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阶段学习质量抽测语文试题(扫描版)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去市场上进行购物,只需要比较不同物品的性价比,然后根据自身的收入总量进行最优权衡。
至于市场的具体形式、商业模式的具体内容、消费平台的具体载体等看似千差万别,但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都是一样的。
消费者大可无视这些形式上的差别,直奔性价比的主题。
不过从实际生活来看,这种理论的高度抽象似乎还并不完全准确。
举例而言,即便是在同一个菜市场中,卖菜的摊贩和消费者之间也并非纯粹的利益博弈。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想实验:假设一个有情有义型摊贩和一个有情有义型消费者相遇,相互之间认同,交易自然顺利。
摊贩可能会额外附赠物品给消费者,或者在消费者没带够钱时给予信用;消费者则会长期在该摊贩那里购物。
消费者和摊贩之间建立信任,能够大幅度节约筛选成本、信息成本以及谈判成本。
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信任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能够进一步节约交易成本。
基于认同形成的信任,基于信任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会让双方都身心愉悦,从而效用大幅度提升。
这种效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称作“体验效用”。
体验效用的说法也触发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体验经济”。
当前,体验经济在全球盛行,不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而且还在逐步改造传统的经济模式。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所需要的是市场给予充分的选择,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偏好。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选择越多越好?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选择足够多,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才能够起作用。
但事实上,当同类商品达到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时,消费者根本无法作出比较。
只有当商品种类适度时,消费者才能愉悦地作出权衡。
消费者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去比较众多物品。
而当消费者存在诸多认知偏见时,理性经济人假定也就不成立了。
而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就会寻求改变。
江苏省苏州市市常熟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阶段性抽测试题(一)(含解析)
⑤一些评论家又开始素隐探幽,寻找小说影射的真人真事
⑥在叙述的时候总要标榜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实有
A。 ③⑥②④①⑤B. ③②⑥①④⑤C. ①②⑥⑤④③D。 ①④⑤③②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既是补写题,又是排序题。解答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段内容论述的是史传和小说的关系,从上句“它们的区别仅在实录和虚构这个内质性的问题上。”可知下文应分析二者内容不同的结果,故应接③,排除CD选项,通过通读理解本文段的意思,可知③后边应该是评论小说家们的心态,故应该先接②,再接⑥,排除A。故选B。
江苏省苏州市市常熟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阶段性抽测试题()(含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人生▲,好似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病隙碎笔》是他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的文字,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他睿智的语言,照亮了我们日益▲的内心.
本题,况味,是指境况和情味.意味,1。值得细细体会的意义和趣味; 2.含有某种意义(常与“着”连用)。本题第一空前边是“苍凉的人生",所以此空应该指“境况”,故填“况味”;
质朴无华,意为朴实而毫不虚夸.洗尽铅华,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淡雅如菊的气质。指从低俗中脱离出来,一种世俗的改变。此空指史铁生的文字“朴实而毫不虚夸”,而不是指世俗的改变,故填“质朴无华”;
2021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悚.然(sŏng)负疚.(jiù)窈.陷(yŏu)讪.讪(shàn)B、胆怯.(què)倔强.(jiàng)炮烙.(luò)形骸.(hái)C、蹙.缩(cù)歆.享(xīn)荸荠.(qí)监.生(jiàn)D、踝.骨(luŏ)谬.种(miù)朱拓.(tà)窥.探(kuī)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寒喧监生百无聊赖烟霭B、踌躇模样荒谬绝纶尘芥C、形骸山坳不落巢臼鄙薄D、执拗俨然惴惴不安牲醴3、下面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B、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C、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D、(鲁四老爷)只是暗暗的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伤风败...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
4、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___________所以他在二十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B、⑤②①③④C、④⑤②①③D、⑤②③①④5、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祝福》写于1924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中的第一篇。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
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
”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
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
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
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选自《探索与争鸣》《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肖瑛)材料二: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迷或概括,很难成立。
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
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第二次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抽测二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
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
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
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
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
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 高一语文测试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一语文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启发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应用于世界特别是非洲地区,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有着“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受启发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祖冲之领先世界千年之久的圆周率π值源于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并有现代意义的。
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养“博学通才之士”为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的“六艺”教育。
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
儒家的“六艺”教育具体付诸教材,即古代经典,这其中遍布古代科学的因子,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中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专门著作。
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行,完全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即获取信息、提出题目、逻辑推理、检验结果、躬身实践。
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20-2021学年常熟市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常熟市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2020-2021学年常熟市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常熟市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与瓦共舞林延军①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
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
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
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②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
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
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③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
“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④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
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
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
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⑤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
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
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2020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高三阶段性抽测(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0届高三阶段性抽测(一)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人生,好似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
《病隙碎笔》是他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的文字,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
他睿智的语言,照亮了我们日益的内心。
A. 况味质朴无华幽暗B. 意味质朴无华幽闭C. 况味洗尽铅华幽闭D. 意味洗尽铅华幽暗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的史传和小说在文体上没有一条决然的界限,它们的区别仅在实录和虚构这个内质性的问题上。
,,。
,,。
史传在文体上孕育了小说,但在精神上阻滞了小说的发展。
①当小说宣布自己是虚构的②而小说家偏偏要与史传认宗续谱③传统观念看不起小说,视小说为无稽之谈④彻底摆脱了附庸史传的自卑心理⑤一些评论家又开始素隐探幽,寻找小说影射的真人真事⑥在叙述的时候总要标榜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实有A. ③⑥②④①⑤B. ③②⑥①④⑤C. ①②⑥⑤④③D. ①④⑤③②⑥3.下列诗句中描写的季节,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B.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C.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D.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清博研究院的《造假风暴和大数据异常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抽检的近万个疑似造假账号中,自媒体占比近88%,尤其是营销、公关类公众号成为重灾区。
而2018年以来,从“企业家被抓”“企业家子女表白”之类的恶意中伤,到“明星出轨”“明星怀孕”之类的无中生有,再到涉机构改革、涉军涉警谣言兴风作浪,对当事方造成极大困扰,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
A. 疑似造假账号影响深远B. 自媒体谣言危害性极大C. 造假风暴牵涉范围广泛D. 无中生有事件反响恶劣5.借用典故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腐鼠”出自《庄子·秋水),喻毫无价值的东西,后遂用为贱物之称。
2021届江苏省常熟市常熟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省熟中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
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做“神农”。
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医药之神。
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
更有的民间传说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为民众牺牲了生命。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材料二:近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以身试药提炼青蒿素的经历,与“神农尝百草”的远古神话不谋而合。
为此,本报特别约请神话学专家田兆元教授解读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问:如何看待中国的神话源头与“中国梦”的关系?答:神话是一种人文理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梦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理想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神话文化现代性传承发展的体现。
问:(1)?答:中国神话中的五帝神话,是崇尚道德精神的。
如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叙述了蚩尤侵犯诸侯,暴虐天下,而黄帝则相反,是“修德振兵”,为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带领大家击溃了蚩尤暴乱。
今天我们强调以德治国,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
古代神话同样是崇尚法治的,如禹的父亲蘇治水不力,就被舜依法处置了。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各民族交流和谐,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的伟大故事。
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我们今天高铁建设,克服空间障碍,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问:(2)?答:首先,中国神话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每到清明,我们祭祀黄帝炎帝,体现出对于祖先神灵道德精神的归依。
江苏省常熟高一3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常熟高一3月调研测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竞争者,但每次都与奖项 。
2017年,他“不敌”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再次与诺奖错过。
②教育是一个 的过程,比如带孩子出去晒太阳、郊游踏青,即使不进行说教,也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活动, ③网络,是 的世界。
有许多人打着网络文学的旗号,发表怀着不可告人目的的文字。
A. 失之东隅 潜移默化 鱼龙混杂 B. 失之东隅 耳懦目染 鱼目混珠 C. 失之交臂 耳濡目染 鱼目混珠 D. 失之交臂 潜移默化 鱼龙混杂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他对曹魏的图谋 。
因此,当吴蜀两国发生摩擦的时候,他所采取的完全是内部调和的策略。
②这档节目的参与者大多由相关网站推选,本期的男喜宾可谓是 ,其中要数一位科学家和一位电子竞技职业玩家最惹眼。
③军地联手依法查处一起网络谣言诋毁海军的恶劣事件,青岛网民祝某因在网上 ,发布虚假信息,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
A. 洞若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雌黄B. 隔岸观火 百里挑一 信口开河C. 隔岸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开河D. 洞若观火 凤毛麟角 信口雌黄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这种中国地方戏曲已在全球戏剧艺术界暂露头角....,有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好的推广。
江苏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高一下3月联考试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美联储不愧为修辞大师,此次更是非常慎重地▲表达了加息预期,并表示这次将是美联储数年来最为▲的声明,因其每次表述都牵动世界经济,让人难以▲,市场也随之剧烈波动,所以研究美联储的讲话成为机构投资者煞费苦心的难事。
A.模糊咬文嚼字琢磨B. 模糊咬文嚼字捉摸字斟句酌捉摸 D. 模糊字斟句酌琢磨2.以下各项中,对《三国演义》内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3分)〔▲〕A.黄巾余党包围北海城。
孔融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刘备收到信件之后同关羽、张飞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
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
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两下夹攻,余党溃散,解了北海之围。
B.董承谋划利用曹操患偏头痛的机会,与太医吉平商量用毒药毒死曹操,不料被家奴告发,曹操大怒,将董承等人杀了。
曹操杀了董承等人犹不解恨,想废帝另立新君,被手下谋士劝止。
曹操又下令勒死了董承的妹妹、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并派三千心腹充当御林军。
C.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
张辽前去劝降,说了拼死有“三罪〞,投降有“三利〞。
关羽也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需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
曹操应允了。
D.董卓死后,汉献帝回到洛阳,宣曹操如朝以辅王室。
曹操兴师入朝,不听董昭的劝阻,要迁都许都。
献帝不得不从,而群臣惧操不敢异议。
迁都许都后,献帝分封大臣,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
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3. 以下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天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B. 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C.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D.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激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意、情三种不同的活动。
江苏省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的首创。
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
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持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作出了更明确的表述。
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
有学者把明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
典范是由倡导所致,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
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
与之相伴相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
这样,明政府所推行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
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
《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
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竟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
“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道路。
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所谓“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天下服从一尊。
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
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