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空间扩张和主导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和原因研究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和原因研究

08地理科学08336028郭鹏飞广州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和原因研究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推动。

这两种力量的对比、转换,导致城市发展出现阶段性。

而郊区化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城市离心化现象。

改革开放前,广州进入全面工业化高潮时,就出现了人口随工业扩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

然而改革开放前的广州城市郊区化,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并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郊区化。

改革开放后,作为我国南方对外开放的窗口,广州城市发展迅速。

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迁居主要是由于城市改造、市政建设而带来的被动外迁,但90年代末期已经逐渐出现了主动外迁的现象。

新世纪开始以来,随着广州总体规划的调整,城市建设重心南移,番禺撤市建区,南沙经济开发区的战略规划实施,人口出现了新一轮的郊迁,人口的扩散呈现以主动迁居为主。

下图为1982~2000年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动情况:从广州城市郊区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工业郊区化和人口郊区化,且工业郊区化先于人口郊区化,并引领人口随工业的外迁向城市外围扩散。

伴随着工业郊区化和人口的郊区化,广州也呈现出商业郊区化的现象。

如下两图为广州市1980~2003年就业以及人口郊区化的情况:关于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分析,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了工业郊区化,从而带动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迫使产业效能不足的工业企业大量外迁。

而这两者多带来的工业郊区化的发展对缓解广州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中心土地利用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郊区较好的空气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满足这个需求,而由于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所产生的大量城市流动人口也在新的户籍制度和住房制度下外迁到郊区。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五大经济中心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广州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从广州城市发展进程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广州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城市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

在开放前,广州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城市,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相对不发达。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开始以经济特区的形式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和创新型企业,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广州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如今,广州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市政设施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次,广州的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经济发展强劲。

广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被誉为"南国商都"。

广州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在服装、电子产品、船舶制造、金融和物流等领域具有竞争力。

其次是人口密集。

广州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人口密度较高。

高人口密度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但也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再次是文化多元。

广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各种民族和宗教信仰在此共存。

广州的文化多样性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动力。

然而,广州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是人口问题。

由于广州的人口密度过高,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房地产市场波动以及社会管理压力大等问题。

其次是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空气质量恶化、水质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关注。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广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广州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交通网络和市政设施的水平。

同时,广州积极引进高科技企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广州城更新片区策划

广州城更新片区策划

广州城更新片区策划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正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本文将以广州城更新片区策划为主题,探讨其背景、意义、目标、策略及实施方案。

一、背景广州城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老旧城区面临着设施老化、环境恶化、人口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广州城更新片区策划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意义广州城更新片区策划的实施,具有以下意义:1、提升城市品质:通过改造老旧城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3、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改造老旧城区,吸引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4、提高城市竞争力: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目标广州城更新片区策划的目标是:通过城市更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的整体效能。

2、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完善老旧城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改造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4、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改造老旧城区,吸引投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

5、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策略及实施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州城更新片区策划的实施将采取以下策略和实施方案:1、制定详细的更新计划:根据老旧城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更新计划,包括改造范围、改造方式、资金来源等。

2、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城市更新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

城市空间结构比较

城市空间结构比较
中心区、经济技术开区、保税区)依托工业区位东 移和港口优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塘沽中心区沿海河 东西两侧轴向式扩展,东部随港区向海岸推进,西部 沿河上溯延伸,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区向北部 地区连片式生长。
空间结构演化比较
❖ 城市形态——2000年至今
▪ 2000年以后广州进入多中心网络式结构阶段。 ▪ 2000年以后,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广州拉开建设,
Contents
1
空间结构演化比较
2
空间结构发展规划策略
空间结构演化比较
❖ 城市形态——至改革开放前
▪ 广州城始建至改革开放以前处于单核点状结构阶段。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这一时期广州城市空间 结构没有发生沧海桑田式的突变,城市空间演化的总 体特征是以集中发展为主线,围绕中心城“”摊大饼 “”式逐步向外拓展,拓展方向以东西向为主。
城,并以高速公路相连接,形成沿海河为轴线的双城 结构。然后以两城为核心,各自向外组团式拓展城市 空间,逐渐形成倒“T”型的组群型城市带。
空间结构发展规划策略
▪ 未来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 确定“一主三副”的未来城市空间结构:将以中心主城区
为“一主”,在中心主城区南、东、北各发展一个副城区, 即南沙、萝岗-新塘、花都副城区。 ▪ 中心主城区:由珠江三角洲二环高速公路,包络串联起了 市区部分,加之未来广佛都市圈核心地区。中心主城区包 括旧城组团、黄埔组团、天河新城区、市桥组团、大石组 团、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等。主城区将发挥服务业、科 教文化、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区域主中心地位。 重点发展珠江新城、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铁路新客站周边 地区、广州新城。 ▪ 城市副中心:广州的东部,南部为都会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南拓轴为节点带动发展型,通过大学城,南沙新城,广州 新城等重要节点的发展来带动;东进轴则为组团整合发展 型,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来拉动,以萝岗 新城的发展为依托,将旧城中心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 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冀组团。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近几年,广州市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广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有着多种因素。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加快,这对于经济外向度高的广州非常有利。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与落实CEPA 的不断加强,给广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Ⅰ〗2003年经济发展状况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遭受“非典”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广州市坚持防治“非典”与经济建设“两手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出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创8年来新高。

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典”过后的下半年,经济增势强劲,增速不断加快,经济总体上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

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0%,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亏损总额下降。

2003年1-11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37%,比上年同期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9.93%。

二、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加快增长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广州重点加快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影响的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增速持续高位运行。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

实现工业总产值4705.91亿元,比上年增加917亿元,增长26.5%,增速比上年加快11.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94.31亿元,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3%。

改革开放对广东的意义

改革开放对广东的意义

改革开放对广东的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对广东这个经济发达地区的意义尤为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引擎之一。

改革开放为广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广东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资源。

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和措施使得广东成为外商投资的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进驻。

这些外资企业的到来为广东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东的外贸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省份之一。

同时,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广东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传统的农业和轻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使广东经济更加多元化和高效率。

改革开放为广东带来了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活力。

改革开放打破了封闭的局面,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活跃。

广东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为广东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广东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

同时,改革开放也加速了广东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

广东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广东人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自由,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改革开放为广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影响力。

改革开放使广东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

广东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才和国际组织,为广东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广东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也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广东通过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治理,为广东乃至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为广东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

广东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家。

广东的电影、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

推动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

推动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
推动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1. 政策因素: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对城市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城市发展方向、控制土地供应和推动产业布局来引导城市空间分布。

2. 经济因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影响城市空间分布。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空间分布更为密集,且产业结构更为多样化。

3. 社会因素:人口分布、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也会推动城市空间分布。

例如,人们对于就业、居住、教育和医疗等社会资源的需求,会导致相关设施在城市中的布局。

4. 自然因素:地理条件和环境资源也会对城市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河流、山脉和海洋等自然地理条件会影响城市的交通布局,而气候和自然环境则会影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选择和偏好。

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成和变化。

然而,不同城市的空间分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

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
lm td ln e e a dm a a men o n ge tef ̄ a d ln isi t sae e s  ̄ lot r n a d n tui t on r s en a t he ̄ l on f ̄a N uU so so .
ls i t alo c s h v be n a k y fcori s pngur n s a il xp sonan t t a olt n a n t s n t ui t on f F e a e e e a t n ha i ba p ta an i d sr url e uc ev u i Dp g hi o
t mnso a inp oda f ̄ t en  ̄ o
abec l omp t r wt ac g o han tu t rl t z in ds rc ua i at op mi o


Urans a ̄ l x an in, a altJ Ul,Is ̄ t n lr n t Sy tm h ng s n tu in l re b p a e p so Sp U P c 8 n lu i a ta si s t to i on se c a e Isi t a f c s to o
的深层社会经济结构,其研究重点在于资本 主义
生产方式对城市形态及发展的制约。新韦伯主义 学派认为,对城市空 间结构产生影响的是 多元 的
2城市发展体制转型与空间结构演化
随着冷战体系的解体和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
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巨大的经 关城市发展体制转型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发展
1引言
2 0世纪 9 年 代以来,西万 国家关于城市空 0 间结构的研究出现 了明显 的制度转向,即更加关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城市从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蜕变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首先,广州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将外商投资引入市区,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广州带来了新的经济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州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从传统的轻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形成了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的GDP年均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实现了从小康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

其次,广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的城市规划相对简陋,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广州启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

广州塔的建成标志着广州的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它成为了广州的地标之一。

此外,广州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修建了地铁、轻轨等便民工程,方便了市民出行。

同时,广州还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得广州成为一座绿色宜居的城市。

再次,广州的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使得广州与世界接轨,外国艺术家以及文化机构的到来为广州的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州艺术节、广州国际电影节等文化盛会成为了广州的名片。

同时,广州也加大了对本土文化的扶持力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成为了培养优秀艺术家和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

此外,广州的社会福利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广州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保政策,确保了广州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广州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广州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广州改革开放30年来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人口问题。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州,使得人口压力急剧增加。

广州城市调研报告

广州城市调研报告

广州城市调研报告广州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广东省的省会。

作为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广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潜力。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广州的城市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首先,广州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整体上比较先进。

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之一,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高速公路、城市铁路以及地铁系统将广州与周边城市紧密相连,便捷的交通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其次,广州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广州港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拥有良好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完善的运输体系。

这使得广州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地位,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际企业来投资和经商。

同时,广州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在广州设立了生产基地,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活力。

第三,广州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

广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

陈家祠、广州塔、沙面等历史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广州的美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粤菜的口味鲜美、独特,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然而,广州也面临着一些社会经济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面积扩大,土地资源短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加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也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此外,城市的教育资源还不够充足,需要增加学校和优化教育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快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的改革进程,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再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教育的普及程度,为下一代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最后,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广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总结起来,广州是一座具有重要地位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

广州城市发展动因刍议

广州城市发展动因刍议
境 的统 一 性 。
关键词 : 城市 , 口, 港 发展
中图 分 类 号 : U 0 8 1 T -9 . 文 献标 识码 : A
1 研究方 法
城市发展是 一个复杂巨系统的运动过程 , 以城市 空间形态的
2 3 鸦 片战争爆 发到 文化 大革命 .
鸦片 战争爆发后 , 广州首 当其 冲 , 中西方政 治 、 经济 和文化 的
维普资讯

28 ・
第3 3卷 第 1 5期 20 0 7年 5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l ARC I H TEcTURI
VoI3 . 5 . 3 NO 1 Ma v. 2 0 07
文章编号 :0 96 2 (0 7 1—0 80 10 —8 5 2 0 )50 2 —2
. 优 地缘位 置 还处于“ 火耕水耨” 的原始社会末期 , 社会生产力来说 没有形成 3 1 内在 动 因 : 越 的地理 、 从
城市的基本条件 , 河流只是成 为原 始居 民捕鱼谋生 的场地 。其后 越 民族归降于楚 国后 , 广州被设 为楚亭郡后才具备 了城市规模 。 广州 的海 洋区位形成 了其独特 的海外 贸易优势 , 并直接刺激
城市经济 的繁荣 , 间接刺激城 建的繁荣发展 。广州独 特的地理位
22 秦代 到 第一次鸦 片战 争 .
置, 河港与海港兼得 的优势 , 使得广州在社会运动 发展中 , 商业 贸
另外 , 州在 国内独特 的地缘 广 从秦代到清 朝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 , 广州古代城市发展 易一直保持整体稳 定发展 的势态 ; 位置也将 广州推 向了开放前沿 , 远离传统 的华夏政治 、 经济 中心 , 处于漫长而又相对稳定 的封建社会 时期。除汉 平南越 国、 宋末元

改革开放前后广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广州的变化
• 图片:70年代的广州珠江新城
法律意识
•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广州人们 的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地提高。其中,2005年洛溪 大桥收费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5年7月1日, 争议了7年的洛溪大桥收费尘埃落定!从当日零时起, 收费17年的洛溪大桥停止收费。当时广州上千名市民赶 到洛溪桥争睹这一时刻,番禺交警大队及海珠交警大队
• 而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广州的商业开始逐渐 恢复。在80年代初期,广州便引进了外资建立了 花园酒店、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等企业。这又
在全国开了首例。因为政策的优惠,广州努力引进
外资,一系列的企业工厂在珠三角落脚发展,这时
大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增长。在 1985年,一度衰败冷清的上下九路、第十甫路等 商业街又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当时全国流
• 诚然,广州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自豪,正由于此,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改革开放前后广州 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正在兴建的海印桥 和还没有开发的二沙岛及滨江东路
如今的海印桥, 每逢夜幕降临总是华灯璀璨
改革开放前后 广州交通状况的变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广州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
的阶段,同时也必然带动了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从前,
• 改革开放30多年,广州确实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一)改革开放前后,
广州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改革前,在政治控制和“极左”思想的影响 下,人民的思想非常僵化,无所谓“言论自由”, “公民价值”,“个人利益追求”。但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实现了思想 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极大地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科学思考与务实 创新之门从此被打开。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政策思考与措施选择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政策思考与措施选择
在广州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 中,政府应该充当何种角色,在土地利 用政策上做出怎样的选择,应该通过何 种措施来引导土地的集约利用,本文对 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从政策 层面和技术操作层面对广州经开区土地 集约利用工作提出更好的建议,也期望 能够对广州市建立集约高效的开发区用 地模式做出新的探索。
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 发展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 对于发展趋势好、潜力大、土地紧张的 广州经开区来说,应该及时、合理地调 整土地规划,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 同情况,也要适时调整供地计划。按照 开发区内不同功能区的规划要求配置项 目,对于不合时宜的功能分区要及时调 整,进行功能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 集约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广州经开区土地规划面积为37.18平 方公里(其中西区5.2平方公里、东区 14.99平 方 公 里 以 及 永 和 1 6 . 9 8平 方 公 里),不到广州市的0.8%(广州市面积 7434平方公里),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 占广州的26.82%、地区生产总值占广州 的 13.01%、 工 业 总 产 值 占 广 州 的
高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率 国内其他很多开发区非常重视现有
闲置土地以及利用率不高土地的开发问 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一定的交易机 制下,开发区将其购回或促使其向第三 方转让,这就是土地二级市场和土地储 备制度。对于广州经开区,同样也需要 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对于擅自改 变土地用途、减少投资强度、建设容积 率低的项目用地,以及超过建设时限未 动工的项目用地,开发区应该坚决予以 收回,并进行二次出让;对于要求转让 土地使用权的地块,必要时开发区可进 场收购,用于下一轮开发用地。这种土 地储备制度将为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积极帮助。

广州开发区的发展演变与空间效应研究

广州开发区的发展演变与空间效应研究
维普资讯
第 2 第 3期 O卷
20 0 8年 5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V0.O _ 1 No3 2
C ENVI RONM E NT ES R EARCH YuNNAN EOG I P G  ̄ HI
Ma ,2 0 y 08
发 展 阶 段 。 开 发 区作 为 一 个 新 生 事 物 ,在 建 设 规 划 、 区位 选择 、发展 性 质 、发展 战 略等 方 面进 行 了
艰苦 的探 索 ,很 多学 者 引进介 绍 了 国外 开 发 区形成
和发 展 的经 验 ,并 对 世 界开发 区的 演进 、类 型 、分
布布 局 和功 能等方 面 进行 分析 , 以供 国 内开发 区借 鉴 【 ( )2 】 2 0世 纪 9 卅。 0年代 中 后期 的蓬 勃 发展 阶段 。
开 发 区的 数量 和规 模 都 比前 一 阶 段有 了较 大 提 高 ,
产 生 的经 济 总量更 是 节节 攀升 。学者 们 对 这一 阶段
中 出现 的产业 同构 、二次 创业 、功 能定 位 、管 理模 式等 问题 进行 了研 究 ,并 且积 极 探 索开 发 区 的生命
收 稿 日期 :2 0 一 1o ;修 订 日期 :20 — 3 2 . 0 7 l一 4 0 8 0 — 5 基金 项 目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0 K 9 ). Q 6 04
0 引 言
在 国内资金 短 缺 、体 制相 对 陈 旧 的情况 下 ,依
周期 问题[ ] 3 2 本 世 纪 以来 调 整 转 型 阶段 。随 5 。( ) 1 - 7 着 国家 政策 的调整 ,开 发 区 的生存 环 境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其本 身 面 临着调 整 和转 型 。某 些 开发 区 已经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白2 0 年 以来 , 08 由美国次贷危机 引发 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世界范 围内的消费
需 求 大 幅 缩 减 ,受 此 影 响 , 中 国 的 出 口导 向型 行 业 出现 了大 面 积 的亏 损 ,长 三 角和
果 表 明 在 影 响 城 市 化 的 诸 因 素 中 , 就
业 结 构 对 城 市化 影 响 最 大 。
曼 3( 、中国石 油北京石 油管理干部 学院 北京 、 1
北京 12 0 3 0 6 2 、北京 师范大
1 0 9 2 0 0 6 、北京 经济管理职业学 院 学含义是人类进入 工业社会 以 后 ,社会经济 的发展促使农业活动 比重逐 步下降 、 非农活动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周 处于一种低水平 的增长 ,因此 ,以 “ 口 出
导向”为特征 的中国产业发展模式迫切需 要调整 , 中国制造”的产业粗放 发展模式 “
亟待需要进行转型。
市化 的内涵是地理学特有 的角度 ,我 国地 理学者 宁越敏 ( 9 8) 为,城市化主要 19 认 是人 口和生产要 素从农村地域 向城市地域 空 间集 中的过程 。这一空 间集 中的过程包 括新城镇 的诞生 ,也包括老城市 的空 间扩 展 以及 内部生产要素 、人 口向更集约 的空 问的集聚 、转移 。社会学则认 为,城市化 是城市生活 方式 的发展过程 ,人们不 断被 吸 引到城镇 中,并被纳入城镇 的生活组织
珠三 角的众 多加工 贸易企业被迫 关闭 ,残
实证 时
关 键 词 : 改革 开放 间序 列
城 市化
酷的事实再次证 明 :中国的经济赶超 不能 仅建立在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基础上 , 必须 以动态技 术变迁 和产业升 级为基础 , 否则 ,这种赶超将失去应有 的意义 。进入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四大阶段性差异动力

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四大阶段性差异动力
征。


广 州 城 市 地域 结 构 的 划 分
2 世 纪 8 年 代 以 来 , 改 革 开 放 释 放 的 政 0 0 策 红 利 使 得 广 州 取 得 了 巨大 的 经 济 成 就 ,G P D
由1 8 年 85 .' 元增 / ̄ 2 0 年8 9 1 .6 9 0 9 7 6g , f j U0 8 9 1 2 7 B ,
新市一 同和 以南地 区和荔湾 区原芳村 区域 ; 外缘区包括黄浦 继 花都 市新 工 业 区之 后 ,又 一 为 外 迂 企 业 兴 办
K y W orl e cs
关键词 :郊 区化;动力机制;发展历程 D I 1 . 9 9 j i . 6 4 7 . 0 . 6 0 4 O : 3 6 / . s 1 7 — 7 9 2 l 0 . 1 0 sn 3 0
2 4: 二是近 m 郊 区 化 指 人 口 、就 业 岗位 和 服 务 业 从 大 村区 以外) 、越秀 区 、海珠区 ,面积约 为5 .k ;
值得 一 提 的 是 ,3 年 广 州城 市 郊 区化 e ' 发展 使 0 gl  ̄速
Sp t po a i a i Ex lr t al on
得 广 州 城 市 格 局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化 。L n 0 纪 8 年 代 ,  ̄ 2世 0

向 了 工 业 开 发 新 区 和 工 业 卫 星 城 镇 ,前 者 主 要
广州城市郊区化 的四大阶段性异动力
文 \ 杨海华 \Y n a h a\ 暨南大学 管理 学院 a gH iu
导读:虽说广州的高速城 市化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经济成就 的推动,但广 州城市郊区化仍经历了 以行政指令为主导的时期 、以产业调整和 旧城改造为主导的时期,以及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时期,由此形成 了有差异的城市化格局,并得出经验 :一、郊区新城建设与市中, 1 61城改造同步进行;二、人口郊 区化与工业  ̄ 郊区化先行,商业郊 区化与办公郊 区化跟上;三、城市郊区化是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选择的结果 ;四、城市郊 区化的前阶段离不开政策和制度层面,后阶段必须得力于物质条件的改善 。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3周春山 罗 彦 朱 红【内容摘要】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

分析得出: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10年变缓,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均衡化,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同时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

并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关键词:广州;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作者简介】周春山,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罗彦,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生;朱红,女,中山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工程师。

广州:510275近20年来,广州市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人口变化也突现出系列特点,除了在人口数量的宏观层面上变化外,特别是在微观人口分布的空间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时空间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广州市近20年来人口增长的时空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 研究设计111 研究区域广州现辖十区两市。

考虑到20年人口数据的可对比性,本文选取广州市老八区,即越秀、东山、荔湾、海珠、天河、黄埔、白云和芳村作为研究对象。

不包括1999年改市为区的番禺区和花都区,也不包括市辖市增城和从化。

文中所指的中心城区主要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全区以及海珠区北部。

112 资料处理本文主要利用广州市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有关数据,分析了街道(镇)一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增长的时空间差异。

由于街道数量不断变化,为便于对比本文以1990年的行政地域为标准,对1982年和2000年的街道面积和人口进行了对应合并处理。

分别采用地理信息软件Mapin fo 610提取各街镇的面积、街镇的坐标以及各街镇到人口密度峰值街道的距离,用SPSS10进行回归和趋势面分析,用Surfer 810绘制了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和三维密度模型1。

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分析

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分析

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分析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政治文化活动以及人文活动的中心。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建设也加快了协调人们生活的步伐,城市空间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本文就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和投资等影响城市空间皆空的因素进行了探索。

一、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一)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是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每个家庭之间、城市与大型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城市空间的布局决定着城市的交通结构以及需求量。

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可以表现出一个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程度,一个便利的城市交通可以迎来更多有发展性的企业和消费者。

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1.交通运输的组成成本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般运输的站点设在比较知名的发达的地点。

如果一个运输企业的价格或者服务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消费者剧烈的反应,所以为了不轻易发生价格的改变,交通运输机构设立的站点基本都在人流和物流的核心路段。

2.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运输成本,交通运输都是在某个固定线路的延线附近进行交易,所以,一个城市会由市中心发展到几环,交通线路也四通八达,一些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到其中,还会促进交通线路网的建设和发展。

3.城市的交通线路的汇集在一起,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往往一个公交站点会有很多个公交车经过,这也吸引力更多的人流和物流,引起了企业投资的地点基本选择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区域,形成了繁华区域和冷清区域,也就是城市的市中心和外环的差别,这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利用交通城市空间布局的对策一个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有效缩短人们出行时所用的时间和距离。

因此,很多城市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选择了加宽道路的办法,这种办法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做看似缓解了路面的畅通,但在交叉路口却形成了负担,往往在等红灯的时候堵着很多车,等了好几个红灯才能顺利通过。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摘要:城中村问题一直是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何改造和建设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困难和复杂的社会价值取向。

政府的野心,开发商野蛮的经济掠夺,村民在日常空间日渐疏远中的不安博弈,让广州城市发展的脚步略显犹疑。

本文试图梳理广州市城中村形成的历史成因,分析改造困境,总结现有城中村改造模式,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反思,以求得为后续广州“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模式日常空间意义价值一、引言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方面,建设无序,环境恶劣,交通紊乱,治安混乱,又不纳入城市管理,逆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悠久的乡村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态风俗,延续着中国农耕与鱼耕的文化传统,同时以一种被动姿态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当城市趋于索然无味的“千城一面”,不受待见的城中村,是否因其独特的社区认同与面貌得到新的启迪与重视?面对城中村这个矛盾体,我们要考虑如何与城市融合,而不是将其完全拆除,丢失城市的独特性。

二、城中村,广州城的时代印记2.1 城中村问题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在经济建设的领导背景下,呈现出井喷式的扩张模式。

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飞速扩张,逐步形成郊区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原有村落被急剧膨胀的城市包围,发展成“城中村”的格局。

在尚未完善的体制和政策下,无序的建设和发展致使被纳入城市用地的村落无法适应城市经济发展与建设体系,没能实现彻底的城市转型。

“城中村”在复杂的城市改革与城市化进程中浮现诸多发展难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是农村-城市转型的不完全产物,也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巨大阻碍。

2.2 城中村改造的难度和困境2.2.1 “城中村”自身现状复杂、规模庞大城中村的历史是广州现代史上重要的一章。

随着“东进、南拓、西联、北优、中调”战略规划的不断实施,广州城市空间迅速扩张。

现城中村总量已达138个,占地面积可达105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已超300万人。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pdf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pdf

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地球信息科学GE0一INFORMATIONSCIENCEV01.9.No.5Oct.,2007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时空演化分析牟风云1,2张增祥:,谭文彬2,刘斌2(1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74;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内、外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

探讨了近百年来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依次经历了轮形团块期、触角期、分散组团式、轴向发展期、带形发展期、新的触角期等几个阶段。

利用遥感方法对1979.2004年间广州市建成区变化的监测表明.该期间广州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相对稳定期、90年代前期的快速发展期、90年代中后期的平稳发展期和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期,目前是扩展速度较快的时期。

关键词:广州;城市形态;时空特征;遥感1引言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综合表现.它是指城市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有具体的物化表现形式和隐含的抽象精神内涵两个层面的理解I”。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形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相继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特征、动因、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探讨M.从自然、历史、文化、城市职能等多角度对城市形态展开了研究【5间.在城市形态研究的分析方法和计量方法上均有较大进步嗍。

然而。

由于缺少多时段动态数据库的支持。

不利于揭示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同一时间链上”191。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近年来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城市建设都领先一步。

城市空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展期。

研究近现代广州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不仅有地域性的意义。

对全国城市研究也具有补充和指导作用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5 GLOBAL CITY
GEOGRAPHY
城市规划 /FORUM
设完成后对城市基础设施向东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 带 动了周边地区房地产的开发, 促进郊区建设为城区。 地铁的开 通运营及连线, 改善了各区的交通条件, 大大缩短了商务联系 时间。 2000 年和 2005 年行政区的调整, 广州的城区面积增大, 城市扩张有了大规模的可利用土地。 这一时期, 城区发展以南 部﹑ 北部和东部为主, 中心城区和西部主要是进行优化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辟新城区带动区域的城 市发展。 通过建设机场﹑ 铁路﹑ 高速公路﹑ 城际轨道﹑ 港口全 面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 优化各区域的建设条件, 推进城区的 发展。 到 2010 年, 广州的城区面积 3843.43km2 , 城区建成面 积 549km2 。
2.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美国城市规划专家 william H.Whyte1958 年最早 使用了
“ 城市扩张 ( urban sprawl)” 这一术语[1] , 20 世纪 60 年代城市 空间扩张的研究多经验描述, 如 harvey 在 1965 年对造成城市 扩张的机制归因于垄断竞争者的独立决策﹑ 土地持有者的投机 行为﹑ 政府规划﹑ 自然地形状况﹑ 交通设施的建设﹑ 政府公共 政策以及土地开发等[2] 。 1970 年以来则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研究城市的扩张, 城市空间的扩张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用地 的蔓延, Batty﹑ Xie 和 Yang XJ 先后采用土地结构数据预测城 市的动态演变模式[3] 。 Lopez 和 Hynes 在对各种扩张测试方法 进行回顾后建立了一个扩张指数 ( sprawl index) 进行城市扩 张的分析[4] 。 SGA ( Smart Growth America) 政 策 机 构 的 三 位学者在 2004 年分布的 《 度量城市扩张及其影响》 的报告 中首次创建多维指标描绘城市扩张现象并分析其结果[5] 。 国 内城市发展研究开始于 1980 年代, 武进对城市形态﹑ 顾朝林 对城市边缘区﹑ 周一星对郊区化进行了研究。 武进在 1990 年 写的 《 中国城市形态 -结构﹑ 特征及其演变》 在对国内数百 个城市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 从社会﹑ 经 济﹑ 文化﹑ 自然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的动力 机制, 并提出了 合理的发 展模式[6] 。 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 GIS 和 RS 技术的日趋成熟, 更多学者借助 GIS 空间叠加 技术和遥感卫星图像对城市用地扩展方位﹑ 扩展速度﹑ 扩展 弹性﹑ 扩展侵占各类用地﹑ 景观格局变化﹑ 空间形态表征对 城市用地扩张进行时空研究[7] 。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始 于中山大学许学强教授及他的团队, 如 《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 构的因子生态再分析》 [8] 。 随着广州行政区域的调整, 对广 州总体城市空间布局的研究逐渐增多, 苏建忠[9] ﹑ 吕拉昌[10] 等学者在 2005 年开始对广州的城市扩张现象进行研究, 并分 析其机制和结构。
3.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演变 3.1 1978 -1990 年广州城市空间的变化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内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的
实施, 广州的城市化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 在经济全 外国资本的投资成为了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土地使用政策和户籍制度的改革, 促进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 转移。 1981 年, 广州在全国率先实行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5%收取市政建设费, 每年增加 0.5 -0.6 亿元用于城市基础 设施的建设[5] 。 天河体育中心和天河生活区的建设, 形成了一 个增长极, 带动了天河周边土地的开发。 在东部, 1984 年建 立了广州技术开发区, 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和低廉的土地利用 成本吸引外商投资, 把一块农村区域建设成为工业引导型的城 区。 由于改革开放后深圳特区的高速发展, 在广州城区和深圳 城区之间形成了一个吸引带, 带动了许多企业向广深公路沿线 发展。 这三大组团蔓延连接成片状组团, 形成了广州东西走向 的带状城市结构雏形。 1980 年广州城区面积 136km2 , 1990 年 已经达到了 182.3km2 。
3.2 1991 -2000 年广州城市空间的变化 20 世纪 90 年代, 广州向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转型。 90 年 代广州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出让的拍卖政策, 政府可以 按地价来引导和安排城市各项功能用地, 使土地的利用集约 程度提高, 促使城市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有效提高了土地利 用率。 1990 年广州城市用地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及周边小范围 内, 呈现出紧凑的格局。 由老城区往东, 沿珠江北岸存在延 伸成线性的城区, 但城区土地利用密度较低。 在北部的花都 新华镇和南部的番禺市桥镇, 由于工业的发展, 也有一定数 量的聚集用地, 形成具有一定辐射服务的小城镇。 除上述区 域以外, 用地较为零散, 主要取决于个人决策开发行为, 依 附城市中心体的经济辐射和生产要素流动以斑状﹑ 渐进式扩 张。 天河商业商务区的建设, 逐渐形成新的市中心, 带动周 围地区的发展。 90 年代中期以来, 公共交通的发展完善及小 汽车的普及, 带动了房地产沿交通条件优越的郊区布置。 特 别是广州地铁的开通, 有利于人们在老城区和拓展的新城区 之间进行生活﹑ 工作﹑ 商贸﹑ 旅游往 来, 缩短了通勤时间, 促进城区向更外延发展。 相比 80 年代外商投资工业的带动, 90 年代则主要是对外交通的发展及房地产的发展带动了人 口﹑ 工业用地及商贸业向郊区布局。 在城市的扩张方向上, 东部的天河区﹑ 黄埔区主要向东北发展, 扩张规模较大; 处 在老城区的荔湾区向西南发展, 但由于靠近佛山的行政区域 限制, 扩张规模较小; 白云区向北部发展; 海珠区主要向东 南发展。 广州的城市发展, 由主要布局于老城区, 转变为依 托交通设施的发展, 形成 “三个组团﹑ 两条线路” 的空间布 局模式。 三个组团指老城区组团﹑ 天河组团﹑ 黄埔开发区组 团, 形成东西走向的线状行布局。 “ 两条线路” 指沿广花公 路向北发展, 沿广州大道向南部的海珠区发展。 到 2000 年, 广 州 市 的 城 区 面 积 达 到 了 431km2 , 比 1990 年 增 长 了 248.7km2 。 3.3 2001 -2010 年广州城市空间的变化 2000 年广州花都市和番禺市撤市设区, 行政区的调整为 广州的城市空间扩张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 大型项目工程和 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广州城市的发展。 位于天河区黄村的 “九运会” 奥林匹克体育场于 1998 年动工, 2001 年竣工, 建
图 2 1980 年 -2010 年广州城市空间叠加扩张图
图 1 1980 年 -2010 年广州城市空间的形态变化
20 世纪 80 年 代前, 广 州市主要 沿珠江水 系 轴 线 发 展, 城市用地集中连片, 紧凑度高, 主要集中在越秀﹑ 荔湾﹑ 天 河西部﹑ 海珠区北部和白云区南部。 在城区北部, 由于白云 山的阻隔, 城区建设用地没有越过白云山。 在向外扩张的过 程中, 由于地理上的空间近邻, 以及地质上的平原地貌, 所 以主要选取位于城区东部的天河进行城市建设。 以旧城为中 心, 沿着珠江天然水道, 广州以单核轴向外进行城区扩张。 1980 年, 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是 136km2 。 1980 -1990 年, 城市用地有所增加, 1990 年增加到 182.3km2 。 主要是沿着 市区边缘小规模发展, 扩张方式为内涵式发展。 此时政府投 入的城市建设资金少, 城市用地统一集中。 90 年代以后, 城 市土地资源成为商品, 可以进行买卖投资, 房地产兴起拉动 城市用地向外扩张, 出现了飞地式的发展, 当时广州市土地 资源充裕,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以蔓延式扩张和跳跃式扩张为 主, 用地较分散﹑ 集约度低。 发展方位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黄 埔 区﹑ 南 部 的 海 珠 区 和 北 部 的 白 云 区 , 1999 年 已 达 到 285km2 。 2000 年番禺﹑ 花都撤市设区后, 广州城市建成区面 积达到 431km2 。 2000 年 以 来, 伴 随 广 州 行 政 区 域 的 调 整, 下属行政区并入了广州市, 根据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 广州积极进行城市的发展建设, 投入巨资进行产业的升级和 集聚, 城市建设大规模进行。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规 划的加强, 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 土地价格也不断攀升, 城 市发展的集约化用地变得越来越普遍, 城市发展初期的蔓延 式扩张及跳跃式扩张后留下的飞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用 地。 南部的南沙区和北部的花都区集中发展起来, 其他各区 域也进行产业优化布局, 推进城市建设。
4.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空间扩张的主导因素分析 4.1 城市房地产的开发 房地产开发需要征用大面积的土地, 通过城市房屋的建设
带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引导政府对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进行 完善,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建设良好的城市居住生态环境。 因 为市场极差地租的实施, 为广州城市空间的结构发展和演进创 造了活力, 同时也加快了郊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 1978 年 建筑面积为 2889.89 万立方米, 到 2010 年的 35962.7 万立 方米, 30 多年间房地产开发面积不断增长。 80 年代到 90 年代 初期, 当时天河区仍是一片农田, 番禺还是县级市, 但经过房 地产的开发, 五羊新城﹑ 六运小区﹑ 洛溪新城﹑ 丽江花园等小 区拔地而起, 引导城市发展突破老城区, 向东部的天河和南部 的番禺发展。 在郊区出现住居住区将提高当地的人流集聚效 应, 优化区位条件, 引导其他住宅在周围优势区位集聚, 从而 又带动周围地区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 最后出现沿发展轴形成 连绵城市空间。
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空间扩张和主导因素分析
梁胜辉 陈忠暖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 1978 年改革开放后, 广州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显 著变化。 本文基于广州城市的发展历程, 分析研究广州市城市 空间的扩张演变。 80 年代广州市的城市空间主要沿市区边缘 内涵式发展, 90 年代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引导城市空间往郊 区飞地式发展, 2000 年以后行政区域调整和产业集聚推进了 各副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发展, 目前广州市城市空间形成了沿 珠江水系的中轴线多中心组团状网络型结构。 研究表明城市房 地产的开发﹑ 市政投资与建设﹑ 城市规划战略和中心镇建设是 引导广州城市空间扩张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广州市; 城市空间; 扩张因素; 城市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