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解理论文

合集下载

结构位移比的调整

结构位移比的调整

Building Structure百家论坛浅 谈 结 构 位 移 比 的 调 整赵 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张 权/北京城建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 前言结构位移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简称《抗震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2](简称《混凝土高规》)对位移比的控制都有明确的规定。

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周期比。

依笔者的经验,当结构周期比满足要求时,结构的位移比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改善并不等于满足要求,在有些情况下,周期比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但有些个别层的位移比仍不满足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微调。

如何在对结构本身不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局部调整使个别层的位移比满足要求是讨论的主要内容。

We learn we go2 工程实例某高层框筒结构,地下5层,地上37层,其中地上层1~8存在较大面积的裙房。

出地面建筑总高度为162m ,结构抗震基本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Ⅱ类场地,设计时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

结构的三维轴测图、层9平面和首层平面分别如图1所示。

其中首层柱1,2,3的截面尺寸为700×700,轴○1其他柱子的截面尺寸为1000×1000,柱4,5,6的截面尺寸为1500×1500,梁1,2的截面尺寸为500×750。

根据《混凝土高规》表4.2.2-2可知,该工程属于B 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采用SATWE 软件计算的结果显示,其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为T t /T 1=2.9538/4.3544=0.678<0.85,满足要求。

通过查看位移文件可知,在正y 向偶然偏心作用下,首层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均为1.43>1.4,不满足要求,因此需要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局部调整。

3 计算结果分析在进行方案调整前,首先要做好分析工作,切忌盲目调整。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有关建筑结构抗震研究_毕业论文范文_

有关建筑结构抗震研究_毕业论文范文_

有关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导读: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

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就成为一个很关注的问题。

施工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地震,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

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10000 人,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十亿美元。

尽管如此,地震造成的惨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主要却是由建筑物的破坏所引起。

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就成为一个很关注的问题。

1.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1.1建造结构所用的材料及施工质量这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对于材料而言,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地震对结构作用的大小几乎与结构的质量成正比。

一般说在相同条件下,质量大,地震作用就大,震害程度就大;质量小,地震作用就小,震害就小。

所以,在建筑的楼板、墙体、框架、隔断、围护墙以及屋面构件中,广泛采用多孔砖、硅酸盐砌块、陶粒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板、空心塑料板材、瓦楞铁等轻质材料,将能显著改善建筑的抗震性能。

施工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能力。

施工中造成的材料性能和截面几何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砂浆强度、混凝土浇筑质量以及延性构造措施在施工中的变动等施工质量问题,对实际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研究1.2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建筑物如果平面布置复杂,致使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效应,则会加剧地震的破坏作用。

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中有不少这样的震害实例。

中国台湾921 地震中,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平面不规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严重扭转效应而破坏倒塌,同时撞坏相邻建筑上部的阳台。

扭转及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毕业论文

扭转及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毕业论文

扭转及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毕业论文目录第1章基本资料 (1)1.1 睿江大桥设计资料 (1)1.2 设计依据 (2)第2章方案比选 (3)2.1 初拟方案 (3)2.2 方案初选 (3)2.3 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6)2.4 推荐桥型方案 (7)2.5 设计荷载及其组合 (8)2.5.1 主要设计荷载 (8)2.5.2 主要荷载组合 (8)2.6 设计基本参数 (9)第3章结构分析理论及成桥计算 (10)3.1 结构计算理论简介 (10)3.1.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10)3.1.2 横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10)3.1.3 扭转及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 (10)3.1.4 空间分析法 (11)3.2 睿江大桥结构分析理论 (12)3.3 睿江大桥有限元模型 (13)3.3.1 材料参数 (13)3.3.2 模型结构的组成 (15)3.3.3 模型边界条件的模拟 (17)3.3.4 睿江大桥空间有限元模型 (17)3.4 悬索桥成桥状态静力计算 (19)3.4.1 结构“初始平衡状态”的确定 (19)3.4.2 满跨汽车荷载分析 (25)3.4.3 满跨人群荷载分析 (26)3.4.4 静风荷载分析 (27)3.4.5 温度作用分析 (29)3.4.6 移动荷载工况分析 (31)3.5 屈曲分析 (33)3.6 动力分析 (34)3.6.1 特征值分析 (34)3.6.2 反应谱分析 (39)3.6.3 时程分析 (39)第4章主要构件的设计与验算 (41)4.1 索塔设计 (41).WORD版本.4.1.1 国外已建成或在建的钢筋混凝土索塔 (41)4.1.2 尺寸的拟定 (41)4.1.3 索塔验算 (43)4.2 主缆的设计与验算 (44)4.2.1 主缆的材料及截面 (44)4.2.2 结构设计与受力分析 (45)4.2.2 主缆安全性系数验算 (48)4.3 吊杆的设计与验算 (48)4.3.1 吊杆的材料 (48)4.3.2 吊杆结构形式 (48)4.3.2 吊索安全性系数验算 (49)4.4 加劲梁设计与验算 (52)4.4.1 结构设计与构造 (52)4.4.2 结构受力分析及强度、刚度验算 (53)4.5 岩孔锚和索鞍的设计 (56)第5章施工组织设计 (58)第6章施工阶段仿真分析 (66)6.1 鞍座自由滑移施工分析 (67)6.2 鞍座固结施工分析 (73)6.3 鞍座顶推施工分析 (74)结束语 (79)致谢 (82)参考文献 (83)附录 (84).WORD版本.第1章基本资料1.1 睿江大桥设计资料设计标准:荷载:公路-I级+人群作用;桥面宽度:净9m+2×1.0m人行道,自行根据规设计其它细部构造尺寸;桥面纵坡:1%,对称设置,需采用圆弧线或缓和曲线连接,曲线设置需符合相关规要求;桥面横坡:1.5%。

建筑结构设计中地震扭转效应的分析与控制

建筑结构设计中地震扭转效应的分析与控制

建筑结构设计中地震扭转效应的分析与控制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浩摘要:本文在分析结构扭转机理、扭转变形特点以及扭转效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指标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地震作用 扭转效应 周期比 位移比 控制指标1 概述历次地震震害表明,扭转效应是引起建筑结构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许多不规则的偏心建筑物表现出了明显的扭转破坏特征。

1972年南美洲马那瓜地震、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9年9月台湾集集地震中,许多房屋都出现了明显的扭转震害特征。

为了控制结构在地震中的扭转效应和提高其抗扭能力,我国学者和专家在研究并参考国外资料的基础上,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2](以下简称《抗规》和《高规》)中都对结构扭转问题从周期比和位移比两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2 结构扭转机理及扭转变形分析2.1结构扭转机理[3]根据材料力学可知,当一个构件受到扭矩作用时,离构件刚度中心越远的地方剪应力越大,剪切变形也越大。

在整体建筑结构中,当结构受到扭矩作用时,竖向构件将承受剪力。

如图1所示的一均匀对称的结构,质心和刚心重合于O点,当结构受到一扭矩T,那么将在各柱中产生F1和F2的剪力。

其中离刚心远的柱受的剪力F1要大于离刚心近的柱受的剪力F2。

也就是说当结构受到扭矩作用时,离刚心越远的竖向构件将承受越大的剪力。

根据结构理论可知,构件的剪切破坏是脆性的;一旦由于扭转作用而使得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剪力大于竖向墙柱构件所能承担的剪力,这将导致结构竖向墙柱构件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结构将可能在瞬间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

2.2结构扭转变形分析假定楼板为平面内无限刚,当结构发生平动和扭转时,将发生图2所示的变形。

那么δavg=(δmax-δmin)/2 (1)图1 结构扭转受力示意图 图2结构扭转变形示意图式中,δmax为按刚性楼盖假定,同一侧楼层角点竖向构件最大水平位移或最大层间位移;δmin为按刚性楼盖假定,同一侧楼层角点竖向构件最小水平位移或最小层间位移;δavg为按刚性楼盖假定,该楼层平均水平位移或平均层间位移;令位移比ζ=δmax/δavg,将其代入(1)式,可得,δmax/δmin=ζ/(2-ζ) (2)由此可得下表数据:ζ=δmax/δavg 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δmax/δmin 1 1.22 1.50 1.86 2.33 3.0 4.0 5.679.0 19 ∞ 从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ζ<1.5时,随着位移比ζ的增大,δmax/δmin增加缓慢;当ζ>1.5时,δmax>3δmax,此时随着ζ的增加,δmax/δmin迅速增大,整个结构变形受力将变得十分不均匀,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将在变形最大的竖向构件处首先破坏,从而造成结构破坏。

建筑结构设计忠的扭转问题与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忠的扭转问题与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忠的扭转问题与分析发表时间:2015-01-27T09:44:28.2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易[导读] 大量震害表明,平面不对称或不规则的结构极易发生扭转脆性破坏,甚至导致结构整体倒塌事故。

刘易红谷滩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38摘要:本文主要在分析高层结构扭转破坏的机理、扭转变形的特点及引起扭转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平面不规则结构抗扭设计建议,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扭转;抗扭设计;位移比;周期比0、前言大量震害表明,平面不对称或不规则的结构极易发生扭转脆性破坏,甚至导致结构整体倒塌事故。

为了减小结构扭转变形和提高其抗扭性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都对结构扭转问题从周期比和位移比两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

1、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规定1.1 周期比要求地震作用对结构的损害与扭转反应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扭转反应的大小又与地震的频率、地震扭转振动分量以及结构自身性能等有关:抗扭刚度较小的结构,其扭转周期必然较长,甚至长于结构平移周期。

地震时,这样的结构扭转反应一般会较大,不利于抗震。

因此高规要求将结构扭转周期与平移周期的比值进行限制,即周期比要求。

这也是概念设计中加强抗扭刚度的基本要求。

1.2 位移比要求结构是否规则、对称,平面中刚度分布是否均匀是结构本身的性能,可以用结构的刚心与质心的相对位置表示,二者相距较远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可能较大。

由于刚心与质心位置都无法直接定量计算,抗震规范和高规都采用了校核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比值的方法,即位移比要求。

在楼板平面无限刚性的假定下,由结构某一条边缘的最大和最小位移变形平均后得到平均位移。

抗震规范和高规都规定了位移比超过1.2 为不规则结构,超过1.5 为严重不规则结构。

高规还明确要求在增加附加偏心距(5%L,L 为边长)的情况下计算校核位移比。

虽然这个规定只是宏观的控制,但是它比老规程有所进步,便于设计操作,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主要校核最大层间位移所在层即可。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研究论文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研究论文

一.各种因素对破坏的影响1.地基基础影响的破坏。

房屋建筑物所在的地基土质、下卧岩层的结构与深度、基础的类型和深度以及地表地形特征,都对房屋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有影响。

当加速度较小时或地质坚实时,地表层或下垫层可能会先达到屈服点,岩石、土层将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甚至地基失效造成的破坏和强烈地震引起的振动导致基底土质液化引起房屋建筑物的下沉、倾斜和滑坡造成的破坏,在历次地震灾害中并不少见。

2.纵波<竖向地震力>导致的破坏。

纵波使房屋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若房屋建筑物的竖向稳定性不是太好,而地震力较大时,会使底层柱子和墙体瞬间增加很大的动荷载,叠加上部的自重,当超出底层柱子和墙体的承载能力,底层墙柱会垮掉从而导致破坏。

3.横波<横向地震力>导致的破坏。

横波是房屋建筑物损坏水平摇摆,破坏力很大。

它相当于给房屋建筑物施加水平方向来回反复的作用力,大小和引起的变形超出底部墙体和柱子的极限时,就会使整幢房屋建筑物倾斜或倾倒从而导致破坏。

4.旋转地震力导致的破坏。

各种原因引起的旋转地震力,导致房屋建筑物围绕水平轴或竖向轴扭转,这种扭转力对房屋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因为房屋建筑物一般抗扭能力较差,很容易扭坏。

二.常见结构类型房屋建筑物震害表现。

1.砖木结构。

指砖或砌体墙体承重的房屋建筑物,通常为一层,破坏主要在墙体,产生斜向或交叉裂缝,特别是窗间墙、房屋尽端和转角部位破坏较大,墙体一旦破坏,房屋建筑物就会倒塌。

2.砖混结构多层。

指黏土砖、砌体通过砂浆砌筑成承重墙和各种混凝土楼板组成,不超过6层。

由于墙体材料为脆性,整体性较差,抗震能力低,当地震产生的主拉应变超过相应极限应变式,就产生斜裂缝,反复作用时,就形成交叉裂缝,在横墙上中部产生水平剪切裂缝,在纵墙产生窗间墙交叉裂缝;当横墙间距过大或楼板刚度不足,在横向水平力作用下,纵墙产生过大的水平面变形,导致墙体的抗弯强度不足在纵墙窗口上截面处产生水平裂缝;在房屋四角和部分凸出阳角的墙面因扭转作用影响和墙角刚度相对较大、应力集中原因产生的纵横两个方向的V形斜裂缝;楼梯间由于横墙间距较小,所以水平刚度较大,分担的水平地震剪力较大,但楼梯间不像别的房间有墙体和楼板组成的盒子结构,本身空间刚度较小,因此楼梯间墙体容易破坏;纵横墙体交接处由于不能保证连接质量,也容易遭到破坏;楼板和屋盖处以及房屋附属物,特别时突出烟囱、女儿墙在地震中容易产生破坏。

浅谈结构模型调位移比的方法

浅谈结构模型调位移比的方法

浅谈结构模型调位移比的方法摘要:框架结构形式建筑已在各地广泛应用,但在调试模型阶段,特别是在高烈度地区由于规范对位移比的限制往往调试模型比较困难,或是花费不少精力与时间,本文参照一个8度地区三级抗震的框架案例来进行分析,探讨一些调试方法,为结构设计者在进行结构布置时提供帮助。

关键词:框架结构,位移比,SATWE ,刚性楼板假定一.位移比的概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4.3条中平面不规则中的扭转不规则(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是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的1.2倍)所以当位移比大于1.2时就是即为扭转不规则,需要把位移比调试到1.2范围内。

按照规范要求的定义,位移比表示为“最大位移/平均位移”,而平均位移表示为“(最大位移+最小位移)/2”,μ1—“最大位移”μ2—“最小位移”μ3—“平均位移”则位移比公式:μ=μ1/μ3楼层位移比计算式中分母应采用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按公式计算时注意:不是质心位移,也不应采用楼层内各抗侧构件的水平位移平均值。

在SATWE运行前勾选时注意,在计算高层建筑结构的楼层位移比时应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心的影响,多层建筑宜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心影响,复杂的高层建筑结构还应考虑双向地震并按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作用;并应按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作用的最不利值。

二.几种常见解决位移比超限方法1、加大外框构件的刚度,减小内部构件的刚度。

例如把外侧角柱或是边柱的柱截面放大一些以及外框梁截面高度变大一些,然后运行SATWE,在SATWE的图形文件输出的结构整体空间震动里观察地震模拟三维图判别X,Y方向哪一个方向颜色不协调然后对应相应的方向调整框架该方向的边柱及边梁的截面,直到两个方向震动颜色整体一致。

(如下图所示)(X向震型图示)(Y向震型图示)2、调整结构断面,使楼层的质心和形心尽可能重合。

改变平面内的布置或是通过降低该偏心位置所在一侧的结构刚度或是调整该偏心位置相反一侧的刚度来使结构的总体刚度达到平衡,从而使质心与标准层形心接近或是重合。

建筑构造的扭转效果掌控举措

建筑构造的扭转效果掌控举措

建筑构造的扭转效果掌控举措在美国已经规定如果发生地震,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该考虑加上偶然偏心的影响。

虽然这项近似方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对扭转反应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使得建筑在抵抗扭转运动时增强了抵御能力,减少了结构反应。

这样一来,对于当前的建筑工程是有所帮助的。

对于目前的一些高层建筑,在计算其地震作用时,我们都应该考虑偶然偏心对建筑的影响,无论建筑工程的质量好与坏,建筑是否匀称等。

另外,如果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刚度都不匀称的话,我们还应该计算出水平地震对扭转的影响。

但是在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我们就不必再计算出偶然偏心对建筑的影响,因为这对于计算就过于严格。

建筑结构中的周期比与位移比我国高规除了通过规定建筑的平面规则性外,主要通过周期比和位移比来定量控制建筑物的扭转效应。

位移比的设置是为了反应结构的平面布置的规则性,避免因过大偏心造成大的扭转效应。

高规规定上限比值是 1.4,当最大层间位移小于规范规定的40%时,可放宽到1.6。

但是这时扭转形变已近相当大了。

1.6就相当于建筑物某层一端位移为1,另一端为4。

周期比的设定是为了反映建筑物本身抗扭刚度的情况。

1周期比的控制周期比,顾名思义指的是以扭转为主的固有结构的振型周期与以平均振型的周期的比值。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对计算的影响。

而对于周期比的控制有两种情况。

一个是对于结构的布置均匀,相对比较对称的建筑结构,对于它的周期比值为非耦连与非耦连的周期比值。

另一种是针对建筑结构布置不匀称,刚心与质心不重合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比值为耦连与耦连的周期比值。

对于第一种情况非耦连的周期比和建筑结构的质量与刚度存在着简单明了的关心。

这样一来,周期比就能直接的反映出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周期比相对较小,则意味着其建筑结构的抗扭刚度较强;而如果周期比值相对较大,则代表结构的抗扭刚度弱。

而对于第二种耦连周期比也同样能反映出抗侧刚度与抗扭刚度之间的关系。

关于结构对扭转不规则控制方法的讨论

关于结构对扭转不规则控制方法的讨论

关于结构对扭转不规则控制方法的讨论关于结构对扭转不规则控制方法的讨论摘要:这几年伴随着苏州经济的腾飞,在市区,园区,以及新区你都能看到很多形状各异的高楼大厦在不断的拔地而起。

可是建筑外形越复杂,平面凹凸越严重,那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整体性能的控制条件也就越严格。

可是做设计的都知道,在抗震规范要求:一方面要求结构布置规则、对称,关键是要求平面布置刚度均匀,减少扭转。

另一方面要求加强结构的抗扭刚度和抗扭承载力。

可是对于那些平面凹凸不规则,竖向刚度不规则的结构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因此这就给我们设计者带来很多矛盾,即要满足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的外观可行性,在日常设计中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关于结构对扭转不规则的控制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控制:一,刚度比的控制:体现结构整体上下匀称度的指标。

二,周期比的控制:体现抗扭刚度的大小,不至结构地震时轻易产生扭转破坏。

三,位移比的控制:扭转不规则时的一控制参数,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

四,剪重比的控制:保证结构有足够的抗剪能力(与抗震影响系数有内在联系),不至太脆弱。

以下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刚度比的控制规范要求结构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并根据刚度比对地震力进行放大。

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直观的来说,层刚度比的概念用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

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转换层结构按照“高规”要求计算转换层上下几层的层刚度比,一般取转换层上下等高的层数计算。

浅析结构设计中的位移抗震设计

浅析结构设计中的位移抗震设计

浅析结构设计中的位移抗震设计摘要:文章主要就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位移的抗震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并且结合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介绍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过程。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mainly analysis of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of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points togethe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ir own work practice and introduction on the basic design method and design process关键词:设计思想;实践设计;抗震设计Key Words: design concept, practice design, anti-seismic design1、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思想现代的建筑结构设计时,对建筑的抗震要求是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以抵御小震,具有足够的变形和耗能能力以抵御大震。

震害、实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变形能力不足和耗能能力不足是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倒塌的主要原因。

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与结构的位移响应和构件的变形能力有关,用位移控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行为更为合理。

在基于力的抗震设计基础上,这种新的设计方法以预期的结构位移反应为设计目标,实现了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预期的性能要求,以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设计为依据,设计者可更好地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防止结构由于变形能力不足而破坏。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投资—效益”准则和强调结构“个性”,即在未来抗震设计中,在不同强度水平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控制建筑的破坏状态,使建筑物实现明确的不同性能水平,从而使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在遭遇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总体费用达到最小。

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

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

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
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是地震工程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可以反映结构的扭转和层间变形程度,在结构抗震设计和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扭转位移比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旋转位移与其水平位移的
比值,其值越大表示结构扭转程度越大,对结构的破坏风险也越高。

在地震设计中,通常要求扭转位移比不超过一定的限制值,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层间位移比则是指相邻两层之间的相对位移与层高的比值,其值越大表示相邻两层之间的变形程度越大。

在地震灾害评估中,通过观察建筑物的层间位移比,可以初步判断建筑物的受损情况和安全性能。

因此,在地震工程中,准确评估扭转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的大小,对于保障结构的抗震安全至关重要。

- 1 -。

如何调整位移比

如何调整位移比

Building Structure百家论坛浅 谈 结 构 位 移 比 的 调 整赵 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张 权/北京城建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 前言结构位移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简称《抗震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2](简称《混凝土高规》)对位移比的控制都有明确的规定。

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周期比。

依笔者的经验,当结构周期比满足要求时,结构的位移比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改善并不等于满足要求,在有些情况下,周期比已经控制得很好了,但有些个别层的位移比仍不满足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微调。

如何在对结构本身不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局部调整使个别层的位移比满足要求是讨论的主要内容。

We learn we go2 工程实例某高层框筒结构,地下5层,地上37层,其中地上层1~8存在较大面积的裙房。

出地面建筑总高度为162m ,结构抗震基本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Ⅱ类场地,设计时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

结构的三维轴测图、层9平面和首层平面分别如图1所示。

其中首层柱1,2,3的截面尺寸为700×700,轴○1其他柱子的截面尺寸为1000×1000,柱4,5,6的截面尺寸为1500×1500,梁1,2的截面尺寸为500×750。

根据《混凝土高规》表4.2.2-2可知,该工程属于B 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采用SATWE 软件计算的结果显示,其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为T t /T 1=2.9538/4.3544=0.678<0.85,满足要求。

通过查看位移文件可知,在正y 向偶然偏心作用下,首层层位移比和层间位移比均为1.43>1.4,不满足要求,因此需要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局部调整。

3 计算结果分析在进行方案调整前,首先要做好分析工作,切忌盲目调整。

高层建筑不规则结构扭转刚度对位移比限值影响的研究

高层建筑不规则结构扭转刚度对位移比限值影响的研究

新疆大掌建筑工程萼印完硕士学位裁吁≮§1-2课题研究关键问题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要求刚柔相济。

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过“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地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整体倾覆。

结构是“刚”一点好,还是“柔”一点好?什么程度合适?这个问题历来是专家争论的焦点,现今规范给出的是一些控制指标,无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

另外,安全的结构要求层层设防,不允许把结构是否安全的希望寄托在某个或某几个构件的承载能力上,因此结构的平面刚度分布必须均衡,只有这样才能让结构平面布置趋于合理,也就能够在破坏力来临时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合理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能够让同层构件在较大的位移比数值下仍然完好:反过来说,在不考虑结构本身刚度特性时,对于所有高层建筑结构采用同种标准来定义其是否“规则”时,容易失之于粗糙,此为本论文主要验证的问题——位移比参数定义结构的规则性必须同时考虑结构体系抵抗扭转能力大小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为:1.结构自身的扭转刚度对于《规范》提出的平面布置不规则界定参数——位移比的影响。

即:论证当高层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形式适当、抵抗扭转的能力比较大时,结构能够突破《规范》1.5位移比限值而不发生破坏;2.探索在特定的高度和平面布置形式下,结构自身扭转刚度和位移比之间的数学规律,为位移比参数对于不规则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法。

4新疆大掌建筑工程掌肖挚页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课题基本研究内容理论分析§2.1平面不规则结构变形分析结构平面不规则宏观表现为扭转,但结构扭转与单个构件扭转在研究方法上虽有一定联系,力学性质上却有本质区别:对构件扭转,材料力学定义为:外力偶矩导致构件中任意两个与该力偶矩平行的横截面之间存在一定扭角Ao,外力偶矩越大则扭角越大,超过构件承载极限发生扭转破坏。

扭转位移比、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

扭转位移比、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

扭转位移比关于扭转位移比的问题,在看了规范和相关书籍以及网上的观点后,进行如下总结:一、规范规定1、2010《高规》规定《高规》3.4.5条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该条下面的小字: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2、2010《抗规》规定《抗规》3.4.3表3.4.3-1,扭转不规则: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二、陈岱林《PKPM多高层结构计算软件应用指南》三、朱炳寅观点摘自《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JGJ3-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第二版)以及朱炳寅新浪博客:(以上摘自《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第二版)(以上摘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以上摘自《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JGJ3-2010》)SATWE位移文本文件X向位移比(WDISP.OUT)SATWE位移文本文件Y向位移比(WDISP.OUT)四、杨星《PKPM结构软件从入门到精通》五、网友结构博客:解决位移比、层间位移角不够的终极方案PKPM进行整体计算时,经常出现位移不够的情况,比如位移比或者层间位移角不够。

以前都是拼命的增加结构刚度,调整结构布置来解决,比较费时费力。

这几天跟同事讨论,发现规范上竟然有条文规定,让位移能够比较容易的算过去。

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抗侧扭性能研究

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抗侧扭性能研究

抗震设计中的结构抗侧扭性能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普遍,而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对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结构抗侧扭性能是衡量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研究人员对结构抗侧扭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结构抗侧扭性能。

结构抗侧扭性能是指结构在受到地震作用时,具有抵抗扭转变形的能力。

结构抗侧扭性能的好坏取决于结构的抗扭刚度和耗能能力。

当地震波作用于结构时,会引起结构的扭转变形,如果结构的抗扭刚度足够大,可以阻碍或减小扭转变形,从而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根据现有的研究,提高结构抗侧扭性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首先是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

通过在结构中增加钢筋、混凝土墙或钢板等刚性构件,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从而增加抗侧扭性能。

其次是采取合适的结构布局。

比如,采用对称布置的柱网肋架等结构形式,可以提高抗侧扭性能。

此外,合理的抗震设计还可以通过减小结构的质量或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来增加抗侧扭性能。

为了进一步研究结构抗侧扭性能,研究人员使用了各种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

在试验中,通过模拟地震荷载作用于结构,观察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从而评估结构的抗侧扭性能。

而数值模拟方法则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从而得到结构的抗侧扭性能指标。

在实际工程中,结构抗侧扭性能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抗震设计中,工程师会根据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用途选择适合的结构形式,并对结构的抗侧扭性能进行计算和评估。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建筑设计中有指导作用,也为地震灾害减轻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结构抗侧扭性能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单一结构形式或假设进行的,对于不同结构形式的抗侧扭性能研究还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结构抗侧扭性能的计算和评估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将这些方法与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相结合也是一个挑战。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搞要: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关键词:结构扭转位移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刚性楼盖;给定水平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我国高层建筑也渐渐普及。

从公共建筑到住宅小区,由于要考虑到建筑平面功能和立面造型的丰富,相对自由的不规则建筑平面布置成为建筑师们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的一种趋势。

因此,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和不规则平面的日益流行,建筑物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成为结构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工程设计中,扭转效应问题首先应从结构布置方案入手,重视概念设计,其中调整平面结构布置方案以减小结构位移比就是一项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一、结构扭转位移比的定义和其规范历史背景从1964年我国发布第一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至1989年的《抗规》GBJ11-89,我们规范对建筑体型,结构布置等概念设计的规定很少。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的体型日益复杂,平面日益趋向不规则,工《抗规》GB50011程设计人员的概念设计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从2001年起,-2001版就增补了很多关于结构概念设计的内容,其中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结构扭转位移比就在该版规范中首次出现了。

按《抗规》GB50011中的表述,扭转位移比应是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该条规范规定,当比值≥1.2时为平面扭转不规则,且不宜>1.5。

建筑结构论文格式设计论文试论建筑结构中的抗扭设计.doc

建筑结构论文格式设计论文试论建筑结构中的抗扭设计.doc

建筑结构论文格式设计论文:试论建筑结构中的抗扭设计摘要:文章详细阐述了建筑结构中的扭转类型,全面分析了建筑结构中扭转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筑结构中抗扭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扭转类型抗扭设计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的美观,复杂体型的建筑越来越多,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大部分建筑物由于建筑功能和立面效果的需要,往往形成结构规范所规定的不规则建筑,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扭能力,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定性、定量的要求,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其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的相对关系,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于出现过大的扭转效应。

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

一、建筑结构的扭转类型在建筑结构中,结构处于受扭的情况是不少的,但是处于扭转单独作用下的情况则不多,大多都是复合受扭。

过去在结构设计中,由于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截面尺寸较大的预制板构件,相当于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而言,扭转属于次要因素,往往可忽略其影响或者采用保守的计算和构造措施来处理。

随着高强材料的发展,在各种工程结构中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薄壁构件,结构跨度也不断扩大,以及抗震要求的提高,都使扭转的作用突出起来.因为结构的受扭情况极为复杂,分清结构的受扭的性质是构件抗扭设计的关键。

试验研究说明,根据扭矩形成的原因,结构的扭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平衡性扭转在结构中,由于平衡条件引起的扭转成为平衡扭转。

例如支撑悬臂板的梁,由悬臂板荷载产生的外扭矩作用下,梁内不会发生内力重分布,梁的设计扭矩不能减小.因此在设计中必须用梁的抗扭能力来平衡外界作用的全部扭矩.2、协调性扭转在结构中,由于相邻构件的弯曲转动受到支撑构件扭转刚度提供的约束,而在支撑构件中引起的扭转称为协调扭转。

例如楼面梁支撑点的弯曲转动,使边梁受扭即属于协调扭转。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反应分析初探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反应分析初探

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反应分析初探刘雄美【摘要】建筑结构的平面规则性判别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个别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由于对不规则结构扭转原理理解不透彻,加上过分依赖计算机计算结果,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扭设计.本论述基于结构扭转变形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反应,对结构体系参数、扭转反应的分类、扭转不规则的判断、扭转判定主要指标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在工程中遇到扭转不规则结构时,提出一些常用的解决方法,以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年(卷),期】2016(045)002【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地震作用;扭转耦联;判别方法【作者】刘雄美【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1DOI 10.3969/j.issn.1672-6375.2016.02.014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则朝着高层、大跨及重载方向发展,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需要、城市建筑形式美观要求以及某些多层厂房中工艺设备布置需要等,建筑结构体系平面和立面往往不可避免地形成不规则结构形式。

在历次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对称引起的扭转效应会加重震害(张誉,王卫1994[1])。

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扭转耦联会造成结构抗震性能刚度退化,使结构破坏甚至倒塌。

因此,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问题一直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性能控制指标之一[2]。

我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已经考虑到了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耦联问题。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建筑结构及构件扭转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构件方面,张连德等对受扭构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对结构及构件受扭性能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搞要: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关键词:结构扭转位移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刚性楼盖;给定水平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我国高层建筑也渐渐普及。

从公共建筑到住宅小区,由于要考虑到建筑平面功能和立面造型的丰富,相对自由的不规则建筑平面布置成为建筑师们进行建筑方案设计
时的一种趋势。

因此,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和不规则平面的日益流行,建筑物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成为结构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工程设计中,扭转效应问题首先应从结构布置方案入手,重视概念设计,其中调整平面结构布置方案以减小结构位移比就是一项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一、结构扭转位移比的定义和其规范历史背景
从1964年我国发布第一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至1989年的《抗规》gbj11-89,我们规范对建筑体型,结构布置
等概念设计的规定很少。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的体型日益复杂,平面日益趋向不规则,工程设计人员的概念设计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从2001年起,《抗规》gb50011-2001版就增补了很多关于结构概念设计的内容,其中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结构扭转位移比就在该版规范中首次出现了。

按《抗规》gb50011中的表述,扭转位移比应是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该条规范规定,当比值≥1.2时为平面扭转不规则,且不宜>1.5。

针对此项,《抗规》在条文解释中特意画了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二、新老《抗规》对结构位移比计算方法的修改
2010年,新的《抗规》gb50011-2010发布,它对老《抗规》的位移比的计算方法做了一些修改,分别如下。

老《抗规》规定,在算扭转位移比时,要求按刚性楼盖计算。

因为规范没有对刚性楼盖作定义,我们在工程设计时,一般都定义了按楼板刚度无限大计算。

对此,新规范条文解释3.4.3、3.4.4条中作了明确的阐述:楼盖周边两端位移不超过平均位移2倍的情况,称为刚性楼盖。

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盖刚度可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

从这个条文解释中看出,我们以后的设计中,对扭转位移比参数的计算时,必须把楼板的刚度情况考虑进去。

如平面规则时,我们可以简化地按楼板无限刚的模型计算,如果楼
板平面不规则或者大开洞时,我们可以按楼板分块无限刚甚至按弹性楼板来计算。

老《抗规》规定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所用的位移值可按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新《抗规》明确表明不可采用该方法,应用“给定水平力”来计算。

“给定水平力”的值如何计算呢,《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条文说明3.4.5条有阐述:“规定水平地震力”一般可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

水平作用力的换算原则: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连体下一层各塔楼的水平作用力,可由总水平作用力按该层各塔楼的地震剪力大小进行分配计算。

为什么要作如此修改呢?我个人理解:其实,老《抗规》中规定位移值按cqc法组合位移来计算的位移比是存在一定的错误,我们可以从前文的图1中看出,对刚性楼盖而言,在水平力作用下,扭转产生的位移在两个角部总是一大一小的。

cqc法组合位移值即各振型求出来的位移值平方相加后再开方所得的值,这样,我们就不能保证建筑物较大的角部位移值一定比边上中部的位移值大。

因此就和图1所阐述的物理意义是不相符的。

在新的《抗规》中定义了要用“给定水平力”来求结构位移,这样,就完全避免了这种现象,使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定义更准确,更合理。

新老《抗规》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对比
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对新老两套规范的扭转位移比作对
比分析,希望能让读者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对规范修改后,我们应该如何执行新的规范和执行新规范后的计算结果变化有一个感性认识。

(本文对比所采用的结构计算软件分别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satwe和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广厦gssap。


工程实例概况:本工程所在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本风压为0.7kn/m2, 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均为二级。

该工程为办公楼建筑,地下1层,地上22层,建筑物高度为84.8m,首层层高5.0m,二层及以上均为3.8m,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

从上平面结构布置图中可以看出,二层楼面为大开洞的不规则平面,我们分别按平面无限刚和弹性膜楼盖两种模型计算。

三层及以上各层只在楼盖平面无限刚的条件下作新老规范结构位移比的对比。

对比结果归纳为下表1、表2。

从上表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1.用cqc法和“给定水平力”求出来的结构位移比是有变化的,但哪一种方法求出来的位移比更大一些是不确定的;
2.二层平面属于典型的大开洞不规则平面,从两程序对二层楼盖设成刚度无限大和弹性膜两种方法求位移比的数据来看,一般设成弹性膜的位移比会相对大一些。

四、结束语
新的《抗规》已经全面开始执行有一年多了,从这一年的工程设计任务中,本人觉得位移比这个参数在较多的工程中会比以前更难调整,也更加符合我们对建筑结构安全度有越来越高要求的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在工程设计时,多学习新规范的编写和修改意图,多总结工程设计经验,向做出更安全,更科学,更经济,更美观的建筑结构设计而不断努力。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