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勾股定理》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集体备课(教课设计)17.1 勾股定理(一)一、教课目的1.认识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育在实质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获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促其勤劳学习。

二、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讲堂引入当前生界上很多科学家正在试图找寻其余星球的“人”, 为此向宇宙发出了很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 音乐、各样图形等。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应勾股定理的图形, 假如宇宙人是“文明人”, 那么他们必定会辨别这类语言的。

这个事实能够说明勾股定理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两千年前, 是特别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 3cm 和 4cm 的直角△ ABC ,用刻度尺量出 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 3000 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 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接得向来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 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 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 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 5 和 12 的直角△ ABC ,用刻度尺量 AB 的长。

你能否发现 32 +42 与 52 的关系, 52+122 和 132 的关系,即 32+42 =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 2 +股 2=弦 2 。

关于随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达成 23 页的研究,增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 A 、B 、C 的关系吗?A 的面积(单位面B 的面积(单位面C 的面积(单位面 积) 积) 积)图 1 图 2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命题 1: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 a 、b ,斜边为 c , 那么 。

四、合作研究:方法 1:已知:在△ ABC 中,∠ C=90°,∠ A 、∠ B 、 DC∠ C 的对边为 a 、b 、c 。

第17章《勾股定理》整章教(学)案

第17章《勾股定理》整章教(学)案

2014-2015学年初二下数学第17章单元计划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序号 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22-24页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探究一】:观察图1,(1)你能找出图中正方形A 、B 、C 面积之间的关系吗?(2)图中正方形A 、B 、C 所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2.【探究二】:如图2,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 (1)计算图中正方形A 、B 、C 面积. 【讨论】如何求正方形C 的面积?(2)图中正方形A 、B 、C 面积之间有何关系?(3)图中正方形A 、B 、C 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 什么特殊关系? 【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二、合作、交流、展示:1.【探究三】:如图3,如何证明上述猜想?年级 八年级课题17.1勾股定理(1)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知识技能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过程 方法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 态度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 教法学案导学学法探究、合作教学媒体多 媒 体图1图2【温馨提示】: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大正方形的面积. 4.【探究四】:如图4,如何证明上述猜想?5.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文字叙述:.6.【探究五】:已知在Rt △ABC 中,∠C =90, (1)若5,12,a b 则c ===; (2)若10,8,c b a 则===; (3)若25,24,c a b ===则.(4)若35a :=:c ,2b =a =则,c =. 【勾股定理结论变形】:.7.【探究六】: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8,15,x ,则x =. 三、巩固与应用1.如图5,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圃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步路(假设2步为1m ),却踩伤了花草.2.如图6,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1S 、2S 、3S ,且15S =,212S =,则3S =.3.根据图7及提示证明勾股定理.:【提示】: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和 = 一个梯形的面积. 四、小结:(1)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2)面积法证题与数形结合思想. 五、作业:必做:P28习题T1、2、3;选做:《全效》第20-21页. 六、课后反思:图3图4图5图6图7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序号 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25页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c =(或c =)变形:2a =(或a =)2b =(或b =)2.填空题:在Rt △ABC ,∠C=90°,⑴如果a=7,c=25,则b=;⑵如果∠A=30°,a=4,则b=; ⑶如果∠A=45°,a=3,则c=; (4)如果b=8,a :c=3:5,则c=.3.【探究一】: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 ,宽2.2m 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通过?为什么?思考:①薄木板怎样好通过?;②在长方形ABCD 中,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 ③薄模板能否通过,关键是比较与的大小. 解:在Rt△ABC 中,根据勾股定理 AC 2=( )2+( )2=2+2=. 因此AC =≈.因为AC (填“>”、“<”、或“=”)木板的宽2.2m , 所以木板从门框通过.(填:“能:或“不能:) 4.【探究二】:如图,一个3m 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上,这时AO 的距离为2.5 m ,如果梯子的顶端A 沿墙下滑0.5m ,那么梯子底端B 也外移0.5 m 吗? 点拨:① 梯子底端B 随着梯子顶端A 沿墙下滑而外移到D ,那么的长度就是梯子外移的距离.年级 八年级课题17.1勾股定理(2)课型新授教 学 目 标知识技能能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计算,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7章勾股定理教案

17章勾股定理教案
立 思 ◇教师演示课件 考完成 △满足不同层次学 生的学习需求,拓 小 组 合 作 完 展学生思维空间, 成 使所学的知识得到 进一步深化.
总结反思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2、作业:略 4 分钟 勾股定理 一、应用: 板书设计
△通过小结,使学 学生归纳、总 生对所学知识进一 结谈感受 步回顾,从而能更 好的反思
A C O B D
△应用勾股定理, 进一步掌握勾股定 理的内容。 ◇教师演示课件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17 分钟
总结反思 布置作业 4 分钟
1.△ABC 中,AB=AC=25cm,高 AD=20cm,则 BC= ,S△ABC= 。 学生独立思 ◇教师演示课件 考完成 △通过学生操作、 2. △ABC 中, 若∠A=2∠B=3∠C, AC= 2 3 cm, 观察、验证,从中 则∠ A= 度,∠ B= 度 , ∠ C= 度, 孕育了辅助线的添 BC= ,S△ABC= 。 小 组 合 作 完 加为逻辑谁作好了 铺垫。 促使学生手、 成 3.△ABC 中,∠C=90°,AB=4,BC= 2 3 , 眼、脑等多器官的 参与,从感觉到知 CD ⊥ AB 于 D ,则 AC= , CD= , 觉, 从感性到理性, BD= ,AD= ,S△ABC= 。 实现突破。 4.已知:如图,△ABC 中,AB=26,BC=25, AC=17,求 S△ABC。 △观点提炼,回顾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归纳、总 反思 2、思想方法归纳? 结谈感受 3、作业:略 勾股定理




学生活动
第 四 课 时
探究: (教材探究 2) 学生思考、 交 分析:⑴在△AOB 中,已知 AB=3,AO=2.5,利用勾股 流 定理计算 OB。 创设情境 ⑵ 在△COD 中,已知 CD=3,CO=2,利用勾股定理 引入新课 计算 OD。 4 分钟 则 BD=OD-OB,通过计算可知 BD≠AC。 ⑶进一步让学生探究 AC 和 BD 的关系,给 AC 不同的值,计算 BD。 例 1.已知:在 Rt△ABC 中,∠C=90°,CD⊥ 学 生 先 独 立 思考,在进行 BC 于 D,∠A=60°,CD= 3 ,求线段 AB 的长。 全班交流 合作交流 例 2 已知:如图,△ABC 中,AC=4,∠B=45°, A 探究新知 ∠A=60°,根据题设可知什么? D 20 分钟 例 3(补充)已知:如图,∠B=∠D=90°,∠ A=60°,AB=4,CD=2。求:四边形 ABCD 的面 E B C 积。

第17章《勾股定理》单元备课

第17章《勾股定理》单元备课

第17章《勾股定理》单元备课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新版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将“勾股定理”作为独立的一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应用。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定理之一。

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学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学生能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尝试用数形结合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一)以及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本章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勾股定理是解几何题中有关线段计算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章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证明。

课本通过构造图形,利用面积相等来证明,但证明思路的获得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这涉及到了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之一:割补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会运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

2)能验证勾股定理。

3)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能运用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让学生获得更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背景,注重介绍数学文化。

2.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

3.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应用意识。

4.适当总结与定理、逆定理有关的内容。

四、课时安排:17.1 勾股定理(4课时)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课时)小结与复(1课时)。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案{2课时}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案{2课时}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所得结论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长,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本单元知识结构图:本单元教材分析: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勾股定理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其逆定理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属于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也是判定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一个重要方法.教材通过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来引入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通过“赵爽弦图”来引进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这个定理教材利用拼图的方法论证勾股定理存在的合理性.教材介绍了古埃及人做直角的方法: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体现了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推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时,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应强调直角的前提并分清斜边和直角边.注意a、b、c可以取满足于等式的适当数(整数、分数、小数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和逆定理以及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理解勾股定理的意义以及内涵,掌握其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研究方面所取得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以及应用.教学难点本单元教学难点是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教学关键本单元教学关键是通过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引入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单元课时划分17.1 勾股定理 2课时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课时复习与交流 1课时单元自测优化设计 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一)教学内容与背景材料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课本P72~P7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思想,发展几何思维.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数学学习的态度,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关键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演绎过程,掌握定理的应用.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关键:通过网格拼图的办法来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理解其内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投影片,设计好拼图(用纸片制作):“探究”1、2的教具.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学法解析1.认知起点:已认识几何图形:直角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2.知识线索:3.学习方式:采用观察、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理解领会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回眸历史,感悟辉煌【显示投影片1】内容1:公元前572~前49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在一次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用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图中的地面(显示投影图片a),•你能发现什么呢?(图片见课本图P72).【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讲述毕达哥拉斯的故事(上网收集),引导学生观察该图片,发现问题.学生活动:观察、听取老师的讲述,从中发现图片a•中含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内容2:用图片置示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继续发现.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发现课本图18.1-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学生活动:与同伴合作探讨,从网格图中不难发现下面的现象:图18.1-1右边的三个正方形SⅠ=SⅡ,SⅢ=SⅠ+SⅡ,•即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小结:从图18-1-1,我们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具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教师提问:上面我们研究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性质,但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请同学们观察图18.1-2,设定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1)•分别计算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2)观察其中的规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讨论,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路点拨:实际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某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明的成就.在大自然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有时却隐藏着深刻的哲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问题牵引】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命题1)教师活动:介绍我国的赵爽证法,充分应用拼图(课本P74 图18.1-3),•解释“命题1”的,让学生领悟勾股定理的推理;为了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设计下面的“阅读理解”.阅读与填空:(显示投影片3)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数学家以及数学爱好者都曾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付出过努力,作出过贡献,这使得这一定理至今已有几百种不同的证法.下面介绍的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前275年)给出的证明.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证明,并且从中获得提高几何证题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收获,对证明过程做了一些推想,请读者边阅读,边思考,并完成填空.为了使阅读能够顺利进行,首先来做一项准备工作,即对图的局部做如下分析:图中的四边形BHJC是正方形,作HM⊥AB,交AB的延长线于M,在△CBK与△BHM中,∵BC=BH,∠CBK=∠_____(填∠BHN),∠CKB=∠BMH,∴△CBK≌△BHM()(填AAS).• ∴BK=HM.现在来看欧几里得是怎样证明勾股定理的.这位几何大师的出发点,与课本中用拼图方法给出的证明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把一条线段的平方看作是以这条线段为边的________(填:正方形的面积).从这样的想法出发,欧几里得是为了证明“a2+b2=c2”,分别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图).欧几里得可能是想到当一条直线从AE所在直线的位置开始,在保持与AE平行的前提下逐步向BD移动时,一定有一个时刻,把正方形ABDE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恰好分别等于a和b.上述特殊的位置究竟在何处呢?欧几里得大概是注意到了图形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点──点C,决定仔细考虑过点C并且与ED垂直的直线.于是,欧几里得首先引出这样辅助线:过点C作CL⊥ED,交AB于K,交ED于L.下面是这位杰出的数学家在引出上述辅助线后继续进行探索的结晶.连结CH、AH、KD,则由∠ACB=90°及四边形CBHJ知AC∥BH,点A•与点C•到直线BH的距离_______(填:相等),又因为△ABH与△CBH有公共边________(填BH),所以S△ABH=S△CBH()(填:等底等高面积相等);再把△ABH看作是以AB•为底的三角形,则其高为_______(填HM),由于AB=_______(填BD),HM=_______•(填:BK),所以,S△ABH=S△BDK()(等底等高面积相等),∴S△BDK=S△CBH()(•填:等量代换).而S△CBH=12a2,S△BDK=12S矩形DBKL,∴a2=S矩形DBKL①同理可证,b2=S矩形AELK②.把①②相加,就得到a2+b2=S长方形DBKL+S长方形AELK,即a2+b2=c2.学生活动:阅读填空,从中吸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加深对勾股定理的领悟.【设计意图】“赵爽证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分析为辅,让学生形成拼图意识,感受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再通过设计“阅读与填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加深理解勾股定理的目的.三、联系实际,应用所学【显示投影片4】问题探究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课本图形18.1-4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思路点拨:从观察实验可知,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无法从门框内通过,因此,尝试斜着通过,而对角线AC或BD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只要测出AC或BD,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是否能通过.【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拿出教具:如图18.1-4的木框,几块木板,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活动:观察、讨论,得到必须应用勾股定理求出木框的斜边AC2=AB2+BC2=12+22=5,AC=5≈2.236,然后以此为尺寸,来判断薄木板能否通过木框,结论是可以!问题探究2:如图18.1-5,一个3c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m吗?思路点拨:从BD=OD-OB可以看出,必需先求OB,OD,因此,•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在Rt△AOB,Rt△COD中求出OB和OD,最后将BD求出.【活动方略】教师活动:制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应用勾股定理,提问个别学生.学生活动:观察、交流,从中寻找出Rt△AOB,Rt△COD,以此为基础应用勾股定理求得OB和OD.【课堂演练】演练题:在Rt△ABC中,已知两直角边a与b的和为pcm,斜边长为q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思路点拨:因为Rt△的面积等于12ab,所以只要求出ab即可,由条件知a+b=p,c=q,•联想勾股定理a2+b2=c2,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由a+b=p,a2+b2=q2求出ab.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演练,以练促思;引导学生进行等式变形.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完成演练题1,再争取上台演示.解:∵a+b=p,c=q,∴a2+2ab+b2=(a+b)2=p2,a2+b2=q2(勾股定理)∴2ab=p2-q2∴S Rt△ABC=12ab=14(p2-q2)cm2【设计意图】以两个探究为素材,帮助学生应用勾股定理,再通过设置的演练题来灵活学生的思维.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课本P76 “练习”1,2.2.【探研时空】(1)若已知△ABC的两边分别为3和4,你能求出第三边吗?为什么?(2)如图,已知:在△ABC,∠A=90°,D、E分别在AB、AC上,你能探究出CD2+BE2=BC2+DE2吗?(提示:BE2+CD2=AD2+AC2+AB2+AE2=(AD2+AE2)+(AC2+AB2)=(DE2+BC2)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勾股定理:Rt△ABC中,∠C=90°,a2+b2=c2.2.勾股定理适用于任何形状的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的长都可以求出第三边的长.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77 习题18.1 1,2,3,4,5.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七、课后反思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驻足“双基”】1.在Rt△ABC中,∠C=90°,BC=12cm,S△ABC=30cm2,则AB=________.2.等腰△ABC的腰长AB=•10cm,•底BC•为16cm,•则底边上的高为______,•面积为_____.3.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4.△ABC中,∠ACB=90°,AC=12,BC=5,M,N在AB上,且AM=AC,BN=BC,则MN的长为(• ).A.2 B.26 C.3 D.45.等腰三角形腰长32cm,•顶角的大小的一个底角的4•倍,•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_____.【提升“学力”】6.某车间的人字形屋架为等腰三角形ABC,跨度AB=24m,上弦AC=13m,求中柱CD.(D 为底AB的中点)7.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点D落在BC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EC的长.【聚焦“中考”】8.(1994年天津市中考题)如图,在Rt△ABC中,∠C=90°,D是BC边上一点,•且BD=AD=10,∠ADC=60°,求△ABC面积.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答案)1.13cm 2.6cm;48cm2 3.6、8、10 4.D 5.3.5cm 7.3;8.753 2第二课时勾股定理(二)教学内容与背景材料本节课继续探究勾股定理及其应用(课本P76~P7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关键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关键:把握Rt△中的三边关系,充分应用两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要注意直角边和斜边的区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投影片,收集并制作补充问题的投影片.学生准备:复习勾股定理.学法解析1.认知起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些几何知识,以及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对勾股定理的应用加以理解.2.知识线索:实际问题−−→←−−勾股定理3.学习方式:采用讲练结合的学习方式,注重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小测评估【课堂小测题】(投影显示)1.填空题(1)等腰三角形中,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9,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填:)(2)在Rt△ABC中,∠C=90°,若a=b=2cmm,S△ABC=______(填:2cm)2.选择题(1)在△ABC中,∠C=90°,∠A=∠B,则BC:AC:AB=(A).A.1:1 B.1:1:2 C.1:1:1 D.以上结论都不对(2)等边三角形面积为8cm,它的边长(D).A..cm C.cm D.以上结论都不对【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测试,而后讲评,通过讲评,理解勾股定理的应用.学生活动:独立小测,通过小测加深对勾股定理应用的理解.【设计意图】采用“测中反思”的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现问题,以利于本节课解决.二、数形结合,应用所学【显示投影片2】问题探究3:大家知道,数轴上的点有些是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请你在数(1)•在数轴上找到一点A,使OA=5,(2)过A作AT垂直于数轴,垂足为A,在AT上截取AB=12,(3)•连结OB,(4)以O为圆心,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的交点C【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2的点吗?试一试!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图18.1-7的点M.【设计意图】拓展勾股定理的应用知识,学会在数轴上作无理数的点.问题探究4:如图,△ABC中,∠B=90°,AC=12cm,BC=4cm,D•在AC•上,•且AD=8cm,E在AB上,且△AED的面积是△ABC面积的14,求AE和DE的长.思路点拨:求AE的长时,可过D 作DE⊥AB于F,可求出DF=23BC=83,•这样先把AF•求出AF=23AB=1632.再由面积公式S△AED=12AE·DF先求出DF=43AE,由S△ADE=14S△ABC=42,求出AE=32,因而EF=732,•应用勾股定理求DE=32.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探究,巡视、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纠正.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4人),将所学习的面积、勾股定理应用于该题,•踊跃上台发言,“板演”.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课本P77 “练习”1,2.2.【探研时空】(1)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D点,求证:AB2=AD2+2CD2+BD2.(提示:AB2=AC2+BC2=AD2+CD2+CD2+BD2=AD2+2CD2+BD2)(2)有一正方形ABCD池塘,边长为一丈(3丈=10米),有棵芦苇生在它的中央,高出水面部分有1尺(3尺=1米)长,把芦苇拉向岸边,恰好碰到岸沿,•向水深和芦苇长各是多少?(提示:设水深EF=x尺,芦苇EG=(x+1)尺,则EC=(x+1)尺,CF=5尺,通过构建△EFG,再应用勾股定理得(x+1)2=x2+52,求解出x=12尺,这样得到水深12尺,芦苇长为13尺).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1)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两个“探究”领会勾股定理的应用思想,如可以用来在数轴上描无理数点,可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等.(2)感受勾股定理的历史.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78 习题18.1 7,8,9,11,12,13.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驻足“双基”】1.请写出满足勾股定理a2+b2=c2的三组数值______________.2.要登上12m高的建筑物,为完全起见,需要使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5m,至少需要_______m长的梯子.3.一艘轮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离开A•港向东南方向航行,•另一艘轮船同时以12海里/时的速度离开A港向西南方向航行,经过1.5小时后它们相距_____海里.4.如图,长方形ABCD中,AB=3,BC=4,若将该矩形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则折痕EF的长为().A.3.74 B.3.75 C.3.76 D.3.77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其对角线的长是5cm,则长方形的长是().A.2.5cm B.5cm C.25cm D.5cm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90°,AD=4,AB=3,BC=12,求正方形DCEF的面积.【提升“学力”】7.已知,如图,Rt△ABC中,∠BAC=90°,AB=AC,D是BC•上任意一点,• 求证:BD2+CD2=2AD2.【聚焦“中考”】8.(2003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题)如图,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A处运往正西方向的B处,经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向北偏西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1)问: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供选用数据:•2≈1.4,3≈1.7)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答案)1.3、4、5,5、12、13,8、15、17 2.13 3.30 4.B 5.C 6.169 7.提示:过A作AE⊥BC于E 8.(1)B处会影响,(2)3.8小时- 11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已知直角边长度分别为3和4,求斜边长度。
(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a^2 + b^2 =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举例:判断三角形ABC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已知AB=5,BC=12,AC=13。
(3)勾股数的识别与运用:教授勾股数的概念,即满足勾股定理的整数三角形三边长。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找出勾股数,并能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相关问题。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勾股定理在二维和三维图形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和想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勾股定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勾股定理及其综合运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一些环节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17章勾股定理全章集体备课教案

第17章勾股定理全章集体备课教案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并加以证明,从而得到勾股定理,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结合此项内容介绍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

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设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三、教学目标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理的含义;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知道原命题成了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四、本章知识结构网络图实际问题 → 勾股(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 ← 定理↓ 互逆定理实际问题 ← 勾股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 的逆定理五、本章的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与运用.本章的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运用。

六、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安排如下:17.1 勾股定理(一) 2 课时17.1 勾股定理(二) 2 课时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课时数学活动及小 结 2课时县二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科八年级数学 教师(主备人): 张振兴 集体备课地点: 毓林楼204室 时间:2014年 3 月 11 日教学内容 17.1 勾股定理(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研究勾股定理与其应用,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并加以证明,从而得到勾股定理,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3.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教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有关勾股定理的材料)及四个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 的直角三角形 一个腰长为c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PPT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法课型课时 2课时学生分析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及其证明方法。
2.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斜边或直角边长度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的斜边测量、篮球运动员的投篮角度等,引导学生感知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勾股定理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勾股定理的深入学习将更加关注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和表达沟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较为内向,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组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制作勾股定理的教具,如直角三角形模型,观察并验证勾股定理。
-绘制直角三角形,测量并计算斜边与直角边的长度,检验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五)总结归纳
1.学生自主总结: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勾股定理的关键点和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提醒学生注意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勾股定理的结果,并能运用于解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尺、图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出示了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XXX的人发现的。

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讨论:32+42与52有何关系?52+122和132有何关系?通过计算得到32+42=52,52+122=132,于是有勾2+股2=弦2.那么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即4×ab+(b-a)2=c2,化简可得a2+b2=c2.三、证明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

下面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

已知:如图,在△ABC 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第十七章-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人教版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一)教材所处的地位1、教材剖析:本章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7 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材从实践研究下手,给学生创建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断方法),最后介绍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宽泛应用。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目关系。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宽泛的应用。

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古老而适用的方法。

在“四边形”和“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章节中,勾股定理知识将获取更重要的应用。

2、教材特色:①在表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

(对勾股定理是经过问题引出加以研究认识的。

②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勾股定理的应用尽量和实质问题联系起来。

③对实质问题的选用,注意联系学生的实质生活。

④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章安排了两个阅读资料和一个课题学习)⑤注意训练系统的科学性,减少操作性习题,增添研究性问题的比重。

(二 ) 单元教课目的(包含感情目标)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研究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育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勾股定理的研究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断方法),会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4、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宣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感情与态度目标:5、感觉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长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研究勾股定理并掌握勾股定理;2、直角三角形的判断方法(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教课难点:1、从多个角度(代数、几何)研究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3、在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中结构合用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

(四)单元教课策略1、教课步骤:①整个章节的教课可分四步:研究结论——考证结论——初步应用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质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复习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复习教案设计

《第17章勾股定理的复习(1)》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以及变式的简单应用,理解定理的一般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和求解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发展同学们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良好学习的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把实际问题化归成勾股定理的几何模型(直角三角形)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请一位同学说说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RtΔABC中,∠C=90°时AC2+BC2=AB2,有哪些不同的表示形式?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个定理的应用。

3、学生进行练习:在Rt△ABC中,AB=c,BC=a,AC=b,∠B=90゜.①已知a=3,b=4,求c;②已知a=12,c=5,求b(请大家画出图来,注意不要简单机械的套a2+b2=c2,要根据本质来看问题)4、勾股定理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例1】在△ABC中,AC=3,BC=4,则AB的长为().A. 5B. 10C. 4D. 大于1且小于7只能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判断出AB的范围.正确答案:D.5、运用勾股定理时要分清斜边和直角边【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长.正解:(1)当两直角边为3和4时,第三边长为(2)当斜边为4,一直角边为3时,第三边长为.6、给定三角形要分形状运用勾股定理【例3】在△ABC中,AB=15,AC=20,AD是BC边上的高,AD=12,试求出BC边的长.【分析与解】 此题没有给出图示,又由于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部也可能在三角形外部,所以其高的位置应分两种情况来求.如下图所示,△ABC 有两种情况.综上可得BC 边的长为25或7.配套练习: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腰长为4,求这个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解:⑴等腰三角形ABC 顶角为30°时; ⑵等腰三角形ABC 底角为30°时;(高在形内) (高在形外); 接着通过问题“试一试”进一步直观体会勾股定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7、折叠问题与方程思想:【例4】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AC=6㎝,BC=8㎝。

2014-201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2014-201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3)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斜边未知、直角边未知等不同类型的题目;
举例: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如斜边已知求直角边,或直角边已知求斜边,教师需指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题。
(4)解决勾股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建筑、工程等领域;
举例:设计相关练习题,如测量距离、计算高度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证明过程,我会通过举例和逐步推导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如通过拼接正方形验证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如测量墙角、计算屋顶面积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通过动画、故事等形式导入勾股定理,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演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证明方法;
4.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
5.结合实际情境,设计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他们,我尝试提出一些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融入课堂。

17章勾股定理单元整体(教案)

17章勾股定理单元整体(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勾股定理的定义及其公式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勾股数的推导,我会通过举例和步骤分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一个不确定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使用尺子和绳子构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通过具体的直角三角形图形,让学生直观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如3-4-5勾股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勾股定理的理解深度,特别是斜边c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a和b的平方和的概念。
-难点二:勾股数的扩展应用,如何从给定的条件中识别出勾股数,以及如何通过整数倍关系推导出新的勾股数。
5.探索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工程等领域。
6.通过勾股定理的学习,培养逻辑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几何领域中对勾股定理的应用。
2.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理解勾股定理的本质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几何学中的重要原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勾股定理全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勾股定理全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18.1勾股定理(1)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课前预习 导学过程阅读教材第64页至第67页的部分,完成以下问题在Rt △ABC ,∠C=90° ⑴已知a=b=5,求c 。

⑵已知a=1,c=2, 求b 。

⑶已知c=17,b=8, 求a 。

⑷已知a :b=1:2,c=5, 求a 。

⑸已知b=15,∠A=30°,求a ,c 课堂活动:活动1、预习反馈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活动2、例习题分析例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一块3m ,宽2.2m 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例2:如图,一个3m 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这时AO 的距离为2.5m ,如果梯子的顶端A 沿墙下滑0.5m ,那么梯子底端B 也外移0.5m 吗?A B C课堂练习: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2.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⑵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⑶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⑷三边之间的关系: 。

3.⑴在Rt △ABC ,∠C=90°,a=8,b=15,则c= 。

⑵在Rt △ABC ,∠B=90°,a=3,b=4,则c= 。

⑶在Rt △ABC ,∠C=90°,c=10,a :b=3:4,则a= ,b= 。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第三边长为 。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 ,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

4.△ABC 的三边a 、b 、c ,若满足b 2= a 2+c 2,则 =90°; 若满足b 2>c 2+a 2,则∠B 是 角; 若满足b 2<c 2+a 2,则∠B 是 角。

教研组集体备课 《勾股定理》

教研组集体备课 《勾股定理》

课题:17.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教材地位作用这节课内容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课学习,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通过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观察、发现、抽象出数学问题,猜想并验证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到综合应用已学知识联想、证明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渗透了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和方程思想等重要数学思想,同时为勾股定理逆定理和后续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高中学习的一般三角形中余弦定理和平面解析几何的部分公式做铺垫。

2、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学习是建立在掌握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 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

本节课主要是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本节课介绍的是等积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验证、证明勾股定理过程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几何的观察能力和说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他们的推理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而本节课先采用的是等积法证明。

对于其他的证明方法,由于需要合理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没有教师的启发引领,学生不容易独立想到。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八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已经1具备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能力。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本节活动课应当恰当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数学核心观念与数学能力,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A.知识技能目标:①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②能尝试从不同角度证明勾股定理。

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课题:17.1勾股定理(1)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设疑自探 1、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2)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3)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2、(1)、同学们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 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2)、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问题:你是否发现23+24与25,25+212和213的关系,即23+24 25,25+212 213, 二、解疑合探 思考:(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 ,B ,C 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3)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 ,B ,C 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4)你能发现课本图1-3中三个正方形A ,B ,C 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长度单位,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三、质疑再探 勾股定理证明: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 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二;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新版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勾股定理”为独立的一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应用。

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它也是几何学中重要的定理之一。

勾股定理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尝试用数形结合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

1.本章的主要内容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之一)
(3)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2.重点与难点
本章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勾股定理是解几何题中有关线段计算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章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证明。

课本通过构造图形,利用面积相等来证明的,证明思路的获得学生感到困难,这涉及到了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之一:割补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会运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

(2)能验证勾股定理。

(3)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4)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能运用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获得更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背景,注重介绍数学文化。

2.让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

3.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应用意识。

4.适当总结与定理、逆定理有关的内容
四、课时安排:
17.1勾股定理4课时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课时
小结与复习1课时第十八章单元测试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