。
IGMP协议测试-网络测试仪实操
一、前言:IGMP协议用于IPv4系统向任何邻居组播路由器报告其组播成员资格。
IP组播路由器自己本身也可以是一到多个组播组的成员。
这时,组播路由器要实现协议的组播路由器部分。
IGMP存在三个不同版本,Version 1在RFC-1112中声明,是第一个广泛使用的IGMP版本;Version 2在RFC-2236中声明,添加了“低离开延迟”和特定组查询功能;Version 3在RFC-3376中声明,添加了“源过滤”机制。
允许系统选择想要接收的特定组播源或者排除不想接收的特定组播源。
IGMPv3同路由器的交互过程同IGMPv2相同。
但是在IGMP v1\v2中,主机只依据组地址来决定加入某个组并从任何一个源接收发给该组地址的组播流。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直观的对比一下:二、IGMPv1/v2/v3对比接下来,我们以IGMPv3为例,并利用BigTao-V系列网络测试仪进行协议测试实操三、IGMP协议测试验证(以V3为例)IGMPv3 典型场景目的·验证IGMPv3的加入/离开/查询机制测试仪配置·测试仪Port1模拟2个组播源, 发送组播数据, 组播源IP分别是30.1.1.2, 30.1.1.3·测试仪Port2模拟IGMPv3主机, 加入组播组(232.1.1.1)路由器配置·在2个接口上分别IP地址·在2个接口上需要启用PIM路由器配置命令(思科路由器为例)!ip multicast-routing!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1ip address 30.1.1.1 255.255.255.0ip pim sparse-mode!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2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ip pim sparse-modeip igmp version 3!ip pim rp-address 30.1.1.1!ip pim ssm default!配置步骤·全局启用组播路由·在2个接口上启用PIM·配置RP地址(静态)G1/0/2配置IGMPv3版本·接口启用PIM以后, IGMP自动启用·路由器默认版本为IGMPv2启动SSM·默认是PIM SM模式, 一定要为SSM才行准备工作: 添加机框准备工作: 预约端口IGMPv3协议测试验证IGMPv3 主机配置选择IGMP向导选择端口·选择Port2模拟主机选择封装默认配置配置接口默认配置配置链路层·可以默认·也可以修改MAC地址配置网络层·IPv4地址: 模拟的host地址·IPv4网关: 路由器接口地址配置IGMP·版本: IGMPv3·过滤模式: include·起始地址: 30.1.1.2·“想要接收源为30.1.1.2, 组为232.1.1.1的组播流量预览IGMP 预览IGMP查看IGMP配置: 自动生成查看配置·在Port2下自动生成IGMP 配置查看IGMP配置: 组播组学习ARPIGMPv3组播流配置添加IPv4接口·模拟组播服务器·进行两次操作, 添加2个接口编辑IPv4接口学习ARP添加组播流·使用绑定流量来配置会更简单·绑定流量会自动的完成组播IP到组播MAC转换选择端口两个端口都需要选择选择端点多对多模式选择端点·源: 组播源接口·目的: 组播组常规配置·帧长度·净荷等帧内容自动填充·不需要手工填写帧内容: 第一条流预览·目的MAC: 232.1.1.1对应的组播MAC ·源MAC: 组播源接口的MAC·源IP: 组播源接口的IP·目的IP: 组播组的地址接收端口默认配置查看组播流量自动创建2条组播流量·模拟两个不同的组播源·修改流名称(可选)IGMPv3结果查看修改流发送模式·负载类型: 基于流·负载单位: 百分比修改负载大小负载大小·源1发送的修改为20%, 即200M·源2发送的修改为30%, 即300M发送组播流发送2条组播流查看统计·Port1有发送统计·Port2没有接收统计加入组播组加入组播组·选中IGMP host·启用IGMP协议·主机状态: Member查看统计·Port1有发送统计·Port2 有接收统计, 接收到组播流了查看统计: 组播数据报文统计查看统计: 协议报文统计抓包: 组播数据报文IGMPv3原理验证加入组播组: IGMPv3 Report捕获控制报文·修改为Control Plane·默认只捕获数据报文加入组播组: 查看Router表项IGMP Group表项·主机通过G1/0/2接口加入组播组232.1.1.1·Expires: 超时时间, stopped·Flags: SSM·Group mode: Include组播组查询: IGMPv3 普通组查询IGMPv3查询器·由LAN上IP地址最小的路由器担任·周期性(1分钟)发送普通组查询报文注意点·必须要有查询器·否则3分钟左右, 流量就会停止转发组播组查询: IGMPv3 特定源组查询IGMPv3查询器发送·查询器收到主机发送的leave(Report, TO-IN)以后, 会发送特定组查询报文注意点·查询器只有在收到主机发送的leavel报文时, 才会发送特定组查询·其它的时候, 路由器周期性发送普通组查询离开组: RENIX配置停止IGMP协议·主机发送IGMPv3 Report(TO-IN)报文·主机离开以后, 不会再响应查询器发送的查询报文IGMPv3 离开组·查询器(路由器)收到Report(TO-IN)以后, 会发送2个特定源组查询报文, 询问网络上是否有主机仍然需要接收这个组的特定报文离开组: 查看路由器离开组: 查看路由器离开组·路由器在发送2个特定组查询以后, 如果没有收到回复, 就会立刻(3秒内)删除表项, 停止转发数据以上就是IGMPv3协议测试的全部内容。
MLD协议测试——网络测试仪实操
目录一、简介 (1)1.1MLD简介 (1)1.2IGMP与MLD (1)1.3MLDv1工作原理 (2)1.4MLDv1:查询器选举机制 (3)1.5MLDv1:普遍组查询和响应机制 (3)1.6MLDv1:加入IPv6组播组机制 (4)二、测试用例(以BigTao-V网络测试仪为例) (6)2.1MLD测试用例 (6)三、DUT配置 (7)3.1使用案例 (7)四、测试仪配置 (8)4.1准备工作:添加机框 (8)4.2准备工作:预约端口 (8)4.3添加Interface (9)4.4修改Interface (9)4.5新建MLD协议 (10)4.6编辑MLD协议 (10)4.7添加组播组 (11)4.8配置验证流量 (11)4.9启动MLD (12)4.10发流验证 (12)4.11查看帮助文档 (14)一、简介1.1MLD简介·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y Protocol·组播侦听者发现协议功能·在终端主机和与其直接相邻的组播路由器之间建立/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标准·RFC2710:MLD,1999.10·RFC3810:MLDv2,2004.06其定义是:组播侦听者发现协议MLD(Multicast Listener Discovery)是负责IPv6组播成员管理的协议,用来在IPv6成员主机和与其直接相邻的组播路由器之间建立和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
MLD通过在成员主机和组播路由器之间交互MLD报文实现组成员管理功能,MLD 报文封装在IPv6报文中。
在功能上:出现于IPv4时代的组播技术,有效解决了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实现了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大量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
在IPv6网络中,组播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
MLD可以理解为IGMP的IPv6版本,两者的协议行为完全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报文格式。
中兴IPTV组播仿真测试常用命令
中兴IPTV组播仿真测试常用命令1、查看OLT上组播动态成员组,确认组播组加入情况NMHH-69-C300-OLT01-GPON(config)#show igmp dynamic-memberMvlan 3800 Group 239.123.45.8----------------------------gpon-onu_1/13/1:3:12、在确认组播动态成员组正常的情况下,对组播进行拉流测试1)使能组播组预加入NMHH-69-C300-OLT01-GPON(config)#igmp mvlan 3800 group 239.123.45.8 prejoin enable2)设置需要统计的组播流NMHH-69-C300-OLT01-GPON(config)#statistics multicast-group 239.123.45.8 vlan 38003)查看组播流统计结果(约2分钟后)NMHH-69-C300-OLT01-GPON(config)#show statistics multicast-group 1groupIp:239.123.45.8vlanId :3800multicast-rate (kbps) informantion:---------------------------------Peak Rate :2098(kbps)Valley Rate :1717(kbps)Average Rate :1725(kbps)Current Rate :1730(kbps)3.查看加入组播的ONT及地址NMHH-69-C300-OLT01-GPON(config)#sho igmp mvlan 3800Protocol packet's priority is 0 (in proxy/router mode)Act Port is 3Cvlan is 0Source Port----------------------------sg1Receive Port----------------------------gpon-onu_1/13/1:1:1gpon-onu_1/13/1:2:1gpon-onu_1/13/1:3:1gpon-onu_1/13/1:4:1gpon-onu_1/13/1:5:1gpon-onu_1/13/1:7:1gpon-onu_1/13/1:8:1gpon-onu_1/13/1:10:1Group----------------------------224.0.2.1 - 224.0.2.254234.1.1.1 - 234.1.1.254234.1.2.1 - 234.1.2.254238.123.42.1 - 238.123.42.254238.123.43.1 - 238.123.43.254238.123.44.1 - 238.123.44.254238.123.45.1 - 238.123.45.254238.123.47.1 - 238.123.47.254239.123.1.1 - 239.123.1.254239.123.2.1 - 239.123.2.254239.123.42.1 - 239.123.42.254239.123.43.1 - 239.123.43.254239.123.44.1 - 239.123.44.254239.123.45.1 - 239.123.45.254239.123.47.1 - 239.123.47.2544.查看ONT的IPTV数据interface gpon-onu_1/13/1:3sn-bind disabletcont 1 name Tl1DefaultCreate profile defaultgemport 1 name Tl1DefaultCreate unicast tcont 1 dir both encrypt 1 enable downstreamswitchport mode hybrid vport 1service-port 1 vport 1 user-vlan 887 vlan 887service-port 1 description Tl1OpVlan887service-port 2 vport 1 user-vlan 47 vlan 1100 svlan 536service-port 2 description Tl1OpVlan47service-port 3 vport 1 user-vlan 45 vlan 2502service-port 3 description Tl1OpVlan45service-port 4 vport 1 user-vlan 46 vlan 3819---------------IPTV对应的service-port通道service-port 4 description Tl1OpVlan46!endNMHH-69-C300-OLT01-GPON#sho onu running config gpon-onu_1/13/1:3pon-onu-mng gpon-onu_1/13/1:3service Tl1DefaultCreate gemport 1multicast vlan add vlanlist 3800----------------------------加入组播vlan3800multicast vlan tag-strip port eth_0/2 enable----------------剥离通过ONT以太网2口的组播vlan标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提供BTV业务功能本文介绍kylinPET性能测试工具进行IPTV的直播测试1)图形化直观表示BTV业务交互流程2)支持视频媒体MDI、RTP丢包等指标监控3)每个BTV用户一个虚拟IP4)支持IPv4的IGMP组播;支持IPv6的MLD组播2 IGMP组播加入频道并监控频道质量通过该例子,介绍如何使用工具完成BTV业务测试,及介绍工具的界面使用方法。
操作步骤:2.1 Scripter创建流程脚本2.1.1 新建业务脚本点击“文件” -> “新建”或者“工具栏”的“新建”按钮。
HeBIn2.1.2 编辑脚本流程1)配置参数列表A.新建group-source2参数作为组播报文源IP按顺序递增,即用户1的组播源IP为152.168.1.1,用户2的组播源IP为152.1681.2B.新建group-ip2参数作为组播报文的组播IPC.新建port参数作为监听媒体流的目的端口D.组播协议为v3注意:1、V3版本需要配置组播源IP,组播IP;而v2版本不需要配置组播源IP,只需要组播IP。
2、V3版本IGMP报文目的IP为224.0.0.22;而v2版本IGMP报文目的IP为配置的组播IP2)编辑流程图A.编辑BTV业务流程图,监控媒体流,发送加入组播组报文,休眠20秒,关闭媒体流,发送离开组播组报文。
B.“monitor A”媒体节点通知媒体代理器监控媒体流指标,这里选择媒体流目的IP与端口(需在参数预先配置)C.“join A”发送节点发送IGMP组播报文,组播组IP为group-ip2,组播源为group-source2D.“close”媒体节点关闭媒体流监控E.“leave A”发送节点离开组播组2.1.3 Scripter保存脚本点击“文件” -> “保存”或者“工具栏”的按钮。
如脚本保存为igmp.spet2.2 Controller创建测试场景2.2.1 创建执行代理器点击“工具” -> “执行代理器”或者“工具栏”的按钮,添加执行代理器如果是远端执行代理器,需要添加新的代理器,IP与地址为远端执行代理器。
2.2.2 创建新的测试场景点击“工具栏”的“新建”按钮,创建一个新的测试场景。
默认测试场景的任务名为task,绑定本地执行代理器local2.2.3 创建任务默认新场景已经存在task任务,并绑定本地执行代理器,因此不需要手动创建。
如果手动创建,如下操作:选择Controller的“设计”页面,左边的“任务管理”树,单击右键选择“新建任务”新建时没有配置,因此显示图标,表示配置有误2.2.4 任务添加执行代理器默认新场景已经绑定本地执行代理器,因此不需要手动绑定。
如果需要绑定远程执行代理器,操作如下:选择任务节点,单击右键,选择“他的代理器”将执行代理器“agent”添加(右移)到任务“fdsag”,即表示“ agent”归属于任务“ fdsag”然后设置任务的并发模型,通过点击“模型设置”按钮,在弹出的窗口设置模型;2.2.6 任务关联业务脚本点击“设置” -> “IP欺骗”,然后选择“工具虚拟IP”Controller界面最下面的状态栏将显示“IP欺骗:工具虚拟IP”注意:1、IGMP或MLD只能选择工具虚拟IP,不支持系统虚拟IP与禁用虚拟IP2.2.8 配置执行代理器(必须配置)由于选择IP欺骗,因此需要配置源IP列表,如果没有配置,显示图标,表示配置有误。
1)选择网卡并添加源IP列表(工具IP欺骗)2)不需要配置IP欺骗报文目的MAC,因为目的MAC地址根据组播IP自动生成点击“工具” -> “媒体代理器”或者“工具栏”的按钮,添加媒体代理器1.选择媒体流对应的网卡2.IPTV业务监控媒体流指标3.选择监控项,及对应的告警阈值,超过阈值将显示,正常显示4.IPTV媒体流方式:RTP(TS流承载于RTP上)、UDP(没带RTP)、TCP5.MDI媒体理想码率1)工具自动根据媒体流识别MDI码率:当媒体码率变化或未知时选择自动,但会加大媒体代理器的数据处理,占用更多的CPU、内存资源。
PC性能低或媒体流数据量大时可能产生丢包而影响统计结果。
2)设置固定MDI码率:当媒体理想码率已知情况下选择设置固定码率,可提高媒体代理器处理能力,支持更大数据量或更多路媒体流统计。
6.媒体过滤规则,防止无关报文影响质量指标计算及降低处理能力。
媒体代理器通过实时抓包(嗅探)方式获取媒体流,并进行解析统计每一路媒体流的质量指标(如丢包、抖动、MDI)。
通过过滤规则只获取媒体流报文而过滤其他无关报文,提高媒体代理器的性能。
媒体流源IP段为152.168.1.1到152.168.1.100,媒体端口为10000。
2.2.11 自动添加媒体监控项增加媒体代理器后工具自动在监控树添加媒体代理器的监控项1.running/s为每秒媒体代理器(media agent)正在分析媒体质量的媒体流数量2.throughput/s为每秒媒体代理器(media agent)的吞吐量3.media info为每路媒体流质量指标2.2.12 配置执行代理器的媒体代理器点击agent的“高级设置”按钮,配置主叫执行代理器对应的媒体代理器。
一个执行代理器(load agent)可对应多个媒体代理器,实现负荷分担(轮询方式);媒体代理器处理的数据比执行代理器高得多,因为RTP媒体报文数量远多于IGMP报文数,因此并发量大时,一般需要一个执行代理器对应多个媒体代理器。
2.3 连接执行代理器2.3.1 启动执行代理器1)windows操作系统上直接双击agent.bat运行,或命令窗口输入agent.bat;2)如果是本地执行代理器,可通过右键菜单选择“启动代理器”进行启动2.3.2 连接执行代理器确保执行的代理器处于连接状态,如果代理器处于断开状态,右键弹出菜单选择“连接”进行连接。
2.4 Controller调试测试场景在 Controller的“控制”页面点击“调试配置”运行测试场景,则Controller会通知连接的每一个“执行代理器”执行一个用户,并将执行的过程日志返回给Controller。
用户可通过日志判断配置是否正确,如果错误,可根据错误信息调整配置。
双击查看发送消息说明:可通过使用wireshark抓包工具协助调试脚本,查看是否报文发送正确,如下图2.5 Controller执行测试场景与查看统计图表、日志调试配置保证配置正确后,点击“开始”运行测试场景。
2.5.1 虚拟用户统计表图的1部分为任务运行的统计信息,包括成功数、失败数、每秒并发个数。
2.5.2 监控项统计树图的2部分为业务脚本监控项统计信息,包括每秒请求数、事务统计等;双击树节点查看对应监控项的曲线图表。
2.5.3 曲线图表图的3部分为显示监控项的运行情况,每秒一个数据值,构成曲线。
每次只能显示一个监控项,可通过双击右边监控树节点来查看对应监控项的曲线图表。
另外,可通过“切换”按钮,切换到平均曲线图表,每1分钟(或5分钟、10分钟)一个数据值,该值为当前1分钟(或5分钟、10分钟)的数据的平均值。
2.5.4 监控项实时统计表图的4部分为监控项的统计信息,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当前时刻统计值。
每次只能显示一个监控项,可通过双击右边监控树节点来切监控项。
2.5.5 日志运行如果有错误,日志将显示流程图运行整个过程,因此,通过日志可判断失败原因。
2.5.6 查看每一路媒体流指标上图查看被叫每一路的指标情况,表格只显示每秒的指标值与总得平均值,绿色表示指标没超过阈值,红色表示指标超过阈值。
说明:查看每一路详细曲线图表需要通过Analysis通过抓包工具查看报文发送正常,每个用户源IP及组播源都不一样,组播组IP也不一样2.6 Analysis分析运行结果运行结束后,点击“工具” -> “Analysis”或者“工具栏”的按钮,打开Analysis界面分析测试结果。
界面与Controller基本类型,但提供更强大的分析功能。
包括放大、缩小(还原)、过滤、对比、合并,产生HTML报告等功能。
2.6.1 报告汇总进入第一个界面将显示“报告”页面,内容显示运行统计信息、整个脚本事务统计信息、自定义事务统计信息,响应码个数统计。
2.6.2 查看图表曲线双击监控树节点查看对应监控项的统计曲线与下面的统计表格。
最下面状态栏为当前图表曲线的信息,包括: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时间范围、曲线点个数、曲线Y轴最小值、曲线Y轴最大值、运行时间、错误日志数。
双击统计表格对应的行将显示曲线的详细信息。
2.6.3 查看每一路媒体流的指标双击表格某行查看对应媒体流指标曲线2.6.4 图表操作1)放大曲线当运行时间比较大时,如1个小时(3600秒,对应3600个统计点),工具自动控制显示曲线的点数(曲线点少于200个),而不是每个统计值显示一个点(如果每秒一个点则曲线显示3600个点,将挨挤,不美观),工具自动将多个点汇总为一个点(可以是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或由某个点代表这些点)。
假设,10秒显示一个点,则在图表曲线无法查看到1-9秒的数据点,为了查看某段更小时间范围的数据,可通过在图表拖动鼠标来选中对应的时间范围,鼠标拖动方向为右上或右下。
如上图选择了8秒到19秒的范围后,图表曲线只显示时间为8到19的范围,如下:2)还原曲线拖拉鼠标放大时间范围查看图表后,如果需要还原最初的图表曲线(即双击监控指标节点显示的曲线),可在图表拖动鼠标实现,鼠标拖动方向为左上或左下,即方向向左。
3)曲线过滤通过过滤实现只显示特定数据点曲线。
如可以只显示超过阈值的数据点,然后查看曲线的点数(相当于统计超过阈值的数据点个数),在哪个时间点频率高。
如对“running/s”监控项过滤统计值大于8点:A.图表曲线上“右键” -> “过滤”B.过滤窗口输入过滤值C.过滤曲线只显示满足过滤条件的点。
2.6.5 合并图表曲线默认每个监控项独自在图表显示曲线,如果需要对两个监控项进行对比,则可以通过合并功能实现。
如“request/s”与“CPU”合并对比分析。
1)选中监控树节点,然后“右键” -> “合并图表”2)设置第二个图表为running曲线3)生成合并监控树节点4)双击显示合并图5)“右键” -> “比较图表”可通过左边的刻度条移动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2.6.6 日志分析日志记录了错误日志、告警日志,常用于分析定位问题。
有时只通过监控指标曲线只能查看失败数量、资源值(如CPU、内存),而无法判断问题原因,但通过与日志关联(过滤特定的日志,如某段时间的日志),可有效分析定为问题。
如:发现某时刻CPU占用高,而通过过滤该时刻的日志,发现有很多错误日志,日志内容为500响应,且内存带了服务器的失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